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地震中的父與子優(yōu)秀的教學反思(精選5篇)
身為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地震中的父與子優(yōu)秀的教學反思(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地震中的父與子的教學反思1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人教版課標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描寫具體,情感真摯,但篇幅較長。講述1994年美國洛杉磯大地震中,一位父親不顧自己的生死,克服重重困難救出自己的兒子及其同學的故事,譜寫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頌歌。文章的情節(jié)并不復雜,最大特點是以“情”字貫穿,尤其是幾處對父子倆的語言描寫,情真意切,極其感人。
從課文的具體描述感受父愛的偉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我是這樣落實的:以多種形式的讀為主線,抓住文中一個文眼——“了不起”,以此為立足點,對全文進行解讀,在解讀父子“了不起”的'過程中,又以豐富的情感體驗為載體,避免了那樣純理性、毫不動容的對文本的解剖。
語文學習不能游離于語言文字的品析之外。所以在本課教學中,我十分注重人文精神與語言訓練的契合點。在文中,父親說的“你是來幫助我的嗎?”“不論發(fā)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這句話出現(xiàn)了三次,是父親和兒子堅持下去的精神動力,貫穿全文。故在教學中,我緊緊地抓住這條感情線,通過多種形式的閱讀實踐,引領學生入情入境,感悟父子倆之間的對話,從而感受到愛的力量。
在這一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學生的閱讀感悟還不夠深入充分,對父愛的理解也只是存在表面層次。沒有觸及孩子靈魂深處。此次教學還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如:學生語言的訓練還不夠扎實;缺少對寫作方法的總結講解;少了一些生成的精彩。這些都有待今后進一步改進,以便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地震中的父與子的教學反思2
“安全責任重于泰山”,除了平時的安全教育課反復強調安全,提高學生的安全自救能力外。在學科教學中也能很巧妙的滲透安全教育。在安全教育滲透時,我們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經有的知識背景出發(fā),來培養(yǎng)學生的安全意識。體現(xiàn)“安全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來培養(yǎng)學生的安全意識。如四年級下冊19課《地震中的父與子》,要學習孩子的鎮(zhèn)定,父親的堅持,最終父子劫后團聚,真是了不起。找準時機讓學生討論:學習了這篇課文,我們應該在危險的時候怎樣脫離險境?在讓學生把收集到地震逃生知識給大家做介紹,在學校組織的安全演練中,學生就不會是茫然的跟著跑,而是自然的運用知識進行練習。
我在上閱讀指導課《愛的教育》讓學生談最讓你感動的故事時,有學生提到了書中的一個小故事《獲勛章的小英雄》,這個故事講了老師帶大家到市政府大樓參加一個頒獎儀式,市長向大家講述了一個叫皮納多的少年,勇敢救起落水兒童的事跡,并授予他勛章。學生在談感受的時候,在別人遇到危險的時候,要勇敢的伸出救援的手。我抓住時機提出質疑:在那么湍急的河水里,就算是大人下去救,都感到困難,更何況是一個小孩子下去救人,可能會遇到什么危險?我把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去討論,最后達成共識,最好的`辦法就是向大人求救,既不耽誤救人的時間,小孩子又不會做出盲目的犧牲。
以上事例說明,安全教育其實是可以滲透在語文學科教育中,既不是讓孩子被迫接受,而是自然而然的獲得安全的知識。
地震中的父與子的教學反思3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有三個,一是掌握生字詞;二是熟讀課文,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三是抓住文中對父親語言、動作、外貌的描寫,來體會父親愛的了不起。
文章值得推敲的語句很多,人物的心理變化較復雜。為了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動,理有所悟,我抓住“父親愛的了不起”為突破點,以點帶面,在這個點上把朗讀、感受、體驗、想象、情感的升華結合起來,反復誦讀、反復叩問、反復感悟,使其發(fā)揮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功效。
文中的父親用自己的行動譜寫了一首愛的頌歌。有三個描寫父親的場景感天動地:第一個是他悲痛欲絕,但重新挺立的場景;第二個是許多人勸他別挖,但他不聽勸的場景;第三個是他孤軍作戰(zhàn),傷痕累累的場景。仔細研讀,不難發(fā)現(xiàn)第三個場景令人刻骨銘心!八诹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先指導學生從時間上讀出父親的勞累;再接著從父親的形象上讀出他沉甸甸的愛和肉體的痛苦;繼而在體驗父親心理活動中讀出他內心的孤獨與苦悶;最后探究父親的精神支柱,讀出偉大形象。學生在立體推進的朗讀過程中,與主人公共同體驗,共同感受,緊接著拓展到汶川大地震中一些感人的場景,通過音樂的渲染等,使學生的'心靈受到熏陶,從而實現(xiàn)文本的教學目的,感受文本的強烈震撼。
可是,作為語文課堂,僅僅讓學生感動就夠了嗎?在教學中如何尋找人文精神與語言訓練的契合點呢?如何在人文教育的同時促進語文知識的訓練,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呢?這是我以后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地震中的父與子的教學反思4
《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講述的是有一年發(fā)生在美國的大地震中,一位父親冒著危險,抱著堅定信念,不顧勸阻,歷盡艱辛,經過38小時的挖掘,終于在廢墟中救出兒子和同學的故事,歌頌了偉大的父愛,贊揚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教學這篇課文,一是讓學生感受父愛的偉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導學生通過對人物外貌、語言和動作的描寫,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提高閱讀能力。文中表現(xiàn)父親形象的內容有:父親悲痛欲絕,但又重新挺立的畫面;父親不聽勸告,堅持挖廢墟救兒子的畫面;父親孤軍奮戰(zhàn),傷痕累累的畫面。在這三個內容中,第三個內容是最重要的',一是因為這段話有很強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能給學生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二是這段話具有很強的輻射力,由這一小段完全可以輻射前面父親在絕望中重新挺立、人們再三勸阻父親依然堅持等畫面。因此,只要抓住這個內容,即抓住“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這段話作為文眼進行教學,引導學生先從時間上讀出父親的累,然后試著用朗讀表達這種累;再從“沒人再來阻擋他”研究人們產生這一變化的緣由,體會父親的孤獨和苦悶;接著從父親的慘樣讀出父親沉甸甸的愛和飽含血淚的情;最后深究父親的精神支柱,提升形象。我是這樣教這一段的:“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作者為什么不直接寫挖了36小時,還要羅列這些時間呢?讓學生明白這樣寫,表現(xiàn)出了父親救助兒子艱難的過程,更能體現(xiàn)父親執(zhí)著的信念和父救兒所克服的巨大困難。緊接著我又說在這個過程當中,父親一定是很痛苦的,他一定經歷了很多的困難和危險,那么他經歷了怎樣的困難呢?你能想象出他的內心嗎?請你把你想象到的情景寫下來。同學們寫得非常好,也體會得非常深刻。
地震中的父與子的教學反思5
《地震中的父與子》描寫是是巨大的災難面前,父與子憑著堅定的信念創(chuàng)造了一個人間的奇跡。在教材的處理上,根據(jù)教學要求和文本的特點把課文劃分為兩課時進行教學。兩課時的教學立足語文,緊扣文本,設定目標的.時候,力求做到簡明,這樣課堂上就能夠集中兵力,打殲滅戰(zhàn),學生就能在反復觸摸文本的過程中獲得豐富的感受,實現(xiàn)三維目標的有效達成。簡明的教學目標既貼近學生,使每個學生通過文本的學習都能有所收獲,有所發(fā)展。通過本文的設計、教學,我對新課程的理解進一步加深。在教學中,我盡力落實新課程的全新理念。
一、抓重點句,文本解讀。
第一課時抓住“不論發(fā)生什么,我總會和你在一起!”這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句子,貫穿整個教學內容。通過旁人與父親的對比,體會出父親那種近乎失常的舉動背后,蘊含的堅定的信念,體會深沉的父愛。通過揣摩父親的心理來更好地多元個性解讀文本。
在學習重點句描寫父親動作,外貌的這句話時,“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睂W生通過反復朗讀,以讀帶講,每次的朗讀都提出要求,提升讀的質量。多元解讀,突出亮點。
二、靈活處理教材,發(fā)展思維。
詞語教學這一環(huán)節(jié),理解詞語跟感知課文內容聯(lián)系起來,在對文中的詞語進行梳理后分組進行教學。一組是地震后的場面,通過選詞說話的方式,來檢查學生初讀課文的效果,而不是機械地說說詞語的意思。一組描寫父親的神態(tài)認讀并說一段話,概括了課文的內容,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學生通過語言的轉換,促進其語言的內化進而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芍^一舉多得。
在教學中,也存在不足。一是在訓練學生語言的表達時,設計的形式變化還不夠多。二是在重點段設計訓練點的時候,集中力量做一點,時間會更充裕效果會更好。
【地震中的父與子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10-27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10-22
《地震中的父與子》語文教學反思08-12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設計(精選20篇)06-20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案范文08-25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案精華10-11
精選《地震中的父與子》教案三篇08-07
地震中的父與子經典教案(精選5篇)09-22
精選《地震中的父與子》教案四篇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