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jù)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zhì)量。那么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科學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科學教學設計1
一、活動目標:
1、了解不同動物的過冬方式,學會把過冬方式相同的動物進行歸類。
2、能用自然清楚的語言描述關于動物過冬的經(jīng)驗。
3、激發(fā)幼兒探索動物生活的興趣。
二、活動準備
課件
三、活動重難點
重點:了解動物過冬的四種主要方式。
難點:歸納操作,講述理由
四、活動過程
(一)故事導入
下雪了,小豬佩奇要去找她的動物朋友一起堆雪人。來到小刺猬和小青蛙的家里,發(fā)現(xiàn)他們都在睡覺;
那么小朋友們,你們知道為什么刺猬和青蛙在冬天會一直睡覺呢?
。ǘ┙榻B動物的過冬方式
刺猬和青蛙是怎樣過冬的.?(介紹冬眠)
大雁的過冬方式(介紹遷徙)
松鼠的過冬方式(介紹儲藏食物)
綿羊的過冬方式(介紹換毛)
(三)提問幼兒分類其它動物的過冬方式
儲藏食物——松鼠、蜜蜂、螞蟻等。
冬眠——蛇、青蛙、烏龜、熊等。
遷移過冬——大雁、燕子等。
換毛過冬——兔子、綿羊等。
(四)活動延伸
小朋友們,你們是怎樣過冬的呢?可以和身邊的朋友們一起說一說。
《動物過冬》活動反思首先從微課課題選擇上來說,我選擇的是孩子們都很喜歡的小動物,針對當前的季節(jié)變化,動植物都進入了過冬的狀態(tài),如燕子南飛、青蛙冬眠都是他們關注的事情。我選擇這一課題,就是為了滿足幼兒對這方面的探究欲望,使他們對動物過冬有一個系統(tǒng)的了解。其次,從微課的設計思路上來說,《綱要》中指出,幼兒科學教育的首要任務是精心呵護與培植幼兒對周圍事物、現(xiàn)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因此,在活動中我緊緊圍繞“激發(fā)幼兒探索動物過冬的興趣”。在對這一點的突破中,我主要借用大量的圖片和動畫輔助教學。如從開始的導入,我就把幼兒的思維集中到對青蛙和刺猬過冬方式的探討上來,根據(jù)平時的觀察和體驗,促使幼兒展開了激烈的討論。經(jīng)過探討后,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孩子們主動地獲取了知識。在微課的制作上,我選擇用小豬佩奇這個小朋友們都很喜愛的卡通動物來引入主題,在闡述問題的時候也多采用動畫、卡通圖片相結(jié)合的方式,更能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讓孩子們在看中思考,在思考中建構新知。
科學教學設計2
認知目標:
1.能夠觀察、探究夏天里動植有哪些變化,并與其他同學交流;能提出自己感興趣的探究四季動植物變化的問題,做出科學的方案和計劃,并能參與探究季節(jié)變化對動植物影響的活動。
2.自主選擇感興趣的問題,經(jīng)歷科學的探究過程;在小組合作中體會分享信息、觀念、思考和相互啟發(fā)的意義,獲得交流合作的經(jīng)驗和能力。
3.認識夏天里動植物生活習性特點及動植物在四季里發(fā)生變化的規(guī)律。
拓展性目標:
精心管理移栽的西紅柿,做好觀察記錄。
活動準備:
學生準備:在自己家周圍和到大自然中去觀察、探究動植物在夏天發(fā)生了哪些變化;搜集相關的文字資料、圖片或者是實物,為課堂上交流做好準備。
教師準備:教師主要對學生的課前觀察提供一定的觀察指向,提醒學生要進行一些細致觀察并認真做好記錄,還需要提示學生搜集相關的圖片及文字資料;準備一些音像資料或者課件;課前應把前期培育好小西紅柿苗準備好,以備上課時可以進行移栽。
活動時間:一課時
活動過程:
導入:
談話:同學們,炎熱而多彩的夏天來了,大自然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你所觀察到的動植物有哪些變化呢?我們來交流一下吧!如果準備了有關夏季動植物的課件或錄像資料,可先播放,讓學生感知夏季動植物的特點,使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探究欲。
探究過程:
活動一:夏天,動物和植物有哪些變化?
1、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匯報交流各自在課前所觀察和發(fā)現(xiàn)動植物的變化,把他們討論的結(jié)果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下來,并選出小組代表準備在全班交流。(要求學生匯報自己的觀察方法、觀察時間和地點等。)
2、小組代表再將各小組的發(fā)現(xiàn)在全班進行交流,其他同學討論、思考。
3、教師適時進行鼓勵、評價,并把交流過程中學生在觀察方法及發(fā)現(xiàn)等方面較典型內(nèi)容板書在黑板上,把一些有代表性的圖片張貼、展示。
4、談話:同學們剛才交流了動植物在夏天中的變化,同學們觀察地非常認真、投入,老師也很受啟發(fā),誰愿意給大家展示一下?
5、多媒體展示:動植物在夏天中變化的一些典型圖片和音像資料。
活動二:觀察我們校園里的動植物。
談話:剛才同學們交流了動植物在自己家周圍和大自然中的變化,其實,我們校園中的一些動植物也在悄悄地發(fā)生著變化。下面我們就分組進行觀察一下,比一比哪個小組的同學發(fā)現(xiàn)多,能發(fā)現(xiàn)有價值的東西。商量一下怎么辦?
1、引導學生在小組內(nèi)先制定一個觀察探究的計劃,做好分工。
2、小組同學到校園內(nèi)觀察動植物,找出它們的變化,并做好記錄。(教師參與其中,與孩子們快快樂樂地觀察、交流。)
3、小組代表交流小組同學的發(fā)現(xiàn),展示自己的觀察記錄。
4、教師對小組同學的發(fā)現(xiàn)進行點評、補充。
活動三:探究四季動植物變化的.規(guī)律。
談話:剛才我們觀察、交流了動植物在夏天中的變化,以上我們還觀察、探究了動植物在其他季節(jié)中的變化。許多同學的表現(xiàn)非常棒,收獲也非常多,一定還有許多問題沒有弄明白,想不想選擇一個自己最感興趣的問題繼續(xù)觀察、探究下去?!
1、小組同學充分討論、交流自己所感興趣的觀察、探究的問題,
。▎栴}是促進發(fā)展的主要前提,給學生的思維以方向和動力。找出學生感興趣的、有價值的、有條件可研究的問題,安排學生進行發(fā)散性提問,可以使學生在比較短的時間內(nèi)把集體所要探究的問題和方向確定下來。)
2、個人或小組同學自己選擇一二個較喜歡的問題。(提示學生以自己周圍的動植物為主要對象,問題不應過多。)
講述:現(xiàn)在每個小組都選擇了自己想研究的問題,為了使我們的研究能成功,希望大家在行動之前先制定一個周密的計劃,怎么樣?
3、小組同學根據(jù)問題制定本組的探究方案。(教師深入小組,傾聽學生的心聲,解答他們提出的疑問,讓每個小組都制定出一份科學、可行的計劃。)
科學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知道單細胞真菌的結(jié)構。
3.認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
4.了解識別有毒蘑菇的有關知識.
5.了解蘑菇生長需要的條件.
二、教學策略
真菌一節(jié)的教學內(nèi)容與學生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不僅了解真菌的結(jié)構,更重要的是要認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以及它們生命活動的特點,同時了解一些食 用菌養(yǎng)殖的過程和方法。
在進行有關各種各樣的真菌教學時,教師要讓學生交流一下他們對真菌的了解。雖然蘑菇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但是學生可能沒有仔細觀察過它們,因此教師要利用觀察與思考活動,引導學生按照從宏觀到微觀的順序觀察這些真菌,說出單細胞真菌的結(jié)構。
三.教學重點: 知道真菌的結(jié)構, 認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
四.教學準備: 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
五.教學過程
一. 讓學生思考:蘑菇是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里生活?( 真菌適于生活在溫暖、潮濕、有機物豐富的環(huán)境中。)
觀察蘑菇.
二. 蘑菇分為哪幾部分?(地下菌絲, 菌絲,柄, 菌褶,菌蓋. )
是怎樣吸收營養(yǎng)的.?
三. 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有哪些?
四. 如何識別有毒蘑菇?( 毒蘑菇與食用蘑菇,在形態(tài)特征上往往只有很微小的差異,不少種類還需要借助于顯微鏡觀察其孢子的大小、顏色、表面特征,并參閱有關的科學資料進行核對,才能確定是否有毒。
有的人認為,毒蘑菇色澤鮮艷,外形美觀,具有麻、辣、酸、苦的味道,有的毒蘑菇有乳汁,毒蘑菇子實體受傷后傷面變色。這些經(jīng)驗有其可取之處,但也不是任何一種毒蘑菇都具有這樣的特征。例如,多種牛肝菌的傷面常常變色,松乳菇具有乳汁,然而它們都是味道鮮美的食用菌,有些毒蘑菇吃起來味道也是很鮮美的。
有人說毒蘑菇能使銀器變黑,毒蘑菇不容易生蛆長蟲,這些說法都是不確切的。事實上,很多種毒蘑菇遇到銀器并不變黑,有毒的豹斑毒傘往往會生蛆長蟲。
總之,要想用一兩個性狀來概括蘑菇是否有毒,目前還做不到。因此,在野外采集食用蘑菇時,一定要細心辨別。對于不能識別的蘑菇,應該向當?shù)赜薪?jīng)驗的群眾請教。)
五. 了解蘑菇生長需要的條件.
觀察與思考
1.腐爛柑橘皮上的青霉呈青綠色,長有孢子的菌絲看上去呈掃帚狀;面包片上的曲霉呈黃、黑、褐或綠色,長有孢子的菌絲看上去呈放射狀。青霉和曲霉的共同點是:它們都是多細胞真菌,菌體是由菌絲構成的,它們都能產(chǎn)生孢子。
2.在夏季或秋季的清晨或雨后,在潮濕的樹干或草地上容易采到蘑菇。這說明真菌適于生活在溫暖、潮濕、有機物豐富的環(huán)境中。
3.霉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在營養(yǎng)方式上的共同特點是利用現(xiàn)成的有機物,從中獲得生命活動所需要的物質(zhì)和能量。
1.霉菌是靠孢子進行繁殖的,孢子很輕,可以在空氣中飄蕩。夏天,受潮的糧食、衣物或皮鞋給孢子的萌發(fā)提供了必要的環(huán)境條件和營養(yǎng)物質(zhì),所以容易生長霉菌。
2.檢查家里儲存糧食的地方是否通風,環(huán)境是否干燥,存放衣物的衣柜是否受潮。在晴好的天氣里,晾曬糧食和衣物,防止霉菌的生長。
3.蘑菇生長需要一定的溫度、潮濕的環(huán)境和豐富的有機物。所以在養(yǎng)殖食用蘑菇時,一方面要保持養(yǎng)殖場所的清潔、溫度和潮濕;另一方面要提供蘑菇生長所需要的有機物。
科學教學設計4
活動目標:
1.感知滾動現(xiàn)象,初步理解圓形的物體可以滾動,方形的物體不能滾動。
2.了解圓形物體在平地和斜坡上滾動的速度不一樣。
3.通過游戲活動讓幼兒體驗科學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經(jīng)驗準備:在日常生活中有玩皮球的經(jīng)歷
材料準備:圓形物體(如小汽車、罐子、積木、皮球、玻璃珠等)、方形物體(如積木、方形盒子等)
活動重難點:
理解圓形的物體可以滾動,方形的物體不能滾動。
活動過程:
一、活動導入。
1.觀看視頻《足球比賽》,讓幼兒感知足球滾動的現(xiàn)象。
2.探索思考:
。1)視頻中的足球是什么形狀的?
。2)它是怎樣運動的`呢?
二、幼兒自己動手玩一玩。
探索發(fā)現(xiàn):
1.圓形物體滾動的特點。
2.圓形物體在平面上是怎樣運動的呢?
3.小結(jié):通過各種圓形物體在平面上的運動,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圓形物體在平面上是以滾動的方式運動。
三、幼兒玩一玩,想一想。
探索發(fā)現(xiàn):
1.圓形物體在斜坡上怎樣運動呢?
2.和在平面上的速度一樣嗎?
3.小結(jié):通過對比,我們發(fā)現(xiàn)圓形物體在平面上和斜坡上滾動的速度不同,在平面上滾動得慢,在斜坡上滾動的快。
四、感知方形物體運動的特點。
1.探索發(fā)現(xiàn):
(1)幼兒在平面上進行實驗,觀察方形物體是否可以滾動?
。2)幼兒在斜坡上進行實驗,觀察方形物體在斜坡上是怎樣運動的?
2.思考:方形物體能在斜面上能滾動嗎?
3.小結(jié):通過以上游戲活動,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方形物體在平面上不能滾動,在斜坡上可以滑動。
五、分享交流。
小朋友們,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那些物品可以滾動呢?和你的爸爸媽媽一起找一找吧!
活動反思: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fā)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fā)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微課《圓圓方方滾一滾》以幼兒熟悉的《足球比賽》導入活動,激發(fā)幼兒的探索興趣,活動以游戲為主要形式,引導幼兒通過自己動手實驗操作、探索,觀察、對比、思考等方法,學習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整個活動過程是以幼兒為活動主體,教師是引導者、支持者。幼兒通過“玩中學”知道:圓形物體是以滾動的方式運動,在平面上滾動得慢,在斜坡上滾動的快;方形物體在平面上不能滾動,在斜坡上可以滑動。
科學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通過圖片和資料讓學生了解宇宙方面的知識。
2、能自己查找關于宇宙方面的知識。
3、通過本課學習,能對宇宙產(chǎn)生興趣,并熱愛我們的航天事業(yè)。
教學重點、難點:
能通過查找資料了解宇宙方面的知識。
教學準備:
關于宇宙方面的各種資料和圖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課前讓學生查找關于宇宙方面的資料。
2、結(jié)合上幾節(jié)課的內(nèi)容,引領學生學習宇宙,探索宇宙。
二、膨脹的宇宙
1、我們知道在太陽系之外還有很多星體,你們都查找到了哪些關于宇宙方面的資料。
學生小組查找資料,并交流資料。
2、觀察宇宙圖片、資料,說說你對宇宙的認識,談談自己的感受。
學生談感受。
3、你知道星系間的距離是多少?能用千米單位來計算嗎?
學生討論,尋找資料。
4、引出用來計量恒星距離的單位──光年。
5、我們知道銀河系是非常龐大的星系,在宇宙中你還發(fā)現(xiàn)和它類似的星系嗎?
學生查資料,仙女座星系、獵戶座星系等。
6、師講述:現(xiàn)在人人們用天文望遠鏡已經(jīng)觀測到距我們120億光年的`宇宙空間深處,仍沒有看到宇宙的邊緣,而且科學家還發(fā)現(xiàn)宇宙正處于膨脹之中!
三、充滿活力的宇宙
1、出示恒星一生的圖片。說說恒星的一生。
學生邊看圖片,邊查尋有關恒星資料。
2、師講述宇宙中每時每刻都會誕生許多恒星,同時也有許多恒星消亡。
3、學生觀察超新星的爆炸前后圖片,想象充滿活力的宇宙運動過程。
四、人類對宇宙的探索
1、你知道人類最早登上月球的是什么時候?
學生查尋關于人類登月的新聞資料。
2、我國是世界公認的火箭發(fā)源地,說說我國航天事業(yè),以及對我國未來航天事業(yè)發(fā)展的猜想。
3、關于航天方面的知識,你還知道哪些?學生繼續(xù)查找資料。
4、閱讀書本,人類在航天事業(yè)上所做出的貢獻。
5、查尋為航天事業(yè)做出過貢獻的科學家。
五、課后延伸:繼續(xù)尋找關于宇宙方面和人類在探索宇宙方面的資料,以及我國“神州xx”載人飛船資料。
科學教學設計6
一、教學目的
1、使學生知道食物的營養(yǎng)成分主要有蛋白質(zhì)、脂肪、淀粉、鹽類、維生素、水等。
2、使學生初步學會用實驗的方法檢驗食物的營養(yǎng)成分。
3、向?qū)W生進行營養(yǎng)衛(wèi)生教育。
二、教學準備
1、分組材料:酒精燈、火柴、碘酒、瘦肉、熟蛋白、花生、黃瓜。
2、投影片:食物中的營養(yǎng)。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談話:我們都長有一張嘴。嘴有什么用?(說話、吃飯)
2、人每天都吃東西,一天要三次,這是為什么?(食物含有人體需要的很多營養(yǎng))
。ǘ⿲W習新課
1、介紹食物的營養(yǎng)成分
。1)你知道食物中含有哪些營養(yǎng)嗎?
。▽W生知道幾個說幾個,老師適時加以補充,板書。)
。2)出示幻燈,小結(jié):食物中含有蛋白質(zhì)、水、鹽、脂肪、淀粉和維生素。
講解它們的作用。(同書)
2、用實驗方法檢驗食物的營養(yǎng)
(1)談話:人們?yōu)榱藸I養(yǎng)配餐,營養(yǎng)均衡,往往要知道食物中的營養(yǎng)成分,你有辦法嗎?
。2)匯報:食物中有水可以看出來,通過嘗可以知道食物中是否含有鹽。
(3)檢驗蛋白質(zhì)。
像水、鹽可以直接知道而有些必須要用實驗方法,下面我們用實驗的方法檢驗蛋白質(zhì)。
①講要求:檢驗前要用碘酒消毒。用鐵絲插住,直接燒。聞氣味。
、谔釂枺郝劦绞裁戳耍
、坌〗Y(jié):告訴你們,你們聞到的氣味就是蛋白質(zhì)燒焦的氣味。用火燒可以檢驗蛋白質(zhì)是否存在。你在什么地方也聞到過?這告訴我們什么?
羊肉內(nèi)也有蛋白質(zhì),烤羊肉串時能聞到這樣的氣味。
。ㄑa充)留下的碳狀物是鹽類,食物中的鹽是多種的。
。4)檢驗脂肪。
、傧駝偛拍菢酉。
、诜旁诎准埳蠅海粝率裁?
、郾容^油跡像水跡一樣嗎?
④小結(jié):用手壓,油會留花白紙上,這和水不同,用這種方法可以檢驗脂肪的存在。
。5)檢驗淀粉。
、俚矸蹖嶒,試管內(nèi)放的是淀粉,滴入碘酒,觀察。
②匯報
。6)小結(jié):我們用實驗的`方法分別檢驗蛋白質(zhì)、脂肪和淀粉,你能再說說方法嗎?
(7)綜合應用。
談話:老師在盤子中準備了很多食物,請同學們按照剛才步驟方法去檢驗它們的營養(yǎng)成分。
學生檢驗。
3、營養(yǎng)衛(wèi)生教育
。1)(出示幻燈)根據(jù)幻燈,根據(jù)你剛才的實驗,告訴老師有沒有一種食物包含所有的營養(yǎng)成分?
。2)你能談談你平時吃飯的情況?
。3)另外還要注意吃飯要適量。
科學教學設計7
設計意圖: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指出:4—5歲幼兒能感知和發(fā)現(xiàn)簡單物理現(xiàn)象,如物體形態(tài)或位置變化等;顒尤〔脑醋杂谟變荷,臨近春天,許多家庭都有出游的計劃,孩子們對于出游前的準備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對收納的參與性不高。因此,教學活動以旅行為情景,提供行李箱及各種物品,讓幼兒通過不斷探索、合作、總結(jié),尋找出較為科學的收納方法,將科學知識淺顯、易懂的傳遞給幼兒,并能在生活中去有效運用,進一步激發(fā)幼兒觀察和探究的興趣。
活動目標:
1、能改變物體的形態(tài)或位置,合理利用空間擺放更多的物體。(重點)。
2、愿意與同伴兩兩合作完成收納任務。(難點)。
3、初步感知收納整理在生活中的作用。
活動準備:
經(jīng)驗準備:初步掌握疊衣服、疊褲子的方法。
物質(zhì)準備:
教具:收納視頻、《郊游》歌曲。
學具:行李箱、各類物品若干。
活動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調(diào)動幼兒已有經(jīng)驗。
1、師:今天天氣真好,老師想要帶著你們出去旅行,你們想一想,我們需要帶什么東西呢?
2、師:你們想的很齊全,老師也將這些物品放到了桌子上的框里,但是我不知道怎么樣把這些東西都放到行李箱里,你們能幫我想想辦法嗎?
3、請幼兒討論擺放的方法。
二、兩人一組,幼兒初步探究擺放的方法。
1、師:請小朋友找個小伙伴,兩個人一組,請你們用自己的辦法,將這些物品全部放進行李箱里。
2、請成功的幼兒介紹自己的方法。
師:你們成功了嗎?怎么做的呢?
3、師幼分享收納的視頻。
師:老師這里準備了一個視頻,我們一起看一看,視頻里的大姐姐是怎么收拾行李箱的。她是怎么做的呢?
4、教師小結(jié):在整理的時候,要將小的東西放到大的.東西里面,還可以通過折疊、卷、擠壓減小物品的大小,這樣可以在旅行箱里放更多的東西。
三、再次操作,成功的小組增加難度再次挑戰(zhàn)。
1、師:請剛才沒有成功的小組再次嘗試,將物品全部放進行李箱里。
2、師:成功的小組老師給你們增加了一些物品,請你們再次挑戰(zhàn),重新將所有的物品放進行李箱中。
四、結(jié)束活動。
1、師幼跟著《郊游》的伴奏,一邊唱歌,一邊拖著行李箱離開活動室。
師:現(xiàn)在我們的行李箱收收拾好了,我們拖著行李箱一起出去郊游吧。
科學教學設計8
說設計意圖:
新《綱要》明確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lián)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xiàn)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空氣是與我們的生命息息相關的,世間萬物的勃勃生機都是因為有空氣的的存在,為孩子提供豐富的材料,讓孩子通過眼、腦、手等多種感官去發(fā)現(xiàn)問題。使幼兒變被動者為主動學習者、探索者,從而萌發(fā)愛科學的情感。
說活動目標:
1、感知空氣的存在,掌握空氣的特征及作用。
2、激發(fā)幼兒探索自然現(xiàn)象的興趣。
3、教幼兒養(yǎng)成細心、認真的學習態(tài)度。
4、樂意大膽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大家。
說活動重點:
利用有趣的科學操作活動,使幼兒對科學探究活動產(chǎn)生興趣。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科學啟蒙的關鍵,它將使幼兒永遠保持探究學習的熱情。因此,我把培養(yǎng)幼兒的探究興趣做為重點,精心的呵護和培植。
說活動難點:
引導幼兒通過老師的示范操作實驗,從中找到空氣,我班幼兒年受其原有知識經(jīng)驗和思維水平的影響,對事物及其關系的認識和理解,具有很大的表面性和片面性。
說教具和學具:
皮球、透明玻璃杯、粉筆、透明盛水容器、蠟燭、打火機、碎紙屑、卡紙
說教法、學法:
1、教法:本次活動將運用啟發(fā)提問法、觀察發(fā)現(xiàn)法、引導發(fā)現(xiàn)法、實驗操作法等,使幼兒感受空氣的存在
2、學法:幼兒在與老師互動中通過猜謎,實驗操作、觀察獲得認知能力的。
說活動過程:
(一)教師導入活動,引起幼兒興趣。
猜謎語,引出課題:小朋友們,今天老師帶來一位好朋友,我們一起來猜猜它是誰?
謎語:
看不見、摸不著,不香不臭沒味道,動物植物都需要,一時一刻離不了。(空氣)出示皮球,讓幼兒說出皮球為什么會鼓起來?誰住在皮球里?(空氣)
(二)提出問題,幼兒猜想。
1、尋找空氣:
小朋友們,我們現(xiàn)在一起來找一找,什么地方有空氣?出示皮球,讓幼兒說出誰住在皮球里?(空氣)
2、幼兒討論后回答,教師點評。
(三)實驗操作,探索活動。
1、身體里的空氣請幼兒伸出一只手,嘴對著手用力吹氣,感知身體里空氣的存在;蛴檬帜笞”亲娱]上嘴巴,并說出自己的感受
2、粉筆里的空氣。
以小組的形式,幼兒分別把粉筆頭放入盛水容器中,觀察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并將自己看到的現(xiàn)象說出來。
(四)做實驗,感知空氣的存在及其特性小朋友,今天老師要和你們玩?zhèn)變魔術的游戲(師示范)。
(五)倒不出來的水。
1、出示玻璃杯和厚卡紙。給玻璃杯倒?jié)M水,蓋上卡紙,然后把杯子倒過來。你能使杯子里的`水不倒出來嗎?成功的和失敗的一名代表來演示。通過對比,幼兒知道只有使杯內(nèi)無氣泡(杯內(nèi)無空氣),才能將杯子倒過來。幼兒再次進行試驗,直到獲得成功。
2、是誰在幫忙。為什么杯子里沒有空氣,水才不會倒出來?究竟是誰在幫忙?誰那么有力量?引導幼兒交流:杯子里沒有空氣,外面的空氣就會不讓水從杯子里流出來。
3、將蠟燭點燃請一幼兒用玻璃杯罩住,觀察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幼兒作答,把碎紙屑放在桌子上,幼兒分組:用手在周圍煽動,觀察紙屑的變化。讓幼兒感受我們的周圍充滿了空氣,只是我們看不見它。
活動反思:
本活動讓幼兒對實驗中發(fā)生的現(xiàn)象產(chǎn)生興趣,在實驗中讓幼兒反復玩,使幼兒在操作;探索的基礎上獲得經(jīng)驗,玻璃杯中沒有空氣,外面的空氣就會把水壓入杯中卡紙就被吸住,水不會倒出來。同時我在這課添加了用杯子去蓋點燃的蠟燭,一下蠟燭就滅了?諝饪梢灾С秩紵。這樣吸引幼兒的注意,目的是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為幼兒建立一個探索、嘗試與交流的平臺。,幼兒容易理解。在活動中我運用了啟發(fā)提問法,觀察發(fā)現(xiàn)法,引導發(fā)現(xiàn)法,實驗操作法。幼兒通過猜謎語--尋找空氣--試驗操作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讓抽象的自然想象變得具體化了,課堂氣氛很活躍,突出了活動的重難點,通過科學探索活動,豐富幼兒的生活經(jīng)驗,利用簡單的科學實驗使幼兒感知空氣的存在,也是這次活動的亮點,讓幼兒理解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空氣?諝鉄o處不在,只要有空隙的地方就有空氣。也培養(yǎng)了幼兒的認知能力。
科學教學設計9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時,接觸面發(fā)生摩擦,會產(chǎn)生摩擦力;
2.在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表面光滑,摩擦力。槐砻娲植,摩擦力大;
3.在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的重量有關:物體越重,摩擦力越大;物體越輕,摩擦力越小。
過程與方法 :
1.學習測量摩擦力的大;
2.推測、設計實驗檢驗摩擦力與接觸面和重量的`關系;
3.做摩擦力大小的對比實驗。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養(yǎng)成認真進行實驗的習慣;
2.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設計對比實驗研究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重量的關系。
難點:掌握對比實驗的關鍵與要注意的問題。
三、教學過程
(一)感知摩擦力:
1.游戲?qū)耄嚎凑l的力氣大(一根圓棒,一人一頭,手抓住向相反的方向轉(zhuǎn),看誰的力氣大。)游戲結(jié)束。
2.體驗摩擦力:(下面就進入今天的學習任務)
讓我們一起來作個運動(出示“運動”),把手放在桌面上,輕輕往前推,再慢慢用力往前推?你會有什么感覺?(我會覺得手好像受到了一種阻力,阻礙手向前運動,這就是桌面對手的摩擦力)。
課件出示摩擦力概念: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的表面上運動時,在兩個物體的接觸面會產(chǎn)生一種阻礙物體相對運動的力,這種阻力就叫做摩擦力。板書“摩擦力”。今天就來學習運動和摩擦力。
3、 摩擦力大小怎樣知道怎樣測量呢?教師講解并演示。
(二)探究摩擦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關
1、講述:生活中到處都有摩擦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摩擦力大小也不一樣。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重點來研究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系?請同學們先猜測一下。
2、看來,摩擦力的大小和很多因素都有關系,這么多的因素一起研究會互相干擾,因此,我們可以選擇對比比較明顯的幾組問題先進行研究。今天老師先幫助大家選擇一下,“表面粗糙和光滑哪個摩擦力大?”
“物體的輕重不同,哪個摩擦力大?”我們就研究這二個問題好嗎?
3、先研究“表面粗糙和光滑哪個摩擦力大?”,分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4、學生匯報設計方案,教師給以指導:哪些因素要改變,哪些因素不改變。指導學生填寫實驗記錄單。
(三)、課堂小結(jié)。
1.通過以上實驗的研究,你發(fā)現(xiàn)了物體在運動中,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系?(同時板書課題)
2、教師幫前面輸?shù)哪俏煌瑢W想出個辦法來,然后重新比賽,結(jié)果反敗為勝了,同學都很驚奇。(此時輸?shù)哪俏煌瑢W叫著:這上面有油,很滑,抓不住。)這時其他同學才明白其中的道理。
板書: 運動和摩擦力
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接觸面的光滑度
2、物體的重量
3、運動的方式
科學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能在觀察中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在交流與動手中探究、解決問題;能搜集、了解各種資料信息;能對所提出的問題進行科學的解釋和比較。
2、知道科學是不斷發(fā)展的,在科學探究過程中,敢于挑戰(zhàn),大膽設想,勇于改革創(chuàng)新,善于觀察,愿意合作交流。
3、了解自行車的發(fā)展史,知道自行車中用到了簡單機械的原理。
【教學重點】
通過小組合作發(fā)現(xiàn)自行車的結(jié)構及功能。
【教學難點】
會選擇適合自己的問題進行研究。
【器材準備】
1、教室外選擇好場地一塊,并為每一小組準備一輛自行車。(必用,可讓騎車的同學準備)
2、螺絲刀、鉗子、錘子、扳手等若干。(供學生選用)
3、自行車圖片。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引入
1 、回顧上節(jié)課發(fā)現(xiàn)的自行車上簡單機械原理的應用及所起的作用。
應用機械的位置 應用機械的類型 應用的機械起什么作用
龍頭(把手) 輪軸 輕松地控制方向
踏腳板與齒輪 輪軸 省力
剎車 杠桿 省力
大車輪與小車軸 輪軸 加快速度
大齒輪與小齒輪 輪軸 提高轉(zhuǎn)速
螺絲與螺帽 斜面 省力
…… …… ……
2 、師:那么,這些自行車上的機械是如何工作的?為什么會省力或加快速度?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就要進一步研究自行車上的機械問題。
二、重點研究自己感興趣的機械問題
a 、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研究問題。
小組討論:選擇一個感興趣的適合自己小組的研究問題。
師提示可以參考課本、同學的發(fā)言。
全班交流各組選擇的`研究問題。
b 、制定研究計劃。
讓我們來寫個研究計劃吧!你覺得研究計劃應該包含哪些部分內(nèi)容?
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師引導明確研究計劃應包括:
·研究的問題
·研究的目的
·研究的方法
·研究的數(shù)據(jù)記錄
·研究的成果
出示一份研究計劃,供學生參考:
我們的研究計劃
我們想研究的問題:車把與“羊角”軸組成的輪軸。
研究的目的: 車把帶動“羊角”軸是省力還是費力?誰是輪?誰是軸?
研究的方法: 在自行車上實驗、觀察。
研究的數(shù)據(jù)記錄:
研究的成果:
小組討論制定研究計劃。
c、實踐研究并寫出研究報告。
制定好研究計劃后,由小組長帶領到指定的場地進行實踐研究并完成研究報告。
。ㄏ戎贫ê孟热ィ
師參與學生活動,并提供材料上的幫助。
三、研究活動情況反饋
交流各組的研究結(jié)果,包括研究問題的介紹、研究方法的介紹、研究成果的說明等。
四、展示、交流、評價
1、小組交流,包括研究問題的介紹,研究方法的介紹,成果的說明,以及研究過程中最成功的地方和需要改進之處。
研究問題
研究方法
研究成果
最成功的地方
需要改進的地方
2、根據(jù)展示的情況分別評出最佳成就獎、最佳展示獎、最佳合作獎。
3、談談自己研究后的感受。
五、總結(jié)、延伸
1、教師總結(jié)學生的展示情況。
2、調(diào)查自行車的種類及特點。
3、別忘了把你的設計與發(fā)現(xiàn)寫成論文呀!
科學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當前突出的環(huán)境問題有大氣污染、白色污染、物種滅絕速度加快等,人類正致力于相應的環(huán)境保護行動。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習大氣污染的定義、白色污染的定義,通過觀察有關圖片認識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嚴峻形勢。
通過小組討論,認識保護身邊環(huán)境的重要性。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加深對人與環(huán)境關系的認識,增強環(huán)境保護的意識和責任感。
【教學重點】
1、明確大氣污染、白色污染的含義
2、認識大氣污染、白色污染主要是人類活動造成的。
3、生態(tài)環(huán)境被破壞之后,造成大量動植物的數(shù)量急劇減少或瀕臨滅亡。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積極面對當今世界越來越嚴重的環(huán)境問題。認識到保護環(huán)境應該從身邊的一件件小事做起。
【教學準備】配合教學用的圖片及其他資料。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除了垃圾和水污染之外,人類還面臨著其他一些環(huán)境問題。主要有大氣污染問題、白色污染問題,物種滅絕速度加快的問題。
2、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應該怎么做?這就是這節(jié)課我們要學習的內(nèi)容。出示課題:《環(huán)境問題和我們的行動》
二、關于大氣污染
1、說一說平利的空氣質(zhì)量狀況,簡要說說空氣質(zhì)量(優(yōu)、良好、輕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的原因。(河流較多,山上的樹多、草多,工廠少……)
2、引導學生觀察大氣污染狀況的圖片。
3、出示大氣污染的定義。(當大氣中污染物質(zhì)的濃度達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壞生態(tài)系統(tǒng)和人類正常生存和發(fā)展的條件,對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現(xiàn)象叫做大氣污染。)
4、集體學習:
A、介紹“造成大氣污染的因素”。(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
B、大氣污染后有哪些危害?(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
C、人們采取了哪些措施? (關閉污染大的'工廠;少開車,使用環(huán)保型的交通工具……
5、小結(jié):人類活動是大氣污染的主要原因。
三、關于白色污染
1、介紹美國科學家貝克蘭及他的重要發(fā)明(合成塑料)
2、了解生活中的塑料制品,了解塑料制品有哪些優(yōu)點?
(方便、輕巧、便于存放)
3、出示一些白色污染嚴重地區(qū)的圖片。
討論,分析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不講衛(wèi)生,亂丟亂放,塑料袋需要一兩百年才會腐爛……)
4、白色污染的定義:塑料制品對環(huán)境造成的污染叫白色污染。
5、介紹白色污染的直接危害和潛在危害。(用ppt介紹危害,并說明人類活動是造成白色污染的主要原因)
6、人們想出了什么應對措施?(教師通過ppt介紹可降解塑料制品及其優(yōu)點:風吹日曬雨淋之后,在較短的時間就能腐爛掉。)
四、關于物種滅絕速度加快
1、由于大氣污染、白色污染,造成了生態(tài)環(huán)境慢慢惡化,一些動植物已經(jīng)滅絕或瀕臨滅亡。
2、介紹已經(jīng)滅亡的動物以及瀕臨滅亡的動植物圖片。
3、人類現(xiàn)在采取了什么措施?建自然保護區(qū)。
教師介紹我國幾個自然保護區(qū)的情況。(四川臥龍保護區(qū)、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qū),九寨溝自然保護區(qū)……)
五、保護我們身邊的環(huán)境
1、出示平利的美景圖。(琵琶島、翠茗園、觀賞橋……我們生活在這樣美的環(huán)境里是多么幸福。
2、小組討論:
從身邊的哪些小事做起,就能保護好我們的生活環(huán)境?)
六、課堂小結(jié)
1、人類活動對環(huán)境的正、反兩方面影響。
2、保護環(huán)境就是保護我們的家園!
3、保護環(huán)境應該從身邊的一件件小事做起。
板書設計:
8、環(huán)境問題和我們的行動
大氣污染 (主要是人類活動造成的)
生態(tài)環(huán)境被破壞
白色污染 (人類活動造成的)
物種滅絕速度加快保護環(huán)境從身邊的一件件小事做起
科學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蠶的一生要經(jīng)歷蠶卵、蠶、蛹、蠶蛾四個不同形態(tài)的變化。
2、蠶是蠶的生命周期中的幼蟲,蠶蛾是蠶的成蟲,蠶蛾交配繁殖后死亡。
3、蠶的一生經(jīng)歷了出生、生長發(fā)育、繁殖、死亡四個階段,這就是蠶的生命周期。
過程與方法
整理資料,歸納概括蠶的一生。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培養(yǎng)對生命的珍愛之情。
2、認識資料積累和整理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點】整理觀察記錄,認識蠶的一生所經(jīng)歷的.卵、幼蟲、蛹、成蟲幾個階段。
【教學難點】認識到蠶的一生分為出生、生長發(fā)育、繁殖、死亡四個階段。
[教學準備]
學生分組實驗器材:學生自己的觀察記錄、畫的圖和拍的照片、制作的標本和小報等資料。
教師演示器材:有關蠶的一生的圖片或課件。
一、激趣導入
親愛的同學們,很高興能和大家一同上這節(jié)科學課,初次見面,今天給大家?guī)砹艘环荻Y物,看!這是什么?(生答)
對,這是蠶蛹,是蠶一生中所經(jīng)歷的一種形態(tài)(板書“蛹”)。那么,蠶在它的一生中到底經(jīng)歷了幾種形態(tài),它的生命周期又是怎樣的呢?讓我們利用這節(jié)課一同來研究好嗎?
二、講授新課
(一)、小結(jié)蠶的一生
1、投影出示圖片“蠶的生長變化”,指名簡介蠶的生長過程。
2、教者指導學生填寫“蠶的一生”觀察記錄表。
3、教者投影出示填表舉例。
4、學生匯報 , 教者板書。
師小結(jié):從卵里出來的蠶是蠶一生中的幼蟲階段,蠶蛾是成蟲階段,并在上面的表格左邊一列補充注明:
蠶(幼蟲),蠶蛾(成蟲)
5、學生制作循環(huán)圖,并指名在黑板上完成蠶的一生循環(huán)圖。
6、播放視頻文件。
(二)、蠶的生命周期
過渡:同學們,誰知道綠色開花植物一生中都要經(jīng)歷怎樣的生命歷程呢?(生答)同樣小蠶也要經(jīng)歷這樣的生命歷程,誰來試著總結(jié)一下?
1、投影出示圖片“蠶的一生”,學生總結(jié)。
2、學生總結(jié)正確后,投影出示相應圖片。
3、依據(jù)表格統(tǒng)計各階段時間(49——56天)
短暫的一生——德育滲透。
4、師小結(jié)。
(三)、什么因素影響蠶的生命和變化
討論:回顧我們的養(yǎng)蠶過程,我們是怎樣讓蠶健康成長的?
由于時間關系,把這個問題留做課后作業(yè),老師相信你們一定能找到答案的!
三、課堂總結(jié)
1、生談談本節(jié)課的收獲。
2、師:蠶的一生要經(jīng)歷蠶卵、蠶、蛹、蠶蛾四個不同形態(tài),經(jīng)歷了出生、生長發(fā)育、繁殖、死亡四個階段,這就是蠶的生命周期。
科學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知道脈搏與心跳的關系
2、了解血液循環(huán)器官的構成及循環(huán)過程
3、能通過模擬實驗推測出脈搏與心跳的關系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為每組學生準備用來制作簡易聽診器的乳膠管和漏斗一套,模擬脈搏和心跳的氣球、注射器、乳膠管,人體血管分布掛圖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大家知道,我們運動時心跳和脈搏都會加快,究竟心跳與脈搏有怎樣的關系?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學習新授
1、指導學生搜集自己運動前后脈搏和心跳的數(shù)據(jù)
。1)學生自己測量運動前的心跳和脈搏的次數(shù)
(2)運動后由自己測量脈搏,同時請一位同學幫助測量心跳。
。3)指出:在使用制作好的聽診器時,乳膠管的一端放在耳朵上,漏斗則壓在胸部的中央附近,也就是心臟的部位傾聽。
。4)把以上測得的結(jié)果填寫在書本中的表格里。
2、指導學生認識心跳與脈搏的關系
。1)比較上面測得的結(jié)果,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2)組織交流各自的發(fā)現(xiàn)
。3)教師根據(jù)學生交流的結(jié)果作出概括,心跳和脈搏是一致的。并提出研究的.問題:這是什么原因呢?
。4)指導學生完成教材上的
。5)組織學生討論:橡皮球、注射器活塞、乳膠管模擬的是人體的什么器官?
。6)組織學生討論交流:脈搏和心跳有什么關系?
3、指導學生閱讀小資料
在指導閱讀過程中,讓學生明白以下5個問題:
(1)產(chǎn)生心跳的原因是什么?
(2)血液循環(huán)的大致過程是怎樣的?
。3)脈搏產(chǎn)生的原因是什么?
。4)人體比較容易模擬到脈搏的地方在哪些部位?
5)心臟跳動與脈搏跳動是怎樣的關系?
三、本課小結(jié)
1、心臟跳動與脈搏跳動是怎樣的關系?
2、心臟和血管有什么作用?
四、課外實踐活動
1、介紹心跳與體育鍛煉的關系
2、要求學生繼續(xù)堅持上課制定的鍛煉計劃,并要求測測自己在運動前后的心跳變化。
科學教學設計14
【設計思路】
新《綱要》明確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lián)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xiàn)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备鶕(jù)這一理念和中班幼兒的好奇興趣,我選擇了《尋找小秘密》這一主題活動,目的是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為幼兒建立一個探索、嘗試與交流的平臺。其中《空氣娃娃》就是其中的一節(jié)活動,它主要知識點為通過科學探索活動,豐富幼兒的生活經(jīng)驗,利用簡單的科學方法使幼兒感知空氣的存在,知道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空氣。
【活動目標】
1、有探索、思考問題的興趣。
2、知道空氣的存在,掌握空氣的特征及作用。
3、初步了解空氣污染的情況及其危害性,有關心和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
4、培養(yǎng)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chuàng)造并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5、通過實驗培養(yǎng)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動準備】
器材:杯子、盆子、蠟燭、塑料袋、氣球、打火機、水。
【活動過程】
(一)感知空氣的存在及其特性
1、幼兒探索發(fā)現(xiàn)空氣的存在:老師為小朋友準備了許多的塑料袋,請小朋友自己取一個來變個魔術。先看看袋子里面有東西嗎?請你想辦法(不能裝東西)把塑料袋變鼓起來。
、偬釂枺核鼈兪窃鯓庸钠饋淼?誰知道里面裝了什么?
、谀闶窃趺凑业娇諝獾,是在哪里找到的?你們看得見空氣嗎?能摸得到空氣嗎?聞一下空氣是什么氣味的?
2、小朋友變得都非常好,老師這還有一個空杯子,你覺得里面有空氣嗎?那讓我們來試試。請小朋友仔細看老師示范實驗:將空瓶子瓶口朝下,垂直按到水底,然后慢慢將瓶子傾倒,看看會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為什么會發(fā)生這種現(xiàn)象?是什么東西從杯子里跑出來吹出泡泡的?(學習詞:空氣)。
教師小結(jié):水流到杯子里,把杯子里的空氣擠出來,我們就看到了氣泡。原來我們周圍到處都有空氣。
3、那么誰來告訴老師空氣到底是什么樣的呢?空氣看得見嗎?用手摸得到嗎?用鼻子聞得出嗎?現(xiàn)在我們來聽聽空氣娃娃的自我介紹吧!(課件)
教師總結(jié):空氣是看不到的,而且用鼻子聞聞也沒有味道!用手去抓一抓也抓不到,但是,我們通過實驗可以看到空氣是存在的,
(二)認識空氣的作用
4、提問:如果沒有空氣會怎么樣呢?
教師:請你象我這樣做:我們把鼻子用手捏住,而且嘴巴不要去呼吸,過一會怎么樣呢?有什么感覺呢?那說明了什么?(我們需要空氣)
延伸:我們需要呼吸空氣,還有什么需要呼吸空氣?(動物!植物!)
總結(jié):人類,動物,植物都需要空氣,沒有空氣就沒有辦法生存!
5、提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空氣還能幫我們干什么呢?
(引導:爸爸騎的自行車上什么需要空氣?上的?汽艇上的.?打氣用的打氣筒?潛水用的氧氣瓶?游泳圈、皮球)小朋友說的都對,老師在給小朋友補充一個,就是做飯用的火也需要空氣的幫忙,才可以燃燒。
讓我們來看看這個小實驗!老師準備了一個蠟燭并把它點燃。我們來看看如果沒有空氣的幫助,火會怎么樣?用杯子蓋住瓶子,蠟燭熄滅,證明沒有空氣火就沒有辦法的燃燒。
提問:蠟燭為什么會熄滅了?
總結(jié):空氣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到處可以看到它的用處。小朋友只要平時認真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許多這樣的小秘密。
(三)了解空氣遭受污染的情況及其危害性
6、可是現(xiàn)在問題來了,空氣娃娃受到了很大的威脅。你們看(出示圖片):小朋友看到什么地方冒黑煙啊!(工廠!尾氣排放黑煙)這些黑煙都是在污染我們的空氣娃娃,如果空氣被污染了對人類會有什么危害?
小結(jié):如果我們吸入被污染的空氣,就容易得感冒、氣管炎、哮喘病,嚴重的還會導致肺癌,對我們?nèi)梭w危害可大了。植物和人都喜歡干凈的空氣,有什么辦法可以讓空氣變得干凈呢?
7、學做“環(huán)保小衛(wèi)士”
引導幼兒討論如何減少空氣污染,保護身體健康。(如種植花草樹木、禁止在公共場所吸煙、不在生活區(qū)焚燒垃圾等。)
(四)游戲:氣球火箭
1、什么樣的氣球火箭會飛得高些遠些?
2、師生共同游戲數(shù)次結(jié)束。
教學反思:
在整個活動中利用幼兒的好奇心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并且達到了預期目標,效果非常好,甚至超過了預期效果。整個活動既讓幼兒體驗了實驗成功時的快樂、增強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護環(huán)境的必要性,同時也培養(yǎng)了幼兒的觀察力及動手操作的能力,這個活動在中班開展是非常有意義和有必要的。
科學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能用各種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用語言描述所觀察到的事物的形態(tài)特征;能用簡單器材做簡單的觀察實驗,并作好實驗記錄;能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研究過程和結(jié)果。
2、想知道,愛提問,尊重證據(jù),愿意合作交流。
3、知道土壤的構成成分。
案例背景分析:
活動準備展示了一幅小學生大美麗的大自然中采集土壤的情境圖,目的是讓學生親自到大自然中進行觀察,了解當?shù)赝寥赖幕咎卣,并做好觀察記錄,為課堂研究做好充分的準備。
本課只有兩個活動,活動一主要是引導學生對課前在采集土壤的過程中了解到的,或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到的關于土壤里的情況進行交流,其目的是讓學生對土壤的成分有個大致的了解。活動二則是引導學生通過實驗的方法研究土壤的主要成分。土壤是學生常見、熟悉的物質(zhì),不少學生玩過土壤,具有很多的感性認識,也有很強的研究興趣。本課以培養(yǎng)學生設計實驗能力為主要的目的。通過準備的實驗器材進行引導、“逼”學生小組合作設計實驗,自己進行實驗的方法進行教學。
自由活動是讓學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觀察土壤。這個環(huán)節(jié)可以在課前進行,也可以根據(jù)情況拿到課堂上來進行。
拓展活動是讓學生搜集查閱關于土壤形成的資料,并把最感興趣的部分做成資料卡。讓學生把課上的對土壤成分的研究轉(zhuǎn)為課下對土壤形成的研究,讓學生對土壤繼續(xù)研究下去。
課前準備:
讓學生到周邊的環(huán)境中去采集土壤,并做好觀察記錄。
教學過程描述:
一、播放視頻引出探究學習的主題
1、提出問題。
。úシ懦錆M生機的自然風光的視頻,并配以相應的語言)
土壤媽媽養(yǎng)育了這么多的動物和植物,那它是用什么來養(yǎng)育它們的呢?根據(jù)你的經(jīng)驗,你認為土壤里會有些什么呢?(板書課題)
2、學生猜測。
。ㄉ聹y,教師隨機板書)
【課前,學生已經(jīng)歷過自己去采集土壤的過程。因此學生的猜測有些就是自己的觀察所得。有的是學生的推測。如果有的學生提到有動物尸體,可能有的學生會質(zhì)疑早都爛沒了,這時教師適當解釋:動植物在土壤中腐爛以后形成的物質(zhì)叫腐殖質(zhì),它在燃燒時會有一種燒糊肉的氣味】
二、進行實驗探究活動
1、設計研究方案。
這是大家的想法,土壤的有些成分,我們通過觀察的方法就知道了,可對于有些成分,有的同學還持有不同的意見,土壤里是不是真的這些東西呢?你能利用你面前的器材設計一個實驗方案來證明你的想法嗎?
下面就請各小組的同學合作,共同設計出你們最想知道的內(nèi)容的研究方案。
。▽W生合作設計方案)
【老師已經(jīng)給學生準備了教師準備的土壤、鐵盒、燒杯、玻璃棒、三腳架、石棉網(wǎng)、酒精燈、滴管、玻璃片、及學生自己挖的土壤等實驗材料。根據(jù)材料的提示,學生很快就能想到通過燒土壤的辦法試試是不是有腐殖質(zhì);通過把土壤放到水里的方法看是不是有空氣的存在。對于砂、黏土和無機鹽等成分的研究方案學生可能會根據(jù)書中插圖的提示也設計出來。也可能設計不出來。如果學生想不到也不要強教給學生。在實驗探究時,指導學生去進一步的進行實驗研究。學生設計的方法也可能多種多樣,必須給予肯定和鼓勵。如水分種成分的探究,有些可能直接摸,有的可能加熱,有的可以放在紙上擠壓等!
2、交流設計的方案。
誰愿意把你們設計的方法告訴大家。
(學生自由交流)
【對于學生說的不恰當?shù)、不嚴密的地方,可讓學生加以補充說明,如果學生說不到的,教師可適當補充,在這兒師生要一起把實驗方案設計的明明白白!
同學們真棒,想到這么多方案。如果現(xiàn)在就開始研究,你認為我們還應該注意些什么呢?
(學生自己提出注意事項,教師可根據(jù)實際情況適當補充或強調(diào))
【在提醒學生安全實驗的同時,教師將實驗中的觀察記錄作為指導重點,目的是讓學生注意觀察實驗現(xiàn)象,以便為學生互相交流、歸納結(jié)論提供事實依據(jù)!
3、學生進行探究實驗。
(學生實施探究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此實驗活動大約需要10—15分鐘。要保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直到每組同學能扎扎實實地進行完自己的實驗并得出結(jié)論。在實驗過程中,相信同學們在得到自己想要的實驗現(xiàn)象的同時,也會有其他的發(fā)現(xiàn)。這些教師都要給予肯定。如,學生在對土壤加熱時還可能會看到有“熱氣”冒出,這說明土壤中有水分的存在。對于沒有設計出洗沙這個方案的小組可引導學生觀察靜止后的泥水,沉淀下的泥在結(jié)構上有什么區(qū)別,用手捏一下上層的泥和底層的有什么不同,從而得出土壤中有沙和黏土的成分。對于沒有設計出研究無機鹽方案的學生,可引導學生觀察水的變化,從而引導學生進一步去研究,得出土壤中有溶于水的物質(zhì)這樣的結(jié)論。在整個實驗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巡視,以便及時解決學生隨機發(fā)現(xiàn)的問題!
4、交流匯報實驗結(jié)果。
(簡單評價學生的實驗情況)
都研究好了吧,現(xiàn)在就請各小組來展示下你們的研究成果,讓大家和你一起分享,其他組的同學要認真聽,并做好記錄,如果有不同意見,等他匯報完了你可以再來補充。
(學生匯報,對于匯報中精彩的'、值得肯定的地方要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匯報交流自己的實驗發(fā)現(xiàn)及實驗結(jié)論,教師及時提醒學生在簡單匯報自己的做法后重點匯報實驗中觀察到的實驗現(xiàn)象及自己得出的實驗結(jié)論。時間允許盡可能讓每組都到臺上進行匯報。最后全體師生匯總交流的結(jié)果!
5、課堂小結(jié)。
通過今天的研究,你有了哪些收獲?
。▽W生自由回答)
通過研究我們知道土壤里有空氣、砂、黏土、水、腐殖質(zhì)、無機鹽等成分構成的。土壤的成分可真豐富,它就像一位母親,為動植物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的空間,也為我們?nèi)祟愄峁┝艘率匙⌒械牟牧蟻碓础K鼰o私地奉獻著,那我們應該為土壤媽媽做些什么呢?
。▽W生自由交流)
那我們面前這些土壤怎么處理呢?
。▽W生自由回答)
三、引導學生拓展活動,把課堂研究拓展到課下
說得真好,有了我們這些小衛(wèi)士,相信土壤媽媽一定會越來越美麗。這么富饒的土壤是怎么形成的呢 ?大家想不想知道。(想)你可以搜集、查閱相關的資料,把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記錄下來,做成資料卡。以此來豐富自己的知識。有什么需要幫助的盡管找老師幫忙。
【提出新的研究課題,把課堂的研究拓展到課下,激發(fā)學生自己進一步去研究探索,同時也要不斷地給學生提供幫助,并不是簡單地把問題甩給學生便什么也不管了!
體會與反思
本課是《土壤和生命》這一單元的第一課,在教學活動設計上充分體現(xiàn)了以學生探究活動為核心的教學理念,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把自由活動作為了一個課前的準備,讓學生親自到大自然中去采集土壤,學生通過采集活動的親力親為,先從自然環(huán)境中獲得對土壤的感性認識。比如說從哪里采集的?土壤上面有什么?土壤里面有什么等。雖然教師還沒有提出探究問題,但學生卻通過采集活動,為探究做了心理、材料、經(jīng)驗、感性等多方面的準備。
2、教學時,教師再提出“土壤里有什么”這一問題,學生的回答不再是簡單的觀察到的東西了,同時也有了自己的推測和想象。這樣就達到了啟發(fā)學生深層感知土壤目的,與上一環(huán)節(jié)不同的是探究目的更加明確。探究的方法也不再是單一的觀察,而是借助實驗器材進行實驗探究,教師沒有提出具體的要求,而是引導學生充分調(diào)動已有知識經(jīng)驗由他們自主解決問題。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自主探究的特點。
3、同學之間相互交流自己的觀察到的現(xiàn)象和研究的收獲是探究教學重要的內(nèi)容,也是探究教學的重點所在。探究實驗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在過程中有所發(fā)現(xiàn),可以說,學生的發(fā)現(xiàn)越多探究實驗越成功,交流時收獲就越大。如有的學生把土壤放到了水中,就看到有很多的氣泡冒出,這說明土壤中有大量的空氣存在。也有的小組的同學進行了對比實驗,把松散的土壤和結(jié)實的土壤分別放入水中,發(fā)現(xiàn)松散的土壤比結(jié)實的土壤冒出的氣泡要多很多。這位同學在交流時就說到了我終于明白農(nóng)民伯伯為什么每年都要松土了。就是一些無意間的發(fā)現(xiàn)也要給予肯定。只要激起孩子們那顆發(fā)現(xiàn)之心就是成功的。這樣大家一起交流的時候,本組的學生可以從中體會到許多驚喜和收獲,別的小組的學生也能從中了解到同伴的想法,并能從中學到別人的好的思維方式。對學生的回答和敘述及時的表示肯定,這使學生更加放心大膽,敢于把自己看到的和感受到的都呈現(xiàn)在課堂上,這才是學生在課堂上最精彩的發(fā)言,這才是真正的學生自主探究的課!
本課教學,還有以下幾個明顯特點:
1、作為探究伙伴,教師參與到學生探究活動過程中。
2、教學中有針對性的評價,體現(xiàn)了潛移默化地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及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3、時刻關注學生思維的碰撞,借助學生在認識上的不同,引導學生在實驗探究中達成共識。
本節(jié)課在實施中也有幾點令人遺憾的地方:
1、實驗小組活動過程中,所謂“好”的學生掌握著設計、操作實驗的權力?雌饋硇〗M活動既能設計、操作實驗,又能通過實驗總結(jié)交流自己的發(fā)現(xiàn)。實際上,還有一小部分學生的參與熱情不夠,這部分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并沒有得到充分的培養(yǎng)。
2、組中的交流、合作不夠。不同的設計思路和實驗方法,沒有很好達成共識,出現(xiàn)了你研究這個內(nèi)容,我研究那個內(nèi)容的現(xiàn)象。
3、學生對自己設計的實驗需所需器材了解不夠,進一步說明學生在設計實驗方面的不足。
4、需要提示的是在沒有泥土的城市里或土壤種類不全的地區(qū),教師必須要為學生準備好土壤的樣品,供學生觀察。
【科學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下冊科學教學設計01-29
《橋》科學教學設計12-24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04-16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04-27
關于小學科學教學設計04-13
科學課堂教學設計03-20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學設計04-03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15篇04-27
《世紀之交的科學隨想》教學設計范文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