北師大版數(shù)學四年級上冊教學設計通用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huán)節(jié)。那么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北師大版數(shù)學四年級上冊教學設計通用,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北師大版數(shù)學四年級上冊教學設計通用1
教學內容分析:
乘法分配律是北師大版小學數(shù)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P48~P49的教學內容。本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掌握了乘法交換律、結合律,并能初步應用這些定律進行一些簡便計算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也是本節(jié)課內容的難點,教材是按照分析題意、列式解答、講述思路、觀察比較、總結規(guī)律等層次進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單一的乘法運算,還涉及到加法的運算,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因此本節(jié)課不僅使學生學會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讓學生經歷探索規(guī)律的過程,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維能力。同時,學好乘法分配律是學生以后進行簡便計算的前提和依據,對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的設計上,我注重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把數(shù)學知識和實際生活機密地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在體驗中學到知識。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在探索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會用乘法分配律進行一些簡便計算。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動,進一步體驗探索規(guī)律的過程。
2、經歷共同探索的過程,培養(yǎng)解決實際問題和數(shù)學交流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在這些學習活動中,使學生感受到他們的身邊處處有數(shù)學。
2、增加學生之間的了解、同時體會到小伙伴合作的重要。
3、在學習活動中不斷產生對數(shù)學的好奇和求知欲,著重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1、出示:
125×8= 25×9×4= 18×25×4=
125×16= 75+25= 89×100=
教師請個別學生口算并說出部分題的口算依據及應用的定律。
學習好資料
歡迎下載
2、再出示:119×56+119×44= 師;這一題,誰能口算出來?老師可以口算出來,你們相信嗎?是不是老師又應用到數(shù)學的什么定律呢?你們想不想知道?
二、引導探究,發(fā)現(xiàn)規(guī)律。1、出示課本插圖
師:你們看,工人叔叔正在工作呢,觀察這幅圖,你能發(fā)現(xiàn)哪些數(shù)學信息?
生:我看到兩個工人叔叔在貼瓷磚。
生:我發(fā)現(xiàn)一個叔叔貼這面墻壁,另一個叔叔貼另一面墻壁。
生:老師,我發(fā)現(xiàn)兩個叔叔貼的瓷磚一起數(shù)的話,一行有10塊,一共有9列。
師:你真細心。大家能根據獲得的信息提一個數(shù)學問題嗎?
學生提問題,教師出示問題:一共貼了多少塊瓷磚? 2、估計
師:誰能估計工人叔叔大約貼了多少塊瓷磚?
學生試著估計。3、列式解答
師:同學們的估計是否正確呢?請你們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一下瓷磚究竟有多少塊。
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教師巡視。
師:誰來向大家介紹一下自己的算法?
生:6×9+4×9(板書)=54+36 =90(塊)
師:這邊的6×9和4×9分別是算什么?
生:分別算出正面和側面貼的塊數(shù)。
師:哦,然后兩面的塊數(shù)再相加,就是貼的總塊數(shù)。你們明白嗎?還有不一樣的方法嗎? 生:我是這樣列的,(6+4)×9(板書)
= 10×9 =90(塊)
師:你能說說為什么這樣列式嗎?
生:兩面墻共有9列,一行有6+4塊,所以我先算出一行有10塊,再用10×9算出共有多少塊瓷磚。
師:你真行,找到了這種方法,F(xiàn)在同學們看一下這兩種方法,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學習好資料
歡迎下載
生:計算方法不一樣,結果卻是一樣的。
師:所以這兩個式子我們可以用一個什么樣的數(shù)學符號連接起來?
生:等于號。
教師板書。4、觀察算式的`特點
師:觀察等號兩邊的式子,它們有什么特點呢?
生:等號左邊的算式是兩個加數(shù)的和與一個數(shù)相乘的積,等號右邊的算式是這兩個加數(shù)分別與一個數(shù)相乘,再把所得的積相加。
生:等號左邊算式中的兩個加數(shù),就是等號右邊算式中兩個不同因數(shù);等號左邊算式中的一個因數(shù),就是等號右邊算式中兩個相同的因數(shù)。
師:是這樣嗎?你們能再舉一些類似的例子嗎? 5、舉例驗證
讓學生根據算式特征,再舉一些類似的例子。
如:(40+4)×25和40×25+4×25 63×64+63×36和63×(64+36)
討論交流:w w w.xxjx Sj.c N 小。學教學設。計。網
(1)交流學生的舉例是否符合要求:
。2)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點;
。3)還有什么發(fā)現(xiàn)?(簡便計算)
師:兩個數(shù)的和與一個數(shù)相乘的積等于每個加數(shù)分別與這個數(shù)相乘再把所得的積加起來,這叫做乘法分配律。
6、字母表示。
師:如果用a、b、c分別表示三個數(shù),你能寫出你的發(fā)現(xiàn)嗎?
學生先獨立完成,然后小組交流。最后教師板書:(a+b)×c=a×c+b×c并帶讀。
7、揭示課題。
三、應用規(guī)律,解決問題。
課文第49頁的“試一試”。請同桌討論探究下面這些題目怎樣計算比較簡便?
1、(80+4)×25
。1)呈現(xiàn)題目。
(2)指導觀察算式特點,看是否符合要求,能否應用乘法分配律計算簡便。
。3)鼓勵學生獨自計算。
學習好資料
歡迎下載2、34×72+34×28
(1)呈現(xiàn)題目。
。2)指導觀察算式特點,看是否符合要求。
。3)簡便計算過程,并得出結果。
3、讓生觀察:36×3 =30×3+6×3 =90+18 =108 師:你能說說這樣計算的道理嗎?
生獨自思考,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四、總結。
師:說說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師:今天同學們通過自己的探索,發(fā)現(xiàn)了乘法分配律,你們真的很棒。乘法分配律是一條很重要的運算定律。應用乘法分配律既能使一些計算簡便,也能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一些數(shù)學問題,在我們的生活和學習中應用非常廣泛。希望同學們要在理解的基礎上牢牢記住它。
北師大版數(shù)學四年級上冊教學設計通用2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本教材第七冊《相交與垂直》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理解相交與垂直的基本概念,掌握互相垂直、垂足、垂線等內容,掌握點到直線的距離垂線段最短的知識要點,掌握作垂線的基本技能。
2、通過學生的實踐活動,領悟相交與垂直的內涵,建立相交與垂直的抽象概念。讓學生感知、實踐作垂線的方法。
3、通過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感知數(shù)學的趣味性,感受數(shù)學就在身邊,數(shù)學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積極情感,培養(yǎng)學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數(shù)學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讓學生建立抽象的互相垂直的概念,讓學生掌握作垂線的技能。
一、導入
老師拍攝了一些漂亮的照片,大家想看嗎?這些直線都有一個特點,它們都(相交)。
日常生活中有許多相交的線,相交的'兩條直線會組成角,今天我們學習的內容與相交有關。
二、新授
1、兩根小棒相交可以得出角,大家想動手玩玩嗎?(要求)同桌合作擺小棒,擺好后把兩根小棒相交得出的角在中畫出來。然后匯
希望能幫助到您
報
2觀察一下這些直線,相交后線與線之間形成了(角)有(銳角、鈍角)還有(直角)你有什么方法證明自己擺的角是直角嗎?
。ㄉ河昧拷瞧髁恳涣、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量一量、用30度和60度角拼、用書的角去比……)。(課件示范用三角尺直角去量)
這三組直線都相交成什么角?(板書:成直角)它是由幾條直線相交成直角?(板書:兩條直線相交)
3.揭示概念
像這樣,當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時,這兩條直線互相垂直。
判斷兩條直線是否互相垂直,關鍵是看什么?(相交成直角)
4.質疑:對于互相垂直你們還有什么地方不明白的嗎?“互相”是什么意思?
師舉高一根小棒,能不能說這根小棒垂直?(不能)必須有另一根小棒與它垂直
我們以圖①為例,為了區(qū)別它們,在直線上取一點。我們不能說線段OA是垂直的。
應該是OA垂直于OB,還可以說OB也垂直于OA。記作:OA⊥OB
互相垂直的兩條直線都有一個交點,叫做垂足。
兩條直線相互垂直時,其中一條直線叫做另一條直線的垂線
4、進一步認識概念
。1)讓學生舉出見過的物品中哪兩條邊是互相垂直的。
學生獨立思考后交流。
希望能幫助到您
。2)判斷并指出下列圖形哪幾個圖的哪兩條直線是相互垂直的?為什么?
學生判斷,并說出理由。
(3)用一張正方形的紙折一折,使兩條折痕相互垂直。
學生試折,再匯報。(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來折。)
3、變換形式,強化概念
。1)說一說正方體的哪幾條邊是相互垂直的。
。2)我說你擺:課本21面練一練第1題。
。3)看一看:課本21面練一練第2題。
三、應用畫垂線。
1、畫兩條互相垂直的直線。
。ㄏ犬嬕粭l直線,再用三角尺的一條直角邊和直線對齊重合,沿著另一條直角邊畫另一條直線。)
2、過直線上一點作垂線。
·
將三角尺的一條直角邊與已知直線重合,平移三角尺使已知點A與三角尺的另一條邊也重合,沿三角尺的另一條邊(過A點)畫一條直線,這條直線就與已知直線垂直。
3、過直線外一點作垂線。
·
方法同2,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
4、實踐感知:點到直線的距離,垂線段最短。
希望能幫助到您
四、解決問題
讓學生應用所學的內容,解決上課引入的問題,用正確的方法找到小明到公路邊的最短路線。篇2
教學目標:
1.借助實際情景和操作活動,理解垂直。
2.能用三角尺畫垂直。
3.能根據“點與線之間垂直的線段最短”的原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4.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初步的畫圖能力。
教學重點:
建立相交與垂直的概念,能用三角尺畫垂線。
畫垂線,根據“點與線之間垂直的線段最短”的原理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
建立相交與垂直的概念,會用三角尺畫垂線。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學習新知。
1.擺小棒活動。
請大家拿出兩根小棒,擺出互相平行的兩條直線。
2.思考。
兩條直線除了平行,還可以怎樣?相交。
3.板書。
希望能幫助到您
平行和相交。
二、學習新知。
1.擺一擺,看一看。
用小棒在桌子上擺出各種相交的圖形。
觀察,這么多相交的圖形中,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小結:當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時,這兩條直線互相垂直。
2.比較垂直與相交。
同桌討論:垂直與相交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讓學生擺出垂直的圖形。
并說一說你是怎么判斷它們是不是互相垂直的。
3.折一折。
拿出長方形的紙,讓學生思考,通過折一折,折出互相垂直的線嗎?
讓學生嘗試折一折,如果有困難,可以同桌互相完成。
提出活動要求:拿出一張正方形折一折,使兩條折痕互相垂直,折完后,讓學生用不同顏色的彩筆把每組折線畫出來,便于區(qū)分。
展示學生的作品,并讓學生說一說你是如何驗證是垂直的。
4.找一找。
生活中我們還有很多互相垂直的線,你能說說我們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線嗎?
5.我說你擺。
完成書本第22頁第1題。
希望能幫助到您
生活中的應用:看一看,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6.學習畫垂線。
提問:你能畫出兩條互相垂直的線嗎?
學習自己嘗試畫垂直線。
展示匯報交流:為什么這樣畫?說說這樣畫的原因?
小結:用直尺畫一條直線,標出一點,畫過這一點的垂線。
具體步驟:把三角尺的一條直角邊與這條直線重合,直角頂點是垂足,沿著這條直角邊畫直線,這條直線是前一條直線的垂線。
教師邊說邊演示。
同桌操作:直線外一點畫互相垂直的線。反饋交流。
三、鞏固練習。
書本上第23頁小實驗。
提問:去河邊,怎么走最近呢?
小組合作討論。
全班匯報交流。
師提問:從O點到直線AB有多少種可能。
比較:在這么多線段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你認為哪一條是最近的?為什么?
四、小結
直線外一點向這條直線引出的線段中垂線段最短。
板書設計:
相交與垂直
希望能幫助到您
具體步驟:把三角尺的一條直角邊與這條直線重合,直角頂點是垂足,沿著
北師大版數(shù)學四年級上冊教學設計通用3
[教學內容] 相交與垂直(第17-19頁)
[教學目標]
1、借助實際情境和操作活動,認識垂直。
2、會用三角尺畫垂線。
3、能根據點與線之間垂直的線段最短的原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教學重、難點]
1、用三角尺畫垂線。
2、能根據點與線之間垂直的線段最短的原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教學準備] 教學掛圖、小棒、三角尺
[教學過程]
一、量一量
兩條直線相交有各種不同的情況,在學習時,先讓學生用小棒或鉛筆擺出各種相交的圖形,從而引出相交的概念。
觀察、討論這些相交的圖形線與線之間形成什么角,從而引出其中的一個特殊角——直角。學生在確認兩條線之間的直角關系時,要讓學生懂得用三角尺中的直角來驗證。
希望能幫助到您
二、折一折
讓學生用手中的紙折出量條相互垂直的折痕?沙浞肿寣W生自己來折一折,學生在折紙后,教師要引導他們學會用自己驗證的方法。如用三角尺的直角兩條折痕的關系,從而確定這兩條折痕是否互相垂直。
三、說一說
1、說一說教室和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線段。
2、說一說正方體的哪幾條邊是互相垂直的。
四、練一練
1、我說你擺。
同桌互相練習:一個同學先放一個小棒在桌上,讓另一個同學,按要求擺出另一根小棒。
2、看一看,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引導學生觀察日常生活中兩條線之間的垂直關系。問:如何確定門框相鄰的兩條邊是否垂直,讓學生自己來探索測量的方法。
安排讓學生用三角尺量一量,來判斷是否垂直,提高學生應用數(shù)學的意識。
五、畫一畫
1、明確所畫的線與哪一條垂直。
2、明確所畫垂線是否有要求:一種是僅與某條直線垂直;另一種不僅要垂直,還要通過某個點。
六、小試驗
希望能幫助到您
讓學生應用垂直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其中的規(guī)律。
明確直線外一點到直線的垂直線段最短。
北師大版數(shù)學四年級上冊教學設計通用4
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
方程
一。教學內容
教材第88-90頁“方程” 二。教材分析
方程表示的是現(xiàn)實世界中的等量關系,根據具體問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列出數(shù)量關系,列出方程。三。學情分析
方程相對學生來言,比較抽象,也較為難理解。所以教學中要多創(chuàng)設情境和充分利用學生熟悉的實物來幫主學生掌握和理解知識。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結合具體情境,了解方程的含義;會用方程表示簡單情境中的等量關系。
2.過程與方法:
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找數(shù)量的相等關系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用數(shù)學語言表達數(shù)學知識的能力。
3.感情態(tài)度與價值觀:
在問題情境中感受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等量關系,體驗數(shù)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五。重點、難點
1.重點:了解方程的含義,會用方程表示簡單的等量關系。
突破方法:借助教具天平來理解方程的概念。
2.難點:會用方程表示簡單的等量關系。
突破方法:分析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六。教法與學法
教法:講解演示。
學法:觀察、比較、分析。七。教學準備
天平
八。教學過程
。ㄒ唬┱勗捯
同學們,玩過蹺蹺板嗎?誰能描述玩蹺蹺板的情形? 請學生自由回答。
總結:玩蹺蹺板的時候,如果兩邊的重量不一樣,重的一邊就會把輕的一邊翹起來;當兩邊的重量相等時,蹺蹺板就平衡了。根據這種現(xiàn)象,科學家設計出了天平。今天老師也帶來了簡易天平,我們用它來做個小實驗。
【設計意圖】:讓學生從熟悉的游戲引入,既讓學生深刻體會了“平衡”,又能較好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ǘ┨剿餍轮
1.教材第88頁情境圖
。1)同學們,你從圖中看到了什么?
指名說明情況:天平的左邊有一顆櫻桃和5克的砝碼,右邊有10克砝碼,天平的指針在中間,說明天平平衡。
。2)天平平衡說明了什么呢?
天平兩邊的質量相等。
。3)如果用x表示櫻桃的質量,你能根據天平平衡寫出一個等式嗎?每位同學在紙上寫一寫,試一試。指名學士匯報。
X+5=10 同學們思考一下,X+5表示什么意思?10表示什么意思?“=”表示什么意思?
2.教材第88頁月餅圖
。1)你能從圖中看到什么?
4塊月餅的質量一共是380克。
。2)你能寫出一個等式嗎?獨立思考,指名匯報。
每塊月餅的質量×4=380(3)如果用y表示每塊月餅的質量,你能寫出一個等式嗎?獨立思考,小組交流。
4y=380(4)思考:4y表示什么意思? 3.教材第88頁水瓶圖
(1)你從圖中看到了什么?指名匯報。
20xx毫升的.水,剛好倒?jié)M2個熱水瓶和1個杯子,杯子能裝200毫升的水。
。2)你能寫出一個等式嗎?獨立思考,然后小組內交流。2個熱水瓶的容積+200毫升=20xx毫升
。3)如果每個熱水瓶能裝z毫升的水,你能用字母表示這個等式嗎?獨立試著寫一寫,小組內討論匯報結果。2z+200=20xx(4)思考:2z表示什么意思?
4.觀察剛才我們列的幾個等式,他們有什么共同特點?小組內交流。
總結:像x+5=10,4y=380這些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叫做方程。
現(xiàn)在,請同學們思考一下,方程一定是等式,那么等式一定是方程嗎? 引導學生理解: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設計意圖】:讓學生經歷分析數(shù)量關系,尋找等量關系的過程,理解方程,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ㄈ┓答亼
教材第81頁“練一練“。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學生說一說列式的理由。
【設計意圖】:多角度強化對方程的認識。知道列方程是要找數(shù)量的相等關系。
(四)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學了什么內容?同學們知道什么叫方程?怎么樣列方程了嗎? 九。方程
X+5=10 4y=380
2z+200=20xx
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叫做方程。
十。教后反思
圖式結合,可以讓學生能掌握看圖并用方程表示的方法,學會用方程表示簡單情境中的數(shù)量關系。在列方程的過程中,發(fā)展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北師大版數(shù)學四年級上冊教學設計通用5
數(shù)一數(shù) [教學目標]
1、通過“數(shù)一數(shù)”的活動,感受學習大數(shù)的必要性,體驗較大數(shù)的實際意義。
2、認識“ 十萬”,“百萬”,“千萬”,“億”等較大的計數(shù)單位,了解各單位之間的'關系。
[教學重、難點] 認識“ 十萬”,“百萬”,“千萬”,“億”等較大的計數(shù)單位,了解各單位之間的關系。
[教學準備] 學生、老師準備計數(shù)器。
[教學過程]
一、生活中的大數(shù)
創(chuàng)設生活中的銀行工作人員數(shù)錢的情景,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出示1張100元人民幣,讓學生說出面值。如果有10張、100張百元人民幣是多少元?
銀行工作人員數(shù)錢時把100張百元人民幣扎成一疊,是多少元?
二、認識“十萬”,“百萬”,“千萬”,“億”
1、認識“十萬”
一萬一萬地數(shù),數(shù)到9疊人民幣是多少元,在數(shù)的過程中讓學生邊數(shù)邊撥計數(shù)器,以增加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
當學生數(shù)到9萬時,問:再加1萬是多少?
讓學生獨立思考后,再交流,引出“十萬”這個計數(shù)單位。
2、認識“百萬”,“千萬”,“億”
通過一些數(shù)數(shù)推理認識“百萬”,“千萬”,“億”。
一輛轎車賣10萬元,那么2輛、3輛、……10輛多少元?同樣10個十萬是多少?10個百萬是多少?
在學生認識“億”這個計數(shù)單位時,可讓學生充分想象。當說到10個千萬是多少時,可讓學生自己命名新的計數(shù)單位,在學生的各種命名中,老師引出“億”這個計數(shù)單位。
3、認識計數(shù)單位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三、鞏固與應用
1、練一練第1、2題:
第1題通過撥一撥、說一說的對應活動,鞏固學生學習的新的計數(shù)單位。
第2題通過在計數(shù)器上撥珠認識相鄰計數(shù)單位間的關系,鞏固對大數(shù)的認識,進一步理解十進制數(shù)的計數(shù)方法“滿十進一”的計數(shù)原則。
2、練一練第3、4題:
這兩題首先要審題,明白數(shù)數(shù)的要求;其次學生數(shù)到“滿十進一”時,老師可作一些追問,以明確什么時候進位。如果學生有困難,可借助使用計數(shù)器試一試。
四、作業(yè):
練一練5、6題。收集5-10個生活中常見的大數(shù)。
[板書設計]
【數(shù)學四年級上冊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四年級上冊教學設計05-28
美術上冊教學設計03-10
數(shù)學教學教學設計04-15
數(shù)學七年級上冊教學設計12-05
初一數(shù)學上冊《整式》教學設計優(yōu)秀12-13
小學數(shù)學五年級上冊教學設計05-08
數(shù)學教學設計01-06
《數(shù)學》教學設計06-27
小學四年級上冊教學設計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