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王冕詩人的資料
王冕,元末著名畫家、詩人、篆刻家。他出身貧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學成才。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王冕詩人的資料,供大家參考。
介紹
王冕(1287--1359):字元章,號煮石山農,浙江諸暨人,元朝著名畫家、詩人兼書法家。
1287年七月二十二日(9月1日)生于一個貧窮農家,兒時的他就很喜歡寫詩、作畫。因不愿向統(tǒng)治者妥協(xié)、厭惡當時社會的腐敗而隱居。自號有煮石山農、飯牛翁、會稽外史、梅花屋主、九里先生、江南古客、江南野人、山陰野人、浮萍軒子、竹冠草人、梅叟、煮石道者、老村、梅翁等。他的最大成就,是繪畫,堪稱圣手。
生平
自幼嗜學,白天放牛,竊入學舍聽諸生讀書,暮乃返,忘其牛,間壁秦老怒撻之,已而復然。母愿聽其所為,因往依僧寺,每晚坐佛膝上,映長明燈讀書。后從會稽學者韓性學習,終成通儒。但屢應試不第,遂將舉業(yè)文章付之一炬。行事異于常人,時戴高帽,身披綠蓑衣,足穿木齒屐,手提木制劍,引吭高歌,往返于市中。或騎黃牛,持《漢書》誦讀,人以狂生視之。著作郎李孝光欲薦作府吏,冕宣稱:“我有田可耕,有書可讀,奈何朝夕抱案立于庭下,以供奴役之使!”遂下東吳,入淮楚,歷覽名山大川。游大都,老友秘書卿泰不華欲薦以官職,力辭不就,南回故鄉(xiāng)。隱居會稽九里山,種梅千枝,筑茅廬三間,題為“梅花屋”,自號梅花屋主,以賣畫為生,制小舟名之曰“浮萍軒”,放于鑒湖之阿,聽其所止。又廣栽梅竹,彈琴賦詩,飲酒長嘯。朱元璋平定婺州,攻取越州,屯兵九里山,聞其名,物色得之,置幕府,授以諮議參軍,未就。元惠宗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以兵請冕為官。冕以出家相拒,并擴室為白云寺。旋卒于蘭亭天章寺。
特點
王冕以畫梅著稱,尤攻墨梅。他畫的梅簡練灑脫,別具—格。其《墨梅圖卷》畫橫向折枝墨梅,筆意簡逸,枝干挺秀,穿插得勢,構圖清新悅目。用墨濃淡相宜,花朵的盛開、漸開、含苞都顯得清潤灑脫,生氣盎然。其筆力挺勁,勾花創(chuàng)獨特的頓挫方法,雖不設色,卻能把梅花含笑盈枝,生動地刻畫出來。不僅僅表現了梅花的天然神韻,而且寄寓了畫家那種高標孤潔的思想感情。加上作者那首膾炙人口的七言題畫詩,詩情畫意交相輝映,使這幅畫成為不朽的傳世名作。剛開始,在放牛期間,王冕用攢下來的錢買了些顏料,學著畫荷花。他想:天下哪有學不會的事我何不自己畫幾筆?便學著畫荷花。起初畫得不好,三個月后邊大有長進,那和花的形態(tài)形狀沒有一處不像真的。之后,人們都爭先恐后的來買他的畫。他便用的來的錢買些東西孝敬母親。
王冕詩多同情人民苦難、譴責豪門權貴、輕視功名利祿、描述田園隱逸生活之作,如《傷亭戶》《江南婦》《對景吟》《吳姬曲》《墨梅》《劍歌行次韻》等。有《竹齋詩集》3卷,續(xù)集2卷。他一生愛好梅花,種梅、詠梅,又攻畫梅,亦善畫竹。求者踵至。畫梅學楊無咎,花密枝繁,行草健勁,生意盎然,尤善于用胭脂作梅骨體,別具風格。對明代畫梅高手如劉世儒、陳憲章、王牧之、盛行之等影響甚大。存世畫跡有《三君子圖》《墨梅圖》。能治印,創(chuàng)用花乳石刻印章,篆法絕妙。《明史》有傳。
隱居山林
王冕隱居在山明水秀的老家諸暨楓橋鎮(zhèn)北九里山的水南村。村上共有三戶人家,一年到頭辛苦過活。一條溪水像帶似的流過,挺秀的山巒聳立在屋后,山上竹木茂盛,一片蔥蘢。山光水色相映,景色秀麗,環(huán)境清幽,正如他詩篇中所說:“青山隱隱帶江流,江上軒窗面面幽!彼诖说亍胺N豆三畝,粟倍之,梅千樹,桃杏居其半,芋一區(qū),薤韭各百本;引水為池,種魚千余頭”。王冕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就是在這么一個充滿著詩情畫意的山村中度過的。樸實的生活與清幽的山水孕育了他的熱愛生活、熱愛勞動人民的性格,賦予他的詩畫創(chuàng)作以濃厚的生活氣息
家族歷史
王冕的祖代,原住在關西的王景(函谷關以西)。他的十世祖宗是王德元,在宋朝做清遠軍節(jié)度使的官。王德元有兩個兒子,一是王琪,曾任閬州觀察使;一是王琳,做過統(tǒng)制官。后王琳遷居浙江紹興諸暨,為諸暨始遷祖。
王冕的遠祖,無疑是官僚家庭,但傳到王冕的父親已成為一個一貧如洗的農民。徐顯的《稗史集傳》載:“父力農,冕為田家子!痹谕趺岬摹吨颀S詩集》中說:“九里先生兩鬢皤,今年貧勝去年多。敝衣無絮愁風勁,破屋牽蘿奈雨何。數畝豆苗當夏死,一畦蘆穄入秋瘥。相知相見無他語,笑看生前白鳥過!薄鞍兹樟ψ饕棺x書,鄰家鄙我迂而愚。破甑無粟妻子悶,更采黃精作朝頓!薄敖瞎趴蜔o寸田,半尺破硯輸租錢。好山好水難夤緣,荃房日薄蒙荒煙!
王冕作品從這些詩句來看,他是親身參加各種勞動的,讀書作畫不過是他的一些農余活動,而且是為了生活,以賣畫易米糊口和納租付稅,他寫詩作畫自然與一般士大夫吟風弄月、消愁遣恨有所不同。由于他“耕無寸田,牧無風芻”,生活一年不如一年,冬天無棉絮過冬,草屋破漏無力修補,莊稼抗不住天旱,家中破甑無糧,妻子忍饑挨餓,不得已只好采野菜充饑。在此情況下,自己就不得不直接參加體力勞動,蓬頭赤腳,下田耕種,栽植竹、茶、桑、麻及雜糧等來維持生活。對這種貧苦生活的描述,在有關的著錄中到處可以找到。例如在《竹齋詩集》中還有“我窮衣袖露兩肘,回視囊中無一有”的描寫。在《鐵網珊瑚》里有“今年老異于上年,須發(fā)皆白,腳病行不得,不會奔趨,不能諂佞,不會詭詐,不能干祿仕,終日忍饑過”的記載。盡管有此慘苦遭遇,但他寧愿耕作賣畫度日,不愿奔走豪門乞食,充分表現了一個藝術家的堅貞不屈的性格。
詩作特點
王冕是個天真質樸的農民,一生都在困境中過活。他的詩里充滿了反抗精神,揭露了當時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表現了對祖國命運和對勞動人民災難的深切關懷。
他的詩,大都收入《竹齋詩集》里!端膸烊珪喢髂夸洝氛f:“冕本狂生,天才縱逸,其體排宕縱橫,不可拘以常格!眲⒒鴮ν趺岬脑娪羞^評價。他說:“予在杭時,聞會稽王元章善為詩,士大夫之工詩者多稱道之,恨不能識也。至正甲午(1354)盜起甌括間,予避地之會稽,始得盡觀元章所為詩。蓋直而不絞,質而不俚,豪而不誕,奇而不怪,博而不濫,有忠君愛民之情,去惡拔邪之志,懇懇悃悃見于詞意之表,非徒作也,因大敬焉!
人物軼事
僧寺夜讀
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癡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jié)摮,坐佛膝上,?zhí)策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見。會稽韓性聞而異之,錄為弟子,遂為通儒。
王冕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念書。聽完以后,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一頓。過后,他仍是這樣。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從此以后就地離開家,寄住在寺廟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里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瑯瑯一直讀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個個面目猙獰兇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見似的。安陽的韓性聽說,覺得他與眾不同,將他收作學生,王冕于是學成了博學多能的儒生。
千里馬
相傳,他的父母,單生王冕一人,愛他如掌上明珠,他周歲就會說話,三歲能對答自如,到五六歲,認識能力要比一般兒童高,八歲開始入學,成績優(yōu)良,宗族大為驚奇,視為神童,賓客也稱贊他為“千里馬”。
借燈讀書
王冕小的時候,求知欲很旺盛,好奇心也很強。有一天,他的父親叫他去放牛,他把牛放在草地上,自己就溜到私塾里去聽村童讀書,傍晚回來時,發(fā)現牛不見了,被他父親狠狠地打了一頓。可是他并不因此而罷,過了幾天,他又到廟里坐在菩薩的膝上,借長明燈讀書認字!度辶滞馐贰芬婚_始描寫王冕放牛的故事,也可能是根據這件事寫的。不過查考有關他的傳記資料,王冕并不曾替別家放牛,也并不是幼年喪父。吳敬梓把王冕寫成幼年喪父,從十歲上雇給人家放牛,經過這樣的加工,使王冕作為一個農民藝術家形象就更加突出,性格也更鮮明,所以王冕的故事流傳至今,仍然膾炙人口。
自學成材
王冕畫像據《儒林外史》所說,王冕的學問藝術好像都沒有師承,是個自學成材的人。其實王冕的老師有據可證的有兩位:一是王艮,一是韓性。王艮諸暨縣人,字止善,尚氣節(jié),讀書務明理,學以致用。“止齋”是王艮歸林后所筑“止止齋”的簡稱。王冕詩集中僅兩題稱人為“先生”,其中之一是《悼止齋王先生》。其中用 “夫何能見紫芝眉”、“回首春風說向誰”等句,上句是用漢惠帝為太子時師事“商山四皓”的故事;下句更表明他曾從學于王艮。
還有位老師是安陽韓性。全祖望的《參軍王先生冕傳》云:“王冕……貧家兒,竊喜讀書,安陽韓性聞而異之,錄為弟子,遂為通儒。性卒,門人視先生如視性。”!睹魇贰吠趺醾饕灿蓄愃朴涊d。包賚在1935年12月《大公報》所刊《王冕事跡考證》一文中對此提出過懷疑。他說:“王冕是不是韓性的學生呢?如果真是韓性的學生,而且在韓性死后,同學視他如視性,這當然是王冕小史中值得大書特書的大事!虼宋矣X得這事還須存疑!逼鋵崳n性是王冕的老師是可以相信的!吨颀S詩集》雖無記述韓性的詩文,但舊抄本后附有韓性的《竹齋記》。另外劉將孫《養(yǎng)吾齋集》卷二十一也記載了韓性為王冕作的《竹齋記》,其中說道:“暨陽王元章以竹名齋,求記于余。余家抵暨陽不百里而未嘗一至其處,不知所以記……”王冕于是取出自己畫的一張蔭蔽著數間毛竹的茅屋的圖給韓性看,還指著畫說:“是所謂竹齋而求子之記者也,可記以不?”子,為古代對男子的尊稱,也可以特稱老師。從《明史》列傳、全祖望文及《竹齋記》,可以確定韓性也是王冕的老師。
研究兵法
早年的王冕,不像一般人印象中那樣悠閑恬靜,倒是個一度熱衷于功名事業(yè)的人。他曾專心研究孫子、吳起兵法,學習擊劍,有澄清天下之志,常拿伊尹、呂尚、諸葛亮比喻自己,想做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yè)。但元蒙貴族統(tǒng)治歧視漢族知識分子的殘酷現實教育了他,他的這一幻想很快就破滅了。他參加過進士考試,沒有考中。回來后,滿懷憤郁,就把所有的文章燒毀掉,表示永絕仕途的決心。正如他在《自感》中所說的:“長大懷剛腸,明學循良圖。石畫決自必,不以迂腐拘。愿秉忠義心,致君尚唐虞。欲使天下民,還淳洗囂虛。聲詩勒金石,以顯父母譽。此志竟蕭條,衣冠混泥涂。蹭蹬三十秋,靡靡如蠹魚。歸耕無寸田,歸牧無尺芻。羈逆泛萍梗,望云空嘆吁!
游歷生涯
后來,他積攥了些錢,到杭州作了第一次旅游,幾天的泛舟西湖和憑吊古跡,使他飽覽了春日杭州的風光。
有一天,他看見了回族人,牽著花驢兒,在杭州到處招搖撞騙,說什么花驢兒能解人意,且懂回族語言。當時江南洪澇成災,人民忍饑挨餓,而花驢兒倒是啖粟如故,貪官污吏,擲金爭睹。王冕見此怪事,氣得“歸來十日不食飯,扼腕攢眉淚如雨”。這是他對元朝統(tǒng)治確立色目人的優(yōu)越地位的強烈抗議。
在杭州游歷時,他憑吊了他所仰慕的林和靖墓。當時江南釋教總統(tǒng)楊璉真加發(fā)掘南來諸帝后陵墓,孤山林和靖墓也被殃及,然墓中別無他物,僅得到一條白玉簪。王冕對此事深有感觸,因而寫出“生前不系黃金帶,身后空余白玉簪”的詩句。
王冕王冕還曾出游南京、九江口及七里瀧等地,遍歷瀟湘、洞庭、太湖、廬山、天都、太行、潛岳、門云等地。有一次,大雪天赤著腳走到潛岳峰上,四面一望,大叫說:“遍天地間皆白玉合成,使人心膽澄澈,欲做仙人飛去!”他簡直把自己整個的身心融化到自然界中。他曾說:“我昔曾穿謝公屐,散策曾尋謝公跡!薄拔覟閻壑褡悴婚e,十年走遍江南山。”由此可見他游興之大和足跡之廣遠了。游歷中,“遇奇才俠客,談古豪杰事,即呼酒共飲,慷慨悲吟”。從交游中,結識了許多僧人,如明上人、上道人、大上人、五臺長老、云屋僧、山陰道士、噩長老、恢長老、欽上人等等,和他們談禪說法,并曾用“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汝法時,法法何曾法”的偈語,來闡述畫理。
王冕曾一度北游。據《儒林外史》說,他二十歲時北游,原因是為危素向他求畫,他不肯應酬,因此危素生了氣。但就他的詩和在燕京的事跡加以推究,他的北游似不在二十歲時,北游的原因也不是為危素,而有其他重大意義。根據張辰《王冕傳》記載:王冕“至正戊子南歸”。這次壯游,開始于戊子前一年元順帝至正七年丁亥(1347年),王冕三十九歲,他從杭州古塘乘運河船北上,過嘉興、松江、鎮(zhèn)江,到南京小住,又回到鎮(zhèn)江,渡江到揚州,經徐州、兗州、濟州直到大都(今北京),并曾往來于居庸關、古北口之間,觀察邊塞諸險要,又出長城直至開平。有一天,他在大都南城,登高望遠,頓覺心曠神怡,但他想起美好河山卻在元朝的統(tǒng)治下,不由義憤填膺,痛斥引狼入室出賣民族利益的漢奸。其《南城懷古》之一寫道:“日上高樓望大荒,西山東海氣茫茫。契丹蹤跡埋荒草,女直煙花隔短墻。禮樂可知新制度,山河誰問舊封疆?書生慷慨何多恨,恨殺當年石敬瑭!
這次數千里壯游,擴大了眼界,開拓了胸襟,他的詩畫更是不同凡俗,他的愛國思想也更加強烈。
喜愛畫畫
在大都時,元朝大官僚泰不華很愛王冕的畫,常差遣幾個粗夯小廝,動不動大呼小吆,鬧得王冕不得安寧。后來不得已進了泰不華的館舍,做了食客,泰不華想用他為謀士,卻被他嚴辭拒絕。他笑著說:“尚書先生不要見怪,你太不聰明,再過幾年,此地就成為狐兔出沒的場所了!何必做官呢?”
王冕這時候,他的畫譽越來越大,地主官僚都爭趨館下,求他畫梅花竹石,一時縑素山積,他潑墨揮毫,千花萬蕊,俄頃即成。
人格高潔
翰林學士危素,王冕不認識他。危素住在鐘樓街,王冕倒也知道。有一天,危素騎馬經過王冕處,王冕行了一個禮請他坐下,但未詢姓名,忽然問:“住在鐘樓街的是你嗎?”危素說:“正是。”王冕就不與他搭話了。危素走了以后,有人問他此人是誰,他笑著說:“此人必是危太仆,我曾讀過他的文章,看去有詭氣,現在看他舉止,果然如此!”
后來危素降明,妄自尊大,被明太祖貶謫和州,幽恨而死。傳說,有一次,朱元璋在東間側室,危素在簾外走過,履聲咯咯,太祖問:“是誰?”他回答說:“老臣危素!碧娌粣偟溃骸拔疫以為是文天祥呢!還是你!”于是,次日傳旨,令危素赴余闕廟燒香,故意羞辱他。由此看來,王冕倒是有先見之明呢。
危素是江西金溪人,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故意把危素改為王冕同鄉(xiāng)人,寫危素回到故鄉(xiāng)來,縣官和鄉(xiāng)紳們如何巴結他,但他想同王冕一見而不可得。拿危素來陪襯王冕,一方面顯出王冕人格高潔,另方面表示作者對那些卑躬屈節(jié)的人物的鄙視。
【王冕詩人的資料】相關文章:
王冕學畫教案01-22
《王冕學畫》教案03-04
少年王冕的教學反思01-11
少年王冕教學反思10-22
《少年王冕》教學反思04-08
王冕學畫教案9篇04-02
《少年王冕》教學設計06-22
《少年王冕》教學反思04-17
鋼琴詩人是誰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