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AV,日本免费不卡v,国产精品亚洲第一页

<sub id="61a2t"><input id="61a2t"><em id="61a2t"></em></input></sub>

    1. <legend id="61a2t"></legend>
    2. 《石鐘山記》教學設計

      時間:2024-01-20 08:47:19 博耿 教學資源 投訴 投稿

      《石鐘山記》教學設計(精選10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對學業(yè)業(yè)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那么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石鐘山記》教學設計(精選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石鐘山記》教學設計(精選10篇)

        《石鐘山記》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1、認識作者反對臆斷、重視考察的觀點。

        2、了解記敘、說明、議論相結(jié)合的寫法。

        [教學重點]

        品味本文抑揚頓挫的語言特色。

        [教學難點]

        了解記敘、說明、議論相結(jié)合的寫法。

        [媒體設計]

        多媒體課件以聲音畫面渲染氣氛,突出教學目標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提問:這篇就是說跟我們剛學過的《游褒禪山記》有相同之點嗎?請說出主要的。(都有記游的內(nèi)容,都有相當多的議論成分,”記”和”議”又都是緊密地結(jié)合在一起的。)

        指出:能看出這些相同點,說明同學們能夠舉一反三,這是閱讀能力提高的一個標志。這兩篇文章還有一些不同點,而且是很大的不同。這一點現(xiàn)在先不討論,但同學們在誦讀過程中要認真加以領會,F(xiàn)在請看”預習提示”的第2段。

        提問:“未能進一步從”形“的方面作全面考察”這句話是對蘇軾的批評嗎?(是。)這個批評是嚴了一點?

        教師作解釋后,進一步指出: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有一個過程,一開始不完善是難免的。蘇軾的論斷被人們承認八百年之久,這是很了不起的。

        (二)教師示范背誦全文和學生齊讀全文。

        要求學生在聽教師背誦的過程中給難字注音,并認真品味每句話的語氣。

        教師背誦完畢,出示小黑板,再次正音:

        蠡(lǐ) 枹(fú) 鏗(kēng) 磔磔(zhézhé) 噌吰(chēng hóng) 罅(xià) 窾坎(kuǎn kǎn) 莫(mù) 鏜鞳(tāng tà) 識(zhì) 無射(wú yì)

        指出哪些通假讀的字(莫、識),哪個字是古音異讀(射)。

        正音后學生齊讀全文。

        (三)劃分結(jié)構(gòu)的探究主旨。

        說明:本文說的是石鐘山命名的來由,文中的敘事因此而發(fā),言論也因此而發(fā),用的是卒章顯志的寫法,全文的結(jié)構(gòu)都是為“顯志”服務的。作者的“志”即文章的主旨在最后一段說得十分明白,首先抓住作者的“志”,全文結(jié)構(gòu)就可以一目了然。據(jù)此,這五項內(nèi)容擬采用“倒析法”,也就是從最后一段著手分析,先探究文章主旨。這種分析是綱要式的,目的.是使學生獲得一個統(tǒng)率全文的初步概念,然后在誦讀過程中逐步加深體會。

        1.主旨的分析。

        提問:先將最后一段讀一遍,從中找出兩句話來說明作者的意圖(“嘆酈元之簡,萬而笑李渤之陋”)。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①文章開頭提的正是這兩個人關于石鐘山山名來由的說法,前后對照,可見作者用心;②這兩句被置于文末,正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提問:作者這一“嘆”一“笑”,有什么深刻含義?(酈元是經(jīng)過實地考察的,然而“言之不詳”,所以使人有“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之疑,這是可嘆的;李渤“以斧斤考擊而求之”這種做法本身就很可笑,是自欺欺人之談。)

        提問:作者依據(jù)這兩件事提出了怎樣的觀點?(反對臆斷——“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擔倡實地考察——“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

        2.結(jié)構(gòu)的分析。

        現(xiàn)在再來看看作者是怎樣依據(jù)這個主旨給全文作出恰當?shù)牟季值摹?/p>

        學生概括第1段大意。(“對石鐘山命名緣由的兩種說法表示懷疑”。)

        問:這是作者的言論,它跟下文敘事有什么關系?(疑而后察。)作者對酈說用“人常疑之”,對李說則用“余尤疑之”,從這里可以看出什么問題來?(“人常疑之”,我未必疑,或疑參半,不是完全否定,但僅據(jù)文字表面意思,又難以肯定;“余尤疑之”,疑的程度勝過他人,有否定之意,而又拿不出證據(jù)__可見對酈、李二說的態(tài)度是不相同的。)指出:這是為下文寫“察”作鋪墊的。

        學生概括第2段大意。(通過實地考察證明李說純系臆則,而酈說是正確的。)

        問:這段話中哪些語句是對上述二說的表態(tài)?(對李說——“笑而不信”;對酈說——“古之人不余欺也”。)為什么說酈元沒有欺騙他?(作者發(fā)現(xiàn)聲源有兩處,一是山下石穴罅,一是中流之大石,都是因“水石相搏”而發(fā)聲。)到此可以指出:全文的結(jié)論,即由這里所說的事實導出。

        3.板書:

        對舊說質(zhì)疑——實地考察中所見——結(jié)論

       。ㄌ岢⿲嵉乜疾欤ǚ磳Γ┲饔^臆斷

        說明:在分析主旨和結(jié)構(gòu)時,可依次寫出,最后用線連結(jié)如圖,不要等到分析完畢再寫。

        (四)誦讀第1段。

        1.學生齊讀一遍。

        2.教師領誦一遍,并作簡釋、簡評。

        ①“《水經(jīng)》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此句秘下名合為第一層,為下文質(zhì)疑張本。按:湖口縣有石鐘山二座:上鐘山在城西,下鐘山在城東。下鐘山即蘇軾作記處。作者引《水經(jīng)》而不釋,筆法何等簡潔。

        ②“酈元以為……聲如洪鐘”——這是轉(zhuǎn)述酈元的話,“水中相搏”一語耐人尋味.,下文寫作者的發(fā)現(xiàn),可謂道貌岸然盡“相搏”之狀,但世人不親臨其境,便無法想象。由此導出第二層。

        ③“是說也……而況石乎”——這是第二層。“也”字作一頓,以示將有所論!叭顺R伞保髡哒涡砸,恨無證耳。“以鐘磬置水中”是“常人”的類比之法!耙伞敝缮玻唷安欢勀恳姟边^之。④“到唐李渤始訪其遺蹤……于潭上”——敘事何等簡潔。由此句至段未為第三層。

       、荨翱鄱鲋囗嵭煨薄髡呷绱嗣鑼懀H有譏李之意。李文《辨石鐘山記》今已不可見(《文苑英華》不收,)估計是作者轉(zhuǎn)述,有意作夸張描寫。

       、蕖白砸詾榈弥印薄宋幢匦,一句話寫盡俗人情態(tài)。為下文“笑陋”張本。

       、摺叭皇钦f也,余尤疑之”——“余尤疑”三字為一篇之一骨。全文重在“笑李渤之陋”

       、唷笆H然有聲者——何哉”——駁得有力。

        (五)誦讀第2段。

        1.學生齊讀這一段。

        2.教師范讀,加簡釋及評語。

       、俣问字痢耙虻糜^所謂石鐘山”——敘述考察機會到來的緣由,僅14字,何等簡潔。

        ②“寺僧使小童……笑而不信也”——此即李渤之固智。李文誤人之深,于此可見。“固”,這里應訓“當然”、“本來”,引申為“自然”之意。作者不寫親訪寺僧問山名來由,而直書小童擇石而叩之,又省卻不少筆墨。

       、邸爸聊乖旅鳌他X鶴也”——此數(shù)句寫景。問學生:有哪些細節(jié)?(大石、鶻、鸛鶴。)渲染了怎樣的氣氛?(陰森恐怖。)要求學生將作者的描寫語劃出來(“如猛獸奇鬼,森然欲博人”、“磔磔云霄間”、“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堋坝喾叫膭佑……如鐘鼓不絕”——妙在“欲還”而未還。“大聲”突如其來,伏下文“恐”字。“如鐘鼓”,點出山名來由,照應開頭“聲如洪鐘”。

       、荨爸廴舜罂!敝廴思取翱帧,作者焉得不“恐”?但忽悟酈元所云,又繼之以喜,喜而后“察”。前此所有之“疑”頓失。

       、蕖靶於熘鵀榇艘病薄唧w道出“水石相博”之狀。為“嘆酈元之簡”伏筆,下句亦然。

       、佟爸刍刂羶缮介g……如樂作焉”——又一“水石相搏”之狀。問學生:“噌吰”與“窽坎鏜鞳”有別乎?(前者出自絕壁下,有共鳴,顯得雄渾;后者出自大石中,風來時則有,一吞一吐,節(jié)奏鮮明。)

       、邸耙蛐χ^邁曰……不余欺也”——作者將長子邁寫入文中,其意在此——邁是他的宏論的第一位聽眾。以此結(jié)束考察過程,恰到好處!肮胖恕,指酈元。

        3.學生討論層次劃分,然后分層練習背誦。

        說明:這一段是誦讀的難點。為了便于學生記誦,除了劃出大的層次而外,還可以板書行文順序。待學生能基本上背出這一段后,拭去板書,再做檢查。板書形式如下(括號中的話可略而不書):

        第一層(段首至“此鸛鶴也”)發(fā)現(xiàn)聲源之前

        訪石鐘山緣由→小重扣石→絕壁下所見所聞:大石、棲鶻、鸛鶴。

        第二層(“余方心動欲還”至段末)發(fā)現(xiàn)聲源

        石穴罅中的“噌吰”之聲→大石中的“窽坎鏜鞳”之聲→語邁作結(jié)。

        4.檢查背誦。

        (六)討論作者對酈、李二說的態(tài)度。

        問:酈、李二說的不同點是什么?(酈說認為“水石相搏”而發(fā)聲,李說認為潭石有聲。)這意味著什么?(李說是對酈說的否定。)從寺僧使小童擇石而扣之一事,能看出什么問題來?(說明信李說者多,俗見之誤人。)

        問:從這一段的內(nèi)容來看,作者對酈、李二說的態(tài)度有什么不同?

        問:作者對李說“尤疑”,為什么寫小童扣石事僅用一句帶過?(不值一駁。)試品味這句話的語氣。(輕蔑、譏笑。)本段著重寫聲源,有什么作用?(證實酈說。)還有什么作用?(證實酈說,正所以批李說。)本文不是游記,而是考察記,為什么要渲染絕壁下的陰森恐怖氣氛?(唯其如此,故士大夫不至,而淺人之無知妄說遂行于世。)

        小結(jié):本段是為破疑案而寫,作者對酈說是信中有疑(故結(jié)句是“古之人不余欺也”),疑既釋而益信;對李說則是絕對否定。

        (七)誦讀第3段。

        1.學生練習誦讀2~4遍。

        2.教師提問。

        ①“事不目見耳聞……可乎”照應上文哪一句?(“今以鐘磐……而況石乎”。)是什么辭格?(反問。正意是:不目見耳聞而謂“不能鳴”,便是臆斷。)

       、凇按c余同”的“殆”能換成“蓋”字嗎?(不能。作者只能據(jù)文字推測,而無法證明,用“蓋”則會加重肯定的意味。)跟“言之不詳”相照應的上下文是哪些詞句?(上文是“水石相搏,聲如洪鐘”;下文是一個“簡”字。)

       、邸笆看蠓蚪K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與上文哪些話呼應?(“至莫夜月明……此鸛鶴也”。)這句話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強調(diào)實地考察,不盲從。)怎樣的情緒?(坡公何嘗不自得?然與李渤有別:李是臆斷,坡公是以事實為據(jù)。)

        補充問:有人說這句話中的“夜”字可刪,對此你有什么看法?(討論此題不必涉及科學原理,而要著重探究作者的意圖,其實“不肯”后暗含“如我之”三字,是坡公得意處。)

       、堋岸摺闷鋵崱薄俅巫I評李渤。上文評李渤只說事實,至此才出現(xiàn)一“陋”字,貶斥之意昭然若揭,何等筆力。

       、荨坝嗍且杂浿畈持病薄湔嘛@志。

        3.教師領誦。

        4.檢查背誦。

        (八)比較、辨析。

        1.將本文跟(游褒禪山記)作比較。

        說明:先檢查練習第二題的完成情況,然后做具體分析,不是簡單地列出異同之點,而是從文章的整體構(gòu)思出發(fā),用列表的形式來進行比較。

        2.教師將本文改成一篇說明文,學生聽后再進行比較。進一步認識本文的特點。

        改寫如下:

       、倥眢恢谟惺娚窖。②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③微波入之,涵滔澎湃,④有聲發(fā)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⑤近港口處,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則多竅,與風水相吞吐,發(fā)為窽坎鏜鞳之聲,與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此山名之所由也。酈元注《水經(jīng)》,但云⑥“水石相搏,聲如洪鐘”,可謂⑦言之不詳。⑧唐李渤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自以為得之,其實悖矣。

        說明:教師讀的速度要慢一些。讀前告訴學生,用鉛筆劃出書上的語句,并標上句子的序號。便于學生連綴成文。

        從比較中可以得出如下的結(jié)論:

       、偬K文的內(nèi)容核心是說明性的,跟考察記相近。但作者把考察的內(nèi)容跟記游結(jié)合在一起,不僅寫了景物,也寫了自己的心態(tài),這就屬于生動的說明了。由此可見,從基本性質(zhì)來說,本文文體應定為考察記。

        ②作者的考察目的是補酈說之不足,破李說之陋。由此自然生發(fā)出“提倡實地考察,反對主觀臆斷”的議論。

       、畚闹械挠洈⒊煞种挥小霸酒吣辍^石鐘者”這一小段,是為了說明考察緣由的;描寫成分只有“大石側(cè)立……此鸛鶴也”這一小段,是為了說明考察之不易的。

        《石鐘山記》教學設計 2

        學習目標

        1、通過梳理文章脈絡,辨析與普通山水游記的不同,把握通過記游揭示哲理的寫法特征

        2、鼓勵學生質(zhì)疑,學習反對臆斷,重視實踐的科學精神,學會對人或事物全面評價

        學習任務

        熟讀全文,探究蘇軾對石鐘山得名由來說法的疑問。

        學習課時

        一課時

        學習準備

        知識資源準備

        1借助課本注釋、字典及教師講解,把握常用文言字詞句的含義,讀懂文意。

        2、查閱資料,了解本文的寫作背景。

        方法技能準備

        1、能夠借助注釋基本掌握課文主要內(nèi)容。

        2、能夠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或圖書資料,根據(jù)要求搜索信息資料。

        3、能夠與同伴就具體問題展開討論,展開合作學習。

        主要學習問題設計:立問題————如何理解本文記游與議論相結(jié)合的特點?

        問題1:從游記的角度看,本文按怎樣的線索來寫的?

        問題2:課文是怎樣處理議論、記述、描寫三者之間的關系的?

        問題3:《石鐘山記》與《游褒禪山記》在寫法上有什么異同之處?

        主要學習活動與步驟

        活動一

        活動任務對照注釋,結(jié)合預習,討論段意,回答問題。

        問題引領找依據(jù)——從游記的角度看,本文按怎樣的線索來寫的?

        主要步驟

        1、齊讀《石鐘山記》全文。

        2、第一段中兩個“疑”的對象、內(nèi)容分別是什么?這跟寫游有什么關系?從蘇軾對前人說法的兩次質(zhì)疑,我們應該學習蘇軾的大膽質(zhì)疑的精神。

        3、第二段在哪些方面表現(xiàn)出游記方面的特色?

        4、第三段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逐段答疑明確:游山起因———游山經(jīng)過————游后生感。

        活動二活動任務小組合作討論三者的關系。

        問題引領辨真?zhèn)巍n文是怎樣處理議論、記述、描寫三者之間的關系的?

        主要步驟

        1、明確:課文將記敘描寫與議論巧妙交叉,有機糅合。第一自然段擺出酈道元和李渤的兩種說法,是敘述;而作者對此提出疑問及其理由,是議論。這段是夾敘夾議。第二自然段寫游歷、探險,主要是記敘和描寫,但尋求“噌吰”之聲和“窾坎鏜鞳”之聲發(fā)出的原因,最后對蘇邁講的一番話,又寓議于敘,有議論的成分。第三自然段是在前文記敘、描寫基礎上發(fā)出議論。形象的記敘描寫為證明和反駁服務。

        出結(jié)論——本文記游與議論相結(jié)合的`特色。

        活動三活動任務比較兩篇記的異同、

        問題引領深探究——《石鐘山記》與《游褒禪山記》在寫法上有什么異同之處?

        主要步驟

        1、提供表格:

        對比點《游》《石》

        思想內(nèi)容借記游寫感想,發(fā)議論。形式是記游,實際是記考察所得。

        結(jié)構(gòu)安排分記游和議論兩部分分議論、記游和議論三部分

        表現(xiàn)手法議論重在“立”議論有“破”有“立”

        文章風格借事說理,邏輯嚴密緣事寓理,行文簡潔,頗有情致

        學習成果(作業(yè))以“由蘇軾的質(zhì)疑說開去”為題列一份提綱。

        后續(xù)教學預習

        教學反思在教學中我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強烈的問題意識隱藏著強烈的求知欲望以及自覺主動的探究精神。在此我在課堂上積極構(gòu)建一種安全自由的意識,營造一個舒適暢所欲言的心理環(huán)境。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各種不同的疑問見解和異想天開的設想要表現(xiàn)出足夠的耐性寬容和尊重;除此還應該讓學生之間形成良好的交流關系。另外鼓勵學生大膽質(zhì)疑,用自己的知識結(jié)構(gòu),來審視前人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大膽詰問現(xiàn)成的東西。打破學生思維定勢,引導學生在平淡無奇的事物中看到它的特別之處。

        《石鐘山記》教學設計 3

        教師出示蘇軾詩詞: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水調(diào)歌頭》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四日夜記夢》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念奴嬌赤壁懷古》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題西林壁》

        一、文化常識

        作者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父親蘇洵;其弟蘇轍。)其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shù)千年歷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與歐陽修并稱歐蘇;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又與陸游并稱蘇陸;詞與辛棄疾并稱蘇辛;其畫則開創(chuàng)了湖州畫派,F(xiàn)存詩2726首;詞398首,散文4800余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石鐘山:

        石鐘山,中國千古奇音第一山,被聯(lián)合國列為世界文化景觀。她像一座玲瓏剔透的天然美景聳立在鄱陽湖與長江交匯的江西九江市湖口縣雙鐘鎮(zhèn)。

        自古有上下石鐘山之分,其南臨匡廬,北鎮(zhèn)長江,俯瞰鄱陽湖,煙波浩淼;眺望長江,白浪滔滔,江湖交匯,水分兩色,天然匯成了一幅壯觀奇妙的,天工造化,嘆為觀止。

        石鐘山,海拔57米,全山面積為九萬平方米,是喀斯特熔巖,第四紀冰川遺跡,控江扼湖,為“八省通衢”集亭、臺、樓、閣、塔、榭、舫、廊等20多種古典建筑為一體,是典型的江南園林。聯(lián)合國專家稱石鐘山集風光、古跡、名勝、園林于一身,堪稱世界之最。

        石鐘山在歷史上使儒家的圣地,是佛家的道場。早在唐代就有高僧在此建寺住持,宋代高僧佛印在石鐘山寶鐘寺修持多年,直至清朝,香火鼎盛。古代儒學名流陶淵明、孟浩然、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蘇軾、蘇轍、黃庭堅、陸游、朱熹、文天祥、王守仁等曾登臨覽勝,或提詩、攥文,以記勝抒懷。

        二、聽名家朗誦,理解本文

        三、文白對譯

        原文

        原文

        《水經(jīng)》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

        譯文:

        《水經(jīng)》上說:“鄱陽湖的出口處有座石鐘山!贬B道元認為(這座山)的下面緊挨著深水潭,微風鼓動波浪,水和石頭互相碰撞,發(fā)出的聲音像大鐘一樣。

        原文

        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譯文:

        這個說法,人們常常懷疑它。鐘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風大浪也不能使它發(fā)出聲響,何況是石頭呢!

        原文

        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枹止響騰,余韻徐歇。

        譯文:

        到了唐朝李渤才開始尋訪它的遺留下來的蹤跡,在水潭邊上找到兩塊山石,敲一敲,聽聽它們的聲音,南邊的那塊山石聲音重濁而模糊,北邊的那塊山石聲音清脆而響亮,鼓槌停止了(敲擊),聲音(還在繼續(xù))傳播,余音慢慢消失。

        原文

        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余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

        譯文:

        李渤自認為找到了石鐘山命名的原因了。但是這個說法,我更加懷疑它。山石(被敲打時)發(fā)出聲音,到處都是這樣?墒俏┆氝@座山用鐘來命名,為什么呢?

        原文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

        譯文:

        元豐元年六月初九日,我從齊安乘船出發(fā)到臨汝去,(我的)大兒子蘇邁將要去就任饒州府德興縣的縣尉,(我)送他到湖口縣,因而能夠看一看人們所說的(名叫)石鐘的山。

        原文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

        譯文:

        寺院里的和尚叫一個小孩拿著斧頭,在雜亂的石頭中間選擇其中一兩處敲擊它,發(fā)出硿硿的聲音,我仍舊笑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獨自和蘇邁乘著小船,劃到陡峭的山崖下面。

        原文

        大石側(cè)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

        譯文:

        寺院里的和尚叫一個小孩拿著斧頭,在雜亂的石頭中間選擇其中一兩處敲擊它,發(fā)出硿硿的聲音,我仍舊笑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獨自和蘇邁乘著小船,劃到陡峭的山崖下面。

        原文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

        譯文:

        我正心驚害怕想要回去(的時候),卻(聽到)巨大的聲音從水面上傳來,噌吰噌吰地響著像(擊)鐘(敲)鼓一樣連續(xù)不斷。

        原文

        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

        譯文:

        船夫非常害怕。(我)慢慢地觀察它,原來山下面都是石洞和裂縫,不知道它們有多深,細小的波浪涌進洞穴和裂縫,波浪激蕩便產(chǎn)生這種聲音。

        原文

        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窽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譯文:

        于是(我)笑著對蘇邁說:“你記得這些(典故)嗎?”那噌吰的響聲,是周景王無射鐘的聲音;窽坎鏜鞳的聲音,是魏莊子歌鐘的聲音。古時的人(稱這座山為石鐘山)沒有欺騙我啊!”

        原文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于余同,而言之不詳;

        譯文:

        凡事不是親眼看到,親耳聽到,卻憑主觀猜測來判斷的存在或不存在,可以嗎?酈道元看到的,大概和我一樣,但是說得不夠詳細。

        原文

        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

        譯文:

       。切┳x書做官的人終究不愿駕小船在夜晚停泊在陡峭的山崖下面,所以沒有人能夠了解(石鐘山得名的真正原因);

        原文

        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

        譯文:

        (至于那些)漁夫(和)船工,即使知道(這些)卻(又)不能用文字表達。這(就是)世上沒有流傳下來(石鐘山得名由來)的緣故。

        原文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譯文:

        可是(那些)知識淺薄的人,竟用斧頭敲打(山石)的辦法來尋求(石鐘山得名的')原因,(還)自以為弄清了事情的真相。我因此記下這件事,慨嘆酈道元(說法)的簡略,并且嘲笑李渤(見識)的淺陋啊。

        四、合作探究:

        文言文知識整理:

        古今異義:

        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

        古:往,到。今:適合,舒服。

        空中而多竅

        古:中間是空的。今:天空中。

        自以為得其實

        古:兩個詞連用。其,那,指示代詞。實,事情真相,名詞。今:一個詞。義為“實質(zhì)上”。

        詞類活用:

       、盼L鼓浪:鼓,吹起,名詞作動詞。

       、朴嘧耘R安舟行適臨汝:舟,乘船,名詞作狀語。

       、鞘虏荒恳姸劧軘嗥溆袩o:目,親眼;耳,親耳,名詞作狀語。

        ⑷雖大風浪不能鳴也:鳴,使......鳴,動詞的使動用法。

        一詞多義:

        自

        自以為得之矣

       。ㄗ约捍~)

        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

        (從介詞)

        焉

        崆崆焉(相當于“然”形容詞詞尾)

        微波入焉(兼詞,“于是”即“到那里”)

        始

        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才。副詞)

        始舍于其址(當初。副詞)

        是

        是說也,人常疑之(這。代詞)

        所在皆是也(這樣。代詞)

        遺

        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遺留。動詞)

        使人遺趙王書(送給。動詞)

        特殊句式:

        賓語前置

        這些句子在結(jié)構(gòu)上有如下特點:

        名詞(形容詞)+否定詞+動詞+代詞

        主語謂語賓語

        注意:古漢語否定句,代詞作賓語時,賓語前置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ǘㄕZ后置句)

        古之人不余欺也

       。ㄙe語前置句)

        規(guī)律: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通假字:

        南聲函胡,北音清越:

        函胡=含糊,重濁而模糊。

        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

        扣=叩,敲擊。

        至莫夜月明:

        莫=暮,晚上。

        汝識之乎:

        識=志,記住。

        研習思考:第一自然段

        朗讀第二段,思考:

        夜游石鐘山,作者怎樣描寫月夜絕壁下的情景?

        蘇軾實地考察,有沒有遇難而退?

        結(jié)果如何?

        第二段:記敘實地考察石鐘山,得以探明其名由來的經(jīng)過。

        朗讀第三段,思考:

        第三段:寫探明石鐘山得名由來的感想,

        表明寫作意圖。

        在作者看來,世人為什么不能準確知道石鐘山得名的由來?

        作者對前人不同做法各持什么態(tài)度?

        五、課堂練習

        下列加線字注音正確的一組是(C)

        A.桴止響騰(fú)無射(shè)

        B.棲鶻(hú)磔磔(zhè)

        C.石穴罅(xià)窾(kuǎn)坎鏜鞳(tà)

        D.汝識之乎(shí)噌吰(shēnɡ)

        選出下列加點詞意義歸類正確的一項(C)

        ①自以為得其實②因得觀所謂石鐘者③自以為得之矣④得雙石于潭上⑤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⑥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

        A.①⑤⑥/②/③④B.①②③⑤/④/⑥

        C.①③④⑤/②/⑥D(zhuǎn).①②③④/⑤/⑥

        選出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B)

        A.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

        B.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C.南聲函胡,北音清越

        D.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

        六、拓展提高

        紀年法

        王公紀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數(shù)來紀年。如《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

        年號紀年法:漢武帝起開始有年號。此后每個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號紀年。如《岳陽樓記》“慶歷四年春”、《石鐘山記》“元豐七年”。

        干支紀年法東漢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七、作業(yè)布置

        研讀蘇軾的文章,結(jié)合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和思想,自選角度,寫一篇研究性文章。

        你還能分享這節(jié)課其他的收獲與感悟嗎?

        《石鐘山記》教學設計 4

        授課時間:

        20xx年5月16日星期五上午第2節(jié)

        授課時間:

        高一(13)班

        教學目的:

        1、掌握重點詞語的意義及用法。

        2、辨析特殊句式的現(xiàn)象并掌握其規(guī)律。

        3、學習蘇軾大膽質(zhì)疑,重視實踐的做法。

        教學重點:

        1、了解課文大意,辨析詞類活用現(xiàn)象及一些特殊句式。

        2、學習古人反對主觀臆斷、存疑必察的求實精神。

        教學設想:

        運用朗讀、提問及討論等方式讓學正確理解課文內(nèi)容,利用所學的文言知識解決詞類活用現(xiàn)象及特殊句式,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善學善問的能力,力爭達到師生互動。

        教學步驟:

        一、復習鞏固上節(jié)課所學內(nèi)容:

        通過同學們的分析得出文章結(jié)構(gòu):質(zhì)疑—————探疑—————結(jié)論(針對此結(jié)構(gòu)對文章內(nèi)容進行分析)論證了一個道理: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中心句)

        二、分析第一段(學生朗讀并提出問題)

        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

        1、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狀語后置;承接連詞)

        2、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定語后置;名詞活用為動詞,命名)

        3、文章一開始講“《水經(jīng)》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出焉’”。為什么作者不直接講出來,而要引用《水經(jīng)》中的話?是不是多余?(討論后回答)

        明確:作者引用書中的話比自己的話有力,同時說明石鐘出確有其山;通過《水經(jīng)》提出酈道元的觀點,后面提出李渤的'觀點,兩種觀點提出來,有了比較,就為作者的質(zhì)疑提供了基礎,也為下文作者實地去考察提供了依據(jù)。(大家各抒已見,從各個方面回答了這個問題,思維很活躍,討論也很熱烈,很好!下面,我們就跟隨作者一起去探疑)

        三、分析第二、三段(指名朗讀)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

        1、大石側(cè)立千尺,如猛獸奇鬼。(名詞活用作狀語,從旁邊)

        2、而大聲發(fā)于水上,噌宏如鐘鼓不絕。(狀語后置)

        3、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當:在某處,中流:河流的中央;古今詞義辨析,中間是空的)

        4、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像李渤那樣不肯實地考察的人,養(yǎng)尊處優(yōu))

        5、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宏者,周景王之無射也,款坎鏜溻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余欺也!”(通志,知道;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句)

        問:“噌宏”和“款坎鏜溻”是什么聲音?

        明確:“水石相搏”的聲音,兩個象聲詞。

        問:這些聲音曾經(jīng)給作者什么樣的感覺?試從書上找出有關句子來。

        明確:“舟人大恐”、“余方心動欲還”,這聲音曾經(jīng)讓作者十分恐懼,

        問:無射和歌鐘是古代帝王用的十分有名的樂器,聲音美妙動聽,為什么作者把這些讓他嚇得魂不附體的聲音比成仙樂一般美妙的聲音呢?(討論)

        明確:①聲音相似(為什么不干脆說像“鐘”而非比成那么有名的樂器呢?)

        ②這與作者的心情有關,因為作者經(jīng)歷了那么艱險的探索,終于找出了石鐘山命名的真正原因,所以心里高興,聽這個水石相搏的聲音就像樂器奏出的音樂一樣美妙了

       、圻@種高興的心情表現(xiàn)在這一句的哪一個字上?

        明確:笑

        問:(大家前后翻翻,本文共有幾處“笑”?)

        明確:四處“笑”

       、儆喙绦Χ恍乓病#☉岩、否定的笑,笑“寺僧和小童”的行為,還笑他們和李渤的觀點一樣)

       、谟钟腥衾先丝惹倚τ谏焦戎姓。(擬人)

       、垡蛐χ^邁曰。(高興、欣慰、開心的笑,作者經(jīng)過艱辛探索,終于找出了石鐘山命名的原因)

       、芏畈持。(嘲諷的笑)

        問:蘇軾為什么要嘲笑李渤?

        明確:笑李渤沒有深入實地去考察,“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無”。對,蘇軾在這篇文章中告訴我們的就是這樣一種重視實踐的思想。

        伸發(fā)問:李渤真的可笑嗎?(學生討論)

        明確:我認為李渤不應該被嘲笑,因為他能夠?qū)︶B道元的觀點提出質(zhì)疑,并且考證它,得出新的結(jié)論,這和蘇軾同樣可貴,而且蘇軾笑李渤也是不對的,如果這樣,后人也同樣可以笑蘇軾,因為在后人看來,蘇軾的觀點也是錯誤的(運用辨證的觀點去思考)。

        總結(jié):學習《學習石鐘山記》的目的并不在于評判誰是誰非,而在于學習蘇軾這種不迷信舊說,大膽質(zhì)疑,而且敢于探索,通過實踐得出結(jié)論的精神。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千變?nèi)f化的,所以,對于書本上的東西,對于名人的觀點,我們都不能看成一成不變的真理,要敢于質(zhì)疑,并且去小心地求證,這就是《石鐘山記》帶給我們的啟示。

        問:大師質(zhì)疑的精神在現(xiàn)實生活中難能可貴,大愛能不能舉出一些敢于質(zhì)疑的例子?

        舉例:哥白尼提出“日心說”,布魯諾誓死捍衛(wèi)“日心說”;鄧小平反對“兩個凡是”,提出改革開放。無論是科學家和革命家,他們這些思想都是一種很可貴的科學精神,我們在學習中同樣要培養(yǎng)這種質(zhì)疑精神,用胡適先生的話說就是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并且運用辯證的方法去作出盡可能正確的判斷。

        三、布置課后練習。

        板書設計:質(zhì)疑—————探疑—————結(jié)論

        笑寺僧、小童的行為—————懷疑的笑

        笑疑問的破解—————高興的笑

        笑李渤的不切實際—————嘲諷的笑

        《石鐘山記》教學設計 5

        學習目標

        能夠通過作品學習認識到蘇軾所表現(xiàn)出的可貴精神和存在的不足;

        學會辯證地分析問題,有意識地培養(yǎng)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

        學習任務探究蘇軾身上的可貴精神及對我們的教益;

        分析蘇、李實地考察不能得出正確的結(jié)論原因及留給我們的思考。

        學習課時

        一課時

        學習準備

        知識資源準備從學過的游記散文中,知道一般游記的特點;

        閱讀李渤的《辨石鐘山記》及羅洪先、俞樾等短文資料。

        方法技能準備有一點辯證思考問題的意識;

        知道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

        主要學習問題設計

        問題1:《石鐘山記》與一般的游記散文在內(nèi)容和寫法上的不同?

        問題2:與一般士大夫相比,蘇軾的身上哪些可貴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問題3:為什么蘇軾實地考察卻不能得出正確的結(jié)論,由此受到那些啟迪和教益?

        主要學習活動與步驟

        活動一活動任務整合感知文章,比照本文與以前學過的游記作品的不同。

        問題引領《石鐘山記》與一般的.游記散文在內(nèi)容和寫法上的不同?

        主要步驟

        導入新課

        1.《石鐘山記》與一般的游記散文在內(nèi)容和寫法上有何不同?

        明確:一般游記重在描寫景物,抒發(fā)情懷;

        本文重在敘事議論,緣事明理。

        2.《石鐘山記》主要寫了哪些內(nèi)容?請簡單地疏理一下思路。

        明確:

        第一段——疑命名之說:探游之因

        第二段——探命名之實:冒險夜探

        第三段——拓命名之義:緣事明理

        笑而不信寺僧扣石——探險動因

        三笑為線笑謂邁曰得名之由——探險悟名

        譏笑李渤淺陋臆斷——探險思考

        活動二活動任務合作學習:研討蘇軾實地考察的價值。

        問題引領與一般士大夫相比,蘇軾的身上哪些可貴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主要步驟

        1.學生分小組交流討論。

        2.班級交流分享。

        3.教師總結(jié):

       、儆掠谫|(zhì)疑,大膽挑戰(zhàn)

       、谧⒅貙嵺`,小心求證

       、矍屑赏龜,實事求是

        ④吃苦耐勞,才有收獲

       、萃ㄟ^表象,總結(jié)規(guī)律

        活動三活動任務延伸探究:對客觀事物的認知必須深入、全面探究

        問題引領為什么蘇軾和李渤實地考察卻不能得出正確的結(jié)論,由此受到那些啟迪?

        主要步驟

        1.李渤是如何考察石鐘山的?如何理解蘇軾的“目見耳聞”?

        討論、分析

        ①李渤能對酈元之說提出質(zhì)疑,并且親赴石鐘山考證,身歷其境,以目見之,以耳聞之,當是“目見耳聞”。(蘇軾另有他意)

       、谔K軾認為“目見耳聞”應該是要做全面、深入、細致的調(diào)查研究,不能淺嘗輒止、蜻蜓點水,停留于表面現(xiàn)象甚至是假象的認識。蘇軾在其文論中一向強調(diào)要對生活進行直接觀察和實踐。

        2.為什么蘇軾和李渤實地考察卻不能得出正確的結(jié)論?

        學生小組交流討論。

       、偌竟(jié)不同可能出現(xiàn)不同的情況

       、诎滋炫c夜晚、晴天與陰天、風霜雨雪可能都有不同

       、坂笥凇奥曇粽摗钡挠绊

       、芟抻诋敃r的科技水平

        3.蘇、李實地考察卻不能探究命名的原因,由此受到那些啟迪和教益?

        討論、交流

        教師總結(jié):

       、偬銮叭怂季S的窠臼,多角度看問題

       、谡J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要深入調(diào)查研究

       、鄯直嬲?zhèn),分清表里,通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

       、苷胬硪彩窃诓粩喟l(fā)展、完善的,誰都不可能擁有絕對的真理。

        4.蘇軾實地考察卻“猶過其門,而未入其室”,是否影響《石鐘山記》的地位和價值呢?

       、俨皇强茖W論文,不能以科學的標準來評判。

       、谧髡卟晃菲D難實地考察的精神值得學習。

       、勰軓娜粘,F(xiàn)象中總結(jié)出一般的客觀規(guī)律。

        劉克莊:“坡公此記:議淪,天下之名言也;筆力,天下之至文也;楷法,天下之妙畫也!

        方苞:“瀟灑自得,子瞻諸記中特出者。”

        劉大櫆:“文章妙趣洋溢行間。坡公第一首記文!

        呂留良:“此翻案也。李翻酈,蘇又翻李,而以己之所獨得,詳前之所未備,則道元亦遭簡點矣。文最奇致,古今絕調(diào)。”

        學習成果(作業(yè))

        就本文學習的諸多啟迪,選擇一個角度寫一篇習作。

        后續(xù)教學預習(非必須填寫)

        教學反思

        《石鐘山記》是一篇考察記,與一般的游記在內(nèi)容與寫法上有較大的差異,更多以敘事和議論為主,闡明目見耳聞對于客觀真理認知的重要性,本節(jié)課確立兩個目標,一個是能夠通過作品學習認識到蘇軾所表現(xiàn)出的可貴精神和存在的不足,這是立足課本本身內(nèi)容的理解和把握;第二個是學會辯證地分析問題,有意識地培養(yǎng)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這個以課本為媒介,進一步拓展學生思辨能力的問題。所以前一個目標重在從課文的解讀中提升學生的認識,而后一個目標則是延伸拓展,讓學生學會如何思辨,這也是近年來高考作文的主要能力要求所在;同時“記”這種文體,也一直是高考文言二所考查的主要對象,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材料內(nèi)涵、主旨、手法以及分析、評價等,讓我校這樣層次的學生在心里多少灌輸一些高考的意識也是很有必要的。

        基于此,本人以問題為抓手,設計了三個問題,《石鐘山記》與一般的游記散文在內(nèi)容和寫法上的不同?與一般士大夫相比,蘇軾的身上哪些可貴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為什么蘇軾實地考察卻不能得出正確的結(jié)論,由此受到那些啟迪和教益?第一個問題緊承上節(jié)課課文的詞、句、語段等基礎知識的學習而來,對內(nèi)容和思路進行梳理,這也是為后面的問題解決做鋪墊;第二個問題是引導學生從正面去理解,發(fā)掘和學校蘇軾身上所蘊含的可貴精神和人格品質(zhì);第三個問題則是進一步引導學生學會辯證分析問題,并從中能學習到一些有價值的東西。這樣通過層層遞進,逐步分析,學生的思維一步步加深拓展。同時三個問題貫穿一節(jié)課能是教學思路清晰,重點難點把握有度,內(nèi)容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也不至于分散游離。

        當然由于學生對教材內(nèi)容還不是很熟悉,思維的能力與層次還很有欠缺,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討論的程度還很膚淺,回答問題還是不夠流暢,只能靠教師反復提示誘導才能順利地完成各個環(huán)節(jié)。

        故此針對設低層次的學生而言,設計的問題還是很淺顯一些,力求讓學生通過閱讀來提出問題可能更好一些。

        《石鐘山記》教學設計 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辨析、積累文中的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理清文章的寫作思路,辨析與普通山水游記的不同,把握通過記游揭示哲理的寫法特征。

        2、過程與方法:文言文是學生比較害怕的,但通過精心地層層設疑,能引導學生進行目的性明確的閱讀,激發(fā)學習興趣;小組討論能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鼓勵學生質(zhì)疑,學習反對臆斷,重視實踐的科學精神,學會對人或事物全面評價。

        教學重點:積累文言知識,把握文章寫法特色,學習反對臆斷,重視實踐的科學精神。

        教學難點:在質(zhì)疑中對蘇軾的評價。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教學意圖

        導入檢測(幻燈)學生口頭回答檢查學生完成預習任務的情況(預習任務見附),積累文言知識。

        提問:石鐘山頗有名氣,景色也不錯(幻燈感受),要寫“石鐘山記”這樣一個題目,按通常的寫法,應怎么寫?思考回答:描寫山水景物初步體會本文與普通山水游記的不同。

        提問:本文怎樣寫的?回答出文章的大體思路:質(zhì)疑——解疑——總結(jié)為具體感受文本做鋪墊。

        提問:文章質(zhì)疑了什么?為什么質(zhì)疑?有了疑問怎么做的?解答疑問后怎么總結(jié)的學生討論回答

       。ㄒ姼降陌鍟┻M一步熟悉文本和作者的寫作思路,明確文章主旨,體會寫法特色。

        引入總結(jié)寫法特色回答:通過記游揭示哲理進一步明確本文與普通山水游記的不同。

        拓展:由體會作者的觀點和作者對李渤的態(tài)度,導入對蘇軾的'質(zhì)疑。

        1、李渤真的可笑嗎?

        2、事情目見耳聞就可斷定了嗎?小組討論,體會文中和《辨石鐘山記》中體現(xiàn)李渤“目見耳聞”的文字,培養(yǎng)學生質(zhì)疑精神

        提問:蘇軾對李渤的嘲笑是不應該的,他自己的結(jié)論也有問題,這是不是影響了同學們對他的評價?點到“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和“對李渤進行嘲笑是不對的,但他反對臆斷,注重實踐的精神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引導學生對人或事物全面評價,一分為二地看待。

        總結(jié)談自己的體會培養(yǎng)歸納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拓展:

        1、學生寫作

        2、提供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

       。1)以“由蘇軾的質(zhì)疑說開去”為題列一份提綱;

       。2)有興趣和有條件的同學可以登陸網(wǎng)絡自己進行拓展學習。

       。3)讓學生學以致用。

       。4)滿足不同層次和條件的學生對學習的要求。

        附:

       。ㄒ唬╊A習、自學題:

        1、借助老師提供的翻譯,找出文中的活用字詞和特殊句式;

        2、對照文言詞匯手冊,總結(jié)“而”的用法;

        3、整理作者的思路,體會文章的主旨;

        4、讀懂李渤的《辨石鐘山記》。)

       。ǘ⒒脽魴z測題:

        指出下列句中“而”的用法:

        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余固笑而不信也

        下列有名詞作狀語現(xiàn)象的是

        1、自齊安舟行適臨汝

        2、土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

        3、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罅

        4、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點

        a、得雙石于潭上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石之鏗然有聲者

        d、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

        e、今以鐘磬置水中

       。ㄈ⒒脽舭鍟

        酈道元:人常疑之

        質(zhì)疑

        李渤:余尤疑之

        白天小童擇亂石扣之

       。ü绦Χ恍乓玻

        解疑實地考察

        莫夜以小舟泊絕壁下

       。ü胖瞬挥嗥垡玻

        事不目見耳聞,

        總結(jié)不可臆斷其有無

        寫文章的目的

        《石鐘山記》教學設計 7

        預習指導

        獨立研讀文本,依據(jù)導學案要求,做好標記和勾畫。

        學習目標

        1.強化重點字詞、詞類活用以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

        2.明確的中心論點,理清文章的結(jié)構(gòu)層次,學習實踐考察事實論證方法。

        3.厘清史實,把握作者親身實踐以理服人的論辯技巧,積累一點名言警句。

        重點難點

        1、理清作者親臨實地考察,依事實為依據(jù)的嚴謹?shù)那髮W精神,明確作者的寫作意圖。

        2、把握文章的論證特點(結(jié)構(gòu)與方法)

        情景導學

        班級要舉行讀書會,交流:“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的道理。

        一、作者與作品簡介:

        1、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北宋著名散文家、書畫家、詞人、人,是豪放詞派的代表。和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蘇。蘇軾是蘇洵的次子(蘇洵長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與弟弟蘇轍同登進士。唐宋八大家之一。

        2、《石鐘山記》創(chuàng)作背景

        宋神宗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六月,蘇軾由黃州團練副使調(diào)任汝州(現(xiàn)河南臨汝)團練副使時,順便送他的.長子蘇邁到饒州德興縣任縣尉,途徑湖州,游覽了石鐘山,進行實地考察,為辨明石鐘山命名的由來,寫了這文章

        3、作品簡介

        《石鐘山記》是北宋文學家蘇軾于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游石鐘山后所寫的一考察性的游記。

        文章通過記敘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探究,強調(diào)要正確判斷一件事物,必須要深入實際,認真調(diào)查。

        二、通讀全文,完成文言知識點的歸納總結(jié)

        1、第1自然段:

        2、第2自然段:

        3、第3自然段:

        三、畫出本課的思維導圖

        探究案

        學習目標

        1、讓學生了解本文繼續(xù)線索,體會敘議結(jié)合的寫作手法。

        2、讓學生理解文章“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的中心論點的歷史意義及現(xiàn)實意義

        重點難點

        1、了解本文觀點得出的方法

        2、畫出本文的思維導圖

        情景導學

        通過讀書,了解“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的道理。

        學習活動

        活動一:這一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活動二:分析蘇軾是怎么得出這個論點的?

        活動三:作者運用了哪幾方面的對比?作用是什么?

        活動四: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給我們怎樣的啟發(fā)?

        訓練案

        學習目標

        1、完成一讀后感

        2、在評點中明確讀后感的寫法

        《石鐘山記》教學設計 8

        學習目標:

        一、學習作者有疑必察、反對臆斷、重視實地考察的精神

        二、自主地在全文找出所需要掌握的重點。

        三、理清文章思路,熟悉課文,為背誦打下基礎。

        教學重點:

        思考、理解“二疑”、“三笑”“一旨”,從而抓住全文的綱。

        教學設想:

        一、采用多媒體手段,創(chuàng)設激趣氛圍,提高課堂效果。

        二、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求學生發(fā)揚民主,倡所欲言,積極參與課堂,培養(yǎng)其良好的思維習慣以促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

        教學過程:

        1、 導語中國歷代名人當中,提起“烏臺詩案”,也許有十分之一的中國人能想起他;提到“唐宋八大家”,可能會有一半的人想到他;如果再念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詩句,只怕就會有八成以上的人脫口而出他的名字;若要再加上遍布全國各地大小餐館中“東坡肘子”這道菜,我們是不是可以說,在中國真正稱得上家喻戶曉的文化名人,就只有蘇軾莫屬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位被譽為“全才”的宋人所寫的游記名《石鐘山記》(師點擊“課題及作者”)。

        2、作者簡介(由學生自己抓要點用自己的'語言概述)然后師點擊。課件作。總結(jié)、補充說明。

        3、石鐘山介紹(點擊幻燈片依圖介紹)。

        4、整體把握全文(演播全文,結(jié)束后點擊“應注意的字詞”。)

        5、掌握重點(要求學生結(jié)合文下注解自由誦讀、自主地。總結(jié)需要掌握的重點知識。師就特殊句式作補充講解)。

        6、把握行文思路(找出二疑、理解三笑、徹悟一旨學習作者。寫作考辨記的方法及其人文作風)。

        7、布置作業(yè),為第二課時作準備

        (欣賞歐陽修《醉翁亭記》與本文作對比閱讀。)

        《石鐘山記》教學設計 9

        學習要點

        1.了解蘇軾在我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及其代表作;

        2.掌握文中出現(xiàn)的基本文言知識;

        3.了解和體會本文將議論、記敘、描寫、抒情恰當結(jié)合及將情、景、理渾然融合的寫法;

        4.了解和體會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觀點和主張。

        重點講解

        課文簡析

        課文共三段。第一段,主要敘述關于“石鐘山”命名由來的兩種說法,然后分別提出質(zhì)疑,為下文作者親臨其境進行探究提供了依據(jù)。第二段,寫作者親臨石鐘山和探究石鐘山得名原因的經(jīng)過,作者在這段里生動細致地敘寫了親自探究過程中的所見所聞,對“石鐘山”命名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第三段,寫作者探訪得實后的感想:凡事須親歷而不可主觀臆斷,點明了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

        本文以石鐘山得名由來作為線索。先“疑”,后“探”,再“斷”,最后是“嘆”。文章結(jié)構(gòu)嚴謹,脈胳清楚,記敘、寫景、議論緊密結(jié)合,是宋人游記常用的寫作方法。本文的特點是記敘內(nèi)容容量大而條理分明,寫景奇特,真切動人,而通過對石鐘山命名的探索,闡明了“臆斷”有害于人們對事物的正確認識,“臆斷”的方式又是多么謬誤和淺陋可笑。

        寫作特色簡析

        《石鐘山記》的結(jié)構(gòu)不同于一般的記游性散文那樣,先記游,然后議論,而是先議論,由議論帶出記敘,最后又以議論作結(jié)。

        作者以“疑──察──結(jié)論”三個步驟展開全文。全文首尾呼應,邏輯嚴密,渾然一體。本文第一句就提酈道元的說法,提出別人對此說的懷疑,這種懷疑也不是沒有根據(jù),而是用鐘磬作的實驗為依據(jù)。這就為文章的第二段中作者所見的兩處聲源──石穴罅和大石當中流──作鋪墊,從而發(fā)出“古之人不余欺也”的慨嘆。在文章最后又一次慨嘆酈元所說雖對,但太簡單了,讓世人不能真正明白。而對李渤扣石聆之以此推石鐘山得名原因的作法,作者在第一段就表示“余尤疑之”,第二段中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作者對此種驗證方法仍是“笑而不信”。待實地考察,得出真相之后,在第三段中,作者又回扣前文“笑李渤之陋”。

        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發(fā),夾敘、夾議,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環(huán)環(huán)相扣,渾然一體,是因事說理的千古名。

        反饋練習

        閱讀唐代李渤《辨石鐘山記》,完成文后各題。

        《水經(jīng)》云:“彭貂之口,有石鐘山!贬B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響若洪鐘,因受其稱。有幽棲者(隱居的人,即李渤自稱),尋綸(釣魚)東湖,沿瀾窮此。遂躋崖穿洞,訪其遺蹤。次(臨時住宿)于南隅,忽遇雙石,漱(傾斜)枕潭際,影淪(倒映)波中。詢諸水濱,乃曰:“石鐘也,有銅鐵之異焉!笨鄱鲋下暫,北音清越,枹止響騰徐歇。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聯(lián)氣凝質(zhì),發(fā)為至靈,不然,則安能產(chǎn)茲奇石子?乃知山仍石名,舊矣。如善長(酈道元字善長)之論,則瀕(瀕臨)流(水流)庶峰,皆可以斯名貫之。聊刊前謬,留遺將來。貞元戊寅歲七月八日白鹿先生(李渤的號)記。

        1.解釋加橫線的'詞。

       。1)山涵其英涵:

       。2)山仍石名仍:

        (3)安能產(chǎn)茲奇石乎茲;

       。4)瀕流庶峰庶:

        2.寫出《石鐘山記》中與本段中下列語句意思相應的句子。

        (1)枹止響騰余歇:(2)如善長論:

        3.與“乃知山仍石名”中“名”的含義相同的一項()。

        a.有仙則名b.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c.名微而眾寡d.而此獨以鐘名

        4.理解下面句子的意思。

       。1)詢諸水濱

       。2)聊刊前謬,留遺將來

        (3)有銅鐵之異焉

        5.用上文中的有關語句回答問題

       。1)李渤探訪石鐘山遺蹤所得的結(jié)論是什么?

       。2)李渤對酈道元的觀點持什么態(tài)度?文中是怎樣說的?

        6.蘇軾在《石鐘山記》中對李渤的觀點是怎樣評價的?(用原文語句回答)

        參考答案:

        1.(1)蘊含(2)沿襲(3)這(4)眾多

        2.“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

        3.d

        4.(1)向住在水濱的人詢問原因

       。2)姑且修訂前人的錯誤說法,以留給將來的人

       。3)有銅鐵那樣的特異聲音

        5.(1)“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聯(lián)氣凝質(zhì),發(fā)為至靈”“山仍石名,舊矣!

       。2)否定!叭缟崎L之論,則瀕流庶峰,皆可以斯名貫之”

        6.“然是說也,余尤疑之……何哉?”“笑李渤之陋”。

        《石鐘山記》教學設計 10

        一、教學要點

        1、掌握"函胡/莫/識"等通假字;掌握"鼓/是/絕/而/焉"等常用實詞和虛詞;

        2、掌握"鼓/舟/目/耳"等在句中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

        3、掌握判斷句/定語后置句/賓語前置句和介賓短語后置句;

        4、掌握蘇軾和本課的有關文學常識;

       。、了解和體會本文寫作特點--將議論/記敘/描寫/抒情恰當結(jié)合及將情/景/理渾然融合的寫法;

       。、了解和體會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觀點和主張、

       。、學習以事明理的寫法、

        二、教時安排:

        二教時

        三、教學內(nèi)容及步驟

        第一教時

        一、導入:

        俗話也說:“眼見為實”,可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韋斯克博士卻用事實證明了“眼見”也出錯。他進行過一項有趣的研究:他給參加減肥夏令營的青少年,每人發(fā)了一個杯子,用來倒橙汁喝。所發(fā)的杯子容量相等,卻有高有矮,高的.高度是矮的兩倍。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青少年用矮杯子的人多出用高杯子的,可見對一件事情的認識是必須不僅要眼見還要親自考察研究,才能得出正確的結(jié)論,今天蘇軾也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范例。(板書課題)

        二、簡介作者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思想家和文學家!叭K”:蘇洵(父)蘇軾蘇轍(子名與車有關)“唐宋八大家”:韓愈、王安石、柳宗元歐陽修、“三蘇”、曾鞏。他是中國文人用儒佛道三家構(gòu)筑精神世界的典型代表,他的一生最能體現(xiàn)“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人生信條,在政治改革中既不同意新派的么某些做法,也不同意老派的觀點,結(jié)果“如風箱中的老鼠兩頭受氣”一貶再貶。創(chuàng)豪放一派詞風,與辛棄疾合稱“蘇辛”。

        三、先請一位同學朗讀全文,檢查預習情況,掃除生字詞障礙以及停頓。

        蠡(lǐ)枹(fú)鏗(kēng)磔磔(zhézhé)噌吰(chēnghóng)罅(xià)窾坎(kuǎnkǎn)莫(mù)鏜鞳(tāngtà)識(zhì)無射(wúyì)

        指出哪些通假讀的字(莫、識),哪個字是古音異讀(射)。

        正音后學生齊讀全文。

        四、分析理解第一段

        (一)補充注釋

        1、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焉:語氣助詞,不翻譯

        2、微風鼓浪鼓:振動

        3、水石相搏搏:拍擊

        4、南聲函胡函胡:重濁而模糊

        5、北音清越越:高揚

        6、枹止響騰,余韻徐歇騰:傳播;歇:消失

       。ǘ┙忉屜铝芯渲谢钣玫脑~語

        1、微風鼓浪,水石相搏

        2、雖大風浪不能鳴也

        3、枹止響騰,余韻徐歇

        4、而此獨以鐘名,何哉

        (三)補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1、酈元以為下臨深潭

        2、今以鐘磬置水中

        3、雖大風浪不能鳴也

        4、扣而聆之

        5、自以為得之矣

       。ㄋ模├首x第一段,邊讀邊翻譯。

        五、分析理解第二段

       。ㄒ唬┭a充注釋

        1、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適:到,往

        2、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赴:赴任,就職

        3、余固笑而不信也固:姑且

        4、森然欲搏人森然:陰森森的樣子

        5、微波入焉焉:兼詞,相當于“于之”,在洞和縫里面

        6、涵淡澎湃而為此也涵淡:水波動蕩

        7、因笑謂邁曰因:于是

        (二)下列句子中劃線的詞語和現(xiàn)代漢語用法是否相同?

        1、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

        2、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

        3、涵淡澎湃而為此也

        4、與向之噌吰者相應

       。ㄈ┍嫖鰧懥芯渥拥木涫教攸c

        1、而大聲發(fā)于水上

        2、空中而多竅

        3、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

        4、古之人不余欺也

        5、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ㄋ模├首x第二段,并通譯全段

        六、分析理解第三段

        (一)補充注釋

        1、而臆斷其有無臆斷:主觀地作出判斷

        2、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殆:大概

        3、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終:總

        4、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考:敲

        5、自以為得其實實:事情能夠的真相

        6、蓋嘆酈元之簡蓋:表原因、目的

       。ㄈ┙忉屜铝芯渲械脑~類活用現(xiàn)象

        1、事不目見耳聞

        2、而言之不詳

        3、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

        4、自以為得其實

       。ㄋ模┲赋鱿铝芯渲械耐僮,并加以解釋。

        1、南聲函胡,北音清越

        2、余固笑而不信也

        3、至莫夜月明

        4、汝識之乎?

        5、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

        6、及讎仇已滅,天下已定

        7、長樂王回深父

        8、暴秦之欲無厭

        第二教時

        一、復習檢查

        1、聽寫生字詞、

        2、請生朗讀課文,要求聲音宏亮,吐字清楚,斷句正確、

        二、分析課文結(jié)構(gòu)

        請生齊讀課文,根據(jù)以上分析,理清文章結(jié)構(gòu)、

        全文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質(zhì)疑--提出對兩位古代名人觀點的疑問;

        第二部分(2、3):察疑--通過實地觀察,得出結(jié)論、

        第三部分(4):釋疑

        三、分析賞讀

        1、《水經(jīng)》是誰的作品?是一部什么書?

        答:《水經(jīng)》也叫《水經(jīng)注》,是酈道元的作品,他是記載我國山川地理概貌的游記。

        2、酈道元認為石鐘山是怎樣命名的?

        答:以浪打岸石,聲如洪鐘命名。

        3、李渤認為石中山又是因為什么命名?

        答:以山石敲擊所發(fā)出的聲音像鐘聲而命名。

        4、作者認為李渤的觀點不對,基本理由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方法來反駁?

        答:石頭大都能敲擊發(fā)出如鐘一般的聲音;這是駁論據(jù)。

        5、酈道元、李渤、蘇軾關于石鐘山命名的由來陳說有何不同?

        答:酈道元認為是水石相擊產(chǎn)生的聲音像鐘而得名;李渤認為是山石敲擊發(fā)出的聲音像鐘而得名;蘇軾認為是風水進出洞穴發(fā)出的聲音像鐘得名

        6、本段在評說中采用了什么方法進行議論?

        答:類比和對比的方法。

        7、“此世所以不傳也”和“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中“此”和“陋者”具體指什么?

        答:“此”指石鐘山命名的真正原因。“陋者”指李渤一類人。

        8、、作者的觀點是什么?

        答:做事不可主觀臆斷,要實地考察。

        五、將本文跟(游褒禪山記)作比較。

        說明:先檢查練習第二題的完成情況,然后做具體分析,不是簡單地列出異同之點,而是從文章的整體構(gòu)思出發(fā),用列表的形式來進行比較。下面是參考的表的模式:

        課文

        項目《游褒禪山記》《石鐘山記》

        內(nèi)容記游。

        從游未盡興生發(fā)感受,談人生哲理和治學態(tài)度。形式是記游,實際是記考察所得。用事實破千古疑案,提倡實地考察,反對主觀臆斷。

        結(jié)構(gòu)先記游,后議論。議論——記游——議論。

        寫法敘與議緊密結(jié)合,議論統(tǒng)率敘事,議論重在“立”。敘與議緊密結(jié)合,議論統(tǒng)率敘事;議論有“破”有“立”。

        作業(yè):

        1、學案中的練習

        2、完成課后練習,

        3、翻譯背誦全文。

      【《石鐘山記》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石鐘山記》教學設計6篇03-18

      《石鐘山記》教學設計4篇05-08

      黃山記教學設計10-05

      《黃山記》教學設計04-11

      《墨池記》教學設計06-09

      《竊讀記》教學設計06-16

      《核舟記》教學設計03-13

      竊讀記教學設計03-19

      《昆蟲記》教學設計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