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教案15篇
作為一名老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論語》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論語》教案1
筆者曾多次執(zhí)教《論語》十則 ,先前由于思想未認識到這個層面上來,也就是采用“讀一讀、背一背、理解大意”的思路,把這節(jié)課“忽悠”過去了。在學習《語文課程標準》之后,我對我以前的做法進行了反思,認為聯(lián)系生活不夠。如何聯(lián)系生活呢?筆者結合自己提出的“語文交際場教學理論”進行了再思考。我發(fā)現(xiàn),我過去在處理文本的時候犯了兩個錯誤。一是對《論語》中話語產(chǎn)生的背景缺少關注。二是聯(lián)系生活的方式不對。如果運用語文交際場的觀點,我就應該讓學生、教師穿越時光隧道,置身于文本所提供的場景或文本作者所處的時代之中,在這個特定的場中進行語用交際!如何做呢?選文的第十則剛好給我提供了這樣一個范例。于是,我大膽地實施了我的設想。沒想到,取得了空前的成功!這種教學,將傳統(tǒng)的逐句析文義、師生的機械分析變?yōu)榻處熍c學生的對文本之象的個性解讀。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之中完成對《十則》中每則的個性化修改和創(chuàng)造,使學生成為語文學習的真正主人,達到了傳統(tǒng)教學所不能達到的境界。
這種設計是遵循了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語文學習規(guī)律的,從實施的過程來看,教學策略也是完全正確的。這節(jié)課結束后,我無比興奮。一是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由于角色的置換而產(chǎn)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行為的高度自主性,讓我體會到了新理念運用到教學實踐之中所產(chǎn)生的魅力。二是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進行了富有創(chuàng)意的修改和再創(chuàng)造,這使得學生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 “學習的主人”。三是教師與學生組成了“學習共同體”,教師教的成份明顯比傳統(tǒng)式少多了,教師也輕松了許多。
當然,這種策略并不是適用于對每篇文言文的教學,這又反映出 “場復原”式聯(lián)系生活法的局限性?舍槍Α妒畡t》而言,這種方法又是最恰當不過的。但這種教學是不是又超出了《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了呢?沒有超過吧,我想。
這節(jié)課也有不足之處,那就是中心發(fā)言人發(fā)言時,常出現(xiàn) “我認為”而不是“我們小組經(jīng)過討論,認為”。要知道,小組討論的成果應是小組所有成員一起探究的.結晶,怎么能讓中心發(fā)言人一個人獨享呢!但對于這一點,只要我們做教師的,在課堂上多多提醒就行了。
《論語十則》這篇課文雖然是經(jīng)典,但畢竟是一千多年前的東西,對七年級的學生來說比較難理解。所以我在教學中更注重文言基礎的傳授。
在教學過程中,有以下幾點可以肯定:一是教得比較扎實,學生對一些基礎的文言知識掌握得較好;二是《論語十則》只是《論語》這部大書的幾頁,我在教學中盡量做到在有限的時間里拓展學生對這部經(jīng)典的認識;三是主要采用誦讀的方式來教學,學生容易上手掌握,有助于增進他們對課文的理解。
不足的地方有教學內(nèi)容有些面面俱到,學生對課文的翻譯掌握得不好,沒有在規(guī)定課時內(nèi)按排學生背誦課文。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感到了一個語文教師的無奈,面對一些很好的文字,卻不能用更加自由的方式來傳達。在古代難懂的文字和現(xiàn)代充滿活力的學生之間,我們的教師要怎樣做,才能變成一座美麗堅固的橋梁?
《論語》教案2
一、教學要點
1.了解儒家、道家兩家學說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較重要的概念,如“仁”“禮”“義”“孝”“道”“自然”“無為”等,并能有自己的體會;
2.對儒道兩家學說的影響及其互補性有一個整體的認識;掌握其中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tài)度。
3.誦讀、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習慣用語,形成語感。熟讀、背誦一些片段。
二、課前預習內(nèi)容
、逦难曰A知識
A.語音
盍(hé) 誨(huì) 裘(qíu) 敝(bì) 肱(gōng) 少(shào)者懷之
智者樂(yaò)山 ,仁者樂(yaò)水 知者樂(lè),仁者壽。
B.通假字
①可謂好學而已(已:通“矣”)
、谥邩罚收邏郏ā爸蓖ā爸恰保;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通“智”)也。
C.重點字詞
①就有道而正焉(正:使自己的道德行為得到修正,使動用法)
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使動用法,使……安逸;使……信任自己,使……得到關懷和愛護)
③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勤快) 回雖不敏(敏:聰敏、聰明)
、芪迨烀ㄌ烀河猩咸斓闹家、自然的秉賦、人生的責任與義務等多層含義)
⑤是智也(是:代詞,這)
、揞粮餮云渲荆粒汉尾唬
、咴笩o伐善,無施勞(伐:夸耀,炫耀;施:表白)
、嗵煜職w仁焉(歸:稱許,贊許)
、嵝∪碎L戚戚(長:總是,常常;戚戚:憂愁,哀傷)
⑩一日克己復禮(一日:一旦,表示假設關系)
D.本課中所涉及的成語與格言。
、偃ⅲ氖换,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谥疄橹,不知為不知
③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⑤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⑥克己復禮
⑦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E.重點虛詞:
主要是“于”、“而”、“之”、“且”,請學生針對原文,選擇例句自己歸納其用法。
、鎸W生根據(jù)注釋,依此翻譯節(jié)選各則,并思考每一則所反映的儒家的思想是什么,體會孔子思想的博大與深邃。
三、教學過程
。ㄒ唬⿲
“宋代有名的宰相趙普曾經(jīng)對宋太宗趙匡義說:“臣有《論語》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钡拇_,我國兩千年來,不論立身處世以及政治社會,皆以儒家思想為中心,而《論語》更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書,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就是這個意思。
(二)檢查學生預習內(nèi)容。
(三)孔子、《論語》簡介
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建者,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追記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大約成書于戰(zhàn)國初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論語》共二十篇。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義”。
。ㄋ模┪谋緝(nèi)容講析;
1.“學而”篇
原文: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讀解】:此則講的是好學的態(tài)度、表現(xiàn)與要求。君子可以不求食飽、不求食好,居住環(huán)境不追求舒適,居住環(huán)境較好的話會有一種依賴性,會對個人修養(yǎng)道德沒有幫助,反而使自己變得很懶惰;做事和工作都要勤勞、敏捷、認真,而且要小心說話,俗話說得好“飯可以亂吃,話不可以亂說”;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能讓自己像那些有道德的人一樣。
孔子認為好學,要學業(yè)精通,就必須勤奮。學會居安思危,這樣就可以算是孔子所提倡的那樣。這句話可謂與我們現(xiàn)代人的追求是反過來的,我們現(xiàn)在的教育制度給大家的教育,就是要讀好書才能有好職業(yè),不斷拿學位才能有好的生活、“娶(嫁?)美女(帥哥?)買房買車”。
這也是現(xiàn)實的,能拿在手里的;但這并不是說孔夫子古板、落后,而是揭示了一個重要的道理:我們的一生,終究是精神生命的一生,物質追求和感官享受終究有限,而精神的升華才是人生的最終之道。外在的追求會導致沖突緊張而又矛盾的一生,精神的升華卻會呈現(xiàn)心理的平安與人生的順遂。我們并不是要把兩方面對立起來,而是要把重心放平衡,人生就有無限的寬裕,而物質的追求,實在會讓生命總是緊張而煩惱。
2.“為政”篇
原文:“吾十又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孔子說:“我童年學習,到了十五歲時立下了求學的志向,三十歲時學問和處事都可以在社會上立身了。四十歲時學問上的問題都能清楚明白,立身處事有堅定的原則,不會被外界左右。五十歲時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給予我的使命職責和命運。六十歲時我聽到順耳話能夠分辨是非,聽到逆耳話能夠理解他人,對各種人的各種話都能分辨取舍。七十歲時我的'心靈和行為都達到了自由王國的境地,行隨心至,從不越過仁的規(guī)范!
子曰:“由(子路)!我教誨你的知道了嗎?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句不知道,這種態(tài)度才是明智的啊!”
【讀解】:這一則講的是人的一生進德修業(yè)的發(fā)展過程,分為了幾個階段,真可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孔子是自學成才的典范,勤奮不倦地學習是貫穿孔子一生的主題。正是通過刻苦的學習,孔子才掌握了淵博的知識,并授徒講學,成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正是通過學習的積累,在不斷的學習中,孔子一步步得到提高,從而達到了“從心所欲”的境界?鬃訉W習如饑似渴,不斷的尋找機會充實自己,“入太廟,每事問”?鬃诱J為學習要有正確的態(tài)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為政》)?鬃右詫W習為樂,并對學習有很深的體會。
后一則強調(diào)了要正確的估量自己,不夸耀,不虛偽,人要有自知之明。
3.“公冶長”篇
原文: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鳖仠Y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譯文:顏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顏淵:名回,字子淵。季路:名由,字子路或季路)?鬃诱f(子:男子的尊稱,這里指孔子):“何不各自談談你們的志向呢?(盍:何不)”子路說:“愿將我的車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衣[輕]裘:泛指衣服。“輕”字為衍文,是因《論語雍也》中有“衣輕裘”而誤衍。“裘”:本指皮衣。共:動詞:指共同享用),用壞了也不抱怨(敝之:指把車馬、衣裘用破,用壞。敝:使動用法。憾:抱怨)!鳖仠Y說:“(我)想的不是夸耀自己的好處(伐:夸耀),不夸大自己的功勞(施:表白)!
子路說:“愿意聽聽您老人家的志向!笨鬃诱f:“老年人,使他們安逸;平輩的人(朋友),使他們信任我;年輕人,使他們歸依我。”(安、信、懷:都作使動詞用,賓語“之”分別指代“老者”、“朋友”、“少者”。安:安逸。懷:歸依)
解讀:本章寫的是孔子和他的兩個學生以言“志”為題,討論怎樣做人和如何處理人際關系為具體內(nèi)容簡短的一段對話。
提出對處理“老、中、輕”三代人的人際關系的原則,代表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作風。在新時期,尊老敬老、真誠守信、關心青少年成長,已成為科學發(fā)展觀,構建社會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4.“雍也”篇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譯文:先生說:“知道它不如喜歡它,喜歡它不如以之為樂! 先生說:“智者喜歡水,仁者喜歡山;智者活躍,仁者沉靜;智者快樂,仁者長壽。”
【讀解】:這里,孔子強調(diào)了學習興趣的重要性:有了濃厚的興趣,我們才會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鬃诱沁@一點的身體力行者,孔子聽《韶樂》,“三月不知肉味,”即為明證。 后一段話,充滿了辯證法,也是孔子對人的個性的深刻體悟,很能給人啟迪。“山的沉穩(wěn),水的靈動”,也許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不可缺少,也許,并非每個人都能成為智者或者仁者,但是作為目標來追求,人生就會更加有意義。
5.“述而”篇
原文: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譯文:孔子說:“君子心胸寬廣坦蕩,小人經(jīng)常心緒不寧!
【讀解】:君子光明磊落,不憂不懼,所以心胸寬廣坦蕩;小人患得患失,忙于算計,又每每庸人自擾,疑心他人算計自己,所以經(jīng)常陷于憂懼之中,心緒不寧?鬃诱J為,作為君子,應當有寬廣的胸懷,可以容忍別人,容納各種事件,不計個人利害得失。心胸狹窄,與人為難、與己為難,時常憂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為君子。
6.“顏淵”篇
原文: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視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鳖仠Y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文:顏淵問仁?鬃诱f:“抑制自己,履行禮,就是仁。一旦這樣做到了,天下的人都會歸向仁。實行仁,全憑自己,難道憑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實行的條目。”孔子說:“不合禮的現(xiàn)象不看,不合禮的聲音不聽,不合禮的話不說,不合禮的事不做!鳖仠Y說:“我顏回雖然遲鈍,也要求實行這些話。”
【讀解】:這一則,孔子論述“仁”,強調(diào)克制私欲,用禮來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舉止,側重強調(diào)了個人的修身。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從這則中,我們可以看出其對老師所學的信服,也可以看出師生關系的和諧。應該說,講究自我表現(xiàn)約束,用一定的社會規(guī)范來調(diào)適自己的行為與語言,提高個人修養(yǎng),使人與人的關系和諧,這種思想是值得提倡的。
7.“季氏”篇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依衰,戒之在得!
譯文:孔子說:“君子有三件需要戒除的事情:少年時候,血氣還沒有固定,要戒除的是女色;等到壯年時,血氣正旺盛,要戒除的是爭斗;等到老了的時候,血氣已經(jīng)衰落了,要戒除的是貪欲!
【讀解】:這一則,孔子從人生的三個階段,強調(diào)了要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少年戒女色,壯年要成熟穩(wěn)重,做事情要憑借理智,要三思而后行;老年要淡泊,不可以貪婪。應該說,孔子說這些的出發(fā)點,還是“禮”的規(guī)范。這則對我們今天加強個人修養(yǎng),很有啟迪意義。
。ù谁h(huán)節(jié)教學預設說明:翻譯可以交給學生回答,教師適當點撥;然后對于各則語錄所反映的思想,讓學生自由討論,教師也參與到其中,形成師生探討互動的課堂氣氛!)
。ㄎ澹⿲W習《論語》意義。
1.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而《論語》則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經(jīng)典。
在兩千余年的封建社會里,儒家思想及文化,一直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而《論語》則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經(jīng)典。
雖然新文化運動以來,儒家學說成了被打倒的對象,但是儒家某些思想仍然在我們的生活里或多或少地影響著。盡管西方文化一直在向我們這個東方古老的國家不斷滲透,國人中受其影響甚眾,但國學作為中國固有的學術和文化,仍然是占主導地位的。
近幾年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漢學不斷成為世界各國學術界要了解和研究的對象,今年就有許多國家興辦了孔子學院,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2.宣揚國學,宣揚儒家文化,有效地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
自新文化運動以來,白話文逐漸興起,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的確是靠了邊,試問現(xiàn)在的年輕人,對于國學了解多少?如果不在青年人中大力宣揚國學,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就不可能得到有效地傳承,中華文明之所以沒有象世界其他古老文明一樣滅亡,就是因為文化傳承起了很大的作用。
現(xiàn)在重提國學教育,宣揚儒家文化,就是文化傳承的一部分!墩撜Z》作為儒家的經(jīng)典著作,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雖然今天我們不可能把儒家思想和著作作為教育的主要部分,但至少要了解,相信通過了解,我們一定有所收獲。
四、課后作業(yè)
1.背誦幾則你最喜愛的論語。
2.抄寫熟記詞語并翻譯全文。
3.預習《老子五章》。
《論語》教案3
教學目標:
1.熟練文思想內(nèi)容,對照反省自己.
2.積累文言詞匯。
教學重點:
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nèi)容。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
1.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2.朗讀、背誦課文。
3.研讀前五段內(nèi)容。
一、導入新課:
中華民族有著數(shù)千年的文明歷史,產(chǎn)生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它不僅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fā)展產(chǎn)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對今天在全民族弘揚愛國主義思想,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現(xiàn)實意義。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已成為世界文化寶藏的重要部分,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驕傲。
《論語》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人們所效法,F(xiàn)在我們就來學習它的節(jié)選部分《〈論語〉十則》。
二、朗讀課文:
1.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朗讀示范。學生體會語氣、語調(diào)、停頓等。
2.全班齊讀。
感知課文內(nèi)容。多讀幾遍,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根據(jù)朗讀的語氣、語調(diào)和停頓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3.正音、正字。
三、理解課文內(nèi)容:
1.理解重點詞語。
a.教師導學:
學習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積累一定量的文言詞匯。文言文中的基本詞匯大多與現(xiàn)代漢語意義相同,這好理解。但有些詞,古今意義發(fā)生變化。如成語“走馬觀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為“行走”,這個成語就講不通了。再如“赴湯蹈火”中的“湯”是“熱水”的意思。這些都與現(xiàn)代漢語完全不同。學習文言文要特別注意這些變義詞。另外,一些文言虛詞,如“之”、“乎”、“者”、“也”之類,意思比較寬泛,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這就需要聯(lián)系上下文,正確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細讀幾遍,理解各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如果開始不理解,試著再讀幾遍。實在理解不了的,將問題提出來。
教師指導學生根據(jù)句子理解詞義,根據(jù)詞義理解句子。
教師要求學生,自己理解了的,講給同學、老師聽聽。不理解的,四人小組討論討論。實在不懂,請教老師。
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學生能講清的,教師再度明確。學生理解有困難的,教師要講明白,講透徹。
重點掌握下列的意思: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
◆溫故而知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見賢思齊焉。
◆士不可以不弘毅。
◆死而后已。
◆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理解課文內(nèi)容。
教師導學:
關于課文翻譯,教師可以根據(jù)情況,給學生講解有關信、達、雅及直譯、意譯等常識,但要講得淺顯易懂。指導學生逐句翻譯前五段。
學生較為難以理解,須重點講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b.吾日三省吾身
c.傳不習乎?
d.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四、朗讀、背誦:
反復朗讀,直到成誦。
五、作業(yè):
、俦痴b課文。
②抄寫、識記字詞。
、垲A習剩余部分內(nèi)容。
第二課時
教學內(nèi)容:
、傺凶x后五段內(nèi)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義。
、鄹爬ǔ烧Z、格言,積累語言。
一、檢查作業(yè):
①背誦課文。
、诳疾榫渥拥姆g及其重點詞語的解釋。
二、理解后五段內(nèi)容:
按第一課時要求,逐句翻譯剩余各段。
教師須重點講解的:
、僖娰t思齊焉。
、谑坎豢梢圆缓胍,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塾幸谎远梢越K身行之者乎?
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概括思想內(nèi)容:
指導學生將課文有關內(nèi)容歸納到如下幾點:
、賹W習方法 ②學習態(tài)度 ③思想修養(yǎng)
歸納成語、格言
提示: 溫故知新 任重道遠 死而后已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guī)?見賢思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學習體驗:
、賹W了這篇課文,你認為哪些內(nèi)容使你收獲最大?談談感想。
、谂c課文自相對照,談談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還有欠缺?應怎樣改進?
③“溫故而知新”對于指導我們的學習有什么重要意義?
、芡高^表面文字,理解“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義。試著模仿這種寫法,也寫幾句。
五、教師小結:
《論語》的思想內(nèi)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學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yǎng)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lián)系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今后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六、作業(yè):
、偻瓿伞把杏懪c學習”
、谒鸭墩撜Z》中有關做人道理的簡短的語錄四條,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
《論語》教案4
【教學目標】
圍繞“樂”,解讀孔子的快樂之道,從中獲得些許人生的感悟、心靈的快樂體驗。
【教學設計】
一、導入
1、“朋友”
2、我們?nèi)惾硕际恰芭笥选?/p>
3、熱情洋溢地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4、這句出自《論語》(第一則)
二、由“樂”引出的讀音解困
1、“樂”字,讀音有疑問
明確:多音字,解釋為“快樂”,讀“l(fā)e”
2、再次齊讀這一句
3、自由朗讀《論語十則》再看看還有哪些字,在讀音上要引起注意的。
明確:多音字、通假字、生字等。——順帶把一句的意思都理解了。
(結合意思能更好地確定讀音,確定了讀音也能更好地理解意思)
4、再次齊讀全文(注意:已經(jīng)疏通的讀音)
三、孔子的快樂之道一:向一切人學習
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 什么樣的 )朋友? 來( 干什么 )?
明確:和他志同道合的朋友,來交流學習心得和經(jīng)驗……
2、背景:《史記》中說,孔子辭官以后,專力講學,“弟子彌多,至遠方來”。
明確:既然來的都是跟他學習的人,可見學問都不如他,那有什么好快樂的?
3、引導誦讀:第七則(第六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籴屃x這句話(注意:三、必、擇其善者、從、改)意思
、趹撟x出怎樣的語氣?(個別讀)
明確:肯定的語氣(必、從、改)重音
、埤R背這一則、個別背
、苄〗Y板書:孔子之所以“快樂”,因為可以“向一切人學習”。
四、孔子的快樂之道二:坦然面對無知
1、因此,孔子擁有了弟子3000,其中有72賢(賢能賢德)人。
2、仲由便是其中一個,讓我們看看孔子是怎樣將“快樂”傳遞給他的學生的。
3、齊讀第五則。
4、這里你讀到“快樂”了嗎?這則說什么?
明確:學生很可能是沒有讀到的,沒關系,先理解意思:“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是智慧的.!
5、孔子是用什么樣的語氣?(讀一讀)
明確:學生自由想讀。生氣、溫柔、嚴肅……
6、為什么孔子這么強調(diào)分清“知與不知”?
明確:不知道裝作知道會讓人很煩惱(庸人自擾)
7、你有過這種“不懂裝懂”的經(jīng)歷或者見過“不懂裝懂”的人嗎?當時有怎樣的感受?(聯(lián)系自己談談)
明確:讓學生體驗到孔子看似責備的話語,事實上是將一種生活態(tài)度與“快樂”情感帶給子路。
8、齊背這一則,個別背
9、小結板書:孔子告訴弟子要正確對待知與不知,學會“坦然面對無知”(如果你坦誠面對自己的不足了,你也便可以活得更快樂)。
五、孔子的快樂之道三:學會寬恕他人
1、然而,我們知道人生難免會有不如意和令人氣憤的時候,比如:下面出現(xiàn)的幾個場景:
、賵鼍耙:語文課上,我和同桌輕聲討論書中一個生字的讀音,老師發(fā)現(xiàn)了,當眾點了我的名字,此時我心想: 。
②場景二:下課期間,我的同桌小明垂頭喪氣地從老師辦公室回來,一道仇恨的眼神,直射我的臉上,然后惡狠狠地丟下一句:“我今天偷帶漫畫書到學校的事,你告訴老師的吧!”“誰說是我干的!”我沖他大喊,他卻當做沒聽見,不予理睬,這時候我 。
2、面對這些我們可能無力改變的事實,一味地生氣好嗎?我們來齊讀第十則,看看孔子是怎樣看待類似的問題的?
、傧冉忉屢馑:關注“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跒槭裁匆獙捤e人的錯誤?(結合第一則“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老和尚背女人的故事)
、蹖W會“寬恕”,你能獲得什么?
明確:快樂
3、重新回歸場景聯(lián)想,這時你的言行會有變化嗎?
4、齊背第十則,個別背
5、小結板書:學會放下包袱,“學會寬恕別人”,該放下時且放下,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闊天空。
六、總結送贈言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遇到這樣那樣值得高興的事或者令人困惑的麻煩,也許很多時候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就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tài)度,學會“快樂”的生活,就是孔子以及《論語》想要傳遞給我們的真諦!
今天我們學習了僅僅才三句《論語》,卻已經(jīng)有這么多的人生感悟了,可見《論語》是一部蘊含孔子大智慧的好書,我們一定還能在閱讀其他幾則中獲得更多的人生哲理。
齊聲讀全文,然后給你的好朋友或者同學選取一句你覺得最適合或者最能表達你期望的《論語》篇目作為贈言送給他們。
明確:學生背送的句子,談談理由。
《論語》教案5
學習目標
1、學習重點文言詞語,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認識并調(diào)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激發(fā)熱愛民族經(jīng)典文化的熱情。
一、預習檢測
查閱資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關知識,記住知識要點。
1、孔子:
2、《論語》:
3、注音
說、論、省、逾、罔、殆
慍、簞、堪、肱、篤
4、重點詞語理解
時習:慍:
信:傳:
立:天命:
耳順:罔:
殆:逾:
川:樂(之者):
曲肱:于我如:
焉:斯:
篤:
二、自主學習
讀注釋翻譯全文,分組提出疑難語句,供師生當堂解決。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譯: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弊g: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p>
譯: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譯: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譯: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譯:
二、交流展示(略)
三、檢測反饋
1、填空
《論語》是一部______體散文集,是孔子的_______和____________所輯錄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錄。宋儒把《論語》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稱為“四書”。
孔子,名______,字_______,______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思想核心是______,政治上主張_______,鼓勵人們________,即“出來做事”。開______講學的風氣,傳說有弟子_______人,身通六藝者_________人?鬃颖救艘脖粴v代統(tǒng)治者尊奉為至圣先師。
《論語》教案6
一、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習重點文言詞語,解讀各則語錄,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論語》的有關知識,明確其在歷史上的價值。
。2)過程與方法:通過合作探究、體驗反思學習經(jīng)典的原創(chuàng)精神。
二、重點、難點
1、通過學習重點文言詞語,理解各則語錄,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結合本文的學習認識并調(diào)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激發(fā)熱愛民族經(jīng)典文化的熱情。
三、自學提綱
。ㄒ唬┳灾鲗W習
1、解決生字詞讀音
論語說慍三省罔殆女凋恕
業(yè)亦矣已己是知也自省弘毅
2、查閱資料,了解作品及孔子。
3、熟讀課文,并進行示范朗誦。
4、關鍵字詞理解
A、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而:時:習:之:亦:說:
B、慍:
C、吾日三省吾身(吾:日:三:。何嵘恚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E、交:不信:傳:
F、溫故而知新(溫:故:
G、可以為師矣(可:以:
H、罔:殆:
I、誨女知之乎(誨:女:
J、是知也(是:知:
K、見賢思齊焉(賢:齊:焉:
L、必有我?guī)熝桑ū兀?/p>
M、善者:從之:改之:
N、士不可以不弘毅(士:弘毅:
O、仁以為己任(仁:以為:己任:
P、死而后已(已:
Q、歲寒:凋:
R、行之者乎:
S、其恕乎(恕:
5、翻譯原文
6、閱讀課前導讀,按照下面三類把內(nèi)容劃分類別:
求知態(tài)度:
學習方法:
修身做人:
7、搜集整理本課的成語。
。ǘ⒑献魈骄浚
1.用文中的話回答對待“賢”與“不賢”我們應該怎樣做?
2.曾子認為“士”應該具備怎樣的品行?你知道歷史上哪些人物可以稱之為“士”?
3.松柏有什么樣的品性?討論交流這句話的現(xiàn)實意義。找一個與這句話意思相近的成語、俗語。
4.聯(lián)系生活實際,學習小組內(nèi)討論交流,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當“己所欲”時就要“施于人”嗎?
二、拓展學習:
以下是《論語》精華選讀,讀讀背背,讓自己的心靈沐浴在經(jīng)典智慧的光芒中。
1.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譯文】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因為他無權獨立行動),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
2.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弊迂曉唬骸啊对姟吩,‘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譯文】子貢說:“貧窮而能不諂媚,富有而能不驕傲自大,怎么樣?”孔子說:“這也算可以了。但是還不如雖貧窮卻樂于道,雖富裕而又好禮之人!弊迂曊f:“《詩》上說,‘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孔子說:“賜呀,你能從我已經(jīng)講過的話中領會到我還沒有說到的意思,舉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談論《詩》了。
3.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譯文】孔子說:“《詩經(jīng)》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思想純正’。”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于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guī)矩!
5.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文】孔子說:“君子合群而不與人勾結,小人與人勾結而不合群!
6.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不講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一樣,它靠什么行走呢?”
7.孔子謂季氏,“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譯文】孔子談到季氏,說,“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樂舞蹈,這樣的事他都忍心去做,還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來呢?”
8.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譯文】孔子說:“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鄉(xiāng)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9.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譯文】孔子說:“君子明白大義,小人只知道小利。”
10.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譯文】孔子說:“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對的地方),要委婉地勸說他們。(自己的意見表達了,)見父母心里不愿聽從,還是要對他們恭恭敬敬,并不違抗,替他們操勞而不怨恨。”
11.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譯文】孔子說:“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
12.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譯文】孔子說:“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一定會有思想一致的人與他相處!
13.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譯文】子貢問道:“為什么給孔文子一個‘文’的謚號呢?”孔子說:“他聰敏勤勉而好學,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請教為恥,所以給他謚號叫‘文’!
1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15.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譯文】孔子說:“聰明人喜愛水,有仁德者喜愛山;聰明人活動,仁德者沉靜。聰明人快樂,有仁德者長壽!
1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譯文】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助長別人的惡處。小人則與此相反!
17.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譯文】孔子說:“君子講求和諧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協(xié)調(diào)!
18.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譯文】孔子說:“君子安靜坦然而不傲慢無禮,小人傲慢無禮而不安靜坦然!
19.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譯文】孔子說:“剛強、果敢、樸實、謹慎,這四種品德接近于仁。”
20.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譯文】孔子說:“貧窮而能夠沒有怨恨是很難做到的,富裕而不驕傲是容易做到的!
21.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譯文】孔子說:“君子認為說得多而做得少是可恥的!
22.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譯文】孔子說:“古代的人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而現(xiàn)在的人學習是為了給別人看!
23.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譯文】孔子說:“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別人!
24.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譯文】孔子說:“有了過錯而不改正,這才真叫錯了!
25.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譯文】孔子說:“我曾經(jīng)整天不吃飯,徹夜不睡覺,去左思右想,結果沒有什么好處,還不如去學習為好。”
26.子曰:“當仁,不讓于師!
【譯文】孔子說:“面對著仁德,就是老師,也不同他謙讓!
27.子曰:“有教無類!
【譯文】孔子說:“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類!
28.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損矣!
【譯文】孔子說:“有益的交友有三種,有害的交友有三種。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誠信的人交友,同見聞廣博的人交友,這是有益的。同慣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諛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慣于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這是有害的!
29.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jié)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晏樂,損矣!
【譯文】孔子說:“有益的喜好有三種,有害的喜好有三種。以禮樂調(diào)節(jié)自己為喜好,以稱道別人的好處為喜好,以有許多賢德之友為喜好,這是有益的。喜好驕傲,喜歡閑游,喜歡大吃大喝,這就是有害的!
30.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譯文】孔子說:“父母的年紀不可以不知道,是可喜的事情,也是可懼的事情。
【資料附注:孔子的學生】
孔子的學生很多,《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就是說孔子學生有3000人,成績優(yōu)異者72人。
顏回,字子淵,以德行著稱,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鬃涌滟潯耙缓勈,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子路,即仲由、季路,以勇武著稱,性子急,脾氣大,常挨孔子罵。
子貢,即端沐賜,以言語著稱,是辦外交、做買賣的好手,是樹孔子為“圣人”的主要弟子。
曾參,字子輿,孔子的繼承人。
四、自學測評
1、孔子,名,字。(朝代)國人,我國偉大的家、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一部書,共有篇,是(學派)經(jīng)典著作之一。
2、解釋詞語
不亦說乎五日三省吾身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士不可以不弘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翻譯句子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p>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論語》教案7
教學目的
子曰1.了解文言文的常識和方法
子曰2.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前部)。
子曰3.理解課文詞語和句子的含義(前一部分)。
教學重點:目標3
教學難點:目標3
預習指導
子曰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子曰慍 罔 殆 謂哉 焉 誨
子曰2.看課文注釋或查字典,試翻譯課文。
子曰3.熟讀。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三分鐘演講
子曰二、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子曰請同學自由發(fā)言,說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關學習的格言或諺語來,以此調(diào)動學生的情緒。
子曰由此導入孔子關于學習的論述。
子曰三、文言文入門:
子曰教師講解:
子曰1.文言文的翻譯方法:直譯和意譯
子曰2.文言文的古今義和一詞多義
子曰3.通假字
子曰4.朗讀與背誦
子曰5.四種特殊句式:
子曰四、朗讀指導
子曰1.教師范讀課文。
子曰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一次,教師糾正學生朗讀過程中語音和停頓方面的錯誤,學生齊讀課文。
子曰3.抽二個學生朗讀,眾評。
子曰注意:引導學生注意文言文朗讀的停頓和重音。
子曰五、指導文言句子翻譯。
子曰因為是第一次接觸文言文,要與學生講清以下幾點:
子曰(l)弄懂每個字的含義。(2)把古代的單音字換成現(xiàn)代雙音詞。(3)弄清虛詞的用法。(4)補充適當?shù)脑~語。(5)調(diào)整句子的語序。(6)揣摩句子的語氣。(7)注意古今義的不同。(8)注意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9)四種文言文特殊句式。
子曰六、指導翻譯第1--5則:
子曰處理方法:
子曰1.第一則由老師示范性翻譯:
子曰由個別的詞義,到句意的直譯和意譯。
子曰2.每一則由教師講解幾個普遍性難字詞,然后學生自己試譯,不明白的舉手發(fā)問,由會的同學或老師答疑。
子曰3.分別請四位同學展示翻譯的結果
子曰4.師生共同評價,糾正。
子曰七、指導背誦
子曰八、小結
子曰由學生談談學習了這五冊明白了什么學習方面的道理.
子曰自由發(fā)言,不拘對錯.
子曰九、作業(yè)
子曰l.課后練習一、二題。A類
子曰2.背誦全文。B類
子曰3.默寫全文。C類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子曰1.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
子曰2.理解課文詞語句子的含義(后半部分)。
子曰4.朗讀與背誦.
子曰教學重點:目標2
子曰教學難點:辨別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的句子。
子曰教學過程
子曰一、三分鐘演講
子曰二、檢查復習
子曰朗讀全文。
子曰二、導入
子曰上一節(jié)課,我們已經(jīng)學習理解、翻譯幾段文言句子。這一節(jié)課,請同學們自己來試翻譯余下的課文。
子曰三、翻譯課文6-10則
子曰l.教師講解下列難句:
子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子曰2.學生嘗試自己翻譯,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來大家講座,由明白的'學生或老師答.
子曰3.抽查二個學生翻譯,其他同學進行評價糾正補充。
子曰四、獨立思考:本課所選各則都是談學習的,有的談學習態(tài)度,有的談學習方法,請各舉例說明。
子曰獨立思考后抽查發(fā)言,學生互相補充:
子曰(1)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識之。
子曰(2)學習態(tài)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五、片斷寫作:
子曰當堂完成學習本文的體會,要求結合自己的學習應該怎樣去做。100字左右
子曰寫完后班內(nèi)交流。(有關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的問題)
子曰五、小結
子曰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許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積極意義。我們在學習中應進行借鑒、參考。
子曰六、背誦指導:
子曰抓關鍵詞的背誦法
子曰七、作業(yè)
子曰A 1.課后練習三、四題。B 默寫課文
《論語》教案8
教學目標
1.了解古代偉大教育家孔子的有關情況及《論語》,能流利朗讀及背誦課文。
2.理解每則語錄的內(nèi)容,體味《論語》的語言風格。
3.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體會孔子所倡導的“為學之道”。
教學重難點
1.積累歸納,理解文中重要實詞的意思及有關句子的含義。
2.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體會孔子所倡導的“為學之道”。
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剛剛入學,在小學時又強調(diào)快樂學習,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不夠重視,因此學生在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墩撜Z十二章》是學生本學期接觸的第二篇古文,由于初一學生剛剛接觸文言文,基礎較差,對文言文實詞、虛詞的掌握較差,實詞積累少,因此在閱讀中存在一定困難。所以本文要在熟練朗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拔釘子”的方法,掌握重點詞語。并且注意積累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等文言知識。
課時分配
2課時
教學設計(設計者:)
教學過程設計
一、新課導入
有人說,若中國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論語》,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鞍氩俊墩撜Z》治天下”,也形象地概括了這部儒家經(jīng)典對后世的卓越貢獻。今天,就讓我們走近孔子,隨著這位“萬世師表”一起去探討學習方法、學習態(tài)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讀儒家經(jīng)典
1.介紹孔子及《論語》。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說的,被后世尊稱為“圣人”。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曾長期聚徒講學,開私人講學的風氣,傳說有弟子三千人,通六藝者72人。
《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關于孔子言行的一部書,是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全書共二十篇,行文以對話體為主,是語錄體散文的典范。南宋朱熹把《論語》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為“四書”。
2.輕松聽一聽:學生聽教師朗讀課文,聽準字音,聽清節(jié)奏,圈點勾畫生字詞。
3.大膽讀一讀: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全班齊讀,感知課文內(nèi)容。多讀幾遍,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根據(jù)朗讀的語氣,語調(diào)和停頓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4.合作譯一譯:四人一小組,邊讀邊口譯課文,借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弄懂字詞句的含義。注意以下重點詞語和句子。
、偃、慍、說、罔、殆、信、傳、矩、十有五、堪飯疏食,飲水、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擇其善者而從之。
、谌瞬恢粦C,不亦君子乎?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三、論儒家經(jīng)典
1.在弄懂文意的基礎上小組合作講講每一則語錄的意思。
參考:第一則主要談學習方法以及怎樣做人。“學”是認知過程,“習”則是鞏固提高的過程,二者有機統(tǒng)一,才能學有所成。“人不知而不慍”,這是談個人修養(yǎng)的崇高境界。
第二則講治學的人的品德修養(yǎng)!拔崛杖∥嵘怼焙竺嬗昧艘粋冒號,表示它是總領后面的內(nèi)容!叭∥嵘怼痹诮裉煲踩匀挥兴默F(xiàn)實意義。
第三則是孔子自述他學習和修養(yǎng)的過程。這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的階段;五十、六十歲是安心立命的階段。也就是在不受環(huán)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做人的規(guī)則融合為一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yǎng)達到了的境界?鬃拥牡赖滦摒B(yǎng)過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要經(jīng)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煉,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二,道德的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guī)范,而不是勉強去做,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
第四則主要談對知識的鞏固與創(chuàng)新。學習是一個由淺入深、不斷循序漸進的過程,只有不斷學習,不斷創(chuàng)新,才能為人師表,簡練的話語中蘊含深刻的哲理。
第五則講的是學習方法,強調(diào)學習和思考相結合的.必要性,闡明了“學”與“思”的辯證關系。
第六則是講孔子稱贊顏回,對他作了高度評價。這里講顏回“不改其樂”,這也就是貧賤不能移的精神,這里包含了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道理,即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斷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頓也自得其樂。
第七則講的是興趣是的老師。孔子在這里沒有具體指懂得什么,看來是泛指,包括學問、技藝等。
第八則是要提倡“安貧樂道”,認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會總是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對于有理想的人來講,可以說是樂在其中。同時,他還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貴榮華,他是堅決不予接受的,對待這些東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
第九則講的是學習態(tài)度和個人修養(yǎng),強調(diào)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同時要有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叭诵,必有我?guī)熝伞币殉蔀橹晾砻浴?/p>
第十則講要珍惜時間,孔子說:“消逝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啊,不分晝夜地向前流去!
第十一則講人要立志!爸尽本褪侨说闹鞠、志氣。“匹夫不可奪志”,反映出孔子對于“志”的高度重視,甚至將它與三軍之帥相比。人要有自己的獨立人格,他應維護自己的尊嚴,不受威脅利誘,始終保持自己的“志向”。
第十二則講教育方法問題。即:博覽群書,廣泛學習,就與切身有關的問題提出疑問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2.再讀課文,思考并討論哪幾則講的是學習態(tài)度,哪幾則講的是學習方法,哪幾則講的是品德修養(yǎng)?
談學習方法的有:第一則、第四則、第五則、第十二則。
談學習態(tài)度的有:第七則、第九則。
談品德修養(yǎng)的有:第一則、第二則、第六則、第八則、第九則、第十一則、第十二則。
3.小組合作探究,完成下面問題。
宋開國丞相趙普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边@句話是什么意思?結合所學的《論語》十二則,說說你的理解。
學生討論,教師指導: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精通《論語》就可以治理天下。這句話道出了《論語》在修身、治國方面的作用。
結束語:
《論語》的思想內(nèi)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就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學習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yǎng)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lián)系實際,指導自己言行,今后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論語》教案9
學習目標:
1.積累、理解成語。
2.能準確流暢地朗讀并熟練背誦課文。
3.培養(yǎng)文言注釋能力。
4.聯(lián)系自身學習經(jīng)歷,體會課文內(nèi)蘊,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
教學重點:
1.朗讀、背誦全文。
2.評點《論語》十則內(nèi)容。
教學難點:
深層理解《論語》十則內(nèi)蘊。
教學時數(shù):
4課時。
學習方法:
1、誦讀法
2、評點質疑法
第一課時
【學習要點】了解孔子及《論語》。認讀《論語》十則,整體感知,析讀十則內(nèi)容。
預習導學:
1、搜集關于孔子其人及《論語》的資料
2、細讀《論語》十則,熟讀成誦
課堂導學:
1、提問關于孔子的資料收集。(小組匯報,搜集成果)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我國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公認的世界文化名人。
政治上:主張仁義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2、提問關于《論語》的資料收集。(小組匯報,搜集成果)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x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從漢朝初年到五四運動以前的兩千年間,《論語》一直是學生的一本必讀書,影響很大,書中有不少語句都作為成語保留在現(xiàn)代漢語之中。
3、朗讀課文:
范讀:學生要體會語氣、語調(diào)、停頓等。同學們正音正字。
全班齊讀:感知課文內(nèi)容,反復誦讀
4、總結三個通假字:
ABC
5、小組討論,合作探究
(1)領會大意,試著用自己的話來表述。討論、弄清楚沒有注釋的詞語的意思。
(2)把十則《論語》按照求知態(tài)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分類,注意一些句子是兼而有之的。
第二課時
學習重點:理解前五則課文內(nèi)容,體會其中蘊含的思想。
學習難點:重點字詞釋義,弄清楚通假字。
學習要點:詳細分析,具體探討,學習前五則內(nèi)容。
1、第一則:
第一句講的是學習的()第二句講的是學習的()第三句講的是()
【固定句式】“不亦……乎?”譯作“不也是……嗎?”
翻譯()
2、第二則:
吾:______日:______三:______。篲_____為:______
謀:______忠:______交:______信:______傳:______
翻譯本則()
3、第三則:
故:______知:______可:______以:______為:______
總結出這章當中的一個成語()
翻譯本則()
討論正確的學習方法,強調(diào)獨立思考的必要性,因為只“溫故”而不獨立思考,決然達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將知識融會貫通,能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所發(fā)現(xiàn),才“可以為師”。
4、第四則:罔:______殆:______
翻譯本則()
同學們,這一章的內(nèi)容帶給我們什么思考?對于我們學習有何現(xiàn)實指導意義?
理解20xx多年前的圣人之語經(jīng)久不衰之魅力(小組探究發(fā)言,同學們要有自己的思考)
5、第五則:誨:______知之:______為:______是:______
【固定句式】“……也……”譯作“……是……”
翻譯()
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6、前五則哪幾則是關于學習的態(tài)度和方法的()
哪幾則是關于思想品德修養(yǎng)的()
7、請同學們當堂背誦前五則(10分鐘)
第三課時
學習重點:重點字詞釋義。
學習難點:理解后五則課文內(nèi)容,體會其中蘊含的思想。
學習要點:詳細分析,具體探討,學習后五則內(nèi)容。
1、第六則:賢:齊:內(nèi):自。
翻譯:()
2、第七則:三:行:焉:其:
善者:從:改之:
翻譯:()
找出這兩則當中的成語()、()
思考:這一則我們應如何理解?
3、第八則:
士:弘:毅:仁以為己任:已:
翻譯()
思考:這一則當中體現(xiàn)出了孔子的'一種思想,你知道是什么嗎?
4、第九則:歲寒:然:后凋:
翻譯:(
5、第十則:以:行:其:欲:加:于:
翻譯:()
這一則的成語是()
【理解第十則】討論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仁”!爸摇焙汀八 笔强鬃印叭省钡膶W說的兩個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反面要求。其中都包含了相互體諒的意思。
6、后五則哪幾則是關于學習的態(tài)度和方法的()
哪幾則是關于思想品德修養(yǎng)的()
哪幾則關于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
7、當堂背誦這后五則?纯茨奈煌瑢W背的最快。
第四課時
【學習要點】總結歸納,查缺補漏,在課堂上就完成背誦、默寫。
1、課文當中出現(xiàn)的讀音,進行復習。
人不知而不慍()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不亦說()乎三省()吾身傳()不習乎
誨()汝()知之乎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文言字詞句小結(這是我們學習文言的關鍵一步)
(1)而:
(1)表示順接;
(2)表示轉接。
學而時習之()人不知而不慍()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溫故而知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任重而道遠()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死而后已()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2)為:讀wèi時,多作介詞;讀wéi時,多作動詞。
為人謀而不忠乎?()可以為師矣()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仁以為己任()
(3)焉:見賢思齊焉()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
(4)之:
、僦甘敬~,“這”;
、诘谌朔Q代詞,“它、它們”;
、劢Y構助詞,“的”;
、苤~,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⑤助詞,在句中只起調(diào)節(jié)音節(jié)的作用,無實義。
(5)固定句式:
、俨灰唷?→不是……嗎?
、凇!恰
3、當堂背誦這十則并當堂默寫!墩撜Z》作為千百年來的一部偉大的作品、作為四書五經(jīng)之一應當為我們所熟識,這十則又是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背默是最基本的前提,只有會背默才能進一步理解其中的深意。
4、小組討論(小組合作探究,同學們要通過自己思考發(fā)現(xiàn)《論語》的經(jīng)典之處,發(fā)現(xiàn)《論語》的美)
(1)、你喜歡哪一則?為什么?
(2)、你覺得哪一則對你啟發(fā)?
(3)、你覺得怎樣才能真正學到知識?
(4)、你還知道哪些指導我們?nèi)绾螌W習的名言?
《論語》教案10
學習目標
1.掌握文言實詞的解釋。
2.學習在翻譯文言句子時適當補充的方法。
3.通過學習語錄,學習一些學習方法和為人的道理。
學法指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內(nèi)容簡介
《論語》是對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記錄和編纂,尤其側重于以“言”來體現(xiàn)思想,按內(nèi)容分為20篇,每篇含有數(shù)則(章),每篇和每則的內(nèi)容相對獨立。
課文所選八則,內(nèi)容上可分為兩部分,前四則側重于“為學”,后四則側重于“修身”,兩者又是相互關聯(lián),密不可分的。
自主學習
1.《論語》是記錄( )的書,共( )篇,是( )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與《 》、《 》、《 》合稱“四書”。
2.孔子,名( ),字( )。( )國陬邑人,( )末期( )家、( )家。
3.注音 說 慍 罔 殆 誨 知 好 省
內(nèi)容點撥
。1)有學者認為,孔子雖被尊為教育家,但他最初聚集眾人于門下并不是為了教書,而是為了與志同道合者交流思想。課文中的哪句話可以作為這種觀點的佐證?
(2)“學而時習”“有朋自遠方來”“人不知而不慍”看起來是三件獨立的事,孔子卻將其相提并論,依次談及。三者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是什么?
。3)“不亦說乎”“不亦樂乎”“不亦君子乎”,從這連續(xù)三個反問中想象,孔子講這番話時的神態(tài)如何?
。4)“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中最后一個“知”有的解釋為“知道,懂”,有的解釋為“智慧”,你更傾向于哪種理解?結合語境說明理由。
。5)課文中含有的孔子的為學思想有哪些?對你而言,最有現(xiàn)實意義的是什么?結合相關的學習經(jīng)歷與同學交流自己的思考與感悟。
(6)曾子選擇了“為人謀”“與朋友交”“傳”三方面作為每日多次自省的內(nèi)容,對你而言,其中哪一方面是尤為重要的?結合生活實際談自己的體會。
(7)曾子不善言辭,但終有所成,著有《大學》,后人認為他是孔子思想的正統(tǒng)傳承者。從他“一日三省”的做法中,你悟出的成才之道是什么?
。8)見到不賢之人和不賢之舉,我們通常會產(chǎn)生驚愕、厭惡和憤怒之感,而孔子認為此時應該如何去做?
(9)律己修身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內(nèi)容。即使遇到不知己者、不賢者和不善者也要不擔憂、內(nèi)自省和自改之。你能這樣做嗎?如果能,做到的前提條件是什么?如果不能,困難是什么?
拓展延伸
了解出自《論語》中的其他成語,并積累掌握,學會運用。
*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
花言巧語,偽善的面貌,這種人,“仁德”是不會多的。
*三十而立:“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保ā稙檎罚
三十歲,懂禮儀,說話做事都有把握。
*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八佾》)
這都可以狠心做出來,什么事不可以狠心做出來呢?
*既往不咎:“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保ā栋速罚
已經(jīng)過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
*盡善盡美:“盡善矣,又盡美也!保ā栋速罚
美極了,而且好極了。
*文質彬彬:“文質彬彬,然后君子!保ā队阂病罚
文采和樸實,配合適當,這才是君子。
*敬而遠之:“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保ā队阂病罚
嚴肅地對待鬼神,但并不打算接近他,可以說是聰明了。
*舉一反三:“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
教給他東方,他卻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
*循循善誘:“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保ā蹲雍薄罚
老師善于有步驟地誘導我們,用各種文獻來豐富我的知識,用一定的禮節(jié)來約束我的`行為,使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
*后生可畏:“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子罕》)
年少的人是可怕的,怎能斷定他的將來趕不上現(xiàn)在的人呢?
*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顏淵》)
天下之大,到處都是好兄弟——君子又何必著急沒有好兄弟呢?
*成人之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保ā额仠Y》)
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的壞事。
*察言觀色:“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保ā额仠Y》)
怎樣才是達呢?品質正直,遇事講理,善于分析別人的言語,觀察別人的顏色,從思想上愿意對別人退讓。
*怨天尤人:“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保ā稇梿枴罚
不怨恨天,不責備人,學習一些平常的知識,卻透徹了解很高的道理。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保ā缎l(wèi)靈公》)
孔子說:“一個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當仁不讓:“當仁,不讓于師!保ā缎l(wèi)靈公》)
面臨著仁德,就是老師,也不同他謙讓。
*殺雞焉用宰牛刀:“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陽貨》)
孔子微微笑著,說道:“宰雞,何必用宰牛的刀?”
*道聽途說:“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保ā蛾栘洝罚
聽到道路傳言就四處傳播,這是應該革除的作風。
*患得患失:“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保ā蛾栘洝罚
當他沒有得到職位的時候,生怕得不著。已經(jīng)得著了,又怕失去。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陽貨》)
整天吃飽了飯,什么事也不做,不行的呀!
*學而優(yōu)則仕:“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保ā蹲訌垺罚
做官了,有余力便去學習;學習了,有余力便去做官。
布置作業(yè):
1.背誦并默寫《〈論語〉八則》。
2.按照課上摸索的解讀方式,在課后獨立完成對《〈論語〉八則》的解讀,選擇感受最深的一方面寫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讀書筆記,題目自擬。
《論語》教案11
(第一課時)
備課時間: 授課時間: 組長簽字:
授課班級:金昌鐵中初一年級 授課教師:陳景峰
教學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識和方法
2.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前部)。
3.理解課文詞語和句子的含義(前一部分)。
教學重點:目標3
預習指導: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慍 罔 殆 謂 哉 焉 誨
2.看課文注釋或,試翻譯課文。
3.熟讀。
教學過程 :
一、三分鐘演講
二、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 新課
請同學自由發(fā)言,說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關學習的格言或諺語來,以此調(diào)動學生的情緒。由此導入 孔子關于學習的論述。
三、文言文入門:
教師講解:
。保难晕牡姆g方法:直譯和意譯
。玻难晕牡墓沤窳x和一詞多義
3.通假字
。矗首x與背誦
。担姆N特殊句式:
四、朗讀指導
1.教師范讀課文。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一次,教師糾正學生朗讀過程中語音和停頓方面的錯誤,學生齊讀課文。3.抽二個學生朗讀,眾評。
注意:引導學生注意文言文朗讀的停頓和重音。
五、指導文言句子翻譯。
因為是第一次接觸文言文,要與學生講清以下幾點:
。╨)弄懂每個字的含義。(2)把古代的單音字換成現(xiàn)代雙音詞。(3)弄清虛詞的用法。(4)補充適當?shù)脑~語。(5)調(diào)整句子的'語序。(6)揣摩句子的語氣。(7)注意古今義的不同。(8)注意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9)四種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導翻譯第1--5則:
處理方法:
。保谝粍t由老師示范性翻譯:
由個別的詞義,到句意的直譯和意譯。
。玻恳粍t由教師講解幾個普遍性難字詞,然后學生自己試譯,不明白的舉手發(fā)問,由會的同學或老師答疑。
。常謩e請四位同學展示翻譯的結果
4.師生共同評價,糾正。
七、指導背誦
八、小結
由學生談談學習了這五冊明白了什么學習方面的道理.
自由發(fā)言,不拘對錯.
九、作業(yè)
l.課后練習一、二題。A類
2.背誦全文。 B類
3.默寫全文。C類
課后心得:本節(jié)是入門課,準備活動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貪快,只求穩(wěn).
《論語》十則(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
1.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
2.理解課文詞語句子的含義(后半部分)。
4.朗讀與背誦.
教學重點:目標2
教學難點 :辨別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的句子。
教學過程
一、三分鐘演講
二、檢查復習
朗讀全文。
二、導入
上一節(jié)課,我們已經(jīng)學習理解、翻譯幾段文言句子。這一節(jié)課,請同學們自己來試翻譯余下的課文。
三、翻譯課文6-10則
l.教師講解下列難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學生嘗試自己翻譯,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來大家講座,由明白的學生或老師答.
3.抽查二個學生翻譯,其他同學進行評價糾正補充。
四、獨立思考:本課所選各則都是談學習的,有的談學習態(tài)度,有的談學習方法,請各舉例說明。
獨立思考后抽查發(fā)言,學生互相補充:
。1)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識之。
。2)學習態(tài)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p>
五、片斷寫作:
當堂完成學習本文的體會,要求結合自己的學習應該怎樣去做。100字左右
寫完后班內(nèi)交流。(有關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的問題)
六、小結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許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積極意義。我們在學習中應進行借鑒、參考。
七、背誦指導:
抓關鍵詞的背誦法
八、作業(yè)
。 1.課后練習三、四題。B 默寫課文
《論語》十則(教師中心稿)
(第一課時)
備課時間: 授課時間: 組長簽字:
授課班級:金昌鐵中初一年級 授課教師:陳景峰
教學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識和方法
2.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前部)。
3.理解課文詞語和句子的含義(前一部分)。
教學重點:目標3
預習指導: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慍 罔 殆 謂 哉 焉 誨
2.看課文注釋或,試翻譯課文。
3.熟讀。
教學過程 :
一、三分鐘演講
二、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 新課
請同學自由發(fā)言,說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關學習的格言或諺語來,以此調(diào)動學生的情緒。由此導入 孔子關于學習的論述。
三、文言文入門:
教師講解:
。保难晕牡姆g方法:直譯和意譯
2.文言文的古今義和一詞多義
。常僮
。矗首x與背誦
5.四種特殊句式:
四、朗讀指導
1.教師范讀課文。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一次,教師糾正學生朗讀過程中語音和停頓方面的錯誤,學生齊讀課文。3.抽二個學生朗讀,眾評。
注意:引導學生注意文言文朗讀的停頓和重音。
五、指導文言句子翻譯。
因為是第一次接觸文言文,要與學生講清以下幾點:
。╨)弄懂每個字的含義。(2)把古代的單音字換成現(xiàn)代雙音詞。(3)弄清虛詞的用法。(4)補充適當?shù)脑~語。(5)調(diào)整句子的語序。(6)揣摩句子的語氣。(7)注意古今義的不同。(8)注意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9)四種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導翻譯第1--5則:
處理方法:
。保谝粍t由老師示范性翻譯:
由個別的詞義,到句意的直譯和意譯。
2.每一則由教師講解幾個普遍性難字詞,然后學生自己試譯,不明白的舉手發(fā)問,由會的同學或老師答疑。
。常謩e請四位同學展示翻譯的結果
4.師生共同評價,糾正。
七、指導背誦
八、小結
由學生談談學習了這五冊明白了什么學習方面的道理.
自由發(fā)言,不拘對錯.
九、作業(yè)
l.課后練習一、二題。A類
2.背誦全文。 B類
3.默寫全文。C類
課后心得:本節(jié)是入門課,準備活動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貪快,只求穩(wěn).
《論語》十則(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
1.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
2.理解課文詞語句子的含義(后半部分)。
4.朗讀與背誦.
教學重點:目標2
教學難點 :辨別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的句子。
教學過程
一、三分鐘演講
二、檢查復習
朗讀全文。
二、導入
上一節(jié)課,我們已經(jīng)學習理解、翻譯幾段文言句子。這一節(jié)課,請同學們自己來試翻譯余下的課文。
三、翻譯課文6-10則
l.教師講解下列難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學生嘗試自己翻譯,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來大家講座,由明白的學生或老師答.
3.抽查二個學生翻譯,其他同學進行評價糾正補充。
四、獨立思考:本課所選各則都是談學習的,有的談學習態(tài)度,有的談學習方法,請各舉例說明。
獨立思考后抽查發(fā)言,學生互相補充:
(1)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識之。
。2)學習態(tài)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恢疄橹,不知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p>
五、片斷寫作:
當堂完成學習本文的體會,要求結合自己的學習應該怎樣去做。100字左右
寫完后班內(nèi)交流。(有關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的問題)
六、小結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許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積極意義。我們在學習中應進行借鑒、參考。
七、背誦指導:
抓關鍵詞的背誦法
八、作業(yè)
。 1.課后練習三、四題。B 默寫課文
《論語》教案12
課 題:
《學而時習之》
教學目的:
1、研讀課文,誦讀名句,積累文言知識
2、通過學習孔孟的言行,了解他們的為人和境界,明確學習的目的、態(tài)度和方法
教學重點:
疏通字詞,理解課文內(nèi)容
教學難點:
明確學習的目的、態(tài)度和方法
教 法:
讀析、質疑、討論、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導入課文
1、導語: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古之學者為己”,其中包含哪些方面的內(nèi)容?學生回答后,教師明確。進入下一課內(nèi)容的學習。
2、板書課題:學問之道——學而時習之
二、初讀感知
1、識記:說同“悅” 慍( ) 罔( ) 殆( )簣( )鴻鵠( )
繳( )軔( )或同“惑”
2、初步感知:朗讀課文,明確古之學者學習的態(tài)度、方法
三、讀析、討論、質疑
1、學生自讀,找出自己的疑點,以備討論交流
2、合作探究,解決疑難
(1)說:音yuè,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
(2)慍:音yùn,惱怒,怨恨。
(3)溫故而知新:故,已經(jīng)過去的。新,剛剛學到的知識。
(4)罔:迷惑、糊涂。
(5)殆;疑惑、危險。
(6)干祿:干,求的意思。祿,即古代官吏的俸祿。干祿就是求取官職。
(7)闕:缺。此處意為放置在一旁。
(8)疑:懷疑。
(9)寡尤:寡,少的意思。尤,過錯。
(10)敏:敏捷、勤勉。
(11)意:同臆,猜想、猜疑。
(12)必:必定。
(13)固:固執(zhí)己見。
(14)我:這里指自私之心。
(15)簣:音kuì,土筐。
。16)軔(rèn):同“仞”。古代七尺(或說八尺)為一仞。
3、學生概括各節(jié)主要內(nèi)容,教師點撥明確。
。12)“溫故而知新”是孔子對我國教育學的重大貢獻之一,他認為,不斷溫習所學過的知識,從而可以獲得新知識。這一學習方法不僅在封建時代有其價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認的適應性。人們的新知識、新學問往往都是在過去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因此,溫故而知新是一個十分可行的學習方法。
。13)孔子認為,在學習的過程中,學和思不能偏廢。他指出了學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學的弊端。主張學與思相結合。只有將學與思相結合,才可以使自己成為有道德、有學識的人。這種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動中有其值得肯定的價值。
。14)孔子并不反對他的學生謀求官職,在《論語》中還有“學而優(yōu)則仕”的觀念。他認為,身居官位者,應當謹言慎行,說有把握的話,做有把握的事,這樣可以減少失誤,減少后悔,這是對國家對個人負責任的態(tài)度。當然這里所說的,并不僅僅是一個為官的方法,也表明了孔子在知與行二者關系問題上的觀念,
。15)孔子在回答子貢提問時講到“不恥下問”的問題。這是孔子治學一貫應用的方法。
。16)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边@句話,受到后代知識分子的極力贊賞。他虛心向別人學習的精神十分可貴,但更可貴的是,他不僅要以善者為師,而且以不善者為師,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這段話,對于指導我們處事待人、修身養(yǎng)性、增長知識,都是有益的。
。17)孔子的自白給我們以“活到老,學到老”,“學海無涯苦作 舟”的感覺。而莊子卻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 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那是很危險的。知道了這一點而仍然 要去追求知識,那就更危險了。 保ā娥B(yǎng)生主》)這樣說來,孔子豈不是危險又危險了嗎?但他卻做了圣人。同樣感到生命有限,學海無涯,儒者和道家的態(tài)度卻是迥然 不同,讓我們看到在知識問題上儒道兩家的不同。
。18)“絕四”是孔子的一大特點,這涉及人的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人只有首先做到這幾點才可以完善道德,修養(yǎng)高尚的人格。
(19)孔子在這里用堆土成山這一比喻,說明功虧一簣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勵自己和學生們無論在學問和道德上,都應該是堅持不懈,自覺自愿。這對于立志有所作為的人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對人的道德品質的塑造。
。20)這里,孔子講到“一以貫之”,這是他學問淵博的根本所在。那么,這個“一”指什么?文中沒有講明。我們認為,“一以貫之”,就是在學習的基礎上,認真思考,從而悟出其中內(nèi)在的東西?鬃釉谶@里告訴子貢和其他學生,要學與思相結合,認真學習,深切領悟。
。21)這一章講的是學與思的關系問題。在前面的一些章節(jié)中,孔子已經(jīng)提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認識,這里又進一步加以發(fā)揮和深入闡述。思是理性活動,其作用有兩方面,一是發(fā)覺言行不符合或者違背了道德,就要改正過來;另一方面是檢查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標準,就要堅持下去。但學和思不可以偏廢,只學不思不行,只思不學也是十分危險的。總之,思與學相結合才能使自己成為德行、有學問的人。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組成部分。
。22)本段文字談到學習應“專心致志”,而不應該“三心二意”
。23)“為山九軔,功虧一簣”,學習不能半途而廢
四、練習鞏固
1、掌握文中重點的字詞句
2、總結文中特殊句式
3、翻譯第十八段文字
五、積累與應用
1、名句誦讀: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③、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堋⒚舳脤W,不恥下問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簱衿渖普叨鴱闹洳簧普叨闹?/p>
六、教后感悟
《論語》教案13
教學目標:
1.積累“溫故知新”、“見賢思齊”、“任重道遠”、“死而后已”、“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薄ⅰ凹核挥,勿施于人”等成語;能準確流暢地朗讀并熟練地背誦課文。
2.翻譯十則名言警句,深入理解其。
3.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提高思想品德修養(yǎng)。
教學重點:
目標1、2。
教學難點:
目標2。
教學準備:
自制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shù):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今天是9月23日,再有5天就是一個“圣人”2562周年華誕。每年的這個時候,都會有很多很多人去山東省曲阜fù市“朝圣”!這個圣人是誰呢?(ppt1:“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我國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今天我們在成都獅子山上,就不大可能跑到山東的.孔子廟去拜祭,但我們可以通過學習第10課《<論語>十則》來紀念孔子誕辰2562年。(PPT2:“論語”。)學習該課的目標是(PPT3:“展標”。齊讀目標。)
二、誦讀課文
學生齊讀;正音。
三、直譯、理解(弄清每一則談的主要是哪個方面。板:求知態(tài)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以下隨機PPT4:“直譯理解”)
第一、二則:抽生解釋紅色的字并直譯;抽生判斷每句談的各是哪個方面。
第三則:抽生解釋、直譯后強調(diào)“可”“以”及省略的“之”。
第四、五則:抽生解釋、直譯。強調(diào)學與思的關系和通假字“女”“知”
第六、七則:抽生解釋、直譯。思考為什么把兩則合在一起解釋翻譯。
第八則:抽生解釋、直譯。思考并回答前后三句的關系。理解“仁以為”。
第九則:抽生解釋、直譯。啟發(fā)學生理解其深刻含義:處于亂世,君子能堅守道義,潔身自好。
第十則:抽生解釋、直譯。啟發(fā)學生理解正面闡釋“推己及人,仁愛待人”與反面闡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自由朗讀
1.把文中的成語找出來。
2.把自己最喜歡的格言、警句背一背。
五、分讀課文(男、女輪流,捕捉感受)
六、分享感受(圍繞三方面)
1.自己感受最深或收獲的是什么?
2.自己過去做得不好的是什么,今后怎么辦?
七、結束語:
同學們,讓我們積累相關的成語、格言、警句,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并把它內(nèi)化為我們的文化和修養(yǎng),傳承我們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就是我們對孔子的紀念!
《論語》教案14
一、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能力: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6~10則。
②過程與方法:運用“進入角色法”,理解課文思想內(nèi)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6~10則。
③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積累成語、格言、警句,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nèi)涵,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提高思想修養(yǎng)。
二、教學重點
1.朗讀、翻譯、背誦6~10則。
2.把握課文思想內(nèi)容,積累成語、格言、警句。
三、教學難點
理解《論語》十則6~10則豐富精彩的內(nèi)涵。
四、難點突破
運用五環(huán)節(jié)教學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五、課前準備
1.搜集資料:搜集最能表現(xiàn)松柏品性的詩句。
2.預習課文6~10則,把握內(nèi)容梗概,并就自己疑難和感興趣的問題,準備發(fā)言材料。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一起學習了《論語》十則的前六則,宋朝開國丞相趙普曾贊頌說:“半部《論語》治天下。”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精通了半部《論語》就可以治理天下。這句話道出了《論語》在修身、治國方面的作用。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來學習《論語》。
二、確立目標
自主學習
1、復習作者文學常識。在我國歷史上,孔子是致力于教育事業(yè)的第一人,“仁”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主張以愛人之心調(diào)解與和諧社會人際關系。創(chuàng)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打破了奴隸社會“學在官府”,只允許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使平民的子弟也有受教育的機會。這對推動我國古代文化教育的發(fā)展,起了積極的作用。他因材施教,相傳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目前已有多個國家開辦了孔子學院,影響很大。
2、合作朗讀,接力背誦。
三、合作探究師生互動
進入角色:“與孔子面對面”質疑釋疑,對照注釋疏通文意。要求:
全班分為兩大組。
A組同學為提出問題組:就7~10
則重點字詞及文意等方面提出有疑問的地方。
B組同學為“孔子”組:與A組的同學對話,回答A組同學的問題。
合作探究
師生互動(一)
以下三則加點詞如何解釋?每一則寫了什么內(nèi)容?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明確: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保ā独锶省罚┵t:賢人。齊:相同。焉:語氣詞。內(nèi):內(nèi)心。自省:自我反省。
[譯]孔子說:“看見賢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三:表虛數(shù),幾個。行:走。必:必定,一定。焉:于此,在其中。擇:選擇。其:代詞,他們,代指“三人”。善者:優(yōu)點,長處。從:順從,學習。改之:改正自身同樣的毛病。
[譯]孔子說:“幾個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也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以上兩則講述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
向一切人學習,隨時隨地都要注意學習,不但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借鑒別人的短處,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類似的毛病。老子也說過類似的話:“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辟Y,也有借鑒的意思。
總之,要虛心求教,取長補短,改正不足。這也是個人修養(yǎng)的表現(xiàn)。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士:在《論語》中大約出現(xiàn)十五次,有學問有抱負或有特殊地位的人。弘:胸懷寬廣。毅:意志堅強。仁以為己任:即“以仁為己任”,把“仁”作為自己的任務。已:停止。
[譯]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xiàn)‘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到死為止,不也很遙遠嗎?”
這一則討論思想品德修養(yǎng):“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曾子說這番話的目的.是,鼓勵人們一生要為實現(xiàn)“仁”的理想而奮斗終身。
背誦6~8則。
合作探究
師生互動(二)
以下二則加點詞如何解釋?每一則寫了什么內(nèi)容?
9.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保ā缎l(wèi)靈公》)明確:
9.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比唬哼@。凋:凋謝。
[譯]
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后落葉的!
這一則討論思想品德修養(yǎng)。
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會現(xiàn)象,
處于濁世,君子能潔身自好。只有在險惡環(huán)境下,才能顯示出君子的操守。君子的風度和才能只有在大難的時候才能體現(xiàn)出來。
哲理:經(jīng)歷磨難,培養(yǎng)意志,成就大事。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保ā缎l(wèi)靈公》)
行:奉行。其:大概、也許。恕: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思想。即“仁”。欲:想要(的東西)。施:施加。于:在,給。
[譯]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孔子說:“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边@一則談
修身做人的道理:討論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仁”!爸摇焙汀八 笔强鬃印叭省钡膶W說的兩個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反面要求。其中都包含了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的思想。
背誦9~10則。
合作探究
師生互動(三)
1、用一個成語概括第七則的主要意思。
2、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你能聯(lián)想到孔子的哪句話?
3、曾子為什么要強調(diào)“弘毅”?
4、你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一觀點?
明確:
1、取長補短。
2、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胸懷寬廣,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堅強,才能長期堅持奮斗。
4、這句話現(xiàn)在看來,有其現(xiàn)實意義。其中包含相互體諒的意思。遇事如果換位思考,推己及人,仁愛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改變已有的不正確做法,這樣就會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對立,避免對他人造成傷害。但,如果涉及到有人違法犯罪,這樣的處世之道不可取,社會這個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員組成的,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東西也許我們都不喜歡,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監(jiān)獄、死刑等。如果什么東西都要去考慮個人的喜好,這個社會的秩序就沒法維持。
四、小結
請按照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給十則語錄歸類。
(一)學習態(tài)度:強調(diào)要謙虛
①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②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③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學習方法:強調(diào)獨立思考和復習
、賹W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趥鞑涣暫?
③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修身做人:
、偃瞬恢粦C,不亦君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④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菀阉挥,勿施于人。
(二)歸納成語
、贉毓识拢簻亓曇褜W過的東西,又有新的體會。
、谝娰t思齊:見到賢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和他一樣。
③任重道遠:負擔沉重,路程遙遠。
、芩蓝笠眩旱剿罏橹。
、萑诵斜赜形?guī)煟涸谝黄鹦凶叩膸讉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
、藜核挥,勿施于人:自己所不要的,不要施加到別人身上。
(三)整理重點文言實詞
1、不亦說乎。說:“悅”的古字,愉快。
2、吾日三省吾身。 三。憾啻畏词
3、溫故而知新。 故:學過的知識。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而殆。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殆:有害。
5、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胸懷寬廣,意志堅強。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愿意,想要。施:施加。
(四)一詞多義:
1、為(wèi)為人謀而不忠乎。 替。
項為之強。因為。
為之怡然稱快。因為。
。╳éi)以叢草為林……。是。
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被?梢詾閹熞。做。知之為知之……作為。
2、可以
可以為師矣。
可以憑借。
士不可以不弘毅。能夠。
3、知人不知而不慍。了解。
是知也。通“智”,聰明智慧。
溫故而知新。領悟,知道。
知之為知之。知道。
4、而
。1)表承接,不譯,或譯為“然后”
學而時習之
。2)表并列,“而且”、“并且”溫故而知新
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擇其善者而從之……
死而后已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3)表轉折,可譯為“卻”或“可是”、“但是”
人不知而不慍。
為人謀而不忠乎……
學而
不思則罔……
任重而道遠
5、之
之:代詞。
學而時習之。
誨女知之乎。
擇其善者而從之
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之,助詞,無意,不譯。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五)通假字
不亦說乎通“悅”,高興
誨女知之乎通“汝”,你
是知也通“智”,聰明智慧
五、反饋檢測
(一)請根據(jù)以下的環(huán)境或畫面,從課文找出相對應的格言。
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2、與“梅花香自苦寒來”以及“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意境相同的語句是: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边@與本文哪一則內(nèi)容相似?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論語》中闡述學習與思考關系的句子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5、闡述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是實事求是,不能不懂裝懂的句子是: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6、當別人不了解甚至誤解自己時,孔子在《論語》中認為應當采取的正確態(tài)度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7、孔子學識淵博,但從不自傲。有一次他周游列國時,在去晉國的路上,遇見一個七歲的孩子攔路,要他回答兩個問題才讓路。一個問題是:鵝的叫聲為什么大?鬃哟鸬溃葫Z的脖子長,所以叫聲大。孩子說:青蛙的脖子很短,為什么叫聲也很大呢?孔子無言以對。他慚愧地對學生說,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師!這個事例證實了哪則格言?
。1)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2)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p>
(二)分享收獲
1.在本文論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認為最有價值的是哪一點?為什么?
2.在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夠,今后有何打算?
明確:
作為學生不應死學書本,應該掌握恰當?shù)膶W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更應加強思想品德修養(yǎng),使自己的各方面全面發(fā)展,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適應社會的需要。
六、布置作業(yè)
1.課外繼續(xù)閱讀于丹《論語心得》。
2.搜集整理《論語》中有關做人道理的簡短的語錄四條,要求注明出處、含義,并制作資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覽。
教師寄語
《論語》的思想內(nèi)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學的這十則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yǎng)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lián)系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今后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做一個高尚的人。
《論語》教案15
課 題:
《弟子孰為好學》
教學目的:
1、研讀課文,誦讀名句,積累文言知識
2、通過學習孔孟的言行,了解他們的為人和境界,明確學習的目的、態(tài)度和方法
教學重點:
疏通字詞,理解課文內(nèi)容
教學難點:
明確學習的目的、態(tài)度和方法
教 法:
讀析、質疑、討論、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第四課時
一、復習鞏固,導入課文
1、導語: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節(jié)課我們來學習下一節(jié)內(nèi)容。
2、板書課題:學問之道——弟子孰為好學
二、初讀感知
1、識記:杇( ) 牖( )命矣夫( ) 騫( )莞( )爾
2、初步感知:朗讀課文,疏通文義
三、讀析、討論、質疑
1、學生自讀,找出自己的疑點,以備討論交流
2、合作探究,解決疑難
(1)杇:音wū,抹墻用的抹子。這里指用抹子粉刷墻壁。
(2)誅:意為責備、批評。
(3)與:語氣詞。
(4)不遷怒:不把對此人的怒氣發(fā)泄到彼人身上。
(5)不貳過:“貳”是重復、一再的意思。這是說不犯同樣的錯誤。
(6)亡:同“無”。
(7)牖:音yǒu,窗戶。
(8)說:音yuè,同悅。
(9)畫:劃定界限,停止前進。
(10)德行:指能實行孝悌、忠恕等道德。
(11)言語:指善于辭令,能辦理外交。
(12)政事:指能從事政治事務。
(13)文學:指通曉詩書禮樂等古代文獻。
(14)弦歌:弦,指琴瑟。以琴瑟伴奏歌唱。
3、學生概括各節(jié)主要內(nèi)容,教師點撥明確。
。40)孔子的學生宰予白天睡覺,孔子對他大加非難。這件事并不似表面所說的那么簡單。結合前后篇章有關內(nèi)容可以看出,宰予對孔子學說存有異端思想,所以受到孔子斥責。此外,孔子在這里還提出判斷一個人的正確方法,即聽其言而觀其行。
。41)孔子極為稱贊他的得意門生顏回,認為他好學上進,自顏回死后,已經(jīng)沒有如此好學的人了。在孔子對顏回的評價中,他特別談到不遷怒、不貳過這兩點,也從中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學生,重在培養(yǎng)他們的道德情操。
。43)冉求對于學習孔子所講授的理論產(chǎn)生了畏難情緒,認為自己的能力不夠,在學習過程中感到非常吃力。但孔子認為,冉求并非能力的問題,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難情緒做怪,所以對他提出批評。
。45)孔子的`學生顏淵是一個十分勤奮刻苦的人,他在生活方面幾乎沒有什么要求,而是一心用在學問和道德修養(yǎng)方面
(46)社會在發(fā)展,人類在前進,后代一定會超過前人,這種今勝于昔的觀念是正確的,說明孔子的思想并不完全是頑固守舊的。
。48)孔子說顏回“非助我者”,并不是責備顏回,而是在得意地贊許他。
。49)“過猶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體說明!吨杏埂氛f,過猶不及為中!暗乐恍幸,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這是說,舜于兩端取其中,既非過,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所以為大圣。這就是對本章孔子“過猶不及”的具體解釋。既然子張做得過份、子夏做得不足,那么兩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對此二人的評價就是:“過猶不及”。
(50)孔子對待君臣關系以道和禮為準繩的。這里,他既要求臣,也要求君,雙方都應遵循道和禮
四、練習鞏固
1、掌握文中重點的字詞句
2、翻譯第40、46、49段文字
五、積累與應用
1、名句誦讀:
、佟⒙犉溲远^其行
、、不遷怒,不貳過
、邸⒑笊晌,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④、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六、教后感悟
【《論語》教案】相關文章:
《論語》教案02-01
《論語》教案范文08-26
《論語》教案14篇02-12
《論語》教案(15篇)02-17
《論語》教案16篇03-01
《論語》語文教案08-04
《論語》教案(14篇)03-11
《論語》教案2篇03-13
《論語十二章》教案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