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實用【6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學教案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了解水的重要性,魚兒離不開水,對水中生物特性有直觀的感受。
2、懂得保護水的方法,不往河里丟垃圾和倒污水。
活動準備:
《小金魚搬家》故事錄音,故事掛圖一套,情景圖片四張。
活動過程:
1、教師戴上“金魚”頭飾,扮成小魚金魚,“小朋友,我是小金魚,我原來是住在清清的小河里,可最近發(fā)生了一些事情,使我不得不搬家,唉!請小朋友聽聽我遇到了什么事!
2、請幼兒聽故事《小金魚搬家》,聽完后提問:“小金魚為什么要搬家?”請幼兒自由討論。
3、出示圖片,請幼兒觀察、討論,請幼兒說說“誰對誰不對”,使幼兒懂得不能往河水里丟垃圾和倒污水,要保護水的.清潔。
4、小結。
小金魚說:“小朋友,我就是因為這樣才不得不搬家的,以后請你們一定要保護河水的清潔,讓所有的魚兒都不用搬家!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能通過實驗探究哪種材料適合做鼓面。
能按照書上的要求制定出制作小樂器的小組計劃。
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制作簡單的小樂器。能對自己和別人設計、制作的小樂器進行客觀的評議。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在制定小組制作計劃的過程中愿意提出自己的想法。
愿意與小組其他成員分工完成小樂器的制作任務
科學知識目標:能說出聲音的大小、高低與物體的振動有什么關系。
教學準備
圓口容器、氣球、塑料袋、棉布、牛皮紙、橡皮筋或膠帶、剪刀等
教學過程
一、引導學生認識書中的各種樂器,并提問:你們認識這些樂器嗎?你會彈奏嗎?
告訴學生不同的樂器會產生不同的聲音并且聲音的高低大小也不同
二、活動一:做小鼓。
1、用有圓形口的容器做鼓身,選擇不同的材料如橡膠薄膜、塑料薄膜、牛皮紙做鼓面,用橡皮筋和膠帶將它繃緊在鼓身上敲擊鼓面,仔細聽聽發(fā)出的聲音。
以教師演示為主以技能訓練為重點
2、提問:敲擊不同材料的.鼓面發(fā)出的聲音一樣嗎?哪種材料更適合做鼓面,為什么?
三、活動三:制作自己的小樂器。
1、讓學生先欣賞一些同學做的小樂器。
學生認樂器
學生動手實驗
學生討論
得出結論:聲音與材料的性質有關,材料不同樂器演奏的效果也不同
2、布置制定小組計劃
試一試,怎樣讓自己制作的小樂器發(fā)出聲音?怎樣讓小樂器發(fā)出高低大小不同的聲音?
布置討論任務:對同學們制作的小樂器進行評價。
四、教師總結全課,制定小組計劃。
學生得出結論:聲音的大小與物體振動的強弱有關;聲音的高低與物體振動的快慢有關。
學生討論 制定小組計劃的過程中提出自己的想法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意圖:
隨著電話號碼的普及,電話號碼在孩子生活中隨處可見,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方便,因此設計了此次活動《電話》。旨在滿足孩子對電話的興趣和用途。
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使孩子初步了解電話的外形構造和功能以及電話與人們日常生活對的密切關系。
2、知道如何使用110、120、119等急救電話,明白這些電話的重要性,平時不能隨便亂打。
活動準備:
1、電話2部,手機1部。
2、110、120、119電話號碼卡片各1張;警車、救護車、火警車圖片各1張。
活動過程:
1、猜謎語引起孩子的興趣。
師:“叮鈴鈴,叮鈴鈴,這兒說話哪兒聽,兩人不見面,說話聽得清”小朋友動腦筋猜一猜,這是什么?(電話)
2、出示電話、手機引導孩子觀察電話的外形構造,學會正確使用電話。
師:電話是什么樣子的呢?(有數字、聽筒、話筒、電線)手機沒有電線。
小結:電話有不同的顏色,不同的形狀,但都有數字、聽筒、話筒、電線等組成,這樣才能相互通話。
3、電話在生活中的.用途。
師:你們家有電話嗎?(有)你打過電話嗎?(有)師:你給誰打電話?是為什么事打電話?(問候、祝賀、詢問、聯(lián)系、請求幫助)
4、遇到危急時你會打什么電話求救。
(1)當你走失了,迷路了,或者遇上壞人,你會打什么電話求救(110出示)(2)當你發(fā)現失火了,要打什么求救電話?(119)(3)當家里有人病了,暈倒時,要打什么電話求救?(120)
5、玩配對的游戲:應該打什么電話(發(fā)給孩子人手一份卡片)。
師:現在請小朋友看看圖片里發(fā)生了什么事,然后應該打什么電話求救,幫他們正確連線。
6、模擬急救現場打電話求救,初步學會說出自己的家庭地址。
(1)首先會正確撥打求救電話110、120、119(2)會簡單明確地回答現場的問題,會完整的表達事情
7、知道不能隨便亂打急救電話。
8、小結:我們的生活離不開電話,今天我們學會了打求救電話110、120、119,也知道這三種求救電話是在危急的時候才能打,沒有危急時是不能隨便亂打的,希望小朋友一定要記住。
科學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本單元嘗試通過指導學生研究一些簡單的機械和工具,讓學生認識生活中運用的一些簡單的機械原理,并通過研究這些簡單的機械原理,培養(yǎng)學生開展比較完整的探究活動的能力。而本課又是本單元的第一課,重在引領學生認識了解生活中的常用的工具,及其中蘊含的機械問題,為以后的探究學習奠定基礎。
在本課的研究活動中,值得我們重點思考和研討的問題有:
在六年級里,我們對學生制定研究計劃應該要求到什么程度?關于制定研究計劃,在本套教材中從三年級就開始了,先是口頭的.制定觀察計劃、簡單的書面計劃,有一定的研究主題的計劃等等,到了六年級,對于制定研究計劃,我們要求學生們達到一個什么程度?對于他們提出的研究主題,要不要作一定的引導或者是限制?
學習“我們常用的工具”,實際上是學生在對客觀存在的機械和工具進行評價,要注意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不僅要考慮到它們的性能,而且還要考慮到其他標準,如它們的實用性、安全性、可靠性等等。建議引導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可以利用圖表、文字、口述等方式進行交流。在交流對常用機械工具試用工具等活動中,關鍵是可能會發(fā)現為什么螺絲刀可以很方面的起出螺絲釘,而用釘錘雖然不能很方便地起螺絲釘卻能很輕松的拔除鐵釘?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我得去研究一下。因而就有了根據在試用工具中產生的問題制定一個研究計劃的活動。這個問題來自于前面的活動,也會對后面的研究活動產生影響,因此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提出的問題一定要有研究的價值,要能夠在以后的時間里方便開展研究活動。
二、教學目的:
1、認識了解生活中常用的工具。
2、通過對不同工具不同特殊用途的認識,激發(fā)學生探究各種常用工具蘊含的科學原理。
2、學習更科學、系統(tǒng)地制定研究計劃。
三、教學準備:
錘子、螺絲刀、剪刀、起子等常用的工具。
四、教學過程:
1、出示錘子、螺絲刀,引入“工具”概念。
2、調查、討論生活中常用的工具。
工具名稱
使用方法
可以完成的工作
3、試用不同的工具,發(fā)揮各自工具的特點,方便快捷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生充分展開活動體驗。
4、描述不同工具在實踐使用中的不同感受,激發(fā)學生探究激情。
5、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制定研究計劃。
科學教案 篇5
(一)、出示面粉,猜猜玩玩
1、教師:小朋友,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樣神奇的東西,(出示透明盒裝的面粉)請你猜猜這是什么?
2、教師:究竟是什么?在你們的桌上也有這樣一份神奇的東西,請你去看一看、聞一聞、嘗一嘗!
3、幼兒初次嘗試操作。
4、教師揭曉答案:原來這白乎乎的、細細的、像雪花一樣的東西叫面粉呀!
。ǘ、知道面粉的來源和用途
1、教師:你們知道面粉是哪來的嗎?它可以用來做什么呢?你只要聽完一首有趣的兒歌就知道了!(音樂《大饅頭》)
2、教師:原來面粉是小麥磨出來的,它除了可以做出大大的饅頭,還可以用來做什么呢?
3、(欣賞面粉制品圖片)教師:看,老師還從網上找到了很多用面粉做成的美味點心呢。ㄓ變盒蕾p)
(三)、操作“和面”
1、教師:看,這是面粉,這是水,現在它們兩個要來做好朋友咯~(教師示范和面)教師:面粉和水兩個好朋友親親熱熱在一起,揉呀揉呀,變成了什么?(面團)教師:我看好多小朋友也迫不及待地想來試一試了,那好吧,給你們一個機會也去嘗試一下,注意加水的時候要慢慢的噢,不然就會搞砸啦!
2、幼兒親自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3、教師:軟軟的面團揉好了,小廚師們,剛才我們不是已經欣賞了很多用面粉做成的美味小點心么,那我們快來也用這軟軟的面團做一些特別的'小點心吧!
4、幼兒嘗試用面團做出各式點心。
。ㄋ模{面
1、教師:剛才小廚師們可真厲害,黃老師也迫不及待地想來試試手藝了,誒,我今天想給大家展示的是“手搟面”,知道什么是手搟面嗎?(介紹手搟面的含義:用搟面杖搟出來的面就叫手搟面)
2、教師:手搟面到底是怎么做出來的呢?仔細瞧好了。ǔ鍪緭{面杖和已搟好的面餅介紹一下,教師示范操作)(五)、品嘗
1、教師:我們請阿姨把搟好的面條送到我們的食堂阿姨那兒,請他們幫忙煮一鍋美味的手搟面給我們嘗嘗,怎么樣?
2、教師:請小朋友們閉上小眼睛,從十開始倒數,當數第一時,美味的手搟面就會出現咯。◣熡椎箶担3、教師:美味的手搟面來啦,大家快嘗一嘗吧。ㄈ耸忠煌胧謸{面品嘗)
科學教案 篇6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
同學們都吃過水果糖,今天我們來做個吃水果糖比賽游戲。把同樣大小的兩顆水果糖分發(fā)給甲、乙兩位學生。設定條件是:
甲同學放在口里含著不許動,讓糖果自然溶解后咽下糖水。乙同學把糖果放在口里,允許舌頭動,牙齒咬待糖果溶解后再下咽。
結果是:甲同學吃糖果度較慢,乙同學吃糖果速度較快。
師問:是什么原因,一個吃糖果慢,一個吃糖果快,大家知道其中的道理嗎?帶著這個問題我們學習新的一課。板書課題——《溶解的快與慢》。
二、探究新知:
1、實驗一:是否攪拌與溶解快慢的關系。
取兩片同樣的維生素B2片〈黃色,最好是帶有顏色易溶于水的藥片,便于觀察〉放入盛同樣多水的玻璃杯中〈透明杯最好〉
設定條件是:同時放入藥片,水溫一樣,水量一樣;不同的是,其中一杯攪拌,另一杯不攪拌。(強調設定條件,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實驗的對比公平與公正,保證實驗結論的準確性。)
實驗結果是:經攪拌的那杯藥片溶解的快,未攪拌的那杯溶解的慢。
2、實驗二:水的溫度與溶解快慢的關系。
將溫度不同的同樣多的水分別倒入兩個玻璃杯中,再放入同樣規(guī)格的維生素B2片各一片。
注意設定條件是:藥片一樣,水量一樣,都不攪拌或都同時攪拌〈主要是為了節(jié)省時間〉;不同的是:一杯是冷水,一杯是熱水,水溫不一樣。
實驗結果是:冷水中的藥片溶解的慢一些,熱水中的藥片溶解的快一些。
3、實驗三:是否粉碎溶解物與溶解快慢的關系。
取兩片同樣規(guī)格的維生素B2片,其中一片粉碎,一片不粉碎。再同時放入盛同樣多水的杯中。
注意實驗設定條件是:①藥片同樣;②水同樣多;③水溫一樣;④都不攪拌或同時攪拌。不同條件只是一片粉碎,一片不粉碎。
實驗結果是:粉碎了的藥片溶解的快些,未粉碎的藥片溶解的慢些。
三、師生共同總結
老師引導:這節(jié)課我們研究了哪些問題?你們學到了什么新知識?
學生1:我知道了溶解時攪拌就溶解的`快一些;不攪拌就溶解的慢一些。
學生2:熱水中溶解的快一些,冷水中溶解的慢一些。
學生3:我知道把溶解物粉碎的顆粒越小溶解的越快,顆粒越大溶解的越慢。
教師啟發(fā):誰能全面總結一下,溶解的快慢都與哪些因素有關?
學生4:我來總結:溶解的快慢與是否攪拌,溶解物顆粒大小,水的溫度有關系。
學生5:我今后在溶解時,要想溶解的快一些,具體做法是把溶解物粉碎后放入熱水中再快速攪拌,就可加快溶解;要想溶解的慢就不粉碎放入冷水中不攪拌就可減慢溶解的速度。
老師激勵學生:同學們這節(jié)課學習興趣真高,不但能積極參與實驗,而且能積極思考問題,認真總結所學知識,還能與現實生活聯(lián)系,科學學習就需要這種學習精神,希望大家今后繼續(xù)努力,一定能成為一個品學兼優(yōu)的好學生。(目的是及時肯定評價,給學生以表揚和激勵,養(yǎng)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鞏固教學效果,首尾呼應
老師:現在你對吃水果糖快慢的原因弄明白了嗎?誰能說說。
學生6:我知道了。牙齒咬就是粉碎糖塊,舌頭動相當與攪拌功能,口腔里的唾液相當于熱水。所以溶解快的幾個因素:粉碎顆粒變小、攪拌、熱水,都具備了,這樣一來吃糖果就快;反之,含在口里不許動就缺少了粉碎、攪拌的作用,則溶解的慢即吃水果糖就慢。
老師:你回答的很棒。不但對書本知識學的好,還與實際生活小事聯(lián)系,理由談的很充分。
五、課后反思
1、把原教材中的食鹽溶解替換成維生素B2片來溶解,因為是黃色藥片,觀察效果更明顯,增強了直觀感。
2、把課文中最后的加快水果糖溶解的內容調整到開始進行吃糖果比賽游戲,使授課導入順暢,又節(jié)省教學時間。從學生最熟悉又喜歡的情景入手,既可活躍課堂氣氛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設疑吃水果糖快與慢的因素有哪些,一開始就抓住了學生主動學習的心理興趣,為學生實驗的目的、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正確回答理由提前埋下了伏筆。
3、反復強調實驗的設定條件,就是要保證實驗兩種對比的公平與公正,確保實驗結論的準確性?茖W實驗結論不能出現誤導和偏差,一定要事實求是,這是從小培養(yǎng)學生科學研究一絲不茍的嚴謹精神,這一點很重要。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04-06
【經典】科學教案08-31
(精選)科學教案11-11
[經典]科學教案09-02
科學教案(經典)09-26
科學教案07-20
【精選】科學教案07-29
科學教案(精選)08-14
科學教案(精選)10-29
科學教案【經典】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