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AV,日本免费不卡v,国产精品亚洲第一页

<sub id="61a2t"><input id="61a2t"><em id="61a2t"></em></input></sub>

    1. <legend id="61a2t"></legend>
    2.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

      時間:2023-03-26 23:17:26 教案 投訴 投稿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通用15篇)

        作為一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通用15篇)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 篇1

        教學內容:

        課本P14頁例5,練習三第4、5、6題。

        教學目標:

        1、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溫故知新,繼續(xù)學習除法運算。

        2、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除法的意義。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3、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教學準備:

        情景圖或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設置問題,引導參與

        1、談話,出示例5情景圖。

       。1)要求仔細觀察,看看需要解決什么問題?

       。2)熊媽媽是怎樣分竹筍的?你能用算式來表示嗎?

       。3)學生動手操作后教師課件演示熊媽媽分竹筍的過程,再列出算式。

        2、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為什么這個算式也用除法算式來表示?

        【設計意圖】: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設置問題吲哚發(fā)奧學生自主參與,通過觀察、操作、交流、解決問題等活動,強化應用平均分的意識,溫故知新,為進一步學習除法運算奠定基礎。

        二、學習新知

        1、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1)除法算式中的三個數你能幫它取個名字嗎?

       。2)先讓學生自己取,然后請學生看書學習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2、請學生對照算式與情景,說說算式中各數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媽媽的這兩個問題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

        來計算?學生思考、比較、討論。

        【設計意圖】: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設置問題吲哚發(fā)奧學生自主參與,通過思考、比較,讓學生知道把一些物體或一個總數平均分成相等的幾份,就用除法來計算。

        三、鞏固應用,加深理解

        1、課本第14頁的“做一做”。

       。1)明確要求

       。2)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3)交流匯報。

        (4)小結。

        2、挑戰(zhàn)園地:

       。1)練習三第4、5題。先讓學生畫圈一圈進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寫算式。

       。2)練習三第6題:寫出除法算式。

        說一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讓學生對照算式畫圖。

        【設計意圖】:設計形式多樣,富有挑戰(zhàn)性的練習形式,讓學生動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動,營造出充滿生氣和激情的學習氛圍,滿足孩子們成功的喜悅心理需求,維持學習新知的興趣。

        四、課堂總結。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東西的實踐活動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2、讓學生經歷“平均分”的過程,在具體情境與實踐活動中明確“平均分”的含義,掌握“平均分”物品幾種的不同方法。

        3、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經歷“平均分”的過程,感知“平均分 ”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幾種的不同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并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法:

        實踐探索法和演繹概括法等教學法 ,在加強直觀教學的同時,注意從具體到抽象層層升華,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感知“平均分”

        1、情境引入,感悟“平均分”的特點。

        師:二(1)班準備明天參觀科技園,看,他們正在忙什么呢?課件出示教材中的主題圖讓學生觀察。

        引導學生把看到的說給小組同學聽。

        各小組匯報。

        讓學生自由發(fā)表看法:同學們正在為明天的出行做準備?,他們正在分食物呢!

        這么多分法中,哪種最特別?(分糖果的最特別,每份都一樣,每份都是4顆。)

        2、教學例1,引入“平均分”。

        (1)動手實踐,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師:每組選一個代表,把你們組的糖果數量以及是怎么分的匯報給大家。

        小組1:我們組有6顆糖果,我給他倆都是1顆,我4顆。

        小組2:我們組有6顆糖果,分給3個同學,每個人都有2顆。

        小組3:我們組有6顆糖果,分給3個同學,每份各是1顆,2顆、3顆。

        ……

       。2)教師追問:這么多種分法中,哪種最公平、公正?

       、傩〗M討論分配方案,突出怎樣分每份才能分得同樣多。糖果分成3份,每份有2顆。小組推選代表到臺前展示分配方案。

       、谟^察:從糖果分成3份,每份右2顆,你們又發(fā)現(xiàn)了什么?(每份的數量同樣多。)

        出示小精靈的話,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平均分。

        3、鞏固“平均分”的含義。

        教師指導學生完成教材第8頁“做一做”第1、2題。徐盛自主完成,集體訂正。

        二、互動新授,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1、教學例2,課件出示教材的情境圖。

        師:要把18個桔子平均分成6份,你知道可以怎樣分嗎?

        讓學生分組討論,拿出準備好的學具,用學具代替桔子,同桌合作分一分。

        2、動手操作,展示平均分的分法。

        學生分,教師參與學生之中,最后匯報并展示不同的分法。

        學生匯報,教師適時引導。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方法有:

        分法1:一個一個地平均分在6個盤子里,每盤分3個。

        分法2:先拿2個放在一個盤子里,再拿2個放在第2個盤子里,再拿2個放在第3個盤子里……還剩6個,每個盤子里再放一個。

        分法3:還可以每次拿3個放在一個盤子里,再拿3個放在另一個盤子里,依次類推。

        第三種分法分得很快,能說說你們是怎樣想的嗎?

        學生可能會說是根據三六十八,就知道每個盤子里應放3個;也可能是想到乘法算式3×6=18,一個盤子里就是3個;或者用除法,18除以6等于3,一個盤子里就是3個……

        讓學生各抒己見,只要合理,均應給予肯定。

        3、再次操作,強化平均分。

        師:如果把這18個桔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幾個?你還會分嗎?

        學生分組動手操作,展示分法時要讓學生說一說分法,引導其他學生進行評價。

        師:如果把這18個桔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又是幾個呢?

        學生分組動手操作,展示分法時要讓學生說一說分法,引導其他學生進行評價。

        三、鞏固拓展,解決生活問題。

        1、聯(lián)系實際,練習體驗。

       。1)出示題目: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說一說你是怎樣分的。

        先讓學生分組討論分法,然后借助學具擺一擺。最后教師根據學生代表的匯報進行展示。

       。2)把題目改成“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幾盒?”

        讓學生說一說,題目中有哪些變化(“2份”改成“5份”),學生獨立完成,鼓勵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并指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3)把題目改成“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幾盒?”

        學生在組內自由分。

        教師小結:把10盒酸奶平均分,雖然分的份數不一樣,但都是把每份分得同樣多,所以都是平均分。

        2、鞏固拓展

       。1)完成教材“練習二”的第1題。

        提問:把8根火腿腸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強調平均分),下面有三種分法,哪種分法對?

        學生判斷,交流反饋:分法1不是平均分,分法2是對的,分法3是平均分,但不是平均分成4份,所以是錯的。

       。2)完成教材“練習二”的第2題。

        提問:一共有幾個貼紙?平均貼在3條線上,是指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是多少?每條線上應貼幾個?

        嘗試解決,并畫一畫。

        四、課堂小結

        師: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學生自由發(fā)言。

        教師小結:

        在我們生活中很多現(xiàn)象都是平均分。希望大家能注意觀察,把你發(fā)現(xiàn)的平均分現(xiàn)象匯報給同學、老師和你的父母、朋友。

        板書設計: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 篇3

        【教學內容】

        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數學P59~60例1、做一做及練習十四第1、2題。

        【教材分析】

        這個內容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擴展,是在表內除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注重聯(lián)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結合具體情境,選擇數目小,學生熟悉的事物作為例題,配以實物圖,讓學生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學情分析】

        認識有余數的除法,是在學生已學過表內乘除法的基礎上學習的。學生在前一階段剛學會表內除法,已經接觸過許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級學生的思維還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轉變,就要借助動手操作,讓學生親自去實驗,去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教學時,應該根據知識的系統(tǒng)性以及二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使學生通過積累觀察、操作、討論、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數學活動獲取知識,發(fā)展學生的抽象思維。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使學生經歷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現(xiàn)象抽象為有余數除法的過程,初步理解有余數除法的含義,認識余數。

        數學思考:通過操作、觀察、對比等活動,使學生發(fā)現(xiàn)生活中在分物時存在著分不完有剩余的情況,借此理解余數及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初步培養(yǎng)學生全面思考問題的意識。

        問題解決:認識有余數的除法,加強概念,掌握算法。能根據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動寫出除法算式,正確表達商和余數。

        情感態(tài)度:滲透借助直觀研究問題的意識和方法,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比較的能力,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教學重點】

        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況抽象為有余數的除法。

        【教學難點】

        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教學準備】

        課件、小棒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揭示課題

        1、口算下面各題

        12÷2 18÷6 9÷1 48÷8 20÷5 2÷2

        21÷3 56÷7 54÷4 14÷7 6÷2 7÷2

        2、揭示課題:認識有余數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初步感受

        1、教學例1復習表內除法的含義:

       。1)(課件出示草莓)這是什么?一共有幾個?每2個擺一盤,你能擺幾盤?用學具擺得試一試。(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2)一共可以擺幾盤?有剩余嗎? (可以擺3盤,正好擺完,沒有剩余)

        (3)(課件演示分草莓)這是平均分的問題,你能把剛才擺的過程用一個算式表示出來嗎?

       。4)學生匯報,形成板書:6÷2=3(盤)請你再說說這個算是表示什么意思?

        2、理解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

       。1)在動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時會出現(xiàn)有剩余的情況。 如果不是6顆草莓,是7顆呢?再動手擺一擺,每2個擺一盤,看看能擺幾盤?(學生動手操作) 討論交流:再擺的過程中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問題? 師:剩下的還能再平均分嗎?(不能,只剩一個不夠分。)

        (2)在交流中確定表示平均分時有剩余的方法。 (課件演示分草莓)你能把剛才擺的過程用一個算式表示出來嗎?(小組內思考、討論) 出示學生的表示方法,比較各種表示方法。

        小結:在數學上可以這樣表示:7÷2=3(盤)……1(個) 說說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小結:這個算式表示7個草莓,每2個一盤,可以擺3盤,還剩下1個草莓。省略號表示剩余,1是剩下的個數,我們把它叫做余數。余數表示什么?(表示平均分完后剩下的那一部分)

       。3)比較歸納,完善認知結構。 (課件出示兩次分草莓的過程和算式)今天我們分了兩次草莓,這兩次分草莓的過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觀察比較6÷2=3(盤)和7÷2=3(盤)……1(個)這兩道算式,引導學生再次認識到:在日常生活中分東西會出現(xiàn)兩種情況,一種是全部分完沒有剩余,另一種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夠再分,不夠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數。

        三、鞏固練習: 課件出示P60“做一做”1、2:

        1、學生獨立在書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第1小題。

        反饋交流:17÷2=8(組)……1(個) 23÷3=7(組)……2(個)

        說說這兩道算式商和余數各是多少,分別表示什么?

        2、完成第2小題。 先用學具按要求擺一擺,然后根據擺的結果填空。 展示個別學生的填空情況,說說每道題中的商和余數分別表示什么,強調商和余數的單位名稱。

        3、課件出示P59情境圖。觀察動畫,引出活動:這些同學在做什么?

        拿出11根小棒自己擺。

        四、課堂小結、作業(yè):

        1、這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對自己和他們有什么評價?你還有什么疑問嗎?

        2、作業(yè):練習十四第1、2題。

        【板書設計】 認識有余數的除法

        6÷2=3(盤) 7÷2=3(盤)……1(個)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溫故知新,繼續(xù)學習除法運算。

        2、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除法的意義。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3、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教學過程】

        一、設置問題,引導參與

        談話,出示例課件:

       。1)要求仔細觀察,看看需要解決什么問題?

       。2)小明和小紅是怎樣分蘋果的?你能用算式來表示嗎?

       。3)學生動手操作后教師課件演示分蘋果的'過程,再列出算式。

        2、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為什么這個算式也用除法算式來表示?

        【設計意圖】

        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設置問題引發(fā)學生自主參與,通過觀察、操作、交流、解決問題等活動,強化應用平均分的意識,溫故知新,為進一步學習除法運算奠定基礎。

        二、學習新知

        1、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1)除法算式中的三個數你能幫它取個名字嗎?

       。2)先讓學生自己取,然后請學生看書學習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請學生對照算式與情景,說說算式中各數所表示什么?

        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媽媽的這兩個問題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來計算?學生思考、比較、討論。

        【設計意圖】

        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設置問題引發(fā)學生自主參與,通過思考、比較,讓學生知道把一些物體或一個總數平均分成相等的幾份,就用除法來計算。

        三、應用,加深理解

        1、課本第19頁的“做一做”。

       。1)明確要求

        (2)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3)交流匯報。

       。4)小結。

        2、挑戰(zhàn)園地:

       。1)練習四第4、5題。先讓學生畫圈一圈進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寫算式。

       。2)練習四第6題:先讓學生看圖,敘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讓學生動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寫算式,最后讓學生對照圖說一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設計意圖】

        設計形式多樣,富有挑戰(zhàn)性的練習形式,讓學生動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動,營造出充滿生氣和激情的學習氛圍,滿足孩子們成功的喜悅心理需求,維持學習新知的興趣。

        四、課堂總結。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 篇5

        教學內容:

        教科書P34的例1、例2。

        教學目的:

        1、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知道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解答。

        2、使學生初步學會除法算式的讀法和寫法。

        3、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難點:

        1、初步理解除法的含義。

        2、正確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具準備:磁性板,學生每人一套學具。

        課的類型:

        新授課。

        教學方:

        自主學習法。

        教學過程:

        一、通過實物演示,知道平均分的含義。

        教師講故事:(提出要求:要求同學們認真聽,聽完故事后要回答老師的問題)從前有一個媽媽,她生了兩個孩子,這兩個都非常貪吃,有一天媽媽買來6個蘋果,分給兩個孩子吃。她第一次是這樣分的;哥哥分1個弟弟分5個,哥哥說:“不行不行,弟弟更多,再分過!比缓髬寢層謴牡艿苣莾涸倌靡粋給哥哥;哥哥還說:“不行不行,弟弟更多,再分過!边@樣媽媽又從弟弟那兒再拿一個給哥哥。這時哥哥看到弟弟和他一樣多,高興地笑了。

        提問:故事里媽媽把6個蘋果分了幾次?是怎么分?板書:6分成1和5;6分成2和4;6分成3和3。為什么哥哥最后高興的笑了呢?(因為他們分的一樣多)一樣多還叫什么?(同樣多)

        小結:像這樣分的同樣多(一樣多),我們叫它為“平均分”。教師板書:平均分。

        怎樣進行平均分呢?

        教師拿出6支鉛筆,請3個同學到講臺前面,教師把6支鉛筆分給3個同學,每人要分得同樣多,(請同學們注意分的過程)

        第一次分,每人分給1支鉛筆。教師問:“分完了嗎?”學生回答后,教師再接著分。

        第二次分,每人分給1支鉛筆,教師問:“分完了嗎?”(分完了)

        教師讓全體同學觀察,這3個同學每人分得幾支?學生回答:“每人分得2支!苯處焼:“每人分得同樣多嗎?”“同樣多”。這就叫做“把6支鉛筆平均分給3個人,每人2支”。學生跟讀一遍。

        二、教學例1。

        現(xiàn)在請每個同學從學具里拿出是8的物體,放在自己的桌上,然后把8個物體分成4分,而且每份要分得“同樣多”,讓每個學生都動手擺一擺,分分看,教師巡視,了解學生擺的情況。

        學生擺完后,教師指定一名學生在講臺桌上演示分的過程,并說一說怎樣分的?(學生:先拿出4個正方體,每份放1個:再拿出剩下的4個正方體,每份放1個),教師讓全體同學觀察:“每份分得同樣多嗎?每份是幾個?”

        教師指出:這就是把8個正方體,平均分成4份,每份2個。

        三、學習“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

        教學例2,出示“把6個桃平均放在3個盤里,每盤幾個?”(邊口述題目,邊拿出3個桃和3個盤子)

        “平均放在3個盤子里是什么意思?”(就是每盤放得同樣多)

        “把6個桃放在3個盤里,每盤放得同樣多,應該怎樣放?”學生回答后,教師再向學生演示平均分的過程,因為要平均放在3個盤子里,因此,先要拿3個,每盤里放1個。然后提問:“分完了嗎?”

        教師再把剩下的3個桃,每盤放1個,提問:“分完了嗎?”“每盤放幾個?”“是不是每盤同樣多?”“這樣分東西的方法叫怎樣分?”(平均分)

        像上面這樣把8個正方體平均分成4份,把6個桃平均放在3個盤里,都是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的問題,在數學里我們要用一種方法─除法來計算。(板書課題:除法的初步認識)

        “÷”叫除號,指導書寫:先畫一橫線,上下各一點,橫線要平直,兩點要對齊。

        把6個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幾個?這道題的除法算式怎么列呢?(邊談話邊寫),要分的桃是幾個?把“6”寫在除號前面(板書:6÷);把6平均分成幾份?把“3”寫在除號后面,每份是幾?把這個“2”寫在等號后面,教師指著“6÷3=2”說明:這個算式叫除法算式,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

        指導讀出算式,6除以3等于2,再指名一兩名學生說出算式的意思,并讀出算式。

        打開教科書,引導學生看p40上小朋友分桃的`圖先要學生說說圖意,再指導學生用連線的方法,把右圖中剩下的3個桃分完。

        四、課內練習

       。、做教科書P41“做一做”中的題目。

       。病⒆鼍毩暿牡冢、2題。

        五、說一說你學會了什么?

        小結:今天我們從動手分東西,學會了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的方法,還學會了除法算式的讀法和寫法。

        六、提出假設,做出總結:

        學了這課,如果你是那倆個孩子的媽媽,你知道應該怎樣分才能分得同樣多嗎?

        授課教師:池劍華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 篇6

        教學內容:

        課本P13頁,例4,練習三第1、2、3題。

        教學目標:

        1、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溫故知新,引入除法運算。

        2、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理解除法的意義。

        3、讓學生認識除號,了解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教學重點: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

        2、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

        教學準備:

        情景圖等。

        教學過程:

        一、設置問題,引導參與

        1、談話,出示情景圖。

        2、提出問題:大熊貓想把12支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應放幾支?

        請小朋友想一想。

        3、開展活動,解決問題。

       。1)指名請學生上臺演示。鼓勵學生有多種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兩支兩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無論怎樣分,結果都是一樣的,每個盤子里放( )支竹筍。

       。2)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設計意圖】: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設置問題吲哚發(fā)奧學生自主參與,通過觀察、操作、交流、解決問題等活動,強化應用平均分的意識,溫故知新,為引入除法運算奠定基礎。

        二、學習新知

        1、引入除法

        談話:剛才我們通過平均分幫助大熊貓解決了一個大問題。這樣的問題能不能用一種方法直接計算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種方法。

        揭示課題。除法

        問:把12支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放三支,每盤放得同樣多,是平均分嗎?

        像這樣的情況我們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2、介紹除法算式的讀寫。

       。1)以前我們學過加、減、乘法,它們都有各自的符號,今天老是再給你們介紹一個符號,它就是“÷”,讀作:除號。寫時先畫一條橫線,再上下各一點,橫線要直,兩點要圓且對齊。

       。2)學生練習書寫除號。

       。3)解決熊貓分竹筍的算式寫法。12÷4=3,讀作: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寫一寫,讀一讀

        讓學生吧12支竹筍分別平均分成兩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寫出除法算式,再讀一讀。

        【設計意圖】:在引導學生靈活應用平均分的基礎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種方法直接計算呢?”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礎上讓學生參與“分一分,寫一寫,讀一讀”學習活動,給學生提供做中學的機會。讓學生通過操作進一步感受解決問題的過程,領悟除法意義。

        三、鞏固應用,加深理解

        1、課本第13頁的“做一做”

       。1)自己讀題,理解題意

       。2)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3)交流匯報。

        (4)小結。

        2、挑戰(zhàn)園地:

       。1)第一關(練習三第1題):“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請6名學生來抽卡,誰抽到哪一張就讀哪一張,讀得對的老師獎勵聰明星。

       。2)第二關(練習三第2題)“小幫手”。

        學生動手擺學具并填寫算式,教師巡視。

       。3)第三關(練習三第3題)“分西瓜”。

        學生先獨立思考并解決,然后交流。

        【設計意圖】:結合學生追求快樂的天性,好勝的心理,設計形式多樣,富有挑戰(zhàn)性的練習形式,營造出充滿生氣和激情的學習氛圍,并運用獎勵措施,滿足孩子們成功的喜悅心理需求,維持學習新知的興趣。

        四、課堂總結。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ㄒ唬┦箤W生知道除法的含義,知道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

       。ǘ┦箤W生初步學會除法算式的讀法和寫法。

       。ㄈ┡囵B(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除法的含義。

        難點:掌握第一種分法。

        教具和學具

        教具:6支鉛筆,8個正方體,6個桃,3個盤子。

        學具:8個小正方體,12根小棒和15個小三角形。

        教學過程設計

       。ㄒ唬┩ㄟ^實物演示,知道平均分的含義

        教師拿出6支鉛筆,分給2個同學,可能有哪幾種分法?

        其中一人1支,另一人5支;

        其中一人2支,另一人4支;

        其中一人3支,另一人也3支。

        在這些分法中,前兩種每人分的不是同樣多,最后一種分的每人同樣多,我們叫它為“平均分”。

        怎樣進行平均分呢?

        教師拿出6支鉛筆,請3個同學到講臺前邊。教師把6支鉛筆分給3個同學,每人要分得同樣多,并請學生注意分的過程。

        第一次分,每人分給1支。最后教師問:“分完了嗎?”學生回答后,教師再接著分。第二次分,每人又分給1支,教師問:“分完了嗎?”(分完了)

        教師讓全體同學觀察,這3個同學每人分得幾支?學生回答:“每人分得2支!苯處焼枺骸懊咳朔值猛瑯佣鄦?”這就叫做“把6支鉛筆平均分給3個人,每人2支。”

       。ǘ┙虒W例1

        要求每個同學拿出8個小正方體,放在自己的桌上。然后把8個正方體分成4份,而且每份要分得“同樣多”,讓每個同學都動手擺一擺,分分看。教師巡視,了解學生擺的情況。

        學生擺完后,教師指定1名分得好的學生在黑板前演示分的過程,并說一說是怎樣分的。(學生:先拿出4個正方體,每份放1個,再拿出4個剩下的正方體,每份放1個)

        “每份分得同樣多嗎?每份是幾個?”

        教師指出:這就是把8個正方體,平均分成4份,每份2個。

       。ㄈ⿲W習“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

        教學例2,出示:“把6個桃平均放在3個盤里,每盤幾個?”(邊口述題目,邊拿出6個桃和3個盤子)

        “平均放在3個盤子里是什么意思?(就是每盤放得同樣多)

        “把6個桃放在3個盤里,每盤放得同樣多,應該怎樣放?”學生回答后,教師再向學生演示平均分的過程。因為要平均放在3個盤子里,因此,先要拿3個,每盤里放1個。然后再提問:“分完了嗎?”

        教師再把剩下的3個桃,每盤放1個,提問:“分完了嗎?”

        “每盤放幾個?”

        “是不是每盤同樣多?”

        “這樣分東西的方法叫怎樣分?”(平均分)

        像上面這樣把8個正方體平均分成4份,把6個桃平均放在3個盤里,都是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的問題,在數學里我們要用一種新方法——除法來計算。(板書課題:除法的初步認識)

        “÷”叫除號,寫的時候,先畫一橫線,上下各一點,橫線要平直,兩點要對齊。

        把6個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幾個?這道題的除法算式怎么列呢?(邊談話邊寫)要分的桃是幾個?把“6”寫在除號前面(板書:6÷);把6平均分成幾份?把“3”寫在除號后面;每份是幾?把這個“2”寫在等號后面。教師指著“6÷3=2”說明:這個算式叫除法算式,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

        接著引導學生讀出算式:6除以3等于2。再指名一兩名學生說出算式的意思,并讀出算式。

        然后讓學生打開書,引導學生看第45頁上小朋友分桃的圖。先要學生說說圖意,再指導學生用連線的方法,把右圖中剩下的3個桃分完。

       。ㄋ模╈柟谭答

        1、做課本中第46頁“做一做”中的`題。

        第1題的第(1)小題,先讓每個學生拿出12根小棒,動手擺一擺,然后把除法算式寫完全,再指名學生說出除法算式中每個數表示什么。

        第(2)小題,讓學生獨立做,教師巡視,然后集體訂正。

        第2題先引導學生看懂圖意,要分多少個球?怎樣分?讓學生實際連一連,表示分的過程。然后在書上填寫算式,并指名讀出除法算式。

        2、做練習十四的第1題和第2題。

        第1題,先指名讀出除法算式,再讓學生把除法算式的意思說完全。

        第2題,先指名讀算式,再讓每個學生用三角形擺一擺,然后填出得數,并說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小結:今天我們從動手分東西,學會了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的方法,還學會了除法算式的讀法和寫法。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本節(jié)課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除法的最基本含義是“平均分”。因此,在教學過程設計中,首先通過分東西,使學生了解哪種分法是平均分,哪種分法不是平均分。

        在此基礎上,研究怎樣分才能平均分。通過學生多次操作,對平均分有一定認識后,教師介紹“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時,用除法計算。把除法算式的讀法、除法算式的含義與具體操作緊密聯(lián)系起來。

        在鞏固反饋時,再一次動手操作,使學生進一步體會除法的含義。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 篇8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學第四冊P18-19例4、例5及P20練習四(2、3、4、)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1、課件演示:(情境圖)8個小朋友,在春天在哪里?的歌聲中,踏青尋找春天來了。在一片竹林中,小朋友看到熊貓媽媽帶著小熊貓挖竹筍,小熊貓請小朋友到家做客。

        2、小熊貓挖了12個竹筍,想把這些竹筍平均送給鄰居的王奶奶和它的三個小伙伴。每人送給幾個?

        師:小朋友,你們能幫助小熊貓解決這個問題嗎?

        出示: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里,每盤放( )個。

        二、分一分,認識除法、除法算式。

        1、師:請你們用△替代竹筍,用小棒代替盤子動手分一分。

        學生動手操作。

        師:請告訴小熊貓:該怎樣分?分得的結果,每盤應放幾個呢?

        學生說一說分的方法、過程。

        2、數學王國小精靈:你們真能干!

        想一想:剛才這一平均分的過程,這樣的問題能不能也用一種方法來計算?也用一個式子來表示?12、4、3表示的意思,你會列式表示嗎?

        ①讓學生說一說,議一議,根據學生的發(fā)言引導,引出除法,列出除法算式。

        124=3/*

        除號(表示平均分)

        算式讀作:12除以4等于3。

        ②對照平均分的過程,在小組中說一說這個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

        3、操作:P18做一做

        分一分,用除法算式表示結果。

       、賻煟耗阒绬幔坑卸嗌賶K餅干要分?要怎樣平均分?(明確:要把18平均分成3份、2份、6份。)

        學生用長方形分一分,再填寫算式。

       、诮涣饔懻摚

        你是怎樣分的?分的結果呢?

        算式怎樣寫,除號和等號后面的數是怎樣填出來的?

        這個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4、小結: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每份一樣多,這個過程和結果可以用除法算式來表示。

        三、解決熊貓媽媽的問題,進一步認識除法的含義。

        1、師:熊媽媽請小朋友幫助解決什么問題呢?

        出示:把20個竹筍,每4個放一盤,能放( )盤。

        師:想一想,熊媽媽要分的總數是多少?

        按什么要求來分?該怎樣分?

        學生動手操作后,說說自己是怎樣分的。

        2、思考交流:

        師:你會用算式來表示分的過程嗎?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為什么這個問題也用除法來表示?(熊媽媽的問題也是平均分,所以用除法來計算。)

        3、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賻煟撼ㄋ闶街械娜齻數,能給它們起個名字嗎?(看書,對照算式說說。)

        ②想想平均分的過程,說說被除數20,除數4、商5分別表示什么。

        4、操作鞏固。P19做一做(1)

        分一分,用除法算式來表示。

       、侏毩⑼瓿。

        ②交流:分的結果和算式的寫法。

        ③讀一讀,說一說算式的意思。

        3、思考討論:

        師:想想說說,小熊和熊媽媽的這兩個問題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來計算?(因為他們都是把一些物體,一個總數平均分成相等的`幾份。)

        四、做游戲。(課件演示:8個小朋友在樹林中采集活動)

        小朋友告別了小熊貓,來到樹林里采集,將采集到的東西進行平均分。

       。1)藍藍采了16個草莓,要平均分給大家,如果每個小朋友分4個,夠分嗎?(在p21第六題的圖上圈一圈,再列算式。)

       。2)東東、小立和玲玲捉到15只蝴蝶,用這些蝴蝶做成標本,每5只做成一版,可以做成幾版?(在p21第六題的圖上圈一圈,再列算式。)

       。3)小云和小麗把采來的18朵花扎成3把,平均每把有幾朵?

        (4)我們平均分成2組做游戲,每組幾個人?

        五、課堂練習。

        P20第2、3、4題。

        獨立練習,然后在小組中交流自己的思考過程。

        六、總結。

        師:小朋友,今天,你們有哪些收獲?

        [課后小結]

        重視操作,豐富表象,形成概念。在教學中陳老師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通過實際操作,引導學生在分東西的實例中理解除法的意義,這樣的設計既注意了學生知識形成的過程,又能有意識的對學生進行觀察、操作方法的指導和訓練。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溫故知新,引入除法運算,除法的初步認識1 教案。

        2.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理解除法的意義。

        3.讓學生認識除號,了解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教學重點】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

        2.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設置問題,引導參與

        談話,出示課件:

        提出問題:熊媽媽想把12支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應放幾支?請小朋友想一想。

        開展活動,解決問題。

        (1)指名請學生上臺演示。鼓勵學生有多種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兩支兩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無論怎樣分,結果都是一樣的,每個盤子里放( )支竹筍。

       。2)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設計意圖】: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設置問題吲哚發(fā)奧學生自主參與,通過觀察、操作、交流、解決問題等活動,強化應用平均分的意識,溫故知新,為引入除法運算奠定基礎,教案《除法的初步認識1 教案》。

        二、學習新知

        1.引入除法

        談話:剛才我們通過平均分幫助熊媽媽解決了一個大問題。這樣的問題能不能用一種方法直接計算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種方法。

        揭示課題:除法

        問:把12支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放三支,每盤放得同樣多,是平均分嗎? 像這樣的情況我們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介紹除法算式的讀寫。

       。1)以前我們學過加、減、乘法,它們都有各自的符號,今天老是再給你們介紹一個符號,它就是“÷”,讀作:除號。寫時先畫一條橫線,再上下各一點,橫線要直,兩點要圓且對齊。

        (2)學生練習書寫除號。

        (3)解決小熊分竹筍的算式寫法。12÷4=3,讀作:12除以4等于3。

        2.分一分,寫一寫,讀一讀

        讓學生吧12支竹筍分別平均分成兩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寫出除法算式,再讀一讀。

        【設計意圖】:

        在引導學生靈活應用平均分的基礎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種方法直接計算呢?”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礎上讓學生參與“分一分,寫一寫,讀一讀”學習活動,給學生提供做中學的機會。讓學生通過操作進一步感受解決問題的過程,領悟除法意義。

        三、應用,加深理解

        四、課堂總結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進一步體驗除法算式與生活實際的密切練習。

        2、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分一分”活動,讓學生進一步體會除法的意義。

        3、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查漏補缺,反饋出現(xiàn)的問題,進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義,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

        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準備:

        圖片、題卡或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談話: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讓我們從身邊找一找數學,用我們學過的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吧!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數學,能否舉出例子來?

        2、學生舉例。

        3、自己能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嗎?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身邊去發(fā)現(xiàn)除法問題,激發(fā)學習興趣。

        二、展開學習

        1、引導學生完成第22頁練習四第10題。

       。1)、請學生仔細觀察圖,了解到哪些信息?說給同桌聽一聽。

       。2)、要求學生獨立完成。

       。3)、指名回答,教師板書算式。說說算式表示的意思。

        2、引導學生完成練習四第8題。

       。1)、教師巡視

       。2)、學生交流匯報算式的意義。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看圖,進一步理解圖意,正確寫出除法算式,重點區(qū)別兩種不同的分法和得數后面單位名稱的寫法。

        三、拓展應用,加深理解

        1、引導學生完成練習四第9題。

       。1)、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

       。2)、指名匯報是怎樣計算的?

        2、引導學生完成練習四的思考題。

       。1)、同桌互相說一說自己的想法,算式的意義。

       。2)、全班交流匯報。

        3、引導學生完成練習四第7題。

        要求學生仔細觀察,獨立思考完成。

        【設計意圖】:讓學生用圈一圈物品的方法進行平均分。分后填寫算式。讓學生在獨立寫除法算式中熟悉除法算式的讀法、及算式各部分的名稱,加深對除法意義的認識。

        四、課堂總結。

        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 篇11

        一、教材分析。

        計算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除法是計算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是學習除法概念的第一課。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所以這節(jié)課顯得尤為重要。

        教材在編排時從分東西引入,通過分東西使學生初步領會除法的實際意義。例1通過讓學生動手分一些實物,借助同樣多,明確“平均分”的含義。例2使學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過程,直觀的理解“平均分”的含義。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讀、寫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義。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練習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實際操作題,讓學生親自動手擺一擺、分一分、連一連,再寫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說說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義。

        二、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分實物,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并且從“平均分”的過程清楚、直觀地了解除法的含義;

        2、學生認識除號,會讀、會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義;

        3、際操作,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初步語言表達能力;

        4、培養(yǎng)學生探索知識的能力和對除法的濃厚興趣;

        5、教育學生熱情待人。

        重點:通過實際分東西,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

        難點: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三、教學設計

        (一)、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

        1、從生活實際出發(fā),體現(xiàn)知識的形成過程,符合學生大認知規(guī)律;

        2、課堂上注重學生多方面的發(fā)展,實現(xiàn)三為目標;

        3、立足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4、教學過程中,注意創(chuàng)設情境和氛圍。

        (二)、教學設計的幾個層次

        1、由同樣多引出平均分

        在此安排了兩次實踐操作,一是把8張數字卡片隨便分成2份;二是把8張數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樣多。通過第一次動手操作由學生的匯報引出“同樣多”,通過第二次動手操作和教師的提問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導操作

        在教師講完故事后,讓學生把6個桃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幾個,就用剛學的“平均分”來指導學生動手操作。

        3、解決如何“平均分”

        上一實踐只是讓學生嘗試著平均分,并沒有告訴學生如何才是平均分,在學生操作之后,觀看老馬分的過程,在模仿老馬的分法進行分,最后請一個學生上臺展示,幫助學生解決了平均分。

        4、把“平均分這一生活常識抽象成除法算式

        解決了“平均分”之后,教師指出把6個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個,可以用除法來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5、結合除法算式教學除法算式的讀法和意義。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初步理解除法的含義;認識除號,會寫、會讀除法算式

        2、經歷分一分、說一說等數學活動,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

        3、感受用除法表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體會所學內容的價值。

        教學重點:

        理解除法的含義

        教學難點:

        理解除法算式與平均分活動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同學們喜歡大熊貓嗎?熊貓館的飼養(yǎng)員叔叔每天都要給可愛的熊貓寶寶們準備新鮮的竹筍,我們一起數一數,看看今天一共準備了多少個竹筍。(課件出示竹筍)

        你能把這12個竹筍平均分給4只可愛的熊貓嗎?看看每只熊貓可以得到幾個。用你們手中的圓片代替竹筍,用4個圓圈表示盤子,將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動手分一分。

        (教師巡視,分好后,前后兩個同學互相說一說,你是如何分的,分的結果如何,擊掌結束)抽學生上黑板匯報分的結果。

       。ㄐ⊙劬,看黑板)用課件呈現(xiàn)分的過程

        請大家回憶我們的操作過程,結合圖說一說這幅圖表示的含義。(根據學生發(fā)言,板書: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放3個)

        全班一起說

        我們班的小朋友真能干,幫飼養(yǎng)員叔叔解決了一個大問題。

        這樣的問題,你能不能用一種方法直接計算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種方法——除法(板書:除法的初步認識)

        思考: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放3個,是不是平均分的問題?

        在數學上,像這樣平均分的問題,我們都可以用除法表示

        二、新授

        老師為你帶來了一個新朋友,他叫除號,來,跟他打打招呼:除號,你好

        除號的寫法,用尺子畫一條平直的線,上下兩個圓點要對齊

        自己在練習本上寫兩個(注意你的'寫字姿勢)

        “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放3個”到底該怎么用除法算式表示呢?

        (1)要分的竹筍的總數是(12),把12在這個總數寫在除號前面

       。2)平均分成幾份呢?(4份)把4這個份數寫在除號后面

       。3)每份是幾個(3個)把3這個每份數寫在等號后面

        12÷4=3

       。4)回憶過程。(看誰的耳朵最會聽)

       。5)指生說、同桌互相說(搶答,給自己鼓鼓掌)

        (6)1659年,瑞士數學家拉恩在他的《代數》一書中,第一次用÷表示除法,÷用一條橫線把兩個圓點分開,恰好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6)12÷4=3這個除法算式表示的就是(拉長聲調,提示注意)“把12平均分成4分,每份3個”

       。7)指生復述、男女生比拼

       。8)這個除法算式怎么讀呢?

        讀作:12除以4等于3(齊讀3遍、快問快答)

        (9)數學書第15頁練習三第1題(其他同學認真聽,看他說的對不對)

        三、闖關

        1、做一做第1題

        (1)誰能說說這幅圖表示的含義?

        (2)課件出示:把15條魚平均分成5份,每份3個

       。3)在這個平均分的過程中,總數是15,份數是5,每份數是3,所以除法算式是15÷5=3

       。4)在這道題中,15÷5=3表示把15條魚,平均分成5分,每份3個,你能在說一件事,也可以用15÷5=3嗎?

        2、做一做第2題

       。1)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2分,每份(5)個

        動手分一分

        指生說在這道題里,總數是幾,份數是幾,每份數是幾,除法算式是什么

       。2)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2)個

        動手分一分

        指生說在這道題里,總數是幾,份數是幾,每份數是幾,除法算式是什么

        2、獨立完成練習三第2題

        3、獨立完成練習三第3題

        四、小結通過今天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對,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餓哦們認識了除法,知道到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用到除法,下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研究。作業(yè):回家?guī)蛬寢尫炙,并列出除法算式?/p>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 篇1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進一步體會除法運算的含義。

        2.過程和方法:通過“熊貓分竹筍”的具體情境引出除法算式,讓學生認識除號,會讀、會寫除法算式。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認識除法,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除號,會讀、寫除法算式。

        難點:進一步體會除法運算的含義。

        三、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熊貓卡通圖片、竹筍卡通圖片、盤子卡通圖片、除法算式卡片、智慧星、紅花、太陽花。

        四、教學步驟

       。ㄒ唬、設計問題,引導參與

        1.談話。(邊講邊出示情境圖)

        師:小朋友們,誰知道我們的動物國寶是什么?

        生:大熊貓。

        師:嗯,真聰明!現(xiàn)在小精靈給我們提出了問題:京京是一只十分可愛的熊貓。(貼出熊貓卡通圖片)它十分好客,今天京京就要請好朋友們來它家做客。于是,一大早京京就起床去園子里挖了許多新鮮的`竹筍(貼出竹筍卡片),它要把這些美味的竹筍分給它的朋友們吃。瞧!它的朋友華華、盼盼、亮亮、紅紅來了(依次出示熊貓卡通圖片)?墒牵┚┰撛鯓影阎窆S分給它的朋友們呢?

        生:平均分。

        2.提出問題。

        師:京京想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應該放幾個呢?請大家?guī)途┚┫胍幌搿?/p>

        3.開展活動,解決問題。

        師: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平均”是什么意思?

        生:每個盤子里放的竹筍同樣多。

        師:對,咱們班的小朋友真棒!誰愿意上臺幫京京分一分?(請一名學生上臺演示)

        師:誰和他分的方法不一樣?(提問兩名學生)有的小朋友是一個一個地分,有的是兩個兩個或三個三個地分,但無論怎樣分,結果都是一樣的,每個盤子里放幾個竹筍?

        生:每個盤子里放3個竹筍。

       。ò鍟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放3個)

       。ǘW習新知

        1.引入除法。

        師:我們班的小朋友真能干,剛才我們通過平均分的活動,幫助京京解決了一個大問題。這樣的問題能不能用一種方法直接計算呢?我可以告訴大家,能!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這種計算方法。

       。ò鍟n題:除法)

        師: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放3個,每盤放的同樣多,是平均分嗎?

        生:是。

        師:那么,我們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2.介紹除法算式的讀寫。

        師:我們以前學過加、減、乘法,它們都有各自的符號“+”、“—”、“×”,今天老師再給你們介紹一個符號,它就是“÷”!啊隆苯谐枺瑢憰r先畫一條橫線,再上下各一點,橫線要直,兩點要圓且對齊。

       。▽W生連寫,教師巡視)

        師:我們已經會寫除號了,那么要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里,每盤放3個”用除法算式表示出來,應該怎樣寫呢?首先,我們先看分幾個竹筍?

        生:12個。

        師:那么,我們就把“12”寫在除號前面。分成了幾份?

        生:4份。

        師:我們就把“4”寫在除號后面,每盤放幾個?

        生:3個。

        師:最后把“3”寫在等號后面。

        (板書:12÷4=3)

        師:這個除法算式就讀作12除以4等于3。

        (同桌之間互相讀一讀)

        3.分一分,寫一寫,讀一讀。

        讓學生把12個竹筍分別平均分成2份、3份,并一一寫出除法算式,再讀一讀。

       。ㄈ⑻魬(zhàn)園地

        師:好,我歡迎大家進入“挑戰(zhàn)園地”。

        1.第一關“魔法卡片”。(教材第15頁練習三的第1題)

        出示算式卡背面,請8名學生來抽卡,誰抽到哪一張就讀哪一張,讀得對,老師獎勵紅花一朵。

        2.第二關“小幫手”(教材第15頁練習三的第2題)

       。ǔ鍪径嗝襟w課件——小熊分蘋果的情境圖)

        師:誰告訴老師你是怎樣想的?

        生:6個蘋果平均分給兩只小熊,每只分3個,平均分勇除法計算。

        師:嗯,你說得棒極了,真了不起!老師要頒發(fā)給你一枚智慧星。其他小朋友表現(xiàn)得也很出色,大家共同幫助了兩只小熊,解決了它們的難題,老師也為你們每人發(fā)一朵“助人為樂的太陽花”。

        3.第三關“分西瓜”。(教材第15頁練習三的第3題)

        師:你們是怎樣想的?(出示多媒體課件)

        生:題目要求寫除法算式,只有平均分才能用除法。圖上一共有10個西瓜,兩個籃子,每個籃子里放5個西瓜,列成算式是10÷2=5

        師:如果不讓你列除法算式,不動手擺,你還有其他分西瓜的方法嗎?

       。▽W生列舉方法,教師點評)

        師: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老師設置的三道關卡已全部通過。我宣布我們班的全體同學,挑戰(zhàn)成功!

       。ㄋ模、全課小結

        小朋友們,我們今天又認識了一種新的計算方法——除法,并學會了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在今后的學習中,我們還將進一步學習除法,希望大家能夠像今天一樣表現(xiàn)出色!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 篇14

        【學習目標:】

        1、通過具體情境,理解“0”的三種含義,會讀、會寫“0”。

        2、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想像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認真書寫的好習慣。

        3、通過緊密聯(lián)系生活的實踐活動,激發(fā)學習興趣,讓學生初步認識到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

        【學習重點】

        聯(lián)系生活實際,體會“0”的含義

        【學習難點】

        0的書寫方法,理解“0”的含義

        【學具準備】

        3支鉛筆、直尺、田字格本

        1—10的數字卡片

        【問題導航】

        如果盤子里一共有3個蘋果,分給媽媽1個,還剩( )個;再分給爸爸1個,還剩( )個;自己又拿了1個,盤子里還剩下( )個蘋果呢?

        【學習過程】

        1、溫故知新、導入新課

        師:前面我們已經認識了10個數字,那么老師檢查一下你們的學習成果好不好?現(xiàn)在老師說數字請同學拿出老師說的數字卡片,看誰拿的快并且對。(老師依次說出5個數字,學生從學具袋拿出數字卡片,教師根據情況作出評價)

        師:現(xiàn)在老師手中有3支鉛筆,我把一支給了__X同學,把一支給了__X同學,把一支又給了__X同學,那么我現(xiàn)在手中一支鉛筆也沒有了,用什么數字表示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個新的數字【板書:“0”認識】

        2、揭示第一含義──什么也沒有。

        師:老師手中有3支鉛筆,分別分給了3位同學,現(xiàn)在我的手中一支鉛筆也沒有了,一個也沒有,用“0”表示,讀作:零!景鍟阂粋也沒有,用“0”表示,讀作:零!浚▽W生齊讀)

        師:那么“0”怎么寫呢?請大家伸出手指,跟著老師寫。

        師:在田字格內書寫“0”(提前畫好田字格),邊寫便告訴學生書寫要求。(強調注意的地方:從右上角起筆,向左,向下,收筆,和起筆相連。)

        學生在課本第9頁,練習描紅。

        3、揭示第二種含義──起點。

        師:我們已經認識了“一個也沒有”,就用數字“0”表示。同學們手里都有一把小直尺,舉起來仔細觀察一下,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學生觀察后小組交流匯報)師總結:我們在直尺上也發(fā)現(xiàn)了數字0,看到0在直尺的'最前面,并且0排在1的前面。因為0表示一個也沒有,0比1小。我們還可以看到直尺上有一格一格的,像這樣一格一格的是尺子上的刻度,0在直尺上到底表示什么呢?(小組討論匯報討論結果)

        師:0在尺子的最前面,在第一個刻度線上表示起點!景鍟浩瘘c】利用這個原理可以用直尺量東西,這時“0”就表示起點,要用“0”對齊物體的一端,看另一端到了直尺上的哪個數字,這個物體的長度就是多少。

        討論:

        1、在運動會上你看見過賽跑嗎?110米欄世界冠軍劉翔站在跑道的哪個位置可以用0來表示?

        2、看見過跳遠嗎?運動員在哪個位置開始起跳?能用0表示嗎?

        4、揭示第三種含義──分界線

        師:我現(xiàn)在手中拿的是一個溫度計(教師出示溫度計),通過觀察在溫度計上也能找到“0”,那么這里的“0”表示什么呢?(生交流)

        師:請同學們看一下現(xiàn)在紅色液體在零刻度線的什么位置?【學生觀察后交流】師總結:現(xiàn)在紅色液體最高位置在零刻度線的上方。

        師:,我們再把溫度計放在冰塊上(教師演示),請大家再看一下紅色液體在零刻度線的什么位置?【學生觀察后交流】。

        師總結:現(xiàn)在紅色液體最高位置在零刻度線的下方,這時我們會看到紅色液體的最高位置會迅速下降,在零刻度線的下方,也就是說:溫度計上面的“0”表示分界線,上面表示零上溫度,下面表示零下的溫度。好了,現(xiàn)在我們已經認識了數字“0”,那么我們一塊總結一下,0的三種含義。誰來說說?

        5、課堂練習:

       。1)在田字格本上練習書寫“0”,并進行書寫展覽(各隊選舉寫得最好的,8隊參加,再選出書寫最優(yōu)秀)

       。2)課本第10頁1題、2題。(學生填在課本上)

       。3)第11頁5題。(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思考方法,注意強調學生一個球也沒進去,也可以用0來表示)

        6、課堂總結:

        師: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哪些地方讓你感受最深刻?為什么?(學生談收獲)

        7、布置作業(yè):寫數學小日記。

        你能用0說幾句話嗎?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 篇15

        學習目標:

        1、初步了解0的含義、會讀、會寫數字0;初步掌握計算有關0的加、減法。

        2、通過觀察、思考、探索等學習活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意識。

        3、感受主動參與、合作交流的樂趣,感悟0是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使學生對身邊及數學有關的事物產生興趣。

        學習重點:

        初步理解0的含義,會讀、會寫數字0,初步學會計算有關0的加、減法。

        學習難點:

        在認識0的情景中體驗知識及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學習過程:

        一、故事引入,導入新課

        同學們喜歡聽故事嗎?今天老師給大家講一講《狼來了》的故事:在北方有一個小山村,村里住著一個放羊娃,放羊娃每天都要把羊趕到對面的山坡上吃草,傍晚的時候才回來,這一天,他把羊群趕到了山坡上,羊兒們自己邊走邊吃,放羊娃躺在草地上看著藍天白云發(fā)呆,實在是無聊的很,便想了個注意捉弄人,他在山坡上大聲喊到:“狼來了,狼來了,狼來吃羊了”大家正在農田里干活,聽到他的喊聲,都匆匆跑來幫助放羊娃,(5個人可以用數字5來表示)他高興的哈哈大笑起來:“哈哈,我是騙你們的,哪里有什么大灰狼”農夫們氣得扭頭走開了。第二天,放羊娃又來放羊,感覺無聊的很,他又對著山坡喊:“狼來了,狼來了,“農夫們又相信了,又有4個人扛著鋤頭鐵鍬匆匆跑來幫助他”,(4個人可以用數字4來表示)放羊娃大笑著說:“你們真傻,根本沒有狼來”,第三天,放羊娃沒事還是對著山坡喊:“狼來了,狼來了”可是村里再也沒有人來幫助他了。沒有人我們用什么符號來表示呢?生答“0”,好,本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說不盡的0”(板書課題)。

        師總結:小孩由于說謊結果:羊全部被狼咬死,自己也差點被狼吃掉,我們大家不能說謊,要做一個誠實的孩子。

        二、聯(lián)系生活實際,深入探究

        1、找生活中的0

        由于小男孩的不誠實,羊全部被狼吃掉,沒有羊了可以用0表示,那么0除了表示沒有之外還表示什么呢?大家回憶一下生活中在哪見過0?(讓學生盡情地說)

        2、0表示起點

        剛剛有同學說直尺上也有0,你們都找到了嗎?指給同桌看一看。

        師:同學們請大家認真觀察直尺,你還發(fā)現(xiàn)了什么?生:這些數字,是按順序排的。

        師:大家觀察得真仔細,直尺上從0開始越往右邊數字越大,也就是說,數越大,離0也就越遠。A、從0到1是一段,用數字1表示;從0到2是兩段,用數字2表示;從0到3是三段,用數字幾表示?從0到4是幾段?用數字幾表示?;從0到5呢?

        師:剛才我們數數的時候都是從幾開始的?0還在1的前面,那這里的0還是表示沒有嗎?那0還可以表示什么?人們在用直尺量東西的時候,都是從0開始,0在這里表示什么?(起點)。用直尺量東西,要用“0”對齊物體的一端,看直尺上另一端到哪個數字,這個物體的長度就是多少。這個數字越大,表示這個物體的長度也就越長。

        師:同學們,你們想知道0除了表示直尺的起點,“0”還可以表示什么嗎?

        想想學校操場上的賽跑跑道,有沒有見到0呀?看過跳遠嗎?“0”也可以表示跳遠的起點。注意強調:尺子的“0”起點對齊跳遠起跳的“0”起點。

        三、延續(xù)故事情境,學習0的加減法

       。ㄒ唬┟總人都會做錯事,但只要知錯就改仍是好孩子。經過村長的教育,放羊娃決定改過自新不再騙人了,于是村長就決定送給放羊娃1只羊,現(xiàn)在放羊娃有幾只羊,怎樣列式表示?

        村民見村長送放羊娃羊了,第二天,有一個村民,也送了他一只羊,現(xiàn)在放羊娃有幾只羊呢?怎樣列式表示呢?到了第三天,又有村民送給放羊娃一只羊,現(xiàn)在放羊娃有幾只羊呢?怎樣列式計算?如果每天都有人送給他一只羊,到了第五天,放羊娃該有幾只羊呢?

       。ǘ┓叛蛲抻钟醒蛄,于是還是每天都帶著羊兒去山坡上放羊

        1、有一天,放羊娃去山上放羊,山坡的東邊有3只羊在吃草,西邊有2只羊在吃草,現(xiàn)在放羊娃一共有幾只羊在吃草呢?怎樣列式計算?

        2、不一會西邊的2只羊都跑到了東邊,現(xiàn)在一共有幾只羊在吃草呢?怎樣列式計算?

        3、時間長了,放羊娃覺得無聊極了,于是呼呼大睡起來。等他睡醒的時候,天已經黑了,羊不見了蹤影,F(xiàn)在還有幾只羊呢?怎樣列式計算?5—5=0進一步滲透思想教育:要求孩子要認真做事,不能粗心大意。

        四、趣味數學故事:零先生漫游記

        傳說最早的時候,數字界像一個大雞蛋,里面混沌一片,亂七八糟,分不清正數負數,有理無理。人們只知道有數學這個東西,但誰也講不出是什么。這一壇子東西中孕育著一個偉大的英雄,這就是開天辟地的0。0在數字中是最小的,但是也是最有力量的。“0”先生在雞蛋中沉睡了足足54億年零幾千萬年,終于在8世紀左右醒了過來。他睜開他的唯一的眼睛,只覺得身旁漆黑一片,這時各樣的兄弟都在他的身邊亂竄。他想直起腰,但是連將自己舒展一下都不可能,他生氣極了。0是一個神奇的數字,他可以隨便改變身邊的狀態(tài)。在“0”轉念一想的時候,他的`身邊就出現(xiàn)了一個與生俱來的——和+,他抓起后,把這兩樣東西組合成了—+,這就是一把斧頭,他抓住斧頭,用力一揮,只聽一聲巨響,雞蛋驟然破裂,所有的數字都解放了出來。其中負的東西向下沉,正的東西向上飄,一半變成了地,一半變成了天。

        “0”高興極了,但是他害怕天地會重新合攏到一起去,所以他就撐著正數和負數,但是他錯了,正數越來越多,越來越高;負數越來越多,越來越低,圓滾滾的O從此就被拉成了0。在最后,英雄滿意了,但也筋疲力盡了。數字們都要推舉他為國王,“0”喜歡過不受束縛、自由自在的日子,便婉言謝絕數字們的好意。從此以后,數字們?yōu)榱司粗厮麄冃哪恐械挠⑿,便尊稱他為“0”先生。

        “0”先生過著神仙般獨來獨往的日子,有一天,“0”先生突然心情大好,想看看它所創(chuàng)立的子民——數字都在干些什么,于是,它到世界各地去巡查,結果是他感到又喜又憂,喜的是他發(fā)現(xiàn)人們就不再用繩子,泥板,貝殼了,而使用阿拉伯數字了。憂的是人類認為0不是最小的數字,也不是最大的數字,而是一個沒有影子,沒有尾巴的數字。特別是一些小輩們談到他不是微微一笑,就是搖搖頭,這使他感到特郁悶。但是,“0”先生是個謙和的人,他沒有把此事放在心上,他又開始過他悠閑自在的日子。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相關文章: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01-28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精選10篇)10-19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精選15篇01-28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精選15篇)01-28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15篇01-28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15篇)01-24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15篇11-27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15篇)02-18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精選15篇02-18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合集15篇)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