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精華)
作為一名教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shù)慕虒W方法。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科學教案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能夠描述“化學起源說”中關于生命起源的過程;
2。關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觀點,以及新的研究進展;
3。解釋米勒實驗的設計原理及結果,鍛煉運用證據(jù)和邏輯進行分析和推測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描述“化學起源說”中關于生命起源的過程、關注生命起源的各種觀點。
2。難點:描述“化學起源說”中關于生命起源的過程。
課前準備
1。有關宇宙起源、星系形成和生命起源假說的視頻資料
2。學生課前通過閱讀科普書籍了解生命起源的各種觀點
教學設計
導入:
世界各地關于生命起源的神話傳說 閱讀資料 展示《圣經》片段和“女媧造人”、“自然發(fā)生說”的古文,將學生帶入悠遠而神秘的氛圍,引導學生產生興趣
原始地球的形成 學生代表介紹宇宙大爆炸、星云假說,其余學生根據(jù)資料總結原始地球狀況 幫助學生代表準備發(fā)言,提供視頻和圖片資料,指導學生推理、總結
米勒實驗證明了原始地球可以產生生命起源所必須的小分子的有機物 觀察米勒實驗的裝置,分析實驗設計的原理和結果 提供視頻資料,指導學生觀察、分析,簡單講解有關化學知識
從有機物到細胞的過程 觀察小實驗和圖片,推理想象 將幾滴油滴入水中,振蕩食管,讓學生觀察經久不散的小油滴。
簡單講解由有機物組成細胞的可能性。
生命起源的其它觀點 學生代表交流發(fā)言,介紹生命起源的其它觀點。其它學生分析這些觀點分別有什么證據(jù)支持,又有什么證據(jù)反對 組織學生交流,提供視頻資料
教學過程設計
教師:(通過圖片展示廣袤的宇宙、絢麗的銀河、燦爛的太陽系行星、蔚藍的地球……)廣袤宇宙有無數(shù)的星體,然而只有我們蔚藍的地球母親孕育了千姿百態(tài)的生命。這些生命是怎樣來到這地球上的呢?
關于這個問題,我們的祖先曾經有這樣的傳說!八渍f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于泥中,舉以為人。故富貴者,黃土人;貧賤者,引繩人也!保ㄒ浴短接[》卷七八)
哪位同學為大家解釋一下?
學生:說開天辟地以來,地球上本沒有人,女媧用黃土捏泥人。
教師:很好,那么什么叫“劇務”,又什么是“引繩于泥中,舉以為人”呢?
學生:大概是太勞累了,就用繩子浸在泥里,再舉起來,甩出的泥點變成人。
教師:看來我們的同學們知識很淵博呀,那么,今天的科學家們對生命起源又有什么見解呢?
(按照事先抽簽的順序進行小組發(fā)言。下面是發(fā)言的提綱,真正發(fā)言中不僅有形象生動的事例,還配合了教師提供的錄像。)
小組1:我們小組負責介紹“宇宙起源”這部分內容。根據(jù)“宇宙大爆炸”的理論(這是目前一般接受的學說),150億年前宇宙發(fā)生了大爆炸,爆炸噴射出了由氫和氦組成的星云,星云旋轉運動著,并且緩慢地收縮,逐漸形成了一個密度較大的實體。由于收縮時磨擦產生的熱量,溫度繼續(xù)上升,直到在高溫下發(fā)生熱核反應,釋放出巨大的能量,這時就形成了一顆恒星。在恒星周圍還有大量的氣體和塵埃,它們彼此吸引、碰撞而聚合成為小的團塊。這就是行星的形成。
小組2:我們小組來介紹原始地球的情況:根據(jù)第一小組介紹的宇宙爆炸的理論,地球逐漸收縮過程中溫度很高,所以當?shù)厍虮韺訙囟戎饾u下降時就表現(xiàn)為頻繁的火山活動;鹕絿姲l(fā)出的氣體,形成了大氣層。這個大氣層不同于現(xiàn)在地球的大氣層,它是沒有氧氣、氮氣的,但有很多的水蒸汽。隨著地球表面溫度降低,大氣層中的水蒸汽冷卻形成雨水降落到地面上,雨水在地殼下陷及低落處聚集而成原始的海洋。原始海洋鹽分很低,但溶解了大量的甲烷等火山噴發(fā)出的物質。
小組3:我們組負責匯報“米勒實驗”:1953年,斯坦利·米勒在玻璃儀器里模擬原始地球條件進行了一項試驗:(用動畫展示實驗儀器)。一個星期后他檢測出很多簡單的有機物,包括氰化氫、尿素,最重要的是:米勒還在他的產品中發(fā)現(xiàn)了甘氨酸和丙氨酸,這是所有氨基酸中最簡單的,也是在各種蛋白質中最常見的。
小組4:我們匯報“其它生物學家的`研究”:米勒試驗結果公布后,許多生物學家便也開始進行同樣的實驗,他們都證實了米勒的實驗。到1968年,蛋白質結構中的每一種重要的氨基酸,都用這樣的實驗制成了。美籍西班牙生物化學家胡安·奧羅于1961年和1962年實驗生成了嘌呤、核糖和脫氧核糖,這是DNA和RNA的組成成分。1967年波南帕魯瑪又合成了一種屬于“卟啉”類的分子,而綠色植物中極重要的葉綠素分子也屬于卟啉類。至此,人們已經不懷疑生命所必需的所有化學物質,都可以在早期地球的海洋中被制造出來。
小組5:我們匯報的題目是“從有機物到原始生命”:當科學家通過實驗認定原始地球可以形成簡單有機物,就推斷經過漫長的時間,這些簡單有機物就可能形成脂肪、蛋白質、核酸等復雜的有機物。他們浸泡在原始海洋中,可能形成小泡。假如小泡中恰好包住了蛋白質、核酸及其它物質的適當混合物,就可能形成類似原核細胞的結構。但是這些過程完全都是推測,有些科學家做了相關的實驗,如奧巴林的“微球體”實驗和福克斯的“類蛋白質”實驗,但在實驗設計中都還有疑點。所以,關于有機物如何形成生命的,現(xiàn)在還沒有人能說明白。
小組6:我們匯報的內容是“宇宙中的生命”:首先,類似太陽的恒星在銀河系內1000億顆,其中單星大約是400億顆。假定所有單星都帶有行星,還要行星到恒星的距離恰到好處、有水存在、與地球有類似的化學組成。計算表明,在上述400億顆單星中,充其量也只有100萬顆的周圍有能使生命進化到高級階段的行星。不過每顆行星上的生命應當處于不同的進化階段。經過科學家計算,能夠進化到高科技水平,并能發(fā)射無線電波的行星,大概只有250萬顆。如果它們均勻地分布在銀河系中,則相鄰兩顆之間的距離約為4600光年。因此我們認為,宇宙中還有生命存在是完全可能的,但我們恐怕暫時無法同他們進行有效的聯(lián)系。
教師:同學們準備充分,發(fā)言全面,帶我們領略了宇宙的神奇奧妙,也讓我們?yōu)楦鲊茖W家的精彩研究而感嘆。我們經過學習,也將掌握這些科學研究方法,去探索更多的奧秘。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能提出進行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通過對潛望鏡內部結構的研究,使學生能利用語言、文字、繪圖等方式表述研究過程和結果;通過課前搜集和整理有關潛望鏡的資料,使學生學會利用書籍及其他信息源獲取信息。
2.通過制作潛望鏡的活動,使學生學會欣賞、評價他人的作品,尊重他人勞動成果;愿意合作交流;積極查閱資料,關心新科技、新發(fā)明。
3.認識平面鏡反光性質的應用;會制作簡易潛望鏡。
學生準備:
1.課前搜集有關潛望鏡的文字、圖片資料。
2.制作簡易潛望鏡的材料:條形紙盒、粘紙或雙面膠、美工刀、鏡子或鏡片等。
教師準備:
1.有關潛望鏡的圖片、文字資料。
2.自制簡易潛望鏡。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通過玩鏡子玩出了好多有趣的科學道理,還記得是怎么玩的嗎?
生(齊):記得!
師:在小組內說一說
。▽W生小組內交流)
師:哪個小組用兩面鏡子看到了窗外用眼睛直接看不到的景物?
生:我們小組做到了。
師:上來說說你們的做法,演示給大家看一看。
生:(邊演示)我們是這樣做的:兩個鏡片,一個斜對著窗外要觀察的景物,不斷調整另一個鏡片的角度,最后就看到了窗外的景物。現(xiàn)在看到了,大家過來看看吧。ń處熤概蓭讉同學觀看)
師:看到了嗎?
生:看到了。
師:從剛才這個小組的做法你聯(lián)想到了什么?
生1:我想到了我們做的“傳光游戲”,當時我們用了4面鏡子。
生2:我想到了潛艇上用的潛望鏡。我從百科全書上看到潛望鏡就是利用兩個平面鏡做成的。
師:你知道的真多。ㄘQ起大拇指)他說得很有道理,潛望鏡就是利用鏡子能改變光的'傳播方向(反光)原理制成的,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潛望鏡的秘密。
2.交流資料,整體感知。
師:課前同學們搜集了一些關于潛望鏡的資料,結合自己對潛望鏡的認識,先在小組內交流一下。
。▽W生小組交流,教師巡視,了解學生掌握資料的情況。)
師:哪個小組先說一說通過交流你們獲得了哪些信息?
生1:我們知道潛望鏡開始只是用在潛水艇上,后來又發(fā)展到陸地上,主要在軍事上用的多,這是我們小組找到的一張潛望鏡的圖片。
。▽W生到實物展臺上展示圖片——一張潛望鏡實物照片)
生2:我們小組找到了潛望鏡的發(fā)明過程,我讀給大家聽:
潛水艇通過調節(jié)浮力達到潛浮的目的。1897年,萊克建造了一艘采用雙殼設計的潛艇。當時所有的潛艇潛水后只能盲目地行駛,只有當潛艇升到接近水面時,才能夠通過舷窗看到水面的情況。萊克設想制造出一種既不易讓敵人發(fā)現(xiàn),又可以在水下看到水上情況的儀器安在潛艇上。他買來一大堆各式鏡子,試著制造。1902年某一天,他偶然地找到了正確的組合。他希望看到的街道和海港清晰地展現(xiàn)在他眼前。后來,他又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找一位光學教授合作,終于找到了正確的組裝方法。他把它裝在他制造的潛艇上,這就是后來固定的和可旋轉的潛望鏡的前身。至此,潛艇才第一次有了眼睛,再也不用在水下的黑暗中盲目游動了。
師:通過聽這個小組找的資料,你知道了什么?
生2:我知道原來潛水艇上沒有潛望鏡,后來是一個叫萊克的人發(fā)明了潛望鏡。
生3:我還知道萊克從1897年制造了潛水艇后就研究潛望鏡,直到1902年才制造成功,用了五年時間,說明他很有毅力。
師:你體會得很深刻,很多科學研究和成果需要科學家用幾年、幾十年、甚至一生或幾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科學研究就需要這種毅力和精神。
生4:我從中知道了潛望鏡是用很多鏡子做成的,而且必須正確的組裝才行。
體的呢?它的內部構造是什么樣的?下面以小組為單位,利用每組桌面上的簡易潛望鏡(牙膏盒自制型)揭開它的秘密吧!
。ㄐ〗M合作,有的先用簡易潛望鏡觀察物體;有的在仔細觀察簡易潛望鏡的外部形狀;有的小組在小心的打開簡易潛望鏡,觀察內部構造,并在紙上繪制簡圖;有的小組正在結合搜集到的潛望鏡結構圖討論潛望鏡的構造……)
師:哪個小組先來說一說你們的發(fā)現(xiàn)和收獲?
生1:我們小組發(fā)現(xiàn)潛望鏡里有兩塊玻璃鏡片,這兩塊鏡片是這樣放置的(實物展臺展示繪制的簡圖)。
師:也就是說這兩塊鏡片成什么角度?
生2:我知道,是平行的。
生3:反光的面是相對的。
生4:資料上說鏡片與水平線成45度角。
師:還有補充嗎?
生5:我們還發(fā)現(xiàn)潛望鏡的長短不會影響觀看的效果。
師:你是說哪一部分?
生5:豎著的部分。橫著的部分不能太長,長了影響觀看的范圍。
3.動手制作,應用實踐。
師:剛才我們研究了潛望鏡的構造,想不想自己制作一個潛望鏡?
生(齊):想!
師:你覺得應該怎樣做?給大家提點建議。
生1:用牙膏盒做潛望鏡的身子,在上下相對的側面分別挖一個正方形的口,然后將鏡片放到里面。
生2:我反對,鏡片不能放進去,要在盒子邊上開槽,將玻璃鏡片插進去。
生3:最好用膠帶粘好。
師:鏡片怎么放呀?
生4:成45度角。
師:還應注意什么?
生5:用小刀時要小心,別割傷手。
生6:插玻璃片時也要注意,最好用砂紙打磨一下,或邊緣粘上膠布。
生7:做完后將外殼美化一下,最好涂成“迷彩色”,寫上自己的名字,免得丟了。
師:同學們剛才提了很多有價值的建議,老師這也有一個制作潛望鏡的方法,供大家參考(實物投影展示)。
師:我發(fā)現(xiàn)有的同學早已躍躍欲試了,好,下面同桌合作制做一個潛望鏡,然后玩一玩自己制作的潛望鏡,制作過程中要注意安全。
。▽W生制作潛望鏡,教師巡回指導)
4.總結評價,課后拓展。
師:這節(jié)課我們研究的主題是什么?
生(齊):潛望鏡的秘密!
師:這個秘密揭開了嗎?
生(齊):解開了!
師:談談你的收獲吧!
生1:我知道了潛望鏡是根據(jù)鏡子能改變光的傳播方向的原理制成的。
生2:我知道了潛望鏡的內部結構,還自己制作了一個潛望鏡。
生3:我制作的潛望鏡非常漂亮,而且效果很好。
生4:我的潛望鏡是在同桌的幫助下做成的,要不我恐怕做不成,我很感謝他。
生5:我知道了潛望鏡的發(fā)明過程。
師:同學們的收獲真不少,由于時間關系,課后可以繼續(xù)玩一玩你們制作的潛望鏡,并對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加以改進。另外,布置兩個課后研究專題:
(1)、調查了解,真正的潛望鏡是什么樣的?
。2)、設計一個能夠看到四面八方的潛望鏡。
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一些昆蟲的名稱,引導幼兒觀察發(fā)現(xiàn)昆蟲的共同外形特征。
2、理解故事內容,根據(jù)昆蟲的關鍵特征,學會辨別昆蟲和非昆蟲,初步形成昆蟲概念。
活動重點
根據(jù)昆蟲的關鍵特征,學會辨別昆蟲和非昆蟲。
活動難點
引導幼兒觀察發(fā)現(xiàn)昆蟲的共同外形特征,初步形成昆蟲概念
活動準備
1、掛圖30號;《小朋友的書·動物世界》;
2、本活動開展前可與家長配合,利用散步、遠足等活動引導幼兒觀察各種昆蟲,使幼兒積累一些相關經驗。
活動流程
一、出示掛圖
通過猜謎語,激發(fā)幼兒探索昆蟲的興趣,了解昆蟲的名稱。
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們帶來了幾個小昆蟲的謎語,我們一起來猜一猜是什么昆蟲哦。
1、教師讀謎面,幼兒猜謎,在幼兒猜出謎底時教師依次出示謎底昆蟲對應的掛圖。
2、蝴蝶、螞蟻、蜻蜓、螳螂、蚊子、螢火蟲、瓢蟲等。
二、引導幼兒觀察發(fā)現(xiàn)昆蟲的共同的外形特征
1、觀察每種昆蟲的外形特征。
2、引導幼兒用對比的方法,找出這些昆蟲在外形、習性上的共同之處。
3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fā)現(xiàn)。(昆蟲的身體有頭、胸、腹三部分,有六條腿,頭上有觸角,身上有翅膀等)
三、聽故事《小螞蟻的生日會》,學會區(qū)分昆蟲和非昆蟲
1、小螞蟻要過生日了,它邀請了很多好朋友一起慶祝。請說一說小螞蟻請了哪些客人。
2、說一說小螞蟻請的客人哪些地方和小螞蟻長的一樣?為什么小螞蟻要請蜘蛛與蜈蚣回去?
3、蠶寶寶為什么能參加小螞蟻的生日會?
4、歸納昆蟲的關鍵特征。
四、邀請小客人
利用《小朋友的書·動物世界》第7—8頁“各種各樣的昆蟲”,對畫面中的昆蟲圖片進行分辨,說出名稱,進一步鞏固對各種昆蟲的認識。
活動反思
春天到了,各種各樣的小動物都出來活動了。在公園里,平時在小區(qū)里,小朋友們看到了很多小動物,那么在這里面有哪些是昆蟲?哪些不是昆蟲呢?小朋友們都還不是很清楚。
昆蟲是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幼兒在生活中有著很深的探索欲望。教師出示掛圖,讓幼兒自由發(fā)表對圖中的動物的`了解,幫助幼兒在交流的過程中正確認識昆蟲和非昆蟲。活動再次通過故事《小螞蟻的生日會》歸總幼兒對于昆蟲特征的認識。活動中,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幼兒的認識能力,同時也提升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幼兒的參與性也比較高,能積極地表達自己對于昆蟲的認識,而且在活動中,教師與幼兒的交流以幼兒為主,順應幼兒的發(fā)現(xiàn)與認識。更加的讓活動變的生動。
那么通過本次的活動,可以幫助幼兒了解昆蟲的特征,了解大自然的秘密。
科學教案 篇4
設計意圖:
昆蟲是動物界中最大的一個類群,無論是個體數(shù)量、生物數(shù)量、種類與基因數(shù),它們在生物多樣性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昆蟲與人類的關系復雜而密切,有些昆蟲給人類造成深重的災難,有些種類給人類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夏、秋兩季是昆蟲最多的季節(jié),孩子對昆蟲有濃厚的興趣,我抓住這一契機設計了《昆蟲運動會》,從健康快樂教育的角度,用孩子們喜歡的方式,幫助孩子們掌握昆蟲的基本信息,提高他們的對昆蟲的了解。
活動目標
1、通過捕捉、觀察各種昆蟲。
2、使幼兒了解昆蟲的外形特征與活動方式,并發(fā)現(xiàn)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
活動準備
小容器、塑料袋等若干個。
活動過程
(一)捕捉昆蟲
幼兒到草地上捕捉昆蟲。將捕到的昆蟲按會爬的、會跳的、會飛的'……分類放在容器中。
(二)昆蟲運動會
將幼兒捕捉的各種昆蟲放在一起,準備舉辦昆蟲運動會。
1、將會跳的蟲子放在大紙盒子內,比一比誰跳得高。同時引導幼兒觀察比較昆蟲的前腿與后腿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有的昆蟲跳得高,有的跳不高?
2、將會爬的蟲子放在桌子(或地板)上,比一比誰爬的快。用火柴盒做小車,套在昆蟲的身上,比比誰拉得動,誰的力氣大。讓幼兒觀察這些昆蟲的身體和腿的特點,想一想它們?yōu)槭裁床粫?/p>
3、將會飛的蟲子放在地上比一比誰飛得遠。注意觀察它們的身體與翅膀的特點,想一想它們?yōu)槭裁磿w。
4、將昆蟲放到水中,看看誰會游泳,誰害怕水?
5、將昆蟲肚皮朝上放置,讓幼兒觀察它們怎樣翻身。
(三)飼養(yǎng)昆蟲
將幾種常見昆蟲,放在容器中飼養(yǎng)。讓幼兒觀察它們如何活動,如何進食。
活動建議
此活動適合在夏、秋季進行。捕捉的昆蟲最好是當?shù)爻R姷姆N類。
活動結束
孩子們,昆蟲運動會就要開始了,讓我們趕緊去看運動會吧。
活動反思
今天的幼兒,將是未來世界建設的主力軍,面向高速發(fā)展的新時代,幼兒科學教育越來越受重視;顒游乙岳ハx運動會為線索,貫穿整個活動,又在環(huán)節(jié)中設計了小游戲;顒又姓J真觀察每位幼兒的行為,科學地設計與組織科學活動,是完成與落實以上目標的有效手段。促進幼兒身體與心理的協(xié)調健康發(fā)展。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內容:
古詩《西湖二首》
教學目標:
流利地朗讀背誦古詩,了解大明湖景觀。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搜集、處理資料的能力。
教才學情分析:
該詩對學生有一定的吸引力,該湖也很美誘引學生一睹為快,利于學生細細學習。
教學難點重點:
使學生體會到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
教學方法:
欣賞學習法、讀書指導法
教具:
光盤、資料卡、投影儀
教學過程:
1、教學“詩畫覽勝”部分,師生共同學習《西湖二首》古詩的詩意,領略古詩語言的魅力。重點講解“蓬瀛、桴、槎、曠蕩”等詞語。
2、學生自學“溫馨點擊”部分,。
。1)學生自讀,借助工具書學習。
。2)教師幫助學生對景色特點產生一些理性的認識。
3、學習“活動廣角”部分
。1)教流學生對景點的認識,激發(fā)他們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2)搜集有關濟南大明湖的`資料,比一比,誰搜集的最多最豐富。
4、總結評價階段
。1)生自我總結,談自己的真實感受。
(2)師表揚積極發(fā)言的優(yōu)秀學生。
板書設計:
大明湖
湖面平隨葦岸長,碧天埀影入晴光。一川風露荷花曉,六月蓬影燕坐凉。
滄海桴浮成曠蕩,明河槎上更微茫。何須辛苦求人外,自有仙鄉(xiāng)在水鄉(xiāng)。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04-06
【精選】科學教案07-29
[經典]科學教案09-02
科學教案(經典)09-26
科學教案【經典】10-19
(經典)科學教案08-01
科學教案(精選)08-14
科學教案07-20
【經典】科學教案08-31
科學教案范文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