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10篇(熱門)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科學教案 篇1
目標:
1.通過實驗,感知空氣有壓力。
2.在自由操作的過程中,產生積極探索的愿望。
3.知道實驗的成敗與操作方法的正確與否有關。
經驗準備:知道空氣無處不在。
物質準備:1.水盆、玻璃杯、乒乓球、泡沫小船人手一份。2.報紙人手多份。3.擦手布每組兩條。
活動過程:
一、實驗一:不怕濕的報紙。
1.幼兒認識材料:水盆、玻璃杯、報紙。
2.引題。教師問:“玻璃杯里有什么?”
教師將報紙塞入杯底,倒扣入水盆里,問:“報紙會怎么樣?”
3.教師提出實驗任務:“報紙到底有沒有濕?請你們自己試試看”(提醒幼兒回憶剛才教師的操作方法,杯底朝上,杯口向下)。
4.幼兒進行實驗操作
5.集中討論:
。1)“在玩的時候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最后得出結論:杯子歪了,水中出現(xiàn)泡泡,報紙濕了;杯子筆直的,沒有出現(xiàn)泡泡,報紙是干的。
。2)“為什么杯子筆直放入水中,沒有出現(xiàn)泡泡,報紙是干的.?杯子有點歪了,冒了泡泡,報紙就濕了?”
。3)教師小結:當杯子斜著放下去或斜著拿上來時,杯子里的空氣就跑到外面去了,水面上出現(xiàn)了泡泡,空氣的力氣變小了,當不住水的力氣,水就到杯子里了,報紙就濕了。
6.幼兒再次操作,加深幼兒的理解
二、實驗二:會升降的乒乓球。
1.認識材料:乒乓球。
2.將乒乓球放在水中,讓幼兒看看乒乓球在水的什么位置上。
3.教師提出實驗任務:如果你們象剛才那樣將玻璃杯口對準乒乓球筆直的倒扣進水里,乒乓球的位置會不會有變化呢?
4.幼兒進行實驗操作。
5.集中討論:你剛才發(fā)現(xiàn)了什么?為什么乒乓球會沉到水底?
6.教師操作。
7.總結:空氣有壓力。
延伸活動:
建造“海底船舶基地”。(解決實際問題)
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向幼兒介紹沙漠,擴大幼兒對自然界的了解。
2、認識沙漠里的駱駝,了解駱駝的主要特征以及沙漠中的其他生物。
3、激發(fā)幼兒探索大自然的愿望。
【活動準備】
1、有關沙漠自然風光及防治沙漠化的音像資料。
2、幼兒用書人手一冊,實物投影儀一臺,人手一支筆。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觀察實物投影儀放大的畫面,初步了解駱駝的主要特征。
師:畫面上有什么?駱駝是什么樣子的?
師:駱駝的身上有什么?它們有什么特殊的用處?
師:駱駝喜歡吃什么?駱駝生活在什么地方?
師:駱駝有什么用途?
教師小結:駱駝生活在沙漠里,駱駝色身上有厚厚的毛,可以防止身體里的水分散失,還可以白天防曬,晚上保暖。
駱駝的眼睛會產生許多眼淚,讓眼睛不干燥,而且有長長的`睫毛,可以阻擋沙子跑進去。駱駝的鼻子可以閉合,這樣可以防風沙。駱駝耳朵里有好多毛?梢苑郎匙优苓M去。駱駝的身上有駝峰。駱駝氛圍單駝峰和雙駝峰。駝峰可以儲藏營養(yǎng)。駱駝的腳底有寬寬厚厚的肉墊,不怕熱熱的沙子,也不會陷進軟軟的沙里。
駱駝是沙漠里的交通工具,有人稱駱駝為沙漠之舟。
2、組織幼兒討論:
師:你見過沙漠嗎?沙漠是什么樣子的?
師:沙漠里有什么?(仙人掌、蝎子等。)
師:為什么人們把駱駝稱為“沙漠之舟”?
師:沙漠對我們人類有什么危害?我們應該怎樣防止沙化?
3、組織幼兒觀看介紹沙漠的錄像。了解沙漠的特性以及沙漠里生活的動植物。
4、引導幼兒閱讀幼兒用書。
、儆^察畫面,說說:沙漠里有哪些動物?它們叫什么名字?
、谡埬阌眠B線的方法幫助駱駝走出沙漠。
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認識一些生活中的高科技產品,知道它們的特別功能。
2、通過自主設計的游戲活動,激發(fā)科學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3、激發(fā)對高科技產品的關注興趣和從小愛科學的熱情。
活動準備
1、圖片-可視門鈴、指紋鎖。
2、房間圖-小兔家。
活動過程:
一、設置情景,引發(fā)幼兒對高科技產品的關注。1、出示一張可視門鈴的圖片提問:這是什么?他和我們家里平常的門鈴有什么不一樣?人們怎么會想到要發(fā)明這樣的.門鈴?2、出示一張指紋鎖提問:這又是什么?怎么這個鎖沒有插鑰匙的鎖孔?你知道它有什么特別的地方?為什么要利用指紋鎖?(它不用鑰匙,很方便,而且提高了安全性。)
二、通過故事情景,引發(fā)幼兒對日常生活中問題的想象和思考。1、出示一張簡陋的房間圖提問:小兔搬新房子了,看!這是小兔家的房子,這個房子里有什么?(桌、椅等家具。)小兔在新房子里生活,很多地方都不方便,小朋友,你們有什么好辦法幫助他?2、教師講解情景,感知日常生活中的難題。(1)洗碗太累了,先要用洗潔精,然后再沖洗,再消毒,真麻煩。(2)家里的臟衣服真多,小兔每天都要洗衣服真累。(3)電腦太大占地方怎么辦?能一直帶在身邊嗎?(4)上班回來好累呀,真想一到家,就能馬上洗個熱水澡,怎么辦?(5)夏天房子里太熱,冬天太冷,怎么辦?3、請小朋友想辦法,幫小兔解決生活中的困難。
三、閱讀幼兒用書,感知各種各樣的餓家用電器。1、看圖認識各種高科技家電產品,說出它們的名稱和用途。2、小結:高科技產品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的方便和快捷,每一種產品都有自己特殊的功能,我們小朋友好好學習,長大了也要發(fā)明許多高科技產品,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快樂,好嗎?延伸活動調查表:我家的高科技產品。
科學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季節(jié)在變化,周圍的樹木也在悄悄地發(fā)生著變化。落葉樹的樹葉薄而大,為了減少水分蒸發(fā),它們由綠變黃、變紅,逐漸枯萎并隨風飄落。常綠樹的葉子肥 厚而細小,表面還有一層蠟質來鎖住水分,所以它一年四季常綠。
【活動目標】
1.了解常綠樹、落葉樹的主要特征,能區(qū)分落葉樹和常綠樹。
2.能運用觀察、觸摸等方式,發(fā)現(xiàn)并初步概括出常綠樹葉與落葉樹葉的不同。
3.對樹木的特征和變化感興趣,知道愛護樹木。
【活動準備】
1.活動前帶幼兒觀察幼兒園的樹木并拍照,觀察、采集各種落葉樹和常綠樹的樹葉。
2.活動背景圖表、圖片,“幼兒學習材料”——《秋天多美好》。
【活動建議】
1、請幼兒觀察樹的.照片,討論發(fā)現(xiàn)落葉樹和常綠樹的不同。
提問:你認識這些樹嗎?秋天到了,它們的葉子有什么變化?
小結:秋天到了,有些樹的樹葉會變黃、變紅、變干枯,并從樹上落下來,這些樹叫落葉樹。有些樹的樹葉一年四季都是綠的,這些樹叫常綠樹。
2、幼兒分組觀察收集到的樹葉,發(fā)現(xiàn)落葉樹葉和常綠樹葉的不同。
(1)將收集到的樹葉按照落葉樹和常綠樹分別放到兩個籃子里,引導幼兒分別選擇進行對比觀察。
提問:看一看,葉子的形狀、大小、厚薄有什么不同?摸一摸,葉子表面的感覺有什么不同?
(2)小結:落葉樹的葉子比較大,薄而軟,顏色變淺、變黃,摸起來比較粗糙。常綠樹的葉子比較細、小,厚而硬,顏色多是深綠色,摸上去比較光滑。
3、結合《秋天多美好》分析、判斷幾種常見樹(是落葉樹還是常綠樹)。請幼兒觀察《秋天多美好》第4一5頁上的各種樹木和它們的葉子,結合經驗和圖片進行分析判斷,記錄在圖表中,鼓勵幼兒說出根據。
【活動延伸】
鼓勵幼兒探究落葉樹落葉以及常綠樹不落葉的原因并進行記錄,引導幼兒在科學區(qū)進行分享。
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了解水可以使我們身邊的環(huán)境變得干凈。
2、了解不同的玩具有不同的清洗辦法。
活動準備
提供各種玩具圖片的幼兒操作包和筆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1、導入、引起興趣
師:今天老師給你們猜個謎(幼兒猜謎——水)。
2、談話討論
師:水有什么作用?
小結:水可以解渴、水可以清洗,世界上的'生命都離不開水,水的本領真大。
師:這里有許多玩具臟了,怎樣用水把它們清洗呢?
3、幼兒完成操作包
師:操作包中有哪些玩具?
用什么方法可以讓這些玩具變得干凈?
幼兒操作
交流操作結果
活動生成及建議
1、此活動可以延伸到生活領域,幼兒有了這些知識經驗后,可以在生活區(qū)域中選用合適的方法清洗各種玩具。
2、討論:自然角中的植物是否每天都需要澆水?需要澆多少水?什么時候澆合適?
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 通過觀察實驗認識紙的種類和特性。
2、 通過分組活動、加深對紙的認識,培養(yǎng)幼兒的動手能力。
3、 教育幼兒愛惜紙張和書本。
活動準備:
1、 用多種紙制成的紙娃娃一個。
2、 VCD、碟片《造紙的過程》
3、 各種紙、固體膠
活動過程
一、 簡要了解紙的制造過程,導入活動
1, 出示數(shù)張紙,提問:這是什么?紙是用什么造出來的?怎么造的呢?你想不想知道?
2, 放VCD,引導幼兒觀察,通過提問,讓幼兒了解紙用樹皮、植物的`根、莖、葉等加工成的。
二、 認識紙的種類
1、 出示紙娃娃,教師以紙娃娃的口吻說話:“小朋友好,我是一個特別的娃娃,請你猜一猜,我是用什么作成的?摸一摸我身體的各部分材料有什么不同?摸上去有什么感覺?找一找,你的盒子里有沒有相同的材料。
2、 請幼兒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紙娃娃的各部分材料,啟發(fā)幼兒把自己的發(fā)現(xiàn)告訴大家。
3、 幼兒討論回答,師生小結,紙有多種多樣的,它們顏色不同,厚薄不同,軟硬不同。
三、 通過實驗,認識紙的特性
1、 教師為幼兒提供材料
2、 幼兒分組實驗,并思考,你發(fā)現(xiàn)了紙可以怎么樣?
3、 引導幼兒運用多種方式,進行探索,輕聲交流實驗結果。
教師小結:紙具有易燃、易撕、易濕、易皺、可折、卷、體輕等特點。
四、 觀察紙制品,了解紙的用途
1、 出示圖書、扇子、包裝盒等紙制品,告訴幼兒紙可以做成許許多多的物品。
2、 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紙,啟發(fā)幼兒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是用紙做的?紙可以做什么?教育幼兒愛惜紙張和書本。
五、
幼兒分組操作
教師為幼兒提供各類紙,提問:“你想用什么樣的紙發(fā)明什么?它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用處?請你做一做,說一說!
科學教案 篇7
目標:
1.觀察并快速記憶正方體積木的數(shù)量及其顏色序列,提高有意注意和記憶能力。
2.體驗對壘游戲的快樂。
準備:
1.廢舊紙筒(也可用PVC圓管替代)若干個,紙筒高約30厘米、直徑約6厘米,外面分別包上紅紙和金紙。
2.正方體積木24塊,邊長為3.5~4厘米,其大小要恰好能放到紙筒內使之豎立。每個正方體積木的六個面貼上相同顏色的紙。
玩法:
1.幼兒三人結伴游戲,游戲前先協(xié)商,一名幼兒做裁判員,兩名幼兒做對壘賽手。裁判員取一紅色紙筒,將各色正方體積木放置在桌子中央。兩名賽手各取一個金色紙筒,準備游戲。
2.游戲開始,裁判員先報出一個數(shù)字(比如"4",根據紙筒高度,筒內最多放不超過8塊的積木,所以所報數(shù)字要控制在8以內),然后取相應數(shù)量的積木(顏色可任選)投入紅色紙筒內。
3.裁判員在桌子上搖動已放入積木的紅色紙筒,使積木在紙筒內堆疊成柱,接著輕輕提起紙筒,呈現(xiàn)堆疊的彩色積木柱。兩名幼兒迅速記憶積木的數(shù)量及其顏色序列,稍后,裁判員重新用紅色紙筒套住這個彩色積木柱。
4.裁判員發(fā)出"開始"口令,兩位賽手根據自己的記憶,按裁判員堆疊的積木數(shù)量及其顏色序列迅速在各自的金色紙筒內有序放置積木,然后三人各自同時在桌子上輕輕搖動紙筒。
5.三人同時提起紙筒,看看兩位賽手各自的金色紙筒內的積木數(shù)量及其顏色序列是否與紅色紙筒內的`一致。
規(guī)則:
1.游戲也可有多名幼兒同時參與,紅色紙簡內的積木既可由裁判員放入,也可由賽手放入,以增加趣味性和挑戰(zhàn)性。
2.金色紙筒內的積木數(shù)量及其顏色序列與紅色紙簡內的相同者為勝,否則為輸。
3.提紙筒時要注意控制手腕的力量,注意不要讓紙筒碰倒彩色積木柱,若積木倒塌則重新游戲。
4.該游戲也可變換花樣,比如,在積木的六個面貼上不同的幾何圖形、數(shù)字,讓幼兒玩"圖形記憶""數(shù)字記憶"等游戲。
評析:
"搖搖筒"游戲設計的亮點有二:一是取材簡便,教師巧妙利用了紙筒封閉的特點,讓幼兒觀察和記憶正方體積木的數(shù)量及其顏色序列,從而訓練了幼兒的有意記憶能力。二是玩法和規(guī)則獨特,游戲既可以雙人對壘,也可以多人參與。游戲中,幼兒需自主商議分配角色。本游戲雖然以發(fā)展幼兒有意記憶為主要目的,但在游戲過程中我們也看到了幼兒之間的積極互動。
科學教案 篇8
過程與方法:
●能夠理解不同的物品可以產生不同的能量。●能夠區(qū)分不同的物品可以產生的能量。
科學知識:
●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的區(qū)別。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能意識到能源的重要性!衲鼙Wo不可再生性能源,開發(fā)新能源。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出示P47的圖片。
師問:
請指出圖片中的物品名稱。
學生回答圖片中和物品名稱。
問:
這些物品都利用了哪些能量?
請學生回答。要求說得明白具體,并一一對應,不能隨便說。
師小結:
生活中,有許多物品都利用了能量,而我們把能產生能量的物品稱為能源。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能源一課。
二、新課
1、了解能源的
師問:
在生活中,我們使用的能源大多是哪里來的?
學生可以盡情地說,師要有規(guī)律地板書在黑板上。
師問:
同學們說了這么的物品,你們找找看,它們之間有沒有相同的地方,并給它們分分類?
學生討論并匯報。
師小結:
我們生活或生產中使用的能量大部分來自煤炭、石油、太陽能、風能等這些能源。但它們有著很大的區(qū)別,像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燃料,它們是不可再生的,因此被稱為不可再生性能源,像太陽能、風能、水能等能源可以再生的,被稱為可再生能源。
師問:
對于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
學生表達自己對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的'理解。
2、了解能源的重要性
請學生閱讀P48的資料,并思考你有什么啟發(fā)?
學生閱讀資料。
請學生說說對閱讀資料后的想法。
師小結:
人們在生活生產中都離不開能量,而其中礦物燃料所占比重相當大,而這些能源都是要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才能形成,這些能源只要用一點就會少一點,這些能源的消耗非常大,有的能源已面臨到枯竭的危險。所以,我們在使用能源時要注意保護這些能源,并且多開發(fā)一些新能源或使用可再生能源。
3、制作可再生性能源的模型
各小組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書中的一種再生能源的模型。
各小組自行制作,教師巡視指導。
各小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動手操作自己的作品。
科學教案 篇9
設計意圖:
水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幼兒對水的游戲非常喜愛.通過嬉戲、玩耍,孩子可以在不經意中發(fā)現(xiàn)許多關于水的科學知識。本活動試圖通過簡易實驗,幫助孩子了解簡單的科學探究途徑、方法,學習開展科學探究必要的記錄手段,思考生活中的科學現(xiàn)象。
活動目標:
1.讓學生在猜測、實驗、記錄中感知沉與浮。
2.在活動中引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yǎng)其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3.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現(xiàn)象,并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xiàn)象。
4.培養(yǎng)幼兒對科學現(xiàn)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5.培養(yǎng)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1. 在整理箱中提前裝好水。
2. 石頭、磁鐵、乒乓球、積木等若干。
3. 記錄紙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1. 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幼兒探究的興趣。
(1)出示實驗材料,引導幼兒觀察、發(fā)現(xiàn)材料的特征。
(2)設計游泳比賽的情景,請幼兒猜想、預測材料“跳人”水中的現(xiàn)象!斑@么多的東西,要進行一個游泳比賽,它們跳到水里會怎樣呢?”
2.簡單操作,并記錄。引導幼兒初步建立猜測、假設的概念。
(1)教師記錄自己的假設,并詳細說明怎樣使用記錄表。
(2)引導幼兒自己猜想、假設并記錄。提示幼兒:“這些東西跳到水里會是什么樣
的呢?我們來猜一猜。不要講出來,先用筆把我們猜到的畫下來!(老師指導幼兒記錄的方法。)
3. 實驗操作。
(1)通過實踐操作,引導幼兒體驗“浮”與“沉”的.概念。
師:現(xiàn)在我們來做一個實驗,驗證一下是否和我們的猜測一樣。
例如:把一個積木和石頭分別投到水里,請幼兒觀察積木在水里是怎樣的!拔覀冇靡粋詞來說一一“浮”,表示積木在水的上面!庇猛瑯拥姆椒ㄒ龑в變河^察石頭是“沉”的,表示石頭在水底下。
(2)鼓勵幼兒用圖示表示自己看到的實驗結果。
提示:將結果畫下來,必須根據自己看到的情況來畫。
(3)幼兒自由操作,并記錄結果。
先記好的幼兒將記錄的結果與自己的預測進行比較,教師幫助幼兒整理對物體沉浮現(xiàn)象的認識。
4.交流實驗記錄結果(鼓勵幼兒將自己的觀察記錄結果與他人分享與交流)。
請幼兒說說自己為什么這樣記錄。每一個符號表示什么。假設與實驗是否一樣。
5. 教師小結。
(1)引導幼兒將猜測、假設與實驗結果對照,強調記錄的真實性。
(2)與幼兒回憶活動中自己的操作與記錄。
6.激發(fā)幼兒繼續(xù)探究的興趣,提出延伸問題。
請幼兒想一想,在我們的生活中,幼兒把家里的東西放在水里是沉的還是浮的?試試看,并嘗試自己做記錄,帶來與老師、小朋友們分享。
設計評析:
由于小班幼兒的思維仍然處于直覺行動階段,所以他們常常停留于游戲的表面,而忽略了實驗內在的教育價值。本設計創(chuàng)設的情境容易引起幼兒的興趣,教師的引導給了幼兒積極、大膽參與和猜想、假設的空間。
小班幼兒記錄的意識還未建立,記錄能力相對較弱。設計中提供的記錄表提供了可以參考的支架。
鼓勵學生尊重與傾聽他人的觀點,幫助他們學會互相學習。
科學教案 篇10
【活動目標】
1、萌發(fā)對蛞蝓的興趣,進而發(fā)展為對動物的興趣。
2、了解蛞蝓的外形特征、生活習性,知道蛞蝓是害蟲。
3、能對類似動物進行比較分析。
【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蛞蝓,激發(fā)對動物的興趣。
難點:能區(qū)別蛞蝓和蝸牛的異同點。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了解蝸牛的特征及生活習性。收集關于蛞蝓的資料。
物質準備:組織幼兒捕捉蛞蝓和蝸牛,每組一個盛有蛞蝓和蝸牛的盒子。
【活動過程】
一、觀察蛞蝓的外型特征。
1、出示盒中的蛞蝓。
先讓幼兒討論再告知正確的名稱――蛞蝓。
2、引導幼兒觀察比較蛞蝓和蝸牛的異同點。
小結:蛞蝓身體圓而長,沒有殼,頭上有兩對觸角,一對長,一對短,沒有腳,而是在接觸地面的腹部生成一種能動的肉足,也叫腹足兩只小眼睛長在長觸角上。
二、知道蛞蝓的生活習性。
1、在什么天氣、什么地方容易找到蛞蝓?
2、為什么也叫它鼻涕蟲?身上的'粘液有什么作用?
3、蛞蝓喜歡吃什么?
4、蛞蝓生活在哪里?怎么過冬天、夏天的?
小結:蛞蝓的身體會分泌粘液,它爬過后粘液留在地上就會留下一條白線,所以也叫鼻涕蟲,它生活在陰溝等陰暗潮濕的地方,夜晚出來活動。喜歡吃蔬菜、果樹等農作物。
三、認識蛞蝓對人類的危害。
蛞蝓在夜間爬出來活動,被它爬過的食物變臟,衣服變脆,專門破壞農作物,是害蟲,為了防止蛞蝓破壞植物,可在菜園和果圓周圍撒些石灰,它們就進不來了。
四、鼓勵幼兒提出有關蛞蝓的問題,大家討論。
活動延伸:在自然條件下觀察蛞蝓。
【活動評析】
一、設計意圖
蛞蝓一般生活在潮濕陰暗的地方,雖然常見到,但幼兒因怕臟而很少去仔細觀察。通過本次活動,旨在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比較能力,讓幼兒明白不管是益蟲還是害蟲,我們都應了解它,從而激發(fā)幼兒對動物的關注之情。此活動首先通過實物及幼兒自己的發(fā)現(xiàn)讓幼兒產生觀察、探索的興趣,并在幼兒產生好奇的時候對蛞蝓和蝸牛進行比較,找出它們的異同點,使幼兒很快地了解到蛞蝓的特性;顒又羞讓幼兒了解蛞蝓對人類造成的危害,因此這一部分要深入探討,并可插入一些關于生態(tài)平衡的知識。
二、效果分析
幼兒的求知欲越來越強,對于不認識的的動物等特別好奇,因而在實物的幫助下幼兒提問較多,但因為幼兒很少去仔細觀察,很多幼兒雖見到但不知道它的名稱。由于幼兒對蛞蝓有強烈的好奇心,因此在教師有意識的引導下幼兒能逐步地解開蛞蝓之迷,F(xiàn)在幼兒的環(huán)境意識越來越濃了,當知道蛞蝓是害蟲時,就表示要消滅它,老師借此機會向幼兒介紹了有關自然界生態(tài)平衡的粗淺知識。幼兒對此興趣較濃。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經典)科學教案08-01
【精選】科學教案07-29
科學教案07-20
【經典】科學教案08-31
科學教案(精選)08-14
[經典]科學教案09-02
科學教案04-06
有關科學教案02-06
科學教案模板03-27
必備科學教案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