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童趣》的教學設計15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童趣》的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童趣》的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正確朗讀課文,了解各層大意,復述課文并當堂成誦。
2、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特點,學習并積累重點詞語。
教學重點:
反復朗讀,領會課文大意。
教學難點:
初步了解古文與現(xiàn)代文的異同詞,掌握學習古文的規(guī)律。
課前準備
要求學生反復朗讀,正確停頓,疏通文意。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兒童是天真爛漫的,他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和幻想。
“青梅竹馬”這個成語大家都是知道的?墒悄銈冎榔渲小爸耨R”是什么意思嗎?李白有詩云:“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逼渲小爸耨R”就是小孩子將竹竿跨在襠下當作馬來騎。這種想象和做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們來學習清代文學家沈復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們許多兒時的回憶,許多奇思妙想或許能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啟發(fā)。
二、作者作品簡介
沈復,中國清代散文家。字三白,號梅逸。江蘇蘇州人。擅長詩畫、散文。
《童趣》節(jié)選自《浮生六記閑情記趣》。
三、文言文導學
1、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體,特點是簡潔、典雅。文言文和現(xiàn)代漢語都來源于古代漢語口語,兩者同源而異流,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2、學文言是為了繼承我國的文化,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歷史上的很多事情。文言文中的很多詞匯、語匯,至今仍保留在現(xiàn)代漢語中,學文言文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知識。
3、學號文言文的關鍵在于培養(yǎng)語感。一要熟讀、背誦課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而是要自己用心領會,把“言”和“意”融為一體,見“言”而知“意”;三要主動積累詞匯,把握文言文的語法規(guī)律,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達工具。
四、整體感知
1、聽讀課文:認清字形、讀準字音,注意停頓。并在語音、語氣、節(jié)奏、感情等方面給學生以指導和點撥。
2、再聽范讀(可小聲跟讀):注意朗讀要求,理清文章層次。
3、男、女生比賽讀。
4、學生齊讀:要求能夠復述文章大意。
5、學生反復誦讀課文。注意下列加點字的讀音:藐(miao),項為之強(jiang),鶴唳(li),怡(yi)然,凹凸(aotu),為壑(he),癩(lai)蝦蟆
6、讓學生試著劃分朗讀節(jié)奏。
例如:1、昂首/觀之,項/為之強2、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云白鶴/觀
。ň渲小/”表示明顯的停頓,“”表示極短的停頓)
7、更高的朗讀要求:整體平緩
平穩(wěn)——字字珠璣
舒緩——疏通詞句承接
從容——給讀者以思索的空間
深沉——達到探幽發(fā)微的目的
8、解釋詞義,疏通文意
①默讀課文,揣摩課文內容,試著解釋下列詞句。搞不清的四人小組討論,合作解決。
a.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b.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
c.昂首觀之,項為之強。d.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
e.果如鶴唳云端。f.捉蝦蟆,鞭數(shù)十,驅之別院。
g.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h.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
i.昂首觀之,項為之強。j.徐噴以煙。
k.以草為林。l.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谠诮處煹膸椭拢囍寣W生將課文譯成現(xiàn)代漢語。
五、看圖講文章大意
本文具體敘述了作者幼時的.三件趣事。第一件趣事是把“”想象成“”。第二件趣事是把“”想象成“”。第三件趣事是觀看的情景。
作者把這份樂趣稱之為“”。
字詞學習
1、老師一邊范讀,一邊明示句子層次,讓學生正確把握句中停頓。學生可同時提問,回答中插入文言文的一些語法知識,如通假字、詞性活用、語序等。
明察;藐;鶴唳。凹凸;土礫;丘壑;癩蝦蟆
2、文中代詞指示的事物。
3、字同意不同的字:
觀:昂首觀之(看);作青云白鶴觀(景象、景觀)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必細察其紋理(觀察)
神:定神細觀(精神、注意力);神游其中(感受、想象)
之:見藐小之物(的,結構助詞);昂首觀之(指“夏蚊”,代詞)
以:徐噴以煙(用);以叢草為林(把)
為:項為之強(因為);以叢草為林(當作);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被)
4、沿用至今的成語:
明察秋毫——原來形容視力極佳,目光敏銳,連極其細小的東西都看得一清二楚,后來形容人很精明,能夠洞察事理。(同義詞:火眼金睛、洞察一切,反義詞:茫然不解、蒙昧無知)
夏蚊成雷——夏天的時候,成群文字的叫聲就像雷聲一樣,這是夸張的表現(xiàn)方式。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聽到風聲和鶴鳴都害怕,看見一草一木都像是追兵。形容幾段驚恐疑懼,或者妄自驚擾。
怡然稱快——高興得連聲叫好(課后)。
怡然自得——形容心滿意足、十分愉快的樣子。(同義詞:怡然自樂,反義詞:黯然傷神)
龐然大物——龐然,高而大的樣子。指形體、體積很巨大的東西。仙多用來形容表面上強大而實際上虛弱的東西。(同義詞:碩大無朋,反義詞:秋毫之末)
六、分析課文、疏通文意
邊翻譯邊分析;然后總結翻譯技巧:1、加字;2、換字。
1、必細察其紋理
2、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3、果如鶴唳云端。
4、以叢草為林。
5、興正濃
6、方出神
7、捉蝦蟆,鞭數(shù)十,驅之別院。
七、布置作業(yè)
1、抄寫黑板上的生字詞、課文及注釋。
2、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中表現(xiàn)的“物外之趣”。
2、認識“物外之趣”這一精神體驗的意義。
3、理解只有善于觀察,善于聯(lián)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教學重點
品味文章的語言之美,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
教學難點:
1、培養(yǎng)文言文語感,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感悟“物外之趣”。
一、檢查作業(yè)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應及時給予賞識和激勵性評價。
1、依據(jù)提綱,復述課文內容。
2、背誦課文。
3、口頭翻譯。
二、研讀欣賞
(一)教師導學
1、同學們,這篇課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確:本文的主旨是寫作者兒時的“物外之趣”。
2、分析2、3、4段,思考一下:只是“明察”“細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確:除“明察”“細察”外,還要有豐富的想象,才能真正獲得“物外之趣”。
3、參考注解,試說說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明確: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據(jù)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頭腦中創(chuàng)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從中得到的樂趣。它是一種精神體驗。應該理解到,作者把原來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奧妙無窮而樂在其中,這便是“物外之趣”。這表明作者在幼年時已經有了自發(fā)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4、那么,作者是怎樣想象的?
由自然景物→新形象→心情(樂趣)→物外之趣
(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鶴舞于空中”。
(2)把草叢、蟲蚊、土礫比作森林、野獸、丘壑。
(3)觀“二蟲斗草間”,懲治癩蛤蜞。
三、看圖復述課文或背誦課文(多媒體展示)
四、合作探討,各抒己見
你認為怎樣做才算是一個有情趣的人?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童趣》是一篇饒有趣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發(fā)出我們很多美麗的聯(lián)想和想象。其實世界上許多重大的發(fā)明,都是在聯(lián)想、想象甚至幻想中產生的。少年兒童有著天生的好奇心,我們應當把它充分開發(fā)出來,使我們的學習、生活更加多姿多彩。同時,希望同學們能逐漸引起對文言文的興趣,多多積累文言詞匯,為今后學習文言文打好基礎。
六、課后作業(yè)
1、你有沒有和作者同樣的經歷?給大家談談你的童年趣事。
2、積累文中的好詞好句,抄錄在語文學習本上。
《童趣》的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
《童趣》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朗讀時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體驗,體味人生!墩Z文課程標準》要求“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七年級學生又剛接觸文言文,因此,本課教學應當把朗讀放在第一位,讓學生課前在教師的指導下(印發(fā)資料指導)進行朗讀訓練,在此基礎上,課堂上教師激趣引導,讓學生在讀中自主、合作、探究進行學習,體會物外之趣,再聯(lián)系自己的實際,展開聯(lián)想、想像,感受童趣,體驗人生,培養(yǎng)審美情趣。
【教學設想】
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同時也強調“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景!睘榇耍虒W中擬從課前預習、課堂介入、拓展延伸、課外活動等環(huán)節(jié)進行設計。自主性學習最看重課前預習。因此,課前教師要為學生自主學習文言文提供必要的方法指導以及朗讀的方法技巧等,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感知文本,初步理解課文的內容。課堂介入是對學生課前預習成果的展示以及對課文內容等的進一步討論探究的過程,擬采用競賽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以及小組討論的方法,讓學生在討論合作中進行探究性學習。拓展延伸,就是通過拓展,讓語文與生活有機的結合起來,增加學生思維的深度、擴大學生思維的廣度、鍛造學生思維的強度等等。本課的拓展要求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講述自己的童趣,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想、想像的能力,也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課外活動是對課堂教學內容的進一步復習、鞏固、提高。擬從讀、寫方面加以訓練開展活動。
。ㄕf明:語文課堂教學應當把學習時間還給學生,在設計上應特別重視課前預習訓練,把課內、課外有機的結合起來,這樣才能真正體現(xiàn)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才能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與文本對話。)
基于以上分析和設想,我的設計是:
【教學目標】
。薄⒗首x以至背誦課文,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2、利用文下注釋、工具書,學習積累文言詞語,疏通文意,復述內容大意。
3、體會文中的“物外之趣”,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想、想像的能力。
【教學重點】
反復朗讀,理解課文的內容。
【教學難點】
體會文中的“物外之趣”,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想、想像的能力。
【教學方法】
誦讀法、競賽法、自主學習法、討論探究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前預習準備】
。薄⒔處熡“l(fā)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和方法的資料給學生。
2、教師以資料的形式提供本文的朗讀節(jié)奏、停頓。要求學生課前反復自主朗讀,盡量讀出語氣。
3、要求學生利用注釋、工具書,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幻燈展示幾幅童趣圖:捉蟬、捕鳥、打陀螺。
教師談話引入。
(說明:圖像可以創(chuàng)設情景,為課堂注入活力,進一步激發(fā)興趣,創(chuàng)造閱讀期待。)
二、簡介作者
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簡介作者,教師再補充。
。ㄕf明:學生根據(jù)注釋介紹,教師補充,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充分結合起來。)
三、課堂介入
1、朗讀競賽:
⑴學生與老師競賽。課文共四段,分別指一名學生與老師進行朗讀競賽,其他同學當評委,要求從音準、節(jié)奏、語氣對老師和學生朗讀的情況加以評價。
、茖W生評委評價,教師總結強調字音、節(jié)奏、語氣。
、菍W生齊讀課文。
。ㄕf明:競賽的形式,學生學習積極性高;讓學生進行評價,培養(yǎng)學生敢說話、說真話的習慣;與老師競賽,其實是教師在進行朗讀的示范。)
。病尨鹳悾海鋵嵨难栽~語)
、呕脽糁鹨怀鍪驹~語讓學生搶答解釋。
第一組詞語:細、察、昂、首、項、果、林、興、方、鞭、驅。
第二組詞語:明察秋毫、怡然自得、龐然大物、夏蚊成雷。
、茖W生根據(jù)各組搶答次數(shù)和正誤情況,評價那組好。
、墙處熝a充,引導學生看課后“研討與練習二”,強調解釋詞語的方法:加字,換字,講述大意等。
(說明:在搶答中再次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強烈的.求知欲望中學習積累文言詞語,教師再進行方法的指導,這樣既注重過程,又重視方法。)
3、擂臺賽:(落實課文的內容大意)
、艑W生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用五分鐘的時間再次朗讀課文,并借助注釋嘗試復述內容大意。
⑵以打擂臺的形式學生復述(每人一段)。
⑶學生對復述情況用掌聲的多少來評價,教師強調總結。
(說明:初一學生剛接觸文言文,對文言文的翻譯,不求字字落實,基本原則是為他們創(chuàng)造主動求知的氛圍,讓學生自主學習。)
4、合作探究:
幻燈出示問題,要求學生再次朗讀課文,然后六人一組進行討論探究,最后派代表發(fā)言,教師總結。
問題:
、盼闹袑懥四膸准拢孔髡邚闹蝎@得了什么“物外之趣”?
⑵你認為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情趣豐富的人?
。ㄕf明: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進一步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審美情趣。)
5、學生自由朗讀,進行背誦訓練,教師巡視指導。
(說明:通過自由朗讀,進行背誦訓練,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同時也讓學生在與文本的反復對話中加深感悟。)
四、拓展延伸
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展開聯(lián)想、想像,口頭講述自己的童年趣事。
。ㄕf明:拓展延伸,把課堂與課外、語文與生活有機的結合起來,讓學生體驗生活,體味人生,同時也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想、想像的能力。)
五、課外活動
。薄⒈痴b課文。
。、寫作:《我的童年趣事》。
《童趣》的教學設計3
教學目的:
1、熟練朗讀文言文,把握正確的語氣、語調,并進而讀通文句;
2、感受物外之趣,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
重點:準確朗讀,讀通文句,感受物外之趣。
難點:背誦課文,讀懂文句。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由課文序言導入課文講述,板書課題及作者姓名,簡介之:
1、沈復:字三白,清代文學家,長洲(現(xiàn)在江蘇蘇州)人,工詩畫、散文。據(jù)《浮生六記》來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曾以賣畫維持生計。與妻陳蕓感情甚篤,因遭家庭變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歷盡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后情況不明。
2、《浮生六記》:
《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浪游記快》、《中山記歷》、《養(yǎng)生記道》
二、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三分鐘。
三、一生讀課文,教師提醒學生注意難讀字音:
zhì miǎo nǐ jiāng lì yí lì hè páng
童稚 藐小 擬 強 唳 怡 礫 壑 龐
四、齊讀課文,教師指出注意點(句讀、字音等)。
五、學生自讀課文五分鐘,要求讀通課文。
六、引導學生觀察課本中的插圖,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并說出理由):
1、請簡要描述這張插圖的內容。
2、畫中的少年是誰?畫中的白鶴是真的嗎?這些白鶴實際上是什么?
3、蚊子為什么會變成白鶴? 4、“飛蚊成鶴”,表現(xiàn)了少年時期的“我”的`什么特點?
5、用文中的語言概括“我”這樣做的好處?
6、“我”為什么能獲得“物外之趣”(自身具備什么條件)?
7、文中除了“飛蚊成鶴”之處,還寫到了什么“物外之趣”(即把什么看作什么)?
8、為什么“我”“呀然一驚”?文中的龐然大物指什么?
9、“我”為什么要打癩蛤蟆并“驅之別院”?
七、師生共同合作,解答上述問題,了解全文大意。
八、集體朗讀課文,請一學生簡述故事內容。
九、小結本堂課所學內容,布置作業(yè):
1、在自己的本子上翻譯全文;
2、熟讀全文,背誦全文。
《童趣》的教學設計4
教學設想:
這篇課文是七年級學生入學后所學的第一篇文言文,在教學上首先要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不要搞機械的教學,要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教法應靈活多變,應啟發(fā)學生主動求解,培養(yǎng)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和能力。教學中可引導學生大體按照創(chuàng)造情境激發(fā)興趣——檢查預習情況——誦讀課文——疏通文意——文白互譯——品讀課文——探究討論——延伸拓展——總結評價幾個步驟進行教學。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了解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和方法。
2、準確劃分語音停頓,節(jié)奏分明地朗讀并背誦課文。在讀中體會“趣”。
3、翻譯課文,學習積累文言詞語。(通假字、多義詞、成語、省略句)
4、自主、合作、探究,啟發(fā)和疏導學生翻譯課文,在譯中激發(fā)“趣”。
能力目標:
1、學會學習文言文方法。
2、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想像力。
教學方法:
創(chuàng)造情境法、朗讀法、討論法、文白互譯法、品讀法、探究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善于借助觀察、想像發(fā)現(xiàn)美的審美情趣,從而獲得生活樂趣。
5、讀議結合,感悟作者的“趣”,理解只有善于觀察,善于聯(lián)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教學時數(shù):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創(chuàng)造情境激發(fā)興趣、指導朗讀、疏通文意。
課前預習:
1、查閱資料與工具書,了解作者的主要生平經歷。
2、熟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3、借助注釋,了解課文大意。把你不會翻譯的地方圈畫出來。
一、導入新課:
用創(chuàng)造情境的方式導入。
教師在黑板上寫兩個字母:S、M,讓學生仔細觀察,想一想它像什么?(生回答),教師表揚學生后引用毛澤東詩文《詠蛙》中的詩句:“獨坐池塘如虎踞,綠蔭樹下養(yǎng)精神。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做聲?”引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充溢想象力的文章——《童趣》。(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情況:
1、檢查生字詞。(抽一生講解,其他學生補充。)
藐(miǎo)項為之強(jiāng)鶴唳(lì)怡(yí)然凹凸(āotū)壑(hè)癩(lài)蝦蟆
2、抽學生講解作者的主要生平經歷。
沈復(1763一?)清代散文家。字三白,號梅逸。長洲(今江蘇蘇州)人。他一生長期作幕僚,奔走南北,游歷過許多地方。嘉慶十三年(1808)五月間,隨翰林院編修齊鯤出使琉球,參加冊封琉球國王的盛典,十月間歸國。在此期間,寫作了《浮生六記》。
《浮生六記》是自傳體的散文。原有六記:《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浪游記快》《中山記歷》《養(yǎng)生記道》,今存前四記。
3、生談談預習本文的感受。
三、介紹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和方法
1、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體,特點是簡潔、典雅。文言文來源于古代漢語口語,現(xiàn)代漢語也來源于古代漢語口語,二者同源而異流,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同為主,不同為次,所以不難學,我們要有學好的信心。
2、學文言是為了繼承祖國的文化,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歷史上的許多事情;文言文中的許多詞匯、語匯依然保存在現(xiàn)代漢語中,學文言文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倉庫。
3、學好文言文的關鍵在于培養(yǎng)語感。培養(yǎng)語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讀背誦課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二要自己用心領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為一體,見“言”而知“意”;三要主動積累詞匯、語匯,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達工具。這三條密切相關,缺一不可。
四、朗讀指導,初步感知
1、教師范讀,學生注意字音、節(jié)奏、情感。
2、指導學生劃分句子的朗讀節(jié)奏。如:能/張目對日昂首/觀之,項/為之強,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云白鶴/觀,(例句中,“/”表示明顯的停頓,“”表示極短的停頓)
劃分停頓的目的是理清句意的層次,層次清則句意易明。
3、自由朗讀,讀出童趣。
4、全班男女生交叉讀。
五、疏通文意
1、教給學生文言文的翻譯方法:擴、換、留、刪、調、補。
2、用老師所教給的方法,根據(jù)課文下注釋疏通文意,并將不懂之處圈畫出來。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解決自己未能解決的問題。
全班討論交流,解決小組未能解決的問題
3、文白互譯游戲。
兩人一個小組,第一個人說一句白話文,另一個人用文言文說,另一個人用白話文,第一個人用文言文。這樣交叉的形式進行文白互譯,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六、知識訓練:
當堂完成課后練習二
1、①項為之強(脖子、頸項)②果如鶴唳云端(果真)
③以叢草為林(樹林)④興正濃(興趣)
、莘匠錾(正)⑥驅之別院(趕、驅逐)
2、明察秋毫:連極細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現(xiàn)視力極佳。
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
龐然大物:形容極大極大的動物。
夏蚊成雷:蚊群發(fā)出雷鳴般的叫聲。
七、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思考:課文中所說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為什么會產生“物外之趣”?
這對你有什么啟發(fā)?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理解課文內容,感悟物外之趣。
一、導入
抽查背誦課文。
二、學生再讀課文,解決以下問題
1、文章圍繞什么來回憶了三件趣事?
學生自主討論明確:
文章圍繞“物外之趣”回憶了三件趣事。
2、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三件趣事。
學生自主討論明確:
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鶴,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怡然稱快。第二件是把土墻凸凹、花和花臺邊小草叢雜處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又寫了如何懲罰癩蛤蟆,表現(xiàn)了兒時的天真之情。
3、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樣得到的?
學生自主討論明確:
樂趣只有通過仔細地觀察,豐富的`想像和聯(lián)想,才會得到。
三、品讀課文
1、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細察’’是兩個關鍵詞語,意思是觀察敏銳、仔細。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
“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觀察的本領。
“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觀察的習慣。
時有物外之趣——觀察的收獲。
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細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確——除“明察、細察”之外,還要有豐富的想像,才能真正獲得“物外之趣”。
2、學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歡那一個?背誦并用自己的話形象地敘述。
討論明確: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擬作群鶴舞空”,自得其樂;再把蚊子留在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怡然稱快。
第二件趣事:以“叢草為林”“蟲蟻為獸”“凸者為丘”“凹者為壑”,從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盡吞二蟲,以及如何懲罰癩蛤蟆。
3、三件趣事可否調換位置,為什么?
學生討論后明確:
不可以。因為三件趣事的寫作的順序是由室內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擬作群鶴,到把草木、蟲蚊、土墻凸凹處擬作“林、獸、丘、壑”,再由癩蛤蟆與小蟲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四、體驗反思:
1、你的童年有沒有類似經歷?說出來與大家分享。(鼓勵同學們敞開述說,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圍繞中心暢談體會。做好評價。)
2.討論:學了這篇課文后你有怎樣的啟發(fā)?
明確:
聯(lián)想和想像是創(chuàng)新的基礎。我們要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首先要培養(yǎng)自己的聯(lián)想和想像的能力。我們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點,勇于實踐,做一個敢想敢做,勇于開拓的人。
3、你認為怎樣做才算是一個有情趣的人?
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要善于觀察,富于聯(lián)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審美能力,能發(fā)現(xiàn)美,認識美,就能成為一個富有情趣的人。(答案不求統(tǒng)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對有創(chuàng)意的回答,教師要給予鼓勵。)
4、討論
癩蛤蟆已捉在手,又打了幾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樣的鞭子?癩蛤蟆竟沒有死,是為什么?
明確:
鞭子可能是一根小草,也可能是一棵小枝條。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癩蛤蟆,說明他心中是熱愛小動物的。(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五、集體背誦課文,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背誦時想像出三幅畫面。
六、教師小結:
《童趣》是一篇富有童真童趣的文章。作者仔細觀察的好習慣和奇思妙想引發(fā)了很多美麗的聯(lián)想和想像。“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我們只要有懷有一顆童心,不為什活所累,熱愛生活,善于觀察、善于想像,就能因物生趣。其實世界上許多重大的發(fā)明,也都是在聯(lián)想、想像甚至幻想中產生的。所以我們要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善于想像和聯(lián)想,這樣我們的生活、學習就會更加多姿多彩。
七、作業(yè):
1、歸納整理文中的通假字、多義詞、成語、省略句。
2、以“我的童年趣事”為題,寫一篇400字左右的文章
《童趣》的教學設計5
[知識與技能]
1了解文言文的特點和學習方法。
2背誦、理解全文。
[過程與方法]
跟讀,朗讀,討論,背誦,體會。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理解作者的精神體驗——“物外之趣”。
2領悟作者的奇思妙想,豐富自己的想像力。
[教學過程]
預習課文,了解大意。
介紹文言文的特點和學習方法:
文言文:古代的書面語體
特點:簡明,典雅
學習方法:熟讀成誦,組詞換字,領悟文意。
教師范讀,學生跟讀。自由讀,分組讀。
用組詞換字的方法解決一些字詞,注意成語要整體解釋。做練習二。
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教師和同學共同解答。
討論:
1、請概括地說出作者記敘了哪幾件“物外之趣”?
2、你認為這種“物外之趣”是怎樣產生的?[提示]是借助于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像創(chuàng)造出來的。
3、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試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創(chuàng)造力。(體驗與反思)
4、這篇課文對你有怎樣的啟發(fā)?[提示]聯(lián)想和想像是創(chuàng)新的基礎。我們要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首先要培養(yǎng)自己的聯(lián)想和想像的能力。我們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點,勇于實踐,做一個敢想敢做、勇于開拓的.人。
多角度思考:
“我”為小蟲打抱不平,為什么只是“驅之別院”,而不是將癩蛤蟆處死?[提示]珍惜生命,處置有度,本性善良。
學生自由背誦,可以選擇背自己最拿手的一段,沒有自覺主動背誦的要背抽簽強制背誦,并且不能選擇段落。
[作業(yè)]
課程探究
[板書設計]
夏蚊成雷群鶴舞空怡然稱快
物外之趣叢草森林蟲蟻野獸土礫丘壑怡然自得
二蟲斗草間龐然大物驅之別院
[教后記]
第一次接觸文言文,課文內容充滿趣味,理解文意不難。新課標要求盡量避免講到用法,著重放在積累詞語,人文體驗上,所以避免搞通譯。一定要當堂成誦,分段進行較好,讓學生自己選擇背得最好的一段來試背,有助于提高背誦的積極性,學生非常的歡迎,逐個檢查抽選段落考問費時又使學生懼怕。
《童趣》的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準確地劃出語音停頓,節(jié)奏分明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積累詞語同時理解作者的精神體驗──“物外之趣”。
3、領悟作者的奇思妙想,豐富自己的想像力。
【教學重點】
。薄⒎磸屠首x,領會課文大意。
。、初步了解古文與現(xiàn)代文的異同詞,掌握學習古文的規(guī)律。
。场⒗斫庠鯓咏柚^察、想像,獲得生活樂趣。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設計】
一、激趣引讀,誦讀積累
。薄⑶榫硨,激發(fā)興趣:
同學們,兒童是天真爛漫的,他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和幻想。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變幻的,一些大人們看來微不足道的小事,通過孩子們的想像,都會生出許多的趣味。同學們,你有沒有過這樣的奇思妙想,看著看著……今天我們來學習清代文學家沈復的短文《童趣》。文中的趣事,可能會勾起我們許多兒時的回憶,或許還能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啟發(fā)。
板書課題、作品、作者簡介。
教師導學: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特點是簡潔、典雅。它與現(xiàn)代漢語一脈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難學。學習文言文是為了繼承民族的`文化遺產,又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歷史,還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學好文言文關鍵在于培養(yǎng)語感。一是要熟讀、背誦;二是要用心領悟;三是不斷積累文言詞匯。學習本文,首先要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視朗讀背誦。在朗讀時,要很好地把握語氣和節(jié)奏,要大聲地讀,讀出點文言味兒來,讀出文章的主旨。
。病⒄b讀積累,初步感知:
⑴ 教師范讀課文。并在語音、語氣、節(jié)奏、感情等方面給學生以指導和點撥。
、 學生反復誦讀課文,注意下列加粗字的讀音:
藐(miǎo) 項為之強(jiàng) 鶴唳(lì) 怡(yí)然 癩(lài)蝦蟆 凹凸(āo tū) 為壑(hè)
。、解釋詞義,疏通文意:
⑴ 默讀課文,揣摩課文內容,試著解釋下列詞句。搞不清的四人小組討論,合作解決。
a 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
b 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
c 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d 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
e 果如鶴唳云端。
f 捉蝦蟆,鞭數(shù)十,驅之別院。
g 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
h 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
i 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j 徐噴以煙。
k 以草為林。
l 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⑵ 在教師的幫助下,試著讓學生將課文譯成現(xiàn)代漢語。
、 反復朗讀課文,并讓學生試著劃分朗讀節(jié)奏。
二、合作探究,互動釋疑
。薄⒑献魈骄浚核娜诵〗M討論,教師適時啟發(fā)、點撥、引導:
⑴ 學了這篇古文,你有什么感受?你最喜歡哪一段?
、 請概括地說出作者記敘了哪幾件“物外之趣”?
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鶴,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怡然稱快。
第二件是把土墻凸凹、花和花臺邊小草叢雜處看做大自然,從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又寫了如何懲罰癩蛤蟆,表現(xiàn)了兒時的天真之情。
、 你認為這種“物外之趣”是怎樣產生的?
提示:是借助于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像創(chuàng)造出來的。
、 “我”為小蟲打抱不平,為什么只是“驅之別院”,而不是將癩蛤蟆處死?
提示:A、珍惜生命。B、處置有度
、 怎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呢?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觀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第1自然段“明察”
、 “細察”是兩個關鍵詞語,意思是觀察敏銳、仔細。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 “張目對日,明察秋毫”──是觀察的本領。 “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是觀察的習慣。時有物外之趣—一是觀察的收獲。除“明察、細察”之外,還要有豐富的想像,才能真正獲得“物外之趣”。
2、互動釋疑:
你還有哪些疑問,請說出來,大家一起探討解決。
三件趣事可否調換位置,為什么?
討論明確──不可以。因為三件趣事的寫作的順序是由室內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擬作群鶴,到把草木、蟲蚊、土墻凸凹處擬作“林、獸、丘、壑”,再由癩蛤蟆與小蟲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三、背誦比賽,加深理解
男女生比賽,限時背誦課文。
注意語音停頓,節(jié)奏分明。背誦時想像出三幅畫面,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四、聯(lián)系生活,體驗拓展
。、生活體驗: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說說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從聯(lián)想中發(fā)現(xiàn)事物的美妙。試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創(chuàng)造力。
。、拓展延伸:鼓勵同學們敞開述說,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圍繞中心暢談體會,做好評價。
、 這篇課文對你有怎樣的啟發(fā)?
提示:聯(lián)想和想像是創(chuàng)新的基礎。我們要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首先要培養(yǎng)自己的聯(lián)想和想像的能力。我們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點,勇于實踐,做一個敢想敢做、勇于開拓的人。
、 你認為怎樣做才算是一個有情趣的人?
提示:熱愛自然,熱愛生活;善于觀察,富于聯(lián)想和想像,加之有一定的審美能力,能發(fā)現(xiàn)美、認識美。就能成為一個富有情趣的人。
答案不求統(tǒng)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對有創(chuàng)意的回答,教師要給予熱情鼓勵。
。、總結存儲:
同學們,《童趣》是一篇饒有興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發(fā)我們很多美麗的聯(lián)想和想像。其實世界上許多重大的發(fā)明,都是在聯(lián)想、想像甚至幻想中產生的。少年兒童有著天生的好奇心,我們應當把它充分開發(fā)出來,使我們的生活、學習更加多姿多彩。同時希望同學們能逐漸引起對文言文興趣,多多積累文言詞匯,為今后學習文言文打好基礎。
4、作業(yè)布置:將“生活體驗”寫成300字的短文。
《童趣》的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培養(yǎng)閱讀文言文的能力──通過反復誦讀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體味文中的童真童趣。
。、指導學生識記文言詞匯,理解并積累“明察秋毫”“風聲鶴唳”“怡然自得”“龐然大物”等成語的意思及妙用;品位文中的精彩語句。
。、讓學生學會觀察、聯(lián)想和想象,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問題。
。ㄕn程標準要求教學目標要根據(jù)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緯度設計。)
【教學重點】
著重從閱讀和寫作方面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yǎng)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和探究問題的習慣。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導讀、品讀、探究法。
思路設計
這是一篇文言短文,根據(jù)文體特點和初中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在教學這一課時,可引導學生大體按照誦讀感知──品讀賞析──探究討論──延伸拓展──總結評價幾個步驟進行學習,(新課標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過程,強調學法指導,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時數(shù)
。闭n時。
學法指導
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特點是簡潔、典雅。它與現(xiàn)代漢語一脈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難學,學習文言文是為了繼承民族的文化遺產,又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歷史,還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學好文言文關鍵在于培養(yǎng)語感。一是要熟讀、背誦,體驗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二是要用心領悟,目的是為了把“言”和“意”融為一體,見“言”而知“意”;三是不斷積累文言詞匯,掌握文言文的表達工具。
學習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書,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視朗讀背誦。在朗讀時,要很好地把握語氣和節(jié)奏,要大聲地讀,讀出點文言味兒來,讀出文章的主旨。
。ㄓ捎诒疚氖菍W生入校后學習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師有必要談談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和方法。)
【教學流程】
一、聯(lián)想導入
我們每個人都從童年走來,每當想起童年時,一件件趣事就清晰地浮現(xiàn)在我的腦海中,一件、兩件、三件……每一件都是那么有趣,那么令人回味無窮。不過,老師今天想聽同學們講述一下自己的童年,把你童年中最有趣的事講給大家,我們一塊來分享你的樂趣,好嗎?(生二、三人講童年趣事)
噢,原來,同學們的童年也有如此多的趣事,這也許會成為你一生永恒的回憶。其實,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真、最純、最令人難忘的時期,常人如此,那些偉人,名人也一樣。說到這里,同學們能聯(lián)想到哪些名人或偉人的童年趣事呢?
。ㄉ赡芟氲健稄陌俨菰饺稌荨贰渡鐟颉,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钡,教師也可展示幾幅童趣畫面。)
。▓D像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為課堂注入活力, 進一步激發(fā)情趣,創(chuàng)造閱讀期待。)
教師過渡:可見,名人的童年也和我們一樣,充滿了童真、童趣。下面,我們來看一下清代文學家沈復的童年有哪些趣事?我們一塊來欣賞他寫的一篇非常有趣兒的文章──《童趣》。
板書課題,簡介作者(指導學生看課文注解①了解作者和出處。)
教師檢查學生學習效果:哪一位同學能告訴老師你從注解①中了解了什么?
教師補充:關于課文的出處和作者老師再補充幾點:作者沈復是清朝乾隆年間人,他首先是一個落魄的商人。唐代詩人白居易在《琵琶》中有“商人重利輕別離”的詩句,但沈復并非如此,從他的`自傳體作品《浮生六記》(《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浪游記快》、《中山記歷》、《養(yǎng)生記道》)中我們感悟到的是人世間至真至純的情感,從中窺到了人性人情之真,趣味興致之真。今天,我們就通過讀他的《童趣》一文來體味這種趣味興致之真。
解題:題目是文章的眼睛,閱讀時我們不能忽視題目。從這個題目看,課文的重點應落在哪個字上?(師板書“趣”)
(引導學生回憶童年趣事──聯(lián)想所了解的名人童年趣事──探究清代文學家沈復有哪些童年趣事,導入課題,簡介作者。新課導入,在師生平等對話中進行,這種交流式導入,可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營造和諧氣氛, 從而以最佳狀態(tài)進入新課教學。)
二、感知積累
。、指導學生試讀課文:
下面,我們就來看作者是怎樣寫這種“趣”的。
教師指導文言文誦讀方法:請同學們注意:學習文言文最重要的任務是誦讀,誦讀的要求:一是讀準字音,二是讀清句讀和停頓:三是讀出語氣和感情。下面請一位同學試著讀一遍課文,其他同學認真聽,看他讀的是否符合要求。
。ㄖ匾晫W習過程,注重方法指導)
引導學生自薦選讀課文段落或朗讀全文,提示聽者注意字音、停頓、感情方面是否恰當,還要注意根據(jù)文字展開想象。然后師生共同評讀,即談談自己為什么這樣讀或者建議別人怎樣讀,(尊重讀者的勞動,尊重聽者的建議,相互取長補短。從而能夠很好的處理讀音、停頓、感情等,實現(xiàn)了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目標。并通過后面的練習讀文加以鞏固。)
教師強調指導:(發(fā)揮教師的主體作用)
、 字音:
童稚(zhì) 擬(ní)作 鶴(hè) 凹凸(āo tū) 龐(páng)然大物 撥(bá)山倒樹 癩蝦。╨ài há ma)
、 句讀、停頓。
、 要讀出一種輕松、愉快、自得其樂的語氣來。
。、學生自由誦讀。(為學生提供感受和體驗揣摩的機會)
。、概括課文內容。(注重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感悟和把握)
4、合作學習:
四人為一組,借助小字注釋,復述課文內容,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可以每人講一節(jié),也可以推選一人主講,其他人補充完善,不明白的地方要進行思考探究,也可以請求其他小組的同學幫助解決,也可以舉手問老師。教師不斷巡視,及時了解合作學習的情況,并參與到小組的討論和爭議中去,然后在了解學生合作學習情況的基礎上,面對全體同學強調重點字詞,如果學生提出了有價值的問題,教師要引導全班合力解決,必要時點撥深化。
。▽W生剛剛接觸文言文,對文言文的翻譯,不求字字落實,學生能對照注視說出大意即可。)
。怠熒餐庖,教師還要檢查學生學習情況:
課文中還有幾處,因為沒有注解,老師沒有讀懂,請同學們幫我解決:
、 故時有物外之趣
⑵ 心之所向則……
、 徐噴以煙,使其……
⑷ 蹲其身,使與臺齊
、 以叢草為林
、 吞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ㄉ鷰屠蠋熃鉀Q以上問題)
。ɡ蠋熞郧蠼虒W生的方式檢查可以滿足學生的成就欲,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同時也體現(xiàn)了師生間的交流合作。)
另外,從此文中,我們還學到了一些成語,或聯(lián)想到一些成語,有哪些?
學生可能回答“明察秋毫”“怡然自得”等,如果想不到“風聲鶴唳”教師可提醒。
。ㄒ龑W生注重積累。到此為止,學生對課文內容已經有了一個整體的感知和理解,為下一步的品讀賞析奠定了基礎。)
三、品讀賞析
課文追憶了作者自己的童年生活,反映了兒童豐富的想象力和天真爛漫的童趣,下面,請同學們仔細地讀一遍課文,品味文中精美的語句,把你認為最有趣的地方推薦給同學們,并說明理由,好不好?
。ㄉ纷x、推薦精彩語句,師生共同交流,欣賞)
如:
1、余憶童稚時……(憨態(tài)可掬,童真童趣融于其中)
。、心之所向,則……也(想象奇特)
3、徐噴以煙……(非童稚不能為也)
。、忽有龐然大物……(照應上文“以…為…”,兒童特有的感受,非世俗成人所能想到)
。、神定……驅之別院(物我同趣,令人啞然失笑)
。ㄖ笇W生仔細讀課文,品味文中精彩語句,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再造文中景象,學生間互相交流感受)
四、探究討論
指導學生在學習課文的基礎上,就課文結構、內容、寫法、順序、語句理解等方面,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四人一組,合作選題,集體研究。教師準備以下課題:
這些趣事,是作者通過仔細觀察,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的來的。需要我們用心去體會。那么,讀了這一課,你能就課外結構、內容、寫法、順序、語句理解等方面提出一個有價值的課題進行研究探討嗎?
教師準備以下問題:
。、聯(lián)系全文“物外之趣”“物內之趣”指什么?
提示:物內之趣──細察其紋理。
物外之趣──依據(jù)事物的特點,在頭腦中創(chuàng)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從中得到的樂趣。這種“物外之趣”是借助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創(chuàng)造出來的,在文中一是指童年樂趣,一是身處塵世難得的閑情。
2、從作者的作文思路入手,請說明第3段置于文中的合理性。
3、從情景聯(lián)想出發(fā),“怡然稱快”與“怡然自得”的情趣在文中是怎樣產生的?
。、第四段作為一個兒童故事,其童趣表現(xiàn)在什么地方?
五、延伸拓展
。ㄕn件展示周作人的一篇散文,體味其中的童真童趣)
其實,文中所寫的童趣,我們同學也可能聽說過、見過,甚至經歷過,所以讀起來特別親切。下面我們來看周作人的一次童年經歷,共同體味一下其中的童趣(展示文章)
蒼蠅不是一件很可愛的東西,但我們在做小孩的時候都有點喜歡他。我同兄弟在夏天乘大人們午睡,在院子里棄著香瓜皮瓤的地方捉蒼蠅。蒼蠅共有三種:飯蒼蠅太小,麻蒼蠅有蛆太臟,只有金蒼蠅可用。金蒼蠅即青蠅,小兒謎中所謂“頭戴紅纓帽,身穿紫羅袍”者是也。我們把他捉來,摘一片月季花的葉,用月季的刺釘在背上,便見綠葉在桌上蠕蠕而動,東安市場有賣紙制各色小蟲者。標題云蒼蠅玩物,即是同一的用意。我們有時把他的背豎穿在細竹絲上,取燈心草一小段放在腳的中間,他便上下顛倒的舞弄,名曰“戲棍”;又或用白紙條纏在腿上縱使飛去,但見空中一片片的白紙亂飛,很是好看。倘若捉到一個年富力強的蒼蠅用快剪將頭切下,他的身子便仍舊飛去。
希臘路吉亞諾思(Lukianos)的《蒼蠅頌》中說:“蒼蠅在被切去頭之后,也能生活好些時光”,大約兩千年前的小孩已經是這樣的玩耍的了。
六、總結收獲
課文我們已學完了,我們讀文章也是為了寫,請同學們從寫作的角度說一下你學習這一課的收獲。
。ㄒ龑W生總結寫作特點)
七、結語
通過這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作者童年時豐富奇特的想象和天真爛漫的情趣,以及身處塵世時那種超然物外的閑情,認識到了童心的純真,童趣的美妙。同學們,讓我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永遠保持一顆童心,用心去觀察生活、感受生活的樂趣,用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去創(chuàng)造美好的生活!
【教學設計說明】
新課標強調語文教學要有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其中以人為本,按照學的規(guī)律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等,是語文課堂教學最基本的理念,從這一點出發(fā),我設計了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七年級上冊語文中《童趣》一課的教學方案。在設計這一課時,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注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在設計導語時,我從學生熟悉和感興趣的話題談起,引導學生談自己的童年趣事,并結合自己的知識閱歷,聯(lián)想名人的童年趣事,從而自然地導入 課題。
。、從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出發(fā),按照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組織教學。在具體的教學過程 中,我先讓學生感知課文、積累知識,然后讓學生品讀課文、探究學習并進一步延伸擴展,最后談閱讀收獲。
。场閷W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機會。在感知和積累階段,我讓學生自己嘗試誦讀、翻譯;在品讀賞析階段,我讓學生自主感受精彩語句賞析;在探究學習階段,我又讓學生自主選題、合作研究;在總結收獲階段,我又讓學生針對文章寫作方面的特點自由發(fā)表見解,所有這些,都著眼于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
。、從終身學習的觀念出發(fā),加強學法指導,為學生以后的文言文學習奠定基礎。于是,在感知積累階段,我注意指導學生誦讀文言文的方法,引導他們學會積累;在總結收獲階段,我又引導學生從寫作的角度進一步把握課文,強調聯(lián)想和想象在寫作中的運用,做到讀寫結合。
5、從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出發(fā),在接受新的教育理念的同時,注意吸取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的精華,既重視培養(yǎng)學生能力,又決不忽視基礎知識教學。在這一堂課中,我用了近一半的時間引導學生學習和積累文言文字、詞、句知識和文化常識,并在延伸拓展中介紹了周作人的一篇散文,通過這些方式,來增加學生的語文知識積淀。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注意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和態(tài)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綜合體現(xiàn)。在設計中,既有知識的積累,又有能力的訓練;既給予學生思考的過程,又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既注意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感情,又注重對學生價值取向的引導,在最后的結語中,引導學生用心去觀察生活、感受生活的樂趣,用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去創(chuàng)造美好的生活。將這種情感目標直接展示給了學生。
總之,我認為:這一個教案,在過程設計上既有繼承,又有創(chuàng)新;既秉承了傳統(tǒng)語文課堂教學的精華,又積極滲透現(xiàn)代語文教學的理念,其指導思想與新課改的目標完全相吻合,是一個比較典型的課改教案。
《童趣》的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讀懂全文,自學自悟幾種理解文言字詞的方法。
。病Ⅲw會作者的觀察想象,發(fā)展自主想象能力。
。、感受作者的“物外之趣”,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的情趣意識。
【教學時數(shù)】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內引生活,激趣導入
以猜謎的'方式內引生活,調動經驗,縮小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二、反復誦讀,整體感知
。薄W生散讀,初步把握:
要求在對照注釋的基礎上,大聲朗讀,讀準字音節(jié)奏。
。病W生試讀,師生評價:
學生嘗試在初步了解基礎上讀清文句節(jié)奏句讀。
。、教師范讀,學生聽讀:
要求學生在聽讀過程中感知文章的情味并基本會意。
4、師生齊讀,整體把握:
整體把握文章:寫了“我”兒時的那幾件事?
。ā拔锿庵ぁ比拢阂、將蚊子擬作白鶴之趣。二、神游叢草、土礫、蟲蟻構成的幻境之趣。三、觀蟲斗、驅癩蝦蟆之趣。)
三、合作探究,互動釋疑
。、學生采用小組合作方式,進一步研讀課文。
2、對小組間提出的疑問等進行互動解讀。
四、體驗升華,拓展延伸
學生根據(jù)自身體驗暢談,體驗遷移,內化學習成果。
1、挑出自己最欣賞的一句,說理由。
。病⒃谖木渲小翱础钡搅嗽鯓拥漠嬅,說想象。
。场⑼ㄟ^聯(lián)想想象,感知“物外之趣”,說發(fā)現(xiàn)。
。础⒔涣黝愃频慕涷、樂趣,說感受。
。、拓展文本,朗讀、討論、體會成年人的“童心”“詩意”。
五、總結激勵 ,結束全文
1、在學習的基礎上吟誦讀背。
2、收束教學,鼓勵總結。
《童趣》的教學設計9
一、教材分析:
《童趣》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朗讀時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體驗,體味人生!墩Z文課程標準》要求“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七年級學生又剛接觸文言文,因此,本課教學應當把朗讀放在第一位,讓學生課前在教師的指導下(印發(fā)資料指導)進行朗讀訓練,在此基礎上,課堂上教師激趣引導,讓學生在讀中自主、合作、探究進行學習,體會物外之趣,再聯(lián)系自己的實際,展開聯(lián)想、想像,感受童趣,體驗人生,培養(yǎng)審美情趣。
二、教學設想:
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同時也強調“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景!睘榇耍虒W中擬從課前預習、課堂介入、拓展延伸、課外活動等環(huán)節(jié)進行設計。自主性學習最看重課前預習。因此,課前教師要為學生自主學習文言文提供必要的方法指導以及朗讀的方法技巧等,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感知文本,初步理解課文的內容。課堂介入是對學生課前預習成果的展示以及對課文內容等的進一步討論探究的過程,擬采用競賽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以及小組討論的方法,讓學生在討論合作中進行探究性學習。拓展延伸,就是通過拓展,讓語文與生活有機的結合起來,增加學生思維的深度、擴大學生思維的廣度、鍛造學生思維的強度等等。本課的拓展要求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講述自己的童趣,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想、想像的能力,也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課外活動是對課堂教學內容的進一步復習、鞏固、提高。擬從讀、寫方面加以訓練開展活動。
。ㄕf明:語文課堂教學應當把學習時間還給學生,在設計上應特別重視課前預習訓練,把課內、課外有機的結合起來,這樣才能真正體現(xiàn)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才能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與文本對話。)
基于以上分析和設想,我的設計是:
教學目標 :
1、 朗讀以至背誦課文,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2、利用文下注釋、工具書,學習積累文言詞語,疏通文意,復述內容大意。
3、體會文中的“物外之趣”,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想、想像的能力。
教學重點:反復朗讀,理解課文的'內容。
教學難點 : 體會文中的“物外之趣”,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想、想像的能力。
教學方法:誦讀法 競賽法 自主學習法 討論探究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前預習準備:
1、教師印發(fā)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和方法的資料給學生。
2、教師以資料的形式提供本文的朗讀節(jié)奏、停頓。要求學生課前反復自主朗讀,盡量讀出語氣。
3、要求學生利用注釋、工具書,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
一、激趣導入 ;脽粽故編追D——捉蟬、捕鳥、打陀螺,教師談話引入。
(說明:圖像可以創(chuàng)設情景,為課堂注入活力,進一步激發(fā)興趣,創(chuàng)造閱讀期待。)
二、簡介作者。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簡介作者,教師再補充。(說明:學生根據(jù)注釋介紹,教師補充,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充分結合起來。)
三、課堂介入。
1、朗讀競賽。
、賹W生與老師競賽。課文共四段,分別指一名學生與老師進行朗讀競賽,其他同學當評委,要求從音準、節(jié)奏、語氣對老師和學生朗讀的情況加以評價。
、趯W生評委評價,教師總結強調字音、節(jié)奏、語氣。
、蹖W生齊讀課文。
。ㄕf明:競賽的形式,學生學習積極性高;讓學生進行評價,培養(yǎng)學生敢說話、說真話的習慣;與老師競賽,其實是教師在進行朗讀的示范。)
2、搶答賽。(落實文言詞語)
、倩脽糁鹨怀鍪驹~語讓學生搶答解釋。
第一組詞語:細、察、昂、首、項、果、林、興、方、鞭、驅。
第二組詞語:明察秋毫、怡然自得、龐然大物、夏蚊成雷。
、趯W生根據(jù)各組搶答次數(shù)和正誤情況,評價那組好。
③教師補充,引導學生看課后“研討與練習二”,強調解釋詞語的方法:加字,換字,講述大意等。
(說明:在搶答中再次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強烈的求知欲望中學習積累文言詞語,教師再進行方法的指導,這樣既注重過程,又重視方法。)
3、擂臺賽(落實課文的內容大意)
、賹W生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用五分鐘的時間再次朗讀課文,并借助注釋嘗試復述內容大意。
②以打擂臺的形式學生復述(每人一段)。
③學生對復述情況用掌聲的多少來評價,教師強調總結。
。ㄕf明:初一學生剛接觸文言文,對文言文的翻譯,不求字字落實,基本原則是為他們創(chuàng)造主動求知的氛圍,讓學生自主學習。)
4、合作探究。
幻燈出示問題,要求學生再次朗讀課文,然后六人一組進行討論探究,最后派代表發(fā)言,教師總結。
問題:①、文中寫了哪幾件事?作者從中獲得了什么“物外之趣”?
、凇⒛阏J為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情趣豐富的人?
(說明: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進一步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審美情趣。)
5、學生自由朗讀,進行背誦訓練,教師巡視指導。(說明:通過自由朗讀,進行背誦訓練,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同時也讓學生在與文本的反復對話中加深感悟。)
四、拓展延伸。
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展開聯(lián)想、想像,口頭講述自己的童年趣事。
。ㄕf明:拓展延伸,把課堂與課外、語文與生活有機的結合起來,讓學生體驗生活,體味人生,同時也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想、想像的能力。)
五、課外活動。
1、背誦課文。
2、寫作:《我的童年趣事》
《童趣》的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明察秋毫 項為之強 怡然自得 癩蝦蟆 鞭數(shù)十
2、了解文言文與現(xiàn)代文的異同,學習基本的翻譯方法,理解文言詞句,掌握文言文學習的規(guī)律。
能力目標:
1、體會文中的童真童趣,提高朗讀能力,培養(yǎng)文言文語感。
2、引導學生探究物外之趣,培養(yǎng)學習想象和聯(lián)想的能力。
3、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領悟作者的奇思妙想,用天真爛漫的童心細致觀察事物,做一個有生活情趣的人。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誦讀課文,體會作者的物外之趣。
教學難點:
探究物外之趣的'根源,培養(yǎng)生活情趣。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合作探究法。
教具準備:
錄音機,朗讀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串講課文,積累有關文言詞語。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新的一課——《童趣》。
二、作者:
沈復(1763—?),清代散文家,字三白,號梅逸,江蘇蘇州人,代表作是《浮生六記》。
三、朗讀:
板書:稚 藐 強 唳 礫
1、自由朗讀;
2、齊讀。
四、串講:
第一段:
明察秋毫 物外之趣
第二段:
夏蚊成雷 項為之強
第三段:
叢草為林 蟲蟻為獸
第四段:
鞭數(shù)十 驅之別院
五、練習:
討論練習二
六、作業(yè):
練習三,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理解文章內容。
2、鑒賞本文特色。
教學步驟:
一、復習:
方式:請個別同學翻譯下列句子:
1、明察秋毫
2、項為之強
3、定神細視
4、龐然大物
二、朗讀:
先自由朗讀再齊讀。
三、理解:
方式:先給時間引導學生自已思考討論再做總結。
第一段:小時候能明察秋毫,故時有物外之趣。
第二段:把蚊子當做仙鶴怡然稱快。
第三段:以叢草為林,以蟲為獸,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第四段:二蟲斗草間,為癩蝦蟆所吞,驅之別院。
四、鑒賞:
方式:先給時間引導學生思考再討論總結。
1、層次分明:
物外之趣——戲蚊之趣——叢林之趣——二蟲斗草
2、結構特點:
總——分
3、想象豐富:
蚊——鶴 草——林 蟲——獸
4、語言特點:
典雅,言簡意豐
五、主題:
方式:啟發(fā)引導學生自已總結。
本文敘述了小時候的幾件趣事,啟發(fā)我們要善于觀察,善于聯(lián)想,就會發(fā)現(xiàn)生活的樂趣。
六、練習:
集體討論練習一。
七、作業(yè):
背誦全文。
板書設計
理解: 鑒賞:
一、物外之趣 1、層次分明
二、戲蚊之趣 2、結構特點
三、叢草之趣 3、想象豐富
四、斗蟲之趣 4、語言特點
《童趣》的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贉蚀_朗讀并背誦課文。
、诶斫庵挥猩朴谟^察,善于聯(lián)想、想象,才能有物外之趣。
、蹖W習積累重點詞語。
教學重點:
①反復朗讀,領會課文大意。
、诔醪搅私夤盼呐c現(xiàn)代文的異同詞,掌握學習古文的規(guī)律。
③理解怎樣借助觀察、想象,獲得生活樂趣。
教學難點:
、僦笇W生掌握誦讀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谂囵B(yǎng)學生豐富想象、聯(lián)想能力以及仔細觀察并表現(xiàn)生活細節(jié)的能力。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方法:1反復誦讀法2討論交流法3質疑法
課前準備
這是學生進入中學來,學的第一篇文言文。課前讓學生反復朗讀,并能正確地讀出停頓,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激“趣”。
同學們,我們先來欣賞一首歌《童年》是啊,童年就像一首歌,有著輕快優(yōu)美的旋律,“充滿著幻想和好奇的童年生活,真的如陽光般燦爛”,我們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童年,也有屬于自己的“趣事”,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清代作家沈復的童年趣事吧!
二、讀“趣”
第一遍,聽讀——聽錄音;
第二遍,領讀——正確地掌握停頓;
第三遍,跟讀——教師大聲讀,學生小聲跟讀;
第四遍,學生齊讀。(用充滿童真的語調)
注意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藐(miǎo),項為之強(jiāng),鶴唳(lì),怡(yí)然,凹凸(āotū),為壑(hè),癩(lài)蝦蟆
☆學法指導——掌握文言文的規(guī)律
文言文中單音詞占大多數(shù),現(xiàn)代文中雙音詞占大多數(shù),只要我們聯(lián)系上下文,把單音詞變成雙音詞,就可以了;有的詞,可用同義詞解釋,不大好變的詞語,就是你要特別加深印象記住的。教師按照上述方法試講一兩句,重在講清方法。比如“項為之強、明察秋毫”
三、析“趣”
1、合作疏通文意。
用老師所教給的方法,根據(jù)課下注釋疏通文意,并將不懂之處圈畫出來。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解決自己未能解決的問題。
全班討論交流,解決小組未能解決的問題
教師啟發(fā)學生,設小問題,讓學生自己解決未解決的問題,領會課文大意。參閱注釋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點詞的意思。
、傧奈贸衫祝何萌喊l(fā)出雷鳴般的叫聲。
、诠琥Q唳云端(果真)
、勖鞑烨锖粒哼B極細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現(xiàn)視力極佳。
、芤詤膊轂榱(把……當作)
、蓓棡橹畯(脖子、頸)
、夼d正濃(興趣)
、叻匠錾(正)
、噔蛔缘茫盒稳莅策m愉快而滿足的樣子。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
、猃嬋淮笪铮盒稳輼O大極大的動物。
、怛屩畡e院(趕、驅逐)
4、小結
作者圍繞“物外之趣”,寫了童年時的三件趣事,表明他觀察非常細致,有著豐富的想像力。
作業(yè):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二、繼續(xù)析“趣”
1、文章圍繞什么來回憶了三件趣事?
2、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三件趣事。
學生自主討論明確:
1、.文章圍繞“物外之趣”回憶了三件趣事。
2、.第一件是把夏蚊看作群鶴,“徐噴以煙,使之沖煙飛鳴”,“怡然稱快”。(擬蚊成鶴)
第二件是把土墻凸凹、花和花臺邊小草叢雜處看作大自然;(神游“山林”
第三件,把癩蛤蟆看作龐然大物“拔山倒樹”,又寫了如何懲罰癩蛤蟆,表現(xiàn)了兒時的天真之情。(憐蟲懲。
三、賞“趣”:
三件趣事中,你最喜歡那一件?為什么?
四、悟“趣”
齊讀課文,男女生比賽、背誦課文。思考:怎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呢?
1、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細察”是兩個關鍵詞語,意思是觀察敏銳、仔細。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
“張目對日,明察秋毫”——是觀察的本領。
“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是觀察的習慣。
時有物外之趣—一是觀察的收獲。
2、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細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確——除“明察、細察”之外,還要有豐富的想象,才能真正獲得“物外之趣”。
五、聯(lián)“趣”
熱愛動物,熱愛自然,要善于觀察,觀察要敏銳,加之豐富的想象,就能成為一個富有情趣的人。說說(寫寫)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從聯(lián)想中發(fā)現(xiàn)事物的美妙。
集體背誦課文,背誦時想象出三幅畫面,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作業(yè):完成印發(fā)的練習題。
7、板書設計
仔細觀察
善于聯(lián)想
想象豐富
熱愛自然
保持童心
《童趣》的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表演《搖船調》,感悟謎語的樂趣,課后收集更多的謎語進行民間文化交流。
2.猜謎活動交流。
3.單元小結。
教學重難點:
1. 感悟謎語的樂趣。 教具準備 教學過程
1.由《猜調》導入:一問一答的歌曲上節(jié)課我們學了《猜調》,今天我們再唱一首這樣的一問一答歌曲。
2.聆聽(錄音)范唱。要求:能聽出問什么?怎樣回答?
3.再聽范唱。要求:能感悟到“搖船”的感覺嗎?如當你有感覺時,請用搖船的動作為歌曲伴隨律動。
4.用投影或幻燈打出歌譜(也可抄成歌片),讓學生邊聽錄音邊做搖船動作邊看歌譜,反應快的學生可以隨錄音輕聲哼。
5.在教師的鋼琴伴奏下,分男女聲(或小組)試唱歌曲。教師從中獲取反饋,糾正個別樂句的錯誤,如第3、4小節(jié)的一字多音,附點節(jié)奏等。
6.各人自學歌曲并設計表演。
7.各組排列成船形(四組4條船)教師手執(zhí)口風琴到各組輪流伴奏(不帶旋律,曲譜見課本),全班學生隨教師的口風琴伴奏邊唱邊觀察各組的表演(即興)。教師到哪一組中間,該組就邊唱邊表演,各組唱一段歌詞即間→答→問答。師生評價。
8.學生學習口風琴伴奏:
(1)找到G音及G=1,并順次找到“1 2 3 5”四個音。
(2)學奏伴奏譜8小節(jié)。
(3)在教師彈奏鋼琴的旋律下,學生吹伴奏。
(4)學習最后4小節(jié)口風琴伴奏。
9.兩組為一歌隊,一問一答(表演、伴奏,均由隊員自己承擔)。
10.評價小結。
11.猜謎語活動
、鸥魅税焉瞎(jié)課后收集到的謎語進行交流。
、菩薷氖占降腵謎語。
、菫椤稉u船調》編創(chuàng)新的歌詞。
、妊莩獎(chuàng)作新的歌詞的《搖船調》,并進行表演。
、蓡卧〗Y:音樂與人的關系給我們帶來童趣、樂趣。
12.教學小結。
《童趣》的教學設計13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知識點
2、培養(yǎng)學生最基本的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的聯(lián)想力和想像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對文言知識點積累。
2、難點,學生閱讀文言能力的培養(yǎng),聯(lián)想力的培養(yǎng)。
三、教法學法:教師講解與師生共同探究相結合。
四、教學步驟
。ㄒ唬、導入和延伸 :用創(chuàng)造情境的方式導入。
延伸的辦法是引用古詩文中有關兒童的描寫,(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詩句:“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引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
。ǘW習文言文的意義和方法
1、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體,特點是簡潔、典雅。文言文來源于古代漢語口語,現(xiàn)代漢語也來源于古代漢語口語,二者同源而異流,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同為主,不同為次,所以不難學,我們要有學好的信心。
2、學文言是為了繼承祖國的文化,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歷史上的許多事情;文言文中的許多詞匯、語匯依然保存在現(xiàn)代漢語中,學文言文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倉庫。
3、學好文言文的關鍵在于培養(yǎng)語感。培養(yǎng)語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讀背誦課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二要自己用心領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為一體,見“言”而知“意”;三要主動積累詞匯、語匯,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達工具。這三條密切相關,缺一不可。
。ㄈ、誦讀
1、要指導學生誦讀。可從劃分停頓入手。由于學生在小學時習慣于用一字一頓的讀法(有利于認清字形和讀準字音),無妨先用個別句子示例,使學生知道現(xiàn)在的讀法跟以前有所不同。如:
能/張目·對日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云·白鶴/觀
(例句中,“/”表示明顯的停頓,“·”表示極短的停頓)
劃分停頓的目的是理清句意的層次,層次清則句意易明。
3、教師作示范背誦。
4、3、領讀
(四)、疏通文意
。ㄔ瓌t上讓學生主動提問求解,但也有教師主講的時候)
1、注音問題:如“為之”的“為(wèi)”,“凹凸”的“凹(。)”,皆有兩讀,讓學生查字典,選定正確的讀音;“項為之強”的“強”要讀jiāng。
2、詞用語力求淺顯易懂,如“私擬作”就是“心里(把它)比作”;“神游”就是“好像真的(在那里)游玩”,跟夢游有點相似。
用比較方式講,如以“手之所觸”跟“心之所向”作比較。
啟發(fā)學生自講,例如,問學生“抬頭看的時間長了,會產生怎樣的感覺”,則下句“項為之強”即可讓學生自解。凡據(jù)上下文義可以解出的詞語,一律仿此處理。
(3)講成語,著重使學生領會整體意思,不必細究,如“明察秋毫”即連極細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之意,形容視力極佳。
(4)講虛詞一般只要指出相當于現(xiàn)代語中某詞即可,必要時再指出詞性,不涉及句法,如“徐噴以煙”中的“以”相當于“用”,不講什么介賓短語后置之類的道理。
語言是一種習慣,讀得多,養(yǎng)成了習慣,一看就懂。
。ㄎ澹┱b讀全文
第二課時 授課時間
。ㄒ唬、整體感知
(學生先復述課文中“我”看到“鶴唳云端”的景象和遇到那個“龐然大物”的經過。
然后再共同探討文章主旨。)
本文主旨是寫作者兒時的“物外之趣”!拔锿庵ぁ彪m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它是觀物者的主觀體驗作用于物的結果,也可以說是因物而生成之意趣。本文中所說的夏蚊及草間之蟲皆極細小之物,可以誘發(fā)兒童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意趣即由此生成。
開篇先說作者兒時視力極好,然后點明文章主旨。“張目對日”,猶言兩眼能經受強光刺激;“明察秋毫”,言視力極佳,極細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有如此好的視力,再加上“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的癖好,因而能發(fā)現(xiàn)“物外之趣”。這是總提,僅用32字,行文簡潔可見。以下分述。
夏蚊成雷,人不堪其苦,而年幼的作者異想天開,將它想像成“群鶴舞于空中”的動人圖景,并且看得入了迷。隨后他又聯(lián)想到曾經見過的“鶴唳云端”的圖景,于是“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結果是他真的見到了這樣的圖景。這是一幅憑借想像而“放大”了的圖景,它表現(xiàn)了一個孩子幼稚心靈中自發(fā)的審美意識。此其一。
其二,作者年幼時居城中,渴望見到大自然風光而不得,于是他用想像來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他把花園里土墻凹凸處和花臺上的叢草想像成樹林,把蟲蚊想像成野獸,把高出的小土塊想像成丘陵,把低陷的小土塊想像成山溝,這使他有了一個自由而廣闊的天地,可以飽覽“大自然”的風光。有一天,有兩只小蟲在草間相斗——在年幼作者的想像中就成了兩獸在樹林里相斗,使他看得格外入神;不料一個“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一伸舌,便將兩獸一齊吞入腹中。年幼的作者被嚇得六神無主;待到清醒過來,幻覺消失,才發(fā)現(xiàn)此前那個“龐然大物”不過是一只癩蝦蟆。他惱恨之極,卻并不想傷害它,僅以鞭打示懲——用什么做鞭子,文章未做交代,大概是小樹枝吧?他懲罰癩蝦蟆,可能含有為兩小蟲復仇的意思,但從“驅之別院”一舉來看,主要原因是它破壞了自己的審美情趣。
作者用“物外之趣”一語來統(tǒng)攝以上二事,意在說明他幼年時已有自發(fā)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ǘ栴}研究
年幼的作者由群蚊亂飛想到“群鶴舞于空中”,這是所謂類似聯(lián)想;再想到“鶴唳云端”,則是接近聯(lián)想。這后一種聯(lián)想又促使他產生了模仿的意愿,于是“留蚊于素帳中,使之沖煙而飛鳴”,再經過凝神細觀,“果如鶴唳云端”,這是年幼作者的錯覺,但又是他所追求的目標——這是一個很美好的畫面,很值得玩味。
觀蟲斗一節(jié)與上述過程大體相似,“以叢草為林,以蟲蚊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都屬于類似聯(lián)想,“龐然大物”的出現(xiàn),也是錯覺;所不同的是這種錯覺產生的原因。此刻,年幼的作者已經完全陶醉在他聯(lián)想的境界之中,他眼前的實物已經被放大了千萬倍,而癩蝦蟆又是突如其來,對比之下,自然就成為“龐然大物”了,這種錯覺是在極短時間內經受強刺激而突然產生的,跟“鶴唳云端”的有意而為不同。
。ㄈ┍痴b
(四)作業(yè):課后聯(lián)系二
六、教學后記:
學生理解文意后對文中兩種想象和聯(lián)想的情景比較感興趣,復述得不錯。對文章主旨“物外之趣”有一定的感悟。
《童趣》的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讀懂全文,自學自悟幾種理解文言字詞的方法。
2、體會作者的觀察想象,發(fā)展自主想象能力。
3、感受作者的物外之趣,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的情趣意識。
【教學時數(shù)】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內引生活,激趣導入
以猜謎的方式內引生活,調動經驗,縮小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二、反復誦讀,整體感知
1、學生散讀,初步把握:
要求在對照注釋的基礎上,大聲朗讀,讀準字音節(jié)奏。
2、學生試讀,師生評價:
學生嘗試在初步了解基礎上讀清文句節(jié)奏句讀。
3、教師范讀,學生聽讀:
要求學生在聽讀過程中感知文章的情味并基本會意。
4、師生齊讀,整體把握:
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寫了我兒時的那幾件事?
(物外之趣三件事:
一、將蚊子擬作白鶴之趣。
二、神游叢草、土礫、蟲蟻構成的`幻境之趣。
三、觀蟲斗、驅癩蝦蟆之趣。)
三、合作探究,互動釋疑
1、學生采用小組合作方式,進一步研讀課文。
2、對小組間提出的疑問等進行互動解讀。
四、體驗升華,拓展延伸
學生根據(jù)自身體驗暢談,體驗遷移,內化學習成果。
1、挑出自己最欣賞的一句,說理由。
2、在文句中看到了怎樣的畫面,說想象。
3、通過聯(lián)想想象,感知物外之趣,說發(fā)現(xiàn)。
4、交流類似的經驗、樂趣,說感受。
5、拓展文本,朗讀、討論、體會成年人的童心詩意。
五、總結激勵,結束全文
1、在學習的基礎上吟誦讀背。
2、收束教學,鼓勵總結。
《童趣》的教學設計15
第一課時
課題:《快樂寶貝》
教學目標:
1、這是一節(jié)以聲樂為主、律動為輔的綜合課。學生通過自學和教師指導的學習方式,正確掌握歌曲的旋律、節(jié)奏。
2、為歌曲創(chuàng)編律動。
重點難點:
1、用自然、真摯的歌聲表現(xiàn)歌曲歡快、活潑的情緒。
2、為歌曲創(chuàng)編律動。
課前準備:《快樂寶貝》歌片、歌曲磁帶。
教學過程:
一、律動
1、初聽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硪皇讋痈惺愕母枨,請同學們邊聽邊跟著樂曲的節(jié)奏打拍子。
生:聽音樂活動。
2、復聽
師:同學們的節(jié)奏感真強,這一遍我們再聽的時候,請大家跟我一起做律動。
師生活動:跟著音樂做律動。
二、教唱歌曲
1、范唱
師:同學們的動作非常優(yōu)美,現(xiàn)在請大家休息休息,聽老師把這首歌曲給大家唱一遍(師范唱)。
2、接龍游戲
師:這一遍,我請同學們和老師配合,唱的部分老師來完成,說的部分請同學們來完成(師生接唱)。
3、學唱歌曲
師:請同學們看著歌片,跟著錄音自己學唱歌曲。
生:自學歌曲。
4、指導糾正
(1)說的部分切忌大聲喊叫。
。2)襯詞“嚕啦”的咬字要清晰,突出快樂寶貝的得意心情。
。3)第16小節(jié)的“寶貝”用氣息支持,唱滿四拍。
5、鞏固新授
師:請同學領唱(1-2名)。
生:通過領唱、齊唱,用自然、和諧的聲音表現(xiàn)歌曲歡快、活潑的情緒。
三、創(chuàng)編活動
1、談話
師:歌曲中唱到的快樂寶貝是誰呀?
生:是我們。
師:誰來說說你的快樂,讓我們大家一起分享。
生:……
2、創(chuàng)編律動
師:同學們有這么多的快樂,讓我們唱起來、跳起來,盡情展現(xiàn)我們快樂的生活吧!
生:一邊唱《快樂寶貝》,一邊即興表演。
隨筆:學生們通過自學和教師指導的學習方法,正確掌握歌曲的旋律、節(jié)奏,并能為歌曲創(chuàng)編律動。
第二課時
課題:《對鮮花》
教學目標:
1、通過歌曲學習,讓學生熟悉對唱的這種形式。
2、在音樂學習過程中豐富學生的自然科學知識,并能根據(jù)自己對花卉知識的了解為歌曲續(xù)編歌詞。
重點難點:學唱歌曲并能完成一至兩段的歌詞續(xù)編。
課前準備:電影《劉三姐》片斷。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請同學們觀看電影《劉三姐》對歌的片斷,看看影片中人們在做什么?
2、介紹這種一問一答的演唱形式叫“對歌”,大家通過對歌,比誰機智、誰的生活經驗豐富。
3、今天,咱們就一起學習一首對歌形式的歌曲,名字叫《對鮮花》(出示課題)。
二、教唱歌曲
1、聽錄音范唱,感受歌曲情緒。
2、跟著錄音范唱,用哼鳴小聲模唱歌曲旋律。
3、用聽唱法學習歌曲。
4、指導、糾正。
三、歌曲處理
1、“什么”兩字要加重語氣,唱出一定要難倒對方的心情。
2、“瞞不了我”一句要唱出得意之情。
3、結束句的襯詞用富有彈性的聲音唱出回答上問題后的高興與得意。
四、創(chuàng)編活動
1、創(chuàng)編歌詞
師提示:“什么開花在水里”這個問題誰有和歌曲不一樣的答案?
生:荷花、水仙花……
師生接唱:用學生的答案唱第一段。
2、根據(jù)自己了解的知識續(xù)編歌詞。
3、設計演唱形式(分小組對唱、一領眾對、男女對唱等),完整演唱歌曲《對鮮花》。
隨筆:學生熟悉了對唱這種形式,并了解了一些花卉常識,在音樂學習過程中豐富學生的自然科學知識,并能根據(jù)自己對花卉知識的了解為歌曲續(xù)編歌詞。
第三課時
課題:《在鐘表店里》
教學目標:通過欣賞《在鐘表店里》這首管弦樂曲,提高學生感受音樂、表現(xiàn)音樂的能力,以及對音樂豐富的聯(lián)想與想象能力。
重點難點:記憶樂曲的主題,積累音樂形象。
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為樂曲命名
師:我們一起欣賞一首管弦樂曲,聽完后請同學們根據(jù)自己的感受和體驗給樂曲起個名字(欣賞第一樂段)。
生:……
師:你們起的名字都和鐘表有關,這是為什么?
生:因為在這首樂曲里我們聽到了很多種鐘表的聲音,有大鐘、小鐘、報時鐘……
師:同學們起的名字非常貼切,這首樂曲就是描寫發(fā)生在鐘表店里的故事(出示課題)。
二、主題欣賞
1、在這首樂曲中有一段旋律反復出現(xiàn)多次,這就是樂曲的主題音樂(播放主題音樂)。
2、生一邊聽一邊輕輕晃動身體。
3、模唱主題旋律,感受體會這個主題表現(xiàn)了什么?(表現(xiàn)了鐘表店里的鐘表在準確地走著;鐘表店里的工人們在快樂地招呼客人……)
三、完整欣賞
1、初聽,主題旋律出現(xiàn)了幾次(四次)?樂曲的速度有什么變化(快-慢-快)?
2、復聽,教師可帶領學生隨著樂曲做一些簡單的律動,如表現(xiàn)鐘表走動的動作等,以便幫助學生理解音樂作品。
3、表演欣賞,在琳瑯滿目的鐘表店里,修表工人在清脆的鐘表聲中愉快的工作的情景。
四、小結
今天欣賞的這首管弦樂曲《在鐘表店里》是德國作曲家奧爾特(1850--1893)所創(chuàng)作的,是一首描繪性較強的管弦樂曲。它描寫了在琳瑯滿目的鐘表店里,修表工人在清脆的鐘表聲中愉快的`工作的情景。
隨筆:提高了學生感受音樂、表現(xiàn)音樂的能力,以及對音樂豐富的聯(lián)想與想象能力。
第四課時
課題:《鳥店》
教學目標:通過欣賞《鳥店》這首管弦樂曲,教育學生愛鳥、護鳥,為建設我們的綠色家園做出自己的貢獻。
重點難點:感受音樂所塑造的小鳥的形象。
課前準備:詞語卡片。
教學過程:
一、初聽
1、出示詞語卡片:緊張、恐怖;寧靜、安詳;歡快、優(yōu)美。要求聽音樂,根據(jù)樂曲的情緒,把這幾種情緒進行排序。(播放《鳥店》錄音)
2、生邊聽邊排序(第一是寧靜、安詳;第二是歡快、優(yōu)美;第三是緊張、恐怖;死四又是歡快、優(yōu)美。)
二、復聽
作曲家用音樂表現(xiàn)各種不同的情緒為我們講述了一個發(fā)生在鳥店里的故事,請同學們看著圖畫聽著音樂再來仔細地欣賞一遍這首樂曲,然后給大家講講你從音樂中聽到的故事。
三、分段欣賞
1、第一段音樂描寫的是什么情景,你聽出了哪些特殊的音響?
生:這段音樂描寫的是清晨時的情景,有鐘聲、公雞的叫聲、鳥叫的聲音。
2、第二段音樂速度有了變化,描寫了小鳥們在做什么?
生:速度有快有慢,好象鳥兒們唱歌、游戲、休息……
3、下面這段音樂令人心驚膽戰(zhàn),是誰來了?
生:是貓來了,他想吃掉小鳥。結果貓沒有吃到小鳥,因為小鳥在籠子里。
四、表演欣賞
1、邊聽音樂邊表演。
2、情感升華:小鳥是那樣的可愛,它們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無窮的樂趣,我們應該用實際行動愛護它們,使它們有一個安全的港灣。那我們該怎么做呢?
3、生展開討論。
4、鳥店老板被我們感動了,在貓離開后他打開鳥籠,放小鳥飛回大自然。
5、學生模仿小鳥在音樂聲中“飛出”教室。
隨筆:教育學生愛護鳥類,盡自己的能力保護鳥類,為建設我們的綠色家園做出自己的貢獻。
第五課時
課題:《打秋千》
教學目標:通過學唱歌曲《打秋千》,培養(yǎng)學生的合唱能力,在合唱中學會與人合作。
重點難點:兩聲部的音準。
課前準備:蕩秋千錄像。
教學過程:
一、二聲部發(fā)生練習
二、導入
1、觀看蕩秋千錄像。
2、簡單介紹仡佬族的風土人情。
三、學唱歌曲
1、聽錄音范唱,感受二聲部的音響效果。
2、哼唱歌曲旋律,學生以模唱的形式學唱高聲部。
3、指導、糾正。
。1)用歡快的情緒演唱歌曲。
。2)注意下滑音的演唱。
。3)結尾處襯詞的演唱要干凈利落,注意八分休止符的時值。
4、學生以模唱的形式學唱低聲部。
5、指導、糾正。
。1)指導學生唱準八分休止符的時值,以表現(xiàn)鈴鐺的清脆。
(2)糾正“叮當”的咬字、發(fā)音。
6、二聲部合唱。
7、指導、糾正。
。1)兩聲部要互相傾聽,切忌大聲喊唱。
(2)低聲部為伴唱,音量要適當。
隨筆:培養(yǎng)學生的合唱能力,在合唱中學會與人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