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AV,日本免费不卡v,国产精品亚洲第一页

<sub id="61a2t"><input id="61a2t"><em id="61a2t"></em></input></sub>

    1. <legend id="61a2t"></legend>
    2. 大班數學測量教案

      時間:2025-06-16 17:16:44 賽賽 教案 投訴 投稿

      大班數學測量教案(通用20篇)

        作為一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大班數學測量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班數學測量教案(通用20篇)

        大班數學測量教案 1

        一、活動目標

        1、討論、分析并懂得用不同測量工具測量同一個對象,得出的結果不同;

        2、運用已有經驗,進行多種工具的測量,嘗試簡單記錄;

        3、感受測量活動的趣味性。

        二、活動準備

        1、直尺、卷尺、皮尺、小棍、書本、橡皮、鉛筆等測量工具若干。

        2、幼兒用書。

        3、教學PPT

        三、活動過程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幼兒測量的興趣。

        師:大家看黑板上的圖片是什么呀?

        幼:小朋友在擦桌子。

        師:我們平常是完飯也經常的這樣擦桌子,但是小朋友知道我們的桌子有多長嗎?

        2、幼兒討論,教師幫助幼兒小結測量的方法。 師:小朋友們都知道如何測量我們的'桌子呢? 幼:尺子、米尺、指頭……

        師:非常好!其實我們還可以用我們身邊的物品來進行測量。比如說我們桌子上的書、鉛筆、橡皮。下面老師告訴小朋友們如何用這些物品來進行測量,老師測量的時候請小朋友們跟著老師一起數。請看黑板。

        3、指導幼兒用書、橡皮、鉛筆再次測量桌子。

        師:那現在請小朋友們開始測量吧!

        (啟示幼兒測量物體需要從物體的最頭端起開始測量,測量時用手暫時記錄長度,下次測量需要緊挨手部最后端起開始測量。)

        4、幼兒記錄測量結果。

        5、分析測量中的問題。

        四、活動延伸

        請小朋友們回家測一測父母和自己的腰的尺寸,并嘗試記錄下來。

        大班數學測量教案 2

        【活動思路】

        本內容有兩個難點。對于理解物體輕重的相對性這難點,設計首先通過分類活動提示問題,使原來重的一類物體中產生輕的物體,輕的物體中產生重的物體。同時通過設問促使幼兒思考、解答。其次,安排排序活動讓幼兒進一步感知、體驗、幫助他們理解。

        第二個難點是理解物體大小與輕重的關系。幼兒對物體大小與輕重的關系總是認為在的物體是重的,小的物體是輕的。因此,設計通過游戲讓幼兒在猜錯的過程中糾正原先的想法,形成正確的觀念即物體的大小與輕重不一定成正比。

        【活動目標】

        1、學習用天平測量物體的輕重。

        2、理解物體的輕重是相對的。

        3、知道物體的.大小與輕重不一定成正比。

        4、了解數字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初步理解數字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5、體會數學的生活化,體驗數學游戲的樂趣。

        【活動重難點】

        1、重點:理解物體輕重的相對性。

        2、難點:理解物體大小與輕重不一定成正比。

        【活動準備】

        1、材料:分類盒、天平、積木、彈子、雪花片等物品。

        2、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在數學區(qū)中放置各種供測量的物品和天平。

        【活動過程】

        分類—>討論—>分類—>游戲—>排序

        1、通過分類活動積累有關特體輕重的感性經驗。

       。1)在數學區(qū)中提供天平和各種物品。物品放在盒子里,每個盒子里放兩件物品。

       。2)要求幼兒將物品按輕重分類,即將每個盒子里的物品按輕重分別放入有輕重標記的盒子里。

        2、通過討論確定區(qū)別輕重的方法。

       。1)出示兩件物品,提問: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這兩件東西哪個重哪個輕?

       。2)出示輕重差別很小的兩樣東西,討論用手掂量和用天平哪種方法更好。

        3、通過分類活動理解物體輕重的相對性。

       。1)幼兒每人取兩件物品,用天平稱出輕重后放入相應的分類盒中。

       。2)從標有重或輕的盒子里取出兩件物品,提問:這兩樣東西都是重的?然后放在天平上,讓幼兒思考,解答其中的原因。

        4、通過游戲理解大的東西不一定是重的,小的東西不一定是輕的。

        出示大小不同的物體讓幼兒猜哪個輕哪個重。然后用天平驗證。如:大盒子里放棉花,小盒子里放鐵塊。

        5、通過排序活動進一步理解物體輕重的相對性。

        讓幼兒在數學區(qū)中將三個以上的物體按輕重排序,并作好記錄。

        大班數學測量教案 3

        活動目標

        1.學會正確的測量方法并進行簡單的記錄。

        2.通過動手動腦的活動,激發(fā)幼兒主動探究的欲望。

        3.探索測量工具長度與測量結果的關系。

        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能對物體進行測量。

        活動難點

        感知測量工具長度和測量結果的關系。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家長與幼兒共同收集若干測量的自然物,如:鉛筆、吸管等,初步懂得用生活中的自然物測量物體。

        2.知識準備:已認識物體的長、寬;以及記錄的經驗。

        3.材料準備:記錄表10張;粉筆2人一根;鉛筆、吸管、水彩筆等測量材料若干。

        活動過程

       。ㄒ唬┮詥栴}引入,引導幼兒說出多種測量工具,激發(fā)幼兒興趣。

        師:今天老師有個任務,要去做一塊新黑板,我先量一量舊黑板。糟糕了,沒有尺子怎么辦呢?你有什么好辦法?可以用哪些物品來測量舊黑板呢?

       。ǘ┙榻B測量工具及記錄表。

       。ㄈ┑谝淮误w驗:幼兒用筷子測量活動室的物品。

        1.結合圖示講解,正確的測量方法。(師邊講解邊用正確方法測量黑板)

       。1)用正確的方法測量:從起點開始,沿邊量,第一次量應在尾部做記號,記號是第二次量的起點。

        (2)測量工具要沿邊緣測量;

        (3)在測量記錄表格中記錄次數。

       。4)提出操作要求:用正確的方法測量,并作記錄;兩個人合作,一個人測量、一個人記錄,輪流進行;操作時保持安靜有序。

        2.幼兒自由操作,師觀察幼兒測量與記錄情況。

        (1)重點指導幼兒必須一次一次的連著量,中間不能留空,也不能重疊。

       。2)提醒幼兒正確記錄測量結果。(如果測量物的長度不是測量工具的整數倍,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記錄)

        3.教師提問,幼兒自由交流:測量的是什么物體?你是怎么量的?為什么用同一種工具測量,測量的`結果不同?

        4.師小結正確的測量方法。

        小結:從起點開始,沿邊量,第一次量應在尾部做記號,記號是第二次量的開始。

        (四)第二次體驗:幼兒再次用不同的工具進行測量,感知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的關系。

        1.要求:運用正確的方法測量,可以用不同的工具進行測量。

        2.幼兒自由操作,教師鼓勵幼兒嘗試用兩種以上的工具測量同一種物品。

        3.討論:為什么記錄表中相同的物品,會有不同的測量結果呢?

        4.師幼共同小結:工具不同,結果不同,工具長,次數少;工具短,次數多。

       。ㄎ澹┗顒友由欤赫埧腿死蠋熞黄饻y量教室的其他物品,再次感受體驗測量工具長度不同帶來的不同測量結果

        活動總結

        此次活動,幼兒初步掌握了用不同的測量物對物體的長度進行測量,掌握了正確的測量方法并做記錄,活動中,部分幼兒對于測量方法的記錄并不是能正確地掌握好,在幼兒自由操作的時候,教師適時地介入引導;在感知不同的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的關系時,幼兒能充分利用不同的測量工具對物體進行測量,并做記錄,這個環(huán)節(jié)幼兒的興趣較高,在掌握測量方法后,對于自由選擇測量工具幼兒更自主,活動更積極。在小結環(huán)節(jié)中,幼兒通過記錄表,初步感知了測量工具對測量結果的影響,整個活動過程,幼兒都能自主地進行主動的學習和探索。

        大班數學測量教案 4

        設計思路:

        測量是數學在真實世界中的一個重要的應用!毒V要》指出:“讓幼兒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樂趣”。本次活動源于幼兒真實的生活,從最近我園種植地里的甘蔗成熟后對甘蔗長度的討論引發(fā),內容抓住孩子的興趣,貼近其最近發(fā)展區(qū)水平。活動中,從創(chuàng)設“很多――一個――沒有”測量物的問題情境入手,步步推進,引導幼兒通過猜測討論、觀察比較、實驗操作、交流分享等方法,幫助幼兒在與熟悉的自然測量物:樹葉、胡蘿卜等環(huán)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中發(fā)現和建構對測量的直接經驗,積累學習感受,建構數學知識,同時也積累各種解決問題的經驗并激發(fā)其探索精神與愿望,促進其社會性的發(fā)展。

        活動目標:

        1、嘗試用不同的測量物測量長度,感知多種測量方法。

        2、引發(fā)幼兒對使用生活中常見自然物進行測量的興趣。

        重點:在探索中學習感受多種測量方法。

        難點:測量工具只有一件時,怎樣學會正確做標記的方法完成測量。

        活動準備:

        PPT課件;樹葉、胡蘿卜若干;黑板等。

        活動過程:

        一、講述故事,引出問題:

       。▋r值分析:用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引發(fā)幼兒探究的興趣)

        種植地里的甘蔗寶寶,很想知道自己到底長得有多高?蚯蚓們是他的好朋友,大家自告奮勇來幫忙,為它量量到底已經長得多高了。

        蚯蚓們開始到處找材料為甘蔗寶寶量身體,你們說可以找哪些材料呢?

        二、根據故事情節(jié),嘗試使用不同的自然物進行測量

       。▋r值分析:多種測量方法、問題的設疑,讓孩子們在一次次的完成任務的快樂中,迎接新的挑戰(zhàn),積累對測量的直接經驗。)

       。ㄒ唬┰S多相同的樹葉,怎么量

        幼兒操作,交流分享

        分析測量要點:

        從頭至尾

        樹葉要像好朋友似的緊緊挨著

        排成一直線

       。ǘ┮桓}卜,怎么量

        幼兒操作,交流分享

        關鍵問題:胡蘿卜從哪里開始放?為什么要做記號?

        分析測量要點: 從頭至尾

        首尾相連(做好標記)

        一邊量一邊數

       。ㄈ]有材料,怎么量

        幼兒操作,交流分享

        分析測量要點:當沒有材料時用自己身體的某個部位也能測量,是最簡單、方便的測量工具。

        三、經驗拓展

        (價值分析:進一步引發(fā)幼兒對生活中測量的關注,不斷積累新經驗)

        生活中還有哪些簡單、方便的測量好方法。如:尺等。

        活動評析:

        這個大班數活動來源于幼兒真實的生活。它所選用的測量工具和測量物都來自于幼兒日常接觸的生活中的物品。因此在活動中,我覺得幼兒對材料操作很熟練,避免了材料本身由于陌生引起的無關探索的'干擾;顒拥恼w設計是層層推進的,從創(chuàng)設“很多――一個――沒有”測量物的問題情境入手,引發(fā)幼兒一步一步探索新的測量方法,在這其中幼兒能積極開動腦筋,相互討論、大膽猜測,將日常的生活經驗運用其中,事實上最終孩子們找到了全部適宜的測量方法,在活動中獲得了探索成功地滿足。在建構數學知識的同時也積累各種解決問題的經驗,并激發(fā)其探索精神與愿望,促進其社會性的發(fā)展。

        活動中不足的地方是,我對于提問的設計還不能很好地做到引導幼兒推進猜測、進一步思考,在本活動的難點部分:測量工具只有一件時,怎樣學會正確做標記的方法完成測量。花了較長時間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上,致使整個活動時間上略有超出。

        大班數學測量教案 5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和學習直尺的使用方法。

        2、欣賞各種尺子(直尺、三角尺、卷尺等),了解其不同的作用。

        3、萌發(fā)對測量的興趣。

        活動準備

        1、與幼兒人數相等的各種尺子(直尺、三角尺、卷尺等)

        2、測量的表格、筆和紙盒。

        活動過程

        一、提問引發(fā)思考。

        師:教師里面的桌子、椅子、黑板,你們知道他們有多寬有多長么?

        師:那如果我想知道他們有多長有多寬,誰可以幫助我呢?(幼:尺子)

        師:現在請你觀察一下尺子上有什么?尺子是干什么用的呢?你在什么地方看到過尺子呢?

        教師:尺子上面有數字、有刻度,是一格一格的;尺子是能夠用來測量物體長度的工具。

        二、演示和操作。

        師:請你們拿己準備好的尺子,現在請你來數一數直尺上面的小格子(就是刻度),數完以后請你嘗試測量一下鉛筆盒的長度。量出請閉合的長是幾個小格子,寬是幾個小格子,并把你量出來的結果記錄在紙上。

        師:現在你已經量好了,我請幾個小朋友來告訴我你的測量結果?

        教師:測量時尺子和被測量的物體起點要對齊,要及時做記號,繼續(xù)測量。要記住原來量了多少格,然后把你幾次測量的數據加在一起,最后結果就是物體的測量長度。

        三、幼兒思考,提出問題。

        師:下面請你們討論一下為什么小朋友測量的鉛筆盒的長和寬是不一樣的呢?(引導幼兒:鉛筆盒的`大小不同,他們測量出來的結果就不同。)

        師:現在你可以用你的尺子,和剛剛老師教你們的那種方法去測量別的物體了。

        四、問題遷移,欣賞各種尺(直尺、三角尺、卷尺等),并了解作用。

        師:今天我們還帶來了很多各種各樣的尺子,請你們先來欣賞一下這些尺子,看看這些尺子有什么作用,你都在哪里看到過這些尺子呢?

        大班數學測量教案 6

        【教材分析】

        學習自然測量,不僅可以加深幼兒對各種物體量的認識,還可以讓幼兒感知測量在生活中的應用。自然測量是幼兒較感興趣且操作性強的一項活動。引導幼兒自己發(fā)現每個測量對象適合用什么樣的測量工具,自己探究測量工具的選擇與測量對象的關系活動中應培養(yǎng)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進一步激發(fā)幼兒的探索精神。

        【活動目標】

        1.掌握自然測量的方法,了解測量在生活中的應用。

        2.能根據測量對象的不同特點選擇適宜工具進行測量。

        3.愿意與同伴合作交流,樂于用測量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活動準備】

        積木木棒、鉛筆、大熊圖片

        【活動建議】

        1.出示大熊圖片,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幼兒興趣。

        提問:大熊制作一個和桌子差不多長的'玩具櫥,可他不會,我們該怎么幫助他呢?

        2.引導幼兒討論測量工具和測量長度。

       。1)引導幼兒討論測量玩具櫥的長度方法,鼓勵幼兒嘗試不同方法。

       。2)請個別幼兒演示,提醒其他幼兒進行觀察。

       。3)示范講解正確的測量方法。

       。4)請幼兒運用心經驗擦亮并記錄。

        3.鼓勵幼兒運用不同工具測量。

       。1)引導幼兒閱讀《我長大了》P28,選擇兩種不同工具測量書本的長度,在表格中記錄測量的次數。

        提問:剛剛測量的是同一張桌子,為什么測量的結果不一樣?

        (2)請全體幼兒選擇兩種同樣的工具測量書本。

        (3)引導幼兒觀察討論:同一個物體,為什么測量次數和結果不一樣?

        小結:測量工具長,測量次數少;測量工具短,測量次數多。

       。4)生活中引導幼兒運用自然測量的方法測量感興趣的物品。

        大班數學測量教案 7

        活動目標:

        1、學習不同的工具測量同一物體的長度。

        2、繼續(xù)探索測量單位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系。

        活動重點:

        學習用不同的工具測量物體的長度。

        活動難點:

        測量單位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系。

        活動準備:

        完整的鉛筆、積木、回形針、橡皮等測量工具(幼兒人手2份)

        記錄表格(見活動材料)

        活動過程: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以故事的方式引入。

        1、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引入問題。

        師:小朋友,瞧,圖上有誰?它們在干什么?(米老鼠和唐老鴨,它們在比賽跳繩)再看下面一幅圖,想知道它們在說什么嗎?再來看第三幅圖,它們現在在做什么?(在測量跳繩的長度)它們用的測量工具一樣嗎?(不一樣)再看一看最后一幅圖,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呢?(它們在爭論誰的跳繩長。)

        2、引導幼兒討論測量長度的工具和方法。

        師:請你們也想一想,有什么辦法可以測量跳繩的長度呢?還有其他的辦法嗎?

        二、遷移幼兒已有測量長度的經驗。

        師:我們中班的時候已經學習過測量長度的方法了,你們還記得嗎?那我請一個小朋友用黑板擦來量一量黑板的長度,你們仔細看他測量的方法對不對。

        師:他測量的方法,對嗎?誰愿意來跟大家說一說。并示范一下測量長度的正確方法呢?(找準起點,沿邊線測量,不要偏離邊線,首尾相連,量一下記錄一下。)

        三、幼兒嘗試測量,探索測量單位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系。

        1、幼兒自主選擇兩種不同工具測量桌子的長度。

        師:小朋友真能干,都已經掌握測量長度的正確方法了,現在我想請你們每人自己選擇兩個不同的測量工具,分別量一量課桌的長度,并在表格上記錄用每個工具測量的.次數和結果,(教師可示范記錄方式)

        師:你們剛才用兩種測量工具,測量的結果一樣還是不一樣?請你說一說,你剛才是用哪兩個工具測量的?桌子有幾個XX長?用XX測量時量了幾次?桌子有幾個XX長,用XX量了幾次?(請個別幼兒回答)

        師:我們測量的是同一個物體,為什么每個人兩次測量的結果都不一樣呢?是不是我們搞錯了呢?現在我們都用這種工具(積木和回形針)來量一量我們書本的長度,看看結果有什么變化,好嗎?

        2、集體選擇兩種同樣的工具測量書本的長度。

        師:現在請你們用回形針和積木量一量你的幼兒用書有多長,并像剛才一樣把結果記錄在表格里,好嗎?這次測量結果一樣嗎?幼兒用書有幾個回形針長?用回形針量了幾次?幼兒用書有幾個積木長?用積木量了幾次?

        3、引導幼兒討論并小結。

        師:我們每次的都是同一個物品,為什么測量的次數和結果不一樣呢?仔細觀察你們的記錄表,你會發(fā)現什么?(引導幼兒發(fā)現測量工具長,量的次數就少,測量工具短,量的次數就多的道理。)

        師:小結,測量工具長,量的次數少,測量工具短,量的數次就多。

        大班數學測量教案 8

        活動目標

        1、學習用自然物測量桌子等物體,知道測量的正確方法。

        2、能表達測量結果,感知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的關系。

        3、愿意用自然測量的方法解決生活中遇到的簡單問題。

        活動準備

        1、測量工具:紙條、繩子、小木棍等;

        2、相關的PPT課件、記錄表、記錄用的鉛筆等。

        活動過程

       。ㄒ唬┘と耄瑒邮謬L試

        1、電話鈴聲響起,師以“接電話”形式導入,激發(fā)幼兒學習興趣。

        師:喂,您好!你是喜羊羊呀,你想買跟我們班一樣的桌子,哦,等會兒我量好再告訴你!

        2、幼兒討論,自選方法。

        師:我們要用什么量?怎么量呢?(老師這里有繩子、紙條還有小木棍,我們用這些工具可以量出桌面的長度嗎?)一起來試試吧!邊量邊想自己是怎么量的。

        3、動手嘗試,交流方法。

        師:剛才你們是怎么量的?(個別提問,口頭表述)

        4、結合幼兒的'回答,教師用PPT演示要測量的桌面的長邊。

        師:好,剛才小朋友說了很多方法,誰愿意來這里演示一下,你剛才是怎么量的?(幼兒演示)

        (二)示范講解,合作測量

        1)教師邊示范邊講解正確的測量方法。

        師:找準起點,做上記號,移動工具,頭尾相連,不留空白,不能重疊,一直量到終點。數一數有幾個記號。

        2)請幼兒兩人一組用小木棍量桌面的長邊,各自記錄在自己的記錄單。

        3)個別幼兒演示測量方法,表達測量結果。

        師:請紅黃藍綠四隊代表匯報測量結果。用什么工具測量桌面的長邊,結果是多少?

        4)師幼共同小結:用同樣的工具測量出來的結果是一樣的。

       。ㄈ┓磸蛯嵺`,發(fā)現秘密

        1)請幼兒選擇另外兩種測量工具量桌面的長邊,并記錄測量結果。

        師:如果用不同的工具測量桌面的長邊,結果會怎么樣呢?我們再來試試吧!

        2)幼兒操作,記錄結果。

        師:剛才我們已經用了其中一種工具進行測量,還剩下兩種工具,請小朋友用這兩種工具分別來測量桌面的長邊,記下結果想想發(fā)現什么秘密?

        3)分享交流,提升小結。

        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在總表上記錄,引導幼兒觀察,思考為什么測量結果不一樣?發(fā)現什么秘密?

        4)師幼小結:工具不同,結果不同,工具長,量的次數少,工具短,量的次數多。

        四、經驗遷移,解決問題

        1、打電話回復喜羊羊

        師:你好,喜羊羊啊!我們小朋友幫你量好了,用三種不同的工具量結果不一樣,我把這三種不同的工具和量的結果都寄給你自己定吧。

        師:這樣做出來的桌子會跟我們一樣嗎?為什么?

        幼兒:會一樣,因為我們的工具和測量的結果都告訴喜羊羊啦。

        2、師:你們真聰明,現在我考考你們,不用自然物和工具,你能很快測量這個教室從門口到對面墻腳的長度嗎?(啟發(fā)幼兒用跨步和用手連接等方法)

        3、幼兒在游戲中活動自然結束。

        大班數學測量教案 9

        活動目標:

        1、了解測量的概念、條件和方法,形成比較的概念。

        2、讓幼兒懂得簡單的數學道理。

        3、讓幼兒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4、通過各種感官訓練培養(yǎng)幼兒對計算的興致及思維的準確性、敏捷性。

        活動準備:

        塑料繩、卡紙、紙繩、皮尺等。

        活動過程:

        1、情景引入:小朋友都上大班了,大家都長大了一歲了,今年我還發(fā)現小朋友都長高了。

        2、設置疑問:但是你們知道哪位小朋友最高呢?有的小朋友說他最高,有的小朋友卻說他最高,你用什么方法能準確的知道它是最高的呢?

        3、幼兒猜想及記錄:請幼兒以玩游戲的方式猜想哪位小朋友最高,在他的名字后面貼上他猜想的最高的小朋友,并填上他選擇的工具。

        4、驗證:請每位幼兒找一位好朋友進行測量,并把測量結果貼到記錄紙上進行比較。

        5、活動延伸:我們想比較某件事物的長短光靠目測是不準確的`,要用比較的方法才能準確的知道。在現實生活中也是一樣。

        6、引發(fā)新問題:我們的高度通過小朋友的聰明才智現在知道了誰最高,你們猜猜他的腿是不是也是最長的呢?

        活動反思:

        本節(jié)課教學中,我從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素材入手,組織學生通過自主的活動,逐步學會整理數據的方法。學生經歷了統(tǒng)計的全過程,感受到統(tǒng)計與身邊的人和事是息息相關的,體會了統(tǒng)計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1.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統(tǒng)計的基本過程即收集資料、整理資料、制作圖表、分析數據。在本課中,我初步讓學生感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全過程。只有讓學生經歷知識、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才能把知識納入原有的認識結構中,才能成為有效知識;顒又校腋鶕䦟W生已有的經驗整理信息,組織學生討論并確定較好的統(tǒng)計方法,變教師的“教”為“引”,學生的“學”為“探”。

        2.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方式。

        注意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在組織學生參與統(tǒng)計活動時,設計了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數據整理,讀懂統(tǒng)計信息,思考質疑的教學過程。這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機會,增強了用統(tǒng)計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從而有效了提高了學生的統(tǒng)計能力。

        大班數學測量教案 10

        設計意圖:

        我園自然的環(huán)境資源十分豐富,每到暖和的春季姑娘到來時,花兒競相開放,小樹披上新裝,孩子會在樹樁上玩耍,一旁的粗細不同的樹,更是孩子最親密的好朋友,不管是放學時還是戶外活動時,總看到孩子們興致勃勃的和幾個好伙伴玩著,有時候孩子們對季節(jié)引起小樹的變化都非常的感興趣,當然也有的孩子會問老師樹上的年輪,比較大樹哪個更粗壯,結合孩子們的好奇心,我們開展了本次活動。

        活動目標:

        1、通過自由探索,體驗多樣粗細測量,理解首尾相接的測量方法。

        2、能完整講述自己的發(fā)現,通過活動發(fā)展語言表達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

        3、從小樹立愛護樹木的意識。

        活動準備:

        絲帶、穿成串的回形針、水彩筆、記錄表若干,1—8的數字卡片,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ㄒ唬┱勗拰,引出粗細測量的游戲:

        1、教師提問:

       。1)我們這是在哪?

       。2)春天的小樹林漂亮嗎?大樹多不多?

        (3)認識這些樹嗎?這些樹一樣嗎?哪里不一樣呢?

        2、引導幼兒大膽表述。

        3、教師小結:春天的小樹林很美,各種各樣的'樹木,樹樁都有許多不一樣的地方。

        4、引出“誰粗誰細”的游戲。

        出示1—8的數字卡片,教師:我們今天來玩一個游戲“誰粗誰細”,在玩游戲前我們得先邀請樹林里的一個好朋友,可以是一顆樹也可以是一個大樹樁,請兩個小朋友為一組,拿著一張數字卡片,選擇好了就將數字卡片貼在上面。

        二、基本部分

       。ㄒ唬w驗多種粗細測量方法,感受測量的樂趣

        1、體驗目測的方法判斷樹木的粗細,

       。1)教師提問:

        a、它們一樣粗嗎?你怎么知道不一樣粗?

        b、用了什么方法?(目測)

        c、用目測的方法來比較哪個樹最粗?哪個樹最細?

       。2)討論:用目測能比較出粗多少,細多少嗎?

       。3)師幼小結:目測的方法非常不錯,不過不能比較出粗多少,細多少。

        2、幼兒集體操作:探索找出比較粗細的多種方法,感知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的關系、

       。1)幼兒集體操作:探索找出比較粗細的多種方法

        a、教師提問:有什么的方法能比較出粗多少,細多少呢?

        b、請幼兒找一顆樹探索粗細測量的方法,教師在一旁指導。

       。2、)運用身體不同部位測量,初步感知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的關系

        a、教師提問:你找到了什么方法能比較出粗多少,細多少呢?(用手量的方法)

        b、幼兒找一顆樹試一試,教師在一旁指導。

        c、教師提問:他是怎么量的?手指兩端伸到最長了嗎?

        d、引導幼兒將手指兩端伸到最長再次測量,其他幼兒數測量結果。

        e、討論:為什么兩次測量的結果不一樣?

        f、教師小結:兩次測量時手的長度不同,測量次數不同。

        g、教師嘗試用手測量,幼兒數測量結果。

        h、討論:為什么師幼兩次測量的結果不一樣?

        i、教師小結:原來同樣量這棵樹,我們手的長度不一樣,測量的次數也不一樣,這個方法不能比較出粗多少,細多少。

        (2)幼兒體驗用雙手環(huán)抱的方法,感知測量工具與結果的關系。

        a、教師提問:還有什么的好方法能準確比較路段的長短呢?(雙手環(huán)抱)

        b、引導幼兒找一顆樹試一試,教師在一旁指導。

        c、教師嘗試用雙手環(huán)抱測量,幼兒記錄測量結果。

        d、討論:為什么師幼兩次測量的結果不一樣?

        e、教師小結:原來同樣量這棵樹,我們胳膊長度不一樣,測量結果也不一樣,這個方法不能比較出粗多少,細多少

        3、出示測量工具,探索測量方法。

        (1)出示測量工具,幼兒體驗工具測量,學習使用工具測量的方法、

        a、師提問:

       。╝)我們還可以用什么辦法能比較出粗多少,細多少?

       。╞)知道哪些測量工具?

        b、教師小結:原來測量工具有這么多,卷尺、毛線等等,都可以幫助我們進行測量、

        c、出示絲帶、穿成串的回形針,師提問:

       。╝)這是什么?

        (b)它可以怎么做測量?

        d、幼兒集體操作:探索用絲帶、穿成串的回形針測量小路的方法,教師巡回指導。

        e、教師請幼兒講述、示范自己找到的測量方法。(一段絲帶連一段絲帶量、用手指做標記量……)

        f、教師總結幼兒找到的方法并正確示范:翻轉的測量方法。

        翻轉的方法:測量時要從起點開始,頂端對齊,末尾翻轉到另一端,記住保持是一條直線,收尾相接,末尾翻轉到另一端,保持是一條直線。

        g、幼兒自由練習,鞏固方法。

       。2)幼兒集體操作:兩人一組合作測量,記錄測量結果。

        a、教師:現在兩個小朋友為一組,分別用絲帶、穿成串的回形針量一量一個路段,看一看有什么不一樣!

        b、幼兒兩人一組合作測量一個路段,記錄測量結果。

        c、教師巡回指導。

        d、幼兒講述粗細測量的結果。

        三、結束部分

        樹立從小愛護樹木的意識。

        (1)討論:怎樣保護我們的樹朋友,

       。2)組織幼兒互相討論。

       。3)教師小結:樹木是人類的朋友,保護樹木要靠大家來完成,我們可以種植小樹苗,給樹苗澆水、施肥、捉害蟲、修剪葉子,不亂折樹枝,不爬樹等方式保護樹木,為了增強大家的環(huán)保意識,我們國家就將每年的3月12日作為中國植樹。

        延伸環(huán)節(jié):

        幼兒和樹樁繼續(xù)玩“誰粗誰細”的游戲,進一步學習運用工具量直徑比較物體粗細的方法。

        大班數學測量教案 11

        活動目標:

        1、鼓勵幼兒自主選擇測量工具來測量周圍物體,在探索比較中發(fā)現測量工具和測量結果的關系。

        2、了解測量在生活中的應用,激發(fā)幼兒參與測量的興趣。

        3、愿意與同伴合作交流,解決問題。

        4、讓孩子們能正確判斷數量。

        5、體會數學的生活化,體驗數學游戲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幼兒已有初步的測量經驗。

        2、尺子、繩子、軟尺、吸管、小棒、短積木、鉛筆、筷子、紙卡段、盒子、書等物品。

        3、記錄表、水彩筆、磁性板。

        活動過程:

        一、引題:提出任務

        今天小朋友來當“小小測量員”,用三種不同的工具來測量相同的一條邊,并把測量結果記錄下來。

        二、探索:分組測量并記錄

        1、幼兒兩人自由結伴協(xié)商、自主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來測量物體同一條邊。

        2、教師巡回觀察、傾聽、了解幼兒測量的情況。

        3、鼓勵幼兒用不同的工具進行測量,并把測量結果記錄下來。

        三、分享:交流測量的過程和結果

        1、將各組幼兒的測量記錄表張貼在磁性板上,幼兒邊看邊交流,討論測量的過程和結果。

        2、引導幼兒分析記錄結果,說說為什么會有不同的結果?并在分析比較中獲得用不同測量工具測量同一條邊測量結果不同的經驗。

        四、游戲:問答競賽小游戲,啟發(fā)幼兒再次測量。

        1、測量黑板的長邊,用什么工具量的次數最少(或最多)?為什么?試一試。

        2、測量活動室長度有三種長短不同的工具,選取什么工具測量速度最快?為什么?試一試。

        3、如果沒有這些工具,我們還能用什么辦法來測量活動室的.長度?試一試。

        五、活動延伸:

        鼓勵幼兒再次嘗試探索用各種不同的工具來測量物體的高度、遠近等。

        活動反思:

        由于選擇的教學內容——《自然測量》活動是幼兒較感興趣的一項數學活動內容,也是一項操作性很強的活動;而且,我為幼兒也準備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兒在活動中主動性及積極性都很強,探索活動中個個都表現地很投入,許多平時比較不愛動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動中也顯得活躍多了。幼兒通過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動,已能掌握比較準確的測量方法了;幼兒在測量中,各項能力也得到了發(fā)展,特別是動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環(huán)節(jié)

        適宜行為:在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中,讓幼兒進行探索性測量,并根據自己的測量經驗進行討論,讓幼兒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說出來,起到了互相學習,互相借鑒的作用,而且個別幼兒的演示、教師的示范講解,使幼兒對正確的測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處:

        1、幼兒人數較多,而空間有限,選擇椅子的高度來測量,讓孩子的視線受阻,活動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確的測量方法時,選擇了和幼兒一樣的測量對象——椅子,由于空間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邊的幼兒觀察地比較不清楚。

        問題:

        1、如何選擇幼兒的探索對象、教師應發(fā)出怎樣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環(huán)節(jié)中欠缺充分的考慮。

        2、教師是否必須選擇和幼兒同等的測量對象進行示范講解呢?怎樣選擇才能更好地考慮到每個孩子的視線呢?

        對策:

        1、可以讓孩子們選擇椅子靠背的邊作為對象進行測量,這樣既能讓幼兒的活動空間不會太窄,又有利于幼兒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畫一條直線線段,通過比較清晰的方法來進行示范講解?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

        適宜行為:我充分考慮本班幼兒的實際操作特點,采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進行教學,幼兒均能遵守規(guī)則,并且學習效果較好;老師組織也比較輕松。

        不足之處:我設計的小環(huán)節(jié)比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兒什么都想試一試,操作時間顯得不夠充分。

        問題:

        1、各個小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均為了一個目標——繼續(xù)學習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在活動中發(fā)現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個小環(huán)節(jié)和第二個小環(huán)節(jié)結合起來,讓幼兒操作起來時間顯得更充足呢?

        2、難度會太大了嗎?因為幼兒要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并不容易,更何況要幼兒初步感受了測量方法后,馬上就步入第二個目標——嘗試讓孩子們自己發(fā)現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測量工具的選擇和測量對象是有關系的,進程是否會太快?

        對策:

        1、考慮將這個教學內容分成三個課時,把此次的目標、重點放在“學習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上。第二個大環(huán)節(jié),就改為讓幼兒通過自由探索、操作,繼續(xù)學習、鞏固正確的測量方法。當然,我們可以在活動中,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對有圓邊的物體進行測量,學習不同的測量方法。

        2、把“嘗試讓孩子們自己發(fā)現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測量工具的選擇和測量對象是有關系的”這一個目標放在第二個課時來進行。這樣,幼兒學習起來不會那么辛苦,操作的時間也更寬松,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難點。

        整體感受:設計活動環(huán)節(jié),既要根據幼兒的活動特點來設計好環(huán)節(jié),又要很充分地考慮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目的性和可行性,還要考慮好各個小細節(jié)的處理。自身的業(yè)務水平也是相當重要的,問題的設置、隨機的觀察、引導語的把握均是需要進一步的培養(yǎng)。

        大班數學測量教案 12

        活動目標:

        1、初步學習用自然物測量長度的方法,并學習記錄。

        2、對數學操作活動感興趣。

        3、積極參與數學活動,體驗數學活動中的樂趣。

        4、發(fā)展幼兒的觀察力、空間想象能力。

        活動準備:

       。、紙條、冰糕棒、筷子、毛線、彩筆等若干。

       。、不同的測量工具分放在教室四周。

       。、記錄紙、記錄筆每人一份、

        活動重難點:

        學習正確的用自然物測量的方法。

        知道不同的測量工具測量同一物體的長度,測量結果是不同的。

        活動過程:

        一、提出任務導入。用生活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引出測量的概念。

        寶寶幼兒園想做一些和咱們一樣的桌子,可是不知道每張桌子該做多長,想請小朋友幫他們量一量。

        二、幼兒自由探索操作,學習自然測量的方法。

        1、請幼兒用同樣長的紙條嘗試測量桌子的長度。

        2、教師根據幼兒測量的結果提出問題:小朋友用同樣長的'紙條,測量同樣長的桌子,測量的結果怎么樣?(結果可能不相同)為什么?

        3、與幼兒討論正確的測量方法。(測量時紙條的一端要和桌邊對齊,并在紙條的另一端做好標記。第二次測量紙條的一端要與標記處對齊。測量工具要放平,并記錄測量次數。)

       。ㄟ@一環(huán)節(jié),教師可請幼兒演示正確的測量方法,以顯示榜樣的力量。調動幼兒的積極性。)

        4、用兒歌的方式幫助幼兒學習正確的測量方法。

        兒歌:頭對頭做標記,對齊標記放平量,量幾次記幾次。

        5、幼兒再次用紙條測量桌子的長度并學習簡單的記錄方法。

        6、幼兒用筷子,測桌子的長度并做記錄。

       。ń涣鳒y量結果,共同解決問題,教師或幼兒完整示范正確的測量過程,幼兒通過觀察說出自然測量的方法,并利用兒歌幫助幼兒記憶測量方法。)

        三、幼兒嘗試用正確的方法分組測量,并記錄測量結果。

        1、幼兒自由選擇不同的測量工具測同一張桌子的長度并做好記錄。(記錄要求標記出自己所用的測量工具和測量結果)、

        2、教師巡回觀察、傾聽,了解幼兒的測量情況并對個別幼兒做出指導。(及時糾正幼兒不正確的測量方法。)

        3、鼓勵幼兒記錄測量結果。

       。ㄓ變悍纸M探索,提供不同的測量工具冰糕棒、毛線、水彩筆等,幼兒互相合作,測量桌子長度,從中得出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系。)

        四、引導幼兒分享交流測量的過程及結果,知道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系。

        1、引導幼兒分析記錄結果。我們用不同的工具測同樣長的桌子,為什么測量的結果不同?分析比較中獲得:不同測量工具測量同一物體的長度,測量結果是不同的。測量工具越長測量的次數越少,反之測量工具越短測量的次數就越多。

        2、幫寶寶幼兒園完成了任務,請老師幫助幼兒轉送小朋友們的測量結果。

        活動延伸:

        1、我們用學到的自然測量方法,量一量黑板,鋼琴等的長度、(這一環(huán)節(jié)可以為操作能力強的幼兒提供進一步活動的環(huán)境和材料。)

        2、我們該怎樣量一量教室的長度呢?(我們還可以利用身體哪些部位作為測量工具,讓我們一起來探索吧,在自然中結束活動。)

        活動反思:

        生活中,5—6歲的幼兒已經開始理解大小和長度的相對性質,并關注物體長度的守恒現象,教師根據幼兒的認知特點,通過提供材料,讓幼兒學習正確的測量方法,感知測量在生活中的應用,設計了自然測量這一活動。自然測量活動是幼兒比較感興趣的一項數學活動內容,也是一項操作性很強的活動,幼兒要在一次活動中較為正確地掌握自然測量的方法,并同時知道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系是不太容易的。因此,我針對這一活動的重、難點,本著在活動中培養(yǎng)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yǎng)幼兒的探索精神及數學思維能力,設計了活動的教學流程:提出任務、幼兒自由探索、集中討論學習、分組操作探索——集中討論歸納。

        大班幼兒已有一定的社會經驗,鼓勵幼兒大膽動手嘗試操作活動,提高幼兒學習的主動性;顒釉O計符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顒娱_始教師通過觀察了解到有兩位幼兒測量不積極,因為不知道測量的方法。教師從中發(fā)現問題,為下一環(huán)節(jié)作鋪墊。讓幼兒知道通過我們的數學活動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幼兒有一定的成就感,使幼兒對數學活動產生更高的興趣。所以,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提高了。

        大班數學測量教案 13

        目標:

        1.學習用目測和自然測量的方法,比較,區(qū)別物體的遠近,并會用表格的形式進行記錄。

        2.初步感知同樣的距離,使用的測量工具不同,測得的數量也不同,訓練思維的相對性。

        3.會進行8以為的看圖列式計算。

        4.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力、判斷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5.了解數字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初步理解數字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準備:

        1.確定場地,繩子、圈、尺子等測量工具若干。

        2.筆、紙人手一份。

        3.算式操作單。

        過程:

        1.目測物體的'遠近:游戲"聽信號向指定方向走"。

        幼兒按教師指定方向走,如走向滑滑梯、蹺蹺板等,聽到停止信號,幼兒立定。

        2.用自然測量的方法測量不同物體的遠近。

        3.幼兒在次測量并進行記錄。啟發(fā)幼兒相互驗證遠近。

        4.引導幼兒用不同材料測量同一物體,發(fā)現測量工具

        與測得數據之間的關系。

        5.看圖列8以內的算式。

       。1)看圖列加法算式。

       。2)看圖列減法算式。

        (3)教師提供其他操作單,供幼兒練習。

        活動反思:

        幼兒對與數的概念理解難掌握,測量的意義難理解,只有利用日常生活中見到的,加上讓幼兒自己操作自己動手來尋求答案,讓幼兒真正了解測量的樂趣。這一活動幼兒比較興趣參與活動,但是測量結果的記錄有所欠佳。雖然幼兒樂與參與了活動,但是實踐過程操作能力還不夠強。在以后的數學教學中,應該多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

        大班數學測量教案 14

        教學目的

        1、學習自然測量長度的方法,嘗試測量周圍的物品并表達測量結果。

        2、了解測量工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的關系。

        3、初步懂得根據測量對象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

        活動準備

        測量工具(鉛筆、長條積木、吸管、紙條等)、筆、記錄表、黑板、粉筆、抹布等。

        教學過程

        一、引題:

        小貓想請小朋友幫個忙,它想去吃魚,這有兩條路可走請小朋友為它找一條更近的路。(小朋友用目測的方法回答了問題)下面我們學習一種新的方法來檢驗你們用目測法判斷的`是否正確那就是自然測量。

        二、量一量

        1、教師用紙棒(測量工具)示范量一下。

        師:剛才小老師是怎樣測量的誰會說說。

        生:用一個小紙棒

        師:你說了老師想說的了,這個叫測量工具。

        師:還有誰看仔細了,請他來說說

        生:對著那條路量的

        生:有做記號的

        師:你們都說得更好了,觀察得更認真了,都看到我有做記號了,還有要補充的嗎?還有一個小朋友沒有發(fā)現。

        師:那老師來告訴你

        2、師再演示,一邊講解一邊操作(強調注意測量時應注意的事項。測量時工具要和被量的物體一邊要對齊,每次測量都應做記號,測量中不能留有間隙,也不能重復測量)。這就要自然測量。

        3、出示記錄表,講解如何使用并記錄次數。

        4、幼兒用同種工具測量桌子的長和寬。

        師:請小朋友用紙棒這個測量工具量一個桌子的長和寬,并在記錄表上記錄。

        (1)幼兒嘗試用鉛筆測量并在表(一)做記錄。

        (2)請全班幼兒展示記錄表,集體驗證測量結果。

        師:請小朋友來說說長量了幾次?寬量了幾次?為什么?

        生:因為他們桌子長所以量的就長,寬更短就量得少

        師小結:剛才這個小朋友說得很好,動腦筋了,當我們用同種測量工具測量不同物體,次數多的較長,次數少的較短。

        5、幼兒用不同的工具測量黑板的長度。

        師:老師這還有許多的不同的測量工具,請小朋友量一量并做好記錄。

        (1)幼兒嘗試選擇三種測量工具進行測量并在表(二)做記錄。

        師:小朋友都量好了,我們一起來看看,咦,大家的結果都一樣嗎?為什么

        師:對,結果不一樣,因為你們用了不同的測量工具

        (2)請幼兒說說自己用了什么工具,各測量了幾次

        生:我用了毛線來量,量了4次

        生:我用筆來量,量了6次

        師:我們來比一比這兩個工具 ,你發(fā)現了什么 ?

        生:毛線長,筆更短

        小結:原來工具長,次數少,工具短,次數多。

        6、幼兒說說:還有什么東西可以當測量工具?

        三、結束活動

        請小朋友回家的時候用自然測量的辦法量量家里家具電器等。

        大班數學測量教案 15

        活動目標:

        1、能夠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2、知道量具的長短與測量的結果有關,量具越長(或大)測得的次數越少,量具越短(或。y得的次數越多。

        3、同伴之間能相互合作,大膽的交流。

        4、培養(yǎng)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5、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測量工具(各種長棍、尺、繩子、紙盒等)、筆、記錄紙、黑板、摸箱、標記

        活動過程:

        1、導入:將幼兒分成五組,進行跑步比賽。

        師:你們知道剛才跑了有多遠?有什么辦法知道呢?(量一量)

        2、提出測量要求:這里有許多材料,每組商量一下選一種材料進行測量,并將測量的工具和結果記錄下來交給老師。

        3、幼兒第一次嘗試測量,教師觀察幼兒的測量方法是否正確,并指導幼兒與同伴合作。

        4、請測量方法正誤的兩組幼兒分別演示,師生討論哪種方法測出的結果更精確。老師講解正確的測量方法(第一次測量的.結束處是第二次測量的開始,依次接著量)。如幼兒測量的都正確,也請一位幼兒示范,教師加以解釋。

        5、請幼兒反思剛才本組測量的方法是否正確,進行第二次測量驗證第一次的測量結果。

        6、請每組推選一位幼兒介紹本組的測量結果。

        7、提出問題,引起幼兒思考:為什么測量的結果不一樣?(因為用的量具不同,有的長、有的短,量具越長(或大)測得的次數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測得的次數越多。

        8、游戲:找寶藏。第三次嘗試測量。

        幼兒從摸箱里摸出一張畫有寶藏地點的標記圖,根據圖進行測量,找到寶藏。

        9、結束小結:今天我們學會了用各種工具進行測量,還知道了測量的結果和量具的大小、長短有關。除了今天用的量具外,還有哪些東西可以用來測量呢?小朋友回去后找一找、試一試好嗎?

        活動反思:

        幼兒對與數的概念理解難掌握,測量的意義難理解,只有利用日常生活中見到的,加上讓幼兒自己操作自己動手來尋求答案,讓幼兒真正了解測量的樂趣。這一活動幼兒比較興趣參與活動,但是測量結果的記錄有所欠佳。雖然幼兒樂與參與了活動,但是實踐過程操作能力還不夠強。在以后的數學教學中,應該多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

        大班數學測量教案 16

        一、活動目標:

        1、能正確選擇和使用測量工具,在探索中積極思考,從而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2、初步理解測量方法,了解測量在生活中的應用。

        3、愿意與同伴合作交流解決問題,體驗活動的樂趣。

        二、活動準備:

        1、幼兒已有初步的測量經驗。

        2、選擇適宜的戶外活動場地。

        3、測量用的木塊、茶葉盒、泡沫墊、水管、橡皮筋、石頭、吸管、積木、筷子等。

        三、活動過程:

        (一)、引題:創(chuàng)設游戲情景,幼兒自主探索。

        引導語:剛才我們在玩什么游戲呀?你們知道每塊獨木橋有多長嗎?怎樣才知道?那老師給小朋友準備了一些東西,我們大家來來找找看什么東西可以用來測量?

       。1)你是用什么工具量的?量了幾次?

       。2)你呢,咦!那他們用的工具一樣怎么結果不一樣,這是為什么呀?你是怎么量的?

       。3)那我們應該怎么測量呢?

        引導幼兒發(fā)現測量中的問題。

        小結:對了,我們要先找到起點,沿邊測量,不要偏離,不能重疊,首尾相連,而且還要做好記號。

       。ǘ、探索:測量并記錄。

        引導語:小朋友都說的很好,那老師又給你們準備了測量工具你們再來量一量獨木橋有多長?

       。1)提供一樣的測量工具幼兒來測量獨木橋的長。

       。2)師巡回觀察、傾聽、了解幼兒測量的情況。

       。3)引導幼兒比較觀察測量的結果,并與同伴對比有什么發(fā)現?小結:小朋友剛才找到最起點開始量,量到了最后,還做好了記錄,你們真能干。

       。ㄈ⒍翁剿,分享、交流測量的過程和結果。

        引導語:那接下來我們用學到的測量方法來量一下我們滾過的海綿墊有多長?這次你們自己選擇工具來量,量好了把結果記錄下來。

       。1)將幼兒的測量結果展示在展板上,幼兒邊看邊交流。

        提問:你用什么工具量的?結果是多少?

        誰也是用這種工具的?結果一樣嗎?

        還有不同工具的嗎?結果怎樣?

       。2)說說為什么結果會不一樣。

        小結:用長的工具測量的`次數就少,用短的工具測量的次數就多。

       。ㄋ模、幼兒再次測量

        幼兒自主選擇周圍的物體測量,師重點觀察幼兒的測量方法和記錄。

        你剛才量了什么?是怎么量的?它有多長?

       。ㄎ澹┗顒友由欤

        我們生活中還有好多東西都可以當成測量工具呢?教室里就有很多,回到教室小朋友可以找一樣你喜歡的工具來量一量我們的桌子、椅子、床、窗戶還能比一比小朋友的身高呢?

        ▲課題組點評:

        1、數學活動能以游戲的情景讓幼兒去體驗去探索,激發(fā)了幼兒參與游戲的積極性,活動中不僅能將幼兒的學習操作活動有趣自然化,而且還能提高幼兒利用數學解決生活中問題的能力。

        2、在這次活動中教師讓幼兒自己收集教室周圍的東西來當測量工具,幼兒更能被自己所準備的工具所吸引,孩子玩的很投入。

        待改進的問題:

        1、在課的引入環(huán)節(jié)語言過于羅嗦,時間耗的太多。

        2、在重難點上把握的不當,導致難點的突破受限,在小朋友探索時沒有撲捉到孩子出現的問題,在講解梳理時沒有把握到重點,孩子對測量方法掌握的還是很模糊,導致后面的環(huán)節(jié)無法做到正確地操作。

        大班數學測量教案 17

        教學目標:

        1、通過測量活動,進一步體會小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yǎng)動手操作的能力。

        2、通過探索怎樣把幾分米或幾厘米用米單位來表示的過程,進一步體會小數的意義。

        3、能用小數表示一個物體的長度、重量等。

        重點難點:

        1、通過測量活動進一步體會小數的意義。

        2、十進制單位間的換算。

        教師準備:

        測量記錄表

        學生準備:

        常見的測量工具,需要測量的物品。

        教學過程:

        一、想一想,憶一憶。

        同學們,你們還記得1米有多長嗎?

        用手勢表示一下,我們來看看黑板有多長?今天我們學習新課。(板書:測量活動)

        二、量一量

        1、每組各派一名代表,分別測量黑板的長度。

        2、匯報結果。

        3、小組合作學習,怎樣

        三、再量一量。

        同學們,在你的身邊有許多物品,選擇自己喜歡的'量一量?

        匯報結果。

        四、試一試

        春天來了,燕子也從南方趕來了,它給同學們提了幾個問題請你們來回答,你們愿意回答嗎?(愿意)

        我的體重是1千克500克,骨骼重113克,以千克為單位怎么表示?

        全班匯報:1千克500克=()千克

        113克=()千克

        小結:同學們都能用千克把燕子的問題回答出來,那么同學們老師的身高用米作單位,你能表示出來嗎?(能)

        五、激趣活動。

        我請一名學生來測量我(老師)的身高,再請一名學生監(jiān)督,不當之處,給予糾正。

        匯報:1米70厘米=()米

        下面請同學到自己的小組里任選一人,測量同學的身高,并

        板書設計:

        測量活動

        1米=10分米=100厘米 20厘米=米

        1厘米=1/100米=米

        1厘米=米 1分米=米

        1千克=1000克 1克=千克

        大班數學測量教案 18

        一、教學目標

        1.能夠正確使用測量工具進行測量。

        2.了解長度、重量、容量等測量單位。

        3.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和動手能力。

        二、教學內容

        1.測量長度。

        2.測量重量。

        3.測量容量。

        三、教學準備

        1.測量工具:尺子、秤、量杯等。

        2.各種物品:紙張、鉛筆、橙子、水杯等。

        四、教學步驟

        1.測量長度。

       。1)教師示范使用尺子進行長度測量。

        (2)讓學生自己測量桌子、椅子、書本等物品的長度,并記錄下來。

       。3)學生交流自己測量的結果,讓其他同學確認。

        2.測量重量。

        (1)教師示范使用秤進行重量測量。

       。2)讓學生自己測量鉛筆、橙子等物品的`重量,并記錄下來。

       。3)學生交流自己測量的結果,讓其他同學確認。

        3.測量容量。

       。1)教師示范使用量杯進行容量測量。

       。2)讓學生自己測量水杯、碗等物品的容量,并記錄下來。

        (3)學生交流自己測量的結果,讓其他同學確認。

        五、教學總結

        1.通過本次測量活動,學生們掌握了測量的方法和技巧。

        2.學生們了解了長度、重量、容量等測量單位。

        3.本次活動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力和動手能力。

        六、教學反思

        1.本次活動需要準備的物品較多,需要提前準備充分。

        2.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和記錄測量結果。

        3.在學生交流結果時,要讓學生互相確認,避免出現錯誤。

        大班數學測量教案 19

        活動目標:

        1、幼兒進一步感知測量結果與測量工具的關系。

        2、學習測量物體的容量的方法,知道測量不同的容量要用不同的工具。

        活動準備:

        粗細高矮相同的杯子、碗、小桶(大小不一)、水、米粒、沙子等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觀察思考:水、沙子是什么形狀的?怎樣才能知道它們到底有多少?啟發(fā)幼兒想一想,怎樣才能知道誰、沙子到底有多少?

        2、討論:用什么量?(用杯子、碗、小桶等)引導幼兒逐個分析是否可行。

        3、教師出示兩個粗細高矮相同的杯子(杯內盛有一樣多的'水),把其中的一杯水倒入一個大碗中,把另一杯水倒入一個小碗中,幼兒說說現在水是否一樣多?

        4、操作、討論。初步感知測量結果與測量工具的關系。

        5、幼兒練習實際測量。

        1)測量沙子

        2)測量米粒

        6、討論:為什么同樣多的沙子(米粒),大小不同的杯子(小桶、瓶子)測量的結果不一樣?交流總結:一樣多的沙子(米粒)用大杯子(小桶、瓶子)量少,用小杯子(小桶、瓶子)量多。再次感知測量結果與測量工具的關系。

        活動延伸:在活動區(qū)投放各種測量工具,讓幼兒自由取用,測量不同的物體,比較測量的結果。

        大班數學測量教案 20

        活動目標:

        1、使用各種工具進行自然測量,初步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并記錄測量結果。

        2、積極動腦,解決測量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3、學會與他人合作進行測量,體驗合作的快樂。

        活動準備:

        1、前期經驗:觀察過各種樹,測量幼兒園里的樹。

        2、毛線、回形針、紙條、彩帶等;記錄單、鉛筆。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引發(fā)幼兒探索的興趣。

        師: 看看亭子是什么樣的?柱子是什么樣的?數數有幾根柱子?

        二、引導幼兒運用不同材料,進行測量。

        1、提問:你剛剛是用什么量的?是怎么量的呢?來給大家示范一下。

        2、討論:你覺得他的這種方法怎么樣?小結:找到起點做好標記,從起點開始測量,如果長度不夠,做好標記,再從標記處接著往下量。

        三、幼兒第二次操作,并記錄測量結果。

       。、幼兒進行測量,教師進行觀察指導。

       。、你是用什么量的?怎么量的?你量的.結果是怎樣的?

       。、為什么同一根柱子,你們量了之后記錄下來的結果不一樣呢?

        4、教師小結:雖然量的工具不同,但是量出來的柱的長度還是一樣。

        四、拓展思維。

        1、介紹常用的測量工具,直尺、卷尺等,引導幼兒嘗試使用標準的測量工具。

        活動反思:

        圍繞原本生態(tài)教育,利用幼兒園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開展本次活動。《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lián)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在幼兒生活中,可以用來進行測量的工具有很多,在幼兒測量樹干的基礎上,引導幼兒使用多種材料測量柱子。

        本次活動,讓幼兒通過自己動手、動腦,自主的探索、發(fā)現、操作,從而獲得測量的正確方法與經驗,從中體驗經過他們自己探索發(fā)現而獲得的成功,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幼兒在交流的過程中,大膽的說出自己的做法,教師始終支持孩子的活動,只作適當的引導,不同的做法是孩子智慧的碰撞,最終孩子在交流評價的過程中找到了正確的測量方法。這樣的過程讓幼兒感到是他們自己在獲得經驗,獲得知識,而不是老師說教、灌輸給他們的。真正感受到了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fā)現的樂趣。

      【大班數學測量教案】相關文章:

      自然測量大班數學教案09-28

      大班數學活動《有趣的測量》教案(通用11篇)04-23

      大班的數學認識時鐘教案11-19

      大班集合的數學教案01-18

      大班數學等分教案01-15

      【精選】大班數學教案08-06

      大班數學教案(經典)08-08

      (精選)大班數學教案09-01

      (經典)大班數學教案08-25

      (經典)大班數學教案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