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AV,日本免费不卡v,国产精品亚洲第一页

<sub id="61a2t"><input id="61a2t"><em id="61a2t"></em></input></sub>

    1. <legend id="61a2t"></legend>
    2. 文言文教案

      時間:2024-11-05 02:20:51 教案 投訴 投稿

      精選文言文教案范文集錦5篇

        在平日的學習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經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注重典故、駢儷對仗、音律工整,包括策、詩、詞、曲、八股、駢文等多種文體。是不是有很多人沒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教案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精選文言文教案范文集錦5篇

      文言文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理解:

        領會前人關于“志”、“力”、“物”三者關系看法的精神實質,記住做學問要“深思慎取”的告誡,學習他們不相信舊說,有疑必察的精神和強調實踐,反對主觀臆斷的態(tài)度。

       。、積累:

       、 豐富學生有關文言文的誦讀知識,培養(yǎng)誦讀文言文的習慣。

       、 了解幾種文言句式,特別是賓語前置句。

       。、運用:

        辨析幾種常見的修辭格。

        【教學重點與難點】

        1、誦讀知識及誦讀習慣的培養(yǎng)。

        2、理解“志”、“力”、“物”三者關系,體會“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作者略寫仆碑、前洞,詳寫后洞,與全文主旨的關系。

        4、掌握“觀”、“名”、“文”、“求”等詞的意義和用法;了解“其”的不同用法。

        【知識點】

       。、讀準難字字音,掌握異讀的三個類別。

       。病⒆x準文言句子,不要讀破句。

       。场⒘私馕难蕴撛~在表達語氣、傳達感情上的作用。

        【教學方法】

        串講法、誦讀法、多媒體。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解題

       。、本文體裁:游記散文。

       。病⑷膬热荩和ㄟ^游山,闡發(fā)兩點感想。

        二、范讀全文,自讀

        三、逐段辨析有關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

       。▽φ兆g文,辨析疑難)

        1、第一段:

        ⑴ 讀準下列詞語的字音:浮圖、廬冢、漫、華、謬等。

       、 譯句: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

       、 分析“其”字的用法。

        ⑷ 找出名詞用作動詞的例句。

       。、第二段:

       、 找出名詞作狀語的`例子:側出。

       、 找出形容詞作動詞的例子:窮、明。

       、 解詞:曠、擁、怠、加、咎、極等。

       、 不要讀破句:“而余亦悔之……之樂也!

       。、第三段:

       、 辨析:“焉”、“而”、“也”等虛詞用法。

       、 解詞:觀、得、非常、至于等。

       、 讀準音:“相之”。

       、 口譯本段。

        4、第四段:

        ⑴ 標出下列句子的語中停頓處:“后世”句。

        ⑵ 悲夫(fú)

       。怠⒌谖宥危

       、 找出假借字。

       、 找出判斷句、省略句。

        四、作業(yè)

        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一、分段討論問題

       。、第一自然段記了什么?有什么特點?

        提示:

        記所游山名,交待“褒禪”山名之由來,介紹華山洞的位置及命名原因,考證“華山”原名叫“花山”。

        作者記游時,并不沉醉于山水之中,而重在考察事物的原委,正是為下文“謬其傳”埋下伏筆,已有“慎取”之意。

       。、第二段記敘游華山洞的經過,哪些詳寫,哪些略寫?為什么這樣處理材料?

        提示:

        寫游前洞,惜墨如金,一筆帶過;寫游后洞,潑墨如水,詳加介紹。

        這樣剪裁,是為下文議論鋪設事實依據。

        3、第三段作者寫游山的心得體會。他闡述的主要內容是什么?請指出具體例句。

        提示:

        闡述了宏偉的目標與不可少的主客觀條件之間的聯(lián)系。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突出了“志”的重要!叭涣Σ蛔阏撸嗖荒苤痢,說明“力”的重要!爸劣谟陌祷杌蠖鵁o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說明“物”的重要。“然力足以至,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從反面強調“盡吾志”的重要!氨M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則從正面再次強調了“盡吾志”的重要。

        4、第四段,作者寫了第二點心得體會。哪句話能表明作者的觀點?

        提示:“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怠⒈疚挠洈⒉糠趾妥h論部分結合得自然。其中有些語句起到了聯(lián)系和照應作用,請分別找出來。

       。ɡ渎裕

       。丁⒈疚哪┮欢螌懥耸裁?有何作用?

        提示:記同游之人和時間。既照應前文,又對“余與四人擁火以入”補敘。這種寫法,可使行文簡潔緊湊。

        二、讀全文,師指點

        三、完成思考與練習

      文言文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 學生通過探討認識從師的重要意義。

        2、 領會課文正反對比、破立結合的論證方法。

        3、 掌握重要字詞及文言現象,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

        1、理解文中的多義詞,解釋它們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能解釋具體語境中意動詞的含義。

        4、 區(qū)分課文中的古今異義詞,理解它們的古今義。

        教學課時: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我們剛學習過荀子《勸學》,明確了學習的重要意義。通過學習,人們的修養(yǎng)與學問可以得到提高,人們的素質可以得到改變。那么,學習的最佳途徑是什么呢?是自學,或是從師學習?答案應該是不言自明的,但是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

        (寫作背景)魏晉以來,社會上風行非學無師,重視家傳,。在韓愈所處的中唐時代,雖然推行科舉制度,但恥于從師的風氣卻很盛行,上層士大夫之族無論學業(yè)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們不愿從師學習,而且他們也反對別人從師學習。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由魏晉世以下,不益不事師。進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唯有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抗顏而為師,并著《師說》千古佳文。

        在這著名的《師說》,作者借為文送學生李蟠來抨擊那些上層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揚從師的必要性和正確途徑,《師說》即說說從師的道理。

        (作者)說起韓愈,我們應該不陌生,請哪一位同學來介紹他的有關資料。

        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文公,昌黎先生。

        韓愈是與古文運動聯(lián)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運動,主張文章應該象先秦散文一樣言之有物,闡發(fā)孔孟之道,反對六朝以來只求形式而內容貧乏的駢儷文;語言要新穎,言貴創(chuàng)新,詞必己出。二人不論在理論上或是在在創(chuàng)作實踐上,都有力地促進了古文運動的興起、發(fā)展,并身體力行,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的浮艷的駢體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礎。因此二人影響巨大,韓愈被推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齊讀,思考:韓愈對從師持什么態(tài)度?當時人是什么態(tài)度?找出文中詞句。

        四、復讀課文

        1、研讀課文第一段

        方法:(1)教師范讀課文。

        (2)注意理解下列問題。

        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論點?首句:推出中心論點:學者必有師。托古言事,乃針對當時士大夫以從師為恥而說的,更增加力度。

        為什么要從師?選擇老師的標準是什么?

        2、理解本段中的古今異義詞語

        學者 古:求學的人 今:在學術上有一定造詣的人

        所以 古:用來的 憑借 今:因果關系連詞

        從而 古:跟從并且

        今:連詞,表示結果或目的。即因此、就

        3、詞語活用

        吾師道也 師,名詞用作動詞即學習

        吾從而師之 師,名詞用作意動詞即以為師

        5、 討論:

        我們今天所說的自學成才是不是與韓愈說的必有師

        相矛盾?韓愈所說的道指什么?我們今天要以什么為師?

        6、總結本段

        總說老師的作用和從師學習的必要性、重要性,指出擇師的

        原則,推出無貴無賤,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論。

        7、背誦本段

        第二課時

        一、檢查復習

        1、提名背誦。

        2、提問個別字詞。

        二、研讀第二段

        1、指導朗讀。

        指導正確斷句

        如:師道之不傳也/久也

        2、詞句辨析

        師道者不傳也久矣 (從師的道德風尚)

        吾師道也 (學習道理)

        師道之不復 (從師的道德風尚 )

        惑而不從師 (老師 )

        吾師道也 (學習)

        師道之不復 (從師)

        不恥相師 (學習)

        3、古今異義詞辨析

        眾人 古:一般的人眾人 今:許多人

        小學 古:小的方面要學習 今:初等教育的學校

        4、重點句子解釋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賓語前置句,之,提賓的標志)

        彼童子之師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否定判斷句,非也構成否定判斷)

        5、 讀本段。思考:本段的論點是什么?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師道的道指風尚;句中兩個也,表示停頓。為什么韓愈要這么說?當時的情況是怎樣的?

        第二層:針對時弊,從三方面對比,剖析不從師的癥結。

        先以今之眾人與古之圣人作對比:作者在這組縱向比較中用反詰句點出不從師的結果。再以為子擇師與其身則恥師作對比:作者在這組自身矛盾的對比中,對不從師的表現加以評論,并給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作對比:作者在這組橫向比較中,對不從師的言行加以描述,并發(fā)出帶有諷刺語氣的強烈感慨。

        本段運用正反對比論證方法。

        6、 討論:《勸學》中有一句與本段中圣人、愚人的論述相仿,是哪一句?你認為句讀之師與傳道之師有何區(qū)別?你認為韓愈對君子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的看法是否符合現代觀點?

        7、 教師總結,學生背誦本段。

        三、作業(yè):背誦當堂所學的內容

        第三課時

        一、檢查復習

        1、背誦 2、字詞

        二、分析第三、四段

        (一)第三段

        1、指導朗讀

        2、自譯:師,不必 古指不一定今指不需要

        3、簡析:列舉孔子為例,進一步論證從師的重要性

        以孔子為例的好處:一石三鳥,典型精當

        1) 闡明了從師的意義;2)也說明了從師的3)與古之學者和古之圣人圣益圣等呼

        (二)第四段

        雖為附記性質,但是緊扣中心。作者贊揚李的不拘于時、行古道,也是對士大夫的有力批評。既針砭了時弊,又通過李來倡導了從師。因此結尾雖然簡單,但有力地照應了開頭,圍繞了中心。

        (三)問題探討:

        李蟠好的'是什么樣的古文?他不愿被什么樣的時所束縛?

        韓愈反對浮靡的文風,倡導古文運動,而李蟠好的正是韓愈倡導的六藝經傳當時社會風氣不好,人們不肯從師而學,李蟠不受風氣影響,拜韓愈為師。

        齊白石有一句話學我者生,似我者死,你能不能結合《勸學》《師說》的內容來分析一下?

        兩文都談到學習的重要,那么正確的學習目的究竟是什么?

        《勸學》認為學習的本質其實是改變自己學不可以已,永遠不停止,也即常言所說的活到老,學到老!稁熣f》中認為學習是為了聞道解惑。這些認識都是正確的。作為現代人,黑塞論述得更全面,他認為讀書學習是獲取教養(yǎng)的途徑,是自我意識的增強和擴展,并非是為了提高某種能力或本領(因為那樣的學習過于功利),而在于尋找生活的意義,也就是說,學習者需要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沒有追求的學習是低效的學習,只能滿足一般的生存需求。

        三、分析論證結構

        提出中心論點

        正面闡述(必要性、原則)反面闡述(對比)

        例證:孔子 附記:贊揚

        四、體會語言:整散結合 頂真手法

        五、作業(yè):背誦全文;積累相關文言知識

      文言文教案 篇3

        閱讀下在的文字,完成16—20題。

        陳思王植,字子建。年十歲余,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善屬文。太祖嘗視其文,謂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為論,下筆成章,顧當面試,奈何倩人?”時鄴銅雀臺新成,太祖悉將諸子登臺,使各為賦。植援筆立成,可觀,太祖甚異之。性簡易,不治威儀。輿馬服飾,不尚華麗。每時見難問,應聲而對,特見寵愛。太祖征孫權,使植留守鄴,戒之曰:“吾昔為頓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時所行,無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與!”植既以才見異,而丁儀、丁翼、楊修等為羽翼。太祖狐疑,幾為太子者數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jié)。文帝御之以術,矯情自飾,宮人左右,并為之說,故遂定為嗣。植嘗乘車行馳道①中,開司馬門出。太祖大怒,公車令坐死。由是重諸侯科禁,而植寵日衰。太祖既慮終始之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誅修。植益內不自安。(建安)二十四年,曹仁為關羽所圍。太祖以植為南中郎將行征虜將軍,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罷之。

        (《三國志?魏書十九?陳思王傳》)

        【注】①馳道:也稱御道,專供天子行車之道。②司馬門:即宮門,每門有司馬主管。

        16.對下面語句中加點詞義作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信評論

        B.每進見難問詰難

        C.飲酒不節(jié)節(jié)制

        D.公車令坐死判罪

        17.下面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①使各為賦

        ②故遂定為嗣

        B.①應聲而對

       、诙踩涡远

        C.①思此時所行,無悔于今

       、谟簿热,呼有所敕戒

        D.①以楊修頗有才策

        ②于是以罪誅修

        18.比較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字的意思,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偬嫔醍愔

        ②植既以才見異

       、畚牡塾孕g

        ④宮人左右,并為之說

        A.兩個“異”字意思相同,兩個“之”字指代對象相同。

        B.兩個“異”字意思不同,兩個“之”字指代對象不同。

        C.兩個“異”字意思不同,兩個“之”字指代對象相同。

        D.兩個“異”字意思相同,兩個“之”字指代對象不同。

        19.對曹植未能被立為太子的`原因,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性簡易,不治威儀。

        B.文帝暗用權術對付曹植,矯情自飾。

        C.宮女和曹操身邊的人都說曹植的壞話。

        D.曹植飲酒不節(jié),終因醉不能受救援曹仁之命。

        20.把下面的文字翻譯成現代漢語。

        (1)言出為論,下筆成章,顧當面試,奈何倩人

        譯:

        (2)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罷之

        譯:

      文言文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掌握積累一些重點虛實詞的用法。包括文中一些特殊用法的詞,一詞多義,表示時間的詞,數詞的應用。

       。病W習本文正面描摹與側面烘托相結合的手法,并能在自己的作文中應用。

       。场⑸钋懈惺芸诩歼@一民間藝術的魅力,激發(fā)學生熱愛藝術的熱情。受到藝術的熏陶。

        【教學重點】

        重點虛實詞的落實,積累背誦。

        【教學難點】

        本文正面描摹與側面烘托相結合的手法。

        【教學設想】

        設想為不提問課,主要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

        【教具準備】

        CAI課件一套

        【教學過程】

        一、開門見山直接導入,交待學習要求

        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一篇課文《口技》,這里說研究而不說學習,是希望本節(jié)課同學們要以研究的`態(tài)度,發(fā)現的精神來學習這節(jié)課。

        二、聽讀課文,請你發(fā)現

       。、文中有一句話可以概括全篇的內容,請發(fā)現,找出來。

       。病⑽闹杏幸粋字可以拎起全篇,請發(fā)現,找出來。

        三、研究課文

       。、文章是如何表現口技表演之善的?找出相關的語句,研究一下。

       。病⒄埬阏f話:

        用口技人表演之善,從()這幾句可以看出,它寫出了()的句式,說說你的研究成果。

       。场⒄埬銡w結:

        文章表現口技人表演之善,主要表現在:

        ⑴對()的描摹

       、朴茫ǎ┑暮嫱

        4、請你思悟:

        研究了本文表現口技表演人表演之善的方法,對我們今后的寫作有什么啟迪?請說說看。

        四、請你發(fā)現,落實字詞

       。薄⒏爬ɡ蠋煹氖纠,分組發(fā)現:

        第一組:發(fā)現文中用法特別的字詞

        第二組:發(fā)現文中古今異義的字詞

        第三組:發(fā)現文中表示時間的字詞

        第四組:發(fā)現文中一詞多義的字詞

        2、交流

        3、請你做做,課堂訓練

        五、課堂小結

        六、板書設計

        對聲響的正面描摹

        口技

        善

        用觀眾反應側面的烘托

        簡單的道具

      文言文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1、了解高考對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與現代漢語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過相關練習加以鞏固和提高。

        教學重難點:

        1.如何引導學生掌握辨析較復雜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學方法: 通過老師講解,學生大量的訓練,使學生牢固地掌握。

        教學時數:共計8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判斷句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了解高考文言文對文言句式的要求。

        2、 了解判斷句的特點。

        3、 通過一定量的練習,加以鞏固。

        教學實施過程:

        一、文言句式的概述

        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語言的發(fā)展和演變,也存在一些差異。掌握有別于現代漢語的常見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閱讀所必需的能力。這里主要掌握判斷句、被動句、倒裝(變式)句、省略句。

        一、判斷句

        1.用“者……也”表判斷

        “陳勝者,陽城人也。”(陳勝是陽城人)

        “方柯者,語文小棧之站長也。”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保H是趙國的良將)

        2.句末用“也”表判斷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保ǔ潜毙旃驱R國的美麗的人)

        “方柯,天才也!保ǚ娇率翘觳牛

        用“者”表判斷

        “方柯者,中國之人!保ǚ娇拢侵袊耍

       。.用“為”表判斷

        “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不能說是設法生財)

        4.用“乃”表判斷

        “是乃狼也!保ㄟ@是狼)

        “電腦乃高科技用具!保娔X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其句式有如下幾種表示法:

        “......者,......也!边@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主語后用“者”,表示提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后用“也”結句,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說。如:“陳涉者,陽城人也!保ā妒酚洠松媸兰摇罚

        “......,......也。”判斷句中,有時“者”和“也”不一定同時出現,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斷。如:“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保ā顿Y治通鑒》)

        “......者,......!庇械呐袛嗑,只在主語后用“者”表示提頓,這種情況不常見。如:“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者也!痹诰淠┻B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肯定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提頓,只起稱代作用。這種判斷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較常見。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戰(zhàn)國策.齊策》)

        無標志判斷句。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志,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如:“劉備天下梟雄!保ā冻啾谥畱(zhàn)》)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加強判斷的語氣,往往在動詞謂語前加副詞“乃、必、亦、即、誠、皆、則”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后作判斷詞則多起來。還有,肯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副詞和否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否定副詞“非”,都不是判斷詞。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

        1.用“者”或“也”表判斷。這是典型的文言判斷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頓,“也”表判斷;有單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連用的。

        例如:

        陳勝者,陽城人也。(司馬遷《陳涉世家》)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韓愈《師說》)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歸有光《項脊軒志》)

        夫戰(zhàn),勇氣也。(《左傳·曹判論戰(zhàn)》)

        蓮,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頤《愛蓮說》)

        2.用副詞“乃”“則”“即”“皆”“耳”等表判斷。這種形式也較為多見。例如: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司馬遷《陳涉世家》)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

        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蘇洵《六國論》)

        3.用動詞“為”“是”表判斷。其中“是”表判斷,要注意和用作代詞的“是”的區(qū)別。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司馬遷《鴻門宴》)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并。(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代詞,這樣) (蘇軾《石鐘山記》)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木蘭詩》)

        4.用否定副詞“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斷。例如: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蘇洵《六國論》)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斷。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例如:

        劉備天下條雄。(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劉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被動句

        教學目標:讓學生能夠判定什么是被動句,并能準確翻譯出來。

        教學實施過程:

        二、 被動句

        什么是被動句?

        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位于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也就是說,主語是位于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

        1.用“為”表被動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保ā惶煜氯顺靶Γ

        2.用“被”表被動

        “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忠心卻被別人誹*,能不怨恨嗎?)

        3.用“見”表被動

        “……徒見欺”(……白白地被欺騙)

        4.用“于”表被動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遠近!保ú荒鼙秽徖锼荩

        被動句總結 文言文中,被動句的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在古漢語中,在古漢語中,被動句主要有兩大類型:一是在標志的被動句,即借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志的被動句,又叫意念被動句。

        1、有標志的被動句,大體有以下幾種形式:

        動詞后用介詞“于”表被動,“于”起介紹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的作用。如:“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保ā妒酚洠袀鳌罚┻@里“惑”、“欺”的動作是由“于”后的“鄭袖”、“張儀”發(fā)出來的。

        有時也在介詞“于”或動詞前加“受”,形成“受......于......!钡男问奖肀粍。如:“吾不能舉金吳之地,十萬之從,受制于人。”(《資治通鑒》)

        用“見”、“于”,“見......于......。”表被動。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保ā妒酚洠H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保ㄍ希氨┮娪谕!保ā睹献樱夯萃跸隆罚

        “見”有一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實或見怒也!保ā洞鹚抉R諫議書》)這里的“見”不表被動,它是放豐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么樣的客氣說法,像現代漢語中的“見諒”等那為此種用法。用“為”,“為......所.....!北肀粍。如:“(巨)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并!保ā顿Y治通鑒》)

        用“被”表被動。如:“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保◤堜摺段迦四贡洝罚

        1、無標志的被動句,這種情況是指沒有被動詞的被動句。如:“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保ā顿Y治通鑒》)這里的“逼兵勢”是“被兵勢所逼”的意思。

        被動句是表示被動意義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詞表示被動。

        1.用介詞“于”“受……于……”表被動(“于”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張溥《五人墓碑記》)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韓愈《師說》)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2.用“為”“為……所……”(“為”引出動作的主動者)或“……為所……”表被動。

        例如:

        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歐陽修《伶官傳序》)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司馬遷《陳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蘇洵《六國論》)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司馬遷《鴻門宴》)

        3.用“見”“見……于……”表被動(“于”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動見瞻觀,何時易乎? (曹丕《與吳質書》)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4.用介詞“被”表被動。例如: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張溥《五人墓碑記》)

        參佐無不被系束。(《世說新語·桓南郡好獵》)

        5.動詞本身表被動。這是意念上的被動句,需要根據上下文來判別。例如:

        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 (《左傳·鄭伯克段于鄢》)

        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省略句

        教學目標:讓學生能夠判定什么是省略句子,并能準確翻譯出來。

        教學實施過程:

        三、省略句

        1、 主語的省略

        就是把主語省略掉。

        例如(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產異蛇,(是蛇)黑質而白章;(蛇)觸草 木,草木盡死;(蛇)以嚙人,(人)無御之者。[承前省主語]

        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淆之戰(zhàn)》)

        (2)承后省。如:“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詩經?七月》)

       。3)自述省。如:“(予)愛是溪,(予)得其尤絕者家焉!

       。4) 對話省。如:“(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王)曰:‘不若與人!

        2、 謂語的省略

        就是把謂語省略掉!

        例如“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修飾語和中心詞的省略。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飾語的省略]

        行一不義(事),殺一無罪(人),而得天下,不為也。[中心詞的省略]

        3、賓語與兼語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動詞賓語,也常省略兼語結構中的兼語。如:

        (趙括)嘗與其父言兵事,(趙)奢不能難(之),然不謂(之)善。

        杞子自鄭使(人)告于秦。

        鄭穆公使(人)視客館。

        屠懼,投(之)以骨。(《狼》)

        4、介詞和介詞賓語的省略。如:

        死馬且買之(以)五百金,況生馬乎?

        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zhàn)(于)河南,臣戰(zhàn)(于)河北。

        試與他蟲斗,(他)蟲盡靡。又試之(以)雞,果如臣言。

        此人一一為(之)具言所聞

        旦日,客從外來,與(其)坐談。(《鄒忌諷齊王訥諫》)

        5、分句的省略。如:

        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亦可致遠),功在不舍

        古今漢語都有成分省略,但又有所不同。這不同又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古漢語中省略的情況更多,二是現代漢語習慣上不能省的古漢語也可省。

        省略句總結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現代漢語中都有,不過,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情形:

        1省略主語有承前面的主語省略,有呼應下文省略,在對話中也常常省略主語。文言文中的第三稱代詞“之”、“其”不能作主語,也是文言文中主語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鄉(xiāng),積于今六十年矣,而鄉(xiāng)鄰之日蹙。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號呼而轉徒,饑渴而頓踣,觸風雨,犯寒暑,呼噓毒癘,往往而死者相藉也!庇袝r一個復句或一段話中多處省略主語,這些主語并不一貫,即所指不是同一對象,在閱讀和翻譯時要注意。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保ā短一ㄔ从洝罚┰诜g成現代漢語時,省略的主語要補充出來。

        2省略謂語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況下也有承接上文、呼應下文或因對話而省略的。如:“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六則)后一分句省略了謂語“擇”。在譯成現代漢語時,被省略的為主要補充出來。

        3省略賓語賓語的省略有兩種情況:省略動詞的賓語和省略介詞的賓語。如:“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保ā读H藺相如列傳》)這句話就省略了動詞謂語“拜”的賓語“之”又如:“豎子不足與謀!”(《鴻門宴》)這句話中省略了介詞“與”的賓語“之”。在文言文中,介詞“以”、“為”、“與”的賓語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譯成現代漢語時,省略了的動詞賓語或介詞賓語要補充出來。

        4省略介詞在文言文中,介詞“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保ā稄埡鈧鳌罚┚渲惺÷粤私樵~“于”。又如:“賜之彘肩!保ā而欓T宴》)句中省略了介詞“以”。澤為現代漢語時,省略了的.介詞也要補充出來。

        第四課時

        教學內容:倒裝句----賓語前置

        教學目標:讓學生能夠判定什么是賓語前置句,并能準確翻譯出來。

        教學實施過程:

        四、倒裝句(賓語前置;狀語后置;定語后置;主語后置)

        (一)、賓語前置

        1、 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這類賓語前置,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賓語必須是代詞;二是必須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詞表示。在這種情況下,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和否定詞之后。例如:

        《碩鼠》:“三歲貫汝,莫我肯顧!薄澳铱项櫋睉斫獬伞澳项櫸摇。

        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戰(zhàn)國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國也》〈孟子〉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否)焉。(之,賓語提前的標志) 《師說》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鐘山記》蘇軾

        不吾知其亦已兮,茍(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離騷》屈原

        東望愁泣,若不自勝。 《柳毅傳》李朝威

        見大王愛女牧羊于野,所(代詞,“之人”)不忍視。 《柳毅傳》李朝威

        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齊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問代詞“誰”、“何”、“奚”、“安”等做賓語時往往放在動詞的前面。

        例如:《鴻門宴》:“良問曰:‘大王來何操?’”“何操”應理解為“操何”

        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戰(zhàn)國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寡人之于國也》〈孟子〉

        彼且奚適也? 《逍遙游》〈莊子〉

        彼且惡(何)乎待哉? 《逍遙游》〈莊子〉

        沛公安在? 《鴻門宴》〈史記〉

        夫晉,何厭之有?(之,賓語提前的標志) 《燭之武退秦師》〈左傳〉

        吾實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韓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傳》李朝威

        無情郎安在? 《柳毅傳》李朝威

        3、介詞賓語提前: 在現代漢語中,介詞后面跟著賓語,組成介賓結構,用來修飾動詞謂語。在文言文中,介詞賓語往往置與介詞之前,形成一種倒置的現象。例如:

        《岳陽樓記》:“臆!微斯人吾誰與歸?”“誰與歸”應理解為“與誰歸”。

        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戰(zhàn)國策〉

        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異?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何以能田(畋)獵也? 《莊暴見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鴻門宴》〈史記〉

        余是以記之。 《石鐘山記》蘇軾

        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衛(wèi)風?氓》〈詩經〉

        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 《陳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遙游》〈莊子〉

        4、特殊結構:用之、是將賓語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個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國有什么罪過?)

        惟命是聽 (成語)

        惟利是圖 (成語)

        惟馬首是瞻 《馮婉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韓愈

        惟你是問。

        5、普通賓語前置

        在一般性的賓語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語感。

        賓語前置總結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于動詞或介詞之后,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

        第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記》)這種類型的句子關鍵是作賓語的疑問代詞(像: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詞,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有兩點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如:“時人莫之許也!保悏邸度龂荆T葛亮傳》)正常語序應該是“時人莫許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取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沒有什么實在意義。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有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一個范圍副詞“唯”,構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

        第四、介詞賓語前置的情況除了第一種情況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業(yè)文南向坐!保ā妒酚洠椨鸨居洝罚┮馑际恰皹I(yè)文面向南坐!

        第五課時

        教學內容:倒裝句----定語后置;狀語后置

        教學目標:讓學生能夠判定什么是定語后置、狀語后置句子,并能準確翻譯出來。

        教學實施過程:

       。ǘ⒍ㄕZ后置:

        在古漢語中將定語移置在中心詞之后的現象。定語后置一般有三種情況:

        1)、中心詞+定語+者或中心詞+之+定語+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五人墓碑記》張溥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詞+之+形容詞(定語)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勸學》)

        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3)、中心詞+數量詞(定語)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鴻門宴》)

       。ㄈ、狀語后置:

        現代漢語中狀語置于謂語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于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例如:

        《鴻門宴》:“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戰(zhàn)河南”即“戰(zhàn)(于)河南”,應理解為“于河南戰(zhàn)”!洞倏棥罚骸案仓哉啤奔础耙哉聘仓睉斫鉃椤坝檬终聘采w(蟋蟀)”。

        另外,還有定語置于中心詞之后,修飾名詞的量詞放在名詞之后等特殊現象。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國也》〈孟子〉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可以不負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國也》〈孟子〉

        舉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鴻門宴》〈史記〉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稜T之武退秦師》〈左傳〉

        雖董之以嚴刑,振(震)之以威怒 《諫太宗十思疏》魏征

        孰與君少長?——與君孰少長? 《鴻門宴》〈史記〉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勸學》〈荀子〉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勸學》〈荀子〉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師說》韓愈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 《陳涉世家》〈史記〉

        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邶風?靜女》〈詩經〉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賦》蘇軾

        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赤壁賦》蘇軾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簾以水晶。 《柳毅傳》李朝威

        命坐于靈虛之下。 《柳毅傳》李朝威

        第六課時

        教學內容:倒裝句----主語后置;固定句式

        教學目標:讓學生能夠判定什么是主語后置;固定句式句子,并能準確翻譯出來。

        教學實施過程:

       。ㄋ模、主語后置:

        為了強調謂語,有時將謂語置于主語之前。這僅僅是因為語言表達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還有定語置于中心詞之后,修飾名詞的量詞放在名詞之后等特殊現象。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慧)。 《愚公移山》〈列子〉

        甚矣,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哉! 《虎丘記》袁宏道

        快哉此風。ㄋ斡瘛讹L賦》)

        “美哉,我少年中國。

        五、固定句式

        吾孰與徐公美?——孰與,與…比怎么樣 《鄒忌諷齊王納諫》〈戰(zhàn)國策〉

        日食飲得無衰乎?——得無,該不會,表揣測的疑問詞 《觸龍說趙太后》〈戰(zhàn)國策〉

        反復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得無,該不會,表揣測的疑問詞《促織》蒲松齡

        求,無乃爾是過與(同“歟”,語氣詞)——無乃…與?恐怕…吧

        《季氏將伐顓臾》〈論語〉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何(以)…為,表反問的句式,為什么要…呢

        《季氏將伐顓臾》〈論語〉

        故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致江海。——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

        《勸學》〈荀子〉

        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奚以…為,哪里用得著…呢,表反問 《逍遙游》〈莊子〉

        山巒為晴雪所洗!獮椤,表示被動關系 《諫太宗十思疏》魏征(課后題)

        今日見辱問于長者!姟凇,表被動的固定格式 《柳毅傳》李朝威

        “他人之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莊子?秋水》)

        ——…之謂也,…說的就是…《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不亦……乎 相當于“不是……嗎”

        以為、以……為……意思是以為、認為、把……當作、用……做……。例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石鐘山記》)

        至丹以荊軻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

        如……何 相當于“對……該怎么辦”

        唯……是 “是”無意,起賓語提前作用;“唯”表示對象的唯一性

        豈……哉(乎)、獨……哉意思是難道……嗎例如:

        趙豈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ā蛾惿媸兰摇罚┡c其……孰若……、與其……寧……可譯為與其……不如(寧可)……

        與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鴻門宴》)

        與人刃我,寧自刃。(《魯仲連傳》)

        與其……寧…… 相當于“與其……寧可……”

       、湃纭巍⒛巍、若……何。這是三個同義的說法。意思是把……怎么樣、對……怎么辦或怎么對付(處置、安頓)……。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處理太行、王屋這兩座大山呢?)

        奈并累若屬何?(把你們一起連累了可怎么辦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辦呢?)

        ⑵……孰與……、……何如……。這兩種說法都是詢問比較的結果,用法相同。

        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你們看廉將軍和秦王相比,誰更厲害?)

        吾孰與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誰更美?)

        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長安和太陽相比,哪一個離得更遠?)

        孰與、何如還可以用來詢問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擇取舍。

        救趙孰與勿救?(救趙與不救趙哪個有利?)

        惟坐待亡,孰與伐之?(與其坐而待斃,哪如起而進攻他們?)

        嶺南梅開早,何如北地春?

        與孰與、何如這種用法相同的還有孰若、孰如、何若等。

       、遣灰唷?可譯為:不……嗎?,難道不……嗎?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有過不罪,無功受賞,雖亡,不亦可乎?

       、群(奚、曷)以(用)……為何以為何……為。這是三個同義的說法,可譯為哪里用得著……呢?、還要……干什么呢?

        吾有車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車為?

        世方亂,安以富為?

        上岸擊賊,洗足入船,何用塢為?

        勝自磨劍,人問曰:何以為?(磨劍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吾英王,奚跪為?(我是英王,為什么要給你下跪呢?)

        ⑸何……之為。這個格式的意思是還算得上……、還談得上什么……、還說什么……。

        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秦則無禮,何施之為?(還談得上什么恩惠呢?)

        國仇未報,何以家為?

        何以名為?臣夫桑下之餓人也?

       、实脽o、無乃。得無又寫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該不會、莫不是、只怕是、豈不是、莫非等。

        得無教我獵蟲所耶?

        日飲食得無衰乎?

        得毋有病乎?

        無乃又寫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豈不是、莫非是、恐怕要等。

        求,無乃爾是過歟?(恐怕要責備你吧?)

        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

        今君王既棲于會稽之上,然后乃求謀臣,無乃后乎?(豈不是晚了點嗎?)

        固定句式總結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結構,或者凝固結構。它的語法特點就是由一些不同詞性的詞凝結在一起,固定成為一種句法格式,表達一種新的語法意義,世代沿用,約定俗成,經久不變。它的分類可按表達語氣的種類分為四種:

        第一種:表陳述語氣常用的有:有以(有......用來)、無以(沒有......用來)、有所(有.....的)、無所(沒有......的)、比及(等到......的時候)、為......所。

        第二種:表疑問語氣常用的有:奈何(怎么辦)、何如(怎么樣)、如......休(把......怎么樣)、得無......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種:表感嘆語氣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這樣。┑。

        第四種:表反問語氣常用的有:無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嗎)、得無......乎(難道......嗎)、孰與、孰若(跟......相......)何......為(為什么......呢

        第七、八課時

        教學內容:特殊文言句式的判斷及翻譯

        教學目標:讓學生能夠準確判定不同句式,并能準確翻譯出來。

        教學實施過程:

        特殊文言句式的判斷及翻譯

        一、請翻譯。

        判斷句式

        1、有亭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3、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

        4、臣本布衣。

        5、已后典籍皆為板本。

        6、江東領袖孫伯符乃英雄也。

        7、濟北彀城下黃石即我也。

        文言文判斷句式常見有3種

        1、①……者……也

       、凇

       、邸

        2、句中不用“者”,句末不用“也”。

        3、用“乃”“為”“則”“即”等詞表判斷

        三、請翻譯

        省略句式

        1、(賣油翁)乃取一葫蘆置于地,(賣油翁)以錢覆其口。

        2、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小惠未遍,民弗從(之)也。

        4、以(之)告富者。

        5、山水之樂,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歸納:

        1、補充省略成分,應結合上下文語境。

        2、省略句常見的幾種類型

        ①主語省略 ②謂語省略

       、圪e語(包括介詞“以”的賓語)省略 ④介詞省略

        3、譯成現代漢語時,為做到語句通順,該補充的應補充。

        四、請翻譯。

        倒裝句-----介賓短語后置句

        1、孔子曰:“苛政猛于虎! 2、吾嘗疑乎是 3、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

        4、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 5、咨臣以當世之事

        6、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7、嘗射于家圃

        歸納:

        介賓短語后置句:在古漢語中,介賓短語往往放在動詞后面作補語。譯成現代漢語時,一般要把它提到動詞前面作狀語。

        五、請翻譯

        倒裝句-----賓語前置句(提賓句)

        現代漢語一般都將賓語放在動詞或介詞之后。但在古漢語中,有時賓語可以放在動詞或介詞之前,構成提賓式。

        A、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放在動詞或介詞之前。如:“何苦而不平?”(“何”是“苦”的賓語)1、子將安之 ?

        2、微斯人,吾誰與歸? 3、何以戰(zhàn)?

        B、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放在

        六、作業(yè):

        自己總結各種特殊文言句式特點,并能夠找出典型例子。

      【文言文教案】相關文章:

      文言文教案03-08

      狼文言文教案01-03

      文言文《口技》教案01-23

      文言文學弈的教案02-26

      初中文言文教案03-06

      文言文教案15篇03-18

      文言文教案(通用16篇)11-18

      有關文言文教案七篇02-03

      文言文教案范文十篇04-18

      有關文言文教案合集10篇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