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大自然的語言教案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大自然的語言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1
教學目標:
1.樹立人類與自然必須和諧相處才能良性發(fā)展的觀點,激發(fā)學生熱愛自然進而認識和了解自然的熱情。
2.理解文中“文字”的比喻含義。
3了解全文的說明結構,準確清楚地把握大自然中有哪些種類的“文字”。
4.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說明方法及其作用。
教學步驟:
1.提出疑問。課文中(包括題目中)“文字”的含義有幾種?
2.跳讀課文。根據文字的不同含義大體勾畫出全文的內容結構。
3.重點解讀關于“大自然的文字”的部分。按照課文對“大自然的文字”的分類介紹再劃分出它的層次。在此過程中,不僅要明白作者介紹了哪些自然現象,作者怎樣引領我們來破譯它們,而且要掌握如下知識點:
(1)霍雨、鐵砧、漂礫、毒意等
幾個加點字的注音,在文中劃出有這些字詞的句子。
(2)本文采用的說明方法(落實一些重要語句的領會)。
(3)討論交流。
(4)質疑問難。就文中仍有疑難的地方,師生互間互答。
(5)布置作業(yè)。
(解說:本過程體現了置疑激趣法、整體掌握法及研究學習法這幾種適應新大綱和新的教育理念的學習方法。學生學習的動機肯定是興趣,有興趣帶著問題去探究,不僅能發(fā)揮主動性,而且能逐漸培養(yǎng)他們的.自學能力和科學研究的精神。教學中,基本理念要貫穿始終,使教學在和諧共振中愉快地進行。)
自讀點撥1.課文中“文字”的含義。
課文中的“文字”有兩個意思:
第1、2段中指書本上的字;第3段一轉,從“也有另外一套文字’往后,“文字”就指大自然中各種能給予人對自然進行認識、了解和推想以預示和啟發(fā)的自然現象。這樣,課文從讀者的生活經驗人手,顯得親切,使人產生聯想;接著引出一個科學問題,達到深入淺出的目的。
2全文的內容結構把握。
課文的結構非常清楚,第1、2段說明書本上的文字及其作用,引出大自然的文字這一重心內容,末尾3段則告訴我們學會大自然的文字的方法和意義,其余段落集中介紹了大自然的文字。
3.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類別?各有哪些作用?
根據方位來分,有天上的星、云、鳥和地上的石、樹等;根據各自主要的特征表現來分,可分為形(星、云)、聲(鳥)、色(石)。星引導海上航行;云指導天空飛行;燕子告訴天氣;白嘴鴉、鶴和大雁報告季節(jié);石灰石說明滄海桑田的變化;漂礫表現自然的神奇力量?傊驗橛辛诉@些大自然的文字,人們才能認清自然,趨利避害,獲得許多有益的啟示和樂趣。
4.重點語句品味。
(1)“文字真是好東西。認識了字,就可以讀完最厚的書,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背浞挚隙宋淖值淖饔,加橫線的詞起到了突出強調的作用。本句還暗示了下文的大自然的文字也將會有巨大的作用。
(2)“無上的每一顆星就是一個字母。你腳下的每粒小石子也是一個字母!边@個比喻新穎恰當,引發(fā)讀者無限的想像,也為后文介紹大自然的文字暗示了行文的結構順序。
(3)‘你知道,在水面上船只是不會留痕跡的,那里也沒有什么寫著“由此往北”的箭頭的指路牌。”用比喻的說法形象地說明水上行船與在陸地上走路是不一樣的,它沒有具體明確的指示,自然地引出大自然的一種文字——星座門北極星)對行船的指導意義。
(4)“白嘴鴉飛來說,春天已經來到大門口了。而飛走的鶴不用日歷就可以告訴人們,熱天已經過去了!薄啊w來說”“告訴人們”用了生動的擬人手法,不僅清楚地說明白嘴鴉的飛來與鶴的飛去是季節(jié)變化的預兆,也顯示了自然與人的和諧相處,很有情趣!安挥萌諝v”,擬人中有比喻,新穎別致。
(5)“一轉眼功夫,連蜘蛛網也無影無蹤了,它們好像融化在天空里一樣。只有那聲音還從遠方傳來,好像在說:‘再見!再見!明年春天見!”’這些語句很有意境,雁陣在人們的眼前越來越小直到消失,但它們使我們看到了更為廣闊的天空,它們留下了令我們回味的聲音,它們使我們告別了一個寒冷的季節(jié),但它們更使我們盼望一個全新的溫暖的春天。我們的視線、我們的心都被那雁陣牽引著。想像和擬人手法運用得很成功。
5.說明方法歸納。
重要的方法是打比方、分類別和舉例子。另外,擬人的寫作手法對增強說明效果起了很大的作用。
拓展閱讀:《大自然的語言》課文
大自然的語言
作者:戴巴棣
別以為人才說話,
大自然也有語言。
這語言到處都有,
睜開眼就能看見。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
這就是大自然的語言:
白云飄得高高,
明天準是個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螞蟻,
也是大自然的語言:
螞蟻忙著搬家,
出門要帶雨傘。
蝌蚪在水中游泳,
不就像黑色的“逗點”?
大自然在水面寫著:
春天來到人間。
大雁編隊南飛,
不就像“省略號”一串?
大自然在藍天上寫著:
秋天就在眼前。
大樹若被砍倒,
你會把年輪發(fā)現——
一年只長一圈,
這是大自然的語言。
你如果釣到大魚,
魚鱗上也有圈圈——
一圈就是一歲,
這又是大自然的語言。
大自然把“三葉蟲”化石,
嵌在喜馬拉雅山巔,
這是在告訴人們:
那兒曾是汪洋一片。
大自然把一塊“漂礫”,
擱在溫暖的廬山,
那又在提醒人們,
這兒有過寒冷的冰川。
大自然的語言并不難懂,
只要你肯刻苦地鉆研;
假如你害怕開動腦筋,
那就常常會視而不見。
比如斗轉星移,
那何止千年萬年!
可直到哥白尼出現,
才把“太陽中心說”創(chuàng)建。
阿基米德洗澡的時候,
學會了鑒別皇冠。
可別人也都洗澡,
為什么不會把浮力計算?
在暴風雨中放風箏,
富蘭克林捉到雷電。
放風箏的人千千萬,
為什么沒有這項發(fā)現?
大自然的語言啊,
真是妙不可言。
不愛學習的人看不懂,
粗心大意的人永遠看不見。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2
教材分析:
本文介紹物候學研究對象,物候現象來臨的有關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學的意義等知識,提倡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和研究,促進農業(yè)生產的豐收。作者舉例生動典型,讀起來親切可信。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1.理解文章內容,學會用課文中或自己的話概括內容要點
2.學習作者準確的語言和清晰的條理。
3.運用說明文知識解析文章內容,了解運用說明方法的好處
過程與方法目標: 培養(yǎng)探究問題的,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豐富學生關于物候學方面的知識,激起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志趣,培養(yǎng)熱愛科學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運用說明文知識解析文章內容,了解運用說明方法的好處
教學難點:學習作者準確的語言和清晰的條理
學情分析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錄音機,幻燈片
學生準備:收集關于天氣預報的農諺俗語。
教學方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情導入
(一)同學們,前面我們學過《春》和《濟南的冬天》這兩篇課文,還記得里面是怎樣分別描寫小草的嗎?(學生回答,教師歸納)春天的小草是“嫩嫩的,綠綠的”;冬天小草是“暗黃”,從“綠綠的”我們知道春天到了,從“暗黃”知道是冬天已經降臨。大自然仿佛會告訴我們氣候似的,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學習的`《大自然的語言》這篇課文,將會解釋其中的道理。板書題目:大自然的語言(出示投影,感受一下大自然的“語言”)
。ǘ┏鍪灸繕
(三)檢查預習
1.給加點的字注音
萌發(fā) méng 翩然 piān 孕育 yùn 銷聲匿跡nì 風雪載途 zài
2.讀準多音字
差異-----差遣------差勁------參差 觀測-----------道觀
chā chāi chà cī ɡuān ɡuàn
衰草連天------鬢毛衰 落葉-----丟三落四----落枕
Shuāi cuī lu l à lào
種播-----------耕種 連翹-----------翹尾巴
Zhǒng zhng qiáo qiào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想一想,原文標題是《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課文為什么把它改為《大自然的語言》?
課文把原來的標題改為“大自然的語言”,把大自然擬人化了,顯得生動而有情趣,又很新穎,比直接說“物候學”更容易吸引讀者;也更合乎“科學小品”這類文章的特點。
2.快速輕聲讀課文,計論并回答:
A.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草木枯榮,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化為物候。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yè)生產的科學就是物候學。B.物候觀測對農業(yè)有什么重要意義?物候反映氣候條件對于生物的影響。應用在農事活動里,比較簡便,易于掌握,可廣泛應用于農業(yè)生產。C.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經度,緯度,高下差異,古今的差異。D.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安排農作物區(qū)劃,確定造林和采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qū),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qū)的農業(yè)發(fā)展。
三、精讀課文,深入探究
1.決定物候現象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是怎么安排的?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
作者把決定物候現象的四種因素按照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即緯度影響最大,經度次之,高下差異又次之,古今差異最次。另外緯度,經度是地球位置不同,第三個因素是同一地點的高下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的因素。最后一個是時間的因素。因此是按:由主到次,由空間到時間的順序排列的。這樣使文章條理清楚。
2、說明文為了說明的準確總要采用一些恰當合理的說明方法,你能舉出幾例嗎?品一品再說說句子的美妙之處!下定義、打比方、分類別。
四、質疑問難
下面的句子是原句好,還是改句好,為什么?
1、“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 改為:“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回暖!
2、“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改為:“再過兩個月,燕子飛回來了”
3、“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在秋風中簌簌的落下來!备臑椋骸暗搅饲锾欤麑嵆墒,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掉在地上!
4、“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麥插禾。’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改為:“杏花開了,就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叫了,該及時耕作!
五、知識拓展
談一談下面這幾則諺語所包含的物候知識。
雨中聞蟬叫,預告晴天到 早蚯聞蟬叫,晚蚯迎雨場 魚跳水,有雨來 燕子低飛要落雨
癩哈蟆出洞,下雨靠得住 泥鰍靜,天氣晴 雞遲宿,鴨歡叫,風雨不久到
說一說下面這首《二十四節(jié)氣歌》所包含的意義。
二十四節(jié)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六、課堂小結
這堂課我們了解了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并懂得了掌握一些物候知識有利于幫助我們農業(yè)生產,通過對本文的品讀我們知道了說明文語言要求準確,生動,典雅。
七、布置作業(yè)
聯系課文中的物候知識,談談你對下面這首詩的理解。你有過與詩人類似的觀察和體驗嗎?說給大家聽聽。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 不知轉入此中來。
八、板書設計
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
大自然的語言 物候觀測對農業(yè)的重要意義
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經度,緯度,高下差異,古今的差異.
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3
教學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快速檢索重要信息、概括主要內容的能力。
2、品味語言的準確、生動,提升學生對語言的感悟、運用能力。
3、豐富科學知識,激發(fā)探索自然奧秘的興趣,養(yǎng)成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過程:
。ㄕn文比較長,同學預習時,可以借助課后練習一,從這四個方面來熟悉一下課文。)
(上課前請同學聽兩首熟悉的歌謠輕松一下,欣賞欣賞大自然美景。)
一、問題導入,激發(fā)興趣
秋色正濃,很想和同學坐在野外傾聽大自然的聲音,不過,坐在教室里也不錯,可以穿越時空。老師先帶同學們一起去紹興吼山的桃花節(jié)看一看那些又美麗又調皮的桃花。說它調皮,是因為去年3月21日桃花節(jié)開幕時,他們中的許多桃花已經謝了,而今年19號開幕,桃花園還見不到她們的蹤跡,使許多慕名前來的游客高興而來,失望而歸,我們說桃花的初開期一般在三月二十日左右,為什么去年這個時候初桃已謝,而今年還未開花呢?同學們能說說這是為什么嗎?——天氣暖和得早,桃花就開得早了,氣溫底,桃花就開得遲。
——
桃花盛開和氣候有著密切的關系,大自然中還有哪些現象和氣候有關?
——(蒜苗泛青)百花爭艷,落葉翻飛這些自然現象,自古以來我們稱它為物候(板書)。
那么如何科學選定每年桃花節(jié)開幕式日期,使廣大游客都能欣賞到桃花綽約的風姿,相信同學學了《大自然的語言》后,一定能給當地的農民一個好的建議。好,下面,我們請同學打開課文快速瀏覽全文,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請同學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老師要看看,哪個小組的同學看得快,又找得準)
1、概括得很好,你能說說這么多的內容,你是怎樣快速捕捉到這四點重要信息的。(經驗還沒有總結出來,老師看到他認真在圈點勾畫,這是一個很好的閱讀習慣,圈點哪些語句可以提高閱讀效率?)——找總括句:根據經驗,這些總括句一般在語段的開始或結尾,有時在中間。找提問式語句:提問式語句有的以設問句的形式出現,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紹的內容,也是要重視的信息。銜接各段的連接詞語。(閱讀時可以把這些語句劃出來,就能比較清晰掌握文章的內容了。
2、這四個因素的先后順序能不能調換?為什么?(可不可以先寫古今差異?)
(說明文的順序可以分為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按照先主后次的邏輯順序,文章不僅眉目清楚,使讀者一目了然,而且重點突出。)
四個因素是按照對物候的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這樣條理就很清楚。
——“緯度影響最大”同學們一定深有感觸,寒冷的冬天大家喜歡去海南旅游,因為那里風光正明媚。
3、理解古代詩歌中包含物候知識:
——古詩中也提到了這個物候現象,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北周詩人庾信的《梅花》,詩人原來居住在南方,梅花開得較早,當農歷十二月中旬的時候,已經感覺到梅花應該凋殘了。居住北方,仍然在臘月下雪天去尋梅。哪知花還沒有開,卻飽受了冰雪嚴寒之苦?磥,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于緯度,南北差異比較明顯。
——課后練習也有一首古詩,同學們來分析一下,包含著怎樣的物候知識!首x(詩人是在初夏時節(jié)游覽位于廬山香爐峰頂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但詩人卻意外地發(fā)現在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
這首詩正好說明了課文中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高度的差異:“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痹瓉砉旁娭刑N涵著如此豐富的物候知識。
4、課文除了介紹影響物候的四個因素,還介紹了哪些內容?(運用剛才同學介紹的方法畫出重點句,概括回答。)
物候和物候和物候學的含義
物候觀測對農業(yè)有著重要性
研究物候學有重要意義——
5、教師總結:剛才同學通過圈點總括句的方法,熟悉了課文內容。作者條理清楚,通俗易懂介紹了物候學的相關知識,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細讀課文,品味語言
1、課文說:“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那么竺可楨又是用怎樣
的語言來介紹這些大自然語言的呢?
——請同學們想一想,這篇文章的語言你覺得有什么特點?(1、2節(jié)的語言又有什么特點)(板書:準確、生動)
學生生成:準確、生動、簡約等
2、同學們想先體會生動呢,還是準確?
英雄所見略同,在初中語文學習中,有兩篇說明文老師印象特別深刻《看云識天氣》,讓我對天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成了小小氣象預報員,而〈〈大自然的語言〉〉又讓老師擁有了什么呢?一雙靈敏的耳朵,聆聽大自然的聲音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讓我們一起來聽聽、讀讀、品品這寫在清山綠水間,搖曳多姿的大自然語言。告訴同學們,你聽到了大自然的哪些聲音?你讀懂它們了嗎?
生動(課文1節(jié))
1、教師朗讀第一節(jié),:我聽到我知道
——原來大自然一年四季有如此豐富的語言,作者生動的描寫帶給了我們無窮的聯想。
2、輕聲讀一讀你喜歡的句子,并說說你喜歡的原因。(老師相信每一個同學都能找到自己的最愛)
“蘇醒”將大地擬人化,展現一幅春回大地,生機勃發(fā)的景色。
——會聯想到哪些物候?于是,我們的腦海里浮現出,聯系《春》“東風來了,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小草偷偷從土里鉆出來桃樹、杏樹、李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趕趟兒蜜蜂嗡嗡”擬人化的語言,使大自然有了靈性,有了語言。
同學們豐富的想象把無聲的語言轉化成了幾幅生動的畫面,體味得好。用同樣的方法,體會其他你喜歡的詞語。
“融化”河水解凍,寫出了冰雪的動態(tài),滴答滴答的清脆入耳,暗示著春暖花開的美景,透露著暖暖的春意!縿哟旱南M。
“萌發(fā)”描寫小草、樹芽生長的情態(tài),草木破土而出,顯示出草木的生機和活力。小草就像是季節(jié)變換的顯示器。
“次第”寫出百花競相開放、爭著報春的熱鬧情景!裂┑挠海鸺t的山茶,嫩黃的迎春爭奇斗艷。(山頂千門次第開)讓我們想象,在牧童的短笛里,一朵花睜開了眼、兩朵花、三朵花,一萬朵花,那是花的山,那是花的海。
“翩然”寫出了小燕子輕盈飛舞、活潑伶俐的情態(tài),——歌《小燕子》,透露出喜愛之情。
“孕育”擬人。將植物寫活了,形象地寫出了夏季植物的茂盛、茁壯之態(tài)。
“簌簌”寫飄飛的落葉,有聲有色,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景!绑蹦M風吹落
葉的聲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肅殺。——為什么不是一片片?
“銷聲匿跡”描寫了昆蟲(準備)為過冬作好了一切準備工作,寫得有情有感,
十分形象。“衰草連天”描寫出秋天蕭條冷落的情景。
“迎接”一詞將秋天寫得很有情趣,好像是位知冷知熱、善解無意的天使。
“風雪載途”寫寒冬,一詞傳神,表現出冬天風狂雪災,寒氣逼人。大地沉睡了。
年年如是,周而復始——穿越時間和空間,春夏秋冬不斷循環(huán)。正如白居易的詩“離
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于是“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
3、朗讀并小結:同學們說了那么多的喜歡,可見第一節(jié)的每一個詞語都極具表現力,作者用生動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四季圖。引領著我們進入美妙的物候世界。
當然,我們說作為一篇科普文是給人知識的,所以他的語言必須是準確的。即便是生動性的說明,也要做到這一點。
第一節(jié)最后一句,“年年如是,周而復始”的現象,作者作了限定“”,表達非常準確!皽蚀_”是說明文語言的生命。下面,我們就一起來體會語言的準確。
準確(以課文6——10節(jié)為例)
1、教師:我先請同學說說老師和這位同學之間相隔多少距離?
還可以怎樣表達?如果老師用尺丈量出了具體的距離,應該怎么說?
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說明文語言準確的兩種表現:一是表精確性的語言。二是表模糊性的語言。語言的模糊性我們其實并不陌生,第三單元我們學習《中國石拱橋》里面講到“《水經注》里提到的‘旅人橋’,大約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記載的最早的石拱橋了!边@里“大約”“可能”都是一種模糊性語言,因為無以考證了,只是推測的情況。不能說得太絕對,
2、鞏固提升:精確與模糊是準確的兩種寫法,那么這樣的語言文本中有嗎?
1)、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開花只比北京早10天。(表精確性)
2)、沿海地區(qū)的春天的來臨比內陸要遲若干天。(表模糊性)
同學們找得很好,老師也找了兩句,我們來深入體會一下,為什么表精確性與表模糊性都體現著準確。第一句準確沒有問題,經過科學實驗與統(tǒng)計,不是11而是10天很精確。
——春天,沿海都是籠統(tǒng)的,不能做精確的實驗,用模糊的語言,留有余地,像我們平時用的一些概數詞、程度副詞都屬于模糊詞(約、左右、前后、一般、大多數、若干)。精確與模糊都體現準確,體現實事求是。
3、——竺可楨就是這樣一位嚴謹的科學家。這個星期天,老師專程去上虞參觀了竺可楨故居。(那班駁的墻壁,烏黑的大門,發(fā)黃的照片如陳年的酒沉淀著一個卓越科學家的過往。)作為我國物候學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物候學研究長達半個世紀之久,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依然用顫抖的筆記下了當天的氣溫,風力。并端正寫上“局報”兩字。
所以,我們學習《大自然的語言》,不僅學習物候知識,學會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描摹、介紹事物,更要學習竺可楨那種嚴謹的工作作風,如果從明天,不,從下課開始,你能像竺可楨這樣留心身邊的每一片葉子,每一朵花,寫寫觀察日記,作作物候觀測,老師相信,來年春風吹醒柳梢的時候,你也許就能告訴桃花園的主人,吼山上的第一朵桃花應該在何時綻放她的花蕾。我想,這便是《大自然的語言》這篇文章帶給我們豐厚的禮物。讓我們有感情齊讀。
四、仿照課文,運用語言:
下面我們請同學選擇江南秋日里典型的物候現象,用你準確而生動的語言,告訴大家(討論一下,秋天里有哪些典型的物候現象:在稻花飄香的秋色中,聽蛙鳴蟲啼,看鴻雁南飛,流螢點點飛舞,樹葉轉了顏色,湖畔、海濱蘆葦蕩最浪漫的季節(jié)開始了,桂花,菊花)
“……江南的秋天來了”
20xx年11月8日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4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由復習學過的文體導入 說明文學習。
二、通讀全文,概括內容
學生自讀課文后議論回答,然后教師明確:本文給我們介紹了有關物候的知識及研究它的意義。
三、劃分結構層次,理解本文說明的條理性
1.本文圍繞著物候這個中心給我們介紹了哪些方面的知識?全文可劃分為幾部分?
學生討論,教師指名回答,然后教師歸納總結:本文作者圍繞物候這個中心給我們介紹了四個方面的問題,課文因此也可劃分為四部分。(略)
2.再問:以上四個部分的說明采用了什么樣的順序?
學生討論,教師提問后小結。作者在介紹物候現象時采用了這樣一種邏輯順序:先提出本文說明的對象是什么,接著說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說明它取決于什么因素,最后說明研究它的意義。這種說明順序符合人對事物的認識規(guī)律,同時使得文章很有條理性。這種條理性不僅表現于文章的整體,而且也表現在文章的局部,
3.請大家快速閱讀第三部分“決定物候來臨的因素”,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來說明的?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小結。課文在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時,是按照由主到次的說明順序來安排的,在行文上使用了“首先”、“第二個因素”、“第三個因素”。“此外”等詞語。
教師提示:我們讀一部小說,總是先讀到前面的“提要”。提要是對一篇文章或一本書的內容全貌做極為簡要和概括的說明。有時我們還經常讀到摘要。摘要,顧名思義就是對原文的要點進行摘錄。寫摘要和寫提要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抓住要點,寫成文章。不同的地方是提要用自己的語言對原作的內容全貌作簡要的概括說明,而摘要卻是在不損害原作內容的前提下,摘錄原作的要點,將原作的主要內容準確地按原作的順序寫出來,不摻進自己的觀點和評論,但為使上下文連續(xù),可適當加上一些詞語,原文有的句子太長可取其主要成分。
學生寫完以后,教師把預先準備好的投影儀展示出來,供學生參考。(略)
四、總結
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向人們介紹事物本質特點的一種文體。寫說明文應按照一定的順序,使文章有條理性!丁愤@篇說明文向我們介紹的是物候學的知識,本文從具體、生動的物候景象說起,條理分明地說明了物候現象的特征、成因和意義。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檢查作業(yè) 。叫學生回答上節(jié)課布置的作業(yè) 。
二、理解本文說明的生動性
1。請三位同學分別朗讀前三段課文。
2。理解題目的含義。問:“”指什么?課文為什么以此為題?
學生討論,回答。第二段結束時說:“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營飛,都是”,第三段開頭又說:“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梢姟啊笔侵浮安菽緲s枯、候鳥去來”等物候現象。作者將豐富多彩的物候現象比做,顯得形象生動。課文以“”為題,作者是經過一番認真構思的。首先在課文第二段中有“傳語”、“暗示”、“唱歌”等詞語,將大自然人格化了,生動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現象對于農業(yè)生產的重要作用。其次,“”概括了豐富多彩的物候現象,給人以形象生動的`印象。說明抽象深奧的物候學知識,從生動豐富的自然現象說起,精彩動人地展示出一幅四季風景圖,使人容易對其產生興趣,也符合人們由表及里認識事物的過程。
3。理解課文生動形象說明事物的特點。課文第一段可以說是對題目的解釋和具體化,本段語言的最大特點是什么?哪些詞語用得好?
學生討論回答。本段具體描寫了“”——豐富多彩的物候現象,語言生動、優(yōu)美、形象,給我們展示了一幅美妙的四季圖。寫大地回春,用了擬人手法,“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寫燕子歸來,用“翩然”形容,給人以輕快敏捷的感受。寫秋天植物葉枯落地,用“簌簌”一詞,寫昆蟲用“活躍”和“銷聲匿跡”對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肅殺的秋天之中。這些貼切生動的詞語或狀其具體情態(tài),或概括其總體特征,給人以生動形象的感受。恰當貼切地解釋了“”。
(4)口頭作文(略)
三、學習舉例說明
1。導入 :本文在說明事物時除了條理清楚和生動形象以外,還有一個特點是采用了舉例說明的方法。舉例子可以將一些抽象深奧的事理形象明了地說出來,令人容易明白。請大家將課文中的例子找出來。
學生快速讀課文,尋找文中的例子。教師指名回答。然后補充說明。
2。本文在舉例時常用“例如”之類的用語。請同學們看看,這樣的用語還有多少?有沒有不用的?
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教師指名回答,然后明確:這樣的用語,課文中還有“下面是一個例子”、“如”、“又如”等。也有不用的.如第二段舉了“杏花開和布谷鳥來了”三個例子都沒有用。
3。本文在多數情況下只舉一個例子,而在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時卻舉了兩個例子,這有必要嗎?為什么?
學生討論、舉手回答。明確:舉例多少應根據需要而定,容易明白的就不舉或只舉一個例子;不容易明白的就要舉兩個乃至更多的例子。本文在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時舉兩個例子很有必要。因為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地區(qū)冬天溫和,這是人所共知的。若依此來推論,春天會來得早,但事實上是春天反而來得遲,且又寒冷。舉兩個例子說明,才能使人對此確信無疑。
四、總結擴展
1。請學生談談學習本課以后的感受。
2。教師總結。
五、布置作業(yè) (略)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5
學習目標
1、認讀4個生字。
2、通過感情朗讀,使學生領略大自然語言的神奇,激發(fā)學生探索大自然語言的興趣。
3、發(fā)現詩歌中規(guī)律性的語言現象,仿寫詩歌。
學習重點
指導朗讀課文,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從大自然的語言中,我們能知道什么。
學習難點
發(fā)現詩歌中規(guī)律性的語言現象,仿寫詩歌。
知識鏈接
哥白尼(1473年~1543年):文藝復興時期波蘭數學家、天文學家。1473年出生于波蘭,通曉多國語言,了解經典文學,能夠勝任翻譯,做過執(zhí)政官、外交官,也是一名經濟學家。40歲時提出了日心說,并經過長年的觀察和計算完成他的偉大著作《天球運行論》。哥白尼的“日心說”沉重地打擊了教會的宇宙觀,他用畢生的精力去研究天文學,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遺產。
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公元前212年):古希臘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靜力學和流體靜力學的奠基人。發(fā)現了杠桿原理和浮力定律。在著名的《論浮體》一書中,他詳細闡述了“阿基米德原理”:放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其大小等于所排開的液體的重量。從此使人們對物體的沉浮有了科學的認識。
富蘭克林(1706年~1790年):美國著名政治家、科學家,同時也是出版商、印刷商、記者、作家、慈善家,更是杰出的外交家及發(fā)明家。他曾經進行多項關于電的實驗,證明了雷暴不是“上帝的怒火”而是人們熟知的放電現象,并且發(fā)明了避雷針,還發(fā)明了雙焦點眼鏡、蛙鞋等等。富蘭克林是共濟會的成員,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也是美國首位郵政局長。1790年4月17日夜里11點,富蘭克林溘然逝去,他的`墓碑刻著“印刷工富蘭克林”。
學習過程(2課時)
“預習檢測
1、讀詞語,加點字注音。
大雁()漂礫()廬山()
鑒別()皇冠()風箏()
2、寫出下列詞的近義詞。
粗心()如果()
到處()思考()
以為()語言()
3、課文第小節(jié)告訴我們是什么大自然的語言;第小節(jié)告訴我們怎樣才能發(fā)現、看懂大自然的語言。
[將詩歌讀通順,為詩歌標上小節(jié)號,小組內交流,理清詩歌層次。利用工具書讀準字音,理解生詞。自主完成檢測,同桌互查。]
“導入感知
文中列舉了大自然的哪八種現象,這八種現象告訴了人們什么知識?
自然現象大自然的語言
白云高飄晴天
[談話激趣,導入新課,了解課文內容;結合學生生活中的經驗和課外閱讀中的常識,適當擴展,引發(fā)學生觀察鉆研的積極性。]
“精讀感悟
1、品析詩歌中列舉的八種自然現象,了解這八種自然現象告訴人們的知識。
。1)把八種自然現象進行分類:
關于氣象常識的:
關于四季變化常識的:
關于動植物生長常識的:
關于地質考古學常識的:
。2)研讀重點句。
、衮蝌皆谒杏斡荆痪拖窈谏摹倍禾枴?大雁在編隊南飛,不就像”省略號“一串?
這兩句話把比作,把比作,形象地寫出了蝌蚪的特點和大雁編隊的特點。
仿寫句子:在,不就?
、诖髽淙舯豢车,你會把年輪發(fā)現——一年只長一圈,這是大自然的語言。
“年輪”的自然現象告訴了我們樹木的。
③大自然把“三葉蟲”化石,嵌在喜馬拉雅山巔。這是在告訴人們:那兒曾是汪洋一片。
想一想:大自然的語言“妙”在哪里?
讀一讀:怎樣讀,才能讓人體會到大自然語言的“妙”?
寫一寫:仿照例子填一填表示數量的詞語。
例:汪洋一片
臺燈魚鱗
大雁蝌蚪
2、大自然的語言還有很多很多,要讀懂它們并不難,那怎樣才能發(fā)現和讀懂大自然的語言呢?
。1)你從課文中提到的哥白尼、阿基米得、富蘭克林身上知道了什么?
哥白尼通過觀察創(chuàng)建了學說。
阿基米德洗澡時學會了,發(fā)現了定律。
富蘭克林在暴雨中,捕捉到了。
。2)大自然的語言與人的語言有什么不同?我們要怎樣才能讀懂呢?
。3)用“視而不見、妙不可言”各說一句話。
視而不見:
妙不可言:
[指導學生充分朗讀,這不僅有助于對內容的理解,而且能使學生在朗讀中感悟詩歌的語言特點,了解大自然語言的神奇,懂得只要善于觀察,開動腦筋,刻苦鉆研,就能看懂大自然的語言。]
“總結提升
1、《大自然的語言》是一首兒童詩,它告訴了我們什么?
2、大自然的語言是什么?你還從生活中發(fā)現了大自然的哪些語言?
3、選擇你喜歡的一小節(jié)詩句,結合自己所了解的知識,仿寫。
4、相關課外讀物推薦。
《給星星正名》《雪朝》:這兩首詩描寫了大自然的神奇壯麗,用細致入微的目光和勇于探索的情感,來感受大自然的風采,領略大自然的奧秘。
[總結詩歌內容,體會詩歌語言特點,進行仿寫。同時,激勵孩子們從小要養(yǎng)成熱愛學習、善于觀察思考、刻苦鉆研的好習慣,將來才能真正讀懂那些妙不可言的大自然的語言。]
“達標檢測
一、看拼音寫詞語。
kē dǒu shān mài bān jiā
。ǎǎǎ
dà yàn yú lín dòu hào
。ǎǎǎ
二、比一比,再組詞:
吹()偏()
砍()編()
泳()監(jiān)()
脈()鑒()
三、把下列詞語補充完整。
斗轉()()妙不()()
()()不見()()大意
四、根據課文內容,連接相關知識。
白云高高飄秋天來到
螞蟻忙搬家天氣晴朗
蝌蚪水里游要下雨了
大雁往南飛春到人間
五、造句。
只要……就……:
如果……就……:
六、把下面的詞排列成一句通順的話。
1、人間春天來到已經
2、粗心大意大自然的語言人看不見的
3、大自然真的的妙不可言語言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6
研究策略:
1、語文讀寫策略的研究2、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提高課外閱讀能力
教學目標
1、學生學會“逗”“嵌”“圈” “年輪”等生字新詞;
2、通過朗讀感知詩歌中所寫到的大自然語言,領略大自然語言的妙不可言,激發(fā)學生探索大自然語言的興趣;
3、創(chuàng)設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發(fā)現詩歌中相對應的結構特點,抓住“妙不可言”的“妙”與“不可言”質疑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學習效率。
4、找準詩歌中的讀寫訓練點,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捕捉學生的真切感受,讓學生樂于動筆仿編、創(chuàng)編詩歌,實現讀寫結合。
5、學習觀察方法,養(yǎng)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1、創(chuàng)設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發(fā)現詩歌中相對應的結構特點,抓住“妙不可言”的“妙”與“不可言”質疑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學習效率。
2、找準詩歌中的讀寫訓練點,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捕捉學生的真切感受,讓學生樂于動筆仿編、創(chuàng)編詩歌,實現讀寫結合。
教學過程
課前活動:解讀諺語,揭示主題
1、出示語文天地中的諺語:1、早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2、月暈而風,日暈則雨3、燕子低飛蛇過道,大雨不久將來到3、東虹日出西虹雨4、早霧晴,晚霧陰5、螞蟻搬家晴必雨,蜘蛛結網雨必晴
2、師:齊讀這些諺語,你最喜歡哪一句,從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燕子低飛蛇過道時就會下雨
生2:彩虹出現在東邊會出太陽,在西邊則會下雨
師:,觀察得很細心,讀得也很認真。不錯,要想知道生活中更多的奇妙現象,就要靠我們平時用心地去觀察與發(fā)現。(板書:9、觀察與發(fā)現)
【設計意圖:學生在解讀語文天地中的諺語時初步感知大自然的一些奇妙現象,這為下文的內容學習及仿寫詩歌做了一定的準備。】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師:看到同學們剛才的精彩表現,老師發(fā)現你們個個都是善于“觀察與發(fā)現”的孩子。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繼續(xù)帶著這種善于觀察與發(fā)現的心一起走進大自然,一起去聆聽(大自然的語言)(板書:大自然的語言)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齊讀課題,讀后質疑
師: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1:大自然的語言是什么樣子的?
生2:大自然的語言有什么?
2、檢查預習,讀準詩句
師:其實這些問題的答案都藏在詩歌中。要讀懂它們,我們首先就得先把詩歌讀通、讀順。課前同學們都有預習過了,老師來聽聽你們的預習情況。我們來開火車接讀,火車開到這組來。
3、配樂范讀,聽思結合
師:聽到同學們把詩歌讀地那么通順流利,老師也像來讀一讀?同學們可要認真聽,邊聽邊思考:“大自然地語言是怎樣的?”
師:你認為大自然的語言是怎樣的?
生1:我認為大自然的語言很奇妙
生2:我認為大自然的語言很神奇
師:大自然的語言啊,真是“妙不可言”。ò鍟好睿
【設計意圖:通過教師的激勵語言以及優(yōu)美的音樂等創(chuàng)設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對課題進行質疑。質疑使學生由被動變?yōu)橹鲃拥赝度氲结屢傻膶W習過程,激發(fā)了學習興趣也提高了學習效率!
三、精讀詩歌,重點品評
1、學習2—8小節(jié)
師:不動筆墨不讀書,詩歌中都寫了哪些大自然的語言呢?請同學們把它們找出來,并做下記號。(生:白云、螞蟻、蝌蚪、大雁、大樹、大魚、三葉蟲化石)
(1)選擇最喜歡的一種大自然的語言,細細品讀
。2)交流匯報
、俚2、3小節(jié)
生:我最喜歡白云的語言(讀第2小節(jié))
師:白云告訴你什么?
生:白云飄得高高,明天準是晴天(板書:白云——晴)
師:說得真棒。善于觀察的.你們有沒有發(fā)現哪個小節(jié)的結構跟這一小節(jié)很
相似?(生:第3小節(jié))齊讀第三小節(jié)
師:看到過螞蟻搬家嗎?(生:看過)看來你平時肯定很喜歡觀察。那么這個“搬”字你們有沒什么好辦法記住它呢?(生:左右結構)(生:出門要帶雨傘)(板書:螞蟻——雨)
師:螞蟻忙著搬家,告訴我們(生:出門要帶雨傘)
師:男生你們能不能當當忙著搬家的小螞蟻讀一讀這一個小節(jié)呢?(男生讀)女同學們我們也來當當飄得高高的白云,讀一讀白云的語言。(女生讀)
、诘4、5小節(jié)
師:你還喜歡誰的語言?(生:蝌蚪)(讀第四小節(jié))
師:知道蝌蚪長什么樣子的嗎?我們來一起看看(出示小蝌蚪的圖片)
師:這蝌蚪可真像什么。可合穸狐c。
師:這個“逗”字你又有什么好辦法記住它呢?(生:半包圍結構)
師:形如黑色“逗號”的小蝌蚪在水面寫著?
生:春天來到人間(板書:春到)
師:哪個小節(jié)跟第四小節(jié)很相似呢?(讀第五小節(jié))
師:大雁編隊南飛可不就像(生:省略號)
師:這個“略”字,它的左邊是“田”右邊是一個“各”字,寫時一定要注意,不要把左邊的“田”與右邊的“口”搞混了)
師:它在藍天上又寫著些什么呢?(生:秋天就在跟前)(板書:秋至)
師:1、2組的同學你們就是那一只只自由自在的,游來報春的小蝌蚪。齊讀第四小節(jié)。3、4組你們就是那一只只凌空飛翔,攜來秋收佳音的大雁。讀第5小節(jié)。
、鄣6、7小節(jié)
師:你還喜歡誰的語言呢?(讀第六小節(jié))
師:知道大樹的年輪是怎么樣的嗎?(出示“年輪”圖片)
師:那同學們認真觀察這棵樹的年輪,數一數這棵樹它幾歲了?生:5
師:是的,大樹的年輪告訴我們一年只長一圈。(板書:一年一圈)
師:其實魚鱗上也有圓圈,一起讀一讀第7小節(jié)。
師:我們很多人因為沒有仔細觀察,所以都沒能看到鱗片上的圓圈。其實魚鱗上的圓圈啊,一圈就是一歲。(板書:大魚——一圈一歲)愛觀察的你們肯定很有興趣去發(fā)現,那么就請你們課后去看一看,數一數好嗎?
。R讀6、7節(jié))
、艿8小節(jié)
師:看看寶石嵌在()
師:看,這就是嵌在喜馬拉雅山的“三葉蟲”化石。
。ǔ鍪尽叭~蟲”化石的圖片資料)
師:“三葉蟲”生活在遠古時代的深海中,可由于地殼運動的原因,如今卻嵌在了喜的山脈上,這是在告訴我們(生:那兒曾是汪洋一片)(板書:三葉蟲——曾是汪洋)
師:一起來把“三葉蟲”化石的語言讀一讀(齊讀8小節(jié))
2、學習第9、1小節(jié)
師:大自然的語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愛學習的人看不懂,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發(fā)現。(邊讀邊出示第9小節(jié),板書“不可言”)因為它們到處都有,睜開眼就能看見。誰能讀好這個小節(jié)。(抓住“到處”“睜開眼”等指導朗讀)
【設計意圖:學生在自主感悟詩意時,引導他們對詩歌相應小節(jié)的結構特點質疑。這引發(fā)了他們獨立鉆研課文的興趣,培養(yǎng)自學能力,仿編詩歌也就有了可參考的仿寫格式。此外,“逗”“年輪”等關鍵詞語的質疑也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打開思維的大匣門,結合形象的圖片或生活經歷等理解學習,效果甚佳!
四、拓展延伸、仿編詩歌
師:只要我們平時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學習就必能發(fā)現更多更多的大自然語言。生活中你又發(fā)現大自然的哪些語言呢?(生自由發(fā)言)
師:老師這兒也有一些大自然的語言圖片,我們一起來說一說。你看到了什么,它又告訴你什么信息?
(交流仿說)
師:剛才我們一起發(fā)現了許多詩人沒有寫到的大自然語言,看來大自然的語言還有很多很多(板書:……)我們也來學詩人那樣把剛才發(fā)現的大自然語言編成一首首小詩好嗎?我們可以用上這兩種格式。出示:
①你看,這就是大自然的語言。,。
、,不就像。大自然在寫著:。
【設計意圖:先說后寫。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情境,配樂播放大自然的語言圖片,打造“有話可說,有話要說”的語言環(huán)境。在充分的交流后,以提供的仿寫格式為依據進行表情達意的創(chuàng)作!
五、總結提升,提出希望
其實大自然的語言到處都有,它們千奇百怪,妙不可言,不愛學習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看不見,只有仔細觀察才能發(fā)現。希望同學們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用一顆善于觀察的心去發(fā)現大自然奇妙的現象,妙不可言的語言。好嗎?
六、布置作業(yè)
師:說得真棒。真是一群愛觀察、勤思考的孩子。其實大自然的語言到處都有,它們千奇百怪,妙不可言,不愛學習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看不見,只有仔細觀察才能發(fā)現。課后請同學們到大自然中去發(fā)現,去書中探索,發(fā)現更多的大自然的語言,把它們記錄下來。
【設計意圖:讀寫結合,多練多寫方能使閱讀教學更加靈動而豐滿。學生將探索的大自然語言以仿詩的格式記錄下來,課文教學引伸到課外,與相關的生活和課外練習有機地聯系起來,充實了課文教學和學生的語文知識。】
七、板書設計
大自然的語言
白云——晴蝌蚪——春來
螞蟻——陰大雁——秋到
大樹——一年一圈三葉蟲化石——曾是汪洋
大魚——一圈一歲不可言……
課后反思:
北師大版教材中,提出要加大學生識字量、豐富學生知識,使學生積累更多語言,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學時,重點應放在多讀多背,多積累,而不過多分析課文,教師適當地引導學生了解課文意思就可以了。本著對北師大教材設計理念的學習和理解,再結合本次“十校聯動”舉行的語文讀寫策略探討交流活動和我校校本教研開展的“提高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的策略研究”活動,我選擇三年級下冊第九單元——觀察與發(fā)現里的一篇主體課文——《大自然的語言》進行教學。
《大自然的語言》是一首知識性的小詩,它以詩歌的形式,用富有童趣的文筆向學生介紹了大自然的幾種語言,讓學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現象,展示了大自然語言的奧秘,激發(fā)學生探索大自然語言的興趣。我所執(zhí)教的是第一課時,目的是通過教學讓學生學會“逗”“嵌”“圈” “年輪”等生字新詞;理解課文寫到的大自然語言,領略大自然語言的妙不可言,激發(fā)學生探索大自然語言的興趣;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發(fā)現詩歌中相對應的結構特點,抓住“妙不可言”的“妙”與“不可言”質疑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捕捉學生的真切感受,讓學生樂于動筆仿編、創(chuàng)編詩歌,實現讀寫結合。依據三年級學生的學習情況,切合本此探討交流的主題,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為:創(chuàng)設民主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抓住“妙不可言”的“妙”與“不可言”質疑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學習效率;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捕捉學生的真切感受,讓學生樂于動筆仿編、創(chuàng)編詩歌,實現讀寫結合。反思本課的教學,感受頗深,現將自己的幾點教學反思總結如下:
1、借助信息技術鼓勵學生質疑
大家都知道,學生年齡小,其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直覺地對色彩、圖像、動畫、故事等感興趣,本節(jié)課所設計的課件,正符合學生的這些特點。課件集色彩斑瀾的圖片,優(yōu)美動聽的音樂等于一體,為學生營造了圖文并茂,動靜相融的民主教學氛圍。學生在這種寬松的民主氛圍下,敢于獨立思考,大膽提出問題并勇于發(fā)表意見,培養(yǎng)了合作探究的能力,學習效率也提高了不少。
2、拓展思維空間實現讀寫結合
讀書積累是文學創(chuàng)造的源泉;诖耍虒W時我深度挖掘教材,找準讀寫訓練點,巧用課前的“有趣的諺語”和生動的大自然語言圖片,抓住學生的興奮點,捕捉學生的真切感受,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樂于動筆仿編詩歌。說是寫的前提,寫是說的結果。可在教學時,由于時間較緊,我沒能讓學生在小組內做充分的交流表達,這導致學生在仿編詩歌時較為吃力。
3、路漫漫其修遠吾將上下求索
本課我設想讓隨文學習“搬”“逗”“嵌”“年輪”“圈”等生字詞?捎捎谧约喝狈ψR字教學的教學經驗,臨場應變能力不強,對兄弟校學生的學習情況又不甚了解,使得“逗”、“圈”的寫法指導較為混亂含糊。當然,那些將是我今后努力學習的方向。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7
教學目的:
1、圖文結合,理解詞句的意思,懂得大自然的語言情況指的是什么。
2、能正確流利朗讀課文。
3、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初步培養(yǎng)學生觀察的興趣。
4、培養(yǎng)學生初步收集材料的能力。
5、初步培養(yǎng)學生利用教師小結的學習方法進行自學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詞句的意思,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學生對有些自然現象缺乏感性認識,能初步懂得大自然的語言情況指
的是什么。
教學準備:
自制課件;準備魚鱗、彈珠;
教學過程:
一、釋題
1、借助課件(人類的語言),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由人類的語言引導進入理解大自然的語言。
播放課件(人類的語言)
提問:他們在干什么?他們?yōu)槭裁匆褂谜Z言呢?說出自己的想法?(表達出自己的意思)
2、揭示課題,理解:大自然的語言。
強化課題。出示課件(大自然的語言),繼續(xù)理解什么叫大自然的語言。
提問:大自然會用什么樣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呢?
表揚那些找到大自然語言的學生,并小結第一節(jié)內容。
小結:
大自然也有自己表達意思的方式,這些讓我們聽到的、看到的和感覺到的就是大自然的.語言。
二、新授課
1、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用具體符號標出小節(jié)(互評互議,難讀的字音上黑板)。
2、指名讀,指名評,師生互讀。
學生自由朗讀2、3、4節(jié),讀懂每一節(jié)的意思。
提問:各小節(jié)分別講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你是怎么知道的?
3、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組織學習2、3、4各小節(jié)。
1)教學第二節(jié),出示課件(蝌蚪在水中游動),幫助了解所選小節(jié)的知識。
、冽R讀第二節(jié),抽個別學生讀第二節(jié)。
②請學生在學習小組里面說一說:你找到了什么樣的大自然語言,它是怎么告訴你的?
、鄢閭別學生匯報學習結果。
、芗w朗讀第二節(jié)(教師指導朗讀)。
2)教學第三節(jié)。
、賹W生自由朗讀第三節(jié)。
、谔釂枺哼@一節(jié)告訴了我們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它通過什么告訴大家的?
、圩寣W生自己來講一講,你是怎樣計算和識別魚的年齡的,教師再拿出準備的大小魚鱗兩片,告訴同學們,魚的年齡是由魚鱗片上的圓圈的多少來決定的,圓圈越多魚的年齡就越大。
④小結學法:什么樣的語言告訴人們什么樣的知識。
⑤齊讀第三節(jié),小結:學習了這節(jié)內容,你知道大自然告訴了我們什么,它是怎樣告訴我們的?
3)根據學法,分組自由學所剩下的小節(jié)。
、僮杂衫首x課文,要求學生邊讀邊想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②分組自學。
③學生匯報學習結果,教師同學生學習不理解的地方。
理解三葉蟲化石(播放課件:三葉蟲化石)。
理解詞語:鑲嵌
三葉蟲是海洋里的動物,現在卻鑲嵌在喜馬拉雅山上,那么你理解鑲嵌的意思嗎?誰愿意給大家演示、演示鑲嵌的動作。(請學生用橡皮泥及彈珠表示詞語鑲嵌,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
理解句子:那兒曾是汪洋一片
播放課件:造山運動
、芙處熜〗Y,強化學法
4)小結2-4節(jié)內容。
、偻ㄟ^這節(jié)課文的學習,你了解了什么大自然的語言?它是怎么告訴我們的。
、邶R讀2-4節(jié),請學生說說通過這三節(jié)的學習,你都學到了什么?
、弁ㄟ^反復朗讀,讓學生比較第二節(jié)與第四節(jié)的相同點,引導學生用書上一問一答的形式練習說話。
三、擴展練習
1、請學生自由說出自己觀察到的、查閱到的、詢問到的有關的大自然語言,及這個語言所告訴的知識。
通過三段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大自然的語言也是用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它是可以讓人類看到的、聽到的或感覺到的。
前幾天,老師請小朋友們回家請教家長或自己閱讀圖書查找了一些這方面的有關資料,你們找到了嗎?愿意把你知道的其它的大自然的語言告訴我們嗎?(查找到相同的大自然語言的小朋友可自由組合,互相講一講,請他們盡量用書上的形式告訴大家)。
2、教師展示自己所收集的語言及其所告訴我們的知識,出示課件(教師收集的大自然的語言),教師用書上的述敘形式進行解說。強化觀察和提高學生的說話興趣。
四、總結
通過這堂課的學習,你們都學到些什么,能告訴大家嗎?(教師作全課小結)
板書設計:
1、語言
2、知識
簡筆畫:
三葉蟲化石那兒曾是汪洋一片
簡筆畫:
蝌蚪春天到了
簡筆畫:
魚鱗兩圈就是一歲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8
教學目標
1.學會8個生字,掌握“語言、以為、說話、發(fā)現、已經、古老、化石、告訴、學習、人們、永遠”等詞語。認識“察、逗、間、如、粗、意”6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激發(fā)學生觀察自然現象的興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1.《大自然的語言》這篇課文是一首詩歌,共有5個小節(jié)。第一小節(jié)講別以為人才會說話,大自然也有語言,只要仔細觀察就能發(fā)現。第二、三、四小節(jié)是以蝌蚪在水中游動,大魚魚鱗上的圈圈、喜馬拉雅山巔的三葉蟲化石為例,說明了這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第五小節(jié)是講不愛學習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也看不見。通過朗讀課文,知道大自然中各種各樣的觀念。
2.識字教學:
借助拼音讀準字音,注意“訴”字的讀音,應讀作“sù”,不讀“shù”。
采用多種方法識記字形,如順口溜記字:訴:斤字加點,言字做邊,心中有話,全都說完。化:一邊 首一邊人,大稿“四化”建攻勛。習:橫折鉤,小點提,勤努力來勤學習,語:五口人說話,語聲這么大。告:一口咬掉牛尾巴。如用熟字加偏旁記字,“這”用文化的“文”字加上走之帝,就是這。
本課9個生字中左右結構的有5個字,左右大體相等的是“就,那”;左窄右寬的是“語、化和訴”。教學時,要引導學生通過比較,發(fā)現這些字結構的相同和不同,抓住寫好這些字的重點筆畫。“語”字的言字帝的第二筆起筆在橫中線上起筆,“吾”的“吾”字寫在右上格偏左下位置。下面“口”字的豎寫在豎中線上!盎弊值牡谒墓P豎彎鉤從豎中線上起筆開始寫!霸V”的第四筆“撇”要直立些,寫在靠近豎中線上的位置。“就”字左下部分的“小”字的右邊“點”要離“豎鉤”近些,讓學生知道這是筆畫的避讓規(guī)則!澳恰弊值淖笥覂刹糠只鞠嗟取W筮叺谝还P“橫折鉤”不要寫得太靠下,“橫折鉤”的“折”寫在豎中線上,第二筆“橫”寫在橫中線上,右邊的“耳刀帝”稍微比左邊低一點!傲暋弊值牡诙P“點”與第一筆的起筆對齊寫。第三筆“提”起筆偏左一點!案妗弊值牡谒墓P寫在橫中線上,書寫時稍長些!坝馈弊值牡谝还P“點”寫在豎中線上,“橫折鉤”的“折”寫在豎中線上,左右兩邊的“撇和捺”要寫對稱!斑@”字的第一筆“點”寫在豎中線上,第三筆“撇”的`起筆與上邊的橫挨上,第四筆!包c”是懸空的!白咧邸钡牡诙P在橫中線上起筆。
3.了解課文內容與指導朗讀相結合。
(1)借助漢語拼音讀準字音,除注意糾正生字的讀音外,還要注意讀準輕聲,如:多么、魚鱗上、圈圈、告訴等字的讀音。要注意詞連讀,即使是多音節(jié)詞,也要讀或整體,如:“三葉蟲化石”、“喜馬拉雅山巔”、“粗心大意”。
。2)朗讀時要注意節(jié)奏和語氣。要根據詩句的意思,憑著語感自然停頓。如:“這是/大自然的/語言,春天/已經來到/人間!薄拌偳对/喜馬拉雅山巔”“不愛學習的人/看不見”等等。注意糾正學生不要唱讀。
(3)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如讀到“多么像游動的逗號”時,想像春天來了,大腦袋,長尾巴的小蝌蚪在水中歡快、自由地游來游去,多么可愛,多么有趣呀!也可以觀察圖片,(三葉蟲化石)或者實物(魚鱗)激發(fā)學生了解大自然語言的興趣,使他們感覺到從一片小小的魚鱗中,竟然知道魚的歲數,根據一塊三葉蟲化石,可以推測喜馬拉雅的很久很久以前是汪洋一片,因為這個在2億多年就滅絕的節(jié)肢動物,大多數是生活在海洋里。
。4)聯系實際,讀中感悟,解決難點,詩中有些難句,教學中要把握好尺度。如:“不愛學習的人總也看不懂”,意思是說不愛學習的人知識很貧乏,對自然界的觀察看不懂。教師要深入淺出地給學生講解,使學生感悟到學習科學知識很重要,不必講出詩句的意思。
。5)擴展課文內容的練習,主要結合學生觀察后說說議議,體會“大自然”的“的語言”的意思。例如:①大雁南飛告訴人們天氣冷了。②楓葉紅了,說明秋天到了。③晚霞滿天,預示著明天是好天氣。④月亮四周出現一個圈了(月暈)就是刮風的預兆。⑤夏天,燕子低飛,螞蟻搬家,魚兒游水面,表示快要下雨了等等。教師要準備一些說明“大自然的語言”的例子,提供給學生,這樣做不僅能豐富“大自然的語言”的內容,而且能使學生增長知識,進一步激發(fā)學生了解“大自然的語言”的興趣。
教法建議
一、說話導入。
二、初讀課文,認識生字及詞語。
三、精讀課文內容,指導朗讀。
1.學習第二小節(jié),通過課件的演示,讓學生說說蝌蚪在水中游,這是大自然的語言,在學這段時進行配樂朗讀,讀出它的有趣。
2.學習第三段:
出示一條大魚,讓學生討論這條大魚有幾歲,學生知道有幾歲,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就理解了。
3.學習第四段:
由于學生對三葉蟲不太了解,通過觀察圖片,查找有關資料,請同學講一講,必要時教師給予講解。
4.課外擴展采取“考考你”的競賽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詞語解釋
古老:經歷了久遠的年代。
化石: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或遺跡埋在地下變成的跟石頭一樣的東西。
鑲嵌:把物體嵌入另一物體內。
汪洋:形容水勢浩大的樣子。
妙不可言:好,美妙。
粗心大意:疏忽,不細心。
近、反義詞
近義詞:到處——處處 仔細——細心 觀察——觀看
粗心大意——粗枝大葉
反義詞:古老——嶄新 仔細——馬虎 粗心大意——認認真真
句意推敲
不愛學習的人總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遠看不見。
這是課文的最后一句話,既總結了前文,又啟示了人只有學習才能知道自然世界的無窮奧妙,而對事物馬馬虎虎,不善于觀察和思考,永遠也不可能發(fā)現大自然的奧妙。
剖析段篇章
課文結構
全詩共分為5節(jié)。
第一節(jié):寫大自然的語言到處都有,仔細觀察就能發(fā)現。
第二、三、四節(jié):具體寫出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
第五節(jié):寫不愛學習,不仔細觀察是看不見大自然的語言的。
中心思想
這首詩歌用生動的語言告訴我們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說明只要努力學習,仔細觀察大自然,就能發(fā)現其中的許多奧妙。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9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識記詞語。 2.初步了解一些說明文的知識,掌握有條理地說明事物和舉例說明的方法。
3.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以及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能力目標:
1.訓練做讀書摘要的能力。 2.訓練生動形象進行口頭描繪景物的能力。
情感目標:激發(fā)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鉆研科學的熱情和興趣。
教學重點:概括要點和學習語言,必須扣住這兩個重點進行教學。
教學時數:2教時。
第一教時
一、導入
同學們,前面我們學過《春》,還記得里面是怎樣描寫小草的嗎?“嫩嫩的,綠綠的”。 從“嫩嫩的,綠綠的”我們就知道是春天到了;現在的小草呢?“枯死了!睆闹形覀冎肋@是冬天。
大自然仿佛會告訴我們氣候的信息似的。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學習的《大自然的語言》這篇課文,將給大家解釋其中的道理。
二、課題簡介:
1、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么?
提示:(第2自然段)指草木榮枯、候鳥來去、花香鳥語、草長鶯飛等物候現象。
2、課文為什么以此為題?
提示:把大自然擬人化了,顯得生動而有情趣,又很新穎,比直接用“物候學” “簡介物候學”, “物候學與農業(yè)生產”等這樣的題目更容易吸引讀者;也更合乎“科學小品”這類文章的特點。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把大自然中種種物候現象比作“大自然的語言”,形象地說明了認識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三、作者簡介:
竺可楨(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領導創(chuàng)建了我國第一個氣象研究所和首批氣象臺站,并在臺風、季風、氣候變遷、農業(yè)氣候、物候、自然區(qū)劃等方面有開拓性的研究。創(chuàng)建了我國第一個地學系,成為當時培養(yǎng)地學英才的搖籃。以求實精神領導浙江大學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長期領導中國科學院工作,積極倡導并組織和參加中國地學、生物學、天文學、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及自然科學史研究等多方面工作,主編了《中國自然區(qū)劃》、《中國自然地理》等叢書,是我國地理學和氣象學界的一代宗師。
四、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本課的多音字。
連翹(qiáo) 衰草連天(shuāi) 觀測(guān) 風雪載(zài)途
翹起(qià) 鬢毛衰(cuī) 玄觀(guàn) 記載(zǎi)
落葉(luò) 丟三落四(là) 落枕(lào)
差異(chā) 差遣(chāi) 差錯(chā) 參差(cī)
2、重點詞語的注音和解釋。
萌(méng)發(fā):萌芽、發(fā)芽。 農諺(Yàn) 衰(shuān)草連天
次第:一個接一個。
翩(piān)然:動作輕快的樣子。
孕(yùn)育:懷胎生育,用來比喻醞釀著新事物。
簌簌(sù):紛紛落下的樣子。
銷聲匿(nì)跡:這里指各種昆蟲都無聲無息、無影無蹤了。 銷:消失。 匿:隱藏。
周而復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環(huán)。 周:繞一次。
草長鶯飛: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草木榮枯:指植物的茂盛、枯萎。
花香鳥語: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風光。 語:鳴叫。
風雪載(zài)途:風雪滿路,風雪遍地。載:充滿。
年年如是:年年像這樣。是:代詞。此,這樣。 文言文中“是”用法:一為代詞,二為判斷動詞。
五、再讀課文,理清課文層次,劃分段落結構。 先概括每個自然段的段意,再合并成幾個意義段。
第1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順序描寫一年四季的物候現象。
第2自然段:舉例說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
第3自然段:介紹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
第4段:介紹物候觀測的手段和物候觀測對于農業(yè)的重要性。
第5段:從反面舉例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yè)生產的重要性。
第7段: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主要因素是緯度的差異。
第8段:經度的差異是影響物候的'第二個因素。
第9段: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是高下的差異。
第10段:物候現象來臨的第四個因素是古今的差異。
第11段: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第12段:加強物候觀測,促進農業(yè)生產。
本文作者圍繞物候這個中心介紹了四個方面的問題,課文因此也可劃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l—3),說明什么是物候、物候學。
第二部分(4—5),說明物候研究對于農業(yè)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說明影響物候現象來臨的各個因素。
第四部分(11—12),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師小結:[課文主旨] 文章介紹了物候學研究的對象,物候學現象來臨的有關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學的意義與知識,提倡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和研究促進農業(yè)生產的大豐收。
第二教時
一、學習課文第一部分(1至3自然段)。
(一)齊讀第一自然段,思考下列列問題:
1、本段主要描寫了什么?答案:本段以優(yōu)美生動的寫景筆調描寫了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象。
2、本段是按什么順序來說明的?標出有關詞句。答案:時間順序,[春、夏、秋、冬,所以是時間順序。表示時間的詞語有:立春過后——再過兩個月——不久——于是轉入——到了秋天——準備迎接,條理十分清楚。]
3、本段的結構是:先分后總。主要的說明方法是:摹狀貌、舉例子。
4、前兩段文字的說明對象是( A )
A.物候現象; B.氣候變化; C.物候規(guī)律; D.四季景色變化。
5、作者在寫四季時抓住了各季節(jié)哪些特點?
明確: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發(fā)”,繁花“次第開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實”;秋天,“果實成熟”,“葉子漸漸變黃”,“簌簌落下”;冬天,昆蟲“銷聲匿跡”,到處“衰草連天”,“風雪載途”。
其中,“萌”字準確地反映了草木開始生長的狀態(tài),“次第”貼切地表現了花開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氣息;“漸漸”,確切地表達了葉子枯黃的過程;“簌簌”,摹擬風吹落葉的聲音,使人感到秋天肅殺;“載”,即充滿,恰當地描寫了風雪飄落的程度。
文章第一段生動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四季圖”。
(二)閱讀第二、三自然段,回答:
1、思考這兩個自然段的段意。
第2自然段:舉例說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
第3自然段:介紹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
2、第2自然段一開始并未直接解釋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而是從哪兩個方面舉例說明物候現象同農業(yè)生產的關系的?
答案:“草木”“候鳥”兩個方面。從“植物”寫到“動物”。
師小結第二自然段:“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毕葘戦_花早的杏花、再寫桃花,很有條理。這些都照應了上句的“草木”。而“傳語”“暗示”與語言有關,且將杏花、桃花擬人化,十分親切可愛!安脊萨B”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麥插禾”,把布谷鳥的鳴叫寫成“唱歌”,擬人形象,把布谷鳥的叫聲寫得很有音韻節(jié)奏,給人以美妙的享受。這一段由“杏”寫到“桃”,從“植物”寫到“動物”,最后才對大自然的語言作出詮釋,即:花香鳥語,草長芬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條理十分清楚。
3、第三自然段是按什么順序說明的呢?
提示:從古代到近代,從起源到發(fā)展,從知識到科學,言之有序。
4、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
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說明:什么是物候?分析時抓住第3自然段第一句“這些自然現象”中的“這些”指第2自然段中的草木榮枯、候鳥去來。]
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yè)生產的科學,就是物候學。
第一部分總結:第一部分從具體、生動的物候現象說起,條理分明地說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釋題),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由淺入深,由現象到本質,條理十分清楚。此外,生動形象的描寫增強了說明的生動性、趣味性。
二、學習課文第二部分(4、5自然段):
1、指名朗讀第四、五兩個自然段,然后總結段意。
段意:這一部分主要介紹物候觀測對于農業(yè)的重要性。
2、文中哪些地方寫出了物候觀測對農業(yè)的重要性?
提示:從觀測手段、數據意義兩方面寫出了物候觀測的重要性。應用在農事上:比較簡便,容易掌握,避免損失。 觀測手段:“活的儀器”,即活生生的生物。
數據意義:反映氣溫、濕度等氣候條件的綜合;也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
3、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有何作用?
舉例子。作用:第五自然段從反面舉例說明物候對于農業(yè)的重要性,更具有說服力。例子是:北京物候記錄,1962年的山桃、杏花、蘋果、榆葉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遲十天左右,比1960年遲五六天—…結果受到低溫的損害。
三、學習第三部分(6至10自然段)
1、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是什么?這幾個因素能否對換,為什么?
四個因素:首先是緯度,第二是經度,第三是高下差異,此外還有古今的差異。
不能對換。這幾個因素是按照影響程度、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的。另外,前三個都是空間因素,后一個是時間因素。[是按照從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從空間(七、八、九段)到時間(十段)的順序來安排的,并分別用了“首先”、“第二個因素”、“第三個因素”、“此外”等詞語,表明四個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2、體會本文舉例子的說明方法的作用。
(1)如在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開20天,但是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開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第7段) 作用:舉例說明緯度的差異是影響物候現象來臨的主要因素。
(2)如大連緯度在北京以南約一度,但是在大連,連翹和榆葉梅盛開都比北京要遲一個星期。又如濟南蘋果開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節(jié),煙臺要到立夏。(第8段)作用:舉兩例說明經度的差異是怎樣影響物候現象來臨的。
(3)山地秋冬兩季,……常會發(fā)現山腳有霜而山腰反無霜。在華南丘陵區(qū)把熱帶作物引種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腳反不適宜。(第9段) 作用:舉例說明高下的差異對物候的影響。
(4)根據英國南部物候的一種長期記錄……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幾天。(第10段) 作用:舉例說明古今差異對物候的影響。
師小結:舉例子是常用的說明方法,它往往能深入淺出,把抽象的事理具體化、形象化,通俗易懂,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解說得很清楚。
四、學習課文第四部分(11、12自然段)
思考:研究物候學的意義有哪些意義?
答案:①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②對于安排農作物區(qū)劃,確定造林和采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很有參考價值。③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qū)。④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
五、總結。
六、作業(yè)設計:認真閱讀第一部分,完成下列思考題。
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地沉睡中_ _ _(A.清醒B.蘇醒;C.醒悟;D.復蘇)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fā),各種花_ __(A.次第;B.連續(xù);C.陸續(xù);D.全部)開放。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不久,布谷鳥也來了。于是轉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_ _(A.紛紛;B.刷刷;C.簌簌)的落下來。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寒冬。在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qū)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復始。 ---------
1.在語段中橫線上填上恰當的詞語。 答案:B A C
2.解釋詞語:
銷聲匿跡:這里指各種昆蟲都無聲無息、無影無蹤了。
翩然:動作輕快的樣子。
3.前兩段文字的說明對象是( A )
A.物候現象; B.氣候變化; C.物候規(guī)律; D.四季景色變化。
4.這兩段文字的說明順序是:時間順序,結構是:先分后總。主要的說明方法是:摹狀貌、舉例子。
5.去掉“溫帶和亞熱帶區(qū)域里”這幾個詞語行不行,為什么?
答案:不行。以上情況只限于“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qū)域里”。
6、把“各種花次第開放”改為“各種花競相開放”行不行?為什么?
答案:不行!按蔚凇笔且粋接一個之意,“競相”是爭先恐后之意,不能突出不同類的花按時令依次開放的特點。
7、如果將“大地漸漸地沉睡中蘇醒過來”中的“漸漸”去掉,語意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
答案:去掉后就不能說明連續(xù)而緩慢的過程。
8、“燕子翩然歸來”與“燕子歸來”有何不同?
明確:燕子“歸來”前面加上“翩然”二字,那燕子飛舞的樣子就生動起來了。讓人想象到“翩翩新來燕,雙雙入我廬“的景象。如果只寫“燕子歸來”就顯得平板了。
9、第1自然段的段意是什么? 答案:說明一年四季的物候現象。
10、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麥插禾。”(能將“趕快種谷子”后面的句號改為問號嗎?為什么?)
明確:不能。因為杏花,桃花二者是植物,而布谷鳥是動物,兩種不同類型的物候現象不宜合在一個句子里說。再則,前一句說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說的是夏季的物候。第三,前后兩句句型也不相同。
11、作者在寫四季時抓住了各季節(jié)哪些特點?
明確: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發(fā)”,繁花“次第開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實”;秋天,“果實成熟”,“葉子漸漸變黃”,“簌簌落下”;冬天,昆蟲“銷聲匿跡”,到處“衰草連天”,“風雪載途”。
附板書設計: 大自然的語言
一、說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
物候現象——物候和物候學
二、物候觀測對農業(yè)的重要性
比較簡便
容易掌握
避免損失
三、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緯度差異
經度差異
高下差異
古今差異
順序:從主要到次要,從空間到時間。
四、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首先——此外(還可以……也可以……)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10
教學重點
一、學習生動地有條理地說明事物。
二、學習寫讀書摘要。
三、了解物候知識的掌握和物候學的研究在農業(yè)上的重要意義,激發(fā)觀察大自然的興趣。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ㄒ唬⿲胄抡n。
同學們,前面我們學過《春》和《濟南的冬天》這兩篇課文,還記得里面是怎樣分別描寫小草的嗎?[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春天,小草“嫩嫩的,綠綠的”;冬天草色“暗黃”。從“綠綠的”知道春天到了;從“暗黃色”知道冬天已經降臨。大自然仿佛會告訴我們氣候的信息似的。這是怎樣回事呢?今天學習的《大自然的語言》這篇課文,將給人們解釋其中的道理。
[板書課題]
(二)通讀全文。
同學們課前已經預習了這篇課文,對一些難字難詞也已經查閱過字典詞典,下面一起讀讀課文中這幾個字詞。
[利用課文“預習提示”內的5組字詞,讓學生個別讀,齊讀。]
接下來討論下面幾個問題:
1、這篇課文介紹了什么知識?
2、“大自然的語言”比喻什么?
3、對照注解①,說說看,原文標題是《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課文為什么把它改為《大自然的語言》?
[學生發(fā)表意見后教師歸納]
1、課文介紹了物候知識,說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語言”用來比喻無比豐富的物候現象。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把大自然中種種物候現象比作“大自然的語言”,形象地說明了認識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3、課文把原來的標題改為“大自然的語言”,把大自然擬人化了,顯得生動而有情趣,又很新穎,比直接說“物候學”更容易吸引讀者;也更合乎“科學小品”這類文章的特點。
下面再通讀全文。先替各自然段標上序號(一至十二),用5分鐘時間快讀一遍,并思考第一道練習題中的4個小題,填寫段的序號。
[學生讀、練后簡要討論。]各小題后括號內應填的序號為:
第1題(一至三);第2題(四至五);
第3題(六至十);第4題(十一至十二)。
。ㄈ├砬鍖哟,剖析條理。
說明文要把事理說明得清清楚楚,讓人讀了容易理解,就必須講究條理性。請同學們圍繞課文的中心——物候現象的介紹,劃分段落,簡要歸納段落大意。
[在解答第一題的基礎上,引導討論,然后歸納]
第1大段(一至三段):從一年四季中自然現象的變化說明什么是物候,并進一步說明物候學和它研究的對象。
第2大段(四至五段):說明物候觀測對于農業(yè)的重要性。
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項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課文中心明確,條理清晰。請再進一步思考:決定物候現象來臨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是怎樣安排的?為什么這樣安排?
[討論后歸納]
說明應有條理,即使是并列的幾個方面,也不能任意推測,而是要以一定的標準理清條理,依恰當的順序逐項說明。課文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是按照從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從空間(七、八、九段)到時間(十段)的順序來安排的,并分別用了“首先”、“第二個因素”、“第三個因素”、“此外”等詞語,表明四個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ㄋ模⿲W習編寫讀書摘要。
同學們通過幾次通讀課文和討論內容、層次,對課文已經大致理解。在閱讀實踐中,為了加深理解,抓住重點,或是為了記錄資料,以備日后使用,我們常常會在大致理解內容之后,做一些讀書摘要。摘要,實質上就是對信息進行篩選,要把文章的.要點或主要的內容摘錄在卡片或筆記本上。摘錄的形式,可以是分條的提綱,也可以是濃縮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語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話概括。
今天我們先練習最簡單的讀書摘要;從課文中選出一些重要的語句,分條抄錄在筆記本上,構成本文的“摘要”。第一步,先圍繞課文第一道練習中的4個小題,從文章中找出答案,在有關的句子下劃一條曲線。第二步,把這些句子分別摘抄在筆記本上,有時可適當調整語句或在句子前、后加上一些詞語,使表達完整。
[學生練習,完成后相互交換閱看,訂正、補充,加深理解課文內容。再將預先準備的寫有“摘要”的小黑板掛出,供學生參考,但要求不必抄教師做的“摘要”。]
1、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是大自然的語言。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yè)生產,已經發(fā)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
2、物候觀測應用在農事活動,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它對于農業(yè)的重要性就在這里。
3、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于四個因素:首先是緯度,第二是經度,第三是高下差異,此外還有古今的差異。
4、物候學研究,首先是為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此外,還利于安排農作物區(qū)劃,確定造林和采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qū),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qū)的農業(yè)發(fā)展。
第二課時
。ㄒ唬┙涣髯x書摘要,加深對課文理解。
〔交流二三人后歸納,鼓勵學生向課外閱讀延伸,經常自覺地做讀書摘要〕
。ǘ├^續(xù)研討寫法。
這篇課文的寫法,除了層次清晰、有條有理這個特點外,還有一個寫法特點也值得理解和學習。說明事物的時候,常常要用舉例子的方法,舉例的多少按照需要而定,可以舉一個,也可以舉兩個甚至更多些。這篇課文在多數情況下只舉一個例子,而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卻舉兩個例子。[學生讀課文]舉兩個必要嗎?為什么?
[學生討論后教師歸納]
說明文中例子舉多舉少是有講究的。讀者容易明白的地方舉一個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舉兩個例子。近海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如果依次類推,就會誤以為春天也一定來得早,一定溫暖,但是事實上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接連舉了“大連——北京”和“煙臺——濟南”兩個例子加以說明,使人確信無疑。
(三)理解語言的生動性。
這篇說明文的語言很生動。生動的說明才能讓人愛讀易懂。先請同學們把第一、二段仔仔細細地輕聲讀兩遍。
[同學們自讀后教師范讀一遍,然后掛上預先準備的小黑板]
1、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回暖。
2、再過兩個月,燕子飛來了。
3、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掉到地上。
4、杏花開了,就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叫了,該及時耕作。
要求學生通過比較對照,指出上述語句同課文中相應的語句有什么不同,啟發(fā)學生了解;兩者表達的意思基本相同,但課文的語句要生動得多
[討論后歸納。]
第1句沒有課文中“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這一句生動!皾u漸回暖”是一般的說法;“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則很自然地運用擬人的寫法,“沉睡”、“蘇醒”兩個詞用得貼切而生動,具體地喻寫了嚴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態(tài)。
第2句沒有課文中“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這一句生動!帮w來了”是一般的動態(tài)敘述;而“翩然歸來”是輕松、活潑的動態(tài)描寫,而且還包含有親切歡迎回到家來的感情。
第3句沒有課文中“……在秋風中籟籟的落下來”這一句生動,“掉到地上”是一般的動態(tài)敘述;而“在秋風中簌簌的落下來”則是具體、生動的描寫,黃葉在秋天紛紛落下的情景,仿佛彩色電影的鏡頭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第4句沒有課文第二段中幾個原句生動。那幾句緊扣“大自然的語言”,先后用了比喻、擬人的寫法,還模仿布谷鳥的叫聲,寫成催促農民耕作的話“阿公阿婆,割麥插禾”,比直接說“及時耕作”要新鮮、生動得多。
知識點復習
說明文的種類:
1、依據說明對象與說明目的的不同,可把說明文分為事物說明文和事理說明文兩大類。事物說明文的說明對象是具體事物,對具體事物的形狀、構造、性質、特點、用途等進行客觀而準確的說明,是為了讓讀者能夠認識、了解了這個或這類事物。事理說明文的說明對象是某個抽象事理,說清楚抽象事理的成因、關系、原理等,使讀者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明白這個事理“為什么是這樣”。
2、根據說明語言的不同特色,表達方式的使用情況的不同,把說明文分為平實說明文和生動說明文兩種。生動說明文又叫文藝性說明文!洞笞匀坏恼Z言》一文在語言上是生動說明與平實說明相結合。
文本賞析
大自然的語言
竺可楨
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fā),各種花次第開放。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不久,布谷鳥也來了。于是轉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地落下來。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qū)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復始。
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據以安排農事。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麥插禾③。”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物候知識在我國起源很早。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yè)生產,已經發(fā)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物候學記錄植物的生長榮枯,動物的養(yǎng)育往來,如桃花開、燕子來等自然現象,從而了解隨著時節(jié)推移的氣候變化和這種變化對動植物的影響。
物候觀測使用的是“活的儀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氣象儀器復雜得多,靈敏得多。物候觀測的數據⑤反映氣溫、濕度等氣候條件的綜合,也反映氣候條件對于生物的影響。應用在農事活動里,比較簡便,容易掌握。物候對于農業(yè)的重要性就在這里。下面是一個例子。
北京的物候記錄,1962年的山桃、杏花、蘋果、榆葉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遲十天左右,比1960年遲五六天。根據這些物候觀測資料,可以判斷北京地區(qū)1962年農業(yè)季節(jié)來得較晚。而那年春初種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種的,結果受到低溫的損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遲,選擇適宜的播種日期,這種損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緯度。越往北桃花開得越遲,候鳥也來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現象南北差異的日數因季節(jié)的差別而不同。我國大陸性氣候顯著,冬冷夏熱。冬季南北溫度懸殊,夏季卻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開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開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華北常感覺到春季短促,冬天結束,夏天就到了。
教后反思
1、提前給學生布置預習作業(yè),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借助字、詞典自學字詞,有意想不到的收獲。例如,本節(jié)課的學生答題的速度和準確性遠遠超乎教師的預計,可以說是幾乎提前完成了教學任務。
2、精心的構思,充分的備課是非常有效果的,尤其在課堂語言的銜接上,只要舍得下功夫,也定有收獲。而教材的處理,教學法的運用以及創(chuàng)新突破方面也要舍得花時間,哪怕有一點收獲,也是值得慶賀的。多思出智慧,只要想到,就能做到。
3、課件的制作、下載要及早著手,要勤于動手,要勤于動口,外因會促進內因。
。ǘ┬枰此嫉牡胤
1、駕馭課堂的能力急待加強。
2、時間分配的還不夠好,沒有做到從容,鎮(zhèn)定。應該少量的設計一點反饋性的練習題,以備課堂需要。同時,這樣既重視了能力訓練,又加強了基礎知識的考察,這不正好將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一體了嗎?
其實,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的理解和需求具有他相應的靈活性,我們的課堂應該努力實現“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尊重學生的個體化體驗。逐步培養(yǎng)學生能夠欣賞他人對文本的見解,也能自由開放發(fā)表自己的見解的素質,把語文教學的人文關懷扎扎實實落到實處。
以上是本人對《大自然的語言》案例的整個分析。不管怎么說,這只是一節(jié)課,我不能就此來論成敗。我只想把它寫出來,作為課改進程中的一個靶子,指導我前進:繼承好的方面,改進不足的地方。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11
教材分析:本課文是知識性小詩,通過一些自然現象,告訴我們只要仔細觀察,就可以發(fā)現大自然的一些規(guī)律。全詩共7節(jié)。詩歌語言生動活潑,適合朗讀背誦。
學生分析:本詩歌的語言生動活潑,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生對大自然現象已有一定的了解,對大自然本身有一定的好奇,有探索的欲望,因此理解本詩歌并沒有難度。所以教學時著重于朗讀背誦,利用小組活動培養(yǎng)合作能力。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學會本課的兩個生字;理解4個新詞的意思。
能力目標:能把反問句改成陳述句,能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寫句子;能背誦課文;能用讀兒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閱讀課文,了解大自然的語言所接的科學知識。
情感目標:[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的、熱愛科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會本課生字和新詞,理解課文內容,有感情地背誦課文。
難點:理解課文內容,能說出大自然的其他的語言。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課文。
1、燈會說話,它能說些什么呢?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語言。
2、復習單元學習提示。說說閱讀兒童科普文章達到方法。
觸摸文本。
自由學課文,課文主要寫什么?
感知文本。
1、分小組學習本課的生字,提出并討論不懂的詞語和句子。
2、指名讀輪讀齊讀。
3、你最喜歡哪句?為什么?
體味文本。
1、學習第1、7小節(jié)。
a自由讀第1小節(jié),你讀懂了什么?理解到處。
b討論:怎樣才能發(fā)現大自然的語言?光仔細觀察行不行?
c讀第7小節(jié),討論:為什么不行?(還要觀察思考。)
d指導朗讀。
小結:要懂得大自然的語言,還要動腦筋思考。小作者發(fā)現了大自然的哪些語言呢?
2、再讀探究。
a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分組學習討論。
出示學習方法:想想你準備研究什么?(1)讀好這首詩歌。(2)品味這節(jié)詩歌寫得好的地方。(3)懂得這節(jié)詩歌中的科學知識。
b分組合作探究、活動。
3、匯報交流。A大雁組
B蝌蚪組
C螞蟻組
D大樹組
E白云組
4、質疑問難。
賞析文本。
1、課文主要介紹了什么?朗讀課文最喜歡的小節(jié),感受詩歌的韻律美。
2、練習背誦。
內化文本。
1、剛才我們學了5種大自然的語言,還有很多很多。你能說說其他你知道的'大自然的語言嗎?
2、你能把你知道的大自然的語言用一節(jié)詩歌的形式寫出來嗎?
3、學生習作,賞析習作。作業(yè):完成《課堂作業(yè)》。
板書設計:
14
大自然的語言
(發(fā)現)
。ɡ斫猓
。ㄓ^察)
白云、螞蟻天氣
。ㄋ伎迹
蝌蚪、大雁季節(jié)
大樹、年輪年齡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12
一、活動目標
1、欣賞大自然的美麗,并運用適當的詞匯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2、學說兒歌,嘗試用繪畫的方式表現對兒歌的理解。
二、活動準備
1、大自然綠色的視頻短片
2、《救救地球》幼兒用書
3、《大自然真漂亮》兒歌文字配畫大圖
三、活動過程
1、播放大自然景色的視頻短片,讓幼兒觀賞。
活動反思:在播放視頻、幼兒觀看的過程中,孩子們不時發(fā)出陣陣驚嘆聲“好美呀”,尤其是瀑布、湖泊及連綿的.高山等這些海南孩子比較少見的風景時,孩子們更是瞪大了眼睛,但卻不能說出它們的名稱,我及時進行了介紹和講解。所以生活經驗很重要,建議要給孩子多一些體驗,或者通過各種手段,如視頻、圖片、圖書等豐富孩子的經驗。
2、出示幼兒用書,請幼兒描述圖中的景物,并想象置身于圖中的環(huán)境,嘗試用適當的詞匯表達自己的感受
活動反思:孩子們描述風景的詞匯比較多,如“藍藍的天空”“五彩繽紛的花朵”“廣闊的大海”等,但是表達自己的感受卻很單一,比較多的就是“感覺很美”等,說明孩子的日常體驗及表達自己感受的能力都還有待加強。
3、出示《大自然真漂亮》兒歌大圖,與幼兒一起讀兒歌:
大自然真漂亮
我是小草,隨風左右搖。
我是小鳥,樹上聲聲叫。
我是小蟲,草叢四處跳。
我是小花,一起笑一笑。
活動反思:這首兒歌比較簡單,所以孩子們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掌握兒歌,還能創(chuàng)編動作進行表演,此一環(huán)節(jié)的活動目標基本達到。
4、幼兒嘗試根據兒歌的句式學習創(chuàng)編兒歌。
活動反思:大部分的孩子都能進行創(chuàng)編,但是編出的兒歌內容比較貼合,對仗卻不夠工整,如:我是一只小狗,在草叢中汪汪叫等;只有小天的用詞與句式都非常標準:我是獅子,草原四處跑。其他孩子的用詞及模仿創(chuàng)編的能力還需加強。
5、請幼兒嘗試把兒歌中的情景畫下來,然后把圖畫合并成大圖畫,張貼在活動室內。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13
知識目標
1.積累“萌發(fā)、次第、翩然、孕育”四個雙音節(jié)詞,掌握它們的詞義;積累“銷聲匿跡、衰草連天、風雪載途、周而復始、草長鶯飛”五個短語,并學會運用。
2.了解物候知識,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
能力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能按照要求篩選相關信息并練習概括要點,逐步提高學生閱讀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事理說明文的寫作技巧,引導學生有條理地說明事理。
3.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yōu)美的特點,增強語言感悟力,并學習運用生動的語言說明事物。
德育目標
激發(fā)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秘的志趣,培養(yǎng)他們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重點
1.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的條理性,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初步概括內容┮點。
2.學習本文準確嚴謹、生動優(yōu)美的語言,體會說明的生動性。
●教學難點
1.理清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并探究這樣安排的好處。
2.概括物候學對于農業(yè)生產的重要意義,篩選提示性詞語,進行全面概括。
●教學方法
1.朗讀法。生動的說明易于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基于這一點,教師宜引導學生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在朗讀中感悟事理。
2.討論法、點撥法。
3.競賽激勵法。初中生有好勝心理,在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時,宜用此法,激發(fā)他們的參與熱情和學習興趣。
4.涵泳品味法。對語言的理解運用尤須如此。
5.延伸拓展法。擴展運用從課文中學到的物候知識,采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便于把課堂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劢虒W要點]
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篩選主要信息,整體把握文意;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局部說明順序,學習作者說明的技巧。
。劢虒W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第三單元我們學習了五篇說明文,它們都屬于事物說明文。這個單元我們開始學習說明文的另一種類型,即事理說明文。今天我們學習《大自然的語言》。
設計(二)
語言,“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列寧語)。我們人類通過語言輸出信息,獲取信息,服務于學習、工作、生活,人類社會才得以生存和發(fā)展。同時,人類在生產、生活中不能沒有一個信息來源“大自然的語言”。大自然也有“語言”嗎?它告訴我們人類什么?有什么意義?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介紹“大自然的語言”的說明文《大自然的語言》。
設計(三)
多媒體顯示春、夏、秋、冬四幅美麗的'圖畫。
春柳的飄逸,夏荷的裊娜,秋楓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詩如畫,各具風韻,這就是物候現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有關物候學知識的文章——《大自然的語言》。作者是我國著名的科學家竺可楨先生。(板書文題、作者)
二、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1.多媒體顯示一年四季從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風景。聲屏顯示課文朗讀。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師提示需要積累的詞語。
多媒體顯示:
3.學生讀課文兩遍,然后根據要求,快速準確地篩選信息,整體把握文意。
多媒體顯示閱讀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學?
(2)物候觀測對農業(yè)有什么重要意義?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
學生分頭篩選信息,然后用課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話概括。請最先完成的同學舉手示意,教師為學生計時。歷時最短的十位同學決出之后,教師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學生展示閱讀成果,最后選出歷時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學,授予他“閱讀小標兵”的稱號。
學生明確:
。1)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古代勞動人民稱之為物候;利用物候來研究農業(yè)生產的科學,叫物候學。
(2)物候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可以廣泛應用在農業(yè)生產上。
。3)緯度、經度、高下的差異和古今的差異。
。4)預報農時,安排播種日期;安排農作物區(qū)劃,確定造林和采集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氣候條件相同的地區(qū);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qū)的農業(yè)發(fā)展。
學生閱讀有困難的大概是第(4)題。教師可提示學生注意一些標志性詞語,如“首先是為了……”“此外還有……”“對于……”“還可以……”“也可以……”“為了……”。這些標志性詞語對信息的篩選、概括很有參考價值。
三、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1.選兩位同學劃分段落層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學評價。
明確: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
第二部分(4~5段)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yè)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2.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
選兩位同學用自己的話概括介紹本文的說明順序。
如有不同見解,其余同學可自由質疑或說出自己的理解。
明確:文章首先介紹物候學研究的對象,然后以具體事例說明物候學對農業(yè)生產的重要性,接著談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最后說明物候學對于農業(yè)生產的重要意義。
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作總結發(fā)言:通常采用的說明順序有三種,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邏輯順序也就是事理順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現象到本質、由簡單到復雜。文章四部分內容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第一部分引出說明對象,第二部分對此作具體闡釋,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進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說明的基礎。全文采用邏輯順序,條理分明,介紹的物候學知識通俗易懂,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讀課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說明順序
1.學生齊讀6~10段
2.提問: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能否調整(或互換)?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
學生思考,同桌之間交流。
明確:不能調整。這四個因素是按照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緯度影響最大,經度次之,高下差異又次之,古今差異最次。另外,緯度和經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個因素是同一個地點的高下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因素,最后一個則是時間因素,從空間方面到時間方面又是一種排列順序。對四個因素的解說由一個設問句引出,接下來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連接詞,使這一部分層次井然,條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布置作業(yè)
1.收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
2.閱讀下文,回答文后的問題。(教師以文字資料的形式提供給學生閱讀)
什么是智力
什么是智力?有人說,智力涵義包括聰穎、預見、速度,能同時應付很多事件。有人把智力定義為學習、作判斷的能力和想象力。在現代文獻中,智力常常指的是抽象思維的能力、推理的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還有人把智力表達得更簡潔,說智力是作猜測,是發(fā)現一些新的內在秩序的“出色的猜測”。對許多人來說,就是你不知怎么辦時,無計可施時,慣常的做法不奏效時,所需要的創(chuàng)新能力。
那么人的智力是否高于其他動物呢?這取決于腦的發(fā)達程度。腦只有外面那一層——大腦皮層——明顯地與形成“新的聯想”有關。而人的大腦皮層甚至比甜橙皮還薄,大約只有2毫米,僅相當于一枚一角硬幣的厚度。人的大腦皮層布滿了縐褶,但是如果把它剝離下來并將它展開,它的面積大約相當于4張打印紙。黑猩猩的大腦皮層只有1張打印紙那么大;猴子的像明信片那么大;老鼠的只有郵票那么大。因此,人的智力比動物的智力高很多。
1.本文的說明對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采用了什么樣的說明順序?
3.第二段運用的說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中兩次用到“大約”一詞,這體現了選文語言的什么特點?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1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潛力:
1.利用文本學習和感受科普文章的特點,了解簡單的物候知識,并能對大自然中的物候現象作出簡要解釋。
2.理清文章思路,能按照要求篩選相關信息并概括文章要點,提高語言概括力。
3.揣摩語言,體會說明文的語言不僅僅準確嚴謹,還能夠具有生動優(yōu)美的特點,增強語言感悟力。
過程與方法:
1.激趣導入法,由解題引出物候與物候學。
2.課文解讀與生活情境相結合。
3.話題活動由“面”到“塊”再到“點”,逐層深入引導。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文的教學來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激起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志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概括資料要點,理清說明順序,學生能夠用課文中的話或自己的話概括文章的資料要點,體會“說明事物要有條理,有主次,有詳略”的特點。
2.體會語言特點:學習本文生動優(yōu)美的語言,個性是第一段描述四季景象的語言,體會“說明事物的語言不僅僅要注意準確、科學,還要力求做到生動、形象”的特點。
教學難點:
1.理清全文,第三部分段落之間,第十一段落之間的說明順序,感受說明文語言的邏輯力量。
2.品味鑒賞第一段的'語言,感受說明文語言的優(yōu)美。
三、教學策略
采用朗讀課文、主要問題設計與追問、講解與練習等方式,按從“面”到“塊”、從“塊”到“點”的邏輯順序逐層深入教學,引導學生把握文章資料,理清行文思路,感受語言特色。
四、教學過程
(一)解題
組織學生初次朗讀課文,并思考:
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它的另一種說法叫什么?
明確: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
解題:大自然的物候現象,實際上起著預報農時的作用,從這一點上說,物候現象仿佛就是傳遞信息的“大自然的語言”。題目把物候現象比成大自然的語言,形象說明了認識它、研究它的重要。以“大自然的語言”為題,顯得新穎別致,引人入勝。
【設計意圖】
了解題目“大自然的語言”與“物候”的關系,自然引出文章主體──物候及物候學。鍛煉學生篩選、概括信息的潛力。
。ǘ┱w感知,理清思路及說明順序
引導學生二次走進文本,從“面”到“塊”,理清全文及某一部分的說明順序,體會作者是如何將說明事物的特點講得有條有理,有主有次的。
1.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作者又是如何進行說明的?
明確: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yè)生產的科學,就是物候學。
2.第一部分(第一至三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
第二部分(第四至五段)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yè)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六至十段)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四部分(第十一至十二段)說明研究物候學的好處。
追問一:物候觀測對農業(yè)有什么重要好處?
【明確】能夠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比較簡便,容易掌握,能夠廣泛應用在農業(yè)生產上。
追問二: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明確】緯度、經度、高下的差異和古今的差異。
追問三:研究物候學有什么好處?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15
一、導入新課
由復習學過的文體導入說明文學習。
二、通讀全文,概括內容
學生自讀課文后議論回答,然后教師明確:本文給我們介紹了有關物候的知識和研究它的意義。
三、劃分結構層次,理解本文說明的條理性
1、本文圍繞著物候這個中心給我們介紹了哪些方面的知識?全文可劃分為幾局部?
學生討論,教師指名回答,然后教師歸納總結:本文作者圍繞物候這個中心給我們介紹了四個方面的問題,課文因此也可劃分為四局部。(略)
。病⒃賳枺阂陨纤膫局部的說明采用了什么樣的順序?
學生討論,教師提問后小結。作者在介紹物候現象時采用了這樣一種邏輯順序:先提出本文說明的對象是什么,接著說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說明它取決于什么因素,最后說明研究它的意義。這種說明順序符合人對事物的認識規(guī)律,同時使得文章很有條理性。這種條理性不只表示于文章的整體,而且也表示在文章的局部,
。、請大家快速閱讀第三局部“決定物候來臨的因素”,作者是依照什么順序來說明的?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小結。課文在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時,是依照由主到次的說明順序來布置的,在行文上使用了“首先”、“第二個因素”、“第三個因素”!按送狻钡仍~語。
教師提示:我們讀一部小說,總是先讀到前面的“提要”。提要是對一篇文章或一本書的內容全貌做極為簡要和概括的說明。有時我們還經常讀到摘要。摘要,顧名思義就是對原文的要點進行摘錄。寫摘要和寫提要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抓住要點,寫成文章。不同的地方是提要用自身的語言對原作的內容全貌作簡要的概括說明,而摘要卻是在不損害原作內容的前提下,摘錄原作的要點,將原作的主要內容準確地按原作的順序寫出來,不摻進自身的觀點和評論,但為使上下文連續(xù),可適當加上一些詞語,原文有的句子太長可取其主要成分。
學生寫完以后,教師把預先準備好的投影儀展示出來,供學生參考。(略)
四、總結
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向人們介紹事物實質特點的一種文體。寫說明文應依照一定的順序,使文章有條理性!洞笞匀坏恼Z言》這篇說明文向我們介紹的是物候學的知識,本文從具體、生動的物候景象說起,條理分明地說明了物候現象的特征、成因和意義。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檢查作業(yè)。叫學生回答上節(jié)課安排的作業(yè)。
二、理解本文說明的`生動性
。、請三位同學分別朗讀前三段課文。
。、理解題目的含義。問:“大自然的語言”指什么?課文為什么以此為題?
學生討論,回答。第二段結束時說:“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營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第三段開頭又說:“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梢姟按笞匀坏恼Z言”是指“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物候現象。作者將豐富多彩的物候現象比做大自然的語言,顯得形象生動。課文以“大自然的語言”為題,作者是經過一番認真構思的。首先在課文第二段中有“傳語”、“暗示”、“唱歌”等詞語,將大自然人格化了,生動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現象對于農業(yè)生產的重要作用。其次,“大自然的語言”概括了豐富多彩的物候現象,給人以形象生動的印象。說明籠統(tǒng)深奧的物候學知識,從生動豐富的自然現象說起,精彩動人地展示出一幅四季風景圖,使人容易對其發(fā)生興趣,也符合人們由表和里認識事物的過程。
。场⒗斫庹n文生動形象說明事物的特點。課文第一段可以說是對題目的解釋和具體化,本段語言的最大特點是什么?哪些詞語用得好?
學生討論回答。本段具體描寫了“大自然的語言”──豐富多彩的物候現象,語言生動、優(yōu)美、形象,給我們展示了一幅美妙的四季圖。寫大地回春,用了擬人手法,“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寫燕子歸來,用“翩然”形容,給人以輕快敏捷的感受。寫秋天植物葉枯落地,用“簌簌”一詞,寫昆蟲用“活躍”和“銷聲匿跡”對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肅殺的秋天之中。這些貼切生動的詞語或狀其具體情態(tài),或概括其總體特征,給人以生動形象的感受。恰當貼切地解釋了“大自然的語言”。
。、口頭作文(略)
三、學習舉例說明
。薄耄罕疚脑谡f明事物時除了條理清楚和生動形象以外,還有一個特點是采用了舉例說明的方法。舉例子可以將一些籠統(tǒng)深奧的事理形象明了地說出來,令人容易明白。請大家將課文中的例子找出來。
學生快速讀課文,尋找文中的例子。教師指名回答。然后補充說明。
。、本文在舉例時常用“例如”之類的用語。請同學們看看,這樣的用語還有多少?有沒有不用的?
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教師指名回答,然后明確:這樣的用語,課文中還有“下面是一個例子”、“如”、“又如”等。也有不用的、如第二段舉了“杏花開和布谷鳥來了”三個例子都沒有用。
。、本文在多數情況下只舉一個例子,而在說明經度差別對物候的影響時卻舉了兩個例子,這有必要嗎?為什么?
學生討論、舉手回答。明確:舉例多少應根據需要而定,容易明白的就不舉或只舉一個例子;不容易明白的就要舉兩個乃至更多的例子。本文在說明經度差別對物候的影響時舉兩個例子很有必要。因為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地區(qū)冬天溫和,這是人所共知的。若依此來推論,春天會來得早,但事實上是春天反而來得遲,且又寒冷。舉兩個例子說明,才干使人對此確信無疑。
四、總結擴展
。、請學生談談學習本課以后的感受。
。病⒔處熆偨Y。
五、安排作業(yè)(略)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相關文章: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02-14
大自然的語言的教案01-12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02-13
關于《大自然的語言》教案02-22
(優(yōu)選)《大自然的語言》教案09-07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優(yōu)選)07-11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02-27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15篇02-22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15篇)02-24
大班語言大自然的話教案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