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大班科學教案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學教案3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了解生蛋和熟蛋的特征,
2.能用不同方法操作探索,并用標記區(qū)分生蛋和熟蛋。
3.能在集體面前大膽講述自己的探索結果。
活動重點:
能用不同方法操作探索,并用標記區(qū)分生蛋和熟蛋。
活動準備:
電筒、生雞蛋和熟雞蛋人手一個、鞋盒若干、盆子
活動過程:
一、猜測生蛋和熟蛋
1.師:今天海寶帶來了一個生蛋和一個熟蛋,可是它不小心弄混了,要請小朋友們來幫幫它,猜一猜哪一個是生蛋寶寶?哪一個是熟蛋寶寶?
師:在猜之前我先要考考大家,生蛋和熟蛋有什么不同呢?那誰有好辦法,來區(qū)分生蛋和熟蛋呢?
幼: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聽一聽,搖一搖,轉一轉(教師同時將這些辦法記錄在記錄表上)
2.幼兒探索操作,并請幼兒交流自己是用什么好辦法來分辨生蛋和熟蛋,教師用標記記錄下來。
三、共同探索區(qū)分生蛋和熟蛋。
師:現在海寶要用好辦法來做實驗,并且要把實驗的結果用標記貼在蛋上,做區(qū)分。
1.搖一搖,通過感官感知生、熟雞蛋的不同
師:海寶先邀請兩個蛋寶寶都要開始玩搖搖樂的游戲,請每個小朋友拿好自己的兩個蛋寶寶,仔細的聽一聽?
要求:請你輕輕地從盒子里取出蛋寶寶,然后放在耳邊搖一搖,聽一聽!有聲音的蛋寶寶就貼上五角星,把它和另一個蛋寶寶區(qū)分開來!先完成的小朋友做好,老師就知道你已經完成了,F在輕輕開始!
幼兒開始操作,教師巡視,操作過后教師指導一名幼兒演示操作
師:請你來說一說你感覺到1號蛋寶寶是怎么樣的?2號蛋寶寶呢?(1號蛋是晃動的,有聲音的;而2號蛋是不晃動的,沒有聲音的)教師把結果記錄下來。
師:那我們先給會發(fā)出聲音的1號蛋寶寶貼上五角星吧!
2.照一照,利用光線區(qū)分生蛋熟蛋的不同
教師請幼兒來示范電筒的使用方法
師:接下去海寶邀請來小電筒,等一會請小朋友每人拿一個大電筒,請你小心的把蛋寶寶放在電筒上,而且要用身體把光線擋起來,仔細的看一看,哪一個蛋寶寶是透光的!先完成的小朋友就先給透明的那個蛋寶寶貼上五角星。
幼兒小組操作,討論交流
師:你們發(fā)現了什么?誰來說一說?(引導幼兒發(fā)現透光和不區(qū)別)
在投影一下,教師驗證幼兒的發(fā)現:原來1號蛋寶寶是透光的,2號蛋寶寶看上去是黑乎乎的。(教師記錄下來)師:好,那我們給透光的蛋寶寶貼上五角星!
3.轉一轉,通過旋轉區(qū)分生蛋和熟蛋
師:接下去海寶要請兩個蛋寶寶進行轉圈比賽了,看一看,他們誰的本領大!
要求:每個小朋友都有一個盒子,所以請你把你的蛋寶寶分別用小手讓它轉動起來,看一看哪一個轉的`快!就把五角星送給他。
幼兒小組操作:將生蛋和熟蛋分別放在桌上的盒子里,然后讓幼兒用手轉動雞蛋,并在會轉的雞蛋貼上五角星,教師在旁指導。
師:你發(fā)現了什么?幼:一個雞蛋寶寶轉的很快。
師:現在我們看一看記錄表,他們搖的時候有聲音,在電筒下看是透光的,請你們來猜一猜,這些蛋寶寶是生蛋還是熟蛋呢?
幼:生蛋,因為生蛋寶寶里面是液體,所以會發(fā)出聲音,看上去透明的,而且轉的很慢。
4.教師將貼有兩個五角星的1號蛋敲開,放在盆子中,驗證猜測,并小結:原來,生蛋里面是液體,搖一搖會發(fā)出聲音,照一照,看一看會透光,轉一轉能夠轉的很慢,有這些特征的蛋就是生蛋。
那誰來說一說,有哪些特征的是熟蛋呢?
幼兒驗證自己的蛋寶寶,猜測正確的幼兒舉手。
師:今天我們學會了這么多方法來分辨生蛋和熟蛋,在生活當中我們也可以用這樣的方法來區(qū)分生蛋和熟蛋,回家你可以試給爸爸媽媽看一看!
活動延伸:請幼兒撥蛋并品嘗熟蛋。
活動反思:
活動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意在創(chuàng)設一個情境,讓幼兒在猜測中激發(fā)起興趣,但是提的問題不是很到位,應該更改為“今天海寶帶來了一個生蛋和一個熟蛋,在不敲碎蛋寶寶的情況下請小朋友來猜一猜!你有什么好辦法?”,將“生蛋和熟蛋有什么不同呢?”這個問題去掉,猜測過后,可以根據教師記錄下來的內容進行判斷是否可行,從而在第二環(huán)節(jié)添加一個步驟,幼兒自由探索,并且交流“你會有什么發(fā)現?”在環(huán)節(jié)二中,共同探索區(qū)分生蛋和熟蛋,主要分為三個小操作,第一個操作幼兒基本上都沒有問題;而在第二個操做中,活動中我使用了幼兒操作代替教師教的辦法,但是發(fā)現不可行,還是需要教師教幼兒使用電筒,并且,如何照一照雞蛋,從而有利于幫助幼兒操作探索,并且省去了臨時添加的再次操作的環(huán)節(jié);
在第三個操作中,同樣也發(fā)現了幼兒轉的時候有所不同,有的幼兒像教師一樣雙手轉雞蛋,但是有的幼兒是單手轉雞蛋,從而導致熟雞蛋沒法轉到最快的速度,因而我邀請一名幼兒上前來掩飾轉雞蛋的方法,讓幼兒從中發(fā)現在轉圈比賽時需要我們用力轉,才能真正的比出轉圈本領大的雞蛋,因為又添設了一個再次操作的環(huán)節(jié),所以時間有些拖沓。在討論中,其他教師也認為可以適當調整三個操作的順序,從而便于幼兒在照一照操作時,仔細的探索,在照一照時需要教師的細致要求,如電筒的擺放位置,電筒照的時候該如何握,最好夾在腿的中間,將雞蛋放在電筒上面,而且需要用身體遮擋住其他光源,才有利于實驗成功。在第二教中,教師們都設想了多種操作的情況,從而讓幼兒更自主。在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中,因為一時疏忽,讓幼兒也敲了生蛋,所以幼兒敲雞蛋的技能還沒學會,把蛋都打在外面了,所以在活動調整后,需要引導幼兒敲熟蛋,從而便于延伸活動品嘗雞蛋的開展。
大班科學教案 篇2
設計意圖
幼兒天生具有好動,好奇,好勝的特點,對任何事物都充滿好奇和新鮮感。他們有太多的為什么,渴望了解世界萬物的因果關系,揭開其中的秘密。橋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隨著交通的發(fā)展,各種各樣的橋已成為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根據兒童實際,了解幼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認真鉆研教材,精心設計有層次,有目標的嘗試活動,引導幼兒通過感官、體驗、親自嘗試的過程中去發(fā)現事物變化起因和內部聯系,培養(yǎng)幼兒積極探索的精神;顒印坝辛α康募垬颉币龑в變豪煤唵蔚牟牧,探索橋更多的奧妙,并在比較實驗中,感受其中的科學原理,體驗發(fā)現的樂趣。
活動目標
1、嘗試用紙做橋(橋墩固定)感知橋的承重能力
2、知道波浪形的橋比平面的橋牢固,探索波浪的多少與橋的承重能力之間的關系。
重點難點
1、探索紙橋橋面波浪的多少與橋的承重力之間的關系。
2、通過操作發(fā)現改變橋面形狀與紙橋承重力的關系
活動準備
1、幼兒每人 4 張長方形的圖畫紙,正方體積木,吸管、墊圈若干。
2、紙橋承重實驗記錄表人手 1 份,記錄筆一支。
3、與教學活動有關的課件
活動過程
一、回憶經驗,導入活動(激發(fā)幼兒活動興趣)1、師:小朋友你們見過橋嗎?你見過什么樣的橋?它們是用什么材料建成的?
2、師:平常我們見過的橋大多都是用水泥鋼筋,石頭或者木頭等材做成的。
二、探究一:幼兒制作紙橋,并嘗試探索平面紙橋的承重力。
1、師:你們見過用紙做成的橋嗎?今天我們一起來試著用紙搭建小橋。
2、師介紹操作材料。
小朋友請試著用兩塊積木做橋墩(橋墩的距離固定)用吸管做橋下流水的寬,紙來做橋面,看誰搭建得又快又好。
3、幼兒嘗試,教師巡回指導。
4、請搭建好紙橋的小朋友嘗試著放墊圈,看看你的橋上最多能放幾個墊圈?并把它的數量記在記錄表上。
5、幼兒集體交流
三、探究二:幼兒嘗試改變橋面形狀,探索其承重力。
師:我們改變橋面的形狀它又能承受多大的力?(可以放幾個墊圈)請小朋友試著用折一折或卷一卷的方法改變橋面的形狀,下面橋墩的距離保持不變,然后在上面放墊圈,最多能放幾個墊圈?
2、幼兒嘗試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3、請小朋友說一說改變形狀后的橋面最多能放幾個墊圈,并進行記錄,發(fā)現了什么?
4、幼兒集體交流。[曲的`橋面與平面橋相比,(彎曲)有波浪的橋面比平面橋能承受更大的重力。]
四、探究三:波浪的多少和承重能力的關系。
1、師:剛才小朋友發(fā)現彎曲(有波浪)的橋面承受的重力變大,要是彎曲的次數變多了,它又能隨以多大的力?現在我們試著讓它反復折疊幾次,看能放幾個墊圈?
2、再次操作探究
、儆變嚎筛鶕约旱囊庠刚郫B不同的次數,然后用墊圈進行探究。
②師觀察幼兒操作情況
、勰阕龅募垬蜃疃嗄芊艓讉墊圈?(并寫在記錄表上)
3、比較哪種形狀的紙橋更有力量?①師通過試驗,記錄比較,你發(fā)現了什么?小朋友們相互交流②小結,紙折疊成波浪形后,能承受的力量變大,每一個波波就像一個小巨人,許多小巨人連在一起力氣就大了(我們回家再和爸爸媽媽一起探究折疊的波浪比
現在多,是不是它的承重力就更大呢?
、弁卣褂變旱纳罱涷,在平時生活中,你發(fā)現哪些東西是利用彎曲后來使它更牢固?(瓦楞紙、塑
鋼瓦、瓦片、紙扇、石棉瓦等)
建筑師們根據一些科學原理,建造了許多堅固的橋,如:中國的趙州橋,美國的金門大橋,小朋友們只要多動腦筋多動手,也能成為一名偉大的工程師。
五、活動延伸:
在活動區(qū)域投放操作材料,讓幼兒自由探究,改變橋墩多少,橋墩之間距離的遠近與紙橋承重力的關系。
活動反思
本主題《橋》前后設計了三個活動,分別是《找找生活中的橋》、《有力量的紙橋》、《橋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旨在通過幼兒的眼睛,欣賞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感受科技進步帶來的變化與發(fā)展。
活動《有力量的紙橋》在談話中回憶經驗,借助生活中各種橋的圖片,與生活情景相融合,激發(fā)孩子活動的興趣。找到新知識的銜接點,教師通過支架式語言:你見過用紙建造成的橋嗎?你們想不想也做一名小小建筑師,試著用紙搭建小橋。將已有經驗與現時活動情景結合起來,蒙發(fā)幼兒探索的欲望。在活動中重視幼兒體驗學習,讓幼兒動手、動腦、動口等,使其多種感受器官共同參與嘗試,促使幼兒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根據幼兒年齡和實際發(fā)展水平出發(fā),由淺入深,讓幼兒學會如何觀察,如何運用自己的經驗進行建構,如何表述自己的發(fā)現等科學探究的方法,如:活動中由平面紙橋,一個墊圈也不能承重,引導幼兒改變橋面形狀后,又能發(fā)現什么呢?橋面所能承受的重力增大,改變形狀后的紙橋面更有力量,再循序漸進,由彎曲次數少到彎曲次數增多又發(fā)現了什么?讓幼兒在實驗操作中體驗發(fā)現的樂趣,并感受總結出其科學原理。
采用開放式的問題引起幼兒內在的學習動機,引導幼兒主動去活動,積極去思考,教師在活動中觀察發(fā)現幼兒的反饋信息,及時給予指導,以便師生之間都能掌握信息。如:讓幼兒明白紙橋的上端(也就是橋墩支撐的地方),不能用墊圈壓住,那樣并不是紙橋自己的力量而是借助了別人的力量。在科學活動中獲得科學的知識和簡單的操作實驗技能與方法。
需改進之處:
1、以后在科學教學活動中,如何將科學原理與生活實際應用相結合起來,還要尋求一種更好的方法。
2、通過這次活動,我覺得還要更好地提高教育機智,提升自身的教學素養(yǎng),并不斷學習,向別人請教更好的經驗。
大班科學教案 篇3
為了讓大班的孩子認識鹽的顏色、形狀、味道等,初步了解鹽,提供了鹽的科學活動教案給老師們借鑒!
活動目標:
1、樂于實驗,樂于與同伴交流,合作。
2、在實驗中發(fā)現鹽溶于水后會增加水的浮力,鹽越多浮力越大。
活動準備:
1.大小芋頭塊、碗、勺子若干;鹽、味精、糖。
2.記錄紙、筆。
3.有關死海的故事。死海的掛圖。
活動過程:
一.引導,激發(fā)幼兒的探索欲望:
1、師:這是一塊土豆,如果我把它放到水里,會沉下去還是浮起來?
幼:沉下去
師:那么你們有什么辦法可是使它不沉下去,浮在水面上嗎?
幼兒討論,說各自的辦法。
2、教師演示實驗。
出示兩只杯子,一杯裝滿自來水,一杯裝滿鹽水。
師:我把芋頭放在兩個杯子里,小朋友觀察下會不會有不一樣的事情發(fā)生呢?
自來水杯里的芋頭沉了下去,鹽水杯里的芋頭浮了起來。
師:小朋友,你們知道為什么這個杯子里的芋頭會浮起來嗎?
幼兒搖頭。
二.小組合作,操作實驗:鹽能使芋頭塊浮起來。
1、說明實驗規(guī)則:
師:老師為你們準備了鹽,糖還有味精,這三種東西有一種可以使芋頭浮起來,請你們來做小科學家,小組合作來做實驗,先把碗里的'鹽,糖還有味精分別舀進三個杯子中,用筷子攪拌到他們完全溶解后,再放入芋頭塊,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現象會發(fā)生呢?然后把你觀察到的現象用喜歡的圖畫或者符號紀錄在這張表格上。
2、幼兒進行實驗,師巡視,發(fā)現問題,即使糾正。
3、匯總
師:剛才你們在實驗中發(fā)現了什么?
讓幼兒抒發(fā)自己的意見。
師小結:從剛才的實驗結果可以看出放了一樣多的糖、味精和鹽,但糖和味精都沒能使芋頭塊浮起來;只有鹽溶解在水中讓芋頭塊浮起來了。
師:你們知道為什么鹽能讓芋頭浮起來嗎?
師生共同小結:只有當鹽達到一定濃度后芋頭才能浮起來,鹽越多水的浮力越大。
三.經驗拓展:死海的故事
有關“死海”的介紹。
師:剛才我們從實驗中知道:鹽溶解在水中后能增加水的浮力,鹽越多,水的浮力越大。下面請大家一起來看這幅畫:這是大海,我們都知道海水里有鹽,如果人躺在海面上一動不動會怎么樣?而這片海名叫死海,聽說過沒有?你們知道死海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嗎?人在死海中躺著一動不動,它也能讓你漂浮在海面上,還能浮在海面上看書看報呢,真神奇。為什么死海能讓人漂浮在海面上呢?
幼兒各自抒發(fā)看法。
師小結:死海里有非常非常多的鹽,它的含鹽量是普通海水的十倍,死海里的水浮力非常大,所以人能漂浮在海面上。
活動延伸:
請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媽媽用更多的東西來做實驗,看看每種沉下去的東西需要多少鹽才能浮到水面上來。
【大班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大班科學教案:有趣的電池_大班科學教案07-05
大班科學教案:昆蟲找家_大班科學教案07-05
大班科學教案:神奇的力_大班科學教案07-02
大班科學教案:有趣的蛋_大班科學教案07-01
大班科學教案:水瓶的秘密_大班科學教案07-01
大班科學教案:磁鐵的奧秘_大班科學教案07-01
大班科學教案:會爬高的水_大班科學教案07-01
大班科學教案:樹葉里的秘密_大班科學教案07-01
大班下科學教案01-30
大班科學教案(經典)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