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小時漫畫中國史》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中國史讀后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現(xiàn)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國史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中國史讀后感1
終于把這套書細細讀完了。
我最早關注《倫敦新聞畫報》是因為里面的很多木刻版畫和石印版畫是以照片為摹本的,這和中國早期攝影史息息相關,是我研究的方向,后來發(fā)現(xiàn),除了圖像,文字也很值得深讀,最后還選一部分該畫報中和中國有關的部分翻譯出版了《近代中國的反光鏡》。
這次拿到沈泓老師翻譯的這套《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很興奮,因為我一直很敬佩沈泓老師,他之前出版過的幾本書對我都有很大幫助,而且我知道這套書的工作他已經(jīng)做了很多年,終于到出成果的時候了。從馬可·波羅起世界就在觀察中國了解中國,探險家、商人和使臣們把他們的所見所聞帶回國內(nèi)并傳播出去,其中比較知名的有荷蘭使團的紐霍夫、英國使團的威廉·亞歷山大等等,反觀中國,愿意去了解世界的人卻寥寥無幾,因此,現(xiàn)在去翻看當時世界怎么觀看我們或者說看到了我們的什么,多少有助于現(xiàn)在的我們?nèi)チ私膺^去的中國。特別是,如果把時間線拉長,從明末到現(xiàn)在,從荷蘭東印度公司使團到現(xiàn)在西方國家的主流媒體,應該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對中國了解的變化和態(tài)度的變化,以及形成這種變化背后的原因,這部分內(nèi)容應該會很有趣,或者值得思考。當時西方的對中國的“新聞報道”雖然有不準確、臆測或扭曲的地方,不能嚴謹?shù)阶鳛檎罚吘固峁┝肆硗庖粋可以審視或佐證正史的'視角,我想,這可能也是這套書被定名“遺忘在西方的中國史”的原因。
最后,我還是一貫討厭地說些負面話。我對圖像的質(zhì)量比較敏感,這些早期畫報原作中的插圖很精美,有些甚至可以稱得上是藝術(shù)品,但畢竟原作的獲得不容易,所以書中圖像的質(zhì)量不太符合我的標準;此外,書中還有些沒能避免的小錯,比如上卷中P219和P223的配圖一樣,但圖說不一樣。無論如何,瑕不掩瑜,這是一套值得珍藏的好書,里面有作者和編輯的辛苦付出,我更期待他們后續(xù)將推出的1873年以后的部分。
中國史讀后感2
走過泥濘,方知大道珍貴;經(jīng)歷風雨,更覺陽光美好。
題記
中華上下五千年浩瀚歷史,雖然世事如蒼狗,生命終凋零,也許千百年前的小吏平民未能在歲月的波瀾中留下存在的印記;也許有人名垂青史創(chuàng)立千秋偉業(yè),有人遺臭萬年慘遭世人唾罵;也許歷史上一樁樁的疑難雜案如今的我們無從知曉其中的真相。
但,這就是歷史帶給人們的魅力,我們從歷史的長河里看新舊更替,悟人生哲理,嘆華屋丘墟,歷史書上翻過的一頁,用筆劃過的內(nèi)容,是他們?yōu)橹羷诒疾ǖ囊簧,是一段跌宕起伏的歷史,是那些被秦時明月照耀過的生命和時光
毋庸置疑,雖然現(xiàn)在處于信息科技高速發(fā)展的時代,但我們依然保留著那份對歷史獨有的好奇心和探知欲,尤其是那些經(jīng)過電視劇、電影經(jīng)過渲染夸大后撲朔迷離的疑案更令我們迸發(fā)出一種想要穿越回歷史一探究竟的.欲望!兑砂咐锏闹袊贰非『糜枚嘣,客觀的視角帶我們回顧了那段歷史,在每一樁疑案的推理中最重要的并不是真相,反而是在閱讀的過程中疑案帶給我們的對歷史的深思,對人性的剖析,對世事變遷的感慨。
在四衢八街權(quán)貴遍地的京城,有著一位不太起眼的人物王之寀,作為一名刑部主事,他有著職業(yè)上的機警,更多的是內(nèi)心對真相的追求,對這份職業(yè)的熱愛尊重。晚明的三大案將他卷入了帝國政治風暴的中心,面對層層勢力,經(jīng)歷了三個朝代風云變幻,從做官到被貶到淪為擋箭牌。三大疑案最后的真相如今的我們只憑靠推理無法窺得,在當時的大明王朝只剩下沉沉黑夜,而這樣一個無懼權(quán)貴,一心查案,以面對案件公正司法,揭露真相為心中光明的小官員則顯得珍貴至極,仿佛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執(zhí)著堅韌,高潔傲岸。
我想我并沒有資格也沒有能力評價一段歷史或是一個人所謂的好與壞,但每一段歷史,每一樁疑案背后總有一些推動著時代變更,堅持心中所想,追尋真相的普通人。他們寂寂無名,是所謂的小人物,但正是一個又一個像王之寀這樣的小人物推動了歷史一次又一次地前進。歷史需要這樣的無名之輩,真相需要這樣的無名之輩。
歷史確是一堆灰燼,但灰燼深處仍有余溫。
中國史讀后感3
古代“中國”并不是一個正式的國家稱號。古代史集中的所謂“國”,指的是某個奴隸制或封建國家政權(quán),并不包含當時我國的所有民族和疆域。中國歷代王朝雖然都有國號,但并不冠以“中國”二字。當時的“中國”通常只是一個地域的、文化的概念。
殷周之時,他一般指京師或國中。到了春秋戰(zhàn)國,才逐漸擴大為華夏諸侯國所在的中原地區(qū)的通稱。秦漢以后,它又用來泛指中原王朝管轄區(qū)域,不僅漢族中原王朝以“中國”自居,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也不自外于中國。 既然少數(shù)民族也屬于中國的一部分,所以這本書的名字就點明了少數(shù)民族歷史是中國歷史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充分肯定了少數(shù)民族對祖國的締造和發(fā)展的巨大貢獻。
現(xiàn)在,曾經(jīng)在中國歷史上留下光輝印記的許多少數(shù)民族已經(jīng)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但是他們對中國文明發(fā)展的貢獻是巨大的,F(xiàn)在我們經(jīng)常所提到的中國不應該把他們排除在外,這也是本書作者寫這本書的初衷。 少數(shù)民族最先登上中國歷史的舞臺是在秦漢時候,就是匈奴,它誕生于今內(nèi)蒙古河套及大青山一代,作為一個典型的游牧部落,早期一直踏著季節(jié)的鼓點追逐著肥嫩的水草而遷徙。這種隨時開拔、來回游蕩的日子,造就了全民皆兵和擅長游擊的典型特征。匈奴只是少數(shù)民族登上中國歷史舞臺的開始,隨后的烏桓和鮮卑、柔然、、突厥、回鶻、契丹,蒙古,女真無不是中國歷史上精彩的一筆。并且蒙古建立的元朝是中國歷史上規(guī)?涨暗拇蠼y(tǒng)一。中原王朝的很多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鑒少數(shù)民族的。
比如對隋唐經(jīng)濟推動巨大的均田制,即源于鮮卑族所建的北魏、北周:元朝實施的行省制度,則是省級行政區(qū)創(chuàng)建之肇始。 很多年輕人不知道絲綢之路上的城邦為何消失?逐鹿中原的游牧民族是怎樣被融合?它們沒有斷代史的宏偉,也沒有編年史的縝密,然而他們卻是民族記憶系統(tǒng)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國史讀后感4
終于把這套書細細讀完了。
我最早關注【倫敦新聞畫報】是因為里面的很多木刻版畫和石印版畫是以照片為摹本的,這和中國早期攝影史息息相關,是我研究的方向,后來發(fā)現(xiàn),除了圖像,文字也很值得深讀,最后還選一部分該畫報中和中國有關的部分翻譯出版了【近代中國的反光鏡】。
這次拿到沈泓老師翻譯的這套【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很興奮,因為我一直很敬佩沈泓老師,他之前出版過的幾本書對我都有很大幫助,而且我知道這套書的工作他已經(jīng)做了很多年,終于到出成果的`時候了。從馬可·波羅起世界就在觀察中國了解中國,探險家、商人和使臣們把他們的所見所聞帶回國內(nèi)并傳播出去,其中比較知名的有荷蘭使一團一的紐霍夫、英國使一團一的威廉·亞歷山大等等,反觀中國,愿意去了解世界的人卻寥寥無幾,因此,現(xiàn)在去翻看當時世界怎么觀看我們或者說看到了我們的什么,多少有助于現(xiàn)在的我們?nèi)チ私膺^去的中國。特別是,如果把時間線拉長,從明末到現(xiàn)在,從荷蘭東印救公司使一團一到現(xiàn)在西方國家的主流媒體,應該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對中國了解的變化和態(tài)度的變化,以及形成這種變化背后的原因,這部分內(nèi)容應該會很有趣,或者值得思考。當時西方的對中國的“新聞報道”雖然有不準確、臆測或扭曲的地方,不能嚴謹?shù)阶鳛檎,但畢竟提一供了另外一個可以審視或佐證正史的視角,我想,這可能也是這套書被定名“遺忘在西方的中國史”的原因。
最后,我還是一貫討厭地說些負面話。我對圖像的質(zhì)量比較敏一感,這些早期畫報原作中的插圖很一精一美,有些甚至可以稱得上是藝術(shù)品,但畢竟原作的獲得不容易,所以書中圖像的質(zhì)量不太符合我的標準;此外,書中還有些沒能避免的小錯,比如上卷中P219和P223的配圖一樣,但圖說不一樣。無論如何,瑕不掩瑜,這是一套值得珍藏的好書,里面有作者和編輯的辛苦付出,我更期待他們后續(xù)將推出的1873年以后的部分。
中國史讀后感5
剛看到大漢的時候就足以讓我氣得發(fā)抖。
一方面,對于歷史人物,我們始終無法做正確的評價,各人的形象總是褒貶不一,所有片面的評價都是作者主觀臆斷,尤其是對于始皇帝“焚書坑儒”其事。在動亂的時代剛剛結(jié)束大一統(tǒng)剛剛建立的初期,儒家博士淳于越為煽動恢復古制分封制以私學妄議朝政,民心本就不好安定故此行事,真正毀書滅籍的是項羽阿房宮一把大火,焚的是人心坑的是術(shù)士,術(shù)士之流,欺人盜信,然,讀史需有大局觀。
其次就是對殺神白起的評價,眾人皆知長平之戰(zhàn)坑殺趙國40萬降兵,邊說武安君殘暴嗜殺,卻不知這背后有多少無奈。簡短截說,戰(zhàn)國后期,尤其是昭襄王中后期大一統(tǒng)之勢已顯露,各國連年征戰(zhàn)人困馬乏殺戮不斷,且燕趙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自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后趙國軍事力量大增,長平之戰(zhàn)雖分出勝負,秦卻是慘勝,所謂傷敵一千自損八百是不錯的,在這種情況下若放降兵回國無異于放虎歸山,翌年繼續(xù)征戰(zhàn)死的仍是自己的同胞手足,四十余萬,帶回秦國也不現(xiàn)實,連月的征討連秦兵都面臨斷糧如何安置敵國的.降兵?所以,一場戰(zhàn)役真的好評價孰是孰非嗎?
還有就是項羽,該作者說項羽魯莽,沒有頭腦,我驚呆。巨鹿之戰(zhàn)破釜沉舟敗秦兵三十余萬,彭城之戰(zhàn)三萬精兵大破劉邦二十余萬,垓下的四面楚歌不能完全評價一個人,泣數(shù)行下也有著多種原因,我們不可否認項羽不會用人且疑心太重,但總有這些以一己之能妄下判斷的作者來誤導讀者將歷史人物片面化。
希望想了解歷史的朋友可以看些史書或兵家典籍,不要受這種所謂的簡史類書影響,不是每一個詼諧幽默的作家都是當年明月,市面上越來越多自以為白話通俗講史的作家在胡謅,歪曲歷史形象,片面定義重大戰(zhàn)役,錯誤引導青年人,請務必擦亮雙眼。
最后我要說,不要用現(xiàn)代人的眼光評價歷史人物,這樣是片面錯誤的做法!
中國史讀后感6
我把《半小時漫畫中國史》看完了,這本書可以說非常好,而且“漫畫”這兩個字指的并不是像丁丁歷險記一樣,而是配了一些圖片,而且圖片比較多罷了,里面的文字其實也很多,最重要的是,這本書會有一種非常簡單,有趣的方式講歷史,讓人一看就記住,確實值得翻看。
先說說,他會用哪些有趣的事讓人輕而易舉地記住歷史,在第一本書里的方法是“把東周列國想像成一個班級”老師是周王朝,學生是100個小國,這些小國之間經(jīng)常打架鬧矛盾,有時候鬧嚴重了,被打到流血,就背著包袱,走出了教室,這其實是指國家被滅亡了。第一本漫畫歷史的簡介是,這100個小國打來打去,最后只剩下了七個大國,他們就是韓趙魏楚燕齊秦,而秦國國又特別的強大,你是剩下的六個同學就拉幫結(jié)派,要一起對抗秦國,但秦王遠交近攻,最終還是破了這個六國聯(lián)盟,佔領了整個教室,最后還把老師給趕出去了,一個人占一個教室聽起來不太實際,但是一聽這種方法,我就記住東周列國了,可見他的實用程度還是非常大的。
在另外兩本書里,已經(jīng)沒有這樣的比喻了,不過還是讓人非常易懂,聽一下就記住了,這是為什么呢?其實是因為后兩本書用了非常幽默的方式。慣用伎倆:文景之治,漢文帝和漢文景帝一起說“吃牛肉干要兩粒一起吃,才最好”那我們就懂了,漢文帝和漢景帝兩個人把漢推向了高潮。還會用非常好玩的方式說明情況,比如說,白衣渡江,上面打了幾個大字,白衣是只便衣,不是指白色的衣服,要不然你渡個試試,下面放出來大圖片,一群人穿著白色的衣服過河,城墻上的士兵邊扔石頭邊說“有鬼啊”看這種書,感覺不到讀歷史的.乏味,反而覺得越看越像在看會兒,以后如果我要寫歷史書,要按照這種方式寫,事實已經(jīng)證明,這種方法是最好用的。
書里的畫也不錯,每一張都搞笑的要死,把人物萌化,當皇帝變成傀儡的時候,就化控制皇帝的那個人手里提了一個皇帝木偶,說起義軍是一波一波全國各地起來的,就把他們都畫成地鼠,這一波消滅了,另一波又冒出來了,不是漫畫,卻比漫畫更好玩。
這就是漫畫中國史,采用最好玩的方法,讓人輕松學歷史,這種方法值得學習。
中國史讀后感7
之前,我也無時無刻不思考國史。我品讀著歷史上重大的事件和風云人物,歷朝歷代的變遷。心中總想,我這樣利用典故來解讀歷史,理解國史的現(xiàn)今意義,應該是正確的。
當我讀到了《一看就停不下來的中國史》后,意識到自己對歷史的認識過于片面。
舊有的史書,大都淡化了“以史為鏡,度量當代”的作用,成為了一堆“故紙堆”。只有借古思今,用史實反映當代的人性,脫離主觀之見理解歷史巨輪的前進趨向,這才是對歷史真正的透析,才是對歷史真正的反省。
世界記憶——歷史,始終都反映出人性。
許多歷史上的偉人遭到輿論和現(xiàn)實的迫害。有的避開攻擊,隱姓埋名;有的'忍住這一切,讓攻擊化為烏有,堅決自己的理想,干自己的事。李靖就是一個用自己功勞消滅中傷的典型例子!氨娍阼p金”固然有道理,它比拳腳攻擊,誹謗更能置人于死地;可是那些惡意的虛假評論,不屈從,直接反駁只會惹火燒身!吧碚慌掠白有薄保俺聊菍φu謗的最佳選擇”。李靖面對眾人的攻擊,他坦然處之,最后立下赫赫戰(zhàn)功,用汗馬功勞消滅了攻擊。
翻開歷代中國皇帝的生活記錄,我總會發(fā)現(xiàn)明君與昏君的明顯差距。昏君濫殺無辜,生活奢靡浪費,大興土木;但明君會做出相反的決定,明君總是關心平民百姓的疾苦,理解黎民的需求。正視國家興亡的歷史趨勢,讓社稷成為安寧土;杈齽t完全沉溺于富貴迷魂湯之中,自己整日吃喝享樂,全然不把國家大事放在心上。對庶民的困苦也視而不見,甚至敗光了整個國家!爸扉T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币粋對庶民全然不顧的皇帝遲早會亡國。
最后一個中華封建王朝——清朝。在反抗外侮的戰(zhàn)爭中慘敗。我們知道清朝用冷兵器,列強用的是火槍大炮和鐵甲戰(zhàn)艦,沒理由不失敗。后人理應對這次戰(zhàn)敗進行深刻反思,牢記“落后就要挨打”的沉痛教訓。
歷史,毫無疑問在警醒世人吸取教訓,剖析人性。我想再次說出:歷史長存,人性不滅。
中國史讀后感8
最初了解的中國歷史是在小小的新華字典的最后一頁,當時雖知道春秋戰(zhàn)國、五代十國這些詞,但并未領會詞匯的意思;后來學習歷史,是在初中和高中的歷史課堂上,那時對歷史毫無興趣,只是為了分數(shù)識記背誦,但是往往云里霧里、糊里糊涂。后來看到一本漫畫書——《半小時漫畫中國史》倒是提起了幾分興趣。
“不讀不知道,一讀嚇一跳”,這本書打破常規(guī),文中不像有的書要么全是漫畫,要么全是文字,此書則是詼諧幽默漫畫插圖加上言簡意賅的文字,兩者相結(jié)合,給我足足的補了一節(jié)節(jié)美妙的歷史課。這本書著重于從紛繁復雜、事無巨細的歷史中捋出清晰的大脈絡,因此有很多無關的歷史細節(jié)被有意地掠過,帶我從不同的角度領略了別樣歷史,下面來說說我的感受吧。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個國家被比作一個班級的同學,互相斗毆,爭老大,后來被秦王統(tǒng)一全國,當了始皇帝?上赝醭,只維持了十五年。這十五年奠定了中國后來兩千年統(tǒng)一的基石,功不可沒?上Ш髞砑槌籍?shù)、陷害了長子扶蘇,二兒子胡亥荒淫無度,任趙高指鹿為馬,還施行暴政,終于激起民憤,讓來不及趕去修長城怕被砍頭的'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引來大批起義軍,推翻了秦朝統(tǒng)治。后來劉邦項羽楚漢之爭,戰(zhàn)神項羽與無賴劉邦,將帥之爭,最終劉邦戰(zhàn)勝建立了漢王朝。
讀完這本書發(fā)現(xiàn)歷史上還是有很多的巧合和意想不到,比如魏國人才濟濟卻沒有用對人;比如楚王老老實實聽秦王的話,不聽屈原的告誡;比如項羽鴻門宴上的善心大發(fā)放了劉邦;還比如項羽烏江自刎,沒有想到隱忍一時,重振旗鼓回頭再來…這些改變可能只是某個人一念之間一時興起的小動作,但影響卻是深遠的。
歷史是時間的長河,我們在其中扮演著小小的水滴,不期望能翻起多大的浪,只希望更加了解自己這朵水花的前世今生,走得更遠一些。(張慧娟)
中國史讀后感9
近來,因為讀著手頭的又一套陳書——中華書局的《中國歷史通覽》,于是,對歷史又產(chǎn)生了點點興趣。心動之下,再次到“當當”逛逛,買下的是這樣兩本書:《中國史》與《呂思勉文史四講》,作者:呂思勉,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與“中華書局”。呂思勉,說是23歲就已能將二十四史通讀一遍、一生至少仔細研讀過四遍的一位歷史學家。讀二十四史的這組數(shù)據(jù),說是在當代史學家中屬于鳳毛麟角。盡管如此,對于我這個讀書時代“歷史課”只交付給“瓊瑤”的人來說,再大牌的歷史學家實難成“灌耳”之效,說來不得不自己先行汗上一汗了……《歷史的定義和價值》是這本《中國史》里第一編第一章的內(nèi)容,全文節(jié)選如下:“歷史是怎樣一種學問?究竟有什么用處?從前的人,常說歷史是“前車之鑒”,以為“不知來,視諸往”。前人所做的事情而得,我可奉以為法;所做的事情而失,我可引以為戒。這話粗聽似乎有理,細想?yún)s就不然。世界是進化的,后來的事情,決不能和以前的事情一樣。
病情已變而仍服陳方,豈惟無效,更恐不免加重。又有人說:歷史是“據(jù)事直書”,使人所知“歆懼”的。因為所做的事情而好,就可以“流芳百世”;所做的事情而壞,就不免“遺臭萬年”。然而昏愚的人,未必知道顧惜名譽。強悍的人,就索性連名譽都不顧。況且事情的真相,是很難知道的。稍微重要的事情,眾所共知的就不過是其表面;其內(nèi)幕是永不能與人以共見的。又且事情愈大,則觀察愈難。斷沒有一個人,能周知其全局。若說作史的人,能知其事之真相,而據(jù)以直書,那就非愚則誣了。又有一種議論:以為歷史是講褒貶、寓勸懲,以維持社會的正義的。其失亦與此同。凡講學問必須知道學和術(shù)的區(qū)別。學是求明白事情的`真相的,術(shù)則是措置事情的法子。把舊話說起來,就是“明體”和“達用”。歷史是求明白社會的真相的。什么是社會的真相呢?原來不論什么事情,都各有其所以然。我,為什么成為這樣的一個我?這決非偶然的事。我生在怎樣的家庭中……
【中國史讀后感】相關文章:
《半小時漫畫中國史》讀后感(精選15篇)08-19
半小時漫畫中國史讀書心得08-23
《勇氣》讀后感 勇氣的讀后感10-17
項鏈讀后感項鏈讀后感12-08
《簡愛》讀后感關于《簡愛》讀后感10-14
《瘋娘》讀后感_讀后感700字05-27
關于簡愛讀后感的讀后感500字06-10
《神筆馬良》讀后感500字-讀后感10-17
《雙面獵犬》讀后感_讀后感700字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