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AV,日本免费不卡v,国产精品亚洲第一页

<sub id="61a2t"><input id="61a2t"><em id="61a2t"></em></input></sub>

    1. <legend id="61a2t"></legend>
    2.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案最新

      時間:2024-12-15 08:08:35 教案 投訴 投稿
      • 相關推薦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案最新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案最新,歡迎閱讀與收藏。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案最新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案最新1

        教學內容:

        P1-2例1、例2、“練一練”、練習一第1—3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觀察實物、動手操作等活動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知道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面、棱、頂點以及長、寬、高(或棱長)的含義,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本特征。

        2、使學生在活動中通過建立圖形的表象的過程,進一步積累空間與圖形的學習經驗,增強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面、棱、頂點以及長、寬、高(棱長)的含義。

        教學難點: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由平面圖形引到立體圖形。

        出示一張長方形的紙,讓學生說出它的形狀,然后把許多這樣的紙摞在一起,問學生還是長方形嗎?

        接著電腦演示由面到體的過程,揭示課題:“長方體的`認識”。

        2、引導學生認識什么是立體圖形。

        讓學生用手摸長方體的紙盒的面,使學生感覺它很平,再用兩只手握一握長方體的紙盒。問:有什么感覺?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呢?

        指出它占有一定的空間,像這樣占有一定空間的物體的形狀就是立體圖形。

        問:這些物體的形狀都是什么圖形呢?在這里面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的呢?

        3、舉例。

        讓學生舉出日常生活中見過的長方體的物體實例。

        師:要知道這些物體為什么都是長方體,就要研究長方體的特征。

        二、引導探究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案最新2

        教學目標:

        1.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初步掌握各自特征和內在聯系。幫助學生在動手操作的實踐中初步建立空間觀念,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2.在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相互聯系和變化規(guī)律的過程中,初步培養(yǎng)學生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1.師:我們學過哪些基本平面圖形?長方形和正方形之間有什么關系?

        2.出示一張紙。師:這是什么圖形?(長方形)如果把這樣大小的許多紙重疊在一起,你們看,是什么形狀?(長方體)

        3.師:在日常生活中,長方體形的物體我們常見到,如保健箱、粉筆盒等等,你們能說出一些來嗎?(磚、墨水瓶盒子、教科書……)

        師:長方體和正方體在日常生活中與我們聯系很多,在工農業(yè)生產中用途很廣。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它。

        板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二、示范操作,認識面、棱、頂點

        1.拿出一根蘿卜,用刀切一刀,要求學生觀察并且動手摸一摸切出的面。在學生感受的基礎上,告訴學生這叫做“面”。

        2.將切出的蘿卜平面朝下,再垂直切一刀,取出其中的一塊,出示給學生看。

        師:這塊蘿卜有幾個面?兩個面相交的邊叫什么呢?(棱)

        3.繼續(xù)切,把蘿卜一面平擺在桌面上,再垂直切一刀,出現了一個新情況,讓學生觀察后回答,有幾個面,有幾條棱。

        師:三條棱相交的點叫做頂點。

        師:剛才我們通過切蘿卜的活動認識了物體的面、棱、頂點。

        4.教師出示長方體模型,學生取出長方體實物,進行觀察,并且摸一摸長方體的面、棱、頂點。然后回答:一個長方體有幾個面?幾條棱?幾個頂點?

        【評析:教者在幫助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時,教學上有以下幾個特點:1.通過出示一張紙復習長方形特征,再由許多張同樣大的紙重疊起來,使原來的長方形出現了“厚度”,使它起了質的變化,成為長方體。使學生認識到兩者有內在的聯系,又有原則的區(qū)別,學生重新構建的知識自然得體。2.認識長方體的面、棱、頂點等知識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教者通過實物演示等教學活動讓學生動手摸一摸、看一看、議一議、數一數、想一想,使多種感官協同參與教學過程。在學生親自感受的基礎上獲取的基礎知識印象深刻,記得牢,用得上,不易忘!

        三、認識長方體

        1.要求學生認真觀察手中的長方體實物,并自學課本,同時在黑板上出示下列自學題:

        (1)長方體有幾個面?每個面是什么圖形?哪些面的面積相等?為什么?

        (2)長方體有幾條棱?哪些棱的長度相等?

        (3)長方體有幾個頂點?

        2.討論后,教師根據學生回答簡要板書。

        (1)長方體有6個面,都是長方形。把上下面、左右面、前后面稱為相對的面,相對的面面積相等。

        (2)長方體有12條棱,同方向的棱長度相等。

        (3)長方體8個頂點。

        3.接著教師出示有一組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告訴學生這也是長方體,在它的6個面中有一組相對的面是正方形。

        板書:在長方體中,也可能有一組相對的面是正方形。

        4.指導學生進行想象。

        (1)師:①以上我們學習了有關長方體的知識,回憶一下看,長方體有哪些特征?根據這些特征,聯系生活實際中你們見到的'一些實物,說說它們的面、棱、頂點(學生根據教師的提問各抒己見,進行討論)。②誰能說說教室這個長方體的面、棱和頂點?

        (2)出示長方體模型。①師:你能看到長方體的哪幾個面?②一般我們能看到長方體的三個面。③出示透視圖。告訴學生:這幅圖稱為長方體的透視圖。

        (3)嘗試練習:判斷下列圖形中哪些是長方體,說明哪些不是長方體,為什么。

        【評析:長方體有幾個面?什么樣的面?有幾條棱?幾個頂點?通過學生觀察學具,教師演示教具,學生自學課本并在課本上圈圈畫畫,再經過課堂討論后,歸納總結,得到解決。這些知識的獲得是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的結果。教師教得生動,學生學得活潑,饒有興趣!

        5.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1)指導學生觀察模型,指著模型的一個頂點問:相交于一個頂點的有幾條棱?是哪三條棱?告訴學生: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習慣上,我們把橫的棱長稱為長,縱的棱長稱為寬,豎的棱長稱為高。

        (2)教師取出一個長方體模型,讓學生指出這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再把同一模型換三個位置,分別由學生指出它的長、寬、高。

        (3)要求學生拿出各自帶著的錄音磁帶盒,要求:①在教師規(guī)定的統(tǒng)一擺放位置,分別量出它的長、寬、高各是多少厘米。②讓學生在各自不同的擺放位置,量出長、寬、高并報出數據,讓其他學生猜出報數據學生測量時的擺放位置。

        (4)嘗試練習(略)。

        四、認識正方體

        1.以練習二十二第4題,長方體的長、寬、高都是5厘米的立體圖形為例,告訴學生:“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叫做正方體,也叫做立方體。”

        2.學生取出正方體學具,教師要求學生動手量一量12條棱的長度,觀察6個面的形狀和大小。教師提出問題:發(fā)現了什么?

        經過討論,讓學生閱讀課本,根據課本的敘述,要求學生講出:(1)正方體的特征。(2)正方體和長方體的關系。

        五、總結比較

        師:我們分別學習了有關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知識,請取出按照練習二十二第5題要求制作的紙樣,再請大家比較比較:

        1.長方體和正方體有什么特征?

        2.長方體和正方體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3.兩者的關系怎樣?

        【評析:長方體長、寬、高的基礎知識和正方體的有關基礎知識以及長方體與正方體的內在聯系,教師都是通過學生的實踐活動自然引入和過渡的,既自然又得體,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思維特點!

        六、鞏固練習

        1.判斷。

        (1)長方體和正方體都有6個面,12條棱,8個頂點。( )

        (2)長方體的六個面都是長方形。( )

        (3)正方體是由六個正方形組成的圖形。( )

        (4)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

        2.看圖填空。(單位:分米)

        (1)右圖是一個( )體, 它有( )個面,( )條棱,( )個頂點。

        (2)右圖左邊的面是( )形,長是( ),寬是( ),面積是(),它和( )面的面積相等。

        (3)( )面的面積是15平方分米。

        (4)要做一個這樣的長方體框架至少要( )分米鐵絲。

        3.討論。

        出示一疊紙。

        (1)先拿去一部分,剩下的紙是什么形狀?

        (2)再拿走一部分,剩下的紙是什么形狀?

        (3)剩下一張紙,是什么形狀?

        (4)為什么上課前我們說一張紙是長方形,而現在說一張紙是長方體?(以前我們不研究紙的厚度)

        七、游戲

        出示兩個同樣的長方體容器,要求兩名學生往里倒水,使容器里的水的形狀為長方體,看誰倒得快。

        【評析:本課的知識點多,純屬概念性的,鞏固練習時,學生易產生厭倦情緒,為此,教者改變了傳統(tǒng)方式,根據教學目標另行設計了一套練習題,使學生在填填、寫寫、畫畫及游戲中,不知不覺地鞏固了基礎知識!

        教學本課之前,先布置學生在家里預習,同時準備些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形狀帶來。再讓學生把準備的長方體拿出來,如有的拿煙盒、有的拿牙膏盒、有的拿菊花盒等,同桌共同探討,看它有幾個面,幾條棱,幾個頂點,讓學生自己板書。再拿出你的正方體觀察一下,正方體的情況是怎樣的?讓學生對比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異同?長方體和正方體是一種什么關系?還讓學生探討長、寬、高的含義。聯系實際讓學生說一說在我們身邊有那些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實物。先說長方體,學生紛紛舉手回答:有的說筆盒、音響、還有肥皂、書、黑板等;正方體有魔方、積木等。最后讓學生動手制作長方體和正方體。

        所以本節(jié)課的成功之處就是把學生推到了主動學習上來,感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在合作、探討的過程中,有利于學生開動腦筋。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案最新3

        教學目標

        (一)了解并掌握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二)理解并掌握體積高級單位與低級單位間的化和聚。

        (三)培養(yǎng)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時,能準確地運用單位間的化聚法進行計算。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體積單位進率和單位之間的互化。

        (二)復名數和單名數之間的轉化。

        教學用具

        投影片,電腦動畫軟件(或活動投影片)。

        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準備

        教師: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哪些?相鄰的兩個單元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學生口答后老師板書:長度單位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厘米

        教師: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相鄰的兩個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學生口答后教師板書:面積單位

        1米2=100分米2

        1分米2=100厘米2

        厘米2

        口答填空,并說明算法和算理:

        4米=( )分米=( )厘米。(算法:進率×高級單位的數。)

        500厘米=( )分米=( )=米。(算法:低級單位的數÷進率。)

        教師:我們復習了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的進率,和高級單位和低級單位之間轉換的方法,今天我們學習常用的體積單位間的進率和單位之間的轉化。板書課題: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二)學習新課

        1.認識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1)出示電腦動畫圖(或抽拉投影片)。

        出示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提問:體積是多少?(1分米3。)

        給一條棱涂色,提問:棱長多少厘米?(10厘米。)

        1厘米3為單位,一個一個涂,涂滿一排,提問:體積是多少?一排一排涂,涂滿十排(一層),提問:體積是多少?一層一層涂,涂滿十層(即全部涂上)。提問:體積是多少?

        (10×10×10=1000(厘米3)。)

        教師:由此可知1分米3等于多少厘米3?學生口答后老師板書:

        1分米3=1000厘米3

        教師:如果把剛才的圖理解為棱長1米,即體積為1米3,它的體積是多少分米3?

        再請學生看一遍電腦動畫圖后,學生口答老師板書:1米3=1000分米3。

        教師:能說一說相鄰的兩個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嗎?(1000。)

        (2)教師:(指黑板板書)這些是常用的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及進率,比較它們有什么不同處?(名稱、進率兩方面。)

        2.體積單位的互化。

        (1)教師: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經常需要把體積單位進行轉化,現在來學習這個問題。

        出示例3:(投影) 3.8米3, 0.54米3各是多少分米3?

        把問題改寫成如下形式:(板書)

        8米3=( )分米3

        0.54米3=( )分米3

        教師:看一看問題是從高級單位向低級單位轉換,還是低級單位向高級單位轉換?如何計算?并說出這樣計算的理由。

        學生邊討論邊試算。然后歸納,老師板書:

        因為1米3=1000分米3,8米3有8個1000分米3,列式:1000×8=8000,填8000。

        (第2題同上理)1000×0.54=540,填 540。

        (2)出示例4:(投影片) 3 400厘米3, 96厘米3各是多少分米3?

        改寫成算式:3400厘米3=( )分米3

        96厘米3=( )分米3

        教師:審題時首先要注意什么?試說出這兩道小題的解答過程和算理。

        學生試算,討論后,歸納并板書:

        因為1000分米3為 1米3,3400分米3中包含有多少個1000分米3,就有幾個米3,列式:3 400÷1000=3.4,填 3.4。

        (第2題同上理) 96÷1000=0.096填 0.096。

        教師:請對比例3,例4,說一說這兩道題有什么不同?

        學生討論后歸納,老師再小結并板書:

        (例3下面)高級單位→低級單位,用進率×高級單位的數。

        (例4下面)低級單位→高級單位,用低級單位的`數÷進率。

        教師:想一想,體積單位間的轉化與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面積單位的轉化有什么相同處與不同處?(換算的方法相同,但進率不同。)

        (3)*試解下面幾題:

       、2米380分米3=( )米3;

        教師根據學生討論情況可作提示:哪部分需要轉化?沒轉化的部分如何辦?學生口答后

        再板書:2+80÷1000=2+0.08=2.08,填2.08。

       、5.34分米3=( )分米3( )厘米3;

        教師:哪部分可以直接填?哪部分需要轉化?(板書)1000×0.34=340,填5和340。

        ③3.09米3=( )米3( )分米3。

        請學生直接說出列式和結果。

        老師:從上面三道題的解答中,你們有什么體會?(復名數與單名數的互化,除了要注意是由高級單位向低級單位轉化還是低級單位向高級單位轉化外,還要注意審清題中哪一部分需要轉化。)

        書面練習:(請4位同學寫投影片,集體訂正)課本P38做一做和補充題。

        出示例5:(投影) 一塊長方體鋼板長2.2米、寬1.5米、厚0.01米。它的體積是多少分米3?

        請同學們自己解答。老師巡視中可抽選一名先算出立方米,再化為立方分米,和一名直接算出立方分米的同學去板書。集體訂正時由同學自己確定哪種算法較好。

        (三)鞏固反饋

        口答填空,說出計算過程。(投影片)

        0.5米3=500厘米3( ) 2.6分米3=2米3 60厘米3( )

        (四)課堂總結

        1.體積單位的進率。

        2.體積單位的轉化方法。在學生總結基礎上,將例3,例4后歸納的方法匯集成一個,并板書出來:

        板書設計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案最新4

        教學目標:

        1.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認識它們之間的關系。

        2.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

        3.滲透事物是相互聯系,發(fā)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點:

        1.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

        2.立體圖形的識圖。

        教學難點:

        1.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

        2.立體圖形的識圖。

        教具準備:

        教具:長方體框架、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臺、長方臺等;投影片;動畫。 學具:長方體和正方體紙盒。

        教學設計:

        一、復習準備

        1、請同學們自己畫一個已經學習過的平面圖形;再請每位同學用手摸一摸畫出的圖形;老師明確:這些圖形都在一個平面上,叫做平面圖形。

        2、教師擺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臺、長方臺、墨水瓶盒等。 教師提問:這些物體的各部分都在一個面上嗎?(不是) 教師明確:這些物體的各部分不在一個面上,它們都是立體圖形。

        3、引入: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要進一步認識長方體有什么特征。

        教師板書:長方體的認識

        二、學習新課

        (一)長方體的特征

        1、請同學取出自己準備的長方體。 教師提問:請用手摸一摸長方體是由什么圍成的? 請用手摸一摸兩個面相交處有什么? 請摸一模三條棱相交處有什么?

        教師板書:面、棱、頂點

        2、參考討論提綱來研究長方體的'特征。

        【演示動畫“長方體的特征”】

        討論提綱:

        ①長方體有幾個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關系?

       、陂L方體有多少條棱?棱的位置、長短有什么關系?

       、坶L方體有多少個頂點?

        教師板書:長方體:

        面:6個,長方形(也可能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條,相對的4條棱長度相等。

        頂點:8個。

        教師:請完整地說一說長方體的特征。

        3、比較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區(qū)別。

        老師提問:長方體是立體圖形,畫在紙上如何與平面圖形區(qū)別呢? 請觀察,你能看到幾個面?哪幾個面? 你能看見幾條棱?哪幾條棱?

        教師介紹長方體的畫法: 看不見的棱畫在圖紙上用虛線表示,最后面畫出的是長方形,其它的面畫出的是平行四邊形。

        4、出示長方體框架觀察。

        教師提問:框架上的12條棱可以分幾組?怎樣分? 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長度相等嗎?

        教師明確: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ǘ┱襟w特征

        1、【演示動畫“正方體的特征”】

        教師提問:看一看新得到的長方體與原來長方體比較有什么變化? (長、寬、高變?yōu)橄嗟,六個面都變成了正方形,長方體變?yōu)檎襟w)

        2、對照長方體的特征學生自己研究正方體的特征。 學生討論、歸納后,教師板書:正方體:

        面:6個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條棱長度都相等。

        頂:8個。

        3、學生討論比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

        相同點:面、棱、頂點的數量上都相同;

        不同點:在面的形狀、面積、棱的長度方面不相同。

        教師提問:看一看長方體的特征正方體是否都有?試說一說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ㄕ襟w是特殊的長方體)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案最新5

        1、通過學生的自主發(fā)現掌握長方體的特征,會辨認長方體。

        2、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觀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精心組織學生活動,激發(fā)學生學數學的興趣,體現數學充滿著探索與創(chuàng)新,感受數學的嚴謹性以及數學結論的.確定性。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案最新6

        教學目標:

        1、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初步掌握各自特征和內在聯系。幫助學生在動手操作的實踐中初步建立空間觀念,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2、在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相互聯系和變化規(guī)律的過程中,初步培養(yǎng)學生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1、師:我們學過哪些基本平面圖形?長方形和正方形之間有什么關系?

        2、出示一張紙。師:這是什么圖形?(長方形)如果把這樣大小的許多紙重疊在一起,你們看,是什么形狀?(長方體)

        3、師:在日常生活中,長方體形的物體我們常見到,如保健箱、粉筆盒等等,你們能說出一些來嗎?(磚、墨水瓶盒子、教科書……)

        師:長方體和正方體在日常生活中與我們聯系很多,在工農業(yè)生產中用途很廣。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它。

        板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二、示范操作,認識面、棱、頂點

        1、拿出一根蘿卜,用刀切一刀,要求學生觀察并且動手摸一摸切出的面。在學生感受的基礎上,告訴學生這叫做“面”。

        2、將切出的蘿卜平面朝下,再垂直切一刀,取出其中的一塊,出示給學生看。

        師:這塊蘿卜有幾個面?兩個面相交的邊叫什么呢?(棱)

        3、繼續(xù)切,把蘿卜一面平擺在桌面上,再垂直切一刀,出現了一個新情況,讓學生觀察后回答,有幾個面,有幾條棱。

        師:三條棱相交的點叫做頂點。

        師:剛才我們通過切蘿卜的活動認識了物體的面、棱、頂點。

        4、教師出示長方體模型,學生取出長方體實物,進行觀察,并且摸一摸長方體的面、棱、頂點。然后回答:一個長方體有幾個面?幾條棱?幾個頂點?

        三、認識長方體

        1、要求學生認真觀察手中的長方體實物,并自學課本,同時在黑板上出示下列自學題:

        (1)長方體有幾個面?每個面是什么圖形?哪些面的面積相等?為什么?

       。2)長方體有幾條棱?哪些棱的長度相等?

        (3)長方體有幾個頂點?

        2、討論后,教師根據學生回答簡要板書。

       。1)長方體有6個面,都是長方形。把上下面、左右面、前后面稱為相對的面,相對的面面積相等。

       。2)長方體有12條棱,同方向的棱長度相等。

        (3)長方體8個頂點。

        3、接著教師出示有一組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告訴學生這也是長方體,在它的6個面中有一組相對的面是正方形。

        板書:在長方體中,也可能有一組相對的面是正方形。

        4、指導學生進行想象。

        (1)師:①以上我們學習了有關長方體的知識,回憶一下看,長方體有哪些特征?根據這些特征,聯系生活實際中你們見到的一些實物,說說它們的`面、棱、頂點(學生根據教師的提問各抒己見,進行討論)。②誰能說說教室這個長方體的面、棱和頂點?

        (2)出示長方體模型。①師:你能看到長方體的哪幾個面?②一般我們能看到長方體的三個面。③出示透視圖。告訴學生:這幅圖稱為長方體的透視圖。

       。3)嘗試練習:判斷下列圖形中哪些是長方體,說明哪些不是長方體,為什么。

        5、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1)指導學生觀察模型,指著模型的一個頂點問:相交于一個頂點的有幾條棱?是哪三條棱?告訴學生: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習慣上,我們把橫的棱長稱為長,縱的棱長稱為寬,豎的棱長稱為高。

       。2)教師取出一個長方體模型,讓學生指出這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再把同一模型換三個位置,分別由學生指出它的長、寬、高。

        (3)要求學生拿出各自帶著的錄音磁帶盒,要求:①在教師規(guī)定的統(tǒng)一擺放位置,分別量出它的長、寬、高各是多少厘米。②讓學生在各自不同的擺放位置,量出長、寬、高并報出數據,讓其他學生猜出報數據學生測量時的擺放位置。

        (4)嘗試練習(略)。

        四、認識正方體

        1、以練習一第1題,長方體的長、寬、高都是5厘米的立體圖形為例,告訴學生:“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叫做正方體,也叫做立方體。”

        2、學生取出正方體學具,教師要求學生動手量一量12條棱的長度,觀察6個面的形狀和大小。教師提出問題:發(fā)現了什么?

        經過討論,讓學生閱讀課本,根據課本的敘述,要求學生講出:(1)正方體的特征。(2)正方體和長方體的關系。

        五、總結比較

        師:我們分別學習了有關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知識,請取出按照練習二十二第5題要求制作的紙樣,再請大家比較比較:

        1、長方體和正方體有什么特征?

        2、長方體和正方體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3、兩者的關系怎樣?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案最新】相關文章: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案03-01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案03-04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案07-14

      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教案03-09

      認識長方體、正方體教案01-08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02-13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07-23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教案12-30

      長方體和正方體教案02-26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熱)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