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蟬》教學反思范文(精選6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么什么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螳螂捕蟬》教學反思范文(精選6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螳螂捕蟬》教學反思1
《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吳王決定攻打楚國并不準別人來勸阻。千鈞一發(fā)之際,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說吳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警戒人們只看到眼前利益,不顧身后隱患是危險的。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抓住少年勸阻之“妙”,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意識,從而深入感受課文內容。
一、引起疑趣,發(fā)現(xiàn)其妙
教學時,我抓住課文的“因”與“果”,請同學們讀讀課文,看看吳王想攻打楚國,開始態(tài)度如何?最后怎么樣了?在此基礎上,我再加以引導。這里,通過對比,讓學生發(fā)現(xiàn)疑點以引起注意,從而激發(fā)了學生探究事物的.興趣。
二、轉換角色,感受其妙
在激起學生探究少年勸阻“妙在何處”時,我再讓學生讀課文,感到少年講的故事很妙,并啟發(fā)學生通過生生朗讀、師生朗讀、分角色表演等方式把故事表現(xiàn)出來。學生以演促讀,以讀促理解,創(chuàng)設了一個自主學習、互相協(xié)作的氛圍。從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到了解少年是怎樣一個人,以至后來理解寓言的寓意,層層深入。
三、復述故事,表現(xiàn)其妙
閱讀教學以讀為本,通過朗讀內化“理解”,通過復述表現(xiàn)“感受”。我在作業(yè)部分就布置了這樣一題,讓學生通過內化吸收,進行行動的復述,把少年勸的妙處表現(xiàn)出來了,從某種角度上來說,這也是一種“運動”。既幫助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又可以內化文中的語言文字,提高學生的綜合的言語表達能力。
《螳螂捕蟬》教學反思2
對于《螳螂捕蟬》這樣一個帶著原汁原味中國特色的寓言故事,且課文這種嵌套結構(即大故事里還套著一個小故事),究竟該如何處理,這樣的課文本身在給學生閱讀帶來滿足感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挑戰(zhàn),帶來困惑:如兩個故事是怎樣的關系?如何處理這種關系等。在這節(jié)課上,我在結構方面采用了“故事前置”的處理,這是我的一次教學嘗試,這次嘗試也給我?guī)砹瞬簧賳⑹,自己回顧這節(jié)課,感受頗深。
一、重組教材,故事前置
寓言故事“螳螂捕蟬”雖說在文中是少年講給吳王的故事,并非課文之全部要義,但課文所敘述的故事卻又事實地因為該寓言而得以存在流行,將寓言作為教學的突破點,我認為既抓住了學生的興趣所在,又能很自然突破理解上的重難點。在課堂伊始,學生興致正濃之時,直接學習“螳螂捕蟬”之故事內容,學生興趣較高,效果較好。
二、角色體驗,加深理解
在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安排上,為了加深學生對故事、對角色更深的理解和認識,我安排了幾次角色體驗,事實也證明,學生角色的擔當也避免了學生認識的膚淺,同時也實現(xiàn)了文本與閱讀者的深層信息交流。如安排學生體驗“蟬”、“螳螂”、“黃雀”角色的心理:“掉頭看看是件輕而易舉的.事,它們?yōu)槭裁礇]有這樣做呢?我找三個同學來替它們回答!睂W生的話也充分說明了三個角色只顧眼前利益,沒有注意身后禍患的危險。另外在教學結束時,讓學生體驗“少年”、“吳王”“大臣”、“百姓”角色的心理:“故事學到這兒,如果你是少年、吳王或是得知此事后的大臣、百姓,你會說什么呢?”此次體驗,學生不僅已經(jīng)完全理解了故事,學生精彩的發(fā)言更讓我們感覺到他們將理解化為自己語言的過程,學生在豐滿著故事中人物的形象,話出有據(jù),語出有憑,既豐富了故事,也鍛煉了思維,培養(yǎng)了能力。
三、語言訓練,扎實有效
語文課一定不能忘了語文課的特點,詞語的積累,句子的理解,語言的訓練,都應該讓學生有所收獲。在這節(jié)課上,我安排學生在理解“恍然大悟”的基礎上積累含有這個意思的詞語,實現(xiàn)課堂上進行詞語的有效積累;比較句子“吳王固執(zhí)地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焙途渥印翱墒菂峭跻呀(jīng)下了死命令”中的“死”的不同意思,來感受相同詞語在不同語境中的意思;安排學生比較句子“少年終于被吳王發(fā)現(xiàn)了”“吳王終于發(fā)現(xiàn)了少年”,通過比較感悟不同表達的作用;安排學生有階梯地復述:先提供角色和部分詞語到只提供角色,學生的復述輕松自然完成等等,使學生在老師安排的這些環(huán)節(jié)中語言上真正有所獲,有所得。
這節(jié)課學生是有收獲的,我在收獲欣喜的同時也收獲了遺憾,遺憾總是有的,遺憾也是美麗的,因為它會催人思考,催人奮進。這節(jié)課上,我將“螳螂捕蟬”作了前置處理,這個故事在文中的重要作用在后面環(huán)節(jié)的安排上怎樣體現(xiàn),還需考慮;在朗讀指導上,怎樣體現(xiàn)指導的實效性、階梯性,也還需努力;問題的預設怎樣多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考慮;課文在結構板塊化處理后怎樣回歸整體等等,我想,這不僅僅留給我的遺憾,更是留給我的新課題……
《螳螂捕蟬》教學反思3
《螳螂捕蟬》是一則極富理趣的歷史寓言故事,出自西漢劉向的《說苑正諫》。文章講的是春秋時期,吳王不聽勸阻,執(zhí)意要攻打楚國,少孺子便以“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告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顧身后隱患是危險的,從而使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從結構上看,課文記敘了吳王想攻打楚國,下了死命令,這是故事的開端,可以說是起因,接著,少年巧說故事,寓理于事,是故事的發(fā)生發(fā)展,意旨分明,是故事的主體。最后,吳王聽了故事,收到啟發(fā),決定取消攻楚的決定,是故事的結果,文章前勾后連,一氣貫通,構成了有機的整體,內在聯(lián)系十分緊密。
從語言上看,文本以對話的敘述故事,生動傳神;少年用寓言故事,通過委婉巧妙的方式闡述自己的觀點。這些都可以讓學生實現(xiàn)語言積累的目的。
針對文本及學生特點,我在課堂上做了如下工作:
1、“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睅е嬉蓡栕灾魈骄,才能取得學習的`真效果。
于是我從學生課前的質疑入手,梳理文章結構(故事的起因、結果)。之后,再次引導學生質疑:吳王的態(tài)度為什么前后有了如此大的變化(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吳王曰:善哉,乃罷其兵。)從問題入手,抓住少孺子的表現(xiàn)。引導學生思考:少孺子的一系列做法有什么必要之處。在此,為人物品質的理解、明確道理進行鋪墊。
2、品味語言,在朗朗讀書中感悟、理解。
少孺子的做法令人稱道,他給吳王講的這個故事就更加耐人尋味了。
對于這一部分的教學,我分為了幾個層次:一讀,引導學生朗讀螳螂捕蟬的故事,使故事整體構建在學生頭腦中。二讀,引導學生抓住三種小動物的動作,體會它們的悠閑自在和只顧眼前利益。三讀,引導學生找出三種小動物的共同點,即它們只顧眼前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后正隱藏的禍患。這樣,既幫助學生在頭腦中整體構建故事,又幫助他們深入理解課文。
3、抓住中心,啟發(fā)個性展示。
2011版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收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教學中,我利用地形圖等方式,讓學生讀懂了少孺子的用心良苦時,孩子們無不贊嘆少孺子的才智膽識。于是,在學生感情最飽滿、情緒最激動時,我讓學生在“諫”字的前面加上一個字,最能表達自己對少孺子的敬佩。這樣,一時激起千層浪,學生們的答案“巧諫”、“妙諫”、“勇諫”、“智諫”、“曲諫”等富于個性化的答案層出不窮。
4、適當拓展,延伸課堂。
古詩文的教學,我個人一直都認為,學校的古詩文課堂就是要幫助學生打開一扇通向廣闊的古文天地的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給他們介紹更多有趣的古文知識。
文言文《鷸蚌相爭》與《螳螂捕蟬》有著極其多的相似之處,我在課堂后部適時引入了《鷸蚌相爭》,請學生根據(jù)注釋進行原文文意的把握,同時,體會文章的寓意,以及兩篇文章的異同。學生有了前一篇文章的基奠,很快在小組中進行了相關的自主閱讀,效果很好。
反思自己的課堂,這節(jié)課所做到最多的還是對文本的尊重和對學生在自主學習中自主思路的尊重。當然,課堂上基于自主的步子還不是非常大,這是我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要更加動腦筋做到的。
《螳螂捕蟬》教學反思4
一直覺得,寓言故事主要教什么?就是教它的寓言道理呀!所以,《螳螂捕蟬》一課沒有太多可教的,就是能悟出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道理即可。
去年,對教材又有了一點自己的思考。領悟寓意是第一個要完成的任務,然后是要體會少年的睿智與口才,再者是吳王的固執(zhí)到恍然大悟這樣的變化體現(xiàn)了什么?這個故事中,誰是最后的勝利者?翻著去年的舊教材,書上這么寫著。今年,讀了沙主任的《承載匠心的感嘆號》一文,也頗有種“恍然大悟”之感。區(qū)區(qū)幾個不起眼的標點符號,竟承載著如此厚重的獨到之心,實在佩服沙主任獨特的文本解讀,也實在佩服文本的建構,原來最特別的東西就隱藏在我們習以為常的文字中。
今天按著沙主任的.教案進行了課堂教學。感覺所走的路線與去年又更加縝密與長遠了。加之研修營讀過語用學,前段時間讀過本體性教學內容與非本體性教學內容等相關知識,似乎有點開竅:解讀文本,是一種功力。文字就在那里,就看你能不能揭開文本的那面紗,與作者與編者與學生心心相照,是不是能成為他們的“紅顏知己”;語文課堂教學,不再過多地去挖非本體性教學內容,愛國、愛自然、愛生活……這些,的確是任何一門課程都應該承載的,而非語文一人承擔,課堂上不必太過于牽強于這些,而文章的本體性教學內容則是主線。作者是怎么寫的?語用意義是什么?作者是通過什么來表現(xiàn)人物心理、性格?學生從我這一節(jié)課里,能學到什么?
今天這節(jié)課,我想,學生一定能學到,文章里的小小的不起眼的標點符號都可以圈出來玩味玩味,透過文字看到背后的影像:如少年“終于被吳王發(fā)現(xiàn)”的期盼;少年循序漸進如釣魚似的吊足吳王的口味,最后才揭示謎底等。
《螳螂捕蟬》教學反思5
《螳螂捕蟬》是一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卻不知即將被身后的黃雀啄食的故事,勸誡吳王一心想到眼前的利益,顧不到身后的隱患是危險的。全文分為“準備攻打楚國→少年巧妙勸說→打消攻打念頭”三部分。結構緊湊,前后照應,生動有趣,寓意深刻。
學生對于寓言這種體裁并不陌生,但他們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節(jié),不善于體會蘊含的道理。因此,我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語句,圍繞形象的故事情節(jié),理清人物之間的關系,探究其中蘊含的道理,從而深刻地體會到少年巧妙勸說中顯露出的驚人的機智與高超的`謀略。
在教學設計上著重體現(xiàn)以下兩點:
一是體現(xiàn)合作式學習。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練習復述課文,小組合作,互講互評;
二是體現(xiàn)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即在學生感到迷惘或是思維進入死胡同時,及時撥云見日,讓學生享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春的暢快。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七嘴八舌地爭辯著,議論著,不覺已到下課,仍意猶未盡。
教學反思:高年級的閱讀教學,一定要提綱挈領地提出問題,引領學生碰撞出思維的火花,把問題不斷引向深入。如本文內容淺顯明白,但學生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表面,認為少年真的碰到這樣的事,恰好用來說服吳王,這樣就不能夠充分表現(xiàn)出少年的機智與謀略。這時就需要教師把握契機,提出問題,引領學生去探究。比較人教版與蘇教版小語教材,我感覺蘇教版對學生的總體要求較低,而且要求不明確,這實際是給教師留下更廣闊的思維空間。但如果教師只是照本宣科,很容易使學生的學習流于形式,一無所獲。這就更需要我們教師吃透教材,并精心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挖掘出有探究價值的問題,使學生不僅獲得知識的積累,更重要的是得到閱讀理解能力的不斷提升。
《螳螂捕蟬》教學反思6
《螳螂捕蟬》一課是六下第三單元第10課的內容,講述的是吳王不聽大臣們的勸阻執(zhí)意要攻打楚國,一個侍奉的少年用螳螂捕蟬的故事讓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通過學習要讓學生弄清楚吳王攻打楚國與“螳螂捕蟬”之間的關系,體悟寓言借助故事說明道理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
圍繞中心小學慧學課堂的教學模式,我是這樣突破重、難點的':
首先,學習寓言,明白寓意
文章故事性較強,螳螂捕蟬的故事說得清楚明白,又配有插圖,學生一讀就能讀明白,重點是弄清楚吳王攻打楚國與“螳螂捕蟬”之間的關系。所以教學時我就讓學生先讀一讀這個故事,并結合文言文的敘述幫助學生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請學生用簡單的示意圖說說螳螂捕蟬這個故事,并感悟故事蘊含的道理: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藏的禍患哪。吳王從這個故事中悟到了什么。
其次,讀文質疑,明確重點
課文的難點是感悟少年的足智多謀和他巧妙的勸說方式。吳王通過寓言故事領悟到的其實就是大臣們勸說的道理。問題就有了“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大臣們和少年都進行了勸阻,同樣是勸,少年的勸阻成功了!由此,我們會想到什么問題呢?”
第三,思考問題,自主學習
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先讀讀大臣們是怎么勸阻吳王的,再讀讀少年又是怎么勸說的,比較起來思考,你認為少年為什么能勸說成功,最終讓吳王想明白了不能攻打楚國這個道理。
第四,深入思考,合作探究
少年是怎么講這個故事的?問什么要這樣講?請你們自己讀讀課文2—4小節(jié),讀讀少年的一言一行,想想他為什么這么做,能體會到他的智慧,他的精心設計,巧妙安排么?劃出有關的詞語,組內交流。
第五,展示匯報:你讀出了怎樣的一個少年
最后,總結提升:學了這課你有什么收獲。
本堂課的成功之處在于,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學生自己學寓言說寓意,提出問題自主思考,合作交流,老師更多的是引導,體現(xiàn)了“讓學”的思想。不足之處在于讓得還不充分,導得不夠流暢,前面拘泥于知識目標的達成,在匯報交流時時間有些緊,討論得不夠深入。
【《螳螂捕蟬》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螳螂捕蟬教學反思11-02
新課標螳螂捕蟬教學反思09-23
關于螳螂捕蟬的教學反思10-06
螳螂捕蟬教學反思(通用3篇)10-07
《螳螂捕蟬》教后反思10-06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10-12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03-03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經(jīng)典)08-27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12-26
《螳螂捕蟬》教后反思范文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