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卡教學反思(精選11篇)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凡卡教學反思(精選11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凡卡教學反思1
《凡卡》一文敘述了俄國沙皇統(tǒng)治最黑暗的時期,九歲的凡卡·茹科夫被爺爺送到城里鞋匠阿里亞希涅那里做學徒,受盡了折磨,他寫信給爺爺,求爺爺帶他回鄉(xiāng)下去。課文的結尾以凡卡做夢的形式反襯了凡卡的悲慘遭遇,這激起了人們的深切同情。在教學這一課時,我有這幾點感受:
一、整體感知,讀中悟學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我發(fā)揮了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考慮到本課篇幅較長,我讓學生事先預習課文時認真朗讀課文,課堂中就帶著自己的問題和小組交流:通過讀書,你都讀懂了什么?例如:有位學生說到:“我認為凡卡太傻了,怎么就不知道跑回鄉(xiāng)呢?”針對這個問題,我請全班同學幫他解決。同學們結合課文里的具體情節(jié)來理解:下著大雪,冰天雪地,又冷又餓等多種因素使凡卡無法回到鄉(xiāng)下。這更烘托出凡卡命運的悲慘。讓學生帶著疑問理解課文,尊重學生的'獨特個性,做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又不能似是而非,始終抓住文章的主線。我們應該鼓勵這種個性化的理解,進行地交流讀書體會。
二、異曲同工,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
求異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主要形式,教師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對同一問題做不同的回答,或鼓勵學生擺脫習慣性的思維形式。
教學《凡卡》一文的結尾,以做夢結束,似喜似悲,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于是,我引導學生對比進行思考探討。我說:“凡卡是懷著強烈的愿望把那封寶貴的信塞入郵筒,可萬萬沒有想到爺爺是永遠也不可能收到他的信呢,那凡卡的命運將怎樣呢?”學生的回答都帶著明顯的同情!澳羌热环部o法擺脫這悲慘的命運,那么文章結尾又有什么含義呢?”有的學生回答:“文章以夢結尾,暗示凡卡追求幸福的生活是個不能實現(xiàn)的夢!庇械膶W生說:“這個結尾看似美好,其實隱藏和不西幸,更激起我們對凡卡的同情。針對這一懸念式的結尾,我再安排學生續(xù)寫,學生都能充分發(fā)揮想象,文中都寄托了對凡卡的共同情感──同情。
今后的教學中還需理論聯(lián)系實際,課文內容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寫作方法學以致用。
凡卡教學反思2
《凡卡》這篇課文是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寫的短篇小說,采用了“寫信”這一表達形式,主要講在十九世紀后期的舊俄時代,凡卡由農(nóng)村來到城市的一個鞋鋪當學徒,他受盡了種種折磨,過著十分痛苦的生活。他寫信告訴爺爺自己的不幸遭遇,表達了想回到鄉(xiāng)下爺爺身邊的急切心情。
作為六年級的學生,面對這樣比較長的文章,已初步具有抓住課文的主要脈絡和重點語句理解課文的能力。他們與課文中的凡卡年紀相仿,在情感上容易產(chǎn)生共鳴。但本課課文結構較復雜,由作者的敘述、信的`內容和凡卡的回憶三部分組成,這類文章學生是第一次學習。另外,俄國人名字姓氏、作品的歷史背景等也會使學生在理解上有難度。
基于以上原因,我在第一課時先交流作家契訶夫的有關資料,介紹《凡卡》的寫作背景。人物姓氏、身份關系用連線的方法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引導學生讀課文,幫助學生理清小說思路,找準寫信的段落,分清每段中信的內容與聯(lián)想;在找準寫信的段落的基礎上給課文分段。在第二課時教學中抓住信的內容、凡卡的回憶和夢等內容中的重點句體會凡卡學徒生活的悲慘。讓學生討論凡卡遭受了哪些折磨?借助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進入語言描繪的感情氛圍,體驗作者的內心世界,達到情感的貫通。教學中我還注意啟發(fā)學生想象。如:凡卡還受了哪些折磨?為什么?請同學們展開想象,替凡卡說下去。這樣的教學設計能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增添悲劇感人的力量。在第三課時教學時把研討本文在表達上的特點和續(xù)寫作為重點進行。學生了解了小說的主要內容,對凡卡的遭遇給予深深的同情,經(jīng)過對表達特點的研討,更加感受到了作品的魅力。
教學是遺憾的藝術,尤其是對經(jīng)典的教學,總是覺得什么都應該讓學生學到、領悟到,但時間有限,沒有辦法面面俱到。比如“凡卡的三次嘆氣”、“斜著眼看了一下那個昏暗的神像”等一些細節(jié)描寫,我處理的比較簡單,感覺如果能在深入引導揣摩揣摩就更好了。
凡卡教學反思3
《凡卡》這篇文章特別長,內容更是錯綜復雜,寫信,回憶,現(xiàn)實交織在一起。作者采用了對比、襯托、插敘的寫法,使課文的內容顯得更加生動有趣。
課程結束后,我回顧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有許多的不滿意,和失望。在準備課程時,我設計了許多的環(huán)節(jié)和活動,想將閱讀課的教學變得豐富一些,但是由于自己的緊張和經(jīng)驗的缺乏,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計劃好的內容并沒有得到完全的充分的展現(xiàn)。
首先,為了使學生一直保持濃厚的興趣,在教學中教者可以注意穿插猜一猜、想一想、演一演、做一做等活動,用激勵性的語言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在學習交流中用多種形式進行互動,這樣師生之間能夠始終保持一種民主、和諧、融洽的關系,形成愉快的氣氛。而愉快和諧的`課堂氛圍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
這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課文,所以在教學時我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合作探究的方法來學習。讓學生在讀和議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但是當時的課堂紀律沒有調控好,所以效果大打折扣。
在實施教學中因學生有些回答沒達到預期效果,引導顯得有些過急,并因此擠掉了大量的自讀體會、分角色朗讀表演的時間,而這又導致下面的深入理解沒達到預期的精彩,我感覺自己牽的過多,沒放開手充分教給學生,今后應加強對課堂和學生的調控能力。一節(jié)課下來,收效甚微。我感覺今后在挖掘教材的深度廣度上還要多下功夫,應時時注意把學生的得放在備課、上課的首位。不能廣而不精,深而不透的駕空教材了,更不能刻意的去效法別人而丟失了自己,不能再為了預先的設計程序而按部就班的完成任務了。
通過本課教學,我覺得自己在引導讀上需下大功夫,真正把語文課變成讀書課,簡化一些不必要的情境設置,每一步要定準目標,直奔目標,抓語言文字來悟情理,而不是游離于文本說情理。
凡卡教學反思4
教學《凡卡》(第十二冊)一文,如果通篇串講,不但使文章特色蕩然無存,學生感到索然無味,其效果也會事倍功半。因為文章篇幅較長,內容縱橫交錯,它交織著寫信、回憶、側面烘托三條線索,多層次、多角度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此錯綜復雜的事件關系,便構成了本文的教學難點。為了實現(xiàn)長文短教、化難為易,我在教學中是這樣設計的:
首先,從整體入手,直奔中心,扣住學生的情感世界。待學生完成自習預習,了解課文大意后,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初讀課文,你對本文有什么總的感受?目的是讓學生悟出文中的情感,使整個身心沉浸在這一氛圍中,以縮小教學因時間、空間的差距所造成的困難。同時明確文章之所以感人,是因為作者采用了多層次、多角度的表現(xiàn)手法,來突出同一個中心:沙俄時代窮孩子的.悲慘命運。這樣抓住關鍵,直奔要害,能給學生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
其次,有意識地把文章按線索破為三大塊,為突破重點做好準備,我先請同學們自讀課文,找出凡卡給爺爺寫信的內容,旨在讓學生抓住文章的主線。再采用以點帶面、發(fā)散思維的方法進行引導:凡卡給爺爺寫信的內容,哪一點最讓你感動?
這是抓住學生情感世界的一次延伸,所以他們不難得出共識:向爺爺述說悲慘學徒生活一段。接著精讀細讀:凡卡受了哪些罪?凡卡的敘述使你的眼前展現(xiàn)了一幕幕怎樣的畫面?目的之一在于讀懂內容;目的之二在于感染情緒,使學生的心始終與凡卡的心緊緊地貼在一起,而且能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進而明確此種描寫細膩、逼真的寫作手法。再繼續(xù)抓住情感:試想一下,凡卡寫到這兒是一種什么心情?
發(fā)散學生思維,培養(yǎng)想像力,進一步感染學生的情緒。如果你就是小凡卡,你會怎樣訴說?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提高朗讀能力。凡卡苦苦地哀求爺爺帶他回去,這一內容信中多處出現(xiàn),請大家有感情地朗讀,體會凡卡痛苦的心情。這樣一來,原來一封長信,就濃縮在一個重點段上,再放手讓學生朗讀,從中悟情明理。既節(jié)省了時間,又發(fā)展了學生的品評鑒賞能力!到此,教學的第一板塊結束。
凡卡教學反思5
教《凡卡》這課時,我引導學生帶著課后的三個問題進行默讀,然后交流。更多的還是依據(jù)學生的學情生成新的教學思路,隨機調控課堂,感覺非常滿意。平時上語文課,我很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默讀課文,我比較喜歡使用朗讀,在我看來朗讀是小學語文教學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閱讀方式!斗部ā肥墙滩牡谒膯卧牡诙n文,這一個單元的訓練重點就是默讀,前一篇課文的教學我沒使用默讀,也沒提及默讀。
因為平時在觀察高年級學生讀課外書時,我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的學生都采取默讀。從某種角度講,小學生隨著識字量的增大,隨著年級的提高,隨著知識面的拓展,在閱讀書報時,都會自然而然地喜歡用默讀的方式。當然這種默讀還是無意識的,比如要有意識地提高默讀的速度,要有意識地邊默讀邊思考,還需要教師的點撥。《凡卡》一課的教學是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如何默讀,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默讀習慣。
學生對課后三個問題的精彩交流,也是超乎我的預想的。尤其是第二處問題(第一課時:為什么凡卡給爺爺寫信乞求爺爺帶他回家?第二課時:多數(shù)同學認為凡卡受盡折磨、苦不堪言,生不如死,但是有一個同學卻認為凡卡很堅強,你認為凡卡到底有沒有堅強?)的交流,具有“史無前例”的'突破!多數(shù)孩子一開始都認為凡卡的學徒生活“再也受不住了!”“我就要死了!”“只有死路一條了!”“沒有指望了,連狗都不如!”……只看到凡卡悲慘遭遇的一面,卻沒有發(fā)現(xiàn)凡卡骨子里還隱藏著堅強的另一面!不少人在可憐凡卡的同時,唾罵的是鞋店的老板、老板娘、幾個伙計,怪罪的是黑暗深重的資本主義社會。這課的教學,我沒有引導學生去同情凡卡,也沒有引導學生去唾罵和怪罪,學生的交流中已經(jīng)蘊含這些了,我為何還要再去強化這些呢!因為這些都不能觸動我和學生的心弦,不能撞擊我和學生的心靈!
凡卡在如此險惡的環(huán)境中,始終保持著對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始終堅信能夠回到爺爺身邊;在經(jīng)受折磨和屈辱之后,凡卡頑強地挺過來了;雖然凡卡的忍受力達到了極限,甚至想到了死,但是他最終還是選擇了生存,他沒有自暴自棄!這就是凡卡的堅強!這就是震撼人心的堅強!我和學生被凡卡的堅強感動著,不斷地感動著……
此課的教學,前后的兩個課時相互“鏈接”,融為一體,默讀中的三個問題貫穿兩個課時。第一課時由三個問題引發(fā)學生的思考,默讀完之后,依次交流,學生的默讀成果分類板書。每一個問題的解答,允許學生有自己的觀點,在“矛盾”之處生成新的問題,這里的新問題是對原問題的深層思考,可以留給第二課時,因此不必馬上解決。
“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巧置懸念,吊吊學生的胃口。胃口吊一次還不夠,還要吊第二次,第三次,學生都快坐不住了!第二課時學生的濃烈興趣依然不減。這使我想起了一句話:“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課堂,帶著更多的新問題出課堂!边@一課的教學我不就是在實踐著這一個理念嗎?學生帶著問題默讀課文,走入文本,帶著成功的喜悅走出文本,引發(fā)新問題后,學生再次走入文本,帶著勝利的喜悅再次走出文本!學生的思維始終處在活躍的狀態(tài),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自然而親昵,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也在享受著語文。第二課時的末尾雖然沒有再產(chǎn)生更新的問題,但是凡卡超乎尋常的堅強,為自由而生存的堅強已經(jīng)深深地烙在了學生的心里,引發(fā)的將是更加深刻的問題,留給學生的將是一生的思考。
《凡卡》的教學,默讀與交流交替進行,學生不斷地在文本中走進走出。每一次進出,學生都有新的發(fā)現(xiàn);每一次交流,學生在傾聽的過程中不斷受到啟發(fā);每一次產(chǎn)生新的問題,學生總是興致盎然,興趣大增。我想這就是理想的語文課吧!“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語文課也應該像說評書那樣,經(jīng)常帶給學生“意猶未盡”的享受!
凡卡教學反思6
文章很長,課時卻有限,這樣的時候,倘若貪求面面俱到,教學將又冗長又乏味,學生收益甚少。因而,在《凡卡》一文的教學,我這樣設計并實施教學:
1、初讀課文伊始,就拋出問題:“用一個詞語表達你初讀本文的.最大感觸。”學生很快紛紛表達:震驚、傷感、同情、悲痛……由此,迅速導向學生集中關注文本的情感,并將自己的情感世界融入其中。
2、然后,就“從什么地方感受到‘震驚、傷感、同情、悲痛……’?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這一問題請同學們自讀課文,以點帶面找出凡卡給爺爺寫信的內容,并反復研讀相關的語句,既緊扣情感,又明晰文章主線;既讀懂內容,又感染情緒。
3、接著,再讓學生就自己最有“震驚、傷感、同情、悲痛……”感觸的語句通過朗讀表現(xiàn)自己的情感體驗,學生自然地噴發(fā)感情。
回顧這一課的教學,倘若面面俱到,或逐段講析,自然枯燥乏味,毫無特色,弱化文本自身的感染力,以上處理,則較好地突破文章篇幅較長、內容縱橫交錯、時間、空間關系復雜的難點,實現(xiàn)了長文短教、化難為易。因而,教師深入涵詠文本,正確地處理、把握教材非常重要。
凡卡教學反思7
在執(zhí)教語文第十二冊《凡卡》一文時,我設計了一張學習表,讓學生通過讀書、討論,合作填寫“信的主要內容,自己的感受或體會,不懂的問題”等欄目。這種學習方式在課程改革的課堂教學中經(jīng)常使用,學生順利地完成了學習表。檢查學習表,可以看出學生已經(jīng)了解了凡卡的悲慘命運,產(chǎn)生了對凡卡同情,對老板憎恨的情感。我認為已經(jīng)達到教學目標。
我很滿意,習慣性地問道:“誰還有疑問?”。一名男生舉手發(fā)問道:“為什么凡卡在信中說街上的狗一點也不兇?我見過的狗可兇了!”。頓時,全班嘩然,怎么問如此無關緊要的問題。我略有慍色,暗想:問題與文章思想感情無聯(lián)系,與領悟表達方法無關,多此一問,沉住氣說:“誰幫助他?”。舉手者頗多,一生說:“養(yǎng)狗的人對狗很好,經(jīng)常帶狗在街上散步,時間久了,狗與人熟了,就不咬人了。”一生說:“那些有錢的人都養(yǎng)寵物狗,寵物狗是供人玩的,當然不兇。我家就有一只……”?磥磉@個問題確實與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無關,不涉及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沒有深究的價值。我正準備結束這個提問時,一個女生站起來說:“老師,我有另一個想法。凡卡認為狗不兇是因為老板和老板娘對他太兇狠、惡毒了,狗的兇狠和老板、老板娘的兇惡比起來差遠了。作者這樣寫是為了襯托凡卡的悲慘命運!
問的學生隱約捕捉到“狗一點也不兇”的寫作深意,前面答的學生大多是從“狗”的角度去思考,沒有聯(lián)系文章的表達方法,沒有考慮凡卡的痛苦遭遇,最后答的學生從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和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兩個層面思考,準確認識到《凡卡》一文采用了對比,反襯,暗示的表達方法,訴苦為主,以“樂”相襯,凡卡回憶鄉(xiāng)下的美好是“流淚的快樂”。其回答達到了《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三個維度融合的境界。更讓我思索到,教師在改革課堂教學時,不能從形式上設計幾個討論題,讓學生質疑幾個不明白的地方,就認為是開放的課堂,創(chuàng)新的教學,就認為是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教師滿足營造表面的課堂繁榮,會出現(xiàn)熱鬧的討論沒有目的,所謂和諧的學習氛圍是空泛地讓學生發(fā)問,學生往往不知問什么,為什么發(fā)問,課堂學習流于膚淺。教師在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展示學生個性,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時,更應提高教師主導作用,在深入研究課文的基礎上,高瞻遠矚地引導學生去討論、去質疑,要善于激發(fā)學生思維的火花,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敏銳性,提高質疑的質量。要讓“狗兒為什么一點也不兇”的學生偶然質疑變成教師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去思考。
凡卡教學反思8
“這篇課文通過凡卡給爺爺寫信這件事,反映了沙皇統(tǒng)治下俄國社會中窮苦兒童的悲慘命運,揭露了當時社會制度的黑暗。”這是參考書中對《凡卡》一課的教材簡說,我真的是無語了,人物命運悲慘的文章無不是“揭露了……批判了……”本文還好有一段幸福往事的回憶,可是結局卻更加殘酷——信件無法投遞!人類發(fā)展到現(xiàn)在,每一種社會制度都有他的黑暗面,大可不必在這方面給學生消極的影響。語文,就是語言文字的學習和訓練。本課的教學就通過閱讀,訓練語言文字能力,體會文章表達方法。
課文比較長,生字也不少。課前布置學生借用工具書的方法學習生字、新詞。通過快速讀課文,使學生大致的了解課文內容和寫法,理清課文“準備寫信──寫信──寄信”這一脈絡。然后,讓學生把文中信的內容和寫信過程中的回憶內容分別做上不同的.記號。這樣,學生通過自讀自悟和動手標記,就基本整體了解了課文結構。
在學習凡卡學徒生活時采用精講精練,在學習回憶往事這部分采用扶讀方法,在學習作者的敘述時采用放的方法讓學生自學,突出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風、學風,充分顯示了教學的民主性,學生主體地位得到了發(fā)揮。
凡卡教學反思9
一、交流背景為學文奠定基礎
《凡卡》一文,作者契訶夫寫于1886年,當時正是沙皇統(tǒng)治最黑暗的時期,作者所寫的時代和學生有一定的距離,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開課時通過學生之間和師生之間關于作者和寫作背景的交流,奠定了學習課文的基礎,進行交流之后,就拉近了讀者與作者、作品之間的距離,降低了學習難度。
二、掃清障礙,弄清文章脈絡
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讓學生初讀課文,弄清生字新詞的讀音寫法。隨后帶著孩子們把文章中的人名反復讀了幾遍,這樣以減輕學生在朗讀課文中的難度。我記得我小的時候特別不喜歡讀外國作品,原因讓人有點啼笑皆非,就是我覺得人名太長,有障礙。以小孩子的眼光看課文,然后指導他們學習。初讀課文,讓孩子們?yōu)g覽,弄清課文的脈絡,課文是按“準備寫信——寫信——寄信”的順序來寫的。然后讓學生找出信的內容,以及最能表現(xiàn)凡卡痛苦學徒生活的段落,最后落腳點在“我的生活沒有指望了,連狗都不如!”這句話上,引導學生精讀15自然段。
三、長文短教,直奔重點
課文結構復雜,為了實現(xiàn)長文短教,化難為易,教學中采用扣主線、棄枝葉,確定教學的重點。抓住信的內容、凡卡爺爺?shù)暮艟取⒎部ǖ幕貞浐头部ǖ膲舻戎攸c內容,體會凡卡學徒生活的悲慘。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讓學生體會,讓學生討論凡卡受盡哪些折磨?進而體會凡卡的非人生活。
教學中我還注意啟發(fā)學生想象。如:凡卡還受了哪些折磨?為什么?請同學們展開想象,替凡卡說下去。另外,凡卡向爺爺呼救的內容,我借助反復的朗讀,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進入語言描繪的感情氛圍,體驗作者的內心世界,達到情感的貫通,把教學推向高潮,收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的教學設計能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增強了悲劇感人的力量。
凡卡教學反思10
一、介紹背景,奠定基礎
《凡卡》一文,作者契訶夫寫于1886年,當時正是沙皇統(tǒng)治最黑暗的時期,作者所寫的時代和學生有一定的距離,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課伊始,我便簡單介紹當時的時代背景,奠定了學習課文的情感基調,拉近了讀者與作者、作品之間的距離,降低了學習難度。
二、長文短教,直奔重點
這篇課文篇幅很長,結構復雜,為了實現(xiàn)長文短教,化難為易,教學中采用扣主線、棄枝葉,抓住信的內容、凡卡爺爺?shù)钠蚯蟆⒎部ǖ幕貞浀戎攸c內容,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進行體會、探究,指導學生從讀中悟,以悟促讀,然后在了解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根據(jù)課文描寫加以想象,并相機對莫斯科的氣溫情況進行介紹,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對凡卡悲慘生活的'體會。
另外,凡卡向爺爺呼救的內容,我讓學生把自己當作是凡卡進行感情朗讀,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語言描繪的感情氛圍,達到披文入情,從而真正體驗到凡卡痛苦的內心世界,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達到情感的貫通,把教學推向高潮,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對比教學,突破難點
教學凡卡回憶和爺爺一起在鄉(xiāng)下生活的情景時,引導學生思考:
1。你覺得凡卡鄉(xiāng)下的生活怎么樣?
2。鄉(xiāng)下的生活既然很苦,為什么在凡卡的回憶中卻是那么美好呢?
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很容易就能能把鄉(xiāng)下生活和莫斯科生活進行對比,進而體會到作者寫鄉(xiāng)下生活的“樂”是為了襯托學徒生活的苦,從而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凡卡生活的悲慘。
預設是美好的,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還是存在諸多的不足之處,如:1。在介紹凡卡的兩個名字時,用時過多。2。沒有及時對學生完成《學習指導叢書》的情況進行發(fā)饋等等
凡卡教學反思11
六年制小語第十二冊的《凡卡》,是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寫的一篇小說。根據(jù)該文的特點與本文的教學要求,閱讀訓練的重點應是:指導學生著眼細節(jié),精讀細嚼,深入體味,從而較深刻地理解,受到思想感染。教師在學法指導上應抓住以下三點。
一、以具體事例進行分析,使學生明細節(jié)的意義
細節(jié)是文章表達方法中的一個概念,學生尚未接觸過,因此在教學時首先要使學生明白其意義。這里的意義包含著兩層意思,即細節(jié)的概念及其作用。
在講讀本課的第一段(第一、二自然段)時,宜于解決這一問題?梢圆扇∵@樣的方法:讓學生閱讀本段,粗知其內容之后,便提出問題:在這段中,哪些地方寫得最具體最細致呢?請找出有關的句子。當學生找出他擔心地朝門口昏暗的神像這些句子之后,教師再問:這些句子說的是什么意思?請概括性地說出來。當學生回答后(他十分擔心被人發(fā)現(xiàn)),教師可在黑板上板書:
他擔心地朝門口和窗戶看了幾眼,又斜著眼看了那昏暗的神像
他十分擔心被人發(fā)現(xiàn)
接著,教師指導學生比較:前、后兩組句子,哪組最能反映凡卡的心理?為什么?在讓學生充分討論之后,教師可以這樣總結:大家說得對,下面的句子寫得籠統(tǒng)、平淺,未能形象地反映出凡卡此時此刻的內心世界。而上面的句子(原課文的)能抓住凡卡擔心地看門口、窗戶、神像等富有特征性的細微末節(jié)來寫,這就充分反映了他對老板害怕至極的心理狀態(tài)。
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即概括出細節(jié)的概念:像這樣能抓住人或物某些富有特征的細微末節(jié),加以細致地刻劃的描寫,就叫做細節(jié)。隨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幾種描寫方法,引出細節(jié)描寫有景物細節(jié)、場面細節(jié)、肖像細節(jié)、行動細節(jié)、心理細節(jié)、語言細節(jié)等幾種,并簡單說說細節(jié)的作用:能刻劃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理、推動作品情節(jié)的發(fā)展、深化作品的思想、描繪作品的典型環(huán)境等。要求學生在閱讀本課下面四大段時要著眼細節(jié),體味細節(jié)。
二、指導學生掌握發(fā)現(xiàn)細節(jié)的方法
要善于發(fā)現(xiàn)細節(jié),就必須掌握一些基本方法。根據(jù)細節(jié)的特征,以及小學六年級學生的實際知、能水平,可以通過指導,使學生掌握如下幾種發(fā)現(xiàn)細節(jié)的方法:
其一,圍繞本課(或某段)中心去發(fā)現(xiàn)細節(jié)
細節(jié)描寫是為文章(篇或段)的中心思想服務的。作者往往在能夠突出中心的地方作細節(jié)描寫。因此,教學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圍繞中心去發(fā)現(xiàn)富有特征性的細微末節(jié)的描寫。本課主要是通過寫凡卡的悲慘遭遇,去揭露沙俄時代的社會的黑暗,反映舊俄羅斯人民過著牛馬般的生活、悲苦而無望的呼喊。從整課著眼,便可發(fā)現(xiàn)凡卡做學徒時受折磨的那些細節(jié)。從某段來說以第二大段為例,主要是寫凡卡想象爺爺替日發(fā)略維夫老爺守夜的情景,以及回想著農(nóng)村的生活。據(jù)此內容,便可發(fā)現(xiàn)對爺爺?shù)男は、行動的細?jié)描寫,以及對景色的細節(jié)描寫。
其二,根據(jù)本文(或某段)描寫特點去發(fā)現(xiàn)細節(jié)
從全篇來說有對凡卡和爺爺?shù)男は瘛⑿袆、心理的細?jié)描寫,有對農(nóng)村、莫斯科等地的環(huán)境細節(jié)描寫。以第五段為例,該段文章的主要特點是:細致地寫了凡卡把信投進郵筒,以及他做了一個美麗的夢的情景。根據(jù)這特點就能發(fā)現(xiàn)其行動細節(jié)和心理細節(jié)。
其三,從寫作技法中找細節(jié)
細節(jié)描寫往往運用對比、象征、擬人、比喻、夸張、簡筆勾勒等方法,因此在閱讀時要注意課文中哪些地方運用到這些技法進行描寫,辨別這些描寫是否是細節(jié)。例如第三大段中寫凡卡和爺爺去砍圣誕樹的情景,采用了夸張的手法,使其氣氛充滿著輕松、愉快、歡樂,因此這是一段栩栩如生的細節(jié)描寫。
三、精讀細嚼,深入體味
1。抓住重點詞句,精讀細嚼
在本課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抓住細節(jié)中的重點詞句,精讀細嚼,領會其含意。以教學本課第三段為例,最重要的.是找出描寫凡卡受折磨和渴望自由的細節(jié)的重點詞語:揪、揍、隨手、直戮、簡直、沒有、一點兒、別想、只好、受不住、慈悲、離開對這些詞語,教師應指導學生認真咀嚼,品味其含意揪、揍、隨手、打、直戳,揭露了老板和老板娘的兇狠、毒辣、殘忍,反映了凡卡的無比痛苦;別想、只好,反映了凡卡的非人生活;受不住、慈悲、離開,反映了凡卡渴望自由的心情。本段中,還有描寫環(huán)境的細節(jié)和爺爺肖像的細節(jié),都應指導學生抓住一些重點詞、句來研讀。
2。對照互比,領會妙處
教師在指導學生領會某一細節(jié)的意思的基礎上,把細節(jié)描寫改成一般敘述性的文字,然后把兩者對照互比,從而領會細節(jié)的微妙之處。
3。深入體味,受到感染
在指導學生閱讀細節(jié),了解其意思的基礎上,即要指導學生對細節(jié)深入體味:用自己的身心去感受形象,不由自主地進入細節(jié)描寫的意境,使自己的心與作者的心溝通、共鳴,從而受到熏陶。還要指導學生表情朗讀(或表情復述),做到:在朗讀(或復述)過程中,腦子自然地浮現(xiàn)細節(jié)中所描寫的凡卡受苦受難的悲慘情景,心理產(chǎn)生對凡卡的無比同情。這樣,就使學生受到強烈的感染與教育。
再則,在學生對上述的細節(jié)理解意思之后,還可以指導學生展開聯(lián)想:同學們,假如你是凡卡,在那樣的悲慘境況下,你會怎樣想呢?待學生回答后,教師再進一步啟發(fā):事實上,你們現(xiàn)在是生活在幸福的社會主義國家里。那么,在讀過這些細節(jié)之后,你此時此刻的心情怎樣?通過這樣指導,不但使學生深受教育,而且也使他們掌握了這種對細節(jié)深入體味的方法。
【凡卡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凡卡》教學反思07-21
《凡卡》教學反思10-06
凡卡教學反思04-21
《凡卡》課后教學反思10-06
課文《凡卡》的教學反思01-07
課文凡卡的教學反思10-06
課文《凡卡》教學反思10-06
課文《凡卡》的教學反思10-06
《凡卡》教學反思15篇03-01
《凡卡》課文教學反思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