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項羽之死》教學設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fā)展。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項羽之死》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項羽之死》教學設計1
【學情分析】
本文選自司馬遷《史記》,語言淺顯,文意理解難度不大。因此,本課以學生自學為主,重點放在從散文創(chuàng)造的藝術形象入手,欣賞散文。
單元教學目標:從散文創(chuàng)造的藝術形象入手,欣賞散文。
本課時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欣賞與評價人物形象,把握散文與詩歌塑造人物形象的區(qū)別。
過程與方法:通過誦讀分析人物語言、動作描寫,感知人物性格特點,概括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散文與詩歌塑造人物形象的區(qū)別。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感知項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評價其性格與命運。
教學重點:人物形象分析鑒賞。
教學難點:評價人物,得出啟示。
教學安排:一課時
【教學方法】
教法:講授法、導學法;學法:自主學習法和分組合作討論法。
【課前預習】
1、掌握生字詞;
2、劃分段落層次,理清行文思路;
3、品味語言,歸納司馬遷對項羽的態(tài)度:是褒是貶?
教學步驟
一、導入
蒲松齡曾作過這樣一副對聯: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這副對聯講了兩個人,項羽和勾踐。
。椨穑┚蘼怪畱(zhàn):驍勇善戰(zhàn),勇冠三,成為天下英雄
鴻門宴:剛愎自用,坐失良機,埋下悲劇種子
二、整體感知
速讀全文,用四字短語概括文中的三個主要場景。
垓下之圍,東城快戰(zhàn),烏江自刎
三、文本研讀
。ǚ椒c撥)
1、欣賞垓下之圍(突出“泣”字多情善感)
齊讀第一段,A、欣賞細節(jié)描寫展現的“驚起飲歌泣”這一系列的動作和過程,重點引導學生品讀項羽之“泣”的復雜心境;
B、欣賞從“聲”的角度四面楚歌的背景音樂對人物心理的巨大沖擊、“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反復嘆唱折射的`無限蒼涼、悲哀和疼惜,感受項羽之死這最后一幕的序曲的悲愴氛圍及音樂的無形感發(fā)作用;(播放音頻)
C、欣賞“左右皆泣,莫能仰視”的側面烘托效果,(學生范讀)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2、欣賞東城快戰(zhàn)(突出“叱”字勇猛自負)
全體男生齊讀第二、三段。
。、欣賞通過語言刻畫形象。引導解讀戰(zhàn)前這段話的三個層次三種心緒回顧戰(zhàn)斗歷程且說是“天之亡我”時的極度自負;明知無法脫身時還說“愿為諸君快戰(zhàn)”的大勇;“復聚其騎”時一問“何如”的豪邁。
。、欣賞項羽“大呼、馳下、目、叱之”動作神態(tài)的細節(jié)和敵方“人馬俱驚,辟易數里”的再次烘托,感受項羽蓋世的勇武神威。
3、欣賞烏江自刎(突出“笑”字知恥重義)
學生分角色朗讀
A、從江邊的慷慨陳詞,語言的角度賞析。
B、從“項王笑曰”的“笑”,神態(tài)的角度解讀“笑”的豐富內心。
總結歸納:項羽是一個多情善感、極度自負、知恥重義、心地仁善、勇武豪氣之人。塑造人物的方法也就是我們鑒賞人物形象的角度,要想準確把握人物性格和形象,就一定要梳理情節(jié)、品味細節(jié)、認真揣摩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
四、詩文有別
烏江
胡曾
爭帝圖王勢已傾,八千兵散楚歌聲。
烏江不是無船渡,恥向東吳再起兵。
同樣是項羽這一歷史人物形象,但詩歌與散文創(chuàng)造形象的手段卻大不相同。清代學者吳喬曾以做飯和釀酒分別比喻作文和寫詩,說:“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為飯,詩喻之釀而為酒”。
詩文區(qū)別:一、散文刻畫手法具體,詩歌則是跳躍、省略,留給讀者自己品嘗的空間。二、散文更注重具體化,形象化,真實化,而詩歌較偏向意象化,讀者去想像,思考。
五、拓展延伸
欣賞、學習部分描寫形象的語段,學以致用。
六、作業(yè)
寫一段文字,通過運用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等手法刻畫人物。
《項羽之死》教學設計2
教學設計思路
《項羽之死》是人教版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四單元里自主賞析的一篇文章,本文雖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文言知識點難度不大,學生可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學掌握;課文情節(jié)簡單但生動,故而內容亦容易把握。
另本單元的鑒賞要點是“創(chuàng)造形象,詩文有別”,從形象性入手欣賞散文,“藝術形象”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單元所選的幾篇課文在藝術形象方面均有很高的審美價值。而項羽是學生比較熟悉的一個歷史人物,同時亦是爭議較大的一個人物。故本課的教學重點放在分析評價人物形象上,《項羽之死》一文記述了項羽一生的最后階段,表現他無可奈何的失敗和悲壯的死亡,是《項羽本紀》中最具悲劇性的一幕。這篇文章圍繞項羽這個悲劇英雄,描寫了垓下之圍、東城快戰(zhàn)、烏江自刎三個場面,多角度、多層次地展現了他的性格。對人物形象的評析正以此入手,引導學生從文中人物的神態(tài)、語言、動作等相關描寫中體會人物的精神氣質,掌握文學作品中藝術形象審美的方法,以及項羽之死的審美意義。
教案
教學目標:
1.培養(yǎng)文言文自學能力:梳理知識點、明確重點字詞句;借助書下注解和工具書解決疑難問題。
2.重點指導分析人物形象,要求學生在通讀課文、理解故事情節(jié)的基礎上展開討論,提出自己對人物的認識。
3.通過對項羽的人物形象的鑒賞,學習人物鑒賞的方法。
4.把握文章內容,聯系相關資料,掌握評價歷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探討項羽這一人物形象及其悲劇意義。學習結合文本鑒賞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方法:
在教師的引導和組織下,以學生的誦讀和自由討論為主,教師給予恰當的點撥。
一、導入新課
項羽是楚漢戰(zhàn)爭的失敗者,劉邦是楚漢戰(zhàn)爭的勝利者。但是后人卻大多不以成敗論英雄,項羽與劉邦相比獲得了更多人的追憶,有仰慕、哀嘆、同情與惋惜。他的故事被后人反復演繹在各種文學文本中。那么同學們有無想過這其中的'秘密在哪?秘密主要就在我們今天所上的《項羽之死》這節(jié)文本中。(板書課題)
二、初步感知課文,檢查預習。
解決學生預習與閱讀中的字、詞、句方面的障礙
文學這事務本合文字與思想兩者而成。周作人《思想革命》
語言是一切事實和思想的外衣。高爾基《和青年作家談話》,《論文學》
所以要理解文本的基礎是弄清語言
。ㄒ陨线^程約10分鐘)
三、具體研讀
討論:剛才我們說道項羽被人追憶的秘密,我們想要弄清其中的秘密,必須首先對項羽這個人有較為深入的認識。同學們在該文中看到了一個怎么樣的項羽?
學生討論。
引導學生要理解一個文學形象必須深入到文本中的情境中,唯有深入,才能深切感受。文字不是靜默的,她有形有聲!
補:紅樓夢23回“《西廂記》妙詞通戲語,《牡丹亭》艷曲警芳心”中林黛玉聽到戲文時“不覺心痛神馳,眼中落淚”
深入之法一:誦讀
至于三史諸子百家集,本是做出底文章,若不高聲讀之,如何能得其推敲激昂之勢。 清 何紹基 《語汪菊士論詩》
詩以聲為用者,其微妙在抑揚抗墜之間,讀者靜聲按節(jié),密詠恬吟,覺前人聲中難寫,響外別傳之妙,一齊俱出。 沈德潛 《說詩晬語》
深入之法二:想象
我國民間戲臺上有副對聯:“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萬雄兵”,戲劇欣賞須想象。
深入之法三:移情
在鑒賞藝術形象時,移情能使鑒賞者進入角色,進入情境。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杜甫《春望》
。ㄒ陨弦玫膬热莺唵螏н^,不做過多闡釋)
引導學生誦讀項羽之言,感受項羽之人
。ㄗ寣W生讀自己最為感興趣的文段。這部分活動可不按文章順序進行。)
問題與補充的內容:
垓下之圍部分
楚歌:其特點是悲涼。“楚歌悲遠客,羌笛怨孤軍” 唐 劉長卿
問:項羽在這節(jié)中的心情怎樣?哪些字能反映?他的形象是什么?
明確:悲傷激昂。悲、泣。形象:多情善感。
補:魯迅:無情未必真豪杰
東城快戰(zhàn)部分
問:此部分中項羽的形象是什么?
明確:勇猛無敵又自傲自尊。
問:這部分中有三“為”,這三“為”體現了項羽怎樣的心理?
明確:項羽不存突圍之心,愿打一個痛快之戰(zhàn)給追隨他的部下。更進一步表現了他重情重義心理。
補:文中一呼一叱的細節(jié)充分表現了項羽攝人心魄的聲威。
烏江自刎部分
問:項羽在這部分的形象是什么?
明確:知恥重義、從容悲壯
總結:項羽的形象美在何處?
美在深情、美在重義、美在雄健、美在無懼
問:最后一段的開頭還說“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為什么烏江亭長一心想渡項羽過江,項王卻笑著拒絕了。這中間發(fā)生了什么?
學生討論 (關于這一點本人查了很多資料均無解讀,甚惑之!)
這也是李清照疑惑的問題: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這就是秘密所在,讓人追憶的秘密就是項羽沒有渡過烏江。為什么?
沒有渡烏江,項羽最終選擇了自刎而死,完成了一個圓滿的具體的美麗的瞬間。
不用多說什么了。誰都不難看出,項羽死得壯烈,死得英雄,死得氣勢磅礴,驚天地,泣鬼神,就連烏江之水也要為之嗚咽,為之洪波涌起,濁浪翻騰。顯然,項羽的死是高貴的。無論他是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無與倫比的人格魅力和審美價值。
……
于是我們看到的便是這樣一個畫面:一只代表著英雄精神和高貴感的虎或豹,在草原上孤獨地死去,而一群代表著權欲和利欲的粗鄙的狼和平庸的羊,則一擁而上,恣意踐踏著那只虎或豹,然后每個人都扯下一塊豹皮或一根虎骨叼在嘴里,準備回去邀功行賞。而在不久之前,他們是根本不敢看那只虎或豹的眼睛的。
這群狼和羊的首領是劉邦。劉邦是他們的君,他們的牧。
補:偉大的孤獨者的最后決定是選擇死。
亞里斯多德:悲劇的功用可以凈化心靈。
屈原: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英雄的完美謝幕 ——項羽之死
公元前202年,中國歷史上上演了英雄主義的最完美一幕——垓下之戰(zhàn)。
美,首先就是那人性的激情澎湃。記得當初讀《趙氏孤兒》的時候,心不止一次的被撼動。像那些義無反顧地追求自我生存理想和價值原則的人們,是人類永恒的英雄。人性張揚中的那種痛快淋漓,也許是埋藏在人類心中最本質的沖動與渴望。人類在社會的發(fā)展和心智的進化中,這種快感也基本上喪失殆盡了——試問現在有誰能真正體會得到項羽在烏江邊上大喝一聲“”時的恣意情懷,想必如暴風驟雨,摧枯拉朽,滌蕩盡所有生前煩惱身后名,F在的我們連追尋這種快樂的勇氣也沒有了。內心被世俗所束縛,標準由輿論在引領,甚至自己“何許人也”也要在別人口中需求答案。而像劉伶那“幕天席地、縱意所如”、像陶淵明“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更有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將船買酒白云邊”,難能因而可貴,我們這些蕓蕓眾生也只有高山仰止心向往之了。因為他們那人性的激情澎湃,所以我們崇拜。
雖然這些人最終多半“潦倒”或者“失敗”,可是,誰能不說——就是項羽的死造就了項羽這個萬世英雄。如果借著一葉扁舟和幾多“江南才俊”,即便“卷土重來”,項羽也不過就是一代君主罷了(多半也是昏君),更何況結果還“未可知”!項羽是質樸的,他張揚著自己的性情,因此他也是幸運的。其實,君主與英雄 ——世俗的成功,權力的擁有,對于生命的意義是需要好好思量的。想起在盧森堡參觀美軍二戰(zhàn)犧牲士兵陵園時的情景,一排排一列列的墓碑,宛如威武整齊的列隊;而在墓地最高處的一個,一面美國國旗格外醒目,那就是著名的巴頓將軍的葬處。當年,巴頓將軍率領第三軍團所向披靡,可戰(zhàn)爭結束后,他卻只能和兩條愛犬打發(fā)時間。有人說巴頓生來就是為了打仗的,沒有戰(zhàn)爭,他的生命也就失去了意義,上帝就立刻召回他的戰(zhàn)神。巴頓死于1945年12月。巴頓遺言死后依然要站立在自己的士兵之前,現在他依然檢閱著自己的部隊和輝煌。巴頓是英雄——成功了,卻失去了意義;成功了,卻黯黯拉下了帷幕——即便活著?磥恚椨鹫娴氖切疫\的。項羽這一刎,是他人生的精華,人性的精華,是絕世壯烈的英雄主義的精華。項羽用自己的死讓自己波瀾壯闊的一生在高潮中謝幕,完美的謝幕。
美哉!
多少年來,垓下之戰(zhàn)被人們一次次描繪,一次次感嘆。垓下之戰(zhàn)快成為純美的文學意象了。
公元前202年,項羽與劉邦逐鹿中原,項羽被圍垓下,兵困糧絕。想想英雄末路之時,嘯聲咽咽,楚歌四起。歌曰:“九月深秋兮四野飛霜,天高水涸兮寒雁悲傷。最苦戍邊兮日夜彷徨,披甲執(zhí)戟兮孤立沙崗。離家十年兮父母生別,妻子何堪兮獨宿空床……”直唱得個個鐵血男兒身心俱碎,泣不成聲。項羽想必也自知眾寡懸殊,當虞姬獻舞進酒時,忽然聽到楚歌四起,便知軍情有變,于是飲酒賦詩:“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备枇T淚下。而美人虞姬以歌和之:“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歌罷刎頸以別,為的是讓項羽頹然的心再次振奮,斷了牽掛,激起雄心壯志。舞已盡,人去矣,殞落在英雄的懷抱。這樣壯闊慘烈的歷史背景下,兵戈鐵馬,風云叱咤;卻上演了這樣極盡纏綿的愛情悲劇——一個純美的典型的文學意象。
自古對英雄美人的感慨,當無出其右者吧!想想,世上哪個男人能不渴望擁有這樣的情誼,這樣的女子(何況還是美人)。項羽當時痛苦的面容,兩千多年后仍舊如在目側。
記得上大學選修《美學論》時,老師講“悲劇美”是美學的一大分類,因為它美得持久、美得動人心魄、美又得讓人感悟更多生活的美。而“喜劇”不屬于美學分類的一項。何況還有劉邦這個市井之徒的志得意滿相參照,跟是讓無數世人感慨萬千:“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為什么這么多人都想讓項羽打敗劉邦,我實在是搞不懂!也許,就是因為這四面楚歌的悲悲切切的“美”!
《項羽之死》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通過對人物語言、動作描寫的分析,感知人物的性格特點,概括人物形象。
2、感知項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評價其性格與命運。
【教學重點】
用“多維透視法”分析鑒賞人物形象。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我們在高一上學期學過一篇節(jié)選自《史記》的文章《鴻門宴》,在這篇文章中司馬遷塑造了一個鐵骨錚錚的熱血男兒項羽,他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請大家思考:項羽是一個怎樣的人?(用成語概括)
驍勇善戰(zhàn)、威風凜凜、不可一世、剛愎自用、優(yōu)柔寡斷、婦人之仁!俄椨鹬馈愤x自《史記項羽本紀》,記敘了楚漢戰(zhàn)爭中的最后一戰(zhàn)垓下之圍的全過程以及項羽生命的最后時刻。上一節(jié)課,我們對文章進行了文字疏通,這節(jié)課我們將跟隨司馬遷的筆觸繼續(xù)勾畫、描摹自己心目中的項羽形象。
二、根據故事情節(jié),將課文劃分層次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垓下之圍。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東城快戰(zhàn)。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烏江自刎。
三、了解多維透視法
多維透視法,即多側面、多角度地展示人物形象,“不虛美、不隱惡”,使人物顯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血肉俱全,豐滿立體。
四、運用“多維透視法”分析項羽的性格特征
1、霸王別姬中的項羽
項羽被圍垓下,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展現了他悲情英雄的一面。同美人、寶馬的訣別,顯示其多愁善感的性格。項羽自封“西楚霸王”,力能扛鼎、能征善戰(zhàn)、曾號令天下,現如今卻四面楚歌、窮途末路。人生的境遇變化之快,讓他始料未及。此時最能表現他這種復雜心境的動詞是什么?“泣”,極其傳神地寫出了項羽內心難以言表的情感。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更何況是西楚霸王?“泣數行下”,這是司馬遷筆下霸王的唯一一次落淚、最后一次落淚,渲染出英雄末路的悲涼,也寫盡了霸王的悲慘處境。
2、東城快戰(zhàn)中的項羽
在“東城快戰(zhàn)”中,司馬遷圍繞“項羽”一共寫了三個事件:潰圍南出、誤信田父、三戰(zhàn)三勝。
。1)潰圍南出,“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余人耳”,而“漢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兵力反差極大,透視出項羽的身處絕境。
。2)誤信田父,田父為何故意給項羽指錯路?
補充資料:《史記項羽本紀》
“秦二世元年,項羽隨叔父項梁起兵反秦。攻襄城,襄城堅守不下。已拔,皆坑之!
“秦二世二年,巨鹿之戰(zhàn)后,項羽因疑秦降卒思歸,坑秦卒二十余萬人!
“漢元年,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
“漢三年四月,項羽大破漢,殺漢卒十余萬人!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失民心者失天下。司馬遷委婉地表達了項羽失敗的根本原因失去了民心。
。3)快戰(zhàn)中的“突圍、斬將、刈旗”,這三者在古時的交戰(zhàn)中都是難以做到的事情,你從中看到項羽是怎樣的人?仿佛看到一個英姿颯爽、驍勇善戰(zhàn)、逞匹夫之勇的赳赳武夫形象。
那為什么在文中項羽又數次強調“此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這反映了他怎樣的復雜心理?死,并不可怕;承認失敗,那才可怕。這句話暗示了項羽的自負和不醒悟,他從沒有真正意識到自己失敗的原因,也暗含著司馬遷的批評態(tài)度。
那你認為是什么造成了項羽的失敗?(語文教案)性格缺陷:優(yōu)柔寡斷,匹夫之勇,殘兇狠;治錯誤:不懂籠絡人心;事失敗:分封天下,養(yǎng)虎為患;命運的捉弄:鴻門宴錯失良機,誤信田父走錯路。
3、烏江自刎中的項羽
項羽在烏江邊拒渡、賜馬、贈頭,表現了他的哪些性格特點?表現了他知恥重義、視死如歸的性格。在烏江岸邊,亭長勸項羽趕快登船,來日尚可東山再起,項羽說:“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不愧于心乎?”這番話發(fā)自肺腑,表現了項羽知恥重義的性格,賜馬給亭長又表現了他心地仁善。項羽進行了最后短兵相接地搏殺之后身受重傷,此時看到了背楚投漢的故人呂馬童,于是贈頭給他,自刎而死,這個情節(jié)再次表現了項羽的視死如歸。
五、總結歸納項羽的性格特征
坦誠直率、心地善良、光明磊落、知恥重義、視死如歸、剛愎自用
不善用人、有勇少謀、多愁善感、優(yōu)柔寡斷、自矜功伐、婦人之仁
六、討論:項羽能不死嗎
結論:項羽必須死。
1、性格悲劇
性格決定命運。有什么樣的性格,就有什么樣的人生。
2、歷史悲劇
。1)事力量垓下之戰(zhàn)前,項羽的十萬大受到三十萬漢聯的長期圍困,而漢布下的十面埋伏使楚霸王的隊受到了重創(chuàng),幾乎全覆滅,楚霸王已經失去了東山再起的基礎與條件,正所謂“桿子里面出權”,沒有強大的事力量作后盾,即使項羽力能拔山也無濟于事。
。2)治形勢。漢王劉邦進入關中后,廢除了秦朝人人痛恨的`苛刑酷法,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贏得民心。而楚霸王卻缺乏治家的遠見卓識與深謀遠略。
(3)起義的環(huán)境與條件。即使他能過江回到家鄉(xiāng),形勢也與起義前大相徑庭。當時之所以能夠揭竿而起,一呼百應,是因為強秦剛滅六國,人心不穩(wěn),而又焚書坑儒,修筑長城,實施酷刑厲法,傷民過多過重,可以說是,所以,不管是陳勝吳廣也好,還是劉邦項羽也好,只要義旗一豎,便如星星之火,綿延不絕。而經過連年戰(zhàn)亂后,人心思定,當時已經不再具備項羽東山再起的治環(huán)境。
烏江亭
王安石
百戰(zhàn)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4)生存機會。劉邦從安天下的角度出發(fā),不會給項羽留活路的。楚霸王即使有幸過江,漢也會繼續(xù)追殺,不除掉這個眼中釘,劉邦是不能安然入睡的。從以后除掉韓信、英布等做法看,項羽也沒有任何活下去的機會和可能性。
七、評價:項羽在楚漢相爭中失敗了,我們還能稱其為英雄嗎
1、李清照:為項羽大唱贊歌,認為好男兒就應該生為人杰,死為鬼雄,項羽不肯后退,寧肯一死,死得好!
詠項羽
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2、易中天:項羽死得壯烈,死得英雄,死得氣勢磅礴,驚天地,泣鬼神,就連烏江之水也要為之嗚咽,為之洪波涌起,濁浪翻騰。顯然,項羽的死是高貴的。無論他是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無與倫比的人格魅力和審美價值。
3、王立群:項羽雖然最后失敗,但我們承認,項羽是英雄,項羽叫本色英雄。他所表現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他沒有遮掩顧忌、不計利害成敗地把它表現出來,因此在“成者王敗者寇”這樣一種歷史傳統(tǒng)中,項羽依然能得到人們的憑吊和同情。
八、課后作業(yè)
假如項羽被活捉,寫一段項羽在押解途中的心理活動。字數:300字左右。
《項羽之死》教學設計4
教材分析
本課選自高中語文選修課本《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四單元!八囆g形象”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誦讀逝代散文的教學目標之一。同時文言知識的積累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學內容。
學情分析
高二的學生在古代散文的學習上,已經有一定的閱讀功底,文言知識的掌握也已能夠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但是,總的來說,還要經過更深層次的學習,才能有質的飛躍。
設計思路
鑒于以上兩點,我試圖通過引導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層層深入,品味探究,走進文本,貼近人物形象。
在《中國文學》一書中,“形象”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項羽之死》通過語言、行動描寫,刻畫出項羽這一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不經反復品味,實難深度認知。因此,師生共同品鑒本文,以期求得“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教學效果。
教學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學生通過自讀,概括故事情節(jié)。
2、欣賞與評價人物形象。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語言、動作、神態(tài)描寫的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點。
2、在合作探究的基礎上品評項羽這一與眾不同的人物的性格特征。
3、掌握塑造、鑒賞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感知項羽的悲情形象,評價其性格。
教學重點人物形象的分析與鑒賞。
教學難點評價項羽性格。
教學方法誦讀、合作探究
教學工具多媒體輔助教學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課前播放屠洪綱的.《霸王別姬》,渲染氣氛。
介紹不同性格側面的項羽,以引出本課的項羽形象。
二、展示教學目標
三、回顧復習
教師引導
(一)梳理情節(jié)
學生活動:找出本文描寫的三個場面。
教師明確:垓下之圍、東城快戰(zhàn)、烏江自刎。
。ǘ┓治鲔蛳轮畤械捻椨鹦蜗
學生活動:朗讀課文,從人物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方面探究項羽的性格。
教師活動:
1、引導學生再三品讀《垓下歌》及“泣”中包含的項羽情感及其性格側面。
2、總結項羽性格:多情善感,兒女情長。
3總結品鑒人物形象的方法:品讀人物個性化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描寫及側面烘托等。
合作探究
。ㄒ唬┓治鰱|城快戰(zhàn)中的項羽形象
學生活動:分小組合作探討,賞析東城快戰(zhàn)中的項羽形象。
教師活動:根據學生交流情況,引導總結項羽性格。
勇猛善戰(zhàn),臨危不懼,氣概豪爽,不知自責自省。
。ǘ┓治鰹踅载刂械捻椨鹦蜗
學生活動:
1、分角色朗讀課文。
2、找出文段中最打動自己的文段,并交流。
教師活動:
1、點評朗讀。
2、根據學生的交流總結項羽的形象:知恥重義,視死如歸,慷慨豪爽。
(三)總結分析所得的項羽的形象
多愁善感、勇猛善戰(zhàn)、氣概豪爽、知恥重義、視死如歸、極度自負、心地善良。
拓展遷移
參考李清照和王安石對項羽的評價,談談自己對項羽的看法。
要求:1、200左右。
2、可以以《項羽之死》中的情節(jié)和細節(jié)為事例。
3、點評事例
課堂小結
本節(jié)課,我們用塑造人物的方法共同品鑒了《項羽之死》這篇文章。品文如品酒,品人亦如此。細細品味,方能深解個中滋味。反復品讀,方能讀懂文意,讀懂形象,讀出見解。此法不唯品“項羽”,亦逝人鑒賞之通則,舉一而反三,乃品文之真境界!
四、作業(yè)
完成對項羽的評價小作文。
五、板書
項羽之死
司馬遷
知情節(jié)
品形象抓住人物個性化語言
扣住人物動作神態(tài)
注意側面烘托手法
評項羽
六、教學反思
高中生讀古文,常淺嘗輒止,限于字詞,負于表面。本設計旨在“授之以漁”,以誦讀、品鑒為法,希望能夠引導學生深入淺出,做到知人論世。
附:《項羽之死》原文
項王壁垓下,兵少食盡,漢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馀人,直夜?jié)铣,馳走。平明,漢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馀人耳。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馀戰(zhàn),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今日固決死,愿為諸君快戰(zhàn),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
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向。漢圍之數重。項王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一將。”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皆披靡,遂斬漢一將。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與其騎會為三處。漢不知項王所在,乃分為三,復圍之。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臣有船,漢至,無以渡!表椡跣υ唬骸疤熘鑫遥液味蔀!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蹦肆铗T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zhàn)。籍所殺漢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馀創(chuàng)。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蹦俗载囟。
《項羽之死》教學設計5
課題:《項羽之死》
學習目標:
1、 了解司馬遷及《史記》。
2、 整體感知文章的主旨,了解項羽的性格特征及自殺的原因,學習在矛盾沖突中刻畫人物的手法,嘗試賞析人物形象。
3、 體味精彩語段,理解重點、難點句子,豐富語言積累。
學習重難點:在矛盾沖突中刻畫人物的手法,嘗試賞析人物形象。
學習時數:二課時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 了解《史記》及司馬遷的相關常識。
2、 積累常見的文言字詞,掌握文言句式。
3、 流暢地朗讀課文,了解梳理文章的結構和內容。
學習內容和過程:
知識鏈接
1、作者簡介
司馬遷(約前145~前86?),字子長,陽夏龍門(今陜西韓城縣北)人,我國古代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其父司馬談,漢武帝時作太史令。司馬遷10歲時,就在父親的指導下誦讀古文,曾向儒學大師董仲舒、孔安國學習。青年時代曾兩次漫游祖國,走遍大江南北、黃河上下,足跡幾遍全國。他飽覽名山大川,搜集傳說史跡,考察風土人情,接觸下層人民,積累了珍貴的資料。父死后,承襲父職任太史令,開始《史記》的寫作。五年后,因替李陵辯護,被捕入獄,遭受腐刑。三年后被赦,任中書令,他發(fā)憤著書,經過十幾年艱苦努力,終于完成了《史記》這部不朽的著作。
。病⒆髌泛喗
《史記》被魯迅先生稱作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在中國史學與文學方面,都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在文學上,它不僅開創(chuàng)了中國傳記文學,而且為所有的文學形式成功地提供了一系列新的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藝術手法。
史記的體例:本紀:敘述歷代帝王的'歷史;世家:敘述貴族王侯的歷史;
列傳:歷代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跡;表:各個歷史時期的簡單大事記;
書:記錄典章制度,經濟、天文、歷法、禮樂等方面的情況
。场⒈尘昂喗
項羽,中國秦末反秦領袖,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下相(今江蘇宿遷西南)人,名籍,字羽。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九月,在吳中舉兵反秦。在巨鹿之戰(zhàn)中,“破釜沉舟”,大破秦軍,坑殺秦降卒二十萬人。進入關中后,與劉邦明爭暗斗,鴻門宴上雙方暫時和解,項羽西屠咸陽,秦民大失所望。不久,田榮、陳余、彭越等相繼舉兵反楚,劉邦也進逼西楚,于是爆發(fā)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zhàn)爭。記敘的是項羽一生的最后階段。項羽死后,漢王劉邦以魯公禮葬項羽于谷城。
8、《項羽之死》導學案
項羽之死
一、學習目標
1.了解司馬遷及《史記》。
2.整體感知文章的主旨,了解項羽的性格特征及自殺的原因,學習在矛盾沖突中刻畫人物的手法,嘗試賞析人物形象。
3.體味精彩語段,理解重點、難點句子,豐富語言積累。
二、自主學習
1.給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注音。
、倜廊撕椭() ②騎能屬者()
③田父紿曰() ④自度不得脫()
、荼皇鄤(chuàng)() ⑥麾下()
、卟_目()
2.辨形組詞。
①垓賅 ②闋闕③麾魔④靡糜
3.詞語釋義。
(1)四面楚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斬將搴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學文化知識。
《史記》又名________________,全書____________篇,包括____________本紀、____________書、____________表、____________世家、____________列傳。《史記》是我國第一部____________通史,被魯迅先生譽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假字。
(1)騎皆伏曰:“如大王言。”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烏江亭長
6.解釋古義異義。
《項羽之死》教學設計6
【教材分析】
1、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年級:高中二年級
3、所屬模塊:選修
【學情分析】
本文選自司馬遷《史記》,語言淺顯,文意理解難度不大。因此,本課以學生自學為主,重點放在從散文創(chuàng)造的藝術形象入手,欣賞散文。
單元教學目標:從散文創(chuàng)造的藝術形象入手,欣賞散文。
本課時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欣賞與評價人物形象,把握散文與詩歌塑造人物形象的區(qū)別。
過程與方法:通過誦讀分析人物語言、動作描寫,感知人物性格特點,概括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散文與詩歌塑造人物形象的區(qū)別。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感知項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評價其性格與命運。
教學重點:人物形象分析鑒賞。
教學難點:評價人物,得出啟示。
教學安排:一課時
【教學方法】教法:講授法、導學法; 學法:自主學習法和分組合作討論法。
【課前預習】1、掌握生字詞;2、劃分段落層次,理清行文思路;3、品味語言,歸納司馬遷對項羽的態(tài)度:是褒是貶?
教學步驟
一、導入
蒲松齡曾作過這樣一副對聯: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這副對聯講了兩個人,項羽和勾踐。
(項羽)巨鹿之戰(zhàn):驍勇善戰(zhàn),勇冠三軍,成為天下英雄
鴻門宴:剛愎自用,坐失良機,埋下悲劇種子
二、整體感知
速讀全文,用四字短語概括文中的三個主要場景。
垓下之圍,東城快戰(zhàn), 烏江自刎
三、文本研讀
(方法點撥)
1.欣賞垓下之圍(突出“泣”字——多情善感)
齊讀第一段,A.欣賞細節(jié)描寫展現的“驚—起—飲—歌—泣”這一系列的動作和過程,重點引導學生品讀項羽之“泣”的復雜心境;B.欣賞從“聲”的角度--四面楚歌的背景音樂對人物心理的巨大沖擊、“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反復嘆唱折射的無限蒼涼、悲哀和疼惜,感受項羽之死這最后一幕的序曲的悲愴氛圍及音樂的無形感發(fā)作用;(播放音頻)
C.欣賞“左右皆泣,莫能仰視”的側面烘托效果, (學生范讀)漢兵已略地, 四方楚歌聲; 大王意氣盡, 賤妾何聊生。
2.欣賞東城快戰(zhàn)(突出“叱”字——勇猛自負)
全體男生齊讀第二、三段。A.欣賞通過語言刻畫形象。引導解讀戰(zhàn)前這段話的三個層次三種心緒—回顧戰(zhàn)斗歷程且說是“天之亡我”時的極度自負;明知無法脫身時還說“愿為諸君快戰(zhàn)”的大勇;“復聚其騎”時一問“何如”的豪邁。B.欣賞項羽“大呼、馳下、瞋目、叱之”動作神態(tài)的細節(jié)和敵方“人馬俱驚,辟易數里”的再次烘托,感受項羽蓋世的勇武神威。
3.欣賞烏江自刎(突出“笑”字——知恥重義)
學生分角色朗讀A.從江邊的慷慨陳詞,語言的角度賞析。B.從“項王笑曰”的'“笑”,神態(tài)的角度解讀“笑”的豐富內心。
總結歸納:項羽是一個多情善感、極度自負、知恥重義、心地仁善、勇武豪氣之人。塑造人物的方法也就是我們鑒賞人物形象的角度,要想準確把握人物性格和形象,就一定要梳理情節(jié)、品味細節(jié)、認真揣摩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
四、詩文有別
烏江
胡曾
爭帝圖王勢已傾,八千兵散楚歌聲。
烏江不是無船渡,恥向東吳再起兵。
同樣是項羽這一歷史人物形象,但詩歌與散文創(chuàng)造形象的手段卻大不相同。清代學者吳喬曾以做飯和釀酒分別比喻作文和寫詩,說:“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為飯,詩喻之釀而為酒”。
詩文區(qū)別:一、散文刻畫手法具體,詩歌則是跳躍、省略,留給讀者自己品嘗的空間。二、散文更注重具體化,形象化,真實化,而詩歌較偏向意象化,讀者去想像,思考。
五、拓展延伸
欣賞、學習部分描寫形象的語段,學以致用。
六、作業(yè)
寫一段文字,通過運用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等手法刻畫人物。
【《項羽之死》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項羽之死》教案08-25
項羽之死教案12-21
項羽之死優(yōu)秀教案08-26
九年級《楊修之死》教學設計06-24
與項羽對話作文06-04
我心中的項羽作文10-03
我看項羽作文04-09
紫羅蘭之死教學教案一等獎10-28
丑小鴨之死_750字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