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AV,日本免费不卡v,国产精品亚洲第一页

<sub id="61a2t"><input id="61a2t"><em id="61a2t"></em></input></sub>

    1. <legend id="61a2t"></legend>
    2. 比應用教學設計

      時間:2023-06-07 18:24:54 教學資源 投訴 投稿

      比應用教學設計15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根據(jù)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比應用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比應用教學設計15篇

      比應用教學設計1

        教學內容:

        人教版六年級數(shù)學上冊第54頁例2和練習十二第1~4題。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結構特征以及解題方法,能正確運用按比例分配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學數(shù)學、用數(shù)學的意識。并能提高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感悟數(shù)學與日常生活的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滲透轉化的數(shù)學思想。

        教學重點:

        運用按比分配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提高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如果媽媽的菜地里的白菜長蟲子了,媽媽會怎么辦呢?肯定要買殺蟲劑(濃縮劑)進行殺蟲。那濃縮劑能不能用來殺蟲呢?你們想不想解決這類有關的問題呢?根據(jù)學生的回答,那好,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學習這方面的知識比的應用。

        板書:比的應用。

        二、探索新知。

        請同學們打開教科書的54頁。

        出示教材54頁例2

        閱讀與理解:

       。1)、了解情境中的生活信息。

       。2)、已知條件:500mL是配好后的稀釋液的體積,1: 4表示的是濃縮液與水的體積的比。

        分析與解答:

        (1)、稀釋液:500ml 總分數(shù):1+ 4=5

        1 : 4表示什么意思呢?

        濃縮液 : 水

       。2)、濃縮液和水的體積比是1: 4 。

        濃縮液的體積是稀釋液的1/5。

        水的體積是稀釋液的4/5。

        方法一:

        總體積平均分成5份。先算出總分數(shù),再求每份是多少,最后分別求出濃縮液和水的體積。

        把每份是:500(1+4)=100(mL)

        濃縮液:1001=100(mL)

        水:1004=400(mL)

        方法二:

        先求總份數(shù),再求各部分占總量的幾分之幾(濃縮液占總體積的1/5;水占總體積的4/5。),最后用總量乘各部分占總數(shù)的幾分之幾,求出各部分量。

        濃縮液有:5001/5=100(mL)

        水有:5004/5=400(mL)

        回顧與反思:

        濃縮液體積:水的體積

        =( ):( )

        =( ):( )

        答:濃縮液有100mL,水的體積有400mL。

        三、鞏固練習

        練習十二第1、2題。

        四、小結:

        1、今天我們應用比解決了一些實際問題。你有什么收獲?

        2、按比的配制應用題的解題方法是: a、先算出總分數(shù),再求每份是多少,最后分別求出濃縮液和水的體積。b、先求總份數(shù),再求各部分占總量的幾分之幾,最后用總量乘各部分占總數(shù)的幾分之幾,求出各部分量。

        五、作業(yè):

        練習十二第3、4題。

        六、板書設計:

        比的應用

        方法一 方法二

        總分數(shù)1+4=5

        每份數(shù): 500(1+4)=100(mL) 濃縮液占總體積的1/5

        水占總體積的4/5

        濃縮液:1100=100(mL) 濃縮液有:5001/5=100(mL) 水:4100=400(mL ) 水有:1004/5=400(mL)

        答:濃縮液有100mL,水的體積有400mL。

        課后反思:

        按比的`配制稀釋液解決生產(chǎn)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這一節(jié)課中我的做法是:首先讓學生在現(xiàn)實情境中體會按比的配制的合理性,理解什么是按比配制。按比的配制是一種分配思想,在生活、生產(chǎn)中是很常見的已學過的平均分,其實是按比的配制是比例的一種特例。教學中要通過解決實際生活的問題。讓學生了解在生活、生產(chǎn)中常常要把一個數(shù)量按照數(shù)量的多少來進行配制,去感悟按比的配制存在的價值。以生活實際例子入手,讓學生思考實際生活中所面臨的問題,是自己生活中的問題。由此激發(fā)學生產(chǎn)生解決問題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去。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每學生都能體會到數(shù)學的存在,其實就在他們的身邊,因為數(shù)學源自于生活。其次充分展示學生的思考過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同一問題可以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同時能得到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利于學生多向思維的發(fā)展,也凸現(xiàn)出學生個性化的學習。

      比應用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進一步體會負數(shù)的意義。借助數(shù)軸初步學會比較正數(shù)、0和負數(shù)之間的大小。初步體會數(shù)軸上數(shù)的順序,完成對數(shù)的結構的初步構建。

        2、合理利用新舊知識的遷移,借助形(數(shù)軸)來理解數(shù),經(jīng)歷從實際中抽出數(shù)學模型(數(shù)軸),從數(shù)形結合兩個側面理解問題。

        3、體會數(shù)學知識與現(xiàn)實世界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數(shù)學興趣,樹立學習數(shù)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

        會用正數(shù)和負數(shù)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義的量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負數(shù)與負數(shù)的`比較。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自學內容】

        見預習作業(yè)

        教學預設:

        一、自學反饋

        1、低于正常水位0.16米記為-0.16,高于正常水位0.02米記作()。

        2、在直線上表示2,0,1.5,。

        3、-3和-5誰更大?你是怎么想的?

        二、關鍵點撥

        1、呈現(xiàn)例3

       。1)學生觀察情境圖,敘述圖意

        (2)提問你能在一條直線上表示他們運動后的情況嗎?

       。3)讓學生確定好起點(原點)、方向和單位長度。學生畫完交流。

       。4)教師在黑板上畫好直線,在相應的點上用小圖片代表大樹和學生,再問怎樣用數(shù)表示這些學生和大樹的相對位置關系?(讓學生把直線上的點和正負數(shù)對應起來)。

       。5)學生回答,教師在相應點的下方標出對應的數(shù),再讓學生說說直線上其他幾個點代表的數(shù),讓學生對數(shù)軸上的點表示的正負數(shù)形成相對完整的認識。

       。6)總結:我們可以像這樣在直線上表示出正數(shù)、0和負數(shù),像這樣的直線叫數(shù)軸。

       。7)引導學生觀察:

        A、從0起往右依次是?從0起往左依次是?你發(fā)現(xiàn)什么規(guī)律?

        B、在數(shù)軸上分別找到1.5和-1.5對應的點。如果從起點分別到1.5和-1.5處,應如何運動?

        2、呈現(xiàn)例4

       。1)出示未來一周的天氣情況,讓學生把未來一周每天的最低氣溫在數(shù)軸上表示出來,并比較他們的大小。

       。2)先讓學生說說數(shù)軸上數(shù)的大小情況,0的左邊是什么數(shù),0的右邊是什么數(shù)。組內交流比較的方法。

       。3)通過小精靈的話,引出利用數(shù)軸比較數(shù)的大小規(guī)定:

        在數(shù)軸上,從左到右的順序就是數(shù)從小到大的順序。

       。4)再讓學生進行比較,利用學生的具體比較來說明“-8在-6的左邊,所以-8〈-6”

       。5)再通過讓另一學生比較“8〉6,但是-8〈-6”,使學生初步體會兩負數(shù)比較大小的不同。

       。6)總結:負數(shù)比0小,正數(shù)比0大,負數(shù)比正數(shù)小。

        三、鞏固練習

        1、海平面的海拔高度記作0m,海拔高度為+450米,表示(),海拔高度為-102米,表示()。

        2、在數(shù)軸上,從表示0的點出發(fā),向右移動3個單位長度到A點,A點表示的數(shù)是();從表示0的點出發(fā)向左移動6個單位長度到B點,B點表示的數(shù)是()。

        3、根據(jù)數(shù)軸上的點比較大小。

        -7○-51.5○520○-2.4-3.1○3.1

        四、反思提高

        同學們,學到現(xiàn)在,這節(jié)課也將近尾聲了,談談你今天有什么收獲吧!

        我的反思與體會

        學生對數(shù)軸并不陌生,就是多了負數(shù)一方有的學生理解慢,覺得正數(shù)是從左向右排,負數(shù)是從右向左排的錯覺,當知道負數(shù)的數(shù)值越大,負數(shù)越小的時候,好像明白了,但在練習的時候(比較大小)還是出現(xiàn)了錯誤。還得通過練習,來認識知識,強化知識,鞏固知識。

      比應用教學設計3

        教學內容:以“求和”為基本數(shù)量關系的兩步計算應用題(書p51)

        教學目標:使學生理解以“求和”為基本數(shù)量關系的兩步計算應用題的結構,能用分析法或綜合法分析數(shù)量關系,會口述解題步驟,能正確地列式解答。

        教學步驟:

        一、準備引新

        1、秋天到了,讓我們到果園里看看吧!果園里種滿了什么樹呀?如果老師告訴大家果園里有蘋果樹1420棵,要求蘋果樹和梨樹一共有多少棵?(出示準備題1)你能解答嗎?為什么?誰來補一個條件呢?

        2、學生補充條件,并列式計算

        梨樹有1000棵 1420+1000=2420(棵)

        3、這是一道幾步計算的應用題?誰能補一個條件,使它成為兩步計算的應用題?

        學生口答補充:(1)梨樹比蘋果樹少420棵

       。2)梨樹比蘋果樹多420棵

        (3)蘋果樹比梨樹少420棵

       。4)蘋果樹比梨樹多420棵

        4、揭題:這樣的`兩步計算應用題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新課,現(xiàn)在我們先一起來研究第一種

        二、探究新知:

        1、研究例3

        (1) 讀題,找條件和問題,師畫出線段圖

       。2) 根據(jù)小黑板上的思考提示,同桌互說這道題的解題思路

       。3) 學生在本子上試做這道題,只用列出分步算式,快的同學可以列出綜合算式。

        (4) 指名板演算式,集體交流:指名說解題思路,1420表示什么?1000表示什么?

        (5) 綜合算式怎么寫 ?誰還有不同的寫法?1420-420表示什么?

        2、如果補充的是“梨樹比蘋果樹多420棵”,你怎樣想?怎樣算呢?根據(jù)思考提示自己思考后在本子上列式計算。

        指名板演,并說說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小結:

        我們今天學習的兩步計算應用題跟以前學習的兩步計算應用題在條件上有什么不同?只有兩個條件的時候,其中一個條件需要用到幾次,這兩題中的哪個條件用了兩次?第一次用它求什么?第二次用它求什么?但今天學習的兩步計算應用題跟以前學習的兩步計算應用題有一點還是相同的,那就是關鍵都是先求出中間問題。

        三、鞏固深化

        1、p52練一練1,請學生寫在書上,集體校對

        2、p52練一練2,看線段圖列式計算

        3、p52練一練3判斷:誰的解法對?

        小剛:240+40=280(人)

        小明:240+40=280(人)

        240+280=520(人)

        小華:240-40=200(人)

        240+200=440(人)

        小青:240+240=480(人)

        480+40=520(人)

        小組討論,選出正確的答案,錯的答案要說說錯在哪里?

        4、p53練一練5

        5、p53練一練4

        四、總結

        今天你學會了什么?

      比應用教學設計4

        做好應用題的啟蒙教學

        簡單應用題教學,其實從教10以內的加減法就已經(jīng)開始。學生在入學之初,對漢字還不認識,因此不會出現(xiàn)文字敘述的應用題,對于“應用題”、“已知條件”及“問題”也難以理解,主要是與加減法的教學相結合引導學生對每一種運算的意義進行理解,即通過具體事物或直觀教具讓學生了解運算的意義與應用,并將直觀的動作及語言有意識地聯(lián)系起來,初步建立數(shù)量關系的概念。

        此外,在解答簡單應用題的教學過程中,要把分析數(shù)量關系作為教學重點,不能交給學生一些死辦法及解法公式,不然,會使學生養(yǎng)成死記硬套的習慣。為了給學生打好分析數(shù)量關系的基礎,讓學生逐步能把應用題里的生活語言轉化為教學語言,可適當做一些文字題的練習。如:把5和3合并起來是多少?3個4是多少?把12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借用學生熟悉的實物或圖片演示,教師引導學生用語言來敘述應用題,使學生認識到教師演示及敘述的事物都是常常在他們生活中出現(xiàn)的問題,并且也讓學生對加減法的意義與應用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在此階段,不能對學生提出過高的要求。只要求學生會動手操作,可根據(jù)教師的引導復述題里告訴了什么,問的是什么,然后對算法加以選擇,寫出算式,口述答案即可。在教學20以內的加減法時,逐步向半文半圖的應用題過渡,可訓練學生看著題根據(jù)教師的引導回答:題里說了什么?先告訴了什么?又告訴了什么?問的是什么?然后通過教師的幫助對應用題進行復述。在此基礎上,再出現(xiàn)完全文字敘述的應用題,學生就比較容易理解“已知條件”、“問題”及“應用題”等術語了。之后再教學生如何了解應用題的結構,兩個已知條件和一個問題及解題步驟與方法。讓學生對解答簡單應用題的步驟進行了解非常重要。在教學之初就應該注意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有步驟地分析及解答應用題的良好習慣。

        幫助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

        《數(shù)學課程標準》十分強調數(shù)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在教學要求中增加了“使學生感受數(shù)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這不僅要求應用題的選材要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而且還要求數(shù)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fā),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shù)學和理解數(shù)學,體會到數(shù)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shù)學的趣味和作用。教學中,要讓應用題的情節(jié)具有現(xiàn)實性,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除應用題本身的內容要聯(lián)系實際外,還要擴大聯(lián)系實際的范圍,如在百分數(shù)應用題中增加利息的計算,以及一些保險、納稅等內容,從而提高學生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例如:三(1)班今天要進行植樹活動,要求分兩組進行植樹,即男生、女生各一組,老師準備了40棵樹苗,你認為怎樣分較合理?學生提出兩種意見:一是平均分,即男、女生分到同樣多的樹苗;二是按人數(shù)多少分,即人多分到的樹苗多,人少分到的樹苗少。通過討論、爭議取得共識:按人數(shù)分較合理。然后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男、女生各分到多少棵樹苗?當然,題中還缺少男、女生人數(shù)的條件,通過這樣的設計,使學生感到面臨的問題的確是他們自己的問題,從而產(chǎn)生了解決問題的心向,主動地參與探索,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再如,求兩數(shù)相差多少的應用題:“學校養(yǎng)了12只白兔,7只黑兔,白兔比黑兔多幾只?”時,讓學生先擺出12只“白兔”,7只“黑兔”,使“白兔”和“黑兔”一一對應。然后引導學生說出白兔跟黑兔相比;白兔多,黑兔少;白兔可以分成哪兩部分,理解從12只白兔中去掉和黑兔只數(shù)同樣多的部分,剩下的部分就是白兔比黑兔多的只數(shù),所以要用減法計算。通過這樣的操作和分析,學生在大腦中形成關于這種應用題中較大數(shù)與較小數(shù)的數(shù)量關系的表象,理解為什么用減法計算,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和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比應用教學設計5

        教材第43頁例2,練習十一第4、5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平均數(shù)的意義和求平均數(shù)的方法。

        2.懂得平均數(shù)在統(tǒng)計學上的意義和作用。

        3.培養(yǎng)學生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靈活的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掌握平均數(shù)的意義。

        教學難點:

        掌握求平均數(shù)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三年級二班分成三組投小籃球,第一組投中28個,第二組投中33個,第三組投中23個,平均每一組投中多少個?

        提問:題目的已知條件和問題分別是什么?

        要求平均每一組投中多少個?應該怎樣列?

        提問:(28+33+23)3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把投中的總數(shù)以3表示什么?

        二、快樂體驗,學習新知

        1、出示教科書第43頁的例題2。

        提問:從這兩張統(tǒng)計表中,大家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在一場籃球比賽中,除了技術因素以外,還有什么因素也比較重要?

        場上哪一個對的身高占優(yōu)勢,我們能根據(jù)個別隊員來作判斷嗎?我們要看整個對的平均身高,F(xiàn)在就請大家算一算,哪一個對的平均身高占優(yōu)勢。

        2、學生動手列式計算。

        3、教師:從這兩個平均數(shù),能反映出這兩個隊除技術外的另一個實力,說明平均書可以反映一組數(shù)據(jù)的總體情況和區(qū)別于不同數(shù)據(jù)的'總體情況,這是我們學習平均數(shù)的一個重要的作用。

        三、鞏固練習

        1、科書第45頁練習十一的第4題:

        (1)完成第1小題。提問:什么叫月平均銷售量?

        要求哪種餅干月平均銷售量多?多多少?應該怎樣列式?

       。2)完成第2小題讓學生自由發(fā)表看法。

       。3)完成第3小題。你從圖中還得到什么信息,告訴全班同學。

        2、練習十一的第5題。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四、課堂小結:

        本節(jié)課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比應用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進一步理解等分活動與除法之間的關系,進一步體驗除法運算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lián)系。

        2、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倍”的含義,知道求一個數(shù)的幾倍是多少用乘法計算。

        3、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難點:

        體會“倍”的含義,知道求一個數(shù)的幾倍是多少用乘法計算。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為新課鋪墊。

        1、小朋友們,喜歡去麥當勞、肯德基嗎?吃過薯條、漢堡包嗎?

        2、今天,老師就和大家一起去哪里看看有哪些好吃的東西,好不好?

        3、多媒體出示即時練習,指名回答,并說明理由。

        二、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1、小朋友,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文具的用處可大了!哪位小朋友能說說,你有哪些文具?

        2、原來你們有這么多的文具呀!袋鼠媽媽聽了可真羨慕呀!于是她決定要在森林里開一家文具店,讓小動物們和小朋友一樣,都能買到各種各樣的文具。我們一起去看看,好嗎?

        3、出示課題:文具店。

        二、自主探索,研究新知。

        1、出示教學目標,了解今天的學習任務。

        2、了解圖意,獲取信息。

       。1)我們一起看看小動物們都買了什么文具呢?

        小兔買了一支筆,花了2元錢。

        大灰狼買了一個文具盒。

        小牛買了3支鉛筆。

       。2)們說得真不錯,除了這些以外,你還知道什么?

        大灰狼花的錢是小兔的4倍。

        3、小組交流,解決問題。

       。1)你真是一個認真觀察的好孩子!現(xiàn)在大灰狼想考考大家,你們知道他們買文具花了多少錢嗎?請小朋友在組里互相說一說,然后完成書上的“填一填”。

       。2)學生分組交流,解決問題。

        (3)師生共同探討:你是怎么想的,說說你的理由。

       。4)小朋友說得真好!大灰狼和小牛為你們喝彩。誰和他們一樣棒,也來說一說。

       。5)小朋友們說得太好了!香蕉和小雞想請你們來幫它們解決問題,你們愿意幫助它們嗎?

       。6)小結:求一個數(shù)的幾倍是多少用乘法計算。

        4、畫一畫。

        同學們通過了大灰狼和小牛的考驗,現(xiàn)在老師想考考你們,愿意接受挑戰(zhàn)嗎?

        請小朋友完成課本48頁“畫一畫”。

       。1)學生獨立思考。

       。2)讓學生用學畫一畫。

       。3)指名回答。

       。4)你會用什么是什么的幾倍說一句話嗎?

        5、經(jīng)過剛才的學習,你能解決下面的'問題嗎?

        (1)5的2倍是多少?

        (2)3的9倍是多少?

       。3)6的5倍是多少?

       。4)4的8倍是多少?

        三、鞏固應用,拓展創(chuàng)新。

        1、練一練1、2。

       。1)袋鼠媽媽看見小朋友這么聰明,也帶來了四個問題想考考大家,我們一起來解決,好嗎?

       。2)學生獨立完成,師生交流。

        2、練一練3。

        (1)小朋友們,喜歡去旅游嗎?

        (2)你們去旅游都離不開什么交通工具?

        (3)今天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了3輛車,你能說出是什么車嗎?

        (4)從圖中你得到了哪些數(shù)學信息?

        (5)你知道大客車上有多少位乘客嗎?小轎車上呢?請小朋友們討論一下,也可以用小棒或圓擺一擺。

        四、評價體驗。

        今天,我們班的小朋友真聰明,不僅解決了小動物提出的各種問題,而且最難的思考題都沒有難住你們!現(xiàn)在,誰來說說你有什么收獲?

        五、板書設計:

        文具店

        老黃牛花的6元錢 2×3=6(元)

        大灰狼花的8元錢 2×4=8(元)

      比應用教學設計7

        教材分析:分數(shù)連除和乘除復合應用題”這節(jié)課的教學是在前面學過的分數(shù)乘除一步應用題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分數(shù)連除應用題和乘除復合應用題,所以在設計復習導入部分作了全面的練習和知識點的概括。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找準題中的單位“1”和數(shù)量關系。難點是:掌握兩類應用題的結構特點,明確數(shù)量關系。

        在設計“授新課”部分,為了避免學生覺得枯燥,我談話引入本校情況,并對兩道例題做了更改。在實施教學過程中,注意到適當?shù)摹耙焙汀胺拧,以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答問題的能力。

        本節(jié)課計算是次,分析列式是主,所以在設計“練兵場1、2”時,我做了明確要求,男生做1題,女生做2題,這樣學生實際完成了1道題,但在同桌互查和集體訂正的過程中就自然列出了另一題的算式。

        鞏固練習階段,我分成了兩個層次,一是基礎練習。設計時題目要求只列式不計算,是為了達到節(jié)時高效的目的。二是變式和拓展練習。題目中只有1個單位“1”,目的在于和前面的題目和解法形成對比,使學生養(yǎng)成認真分析數(shù)量關系的好習慣。

        小結時,師引導學生說內容,說方法,并強調喜歡哪種用哪種,目的在于讓學生在課后“優(yōu)化算法”。當然在教學的實施過程中還有許多不足,還望各位老師批評指正,以提高我的教學水平。

        教學目標:1、掌握分數(shù)連除應用題和乘除復合應用題的結構特點與數(shù)量關系,學會分析解答相關應用題。

        2、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答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找準每一步的單位“1”和數(shù)量關系。

        教學難點:掌握兩類應用題的結構特點,找準數(shù)量關系。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口算天天練。(課件示題,指名口答)

        滲透個別算式的知識點。

        2、“看誰先找到題中的單位‘‘1‘‘!敝该诖

        3、分析分率句,口頭列式解答。

        教師小結:題目中已知了分率和單位“1”的量,求分率的對應量要用乘法計算;題目中已知了分率和分率的對應量,求單位“1”的量,要用除法計算。

        4、談話引入新課。

        東華小學的校園文化生活是豐富的,我們學校也不錯。課前老師還對我校部分興趣小組的人數(shù)情況作了了解,來一起看。(指名讀題)

        問:在這道題中,有幾個單位“1”?這兩個單位“1”的量是已知還是未知?

        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分數(shù)乘除法應用題的其中一個類型。(板書課題)

        二、新授課

        1、教學例4。

        1.)師引導學生分析題目中的數(shù)量關系。

        2.)我們還可以用線段圖來表示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生說畫法,師畫線段圖。

        3.)師引導,學生確定每一步的算法。

        師小結:剛才我們用連除的方法解答了題目中有兩個單位“1”并且都未知時,求其中一個單位“1”的量的這類問題。

        4.)你愿意根據(jù)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這道題嗎?(指名板演)

        2、完成“練兵場1”中的題目。(要求男生做第1題,女生做第2題,然后同桌交換檢查,最后集體訂正。)

        更讓老師感興趣的是:我校舞蹈隊人數(shù)、英語組人數(shù)及我班學生總數(shù)三者有個巧合。想知道嗎?

        3、教學例5。

        1.)出示例題,齊讀題目。

        2.)師引導學生分析題目中的數(shù)量關系。

        3.)我們怎樣用線段圖來表示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呢?師引導學生完成線段圖。

        4.)師引導,學生確定每一步的算法。

        師小結:剛才我們用乘除混合計算的`方法解答了題目中有兩個單位“1”并且一個已知,一個未知時,求其中未知的一個單位“1”的量的這類問題。

        5.)誰還會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這道題?(指名板演)

        4、完成“練兵場1”中的題目。集體訂正。

        三、鞏固練習

        1、基本練習。只列式,不計算

        要求先獨立做,然后集體訂正。

        下面幾道題和前面的稍稍有點不同,敢挑戰(zhàn)嗎?

        2、變式練習。

        3、拓展練習。

        四、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題目中含有兩個單位“1”的應用題,解答這類題我們可以借助線段圖分析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可以用算術方法的連除或乘除混合運算的方法計算,還可以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你喜歡哪種就用哪種。

        五、布置作業(yè)

        練習十一的2、3、6題。

      比應用教學設計8

        一、教材分析

        本節(jié)《浮力的應用》是在學習了上節(jié)《浮力》,知道浮力的產(chǎn)生及其大小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物體浮沉的條件,知道物體浮沉條件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理解輪船、潛水艇、氣球和飛艇是如何改變浮力或重力,來實現(xiàn)浮沉的,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使學生體會物理就在我身邊,初步學會用浮力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二、學情分析

        本節(jié)課學生已經(jīng)掌握基礎知識較扎實,已經(jīng)學習了系統(tǒng)的力學基礎知識,剛學過浮力產(chǎn)生的原因及阿基米德原理,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知識面廣,學習習慣較好,自學能力較強。本節(jié)課主要指導學生應用實驗歸納總結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隨著實驗的總結、拓展,真正發(fā)揮了學生的正常思維潛能,激發(fā)了學生對自然科學的探究,搜集整理浮力在生產(chǎn)、生活中的應用,培養(yǎng)了學生實驗操作能力和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

        三、設計思路

        根據(jù)浮力知識的教學分解,本節(jié)教學的知識要點:一是物體的浮沉條件;二是浮沉條件的應用。知識本身的難度并不算大,但貫穿在從如何調節(jié)浮力與重力的大小關系去理解浮力的應用事例這個分析過程要求較高,是進行本節(jié)教學的關鍵,為此,本節(jié)教學的策略設計是:從觀察、分析、比較物體的浮沉情況→認識物體的浮沉條件(受力條件和密度條件)→調節(jié)浮力與重力的大小關系→理解浮力的應用(輪船、潛水艇、氣球和飛艇、選種諸方面的應用)。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物體的浮沉條件;

        知道浮力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分析、了解輪船是怎樣浮在水面的;

        通過收集、交流關于浮力應用的資料,了解浮力應用的社會價值。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社會發(fā)展的`影響。

        初步建立應用科學知識的意識。

        五、教學重點:知道輪船、潛水艇、氣球、飛艇的工作原理。

        六、教學難點:理解改變物體所受的重力與浮力的關系,能增大可利用的浮力。

        七、教學儀器:燒杯、水、體積相同的蠟塊和鐵塊、兩個鐵罐子、沙子、潛水艇模型、熱氣球模型、多媒體課件。

        八、教學流程:

        (一)新課引入

        [演示]:1.出示鐵塊和蠟塊讓學生觀察發(fā)現(xiàn)它們體積相等。

        2.將體積相同的鐵塊和蠟塊同時浸沒在水中后松手。

        [現(xiàn)象]:鐵塊沉入杯底而蠟塊上浮最終浮在水面。

        [提問]:1.浸沒在水中的鐵塊、蠟塊(松手后)各受到什么力?

        (浮力、重力)

        2.鐵塊和蠟塊受到的浮力相等嗎?

       。ㄏ嗟。因為V排相等,根據(jù)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浮力相等。)

        3.既然鐵塊和蠟塊受到的F浮相同,為什么松手后鐵塊沉底而蠟塊上?

        液體中,物體的浮沉取決于什么呢?

        [講解]:物體的浮沉條件:

        分析蠟塊:松手后,浸沒在水中的蠟塊所受到的F。綠蠟,所以蠟塊上浮。當蠟塊逐漸露出水面,V排減小,浮力減小,當F浮= G物時,蠟塊最終漂浮在水面。即:F浮>G物上浮,最終漂浮。

        分析鐵塊:松手后,浸沒在水中的鐵塊所受到的F浮<G鐵,鐵塊下沉。到達容器底部后,鐵塊受到F浮、G鐵和F支,三力平衡,靜止在容器底,我們說鐵塊沉底。即:F。糋物下沉,最終沉底。

        若一個物體浸沒在水中,松手后F浮=G物,受力平衡,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不變,我們說物體懸浮在液體中。即:F浮=G物,最終懸浮。

        總結:通過上述分析,我們知道浸在液體中物體的浮沉取決于物體所受F浮與G物的關系。

        二)進行新課

        1.討論:

        (1)木材能漂浮在水面,其原因是什么?

        (2)把一根木頭挖成空心,做成獨木舟后,其重力怎么變化?它可載貨物的多少怎么變化?重力變小,可以裝載的貨物變多。

        [指出]:從浮力的角度看,把物體做成空心的辦法,增大了可利用的浮力,而且這種古老的“空心”辦法,可以增大漂浮物體可利用的浮力。

        [質疑]:密度比水大的下沉的物體有沒有辦法讓它上浮或漂浮呢?

        2.實驗:

        兩個外形相同的鐵罐子,一個空心,一個裝滿沙;同時按入水中,松手后實心的下沉,空心的上浮最終漂浮。

        [質疑]:(1)鐵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空心的鐵罐子為什么能漂浮呢?可能是因為什么呢?

       。ㄒ驗樗强招牡,F(xiàn)。綠物,所以能上浮,最終能漂浮。)

       。2)要想讓實心的鐵罐子也漂浮,可以怎么辦呢?

        (把沙取出來,變成空心的。)

        (3)大家的想法是如何調節(jié)的鐵罐子的浮沉的呢?

       。‵浮不變,挖空使G物變小,當F。綠物,鐵罐子自然就浮起來了。)

        [指出]:上述實驗告訴我們采用“空心”的辦法,不僅可以增大漂浮物體可利用的浮力,還可以使下沉的物體變得上浮或漂浮。

        3.應用

        輪船

       。1)原理:采用把物體做成“空心”的辦法來增大浮力,使浮力等于船和貨物的總重來實現(xiàn)漂浮。

       。2)排水量:滿載時,船排開的水的質量。

        即:排水量=m船+m貨

        [質疑]:1.輪船從河水駛入海里,它的重力變不變?它受到的浮力變大、變小還是不變?(不變,始終漂。

        2.它排開的液體的質量變不變?(不變)

        3.它排開的液體的體積變不變?

        (變,ρ海水>ρ水,所以V排海水<V排水)

        4.它是沉下一些,還是浮起一些?(V排變小了,所以上浮一些)

        [強調]:同一條船在河里和海里時,所受浮力相同,但它排開的河水和海水的體積不同。因此,它的吃水深度不同。

        潛水艇

        [學生實驗]:

        潛水艇能潛入水下航行,進行偵查和襲擊,是一種很重要的軍事艦艇。它是怎么工作的呢?我們用打吊瓶用的小塑料管來模擬潛水艇。請同學們利用和塑料管連接的細管給塑料管吹氣或吸氣。

        現(xiàn)象:吸氣時,水逐漸進入管中,管子下沉;吹氣時,管中的水被排出,管子上。

        [質疑]:(1)小塑料管浸沒在水中所受F浮是否變化?

       。ㄋ芰瞎苄巫兒苄,V排基本不變,所以可以認為F浮不變)。

       。2)那它是怎樣上浮或下沉的呢?

       。ù禋鈺r,水從管子中排出,重力變小,F(xiàn)。綠物,所以上;吸氣時,水進入管子,重力變大,F(xiàn)。糋物,所以下沉)

        [講解]:潛水艇兩側有水艙,當水艙中充水時,潛水艇加重,就逐漸潛入水中;當水艙充水使艇重等于同體積水重時,潛水艇就可懸浮在水中;當壓縮空氣使水艙中的水排出一部分時,潛水艇變輕,就可上浮了。

        潛水艇:

        原理:靠改變自身重力來實現(xiàn)在水中的浮沉。

        [強調]:潛水艇在浸沒在水下不同深度所受浮力相同。

        氣球和飛艇

        [演示]:“熱氣球”的實驗。

        [質疑]:酒精燃燒后袋內空氣密度怎樣變化?

        原理:ρ氣<ρ空氣,使它受到的F。綠物而升空。

        [討論]:要使充了氦氣、升到空中的氣球落回地面,你們能想出什么辦法?要使熱氣球落回地面,有什么辦法?(放氣或停止加熱)

        其他應用

        密度計、鹽水選種等。

      比應用教學設計9

        教學內容:比例尺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理解比例尺的含義,會應用比例的知識求平面圖的比例尺,能根據(jù)比例尺求出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學會用比例尺知識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理解比例尺的'含義,能根據(jù)比例尺求出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

        教學過程:

        一、導入(略)

        二、探索新知

        1、教學比例尺的意義

       。1)、教師講解:因為在繪制地圖和其他平面圖時,經(jīng)常要用到“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我們給它起一個名字叫做“比例尺”。(板書)

       。2)、教師指導學生看教科書,讓學生說出它們的比例尺各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3)、教師指出:比例尺與一般的尺不同,這是一個比,不應帶計量單位。

        2、線段比例尺與數(shù)值比例尺的改寫。出示例1:把教材第49頁線段比例尺改寫數(shù)值比例尺。

       。1)、說一說方法。

        (2)、改寫圖上距離:實際距離=1㎝:50㎞=1㎝:5000000㎝ =1:5000000

        3、教學根據(jù)比例尺求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教學例2出示例2,指名讀題,并說出題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教師板書解答過程

        解:設地鐵1號線的實際距離為Xcm。 10:x=1:500000 X=500000×10 X=5000000 5000000㎝=50㎞鞏固練習。做第52頁的“做一做”。指名做,集體訂正。

        三、布置作業(yè)

        完成《練習冊》第19頁的練習。

      比應用教學設計10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小學數(shù)學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比的應用》

        教學目標:

        1、讓學生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使學生掌握按比分配應用題的結構特點和解題思路,能運用這個知識來解決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培養(yǎng)學生運用已有知識進行分析、推理等思維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3、使學生樹立用自己學來的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認真審題、獨立思考、自覺檢驗的好習慣,增強學生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掌握按比分配應用題的結構特點和解題思路。

        教學難點:正確分析,靈活解決按比分配的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教學課件卡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復習求一個數(shù)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實際問題。

        2、由分卡片時所產(chǎn)生的問題設疑導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二、講授新課

        1、教師提出關于稀釋液的實際問題,引導學生理解“稀釋液”的意思。

        2、利用課件出示例2。

       。1)學生讀題,弄清題意。

       。2)引導學生找出題中所提供的數(shù)學信息。

       。3)課件出示稀釋液的配制過程,同時引導學生理解按比分配問題的結構特點。

       。4)引導學生分析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使學生理解按比分配問題的解題思路。

       。5)小組討論解題方法,然后進行匯報,并集體訂正。

       。6)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重點理解按比分配的方法。

        (7)提示學生用多種方法進行檢驗,培養(yǎng)學生自覺檢驗的習慣。

        3、 小結:按比分配的應用題有什么結構特點?怎樣解答這樣的應用題?

        三、鞏固練習

        1、解決課前分卡片時所產(chǎn)生的問題。

        2、課件出示練習題1,在學生理解題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比較練習題與例題

        的異同,并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解決,后集體訂正。

        3、課件出示練習題2,理解題意,引導學生比較本題與例題及練習1的'異同,

        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獨立解決,并引導學生自行檢驗。

        四、拓展延伸

        利用課件出示教材第51頁“你知道嗎”,教師介紹“黃金比”的知識,使學生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五、課堂總結

        學生暢談本節(jié)課的收獲,教師鼓勵學生樹立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并用所學的數(shù)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比應用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會根據(jù)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學生在認識正比例的量的過程中,初步體會數(shù)量之間相依互變的關系,感受有效表示數(shù)量關系及其變化規(guī)律的不同數(shù)學模式,進一步培養(yǎng)觀察能力和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的能力。

        教學重點:

        會根據(jù)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學難點:

        會根據(jù)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預習指導:

        一、自學教材。

        閱讀教材第62~63頁。

        二、檢查學習。

        1.怎樣兩個量成正比例?

        2.完成"試一試"。

        教學準備:

        課件和口算題。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談話:通過將近六年的學習,我們已經(jīng)了解了一些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例如行程問題中的速度、時間、路程之間的關系,你知道這三個量之間的關系嗎?再如購物問題中單價、數(shù)量、總價之間的關系,你知道這三個量之間的關系嗎?這個單元我們要用一種新的觀點為,更深入地研究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什么觀點呢?事物變化的觀點,讓一些量變起來,從變化中發(fā)現(xiàn)規(guī)律。

        二、教學例1 1.課件出示例1的表

        ⑴看一看,表中有哪兩種量?這兩種量的數(shù)值是怎樣變化的?

       、票碇杏新烦毯蜁r間這兩種量,通過觀察數(shù)據(jù)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兩種量是有關聯(lián)的,時間變化,路程也隨著變化。

        2.那么這兩種量的變化有沒有什么規(guī)律呢?下面我們來作進一步的研究。建議大家可以寫出幾組相對應的路程和時間的比,看一看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3.我們可以寫出這么幾組路程和對應時間的比。

       、虐l(fā)現(xiàn)了它們的比值都是80,大家想一想,這個比值80表示什么呢?這個規(guī)律能不能用一個式子來表示?

        ⑵這個比值80就表示汽車行駛的速度,從上面可以看出這個速度是相同的,一定的,因此可以用這樣一個式子來表示這個規(guī)律

       、峭瑢W們,在這個題目中,路程和時間是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時間變化,路程也隨著變化,當路程和對應時間的比的比值總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時,我們就說行駛的路程和時間成正比例,行駛的路程和時間是成正比例的量。

        課件出示:路程和時間成正比例。

       、痊F(xiàn)在你能完整地說一說表中路程和時間成什么關系嗎?

        4.剛才我們初步認識了正比例的關系,接著我們繼續(xù)來看下面這個題目,教案《正比例意義教學設計》。

       、耪n件出示"試一試"

       、普埓蠹蚁雀鶕(jù)題目里的信息把表中的數(shù)據(jù)填完整,然后說一說總價是隨著哪個量的變化而變化的?

        課件出示表中的數(shù)據(jù)。

       、菑谋碇形覀兛梢钥闯鲢U筆的總價是隨著購買數(shù)量的變化而變化的。

        集體交流:

        ⑷我們先來看第2個問題,可以寫出這么幾組對應的總價和數(shù)量的比=0.3、=0.3…它們的比值相等,你寫對了嗎?

       、稍倏吹3個問題,這個比值表示的是鉛筆的單價,我們可以用總價:數(shù)量=單價(一定)這個式子來表示三者之間的關系。

        小結:鉛筆的總價和數(shù)量成正比例,因為總價和數(shù)量是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數(shù)量變化,總價也隨著變化,當總價和是對應數(shù)量的.比的比值總是一定(也就是單價一定)時,我們就說鉛筆的總價和購買的數(shù)量成正比例,鉛筆的總價和購買的數(shù)量是成正比例的量。

       、誓隳芡暾剡@樣說給你的同桌聽一聽嗎?

       、送瑢W們,我們通過以上的兩個例子認識了正比例的關系,想一想,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別表示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用k表示它們的比值,那么正比例的關系可以用怎樣的式子表示?

        課件出示課題。

       、袒仡櫼幌,我們是根據(jù)什么來判斷兩種數(shù)量能成正比例的?

        指出:我們可以根據(jù)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的比值是不是一定來判斷兩種數(shù)量能不能成正比例。

        5.完成"練一練"

       、耪埓蠹腋鶕(jù)表中的數(shù)據(jù)判斷生產(chǎn)零件的數(shù)量和時間成什么比例?并說說為什么?

        ⑵生產(chǎn)零件的數(shù)量和時間成正比例,因為生產(chǎn)零件的數(shù)量和時間是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時間變化,零件的數(shù)量也隨著變化,當生產(chǎn)零件的數(shù)量和對應時間的比的比值總是一定(也就是每小時生產(chǎn)零件的個數(shù)一定)時,我們就說生產(chǎn)零件的數(shù)量和時間成正比例,生產(chǎn)零件的數(shù)量和時間是成正比例的量。

        小結:教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正比例的意義,你知道判斷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了嗎?

        三、練習

        1.完成練習十三第1題。

        請大家繼續(xù)看課本66頁第1題

        2.完成練習十三第2題

       、爬^續(xù)看第2題,請你判斷,同一時間,物體的高度和影長成正比例嗎?為什么?

       、仆粫r間,物體的高度和影長成正比例,因為每次物體的高度和它對應的影長的比值都是三分之五,是一定的。

        3.完成練習十三第3題(課件出示題目)

       、耪n件出示放大后的三個正方形、

       、拼蠹铱匆豢,你是這樣畫的嗎?

        ⑶接著請同學們對照表格計算出放大后每個正方形的周長和面積。

        校對學生做的情況。

       、日埓蠹腋鶕(jù)表中的數(shù)據(jù)討論下面兩個問題。

       、僬叫蔚闹荛L與邊長成正比例嗎?為什么?

       、谡叫蔚拿娣e與邊長成正比例嗎?為什么?

        四、總結。

        通過計算正方形周長與邊長的比值,我們可以判斷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成正比例,因為它們的每組比值都相等,都是4;同樣通過計算正方形面積與邊長的比值,我們可以判斷它們不成正比例,因為它們每組的比值是不相同的,也就是說是不一定的。

        板書設計:

        正比例的意義

        路程和時間是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

        時間變化,路程也隨著變化,當路程和對應時間的比的比值總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時,

        我們說行駛的路程和時間成正比例,行駛的路程和時間是成正比例的量。

      比應用教學設計12

        教學內容: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教材六年級上冊第69~70頁例3及相關練習。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認識與圓相關的組合圖形的特征,掌握計算此類圖形面積的方法,并能準確計算。

        2.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通過獨立思考、合作探究、討論交流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結合例題滲透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通過體驗圖形和生活的聯(lián)系感受數(shù)學的價值,提升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掌握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方法,并能準確計算。

        教學難點:對組合圖形進行分析。

        教學準備:課件、學具、作業(yè)紙。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談話引入

        1.師:古時候,由于人們的活動范圍狹小,往往憑自己的直覺認識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以為整個大地是平的,并且把天空看作是倒扣著的一口巨大的鍋。我國古代有“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的說法。(結合課件出示)雖然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卻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體現(xiàn)在建筑設計上。

        2.課件展示:鳥巢和水立方等建筑,精美的雕窗。

        【設計意圖】由傳統(tǒng)文化對建筑設計產(chǎn)生的影響導入課堂,自然地引出例題的教學,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探索的熱情。

        二、探究新知,解決問題

        1.實踐操作(課件出示教材例3中的雕窗插圖)

        師:誰能說說這兩種設計有什么聯(lián)系和區(qū)別?

        預設1:左邊的雕窗外面是方的里面是圓的;右邊的雕窗外面是圓的里面是方的。

        師:我們可以將上述特征分別概括地稱為外方內圓、外圓內方。

        預設2:都是由圓和正方形這兩個圖形組成的。

        師:也就是我們以前學過的什么圖形?(組合圖形)你能用學具組合出這兩個圖形嗎?

        學生操作,作品展示。

        【設計意圖】動手操作的過程是從實物中抽象出圖形的過程,使學生充分體會圖形的組合與位置關系,理解組合圖形面積的產(chǎn)生。與此同時,激活了原有的關于組合圖形的認識,找到了新知的生長點。

        2.解決問題

       。1)閱讀與理解

        師:怎樣計算正方形和圓之間部分的面積?需要什么條件?先想一想,再同桌交流。

        預設1:正方形的面積減去圓的面積;圓的面積減去正方形的面積。

        預設2:需要知道正方形的邊長和圓的半徑。

        師:只告訴你這兩個圓的半徑都是1米,你能計算出這兩部分的面積嗎?

        學生思考,嘗試練習。

       。2)分析與解答

        師:誰來說說你是怎么計算左圖中正方形和圓之間部分的面積的?

        預設:正方形的面積是2×2=4(m2),減去圓的面積(3.14 m2),等于0.86 m2。

        師:你是怎么知道正方形的邊長的?

        根據(jù)學生回答課件展示:正方形的邊長=圓的直徑。

        師:在右圖中你能得出正方形的邊長嗎?(不能)該如何計算正方形的面積呢?

        預設1:可以把右圖中的正方形看成兩個三角形。

        追問: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別是多少?相當于什么?(底是2 m,高是1 m,相當于圓的直徑和半徑。)

        結合學生回答課件展示。

        預設2:也可以看成四個三角形。

        師:這樣一來,每個三角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呢?相當于什么?(底和高都是1 m,相當于圓的.半徑。)

        師:那么,圓與正方形之間部分的面積可以怎樣計算?(學生練習,分析訂正。)

        【設計意圖】讓學生經(jīng)歷觀察思考、分析推理等學習活動,得出公共邊以及圖形各要素之間的關系,自主地運用已有的知識達成問題的解決。教學過程中,注重把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教師只用幾個簡單的設問,引出的卻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展示。

        三、回顧反思,理解算法

        師:如果兩個圓的半徑都是,結果又是怎樣的?結合左圖我們一起來算一算。

        左圖:。

        師:像這樣,你能計算出右圖中正方形和圓之間部分的面積嗎?

        學生練習,反饋講評。

        右圖:。

        師:我們可以把題目中的條件=1 m代入上述的兩個結果算一算,有什么發(fā)現(xiàn)?

        預設:和之前計算的結果完全一致。

        【設計意圖】“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解決具體問題的基礎上發(fā)現(xiàn)一般的數(shù)學規(guī)律是本堂課教學的重要內容。在層層深入的學習過程中,始終堅持為學生創(chuàng)設探索的情境,利用知識內在的魅力吸引學生主動投入到知識的發(fā)展過程中。

        四、課堂練習,強化認識

        1.基礎練習

       。1)有一塊長20米,寬15米的長方形草坪,在它的中間安裝了一個射程為5米的自動旋轉噴灌裝置,它不能噴灌到的草坪面積是多少?

        師:求不能噴灌到的草坪面積,就是求什么?

       。2)一件古代銅錢的模型(如圖),已知外圓的直徑是20cm,中間正方形的邊長為6cm。這個模型的面積是多少?

        師:可以用怎樣的方法驗證結果是否正確?

        2.拓展練習

        在每個正方形中分別作一個最大的圓,并完成下表。

        采用四人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小組匯報展示。

        師: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如果正方形的邊長為,你能得出怎樣的結論?

        正方形面積為,圓的面積為,面積之比為。

        師:如果是在圓內作一個最大的正方形,又會有怎樣的關系呢?這個問題就作為今天的課外作業(yè)。

        【設計意圖】基礎練習的設計在于運用新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并強調對結果進行驗證的意識。拓展練習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解答,進一步揭示了圓與正方形的面積之間的關系,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發(fā)展數(shù)學思維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

        五、全課總結,暢談收獲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誰來說一說。

      比應用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物體的浮沉現(xiàn)象,能從受力分析的角度判斷物體的浮沉狀況。

        2。知道物體的浮沉條件,能運用它解釋浮沉現(xiàn)象。

        二、過程與方法

        1。經(jīng)歷探究物體浮沉條件的實驗,體會物體漂浮、上浮、下沉、懸浮的原因。

        2。提高實驗動手能力和探究能力,能把所學知識與生活、生產(chǎn)實踐相結合。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認識浮力對人類生活、生產(chǎn)的影響。

        2。重視理論聯(lián)系實際,學以致用,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作用。

        【教學重點】

        上浮、下沉、漂浮、懸浮的分析與判斷。知道輪船、潛水艇、氣球、飛艇的工作原理。

        【教學難點】

        物體處在上浮、漂浮、懸浮、下沉的不同狀態(tài)下,浮力、重力、密度的比較。 【教學儀器】:

        燒杯、水、體積相同的蠟塊和鐵塊、兩個鐵罐子、沙子、潛水艇模型、熱氣球模型。 【教學流程】:

       。ㄒ唬┬抡n引入

        [演示]:1.出示鐵塊和蠟塊讓學生觀察發(fā)現(xiàn)它們體積相等。2.將體積相同的鐵塊和蠟塊同時浸沒在水中后松手。

        [現(xiàn)象]:鐵塊沉入杯底而蠟塊上浮最終浮在水面。

        [提問]:1.浸沒在水中的鐵塊、蠟塊(松手后)各受到什么力?

        (浮力、重力)

        2.鐵塊和蠟塊受到的浮力相等嗎? (相等。因為V排相等,根據(jù)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浮力相等。)

        3.既然鐵塊和蠟塊受到的F浮相同,為什么松手后鐵塊沉底而蠟塊上?液體中,物體的浮沉取決于什么呢?

        [講解]:物體的浮沉條件:

        分析蠟塊:松手后,浸沒在水中的蠟塊所受到的F浮>G蠟,所以蠟塊上浮。當蠟塊逐漸露出水面,V排減小,浮力減小,當F浮= G物時,蠟塊最終漂浮在水面。即:F。綠物上浮,最終漂浮。

        分析鐵塊:松手后,浸沒在水中的鐵塊所受到的F。糋鐵,鐵塊下沉。到達容器底部后,鐵塊受到F浮、G鐵和F支,三力平衡,靜止在容器底,我們說鐵塊沉底。即:F。糋物下沉,最終沉底。

        若一個物體浸沒在水中,松手后F浮=G物,受力平衡,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不變,我們說物體懸浮在液體中。即:F浮=G物,最終懸浮。

        總結:通過上述分析,我們知道浸在液體中物體的浮沉取決于物體所受F浮與G物的關系。

       。ǘ┻M行新課

        1.討論:

       。1)木材能漂浮在水面,其原因是什么?

       。2)把一根木頭挖成空心,做成獨木舟后,其重力怎么變化?它可載貨物的多少怎么變化?重力變小,可以裝載的貨物變多。

        [指出]:從浮力的角度看,把物體做成空心的辦法,增大了可利用的浮力,而且這種古老的“空心”辦法,可以增大漂浮物體可利用的浮力。

        [質疑]:密度比水大的下沉的物體有沒有辦法讓它上浮或漂浮呢?

        2.實驗:

        兩個外形相同的.鐵罐子,一個空心,一個裝滿沙;同時按入水中,松手后實心的下沉,空心的上浮最終漂浮。

        [質疑]:(1)鐵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空心的鐵罐子為什么能漂浮呢?可能是 因為什么呢?

       。ㄒ驗樗强招牡,F(xiàn)。綠物,所以能上浮,最終能漂浮。)

        (2)要想讓實心的鐵罐子也漂浮,可以怎么辦呢? (把沙取出來,變成空心的。)

       。3)大家的想法是如何調節(jié)的鐵罐子的浮沉的呢?(F浮不變,挖空使G物變小,當F。綠物,鐵罐子自然就浮起來了。)

        [指出]:上述實驗告訴我們采用“空心”的辦法,不僅可以增大漂浮物體可利用的浮力,還可以使下沉的物體變得上浮或漂浮。

        3.應用

        ·輪船

       。1)原理:采用把物體做成“空心”的辦法來增大浮力,使浮力等于船和貨物的總重來實現(xiàn)漂浮。

        (2)排水量:滿載時,船排開的水的質量。 即:排水量=m船+m貨

        [質疑]:1.輪船從河水駛入海里,它的重力變不變?它受到的浮力變大、變小還是不變?(不變,始終漂浮)

        2.它排開的液體的質量變不變?(不變)

        3.它排開的液體的體積變不變? (變,ρ海水>ρ水,所以V排海水<V排水)

        4.它是沉下一些,還是浮起一些?(V排變小了,所以上浮一些)

        [強調]:同一條船在河里和海里時,所受浮力相同,但它排開的河水和海水的體積不同。因此,它的吃水深度不同。

        ·潛水艇

        [演示]:

        潛水艇能潛入水下航行,進行偵查和襲擊,是一種很重要的軍事艦艇。它是怎么工作的呢?我們用打吊瓶用的小塑料管來模擬潛水艇。請同學們利用和塑料管連接的細管給塑料管吹氣或吸氣。

        現(xiàn)象:吸氣時,水逐漸進入管中,管子下沉;吹氣時,管中的水被排出,管子上;

        [質疑]:(1)小塑料管浸沒在水中所受F浮是否變化?(塑料管形變很小,V排基本不變,所以可以認為F浮不變)。

        (2)那它是怎樣上浮或下沉的呢?

        (吹氣時,水從管子中排出,重力變小,F(xiàn)浮>G物,所以上浮;吸氣時,水進入管子,重力變大,F(xiàn)浮<G物,所以下沉)

        [講解]:潛水艇兩側有水艙,當水艙中充水時,潛水艇加重,就逐漸潛入水中;當水艙充水使艇重等于同體積水重時,潛水艇就可懸浮在水中;當壓縮空氣使水艙中的水排出一部分時,潛水艇變輕,就可上浮了。

        潛水艇:

        原理:靠改變自身重力來實現(xiàn)在水中的浮沉。

        [強調]:潛水艇在浸沒在水下不同深度所受浮力相同。

        ·氣球和飛艇

        [演示]:“熱氣球”的實驗。

        [質疑]:酒精燃燒后袋內空氣密度怎樣變化?

        原理:ρ氣<ρ空氣,(即利用密度小于空氣的氣體,通過改變氣囊里氣體的質量來改變自身體積從而改變所受浮力的大小來實現(xiàn)升降的。)使它受到的F浮>G物而升空。

        [討論]:要使充了氦氣、升到空中的氣球落回地面,你們能想出什么辦法?要使熱氣球落回地面,有什么辦法?(放氣或停止加熱)

        其他應用

        密度計、鹽水選種等。

        附:板書設計

       。ㄒ唬┪矬w的浮沉條件:

        F浮>G物 上浮 最終漂浮 ρ液>ρ物

        F。紾物 懸浮 ρ液=ρ物

        F浮<G物 下沉 最終沉底 ρ液<ρ物

       。ǘ┩ㄟ^調節(jié)物體受到的F浮或G物,可以調節(jié)物體的浮沉。

       。ㄈ⿷

        1.輪船:把物體作為“空心”的辦法來增大浮力,使浮力等于船和貨物的總重來實現(xiàn)漂浮。

        2.潛水艇:依靠改變自身重力來實現(xiàn)在水中的浮沉。

        3.氣球和飛艇:ρ氣<ρ空氣,使它受到的F浮>G物而升空。

        三.小結:

        四.布置作業(yè):動手動腦學物理:3、4。

        五.教學后記:

      比應用教學設計14

        過程與方法:

        1、能將自己的設想畫出圖樣。

        2、能按照自己的設想去制作。

        3、能在制作完成后進行嘗試并加以改進。

        4、能說得出自己應用的主要原理。

        科學知識:

        1、知道張衡發(fā)明地動儀是利用了地震波在大地中傳導的原理。

        2、知道瓦特發(fā)明蒸汽機是利用了蒸氣氣流的力量。

        3、了解發(fā)電的多種方法和電轉化為其他能量的形式。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善始善終地從事一項活動。

        2、有精益求精的行為傾向。

        教學準備:搜集有關科學原理及其應用的資料,氣球、輪胎、卡紙、剪刀、膠帶、吸管、泡沫板、木塊、橡皮泥、葉輪、皮筋等。

        教學步驟:

        1、上一節(jié)課,我們已經(jīng)能夠利用所學的知識和本領解釋生活中的'各種現(xiàn)象,懂得和解釋是一種本領,能將所學的科學原理應用在物品的制作上是更大的本領。

        2、你知道在科學的發(fā)展史上有哪些將科學原理應用在制作上的例子嗎?

        3、學生交流搜集的有關科學原理應用在制作上的例子。

        4、閱讀書上73頁的資料。

        5、出示做小車的材料和要求(以空氣為動力,比一比誰的小車跑的又快又遠)

        6、要想在比賽中獲勝,你覺得做小車時應當注意些什么?為什么要這樣做?你的依據(jù)是什么?

        7、回憶一下,做空氣動力的小車運用到了我們以經(jīng)學過的哪些知識?

        8、學生動手制作。

        9、小車進行比賽。

        10、交流有關小船的資料。

        11、設計自己想做的小船的草圖和所需的簡單材料。(應當配有文字說明)

        12、你認為制作的小船應當涉及哪些科學原理呢?

        13、討論交流。

        14、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設計圖利用自己準備的材料制作一個小船。

        15、你造的小船涉及哪些科學原理呢?

        16、今天,我們將自己所學的科學原理應用到了物品的制作上,這也是一種拓展。

        17、其實,科學發(fā)展的目的本意就是用來改善人類的生活,促進人類社會的進步。

        18、你在平時做過哪些小制作,你知道它們是根據(jù)哪些科學原理嗎?

      比應用教學設計15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54頁例3,練習十二5,6,7題。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會運用正比例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通過運用正比例解決實際問題的活動,讓學生體驗數(shù)學的應用價值,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滲透函數(shù)思想,使學生受到辯證唯物主義觀念的啟蒙教育。

        教學重、難點

        運用正比例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教具:多媒體課件。

        學具:作業(yè)本,數(shù)學書。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判斷下面各題中的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為什么?

       。1)飛機飛行的速度一定,飛行的時間和航程。

       。2)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不變,梯形的面積和高。

       。3)一個加數(shù)一定,和與另一個加數(shù)。

       。4)如果y=3x,y和x。

        2.揭示課題

        教師:我們已經(jīng)學過正比例的'一些知識,應用這些知識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正比例的應用"。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用課件出示例3

        教師:這幅圖告訴我們一個什么事情?需要解決什么問題?

        教師:先獨立思考,再小組合作交流,看能想出哪些方法解決這個問題。

        2.全班交流解答方法

        指導學生思考出:

       。1)195÷5×8=312(元),先求每份報紙的單價,再求8份報紙的總價,就是李老師應付給郵局的錢。

       。2)195÷(5÷8)=312(元),先求5份報紙是8份報紙的幾分之幾,即195元占李老師所付錢的幾分之幾,最后求出李老師所付的錢。

        (3)195×(8÷5)=312(元),先求出8份報紙是5份報紙的幾倍,再把195元擴大相同的倍數(shù)后,結果就是李老師所付的錢。

        3.嘗試用正比例知識解答

        如果有學生想出用正比例方法解答,教師可以直接問:"你為什么要這樣解?"讓學生說出解題理由后再歸納其方法;如果學生沒想到用正比例知識解答,教師可作如下引導。

        教師:除了這些解題方法外,我們還會用正比例方法解答嗎?請同學們用學過的有關正比例的知識思考:

        (1)題中有哪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

        (2)題中什么量是不變的?一定的?

        (3)題中這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是什么關系?

        引導學生分析出:題中有所訂報紙份數(shù)和所付總錢數(shù)這兩個相關聯(lián)的量,它們的關系是所付總錢數(shù)÷所訂報紙份數(shù)=每份報紙單價,而題中的每份報紙單價一定,因此所付總錢數(shù)和所訂報紙份數(shù)成正比例關系。

        隨學生的回答,教師可同步板書:

        教師:運用我們前面所學的正比例知識,同學們會解答嗎?準備怎樣列比例式?

        引導學生討論后回答,先要把李老師應付的錢數(shù)設為x元,再根據(jù)所付總錢數(shù)所訂份數(shù)=每份報紙單價的關系式,列式為1955=x8。

        教師:同學們會計算嗎?把這個比例式計算出來。

        學生解答。

        教師:解答得對不對呢?你準備怎樣驗算?

        學生討論驗算方法,教師引導:把求出的312元代入等式,左式=1955=39,右式=3128=39,左式=右式,也就是它們的比值相等,與題意相符,所以所求的解是正確的。

        三、課堂活動

        1.出示教科書第49頁的例1圖和補充條件

        竹竿長(m)26…

        影子長(m)39…

        教師:在這個表中有哪兩種量?它們相關聯(lián)嗎?它們成什么關系?你是根據(jù)什么判斷的?

        教師出示問題:小明和小剛測量出旗桿影子長21m,請問旗桿有多高呢?根據(jù)剛才我們判斷的比例關系,你能列出等式嗎?

        學生獨立思考解答,討論交流。

        2.小結方法

        教師:你覺得我們在用正比例知識解決上面兩個問題的時候,步驟是怎樣的?(初步歸納,不求學生強記,只求理解。)

       。1)設所求問題為x。

       。2)判斷題中的兩個相關聯(lián)的量是否成正比例關系。

       。3)列出比例式。

        (4)解比例,驗算,寫答語。

        四、練習應用

        完成練習十二的5,6,7題。

        五、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你有什么收獲?

      【比應用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比的應用》教學設計02-07

      比應用教學設計05-08

      《比例的應用》教學設計04-21

      《比的應用》教學設計(15篇)05-11

      《比的應用》教學設計15篇05-01

      《比的應用》教學設計(集錦15篇)05-11

      《比例的應用》教學設計15篇04-21

      六年級《比應用》教學設計05-11

      信息技術在教學活動中的應用優(yōu)秀教學設計模板07-08

      《比的應用》教學反思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