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AV,日本免费不卡v,国产精品亚洲第一页

<sub id="61a2t"><input id="61a2t"><em id="61a2t"></em></input></sub>

    1. <legend id="61a2t"></legend>
    2. 小學數(shù)學教案

      時間:2023-08-23 07:43:43 教案 投訴 投稿

      (熱)小學數(shù)學教案4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zhuǎn)化的關(guān)節(jié)點。那么教案應(yīng)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數(shù)學教案4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熱)小學數(shù)學教案4篇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ㄒ唬 數(shù)與代數(shù)

        1、 第一單元“數(shù)一數(shù)與乘法”。在這一單元的學習中,學生通過“數(shù)一數(shù)”等活動,經(jīng)歷從具體情景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過程,體會乘法的意義,從生活情景中發(fā)現(xiàn)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決的問題,初步感受乘法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2、 第二單元“乘法口訣(一)”,第七單元“乘法口訣(二)”。在這兩個單元的學習中,學生經(jīng)歷2——5和6——9乘法口訣的編制過程,形成有條理的思考問題的習慣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確運用口訣計算表內(nèi)乘法,解決實際問題。

        3、 第四單元“分一分與乘法”,第五單元“除法”。學生通過大量的“分一分”活動,經(jīng)歷從具體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過程,體會除法的意義,從生活情景中發(fā)現(xiàn)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決的問題,體會除法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學會用乘法口訣求商,體會乘法與除法的互逆關(guān)系。

        4、 第六單元“時、分、秒”。學生通過時、分、秒的學習,初步養(yǎng)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良好習慣。在實際情景中,認識時、分、秒,初步體會時、分、秒的實際意義,掌握時、分、秒之間的進率,能夠準確的讀出鐘面上的時間,并能說出經(jīng)過的時間。

       。ǘ 空間與圖形

        1、第三單元“觀察物體”。在這個單元學習中,學生將經(jīng)歷觀察的過程,體驗到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物體可能是不一樣的,最多能看到物體的三個面;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cè)面、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通過觀察活動,初步發(fā)展空間概念。

        2、第五單元“方向與位置”。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能根據(jù)給定的一個方向(東、南、西、北)辨認其余三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圖上的方向,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從而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ㄈ 統(tǒng)計與概率:第九單元“統(tǒng)計與猜測”。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將進一步體驗數(shù)據(jù)的調(diào)查、收集、整理的過程,根據(jù)圖表中的一些數(shù)據(jù)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并與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統(tǒng)計意識。在簡單的猜測活動中,初步感受感受不確定現(xiàn)象,體驗有些事件發(fā)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

       。ㄋ模 實踐活動:本冊教材安排了三個大的實踐活動——“節(jié)日活動”“地球旅行”“人類的好朋友”,旨在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同時,在其他具體內(nèi)容的學習中,安排了“小調(diào)查”活動和貼進生活多樣化的應(yīng)用性問題,旨在對某一知識進行實際應(yīng)用。

        二、教學重點

        1、 從具體的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過程,體會乘法的意義從生活 情景中發(fā)現(xiàn)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決的問題,初步感受乘法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2、 學生經(jīng)歷2——5和6——9乘法口訣的編制過程,形成有條理的思考問題的習慣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確運用口訣計算表內(nèi)乘法,解決實際問題。

        3、 學生通過大量的“分一分”活動,經(jīng)歷從具體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過程,體會除法的意義,從生活情景中發(fā)現(xiàn)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決的問題,體會除法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學會用乘法口訣求商,體會乘法與除法的互逆關(guān)系。

        三、教學難點:理解乘除法的意義并能解決實際問題。

        四、教學措施:

        1、 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愿望。

        2、 創(chuàng)造情境。

        3、 鼓勵算法多樣化。

        五、課時安排:

        1、數(shù)一數(shù)與乘法 --------------------- 5課時

        2、乘法口訣(一)--------------------- 10課時

        3、觀察物體--------------------------- 4課時

        4、分一分與除法 ------------------------ 13課時

        5、方向與位置 ----------------------- 4課時

        6、乘法口訣(二) ------------------- 7課時

        7、除法 ---------------------------- 8課時

        教學進度表

        20xx—20xx學年度上學期(二年級)

        周

        次 起 止

        月 日 計 劃 進 度 課時數(shù) 備

        注

        單元(課) 節(jié) 教學內(nèi)容

        1 9、1~ 5 第一單元 1-4 數(shù)一數(shù)與乘法 4

        2 8 ~ 12 一、二單元 5、1-3 乘法口訣 4

        3 15 ~ 19 第二單元 4-7 乘法口訣 4

        4 22 ~ 26 二、三單元 8-10-1 口訣、觀察物體 4

        5 29~10、3 三、四單元 2-4-1 觀察物體、除法 4

        6 6 ~ 10 第四單元 2-5 分一分與除法 4

        7 13 ~ 17 第四單元 6-9 分一分與除法 4

        8 20 ~ 24 第四單元 10-13 分一分與除法 4

        9 27 ~ 31 第五單元 1-4 方向與位置 4

        10 11、3~7 第六單元 1-4 時、分、秒 4

        11 10 ~ 14 六、七單元 5-1-3 乘法口訣(二) 4

        12 17 ~ 21 第七單元 4-7 乘法口訣(二) 4

        13 24 ~ 28 第八單元 1-4 除法 4

        14 12、1~5 第八單元 5-8 除法 4

        15 8 ~ 12 第九單元 1-4 統(tǒng)計與猜測 4

        16 15 ~ 19 總復(fù)習 4

        17 22 ~ 26 復(fù)習 4

        18 29~1、2 復(fù)習 4

        19 5 ~ 9 復(fù)習 4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初步理解相同數(shù)位對齊和從個位加起的算理,掌握豎式的寫法.

        2.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初步掌握筆算兩位數(shù)不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

        3.會用豎式正確地計算兩位數(shù)加兩位數(shù)的不進位加法.

        教學重點

        兩位數(shù)不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豎式的寫法.

        教具學具準備

        口算卡片、磁力板、小棒.

        教學步驟

       。ㄒ唬╀亯|孕伏

        口算并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

        30+4050+20xx+20xx+1647+285+3

       。ǘ┨骄啃轮

        1.導入:34+5怎樣口算?

        引導學生回答:先算4加5得9,再算30加9得39.教師明確:這道題我們也可以寫成豎式,用筆算.從這節(jié)課開始我們就學習筆算兩位數(shù)加兩位數(shù),首先學習不進位加.(板書課題)

        2.教學例1.

       。1)教學豎式的寫法.

        教師在黑板上寫出橫式:34+5=_________

        教師演示:先在磁力板上擺出3個整捆的和4根單根的小棒表示34,再在4根單根的小棒下面擺5根單根的小棒.

        學生討論: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應(yīng)該把5根小棒和哪一部分合起來?引導學生得出:5根單根的小棒要和4根單根的小棒合起來.

        教師講解:寫豎式時一位數(shù)5要與兩位數(shù)的個位數(shù)4對齊,也就是個位和個位對齊.在第二個加數(shù)的左邊空出十位的位置寫上加號,然后在下面畫一條橫線表示等號.

        邊講邊板書:

        教師提問:寫堅式時一位數(shù)和兩位數(shù)的哪一位對齊?為什么?

        (2)教學計算方法.

        教師演示:把單根的小棒合起來,一共是9根單根的,3個整捆的.

        教師講解:把單根的小棒合起來,也就是把個位上的4和5相加,得數(shù)寫在橫線下面的個位上,整捆的小棒有3捆,也就是3個十,在橫線下面的十位上寫3.

        在原板書的基礎(chǔ)上繼續(xù)板書:

       。3)閱讀教科書例1,填上得數(shù).

        教師說明:書上虛線方框中的式子是為了說明計算過程,以后做題時不用寫出來.

        (4)反饋練習:完成第75頁“做一做”.

        32+6=3+45=

        先讓學生說說怎樣對位,然后寫在書上.訂正時強調(diào):一位數(shù)和兩位數(shù)的個位對齊,得數(shù)的個位也和個位對齊.

        3.教學例2.

        (1)豎式的.寫法.

        我們會用豎式計算34加5,那么34加25怎樣算呢?(板書:34+25=)

        教師演示:先擺34根小棒,再在它下面擺出25根小棒,整捆的和整捆的對齊,單根的和單根的對齊.

        學生討論: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該怎樣算?啟發(fā)學生得出:單根的和單根的相加,整相的和整捆的相加.(教師點撥:也就是相同單位的數(shù)相加.)

        學生討論:寫豎式時應(yīng)該怎樣對位?啟發(fā)學生得出:個位與個位對齊,十位與十位對齊.(教師點撥:也就是相同數(shù)位對齊.)

        板書:

        提問:寫豎式時怎樣對位?

       。2)教學計算方法.

        教師演示:先把單報的小棒合起來一共有9根,再把3個整捆的和2個整相的小棒合起來,是5個整相的,一共是59根,所以34加25得59.

        小組討論:計算時先把哪一位上的數(shù)相加?再加哪一位上的數(shù)?

        引導學生匯報:先把單根的合在一起是9根,也就是先把個位上的數(shù)相加,4加5得9,在橫線下面?zhèn)位上寫9.再把整捆的合在一起是5個整捆,也就是5個十,在橫線下面的十位上寫5

        教師板書:

       。3)閱讀教科書76頁例2,填上得數(shù).

        回答問題:①在上面的豎式里是怎樣對位的?

        ②在上面的豎式里,是從哪位加起的?

        引導學生得出:個位與個位對齊,十位與十位對齊,也就是相同數(shù)位對齊,先加個位上的數(shù),再加十位上的數(shù),也就是從個位加起.

        告訴學生:以后做題虛線方框中的式子不用寫.

        (4)反饋練習:完成第76頁“做一做”第1題.

        24+63=52+36=

        先讓學生說說怎樣對位,然后填寫上面的括號,再讓學生說說從哪位加起,然后計算出得數(shù).

        4.看書,質(zhì)疑.

       。ㄈ┤n

        筆算兩位數(shù)不進位加法時要注意:相同數(shù)位對齊,從個位加起.

        隨堂練習

        訂正時讓學生說一說是從哪位加起的.

        布置作業(yè)

        練習十八第2題.提醒學生:寫豎式畫橫線時要用直尺,書寫要工整,對齊數(shù)位,認真計算.

        2.筆算下面各題.

        82+7= 70+20= 61+25=

        35+42= 3+44= 30+69=

        板書設(shè)計

        兩位數(shù)加兩位數(shù)(不進位加)

        例134+5=39例234+25=59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加法的意義,并能在實際計算中應(yīng)用.

        2、使學生掌握加法交換律,并會應(yīng)用定律進行驗算.

        3、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概括推理的能力.

        教學重點:

        由于學生對加法的計算已經(jīng)比較熟悉,對加法的意義及加法交換律也有了感性認識,所以這節(jié)課就是要明確地概括出加法的意義及加法交換律,使學生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因此教學重點應(yīng)放在引導學生概括、總結(jié)加法的意義及加法交換律的過程中.

        教學難點:

        由于學生對抽象概括定義、定律重視不夠,又不習慣于用加法意義進行說理,因此這也是教學的難點.

        教學過程:

        一、復(fù)習準備

        1.口算.

        39+47 83+15 420+180

        47+39 15+83 180+420

        2.口答.

        (1)小明栽了18棵楊樹和14棵柳樹,他一共栽了多少棵樹?

        (2)小敏做了25朵紅花,做的黃花比紅花多5朵.做黃花多少朵?

        (3)趙強讀一本書,已經(jīng)讀了46頁,還有58頁沒讀,這本書共有多少頁?

        二、學習新課

        師:我們已經(jīng)學過了加法的計算方法,今天要在學加法知識的基礎(chǔ)上,明確概括出加法的意義,并且能應(yīng)用它解答實際問題.(板書:加法的意義和運算定律)

        1.教學加法的意義.

        (1)例 一列火車從北京過天津開往濟南,北京到天津的鐵路長137千米,天津到濟南的鐵路長357千米.北京到濟南的鐵路長多少千米?

        讀題后,師生共同完成線段圖:

        學生獨立解答:

        137+357=494(千米)

        加數(shù)加數(shù)和

        答:北京到濟南的鐵路長494千米.

        提問:

       、龠@道題為什么用加法計算?

       、诩臃ㄊ且环N什么樣的運算?

       、垡喜⒌膬蓚數(shù)指的是什么數(shù)?合并成的一個數(shù)指的是什么數(shù)?

        引導學生明確:要求北京到濟南鐵路的長度,就要把北京到天津的鐵路長137千米和天津到濟南的鐵路長357千米這兩個數(shù)合并起來,所以要用加法計算;加法是求兩個數(shù)合并成一個數(shù)的運算;要合并的兩個數(shù)是137千米和357千米,合并成的一個數(shù)是494千米.

        啟發(fā)提問:加法的意義是什么?說說看.

        引導學生概括出加法的意義:“把兩個數(shù)合并成一個數(shù)的運算,叫做加法”.

        教師板書加法的意義.

        練一練

        練習十一第1題,應(yīng)用加法的意義說明各題為什么用加法計算.

        在學生獨立計算的基礎(chǔ)上,教師強調(diào)要合并的兩個數(shù)和合并成的一個數(shù)分別指的是什么數(shù),從而讓學生更深刻理解加法意義,并會運用它解決實際問題.

        (2)教學加法各部分名稱.

        提問:例1中的137和357在等式中叫什么數(shù)?(加數(shù))它們相加得到的494叫什么數(shù)?(和)

        教師板書.(寫在例1算式的下面)

        教師聯(lián)系加法意義說明:相加的兩個數(shù)也就是要合并的兩個數(shù),叫做加數(shù),加得的數(shù)也就是合并的結(jié)果,叫做和.

        反饋提問:你能根據(jù)加法的意義說明72+28=100這個算式的各部分名稱嗎?

        (3)加法中有關(guān)0的問題.

        提問:

       、傥覀兝1做的加法,兩個加數(shù)是什么樣的數(shù)?(是自然數(shù))

       、谌魏蝺蓚自然數(shù)相加的和與加數(shù)比較會怎樣?(相加的和會比原自然數(shù)大)

       、0和一個自然數(shù)相加的和會怎樣呢?(0和自然數(shù)相加還得原來的自然數(shù))

        引導學生討論:

        0的加法可能有哪幾種情況?舉例說明.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chǔ)上,使學生明確:一個數(shù)加上0,還得原數(shù).

        (4)閱讀課本第47頁“加法的意義”.

        2.教學加法交換律.

        根據(jù)加法的意義引出加法交換律.

        提問:

        (1)我們剛才計算例1時,求濟南到北京的鐵路長用137+357,根據(jù)加法的意義還可以怎么算?(還可用357十137)

        (2)觀察比較一下,這兩種解法的結(jié)果,能得出什么結(jié)論?(可以得出:相加的兩個加數(shù)交換位置,和不變.也可說出這是兩個相等的式子,寫成137+357=357+137)

        教師指出:我們不能只根據(jù)一個例子就得出結(jié)論,我們必須多參考幾組不同的`數(shù)目.

        (3)出示18+17○17+18

        350+150○150+350

        274+100○100+274

        873+127○127+873

        提問:

       、儆^察每組算式有什么關(guān)系?○里應(yīng)填什么符號?

        引導學生明確:每組算式里加數(shù)是一樣的,和也一樣,每組兩個算式是相等關(guān)系,○里應(yīng)填“=”.

        ②這幾組算式有什么共同特點?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規(guī)律?

        引導學生明確:這幾組算式的共同點是,兩個數(shù)相加,其結(jié)果只與加數(shù)的大小有關(guān),而與這兩個加數(shù)的順序無關(guān).因此可以得出:交換加數(shù)的位置,它們的和不變.

        教師明確:你們發(fā)現(xiàn)的這個規(guī)律,就叫做加法交換律.

        板書:“兩個數(shù)……,它們的和不變.”

        教師繼續(xù)指出:上述幾組算式說明,每組等式只能表示兩個具體的數(shù)交換位置和不變,但不能表示任意整數(shù).大家想一想,怎樣用字母把加法交換律表示得既簡單又清楚呢?

        學生看書自學:第48頁.

        反饋提問:

        什么叫加法交換律?怎樣用字母公式表示?過去在什么地方應(yīng)用了這個定律?

        教師板書加法交換律的字母公式:

        a+b=b+a

        引導學生小結(jié)出:過去學過的加法的驗算方法既可以用交換加數(shù)的位置再加一遍,也可以利用原來的豎式從下往上加一遍.

        教師指出:學習了加法交換律,可以進行加法驗算,要會運用定律.

        練一練

        現(xiàn)在用你們學過的知識做第48頁的“做一做”.

        訂正題時要說出根據(jù),以進一步鞏固加法交換律的概念及其應(yīng)用.

        3.總結(jié).

        (1)說一說加法的意義是什么?

        (2)什么叫加法交換律?它的字母公式是什么?怎樣應(yīng)用加法交換律?

        三、鞏固反饋

        1.口答.(用加法意義說明算法)

        玉門縣要修一條公路,已經(jīng)修了400千米,還有260千米沒修,這條公路有多少千米?

        2.下面各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換律?

        140+250=260+130 260+450=460+250

        20+70+30=70+30+20 a+400=400+a

        3.根據(jù)運算定律在“□”里填上適當?shù)臄?shù).

        (1)□+55=55+42 (2)a+44=□+□

        (3)38+35=□+38 (4)48+□=72+□

        訂正時,要求學生嚴格按照定義、定律來加以說明.

        四、作業(yè)

        練習十一第2~4題.

        板書設(shè)計

        加法的意義和運算定律

        例1 一列火車,從北京經(jīng)過天津開往濟南,北京到天津的鐵路長137千米,天津到濟南的鐵路長357千米.北京到濟南的鐵路長多少千米?

        137+357=494(千米)

        加數(shù)加數(shù)和

        357+137=494(千米)

        答:北京到濟南的鐵路長494千米.

        把兩個數(shù)合并成一個數(shù)的運算,叫做加法.

        18+17 17+18

        350+150 150+350

        274+100 100+274

        873+127 127+873

        兩個數(shù)相加,交換加數(shù)的位置,它們的和不變.這叫做加法交換律.字母公式:

        a+b=b+a

        五、教學后記:

        學生能理解加法的意義,掌握了、加法的交換律并會用運算定律進行計計算。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4

        教學內(nèi)容:教材第37頁例5、試一試和練一練,練習七第4~日題。

        教學要求:

        1.使學生進一步認識比例尺,學會根據(jù)比例尺求圖上距離或?qū)嶋H距離。

        2.使學生體會數(shù)學在實際生活里的應(yīng)用,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進一步認識比例尺。

        教學難點:根據(jù)比例尺求圖上距離或?qū)嶋H距離。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提問:什么是比例尺,

        2.出示一些數(shù)據(jù)比例尺,讓學生說一說比例尺前項、后項的倍數(shù)關(guān)系和比例尺的實際含義。

        3.說明:利用比例尺,可以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這節(jié)課就學習比例尺的應(yīng)用。

        二、教學新課

        1.教學例5。

        出示例5,讀題。提問:題里已知什么,要求什么?按照比例尺的意義,你能解答嗎?讓學生自己討論并進行解答,通過巡視看一看不同的解法。指名口答解題過程,老師板書。其間結(jié)合說明設(shè)未知數(shù)x的單位與圖上距離的單位統(tǒng)一,用厘米,解題后再化成米數(shù)。提問:用不同方法解答這道題的過程是怎樣的`?指出;已知圖上距離求實際距離,可以按照實際距離與圖上距離的倍數(shù)關(guān)系來解答,也可以按圖上距離 :實際距離=比例尺列出比例,用解比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結(jié)果。

        2.做練一練第1題。

        指名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指名學生說一說怎樣想的,要注意什么問題?

        3.教學試一試。

        出示試一試,讀題。提問;題里已知什么,要求什么?你能自己解答嗎,讓學生自己做在練習本上。指名學生口答解題過程,老師板書。用比例解的指名學生說一說根據(jù)什么列比例的,應(yīng)該設(shè)誰為x。指出:已知實際距離求圖上距離,可以把實際距離縮小相應(yīng)的倍數(shù),也可以按圖上距離 :實際距離=比例尺列出比例,再解比例求出結(jié)果.

        4.做練一練第2題。

        指名扳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指名學生說說怎樣想的,解答時還要注意什么。

        5.做練習七第4題。

        讓學生做在練習本上,然后口答,老師板書。

        6.做練習七第5題。

        學生完成在練習本上。

        三、課堂小結(jié)

        這節(jié)課學習了什么內(nèi)容?你學到了些什么?

        四、布置作業(yè)

        課堂作業(yè):練習七第6、8題。

        家庭作業(yè):練習七第7題。

      【小學數(shù)學教案】相關(guān)文章:

      小學數(shù)學教案02-24

      小學數(shù)學教案06-14

      【精選】小學數(shù)學教案08-15

      小學數(shù)學教案[精選]07-23

      小學數(shù)學教案[經(jīng)典]07-29

      小學數(shù)學教案【精選】08-04

      【熱門】小學數(shù)學教案01-24

      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教案02-21

      小學數(shù)學教案【薦】01-23

      【熱】小學數(shù)學教案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