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語文教案6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常常要根據(jù)教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快來參考教案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語文教案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能夠語言較通順、內容較具體的進行習作。
2.明確要求及思路,激發(fā)的興趣。
3.增強對學生們對文化古跡的了解,激發(fā)愛國主義熱情。
教學重點難點:
如何做到語言通順、內容具體。
如何明確思路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激發(fā)學生興趣。
同學們,你們旅游時最想去的是哪里?老師這里有幾個特別好的去處,誰想跟著我一起去?
二、展示優(yōu)秀
1、胡新宇筆下的筆架山
2、王思維筆下的長城
3、聶立雯筆下的遼沈戰(zhàn)役紀念館
4、請導游(學生本人)來帶我們先領略一下這些名勝古跡。
三、經驗交流
1、指名寫的好的.同學談習作體會,在習作時該注意的問題。
2、聽了他們的你學到了什么?以后在中該注意哪些問題?
A.思路清晰
B.寫后要多讀、修改,句子通順,無錯別字。
3、屢清思緒,對自己的習作進行修改。
4、寫完后小組交流修改,擬定。
學生自讀、其他同學賞析
交流、評論,說一說他們的習作哪里寫的好。
學生分析失敗原因,找到原因,全班交流。
板書設計:
A.思路清晰
B.寫后要多讀、修改,句子通順,無錯別字。
教學反思:
本課我采取了自學的方法,讓同學們自己習作經驗,再進行小組、全班的交流。這樣對提高他們的能力會更。
語文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在恰當?shù)姆諊袑W習古詩,品味古詩,體會古詩韻味及語言美,想象詩中的情境。
2、通過看畫面、聽音樂、查資料、講詩意,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培養(yǎng)良好的觀察、口語表達、審美能力、自主學習及合作學習能力。
3、有感情的朗讀和背誦古詩,用自己的思維理解詩句的意思,并清楚表達。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理解詩的意境,體會感情。
學習資源:
課件音樂實物投影字典資料畫紙
教學過程:
一、誦讀舊詩,激發(fā)興趣
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一顆耀眼的明珠,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我們同學已經學習了許多優(yōu)美的古詩,誰愿意把自己最喜愛的古詩誦讀給大家聽?
二、匯報資料,進入情境
1、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古詩(板書課題)鹿柴,柴在這里讀作zhai,齊讀題目。
2、通過查閱資料,你對詩人王維有哪些了解?
生各抒己見,師補充介紹:王維九歲就能提筆寫文章,二十一歲中了進士,以后在朝廷當官,他的才能與他的刻苦是分不開的,這一點值得我們學習。
3、了解了詩人,下面請大家隨著老師一起走進鹿柴。(多媒體出示畫面,學生邊看畫面)在我國陜西,有一處風景優(yōu)美的地方,那里群山環(huán)繞、山谷幽深,詩人王維游覽了這里,吟誦出了《鹿柴》。
二、學法指導,合作學習
1、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們學文章也好,還是學詩,都要多讀,讀可以分四步:點讀、朗讀、思讀、品讀。每一步我們都要怎樣讀?誰來說給大家聽。多媒體結合學生所說來一一出示。點讀:讀準每個字的字音,整體感知全詩。朗讀:了解詩中詞語的意思,用自己的話說說。思讀:理解詩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問題。品讀:感悟詩情,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 請同學們點讀古詩,注意生字的讀音。
3 請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歡的學法,可以、看注釋、找資料,小組合作學習,解決詩中不懂的問題。
4 匯報:你們組解決了什么問題?讀懂什么就說什么。
5 有沒有不懂的地方?解決為什么空山不見人而又但聞人語響?(課件進行演示,風聲、水聲、鳥叫、蟲鳴,突出山中的幽靜)通常情況下,山中盡管看不見人,但并不是沒有人,也不會沒有聲音,可能會有風聲、水聲、蟲鳴、鳥叫,這些詩中都沒有寫,只寫了人語響,這一陣人語響過后,空山又回到了萬籟俱寂的境界之中。我國古代的詩詞本來是用來詠唱的,但很難找到合適的音樂,現(xiàn)在老師這里有三首曲子,請你幫詩人王維挑選一首來唱這首詩。(多媒體放三段不同的音樂,學生聽)選好了嗎?為什么選這首?你打算帶著什么樣的語氣、感情來讀?總結: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對大自然的熱愛,恬淡幽靜。
6 下面請同學們進行品讀,指名讀。最后一生配樂讀:其他學生閉眼想象,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讀得這么美,能不能把它快速背下來,試著背一背。學生配樂試背。
三、畫一畫,吟誦詩詞
1、王維詩的一大特點是詩中有畫,請同學們按照你心中所想的,畫出你心中的山水鹿柴。投影展示。
2、你還積累了哪些寫景的古詩,誦讀給大家聽。
四、課外展示,受到感染
老師也給大家?guī)砹艘皇淄蹙S的《山居秋暝》,聽老師來讀一讀。(欣賞師配樂朗讀)多媒體出示相應的詩和畫面、音樂。
五、古詩是一塊美玉,愿你們走近它、欣賞它、領會它,課下去學習更多的古詩,送給大家一句話: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板書設計:
21 古詩三首
鹿柴 王維
詩中有畫
空山 人語 返景
深林 青苔
恬淡幽靜
語文教案 篇3
教學目的:
1.初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理解詞語得意思
2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重點難點:朗讀課文,學習生字:缸誘腥枕脂掏稍坪矩
教具字卡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有一只動物,它離開媽媽,離開巖洞,跑出了山林,它去到哪里?它會
活下來嗎?這節(jié)課我們將去揭曉。
1.教師播放課件:子的圖片
2.質疑:這是什么動物?
3.交流簡介
4.出示課題
5.學生讀題質疑:讀了課題,有什么問題?
6.我們將帶著這些問題來學習。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通讀全文,讀準子音,讀懂詞語讀通句子。
2.交流自學情況。
1)注意讀音:
后鼻韻母:缸gang腥xing坪ping
前鼻韻母:棉mian枕zhen
聲母是翹舌音:脂zhi
2)注意字形:
都是左右結構:誘腥棉枕脂掏稍坪左窄又寬
注意字意:
熨熨貼貼:舒舒服服,形容十分愜意。
規(guī)規(guī)矩矩:行為端正老實。本課形容小學生上課十分認真的樣子。
3.讀課文簡要概括主要內容。
1)學生讀課文,在課文中圈點標注。
2)學生交流。
三.再讀課文,質疑問難
1)學生快速讀課文,思考:課文中那些地方你特別喜歡?在課文上標出來,并
寫出感情。
2)學生交流
四.課堂。
這節(jié)課,我們初步感知了主要內容,請用一句話概括出來吧!
語文教案 篇4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會認、會寫本課生字
2.學習“三點水”、“提手旁”和“單人旁”
3.重點指導“果、條”兩個字
教具準備: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出示詞語,自由讀,要求讀準字音
山坡 漂亮 抬頭望 小山村 果樹林 清澈見底
時間 修公路 彎彎曲曲 伸向遠方
2.集體讀詞語
二、識字、寫字:
1.學生聽讀
老師或學生讀字音,另一個學生選出認讀字中的生字。同時其他學生在書中選擇標畫
2.小組自學生字
、牛x擇小組長,帶領大家讀生字,采用多種形式讀一讀。齊讀、指名讀、搶讀
、疲懻撟R字方法:(小組匯報)
、伲选按濉焙汀肮弊种械哪咀诌M行比較
、冢伴g”的筆順,先寫“門”后寫“日”
、郏肮笔恰鞍恕弊诸^,不要寫成“人”字
、埽攸c學習“條”字第五筆是豎鉤
⑶.選擇3個生字進行書寫指導
果:“日”要寫的扁一點
那:左右結構,左寬右窄注意指導偏旁的.寫法
條:學生觀察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導老師來書寫
3.指導學生抄寫生字并及時反饋
三、板書設計:
小 山 村
村(cūn) 果(ɡuǒ) 那(nà) 條(tiá) 時(shí) 間(iān) 公(ɡōnɡ)
四、課堂作業(yè):
1.書寫生字
2.給各字加偏旁組成本課生字,再組詞
3.抄寫句子
4.按要求寫偏旁
五、教學反思:
語文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理解詩句。了解蒲公英、蒼耳、豌豆是怎樣傳播種子的。培養(yǎng)學生對大自然熱愛的情感和觀察大自然的興趣。
2.學會本課的7個生字,并能用準備、已經造句。
3.能正確地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重點詞語,了解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
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ㄒ唬┏踝x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二)學習生字、新詞。
二、教學重點、難點
指導分析降、乘、旅的字形,正確讀出得的讀音。
三、教學過程
(一)借助拼音自讀課文。
1 讀準字音。
投影:
個人讀、指名讀、齊讀,讀準得的字音。
投影。
為在這應選擇哪個讀音,再讀一讀。
2.圈出本課生字,分析字形。
。ǘ﹨R報分析、記憶生字的方法。
1.應這樣匯報:植字,我是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識記的,筆直的直左邊加個木字旁,就是植物的植。右邊直字里邊是三橫,不要丟一筆。共同組詞(種植、植樹、植物)
備、曬、識都可以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識記。
匯報過程中應重點指導旅、降、乘三個字。
旅 右半部上邊是,下面是,不要寫成瓜或。組詞:(旅行)
降 8筆寫成,阝兩筆完成,三筆完成,最后三筆完成,不要寫成牛。組詞:(降落、下降)
乘 可以用禾字中間一個北字的拆字法記憶。注意書寫筆順:,組詞:(乘著風)
2.練習用下列詞語說話,看誰說得好。準備、植物、旅行、降落。
(三)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1.課文共有幾個自然段,標出來。
2.課文中講了哪幾種植物。
按提示回答:
。1)課文中講了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種植物。
(2)課文中講了三種植物,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ㄋ模┲笇鴮懀谏直旧洗蜃诸^。
重點指導旅、乘。
的要寫在豎中線上。
禾的丨在豎中線上,八在中點起筆。
。ㄎ澹┎贾米鳂I(yè)。
1.寫生字。
2.讀課文。
【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ㄒ唬├斫庠娋洹A私馄压、蒼耳、豌豆是怎樣傳播種子的,培養(yǎng)學生對大自然熱愛的情感和觀察大自然的興趣。
(二)正確地朗讀、背誦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語,了解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
三、教學過程
。ㄒ唬⿵土曇耄
1.出示字詞卡片,讀準字音
植物 田野 知識 離開 許許多多 已經 旅行 準備 降落傘 乘著風 四海為家
2.指名讀課文
。ǘ⿵恼n題入手,逐節(jié)學習
同學們,你們知道什么是植物嗎?
花草、樹木、蔬菜、莊稼都是植物,植物媽媽有辦法,有些什么辦法呢?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學習。
1.學習課文第1節(jié)。
。1)默讀,找出不理解的詞語。(用?標出)
。2)重點理解:孩子、長大、四海為家、旅行四個詞語各表示什么意思?孩子:在本課指的是植物的種子。
長大:是指種子已經成熟。
四海為家:指的是種子到處生根發(fā)芽。
旅行:文中指植物的種子傳播出去。
。3)指導感情朗讀。
(4)這節(jié)提出了一個什么問題?課文講了哪幾種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
2.學習課文第2節(jié)。
。1)自由讀課文,找出疑難問題。
。2)學生質疑,全班討論釋疑。
蒲公英的`種子是怎樣的?*什么離開媽媽?
結合理解重點詞語:
降落傘
觀察實物,問:這里的降落傘指什么?(一朵毛茸茸的小花)
紛紛
實物演示,讓學生說一說種子是怎樣飛的。(一個緊跟著一個沒有順序地隨風飛去。)誰能用紛紛說一句話。
準備
用準備說一句話。這里為什么說準備?(種子的毛茸茸小花是從蒲公英的孕育生長過程中具備的)。
乘著風
投影出示乘的三個義項:
讀一讀,選擇正確答案。(畫√)
。3)填空練習。
蒲公英媽媽為孩子準備了( ),孩子( )離開媽媽。
(4)小結:蒲公英種子傳播需要哪兩個條件?板書:降落傘,風吹。
(5)指導感情朗讀。
。6)小結學習方法并板書。
3.學習課文第3節(jié)。
。1)用學習第2節(jié)的方法自學第3節(jié)。
先找出疑難問題再四人一組討論。
。2)匯報自學情況。
重點理解帶刺的鎧甲。
什么是鎧甲,在這里指什么?
古代士兵身上穿的護身衣,用金屬和皮革連綴而成。
學生觀察實物,手觸感覺它的堅硬。
。3)填空練習。
蒼耳媽媽給孩子準備了( ),孩子( )離開媽媽。
。4)指導感情朗讀。
。5)小結并板書:蒼耳種子傳播需要哪兩個條件?(帶刺的鎧甲、動物帶)
4.運用同樣的學習方法自學第4節(jié)。
(1)自學后做填空練習。
豌豆媽媽給孩子準備了( ),讓孩子( ),豆莢炸開,孩子( )離開媽媽。
。2)提問板書:豌豆種子傳播需哪兩個條件?板書(豆莢、太陽曬)。
。3)指導感情朗讀。
投影
( )豆莢炸開,孩子們( )離開媽媽。
①讀原句:豆莢炸開,孩子們離開媽媽。
、谔羁蘸笤僮x一讀。
、郾容^你喜歡哪句,為什么?
、茏x第4節(jié)。
5.小結2、3、4節(jié)內容。
通過前邊的學習,我們了解了蒲公英、蒼耳、豌豆三種植物種子傳播的方法,知道種子傳播一要*自身的條件、二要利用自然界的條件,這樣才能使自己的孩子四海為家。
6.背誦課文。
(1)指導背誦的方法。
(2)擇段背誦。
(3)同桌比背。
7.學習第5節(jié)。
。1)同學們還知道哪些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
。2)齊讀第5節(jié),背誦下來。
。3)為什么粗心的孩子得不到它?
8.總結全文。
【板書設計】
第三課時
一、教學目標
。ㄒ唬┯脺蕚洹⒁呀浽炀。
(二)鞏固練習。
二、教學重點、難點
用準備、已經造句。
三、教學過程
。ㄒ唬┞爩懀
植物 田野 知識 離開 許許多多 已經 旅行 準備 降落傘 四海為家
。ǘz查背誦課文。
同桌互查,指名查,以小組為單位由小組長檢查。
。ㄈ┗卮饐栴}。
課文中講了哪幾種植物,這些植物是怎樣傳播種子的?
(四)造句。
(1)想詞本身的意思。
已經:表示過去。
準備:事前的安排、籌劃。
。2)看詞在文中哪句中出現(xiàn),讀一讀。
(3)造句。
。ㄎ澹╈柟叹毩
1.數(shù)一數(shù)再填空。
旅 共( )筆,第八筆是( )。
降 共( )筆,第七筆是( )。
乘 共( )筆,第八筆是( )。
2.組詞。
3.填空,再讀一讀。
蒲公英媽媽給孩子準備了( ),蒼耳媽媽給孩子穿上( )鎧甲,豌豆媽媽讓豆莢曬在( )底下,豆莢炸開,孩子就( )離開媽媽。
4.連線。
【板書設計】
【小資料】
蒼耳 一年生草本植物。莖高四、五尺,葉子心臟形,葉尖邊緣有鋸齒,莖部有三條明顯的葉脈。夏季開花,頭狀花序,雄花序狀球形,雌花序橢圓形,果實在霜降前后成熟,外面硬殼上有硬刺,容易掛在動物皮毛和人的衣服上?扇胨。
豌豆 一種可以做菜或當糧食吃的豆子。豌豆的葉子像羽毛形狀,開白色或淡紫紅色的花,結豆莢,里面有圓形的豆子,嫩莢和種子可以吃。
蒲公英 別名婆婆丁、黃花地丁,是一種野生的草本植物。蒲公英全株高約60厘米左右。葉較大,為羽狀葉,蓮座狀平鋪,邊緣有許多鋸齒。蒲公英的果實為瘦果。果實的上端伸出一個尖喙,喙的頂端有一撮像降落傘的放射狀白毛,這樣就能使果實隨風遠飛,帶著種子落到適宜的環(huán)境,便可在那里安家落戶,繁衍后代。
語文教案 篇6
[教學目的]
1 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2 感悟語言運用的妙處。
3 熟讀并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1 體會景、情、理三者內在的聯(lián)系。
2 語言運用的妙處。
[預習要求]分四人一組研讀課文,從文章的詞語句子、情感哲理、寫作特色等方面提出問題。 [教學課時]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引入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蘇東坡突圍》,這篇文章主要講述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后的生活經歷和心路歷程。作者認為這段煉獄般的經歷讓蘇軾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寫到(投影以下文字):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發(fā)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結果——引導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經鳴響,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馬上就要產生!
板書課文題目
(二)作者簡介:
提問:同學們,都說蘇軾是位少見的曠世奇才,你們能具體說說嗎? 明確:蘇軾是豪放派詞風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詞豪放高曠,情濃意遠,我們學過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就是這一風格的代表作。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當時就有“蘇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譽。他還稱得上是一位高級廚師。 “東坡肉”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中國古代楷書有“顏、柳、歐、蘇”四大流派,這里的“蘇”,就是蘇軾,可見他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之高。同學們,見過他的書法作品嗎?同學們可以翻到封面欣賞一下。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期間,每次游覽人們傳說的古戰(zhàn)場赤壁,都不免觸景生情,發(fā)出驚世浩嘆。由此,中國文學史上就增添了《前赤壁賦》、《后赤壁賦》兩篇精妙絕倫的散文。他寫成《前赤壁賦》時,展紙揮毫寫了一幅長卷,這幅長卷寫得尤為成功。傳到明代,董其昌拜觀了真跡,十分傾倒,說蘇軾的書法筆力欲透紙背,全用正筆中鋒,每波劃盡處,常有聚墨痕,如黍米珠。董其昌作過一段著名的跋語:東坡先生此賦,楚騷之一變也;此書,‘蘭亭’之一變也。宋人文字俱以此為極則這是對蘇軾的《赤壁賦》及其書法最為深切而崇高的評價。
(三) 投影展示本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
1 著重體會景與情及內在聯(lián)系。
2 熟讀并背誦課文。
(四)重難點解決過程:
、俜配浺簦瑢W生聽
今天,讓我們伴隨著名播音員夏青的朗誦步入蘇軾為我們構筑的文學和哲學的殿堂,領略蘇軾那卓絕的雄風。
、诮處熍錁防收b全文,要求聽準字音,聽出節(jié)奏,聽教師對文章感情變化的處理。
聽完朗誦,你對《赤壁賦》有什么感覺?
生:我感受最深的是抑揚頓挫的聲韻之美。自己讀不出的東西似乎一下子有了感悟。 我有一種飄飄欲仙的感覺。 師:很好!著名現(xiàn)當代作家巴金曾說《赤壁賦》給人瀟灑神奇、出塵絕俗的純凈的美感。我們同學在預習中也讀出了這一點,
③ 學習第一段
1、 抽讀第一段,正音。
2 、全體朗讀一遍。
3 、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寫美在何處?為什么寫得賽似仙境?劃出寫景的句子,兩人討論,形成一個整體畫面。要求能按照由上到下、由遠及近的順序,將這個畫面描述出來?梢源蚋垢,也可以擬個簡單的提綱,目的在于通過想象再現(xiàn)東坡先生的此時此地此景。請一個同學描述。
明確:蘇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輪皓月,下面是萬頃碧水,月光如煙霧般籠罩江面,清風徐徐吹拂,一葉扁舟如一片葦葉,輕浮水面,任意左右東西。景象澄沏,又似朦朧,如夢境一般。
作者寫自己在遼闊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蕩的太空中乘風飛行,毫無阻礙簡直就要遠離人世,悠悠忽忽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賞心悅目。但我感覺卻有“醉翁之意不在酒”之妙,長江的大氣、飲酒吟詩的快感,豁達的情境都使下文悲之情更加濃重和凄涼。作者的這一段描寫蘊涵著一種深沉雋永的詩意,一下子把人帶進了詩的國土,沉醉在山水風月之中,同作者一起去領略那深蘊的人生意義。這種境界和意蘊是過去的賦從來沒有表現(xiàn)的。
投影一幅畫面小結第一段的景物特征:澄澈、幽美。 4、提問:“徘徊”是來回走動的意思,而月亮一晚上只能走一次,如何“徘徊”? 誰能回答這個問題?
生: 我認為這里的“徘徊”是寫月亮移動緩慢的意思。
生: 我想是側面寫了作者的心理,他覺得月亮對游人含情脈脈,不忍離去,因而對冰清玉潔的月亮產生愉悅之情。
師: 這位同學的解答把景與情交融在一起了,很好!芭腔病币辉~真是一字千鈞,體現(xiàn)了蘇軾語言的精練生動,詞簡情真。
5、 下面我們一邊聽朗誦一邊跟讀第一段。注意輕重緩急,讀出羽化登仙、飄然世外的歡快之情。全班齊讀 ④ 學習第二段
1 抽讀第二段,其他同學默讀并正音。
2 教師引導。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從樂到悲變化是否太突兀?悲從何來? 明確:我們先來理作者情感的變化線索。作者從樂字引出歌來,“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是指《詩經·陳風·月出》詩的第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為什么蘇軾在船中誦讀“明月之詩”里的.“窈窕之章”?
生:七月即望,正好是七月十六日,月圓之夜,吟明月之詩為了召喚月亮出現(xiàn),而月亮也似乎聽到蘇子的呼喚聲:“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一輪明月冉冉升起了。 生:《月出》詩寫出了在明亮月光下美人的嬌好容貌和幽閑體態(tài),引起感情上愛慕和煩悶不安。這與下文的扣舷而歌的內容是有聯(lián)系的,所以吟此詩也有引出下文作者自歌“望美人”的作用 。
師:從扣舷而歌的歌詞看,顯然是從《月出》詩里生發(fā)出來!傲鞴狻敝附嫔祥W爍蕩漾的月光,不就是“月出佼兮”么?“美人”即心上漂亮的人兒,不正是“佼人僚兮,舒窈糾兮”么?“渺渺兮予懷”表現(xiàn)臨風悵惘 ,思緒黯然,不就是“勞心悄兮”么?但這歌詞與單純的民間情歌有所不同,這里的“美人”代表一種理想的追求,表現(xiàn)的是政治的感慨。悲從何處來,來自作者遭受貶謫后的苦悶,看到江水之闊,面對宇宙之大,難免產生知音何處,而發(fā)出天各一方之嘆,在游賞之“樂”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了,這“樂”本就屬于苦中作樂,借山水而暫時排遣其內心的郁悶。所以從“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望心情中進一步引出憂患 整個人生的哀思來。這是由樂到悲的第一層心境。
提問:由樂到悲的第二層心境是通過什么來寫呢? 生:客人的洞簫聲。 師:如何寫簫聲?
如此幽美的自然環(huán)境中,作者的心情如何?請找四個詞概括,并分別組詞。(哀怨、思慕、啜泣、傾訴)
師:經過吟詩與吹簫的描寫,使“泛舟”的快樂氣氛向悲哀轉化,完成了兩段之間的過渡。這一過渡自然圓轉,不露一絲圭角,使讀者不知不覺地為這種感情的抑揚起伏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去傾聽下面的對話 ⑤學習第三段:
1 抽讀第三段,其他同學默讀并正音。
2 教師引導。第三段先說英雄偉大,再說自己渺小,那么“月明星稀”,烏鵲南飛”一句對突出曹操“一世之雄”有何作用?這段如何通過對比寫出人生短暫? 明確:“月明星稀”的詩是由眼前的明月聯(lián)想而起的,由身邊的赤壁又聯(lián)想到曹操橫槊賦詩和赤壁之戰(zhàn)的情景。
它通過客人的一段議論,用對比寫出了愀然而悲的原因是什么?
1、曹操和“吾與子”對比,說明像曹操稱雄一世,也逃不脫失敗的命運;更何況我們命運不濟,仕途坷坎,只有“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 麋鹿”,泛舟喝酒罷了,還談什么理想,談什么建功立業(yè)?這是令人悲嘆的啊。
2、對人生渺小而短暫這是客人抒發(fā)的第二個悲嘆的原因。吾生之須臾和長江之無窮對比,說明人生短暫,如匆匆過客。 “蜉蝣與天地,滄海與一粟”對比,說明人的渺小。 3、還有是現(xiàn)實與理想的對比,說明想長生不老而不能,只有“ 托遺響于悲風 ”的悲哀。
師:同學們注意,這兒的“風”已不是徐來的“清風”,而變成了“悲風”,顯示了情緒的變化,將情融于景中去抒寫。
⑥下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二、三段,像“方其破荊州,下江陵,,而今安在哉!”這樣的句子真是一氣呵成,如同行云流水。要讀出蘇軾散文的舒卷自如,恣肆雄健的氣勢。 全班同學自由朗讀
、邔W習第四段
1、 抽讀第一段,正音。
2、提問:第四段議論讓人難以理解。“哀吾生之須臾”與“水與月”有什么關系?“且夫”一句與解答客的問題又有什么本質上聯(lián)系?師:文章從第四段開始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發(fā)到哲理的暢達,進而以蘇子的對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來。你看它從幾個方面論述主旨?
生:兩個層次,“且夫”表示進一步議論,屬本段第二層次。 師:第一層次扣住第三段哪一點來說理?
生:從“而又何羨乎”看是針對“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悲嘆來闡發(fā)的。 師:從什么角度說明不必羨慕宇宙的無窮?
生:從“變與不變”的角度,從變的角度說,天地宇宙也是瞬息萬變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樣,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從虧到盈不斷地變化;從不變的角度,我和萬物都是永恒的。 師:分析得非常準確。作者用什么修辭方法闡述“不變”的觀點。 生:用水與月作比喻,借眼前的景來說理,寓理于景。
師:以水和月為喻的一段議論,可以看出佛教禪宗對蘇軾的影響。他認為作為個體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他參與了整個人類的生命活動,而作為整個人類,又同宇宙一樣是永恒存在的。這種“物我一致”的觀點說明了蘇軾對生命的肯定和對生活的熱愛。 師:第二層還是圍繞同一個問題進一步說理,從什么角度來論述? 生:“取與不取”的角度,重點講“取”。
師:大自然是個無窮寶藏,可以作為人們的精神寄托,所以蘇軾認為人對自然萬物,不該取的不取,該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之須臾”而羨慕其“無窮”,而要使無窮的自然萬物為“吾生”所享用,從中得到樂趣。這樣議論最后又回到了“樂”上來。
(展示問題六:蘇軾這種聽任自然,力求豁達的心境卻讓人有消極感,他是否有陶淵明歸園田的心境?)
生:蘇軾這番話看起來很超脫,但骨子里仍然有人生空虛之感,所以所謂的聽任自然,只能是一種自我安慰。
生:我不這么認為。蘇軾的人生觀應該是樂觀曠達的,因為當時他被流放到這偏遠的黃州,又幾乎喪失人身自由,但他不講喪氣話,不甘陷于苦悶而力求解脫,這很不簡單。
生:他與陶淵明的心境還是有區(qū)別的,陶淵明是不肯為五斗米一束帶見鄉(xiāng)里小兒,他是真正厭世。蘇軾的思想從本質看是很矛盾的,在《念奴嬌》中拿周瑜比,現(xiàn)在與曹操比,都是感嘆人生短暫而不能像古代英雄那樣有所作為。 師:對。清人李扶九在《古文筆法百篇》中說:“篇中所言,不過隨時行樂,惟“美人”二字,則公真意所在!
在同學們的討論中,從現(xiàn)實出發(fā)來思考,對這一段還有許多問題:
蘇子聽任自然的觀點,在現(xiàn)代競爭激烈的社會是否可取?“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在今天卻是應該爭取的;聲色是大自然固有的,不以聽、看而存在,此處是否反映了蘇軾唯心主義觀點?“取之無禁,用之不竭”,從環(huán)境保護的角度看也是不對的。
生:我認為聽任自然是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在客觀形勢對自己最不利時,蘇軾不是意志消沉,不去幻想,而是順乎自然積極去適應現(xiàn)實,在現(xiàn)在競爭社會中,要立足于社會,我們同樣要積極地去適應現(xiàn)實,投身到激烈的競爭中去。 生:在現(xiàn)代社會,“一毫而莫取”的觀點顯然行不通,你不去爭取,只有被別人“吃”掉。 生:你的理解是斷章取義了,他說這話有前提“茍非吾之所有”,如果用這種態(tài)度做官,那現(xiàn)在會少很多貪財官,反腐倡廉的工作就好做多了。
師:很好。同學們不是只停留在讀懂字詞句上,而是立足于時代來評判古人的文章,批判地吸收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請看后面的問題:你們是否認為蘇軾應該是一個唯物主義者? 生笑而答:不能苛求。 生:“取之無禁,用之不竭”作為成語現(xiàn)在還用,如果說是對大自然無節(jié)制地索取、破壞,顯然是不對的;而作者享受的只限于清風、明月,所以不至 于破壞生態(tài)。 ⑧學習最后一段:
下面我們看最后一個問題: 最后一段為什么以酒后一片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的景象作結?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和人生態(tài)度?)
生:呼應開頭,如“舟中”呼應“泛舟”;“東方之既白”呼 應“月出東山”。結構渾然一體。 生:最后寫“客喜而笑”,情感轉悲為喜。 師:此時已不是開頭那種單純的山水之樂了,“笑”說明什么? 生:是分外欣慰和輕松,蘇軾通過自我調節(jié)達到了精神上的滿足。 師:那么后面的寫法有什么作用?
明確:反襯,用“杯盤狼籍”的雜亂形象來反襯內心世界的舒坦、寧靜。這時候的喝酒已不是借酒消愁,而是精神達到“自由”和“解放”以后的輕松娛悅了。你看三杯下肚,放枕便睡,竟至一覺醒來,“不知東方之既白”矣。而我們讀者好象也在清風明月的照拂之下,跟隨他進入一個酣甜如夢、忘憂驅愁的文學和哲學的境界中去了。 下面讓我們一起朗誦四、五兩段,著重體會景、情、理的交融。 ⑨ 課文總結:
本賦通過主客問答,水與月的譬喻,探討人生與宇宙的哲理,表現(xiàn)了作者在貶謫生活中的復雜、矛盾的心理。 (五)閱讀遷移:
其實,作者的心情變化不僅僅體現(xiàn)在本文中,而是貫穿在被貶到黃州后的所有作品中。我們來共同感受一下。投影兩詞:《卜算子》和《定風波》。
教師簡述如下:第一首詞作于公元1080年初貶黃州之時。寫出了蘇軾經歷人生重大打擊后孤苦凄涼而又驚魂未定的感覺,與本文表達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第二首詞寫于公元1082年三月,此時的蘇軾已經能夠坦然面對甚至享受人生的風雨了,最后一句最能概括全詞“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而這些情感變化合在一起恰好說明了蘇軾抒寫的是自己的真性情,蘇軾的人生是真實的人生。 (六)作業(yè):讀罷《前赤壁賦》,我們不由地將翻開同有“一洗萬古”之妙的《后赤壁賦》。古人認為:若無前篇,不見此篇之妙;若無此篇,不見前篇之佳。只“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山鳴谷應,風起水涌”十六字,便似宇宙今日始開。同學們,去欣賞吧!
【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案02-07
語文教案語文教案05-04
語文教案初中語文教案10-15
語文寫作教案07-12
語文下冊教案07-15
語文備課教案08-07
語文下冊的教案03-29
語文優(yōu)秀教案02-04
關于語文的教案02-02
語文《詠柳》教案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