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案【范例15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shù)慕虒W方法。那么優(yōu)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生物教案1
一、教學目標
1.概述DNA分子的復制。
2.通過討論交流DNA分子的復制,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3.探討DNA復制的生物學意義;體會證明半保留復制的實驗的巧妙之處。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DNA復制的條件、過程和特點。
【難點】DNA分子復制的過程。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提問:
1.一份重要的文件,要留下完全相同的副本,最好的辦法是什么?
2.作為遺傳物質的DNA,在傳遞遺傳信息的時候是如何由一份變成兩份傳遞給后代的呢?引出課題——《DNA的復制》。
(二)新課教學
1.播放DNA復制的視頻,并提出要求仔細觀看,在視頻結束之后要描述DNA復制的大體過程。
2.同學們自學課本內容之后以小組的'形式討論一下問題:
(1)DNA復制過程的特點有哪些?
(2)DNA復制需要哪些條件?
(3)DNA復制的場所在哪里?在什么時間進行的?
教師補充:DNA復制所需要的酶有多種,教材中介紹的“DNA解旋酶”、“DNA聚合酶”只是其中主要的兩種。
在大體了解DNA復制的過程之后要求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敘述整個過程,同桌兩人為一組進行敘述。
3.教師補充:結合教材經(jīng)典實驗中大腸桿菌的半保留復制圖例,計算在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中含15N-DNA分子的個數(shù)及所占比例,進一步強調DNA半保留復制的特點。
讓學生分析子代DNA與親代DNA的堿基序列的特征。提問:DNA自我復制有何生物學意義?。
(三)鞏固提升
角色扮演小游戲:10名同學組成DNA分子一條鏈,兩條鏈共20名同學。扮演復制一次形成的DNA分子。
(四)課堂小結
組織學生分享本節(jié)課的收獲。
(五)布置作業(yè)
搜集基因的資料。
四、板書設計
高中生物教案2
一、教材分析
“其他植物激素”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三章第三節(jié)的教學內容,本節(jié)課包括“其他植物激素的種類和作用”和“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的應用”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明確了植物體內并非只有生長素,還有其他種類的植物激素,它們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共同協(xié)調對植物體的生命活動進行調節(jié)以適應環(huán)境。第二部分介紹了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的應用,幫助學生理解科學——技術——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本節(jié)內容與前兩節(jié)“生長素的發(fā)現(xiàn)”和“生長素的生理作用”一脈相承,通過對前兩節(jié)內容的補充和完善,使學生形成植物激素調節(jié)的知識網(wǎng)絡,對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jié)有了全面系統(tǒng)的認識。
二、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學習“生長素的發(fā)現(xiàn)”和“生長素的生理作用”,已經(jīng)知道了生長素的合成、分布和運輸方式,理解了生長素的生理作用;也明確了植物激素的概念,知道其他植物激素還有赤霉素、細胞分裂素、脫落酸和乙烯等種類。但是,學生對于其他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分布部位和生理作用等知識還知之甚少,對于激素間的相互作用也不清楚,這就為本節(jié)課的學習提供了必要性。
周至縣盛產(chǎn)獼猴桃,很多學生對獼猴桃種植過程中應用膨大劑增產(chǎn)的事例也非常熟悉,但對膨大劑是一種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卻一無所知。所以,這些生活經(jīng)驗為本節(jié)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三、教學設計思路
基于以上分析,本節(jié)課的設計思路如下:從本地“獼猴桃之鄉(xiāng)”的地域特點出發(fā),對教材進行重新整合。本節(jié)課的導入沒有用課本中的問題探討,而是用學生熟悉的獼猴桃增產(chǎn)使用的膨大劑(一種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來導入新課,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膨大劑作為懸念,還能為后面探究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的應用埋下伏筆。對于第一部分內容“其他植物激素的種類和作用”的教學,并不是直接給出教材上的現(xiàn)成結論讓學生死記硬背,而是利用學案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背景資料,讓學生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學生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初步探究之后,再結合教材進行總結,讓知識的獲得成為探究的過程。第二部分內容“激素之間的相互作用”需要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系的`思維,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的應用這部分內容是進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滲透STS教育的良好材料,能引導學生辯證的看待問題。所以,采用“提供資料、問題引導、小組討論”的策略。討論可以使學生始終積極的思考和交流,對植物激素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達到深入理解,并學會從系統(tǒng)的角度認識生命活動的規(guī)律。最后,將“膨大劑增產(chǎn)之謎”作為課后研究性學習,讓學生結合生產(chǎn)實際,切身感受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應用的利弊,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落到實處。
四、教學目標
生長素、還有細胞分裂素、赤霉素、脫落酸和乙烯等。那么膨大劑是不是一種激素?它的作用過程是不是激素調節(jié)?本節(jié)課的學習將為我們揭曉答案。
(一)、其他植物激素的種類和作用
1、學生閱讀導學案上的資料分析,完成相關問題。請學生代表展示、討論答案。資料分析
提示:
、俪嗝顾赝怀龅纳碜饔檬谴龠M莖的伸長,引起植株快速生長。赤霉素還有解除休眠和促進萌發(fā)的作用。
、谝蚁┠艽龠M果實成熟。這是因為一個成熟水果放出的乙烯,能夠促使全箱水果都迅速成熟。
、勖撀渌崮艽龠M葉片等的衰老和脫落。
2、學生自主閱讀教材54頁的圖3—8,理解其他植物激素的種類和作用。之后,要求學生脫離課本,獨立完成學案上的表格內容,最后,同桌互相檢查。
。ǘ┲参锛に亻g的相互作用
學生閱讀資料分析,然后小組討論下面的問題。
請小組代表回答,其他小組進行補充和修正。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在植物的生長發(fā)育和適應環(huán)境變化的過程中,各種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調節(jié)。激素調節(jié)只是植物生命活動調節(jié)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長發(fā)育過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組在一定時間和空間上程序性表達的結果。
。ㄈ┲参锷L調節(jié)劑的應用
1、學生閱讀教材54-55頁,明確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的概念和特點,區(qū)別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并對“膨大劑是不是植物激素”進行分析。
2、討論課本55頁“資料分析——評述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的應用”。請學生代表舉例分析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的作用和應用,并分析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對人類是有利還是有害?
教師提示:通過以上討論,大家對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的作用和應用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同時意識到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使用不當可能會帶來負面影響,人類應當合理使用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那么,我們應如何保證合理使用,避免危害的發(fā)生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回家后就大家熟悉的膨大劑展開研究性學習。
【歸納總結】(見板書設計)
【當堂檢測】
1、下列有關植物激素的敘述,錯誤的是()
A.生長素能促進細胞伸長
B.細胞分裂素能促進花的脫落
C.乙烯能促進植物果實的成熟
D.脫落酸促進果實脫落
2、煙草“打頂”有利于煙葉產(chǎn)量和品質的提高,但“打頂”后腋芽的生長會影響煙草的產(chǎn)量和品質,為解決這個問題,應該在“打頂”后于傷口施用() A.細胞分裂素B.乙烯生成物
C.赤霉素類物質
答案:1B2D八、作業(yè)布置
1、自然生長的植物在果實成熟過程中,各種植物激素都有明顯變化。在植物生理學家研究了某種果實成熟過程中的激素變化如下圖所示。請據(jù)圖回答:
生長素赤霉素乙烯D.生長素類似物
細胞分裂脫落酸細胞分裂素細胞伸長成熟衰老
。1)生長素的化學本質是。在果實的細胞分裂和細胞伸長時期生長素濃度較高,其原因是。
。2)從圖中可以看出,除了生長素能促進細胞伸長外,也具有這樣的作用,其主要合成部位是。
高中生物教案3
教學目標
一、知識方面
1、使學生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
2、使學生掌握有氧呼吸的過程
3、使學生理解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
4、使學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意義
5、使學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質
6、使學生理解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這兩種生物界最重要的兩種生理過程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二、能力方面
1、通過分析有氧呼吸的過程,訓練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思維品質。
2、通過讓學生對比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異同,培養(yǎng)學生列表比較能力和歸納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
通過引導學生討論利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原理,提出使作物增產(chǎn)的措施,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增強學生對科學、技術、社會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關心身邊的科學的意識,同時進行生命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jié)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之一。教材包括、有氧呼吸、無氧呼吸以及呼吸作用的意義等四部分內容。
1、呼吸作用的概念
教材中提及的呼吸的概念基本上和初中生物課本中提到的類似,只是更加強調發(fā)生的部位在細胞中,氧化的底物不只是葡萄糖,還有糖類、脂類和蛋白質,這部分內容對學生進一步深入學習呼吸作用原理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2、有氧呼吸
教材首先指出有氧呼吸是高等動、植物進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通常所說的呼吸作用就是指有氧呼吸。
接著教材給出了有氧呼吸的總反應式,在此基礎上結合插圖闡述了有氧呼吸全過程的三個階段、并且指出了各階段進行的場所:
第一階段是葡萄糖脫氫,產(chǎn)生還原性氫、丙酮酸和少量的ATP,這個階段在細胞質的基質中進行。
第二階段是丙酮酸繼續(xù)脫氫,同時需要水分子參與反應,產(chǎn)生還原性氫、二氧化碳和少量的ATP,這個階段在線粒體中進行。
第三階段是前兩階段脫下的氫與氧氣結合生成水,這一階段產(chǎn)生了大量的ATP,這個階段也在線粒體中進行。
3、無氧呼吸
教材首先說明生物一般是在無氧條件下能進行無氧呼吸,并分別闡述了高等植物細胞的無氧呼吸及其場所、高等動物細胞的無氧呼吸及其場所。
然后教材對一些高等植物的某些部分在進行無氧呼吸時也可以產(chǎn)生乳酸又做了補充說明;同時教材還用小號字對有氧呼吸的進化做了簡要的介紹。
教師在這里應補充無氧呼吸與發(fā)酵這一組學生易混淆的概念。
4、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異同
教材是以圖表結合講述的形式,對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區(qū)別進行了比較。
5、呼吸作用的意義
教材從兩個方面論述了呼吸作用的意義,其一,為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其二,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能量;在這里教師有必要對呼吸的意義作適當?shù)难a充,如:呼吸作用過程中的中間代謝產(chǎn)物是進行各物質轉化的原料;再如有氧呼吸的出現(xiàn)對生物進化速度所起的巨大推動作用等。
教法建議
1、引言
因為呼吸作用在初中生物課上也是重點學習的重要生物學原理之一,所以學生對呼吸作用的最基本的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還是有基礎的,因此引言可從學生已有的對呼吸的理解作為切入點,教師可設計問題串檢測學生對呼吸的理解程度,并把引言和教材中的呼吸作用概念合并在一起進行教學。
2、有氧呼吸
。1)讓學生比較初中和高中生物學課本所給的有氧呼吸的總反應方程式,在比較中體會有氧呼吸的產(chǎn)物與反應物都需要水這一事實。
。2)有氧呼吸的過程
、儆醒鹾粑^程程中的物質變化和ATP的產(chǎn)生
在引導學生討論以葡萄糖為底物的有氧呼吸的三個階段時,可采用如下教法:教師一邊寫化學反應程式,一邊讓學生配平反應式,同時參看課本圖解的方法來進行教學。
A、第一階段:在細胞質的基質中,一個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兩個分子的丙酮酸,同時脫下4個;在葡萄糖分解的過程中釋放出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產(chǎn)生少量的ATP。
B、第二階段:丙酮酸進入線粒體的基質中,兩分子丙酮酸和6個水分子中的氫全部脫下,共脫下20個,丙酮酸被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在此過程釋放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用于合成ATP,產(chǎn)生少量的ATP。
C、第三階段:在線粒體的內膜上,前兩階段脫下的共24個與從外界吸收或葉綠體光合作用產(chǎn)生的6個O2結合成水;在此過程中釋放大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產(chǎn)生大量的ATP。
教師可指導學生把有氧呼吸的三個階段進行表解分析。
。3)有氧呼吸過程中能量變化
教師應向學生說明,在有氧呼吸過程中,葡萄糖徹底氧化分解,1mol的葡萄糖在徹底氧化分解以后,共釋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有1161kJ的能量儲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都有以熱能的形式散失了。
。4)在學生完全清楚了有氧呼吸的三個步驟后,教師應提一些綜合性的問題,讓學生在討論過程中,深化對有氧呼吸過程的'理解。
為使學生樹立學以致用的觀念,同時也是對上節(jié)課所學內容的復習,教師還可以提一些利用有氧呼吸原理用于生產(chǎn)實踐的相關問題,供學生討論,同時加深對有氧呼吸的理解。比如教師可設計這樣的問題:
“如果有人向你請教怎么能長期儲存農(nóng)作物種粒、蔬菜或水果,你能利用學過的呼吸作用原理,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建議或措施嗎?”
3、無氧呼吸
。1)無氧呼吸的概念
教師可引導學生討論:“生物體在什么情況下,可能會供氧不足?”,這樣很自然地有了下一設問:“在缺氧條件下,生物體如何呼吸呢?”從而引入對無氧呼吸的學習。
教師應向學生解釋我們平常所說的呼吸作用實際上指的有氧呼吸,它是在有氧的條件下進行的。無氧呼吸一般是指細胞在無氧條件下,通過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機物分解成不徹底的氧化產(chǎn)物,同時釋放出少量能量的過程。這個過程對于高等生物稱為無氧呼吸,如果是微生物(如乳酸菌、酵母菌),則習慣上稱為發(fā)酵。
(2)無氧呼吸的過程
教師可采用一邊寫化學方程式,一邊讓學生配平反應式的方法進行教學,引導學生分析討論高等植物細胞的無氧呼吸過程及其場所、高等動物細胞的無氧呼吸過程及其場所。最后總結無氧呼吸的全過程。
第一階段:在細胞質的基質中,與有氧呼吸的第一階段完全相同。
第二階段:在細胞質的基質中,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轉化為乳酸。
為使學生加深對無氧呼吸的理解,教師可設計一些問題供學生討論。
4、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比較
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從葡萄糖到丙酮酸這一階段完全相同,只是從丙酮酸開始它們分別沿不同的途徑形成不同的產(chǎn)物。
教師可引導學生用表解的形式比較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異同。
教師為學生提供有價值的,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討論話題,以強化對二者聯(lián)系的理解。如可提問題:
①你每天都進行很多運動吧?你是否想過,當你進行不同形式的運動時,你的身體其實采用不同的方式為你供能呢?
②病毒進行有氧呼吸還是無氧呼吸?
5、有氧呼吸與光合作用的異同
教師可引導學生用表解的形式比較有氧呼吸與光合作用的異同。
此時教師可為學生提供一些可供討論的與人類生產(chǎn)實踐相聯(lián)系的話題來分析,以訓練其分析問題的能力。如教師可問:
“你能利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原理,提出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提高作物產(chǎn)量的具體措施嗎?”
6、呼吸作用的意義
教師可從下面幾個方面引導學生分析呼吸作用的意義
(1)為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2)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能量;
。3)呼吸作用過程中的中間代謝產(chǎn)物是進行各物質轉化的原料,例如,呼吸作用的中間產(chǎn)物丙酮酸,在酶的作用下可迅速轉化為甘油、氨基酸、酶、色素、植物激素等各類物質?梢哉f,呼吸作用是生物體內各種有機物相互轉化的樞紐,它把生物體的糖代謝、脂類代謝、蛋白質代謝等連成了一個整體。
(4)有氧呼吸的出現(xiàn)對生物進化速度所起的巨大推動作用。
高中生物教案4
一、教學目標
1、說明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及其生理意義;簡述穩(wěn)態(tài)的調節(jié)機制。
2、關注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與健康的關系。
3、嘗試解釋生物體維持pH穩(wěn)定的機制。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及其生理意義。
三、課時安排2
四、教學過程
1、〔引入〕以“問題探討”引入,學生思考討論后回答,老師提示。
〔生答師提示〕1、提示:血漿生化指標指的是血漿中各種化學成分的含量,其中包括機體多種代謝產(chǎn)物的含量。健康機體的生化指標一般都處于正常范圍內。當機體某項生理功能出現(xiàn)障礙時,勢必影響其代謝產(chǎn)物的含量,因此血漿的生化指標可以反映機體的健康狀況,并可以作為診斷疾病的依據(jù)。 例如,正常情況下,轉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種組織的細胞內,以心臟和肝臟的活性最高,在血漿中的活性很低。當某種原因使細胞膜通透性增高時,或因組織壞死細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轉氨酶進入血漿,引起血漿中轉氨酶活性升高。
2、提示:這說明(1)內環(huán)境中各種化學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變的,而是在一定范圍內波動,內環(huán)境的穩(wěn)定是一種動態(tài)的相對穩(wěn)定; (2)不同個體存在一定差異。
3、提示:(1)肌酐含量超標,肌酐是有毒的代謝廢物,積累過多會影響健康。這表明腎臟的排泄功能有障礙。 (2)葡萄糖含量超標,血糖含量過高可并發(fā)酮癥酸中毒、糖尿病的心血管合并癥等。 (3)甘油三脂超標,可引起高脂血癥,易并發(fā)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等。
〔問題〕以 “本節(jié)聚焦”的問題,再次提起學生的思考。
〔板書〕
一、內環(huán)境的動態(tài)變化
Homeostasis:正常機體通過調節(jié)作用,使各個器官、系統(tǒng)協(xié)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huán)境的相對穩(wěn)定狀態(tài)叫做穩(wěn)態(tài)。
二、對穩(wěn)態(tài)調節(jié)機制的認識
神經(jīng)——體液——免疫調節(jié)網(wǎng)絡是機體維持穩(wěn)態(tài)的主要調節(jié)機制
〔學生互動〕學生思考與討論,師提示。
1、提示:絕大多數(shù)人都有過發(fā)高燒的經(jīng)歷,可以讓同學先談談自己發(fā)高燒時的感受。
正常的體溫是體內細胞進行各種生化反應最適宜的溫度。在發(fā)高燒的狀態(tài)下,由于內環(huán)境發(fā)生一系列變化,導致體內的各種反應出現(xiàn)紊亂,于是機體功能發(fā)生異常。發(fā)熱時的主要癥狀大部分集中在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病人感覺不適、頭疼、頭暈、嗜睡等,同時常有食欲不振、厭食、惡心的表現(xiàn)。發(fā)熱時機體處于一種明顯的分解代謝過旺的狀態(tài),持續(xù)高熱必定引起器官的功能負荷加重,有可能誘發(fā)器官功能不全或引起組織損傷。孕婦發(fā)熱可能導致胎兒發(fā)育障礙,是一個重要的致畸因子。對于6個月至4歲的幼兒來說,持續(xù)高熱容易發(fā)生驚厥,相當數(shù)量的患兒由此造成腦損傷,如智力落后,甚至癲癇,因此應注意及時采用物理方法或服用藥物來退燒降溫。
2、提示:內環(huán)境滲透壓會變小。當內環(huán)境滲透壓變小時,內環(huán)境中的水將較多地通過滲透作用進入細胞內,造成細胞吸水腫脹,進一步導致細胞代謝和功能紊亂。嚴重時會出現(xiàn)疲倦、周身不適、表情淡漠、惡心、食欲減退、皮下組織腫脹等癥狀。
3、提示:因為高原空氣稀薄,大氣壓和氧分壓低,易造成體內缺氧。這說明外界環(huán)境的變化勢必影響內環(huán)境的穩(wěn)態(tài)。若外界環(huán)境變化不甚劇烈,并且機體代償機制良好,內環(huán)境的波動較小,仍能維持穩(wěn)態(tài);若外界環(huán)境變化劇烈,機體代償機制不好,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將受到破壞,就會影響身體健康。
〔社會聯(lián)系〕生思考,師提示。
〔講解〕夏天時,空調房間與室外的溫差較大,如果經(jīng)常進出空調房間,就會出現(xiàn)咳嗽、頭痛、流鼻涕等感冒癥狀。如果在溫度較低的空調房間呆的時間過長,就會引起關節(jié)酸痛或頸僵背硬、腰沉臀重、肢痛足麻、頭暈腦脹等。如果呆得太久,由于空氣不好,容易使人頭暈目眩。這些癥狀就是空調綜合征,俗稱空調病。空調病的主要表現(xiàn)為:感冒、過敏、風濕痛、黏膜干燥、緊張、煩躁、注意力難以集中、頭痛,等等。據(jù)分析,空調對人的影響主要在于:空調風使人體表面水分蒸發(fā)量加大,毛孔收縮,不能正常排汗,也會引起內分泌的紊亂;空調房間里,氣流方向經(jīng)常變換,氣流速度增加,空氣熱量不斷變動等因素干擾了人體的嗅覺,削弱了人體對空氣中病菌、過敏原和異味的反應;房間內濕度太低,會對眼、鼻等處的黏膜產(chǎn)生不利作用,導致黏膜病;室內空氣與外界幾乎隔絕,干燥而又溫度適宜,空氣中有害細菌含量快速上升。
〔板書〕三、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的重要意義
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是機體進行正常生活的必要條件。
〔實驗并討論〕生看或做實驗,思考,師提示。
1、生物材料加入HCl或NaOH后pH的變化更像緩沖液。
2、提示:緩沖液加入少量酸堿后,pH變化不明顯。原因是磷酸緩沖液中含有NaH2PO4/Na2HPO4,其中NaH2PO4溶液呈酸性,當加入少量NaOH時,可以中和OH-;Na2HPO4溶液呈堿性,當加入少量HCl時,可以中和H+。水溶液則不同,因而加入酸堿后,pH變化明顯。
3、提示:生物材料中含有緩沖對NaH2PO4/Na2HPO4、H2CO3/NaHCO3等,它們能夠對酸堿度的變化起緩沖作用。此外,機體還可以通過對生理活動進行調節(jié)來維持pH穩(wěn)定。例如,當機體劇烈運動時,肌肉中會產(chǎn)生大量的乳酸和碳酸。乳酸進入血液后,可與血液中的碳酸氫鈉發(fā)生作用,生成乳酸鈉和碳酸。碳酸是一種弱酸,可以分解成C02和水。血液中的C02增多會刺激呼吸中樞,使呼吸運動增強,增加通氣量,從而將C02排出體外,所以對血液的pH影響不大。當乳酸鈉進入血液后,與血液中的碳酸發(fā)生作用,形成碳酸氫鹽,過多的碳酸氫鹽可以由腎臟排出。這樣由于血液中緩沖物質的調節(jié)作用,以及機體的.調節(jié)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堿度維持相對穩(wěn)定。
【關于人體血液pH值緩沖作用原理】
人體血液不會因為進入少量酸性和堿性的物質而使其pH值超出7.35~7.45之間,原因是血液中含有緩沖物質,如H2C0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在此結合有關生化知識對H2C03/NaHCO3在維持血液 pH值穩(wěn)態(tài)中所起的作用加以說明。
它們的電離如下:H2C03一→H+ + HC03- (1) (雙向,可逆);NaHC03一→Na++ HC03- (2);由于(2)式完全電離,有大量的HC03- 存在,對(1)式電離產(chǎn)生同離子效應,使HC03-和H+ 結合成H2C03 ,也就是說(2)式的結果抑制了(1)式H2C03的電離,因此血液中存在大量的H2C03和HC03- ,而H+濃度很小。
當血液中進入少量酸(例如乳酸、磷酸等)時,由于血液中存在大量HC03-,能和進入的酸中的H+結合成電離度很小的H2C03,使血液中氫離子濃度幾乎沒有升高,因此血液pH值并不明顯降低。
當血液中進入少量堿時,此時血液中的H+與進入堿中的OH- 結合成難電離的H20,當血液中的H+稍有降低時,血液中存在的H2C03,就立即電離出H+來補充血液中減少的H+,使血液pH值并不明顯升高。
正是因為H2C03和HC03- 的大量存在才會使血液的pH值不會因為少量堿、酸的進入而造成明顯升降。
〔小結〕略(黑體字部分)。
〔作業(yè)〕練習一二題。
1.D。 2.C。 3.D。
4.提示:因為人體各種生命活動是以細胞代謝為基礎的,細胞代謝本質上是細胞內各種生化反應的總和。內環(huán)境為這些生化反應的進行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和條件。當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保持正常時,細胞的代謝活動能正常進行;當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失調時,細胞代謝活動就會受影響。因此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是人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
拓展題
提示:當動物進食高濃度的糖溶液后,大量的葡萄糖被吸收進入血液,導致血糖濃度暫時升高。血糖濃度的升高會刺激機體加速分泌胰島素,同時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在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共同調節(jié)下,血糖濃度逐漸恢復到正常水平,具體調節(jié)機制可參考第2章有關血糖平衡調節(jié)的內容。
自我檢測的答案和提示
一、概念檢測
1、判斷
(1)×;(2)√;(3)×;(4)√。
2、選擇
(1)D;(2)D;(3)D。
3、畫概念圖
略
二、知識遷移
。1)水是良好的溶劑,為各種生化反應提供溶液環(huán)境;水是體內物質運輸?shù)妮d體;水在體溫調節(jié)方面有作用;水是某些生化反應的反應物;水是細胞結構的重要組成成分等。
(2)說明健康的人體具有維持體內水平衡的能力。
三、技能應用
。1)否。
。2)血液中的糖分既可來源于食物中的糖類物質,也可來源于其他物質在體內的轉化。
四、思維拓展
提示:航天器和航天服中的生命保障系統(tǒng),主要由氧源(氣瓶)和供氣調壓組件、水升華器和水冷卻循環(huán)裝置、空氣凈化組件、通風組件、通信設備、應急供氧分系統(tǒng)、控制組件和電源、報警分系統(tǒng)、遙測分系統(tǒng)等組成。它能夠為航天員提供呼吸用氧,并控制服裝內的壓力和溫度,清除航天服內C02、臭味、濕氣和微量污染等。這套生命保障系統(tǒng)與壓力服(給宇航員提供正常大氣壓)一起,在人體周圍創(chuàng)造適宜人生存和工作的微型氣候環(huán)境,有利于宇航員維持機體內環(huán)境的穩(wěn)態(tài)。
高中生物教案5
學習目標:
1.減數(shù)的概念和意義
2.圖示說明細胞減數(shù)的過程
3.細胞減數(shù)中染色體的行為變化及染色體、DNA的數(shù)量變化規(guī)律
4.比較細胞的減數(shù)和有絲、精子和卵細胞的形成過程
5.細胞的減數(shù)過程中各時期圖像的識別
[教材梳理]
一、真核細胞分裂的方式
有絲分裂、無絲分裂和減數(shù)分裂。
二、細胞的減數(shù)分裂
1.范圍: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2.特點:染色體復制一次,細胞連續(xù)分裂兩次。
3.結果:新產(chǎn)生的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shù)目比體細胞中的染色體數(shù)目減少一半。
三、生殖細胞的形成
1.精子的形成
形成場所:哺乳動物的分裂。
2.卵細胞的形成
形成場所:哺乳動物的卵巢中。
一、減數(shù)分裂過程相關概念辨析
1.如圖為某生物體細胞染色體組成圖,據(jù)圖回答以下問題:
(1)什么是同源染色體和非同源染色體,并指出圖中對應的染色體。
提示:
、偻慈旧w:指在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配對的兩條染色體,形態(tài)、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條來自父方,一條來自母方。如圖中的1和2為一對同源染色體,3和4是另一對同源染色體。
、诜峭慈旧w:指形態(tài)、大小不相同,且在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不配對的染色體。如圖中的1和3.1和4.2和3.2和4分別是非同源染色體。
(2)什么是聯(lián)會?什么是四分體?并指出圖中對應的四分體。
提示:
①聯(lián)會:指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過程中(前期)同源染色體兩兩配對的現(xiàn)象。該時期已完成復制,姐妹染色單體已形成。
、谒姆煮w:聯(lián)會后的每對同源染色體含有四條姐妹染色單體,叫做四分體。圖中含有兩個四分體,1和2構成一個四分體,3和4構成一個四分體。
(3)什么是姐妹染色單體?并指出圖中對應的姐妹染色單體和非姐妹染色單體。
提示:
、俳忝萌旧珕误w:同一著絲粒連著的兩條染色單體。如圖中a和a′、b和b′、c和c′、d和d′。
、诜墙忝萌旧珕误w:不同著絲粒連接著的兩條染色單體。如圖中的a和b(b′)、a′和b(b′)等。
2.同源染色體的`形態(tài)、大小一定相同嗎?舉例說明。形態(tài)、大小相同的染色體一定是同源染色體嗎?舉例說明。
提示:
(1)不一定。如人的X和Y染色體,X染色體比Y染色體大得多,但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過程中能聯(lián)會,仍稱為同源染色體。
(2)不一定。如姐妹染色單體著絲粒分開后形成的兩條染色體形態(tài)、大小完全相同,但由于來源相同,因此不屬于同源染色體,一般稱為相同染色體。
3.細胞中的同源染色體一定會發(fā)生聯(lián)會嗎?
提示:不一定。聯(lián)會發(fā)生在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前期,而有絲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不聯(lián)會。
二、精子的形成過程
閱讀教材內容,探討下列問題:
1、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前的間期,染色體進行復制后,其數(shù)目和形態(tài)結構有何變化?
提示:染色體數(shù)目不發(fā)生變化;染色體結構發(fā)生變化,一條染色體中有兩條姐妹染色單體。
2、染色體數(shù)目減半發(fā)生在哪個分裂期?減半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染色體數(shù)目減半發(fā)生在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的末期;原因是同源染色體分離,并分別進入兩個子細胞中。
3、經(jīng)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形成的兩個次級精母細胞中染色體在形態(tài)、大小上有什么不同?
提示:兩個次級精母細胞中染色體(一般情況下)形態(tài)大小一一對應兩兩相同。
4、在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后期的初級精母細胞和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級精母細胞中,移向細胞一極的染色體數(shù)目和形態(tài)結構相同嗎?
提示:數(shù)目相同,形態(tài)結構不同。初級精母細胞中的染色體含有姐妹染色單體。
5、1個精原細胞經(jīng)減數(shù)分裂后產(chǎn)生幾種類型的精子?說明原因。
提示:兩種類型。原因是由于在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體分離。
三、卵細胞的形成過程
1.閱讀教材內容,探討下列問題:
(1)試從染色體的行為、數(shù)目變化角度,比較精子和卵細胞形成過程的相同點。
提示:
、.行為變化:
、偃旧w復制;
②聯(lián)會、形成四分體、交叉互換;
、弁慈旧w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
、軠p數(shù)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體著絲粒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
、.數(shù)目變化:
、贉p數(shù)第一次分裂形成的子細胞中染色體數(shù)目減半;
、跍p數(shù)第二次分裂形成的子細胞中染色體數(shù)目不變。
(2)精子和卵細胞形成過程中,細胞質分裂有哪些異同點?
提示:精子形成過程中兩次細胞分裂時,細胞質均為均等分裂;卵細胞形成過程中初、次級卵母細胞分裂時,細胞質都是不均等分裂,但極體分裂時,細胞質是均等分裂的。
(3)試從產(chǎn)生部位、是否變形、產(chǎn)生細胞數(shù)目分析精子和卵細胞形成過程的不同點,填寫下表。
提示:分裂卵巢變形不變形
2.試依據(jù)精子、卵細胞形成過程中染色體變化特點分析,核DNA、染色體數(shù)目變化規(guī)律。
(1)體細胞含有染色體數(shù)為2N,核DNA分子數(shù)為2C,填表分析它們在精子和卵細胞形成過程中的數(shù)目變化。
提示:2N2NNN→2NN2C→4C4C4C2CC
(2)依據(jù)上表數(shù)目變化,嘗試在坐標中畫出染色體數(shù)、核DNA數(shù)目變化曲線。
提示:
3.連線(把細胞分裂圖像與所對應的時期用線連接起來)
高中生物教案6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學會制作臨時裝片的基本方法,能夠使用顯微鏡觀察自己制作的臨時裝片,認識并闡明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動手操作、分組實驗以及小組學習交流等方式,掌握用顯微鏡觀察裝片的技能以及植物細胞的相關知識。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yǎng)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對于生物學科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制作臨時裝片,歸納植物細胞結構。
【教學難點】以膽大心細的心態(tài)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練習使用顯微鏡觀察并辨別植物細胞的結構。
三、教法學法
啟發(fā)法、講授法、實驗法
四、教學準備
學生預習,自愿準備感興趣可觀察的植物材料,如:洋蔥、成熟的番茄、黃瓜、西瓜、蘋果等。鑷子、刀片、滴管、紗布、吸水紙、載玻片、蓋玻片、顯微鏡等。
五、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邀請學生展示各自準備的生物材料,并且對于材料做以適當?shù)恼f明從而激發(fā)他們的研究興趣和探究欲望。
其次請學生使用顯微鏡,并請有關學生糾正其中容易出錯或者操作注意要點。從而復習、鞏固上節(jié)課學習內容,為本節(jié)課做鋪墊。最后,教師通過顯微鏡的使用與再次的學習,由顯微鏡的用途引出本節(jié)課的學習。
環(huán)節(jié)二:自主探究,新課教學:
由顯微鏡的用途,提出問題:學會操作顯微鏡是為了利用它看到微觀生命世界,那么是否可以直接把一個洋蔥或者黃瓜放到顯微鏡下,就能看到起內部結構呢?引發(fā)學生思考。最終引出用顯微鏡觀察材料需要做哪些前期準備以及材料的特點。其次通過多媒體的形式展示各種不同玻片的標片,讓學生更加了解到制作標片的必要和基本形式。
由教師介紹制片所需要的一些材料用途和用法,簡單介紹一下在制片過程中牽涉到的一些陌生的名詞和過程。在學生大致了解制片基本的一些知識基礎上,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思考并觀察老師制片,以及選擇一兩名學生跟隨著操作,同時,隨時依據(jù)所提出的問題,適時的停頓,一一對疑惑加以解決。所提問題依次是:①擦拭載玻片和蓋玻片的目的?若擦拭不凈,后果如何?②滴清水的量如何掌握?水量過多過少對實驗有何影響?③取材的部位、方法、大。竣苌w蓋玻片的方法、原因(即目的或避免出現(xiàn)的不利影響)⑤滴染色劑的位置、數(shù)量?⑥吸引染液的方法?最后,組織學生開始自主來制作臨時裝片,對于剛學習的方法加以及時鞏固,老師則在其中不斷巡視加以指導糾正。
在學生學會制備臨時裝片之后,組織學生用顯微鏡來初步觀察一下自己所制備的玻片的.效果。同時,老師通過細胞結構的彩色掛圖、模型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細胞的結構。在此基礎上,老師先給學生以標準的玻片,組織學生通過顯微鏡來觀察植物細胞的各個結構,學會辨別各個細胞以及其結構上的特點。同時,邀請學生通過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各個細胞結構的特點,其他學生補充,最后老師總結。在觀察了多種植物細胞的臨時裝片后,討論、歸納、總結出植物細胞共同具有的主要結構,體會細胞的整體性。并適當聯(lián)系日常生活實際,感知細胞液里含有的物質。最后要求學生根據(jù)自己觀察到的物像,跟隨老師的講解和示范,繪圖。注意把握繪圖要領。同時,作為教師則通過邊講解生物圖的畫法和注意事項,邊在黑板上畫板圖示范。
組織學生觀察自己制作的玻片,檢查制片效果,以及是否能找出相關的細胞結構。分析制片過程中的不足和以后需要注意的地方。
環(huán)節(jié)三:鞏固提高,小節(jié)作業(yè):
組織學生集中討論課后的練習題,也可在制片、觀察過程中留意各種情況的出現(xiàn),及時思考、嘗試處理,再討論交流,總結。
高中生物教案7
一、學情分析
本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一的學生,經(jīng)過兩年的生物學學習,學生已經(jīng)儲備了很多生物學知識,具有一定的生物學基礎。本節(jié)課主要講述酶在生物新陳代謝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生理特性,教材對酶的本質和特性作了重點介紹。本章本節(jié)課內容是高二生物教材的重難點內容。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現(xiàn)象皆與酶的活動有關。在本章節(jié)中通過探索驗證酶的特性的教學過程,培養(yǎng)學生建立科學的思維方法和研究精神。
首先,在本課之前,學生已經(jīng)對酶的發(fā)展歷程、特性、作用等都已經(jīng)知道并理解。這些都與接下來的酶的特性緊密相關。也一定程度上反饋了上節(jié)課的上課質量和學生的掌握情況。并且為接下來的教學作為指導。其次,學生對生活中常見的比如說加酶洗衣粉,學生都可能接觸過,那么他們就會有很多問題出現(xiàn)了:加酶洗衣粉添加了什么類型的酶呢?酶在洗衣粉里是怎樣工作的?在使用加酶洗衣粉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等等的問題。這樣,一方面學生會形成無意注意,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習欲望,學習效果也大大提高。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從這方面下手,收集資料,增大信息量,活躍課堂氣氛。再者,酶的生產(chǎn)應用的引入,一定程度上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讓學生覺得生物對他們來說,不是只是抽象的某某技術,某某發(fā)現(xiàn),某某科學家等等,而是貼近日常生活的,很常見的東西,他們會有這樣的想法:“如果我掌握了這個,那我是不是就相當于令人羨慕的科學家了呢?”這樣,也一定程度上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欲望。也為以后的擇業(yè)多一個選擇。
二、教學內容分析:
1、本節(jié)課的知識結構:
在這節(jié)課中,我打算先回顧上節(jié)課所學習的內容:酶的本質,作用。然后問大家一個問題:“生活中你遇到酶了嗎?”其次,給大家展示幾張酶的在生活中應用的圖片,看大家反應,并嘗試總結。再者,就用幾個案例來一一說明酶具有哪些特性。
2、本節(jié)課的生物學概念:
1、酶的特性:酶特別具有的。與眾不同的性質。
2、酶的專一性:酶對所作用的底物有嚴格的選擇性。一種酶僅能作用于一種物質,或一類分子結構相似的物質,促其進行一定的化學反應,產(chǎn)生一定的反應產(chǎn)物。
3、酶的高效性:與無機催化劑相比,酶具有高效率的催化能力。
4、酶的作用條件溫和:酶所催化的化學反應一般是在比較溫和的條件下進行的,其代表是溫度跟酸堿度。
三、學習動機的喚起和保持
1、通過提問一些看似跟學習無關的,其實大有玄機的問題。比如說:“你們家用什么牌子的洗衣粉?你們喜愛的牛仔褲是怎樣子做成的呢?”當然,在眾多的答案中,教師要繞回主題。
2、展示一些能夠引起注意的圖片,比如說面包,啤酒。也能引起他們的無意注意,也能激發(fā)他們的有意后注意等等。以達到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習效率、
3、教師的語言當然也要適當?shù)卣{整,盡量使用貼近學生的,但又不失專業(yè)的語言。也一定程度上引起注意。
4、可以嘗試布置學生去查閱關于酶的資料,并綜合匯報展示。
四、落實課程目標
本節(jié)課要實現(xiàn)的高中生物學課程內容是:
第五章: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第一節(jié):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二、酶的特性
具體內容標準
活動建議
案例分析:酶的特性
收集酶在生活生產(chǎn)中的`應用,并加以分析運用了酶的哪些特性,再綜合匯總,然后匯報。
五、教學目標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應該達到以下目標:
1、知識目標:(1)說明酶在細胞代謝中的特性。
(2)能夠準確說出酶的特性包括那個方面,并舉例說明。
2、能力目標:(1)通過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與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2)試圖準確辨認酶在生活生產(chǎn)中(比如說某商品)運用了哪些特性。嘗試搜集感興趣的相關資料,匯總、分析、總結。
(3)通過學生主動參與科學探究的虛擬實驗活動,使學生掌握科學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的能力。
3、情感目標:(1)感受酶在生活中的應用,自然地形成酶在生活中應用多樣,種類多樣,但用的過程中要注意結合它的特性。也形成了一種觀念:生物其實離我們很近,它不僅僅是科學家的事,我們也可以當“科學家”。(2)在學習的過程中,懂得一個道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且也使學生養(yǎng)成好奇、勇于質疑、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科學探究精神。
六、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酶的三特性:高效性、專一性、作用條件溫和及其案例
教學難點:1酶如何“嬌氣”了?
2低溫的時候酶失活了嗎,為什么?
七、課前準備
1、教師課前收集相關資料,比如說酶的應用的圖片,案例。
2、在課前布置學生收集資料,并加以指導。
八、課時安排:十分鐘
九、教學過程:
時間
教學
環(huán)節(jié)
教師的教學行為
學生的行為
教學技能
教學策略
高中生物教案8
教案名稱:遺傳與進化
教學目標:
1.了解遺傳的基本原理和遺傳規(guī)律。
2.掌握遺傳變異的原因和影響。
3.了解進化的基本概念和進化的方式。
教學重點:
1.遺傳的基本原理和遺傳規(guī)律。
2.遺傳變異的原因和影響。
3.進化的基本概念和進化的方式。
教學難點:
1.進化的基本概念和進化的方式。
2.遺傳變異的原因和影響。
教學內容:
1.遺傳的基本原理和遺傳規(guī)律。
遺傳的基本概念。
遺傳的基本原理。
遺傳規(guī)律。
2.遺傳變異的原因和影響。
遺傳變異的原因。
遺傳變異的`影響。
3.進化的基本概念和進化的方式。
進化的基本概念。
進化的方式。
教學方法:
1.講授法。
2.實驗法。
3.討論法。
教學手段:
1.多媒體課件。
2.實驗器材。
3.教學板書。
教學過程:
1.導入環(huán)節(jié)。
引導學生回憶上一節(jié)課的內容,為本節(jié)課的學習做鋪墊。
2.講授遺傳的基本原理和遺傳規(guī)律。
通過多媒體課件和教學板書,講解遺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遺傳規(guī)律。
3.實驗探究遺傳變異的原因和影響。
通過實驗讓學生了解遺傳變異的原因和影響。
4.討論進化的基本概念和進化的方式。
引導學生自主討論進化的基本概念和進化的方式,梳理學生的思路,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進化的概念和方式。
5.總結回顧。
對本節(jié)課的重點內容進行總結回顧,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果。
教學評估:
1.課堂練習。
2.實驗報告。
3.課后作業(yè)。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讓學生更好地掌握了遺傳和進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
高中生物教案9
教學目標:
【知識】:了解細胞學說的發(fā)展過程
理解細胞的多樣性和統(tǒng)一性;細胞形態(tài)多樣性與功能多樣性的關系
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比較
【技能】:顯微鏡高倍鏡的使用
制作臨時裝片
觀察不同細胞的差異
【情感態(tài)度】:認同科學探索是一個曲折漸進的過程
認識水華對環(huán)境的影響以及禁采發(fā)菜的意義
教學重難點:顯微鏡高倍鏡的使用;細胞的多樣性,特別是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比較是本課的重點。而了解細胞學說的建立過程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用具:實驗材料、顯微鏡、ppt幻燈片。
課前準備:準備好實驗的材料(選取多少種細胞?)。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使用顯微鏡的高倍鏡觀察集中細胞
第一課時的課后練習
教師活動
引導學生觀察課本彩圖,回憶4種細胞的來源以及復習在初中階段所了解的細胞的結構。
簡單復習一下顯微鏡的使用。用幻燈片指導學生制作臨時裝片并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并以問題作為引導:你觀察的是什么細胞;從低倍鏡轉換到高倍鏡后,視野發(fā)生了怎么樣的變化?為什么要先用低倍鏡找到目標并將其移動到視野中央,再轉換高倍鏡?嘗試用簡圖來描述一下你觀察的細胞;你認為造成細胞形態(tài)結構差異的`原因是什么?(同種生物之間和不同種生物之間比較)
小結,造成細胞形態(tài)結構差異的原因由于功能上的差異。
課后聯(lián)系第1、2題
第一題:答案是B
第二題:(1)上皮組織細胞、角質保護層細胞、皮下結締組織細胞;表皮細胞、保衛(wèi)細胞、葉肉細胞、導管細胞、篩管細胞。(2)共同點: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相異點:植物細胞有細胞壁,液泡和葉綠體。(3)因為兩者都有多種組織有機結合,并有一定生理功能。
學生活動
思考并回答問題
制作臨時裝片并觀察。思考討論老師的問題,并作出回答交流。
完成練習
真核細胞與原核細胞(第二課時)
細胞學說及其建立過程
課后練習
科學前沿
本章小結
自我測試
引導學生比較上一節(jié)實驗課所繪制的細胞圖與大腸桿菌相片、模式圖的差異。提出問題:兩種細胞之間的主要區(qū)別在哪里?
導出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概念、以及兩者之間的代表生物。(真核細胞如動物、植物、真菌;原核細胞如細菌、藍藻)
以藍藻作為例子介紹原核細胞的生活習性。
1.什么是藍藻,身邊熟悉的藍藻有那些代表生物?(發(fā)菜、水華)水華對環(huán)境的影響和禁采發(fā)菜的環(huán)保意義。
2. 形態(tài):比較小,營養(yǎng)方式。細菌主要以寄生、腐生為主,而藍藻可以進行光合作用。
3.沒有成形的細胞核,只有擬核
4.用幻燈片比較一下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不同點。然后比較兩者的相同點,突出細胞核與擬核物質組成的共同性。
設問:被譽為現(xiàn)代生物學三大基石是什么?(達爾文的進化論、孟德爾遺傳理論、細胞學說)
簡單地解釋細胞學說的三個要點:第一個要點描述了生物是由細胞組成;第二要點描述了細胞的生命活動;第三要點描述細胞的繁殖。(可以以設問的方式來引導學生講)
以討論題引導學生閱讀“細胞學說建立過程”的資料。
課后練習3:根本區(qū)別是有無成形的細胞核;共性是細胞核的組成物質。
。裕
比較兩種細胞的差異,討論并回答問題。(實驗中所觀察到的細胞都有成型的細胞核,而大腸桿菌的細胞內沒有成形的細胞核)
嘗試解釋細胞學說的內容
閱讀資料,討論問題并進行交流匯報。(1、例如科學發(fā)現(xiàn)是曲折,漫長的;2、主要是闡明了生物界的同一性;3、例如對神創(chuàng)論有力的打擊等。
北京各區(qū)重點高中分班考試數(shù)學考察知識點總結
北京四中數(shù)學考察知識點: 高中學習方法
數(shù)論、方程、直線型、平面幾何之三角形五心與圓冪定理、平面解析幾何初步、圓錐曲線
人大附中數(shù)學考察知識點:
排列組合、數(shù)論、數(shù)列、不等式、平面幾何解析初步、圓錐曲線
海淀重點中學數(shù)學考察知識點:
方程、二次函數(shù)、三角形與四邊形、直線型、平面幾何之三角形五心與圓冪定理
西城重點中學數(shù)學考察知識點:
方程、二次函數(shù)、排列組合、三角形與四邊形、直線型、平面幾何之三角形五心與圓冪定理
東城朝陽重點中學數(shù)學考察知識點:
方程、二次函數(shù)、排列組合、三角形與四邊形、直線型、平面幾何之三角形五心與圓冪定理
高中生物教案10
一、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
1、說明細胞的分化。
2、舉例說明細胞的全能性。
能力方面:進行有關干細胞研究進展與人類健康的資料搜集和分析。
二、教學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
1、教學重點:
⑴細胞分化的概念和意義。
、萍毎苄缘母拍。解決方法:聯(lián)系初中學過的有關組織、器官、系統(tǒng)的知識;聯(lián)系不同組織中的細胞形態(tài)、結構和功能的特點。從個體發(fā)育過程中各種組織、器官、系統(tǒng)的建成讓學生理解細胞分化的概念和意義。
2、教學難點:細胞全能性的概念及實例。
解決方法:從體細胞一般是受精卵通過有絲分裂繁殖而來的,已分化的細胞都有一套和受精卵相同的染色體,攜帶具有本物種特征的DNA分子的角度,得出細胞全能性。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教學方法:
講解法。
五、教具準備:
課件
六、學生活動
1、通過具體實例,啟發(fā)學生得到細胞全能性的概念。
2、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找出細胞分化的相關知識點。
七、教學程序
[問題探討]1、為什么健康人的血細胞數(shù)量不會隨著血細胞的死亡而減少?
2、骨髓與血細胞的形成有什么關系?
一、細胞分化及其意義
出示教材P117、118相關圖片講解。
1、細胞分化的概念:略。
2、引導學生探討以下問題:
、偶毎只谏锝缙毡榇嬖诘膶嵗。例如,在植物的胚根發(fā)育成根的過程中,分生區(qū)的細胞不斷分裂,形成的細胞近似正方體。隨著細胞的生長,變成伸長區(qū)的長方體細胞,后來分化成成熟區(qū)的輸導組織的'導管細胞、根毛細胞、薄壁細胞等形態(tài)、結構、功能各異的細胞。又如動物的胚胎細胞形成多細胞生物體。干細胞再生出各種細胞等。⑵細胞分化的過程。在細胞外觀尚未出現(xiàn)明顯變化之前,細胞分化的前途就由遺傳信息的執(zhí)行情況決定了。分化的細胞所呈現(xiàn)出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功能的變化,首先源于細胞內化學物質的變化,如結構蛋白和催化化學反應的酶,以后依次漸變,不能逆轉。因此,分化是一種持久的、穩(wěn)定的漸變過程。⑶細胞分化的意義。一般多細胞生物體的發(fā)育起點是一個細胞(受精卵),細胞的分裂只能繁殖出許多相同的細胞,只有經(jīng)過細胞分化才能形成胚胎、幼體,并發(fā)育成成體,細胞分化是生物個體發(fā)育的基礎。
3、細胞分化的特點:持久性,不可逆轉。
4、細胞分化的時間:整個生命進程中,胚胎時期達到最大限度。
5、細胞分化的實質:基因選擇性表達的結果。
6、細胞分化過程中遺傳物質發(fā)生改變嗎?
二、細胞的全能性
1、細胞的全能性概念教師出示教材P119胡蘿卜的組織培養(yǎng)的圖片,介紹美國科學家斯圖爾德的實驗。由于體細胞一般是通過有絲分裂增殖而來的,一般已分化的細胞都有一整套和受精卵相同的染色體,攜帶有本物種相同的DNA分子。因此,分化的細胞具有發(fā)育成完整個體的潛能。在合適的條件下,有些分化的細胞具有恢復分裂、重新分化發(fā)育成完整新個體的能力。細胞的全能性就是指已經(jīng)分化的細胞,仍然具有發(fā)育成完整個體的潛能。
高度分化的植物細胞仍然具有全能性。(介紹植物細胞全能性的應用)高度分化的動物細胞,從整個細胞來說,全能性受到限制。但是細胞核仍然保持著全能性。例如,將綿羊乳腺細胞的細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細胞中,培育出克隆綿羊“多利”。
2、干細胞動物和人體內仍保留著少數(shù)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細胞,這些細胞叫做干細胞。例如,人的骨髓中有許多造血干細胞。干細胞有多種類型,可分為成體干細胞和胚胎干細胞。也可以分為這樣三種類型:能夠分化產(chǎn)生生命活動所需要的各種類型細胞的干細胞稱為全能干細胞,它本身可以形成一個生命;不能單獨發(fā)育成完整個體,但能分化為多種類型細胞的干細胞稱為多能干細胞;能分化產(chǎn)生與特定器官和特定生理功能相關的細胞稱為專能干細胞。
[資料搜集和分析]干細胞研究進展與人類健康,討論回答教材P120相關問題。
三、總結
細胞分化的概念,細胞分化的生物學意義和細胞的全能性等。
四、作業(yè)布置
P120練習
五、板書設計
第2節(jié)細胞的分化
1、概念:
2、特點:持久的,不可逆轉的
3、時間:整個生命進程中,胚胎時期達到最大限度
4、意義:
5、實質:基因選擇性表達
高中生物教案11
一、教材分析
學生缺乏有關氨基酸和蛋白質的有機化學知識這是本節(jié)教學內容的最大瓶頸,而氨基酸的結構和蛋白質的形成又屬于微觀知識,比較抽象,十分枯燥,所以教學時應注意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運用動畫、故事、游戲和形象的比喻,不僅增加學生對微觀內容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在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完成重點、難點知識的學習,提高思維能力,形成相應的觀點。并且還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1)說明氨基酸的結構特點。
。2)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3)概述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
2、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認同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樹立結構與功能相統(tǒng)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能力方面
。1)通過自主對比觀察幾種氨基酸的結構,思考討論后得出氨基酸的結構通式,培養(yǎng)觀察分析能力。
。2)通過圖文結合的形式,讓學生在獲取形象的、信息內容的同時,培養(yǎng)分析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
。1)蛋白質的功能。
。2)氨基酸的結構及其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難點:
。1)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2)蛋白質的結構多樣性的原因。
四、教法學法及媒體選擇
1、教法及媒體選擇
根據(jù)新課程理念,針對本節(jié)內容,我主要采取探究式教學與多媒體輔助教學相結合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動畫和圖片創(chuàng)設情境,層層遞進,解決教學難點。
2、學法
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交流的過程,選擇良好的學法關鍵在于找到教法與學法的結合點,實現(xiàn)教、學的統(tǒng)一。與探究式教學法相對應,我通過組織學生觀察、討論,使他們能用觀察法、分析法、比較推理法得出結論,進行探究性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能力和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讓學生能由宏觀進入微觀再回到宏觀,形成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
五、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
播放電影《蜘蛛俠》的片段,
問:
電影中的主人公是誰?他最有力的武器是什么?
展示:
、藕诠褘D蜘蛛的圖片,黑寡婦蜘蛛因為它蛛絲中的“蛛絲蛋白”,使得他的蛛絲的強度異常的高。
、茻晒馑傅膱D片
問:
這是什么生物?為什么它們能發(fā)出美麗的熒光?
問:
從這些畫面中我們應該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神奇的生命現(xiàn)象是由誰來承擔的?
引出今天這節(jié)課的主題。
展示:
一些食物(肉、蛋、乳等)
問:
為什么我們經(jīng)常說這些食物的營養(yǎng)價值很高?
問:
蛋白質對人體很重要,那么人體中的蛋白質又能承擔怎樣的生命活動呢?大家想不想和我一起到人體中去進行一次旅行?
創(chuàng)設情景:
三維透明人體場景。
、庞^看人體骨骼肌的三維動畫,并問:構建肌肉的主要結構物質是什么?這又說明蛋白質可以具有怎樣的功能?
⑵接著讓學生觀察在人體中可以發(fā)生的4個生命活動的場景,并問:在這樣的4個場景中分別涉及到了哪些蛋白質?這些蛋白質又各自具有怎樣的功能呢?
、强偨Y:
蛋白質在生物體中承擔的功能多不多?概括出蛋白質的功能,“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蛋白質,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過渡:
結構與功能是相適應的,蛋白質們能夠承擔如此眾多的功能,這是否和他的功能有著某種必然的聯(lián)系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掀開它的神秘面紗吧!研究表明蛋白質的結構是復雜的,可是這種復雜的分子卻是由一些結構簡單的氨基酸分子作為基本單位所構成。所以認識蛋白質的結構,首先就必須了解氨基酸的結構
創(chuàng)設情景:
利用比喻,講述“4個氫兄弟”和“兩個強大勢力集團”的斗爭故事,讓學生了解,“化學鍵”、“羧基”、“氨基”這些基團和它們的一些書寫方法,以及是如何由“甲烷”到形成“甘氨酸”這種氨基酸的,為后面認識構成生物體蛋白質、氨基酸的結構,以及氨基酸共同結構特點打下鋪墊。
過渡:
氨基酸會不會只有甘氨酸一種呢?告訴學生構成生物體蛋白質的氨基酸約有20種,讓我們一起去看一下其它的氨基酸吧!
提問:
比一比這4種氨基酸,從4個“鄰居”的角度來看,有幾個“鄰居”相同?幾個“鄰居”不同?
提問:
其實其它的氨基酸也都符合這一規(guī)律,能否根據(jù)這一規(guī)律將約20種氨基酸用一個結構通式表示出來?
活動:
邀請兩位學生主動到黑板上演板,其他學生嘗試在紙上書寫。
請學生評價演板的兩位同學嘗試寫出的氨基酸的結構通式,教師最后總結,并針對錯誤進行說明。
提問:
⑴觀察結構通式,不同的氨基酸在結構上只是什么不同?那么甘氨酸和丙氨酸的R基是什么?
、朴^察結構通式,氨基酸們都擁有哪些相同的元素?那么蛋白質呢?
⑶再來觀察結構通式,和剛才的4種氨基酸,問道:如果說從氨基和羧基的角度來看這些氨基酸又有哪些共同結構特點。(學生思考同時,引導學生從氨基和羧基的數(shù)量;氨基與羧基的連接方式兩個方面考慮)
總結:
對氨基酸共同結構特點進行總結,并指出只有同時滿足共同結構特點的氨基酸才是構成生物體蛋白質的氨基酸,否則不是。
過渡:
現(xiàn)在我們知道了氨基酸的`結構,但是由氨基酸作為基本單位又是如何形成蛋白質的呢?指出是“相互連接”。
活動:
請一位同學到前臺來,和我做同樣的一種姿勢伸展雙臂,兩腿并攏,讓學通過今天課的內容進行聯(lián)想,可以想到什么?問:我和這位同學連接起來時最簡單的方式是什么?再問:那么氨基酸在相互連接時是否也有“左右手”,以及“握手”的地方呢?
創(chuàng)設情景:觀看flash動畫(蛋白質的形成)
提問:
⑴描述氨基酸分子間是如何“相互連接”的?
、朴袥]有“左右手”和“握手的地方”總結出“肽鍵”
、请m然和手牽手有相似的地方,但又沒有不同的地方?總結出這種“相互連接”稱為“脫水縮合”
、冗@是不是一種新的分子,指出“二肽”
、啥倪能繼續(xù)進行“脫水縮合”嗎?
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總結出“三肽”,“多肽”,“肽鏈”,以及一條“肽鏈”中“肽鍵數(shù)”,“脫去的水分子數(shù)”,和“氨基酸數(shù)”之間存在的數(shù)量關系。
總結:
氨基酸形成蛋白質大致經(jīng)過了哪幾個階段?
過渡:
展示一些常見蛋白質的結構圖片,指出這些蛋白質能形成一定的空間結構并指蛋白質的種類有1010—1012可是構成這些蛋白質的氨基酸只有約20種。
這些氨基酸怎能形成數(shù)量如此多的蛋白質分子呢?
活動:
講學生分成每6人一組,請其中一組的同學到臺上來扮演氨基酸,其它組相互同學討論,是什么原因導致了蛋白質分子結構的多樣性,請2組學生代表發(fā)表蛋白質分子多樣的原因。
評價并總結:
結構多樣性的原因。
思考:
為什么蛋白質能承擔如此眾多的功能?
小結、結課:
在今天的這節(jié)課里,我們不僅獲取蛋白質的基礎知識,而且大家應該感受到蛋白質對生命的意義:生命世界是豐富多彩,五彩繽紛的,離開了蛋白質,這一切還存在嗎?不過蛋白質是生命的主要承擔者,可它們是生命活動“操縱者”嗎?它們又會是一種怎樣的化合物呢?這個問題就留給下節(jié)課吧!
高中生物教案12
鞏固夯實基礎
一、全球變暖
1.表現(xiàn):近百年來全球平均氣溫上升0.6-0.9℃。
2.人為原因:工廠、交通工具、家庭爐灶等大量燃燒煤、石油和天然氣等礦物燃料,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加上毀林特別是熱帶森林的破壞,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不斷增加。二氧化碳能強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紅外線長波輻射,使氣溫升高。
3.影響
。1)引起海平面上升,對低地國家和地區(qū)構成直接威脅。
。2)引起世界降水和干濕狀況的'變化,導致各地經(jīng)濟結構的改變。
4.防御措施
。1)提高能源利用技術和能源利用效率。
。2)采用新能源。
。3)保護森林,植樹造林。
。4)要努力加強國際間的合作。
二、臭氧層破壞
1.原因:人類大量使用消耗臭氧的物質。如使用冰箱、空調時釋放出大量的氟氯烴化合物,上升到平流層后,通過光化學反應大量消耗臭氧,從而使到達地面的太陽紫外線增加。
2.危害:直接危害人體健康,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農(nóng)林牧漁業(yè)造成破壞,使全球變暖。
3.解決措施:減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烴等消耗臭氧物質的排放,積極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統(tǒng),加強國際合作。
三、酸雨的危害
1.定義:一般把pH小于5.6的降水稱為酸雨。
2.成因:工廠、交通工具燃燒煤、石油和天然氣等,不斷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氣體,這些酸性氣體在大氣中緩慢氧化,分別形成硫酸和硝酸,隨雨、雪等落到地面,形成酸雨、酸雪、酸霧等,統(tǒng)稱酸雨。
高中生物教案1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說出人和動物體主要的激素。
辨析因激素異常引起的病變。
2、能力目標
描述反饋調節(jié)機理。
探討動物激素的相互作用。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感恩生活。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反饋調節(jié)機理和血糖平衡的調節(jié)。
2、教學難點:激素調節(jié)的實例分析。
三、教學策略
1、充分調動學生的知識經(jīng)驗
本節(jié)內容學生在初中生物課中已經(jīng)學過,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知識經(jīng)驗,在此基礎之上建立新的知識。例如讓學生說出人和動物體的主要激素及作用,辨析幻燈片上因激素異常引起的病變。
2、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量創(chuàng)設學生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只是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必要的指導和知識鋪墊。激素間的相互作用時,學生分成二小組交流,進行知識的比較與歸納,然后再派代表全班匯報。
3、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
本節(jié)內容與社會和個人生活密切相關。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與社會和個人生活相結合。這種結合一方面可體現(xiàn)以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作為背景,分析挖掘這些問題中包含的科學知識;另一方面體現(xiàn)在運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解決社會生活中的問題。如懷特博士的病例分析,寒冷刺激時機體作出的反應分析,與新教材理念相符合。
四、教學理念
追求知識、能力和情感目標的和諧統(tǒng)一。
五、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案例導課
1、展示課件PPT:快樂加減法一
憂愁、顧慮和悲觀,可以使人得;積極、愉快、堅強的意志和樂觀的精神,可以戰(zhàn)勝疾病,也可以使人強壯和長壽。
巴甫洛夫
2、案例分析
保羅.懷特博士是波士頓的心臟病專家,是五十年代最杰出的代表。保羅.懷特博士是波士頓的心臟病專家,是五十年代最杰出的代表。她是個年輕的母親,有兩個未成年的孩子,和一個愛酗酒、整天什么也不干的丈夫。這個女人得了可怕的風濕熱,整日臥病在床,就這樣維持了3年,醫(yī)生說最多還能維持一年,她的情緒極度低落。有一天,她的丈夫不知什么原因離家出走,留下這個可憐的母親和兩個孩子,甚至一點生活費也沒有。但當懷特博士再去看她時,她很堅強地說:“懷特醫(yī)生,我一定要起床,我還要照顧、護養(yǎng)我的兩個孩子!睉烟夭┦堪参空f:“親愛的女士,我也希望你能盡快康復,可是你的心臟會受不了的!辈活欋t(yī)生的反對,年輕的母親鼓起勇氣,下定決心,充滿著激情和興奮,下床開始工作了。
此時讓學生猜測年輕母親以后的生活情形及生命的期限。
。▽W生各抒己見)
師:奇跡出現(xiàn)了,這個堅強的母親卻意外地護養(yǎng)了兩個孩子八年,才離開這個世界。
這是什么力量使這個母親意外地活了八年呢?另人深思!
展示PPT:快樂加減法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
師:作為君子,應該有堅強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奮斗精神,“自強不息”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對生活充滿信心,生命不息、戰(zhàn)斗不止。這樣做才體現(xiàn)了天的意志,不辜負宇宙給予君子的職責和才能。
生活和學習中的困難是必然存在的,但只要有堅強的意志,戰(zhàn)勝一切的勇氣,義不容辭的責任,你就是----勝利者;你就是----快樂者。
再引出問題:剛才我們從意志力的角度分析了該案例,從生理學角度該怎么解釋呢?
懷特博士解釋:他低估了ACTH這種荷爾蒙產(chǎn)生的生理作用,人類的情緒能刺激垂體,產(chǎn)生ACTH和正常荷爾蒙的可能性。因為在當時還不知道ACTH是什么東西。
引出:ACTH是腎上腺皮質激素,進入激素知識點。
環(huán)節(jié)二:建立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
師問:1、在初中我們學過的激素有哪些?說出人和動物體的主要激素及作用。
2、它們各有什么作用?
3、激素分泌異常時會引起什么病變?
4、辨析幻燈片上因激素異常引起的病變。
然后引導學生分析各激素之間的關系引出內分泌腺的三個層次:下丘腦----垂體----被管理的某些內分泌腺
環(huán)節(jié)三:激素的反饋調節(jié)及激素間的相互作用
1、結合實例分析:通過學生自述寒冷刺激時機體所作出的反應;說明激素對機體的調節(jié)機制;加深學生對反饋調節(jié)的理解。
2、結合比較分析;比較生長發(fā)育過程中生長激素與甲狀腺激素的作用及不足時的影響。歸納出:協(xié)同作用
結合馬拉松賽跑時血糖濃度的`變化,分析血糖濃度的調節(jié)。歸納出:拮抗作用
學生分成二小組比較與歸納。然后再派代表全班匯報;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環(huán)節(jié)四:小結
師:再回到懷特博士的病例,請同學們做合情合理地分析。然后,我運用心理學理論和反饋調節(jié)知識對材料做進一步分析總結。并說生活中的負性事件永遠存在,關鍵是我們要以積極的情緒,快樂的心情看待“她”。其實這一事件讓我收獲很多,所以我們要感恩生活。
展示PPT快樂加減法三:
我們以什么樣的方式思考,就會以什么樣的方式感覺,并且以什么樣的方式生存。------------張國清
最后祝大家:(展示PPT)
六、教學反思
1、教學設計反思
由于本節(jié)內容難度不大,并建立在初中生物學的基礎上,所以會有兩種可能,設計不好學生不感興趣,設計好可能會上出新意,上出精彩。然而人的情緒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激素的分泌,激素反過來也會調節(jié)人的生理,影響人的身體健康,所以我嘗試做心理健康教育的拓展教學。我參看了兩種生物版本,人教版舊教材和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三;參照了浙江大學張國清博士著的《快樂加減法》一書的設計風格,嵌人了名言警句,它是引導、激活、推動教學的手段,可發(fā)揮其點撥誘導、強化聯(lián)系、深化認識的功能,這正是新課程所提倡的;引用了[美]約翰.辛德勒編著的《情緒是健康的良藥》一書中懷特博士的病例創(chuàng)設情景教學,而這又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一個縮影,如果不注意調節(jié)人的情緒,就會引起內分泌失調,影響身體健康。這種設計可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熱情,增強學生的興趣,加深知識映象,學生會輕松愉快地突破本節(jié)知識的重點和難點,最終實現(xiàn)“快樂教學”和“快樂學習”。
2、教學過程反思
情景導課環(huán)節(jié)巧用了兩條名言和引用了生活中引入注目的病例,采用層層遞進的方法,使導課----新舊知識聯(lián)系----新知識----結課環(huán)環(huán)相扣。從學生課堂的反應看,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感覺新穎,有些學生把那些名言警句都已記下。課堂讓學生猜測年輕母親以后的生活情形及生命的期限時,他們都競相各抒己見;激素間的相互作用時學生積極主動地交流和匯報,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當講到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學生熱情高漲,以熱情的掌聲結束了該課。這說明時下的高中生很渴望這樣的課型;但由于備課和上課時間有限,這堂課還是未能盡情發(fā)揮,它的設計和安排還能更精妙。
3、教學效果反思
課堂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大多以課堂滲透的形式體現(xiàn),由于生物學科的特性性,我做了心理健康教育拓展教學的大膽嘗試,所以上完課后,我對兩個班的學生做了書面評估。
如“你對本節(jié)課內容的滿意程度怎樣”
A.不滿意B.一般C.較滿意D.很滿意
在四個選項中,選擇“較滿意人數(shù)”,甲班占38.3%,乙班占43.1%;選擇“很滿意”項的甲班占46.8%,乙班占26.2%,都高出了四個問題的平均分25%。
又如“你覺得結合生物知識上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怎樣”
A.不好B.一般C.好D.很好
在四個選項中,選擇“好”的甲班占53.2%,乙班占47.7%;選擇“很好”的甲班占29.8%,乙班占44.6%。都遠遠高出了四個問題的平均分25%。
一個學生甚至直接跟我說,“這是一期中上得最好的一節(jié)課”。因為這一堂課的教學,學生否定了我全期的課,似乎有點苛刻,但是從另一層面看,現(xiàn)在大多學校雖然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和各種不同名義的心理咨詢室,但都形同虛設,真正落到實處的少,進入心理咨詢室的學生也寥寥無幾。同時學生中不泛也存在偏見,談及“心理”就誤認為有問題,所以望而止步。通過這堂課的教學可以看出學生其實很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學生很渴望這樣的課型,置于生物課中更能有理有據(jù)地令學生信服,從而實現(xiàn)自動調節(jié),維持內環(huán)境的穩(wěn)定,維持身心健康。
如果該課有比較好的語言駕馭能力,課堂更加精彩。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時代的前進,老師也要與時俱進,加強學習與交流,不僅專業(yè)基本功扎實,而且要有心理學理論做支撐和不斷提高文科素養(yǎng)。老師的收獲將是教學的快樂和快樂地教學,生活的快樂和快樂地生活。這堂課我的確做了精心的設計,投入了時間,同時我也收獲了快樂,傳遞著快樂。這只是一個起點,前方路漫漫而修遠,吾將上下求索,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和成長。
高中生物教案14
一、教學目標
細胞分化、癌變和衰老的知識。
二、教學重點
細胞分化的概念和意義;癌細胞形成的原因。
導入:近年來,關于細胞的分化、癌變和衰老的研究,已經(jīng)成為細胞生物學的重要課題。其中細胞的分化與生物發(fā)育有密切關系,細胞的癌變與當今世界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存的癌癥有關,細胞衰老與人類及動植物的壽命有關。下面我們一起討論大家感興趣的話題--細胞的分化、癌變和衰老。
三、教學過程
(一)細胞的分化概念和意義
提問:一般多細胞生物體發(fā)育起點是什么?(回答:受精卵。)
提問:受精卵進行分裂的方式是什么?(回答:有絲分裂。)
提問:有絲分裂后,親代和子代細胞中的染色體數(shù)目是否相同?(回答:相同。)
提問:那么,什么是細胞分化呢?(要求學生舉例回答。)
提問:細胞分化在什么時候達到限度呢?(回答:胚胎期。)
提問:細胞分化的結果是什么?(回答:形成各種不同的細胞和組織)
。ǜ爬毎只母拍詈鸵饬x,引出細胞的全能性。)
。ǘ┘毎娜苄
進述:觀察植物細胞培養(yǎng)完整植株示意圖。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由胡蘿卜韌皮部分離的細胞,在適宜條件下,經(jīng)過分裂和分化又能發(fā)育成新的植株,說明已經(jīng)分化的細胞仍然有發(fā)育的潛能,這就是細胞的全能性。
。ㄈ┘毎陌┳
講述:討論第二個問題——細胞的癌變,癌細胞幾乎人人都有,這并非危言聳聽,病理學家經(jīng)過大量尸體解剖和病理檢查后發(fā)現(xiàn),死亡原因雖然不同,但幾乎每個人的`體內都能檢出癌細胞。只不過絕大多數(shù)人體內癌細胞很少,尚未形成癌腫。
提問:常聽說的癌癥有哪些?(回答:胃癌、肺癌、肝癌、乳腺癌、宮頸癌、大腸癌、白血病、食道癌、惡性淋巴瘤、卵巢癌…)
提問:癌癥的危害是什么?(回答:癌癥是一類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和健康的疾病。據(jù)最新的統(tǒng)計資料報道,我國每年新發(fā)現(xiàn)的腫瘤病人約100萬左右,在全球因為癌癥,每年奪去大約600萬人生命,并把1000萬人置于死亡邊緣。隨著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日益惡化,腫瘤的發(fā)生率呈逐年上升趨勢。)
提問:引起細胞癌變的致癌因子有哪些種類?(回答:物理的電離輻射、x射線、紫外線,化學的砷、苯、煤焦油等,150多種腫瘤病毒。)
提問:癌細胞是如何形成的?(回答:在物理、化學或病毒等致癌因子的作用下,致癌基因被激活。)
總結癌細胞及其特征,人體細胞產(chǎn)生癌變的原因以及預防癌癥的三級防治措施。
(四)細胞的衰老:細胞衰老的特征和原因
學生閱讀"細胞的衰老"。
提問:人體頭發(fā)變白的原因是什么?(在學生各抒己見的基礎上,總結:酪氨酸酶活性降低。)
提問:那么如何使變白的頭發(fā)再變黑呢?(回答:提高酪氨酸酶的活性,染發(fā)等。)
講述:總結細胞衰老的特征以及細胞衰老的原因。就如何提高酶的活性以及染發(fā)對人體的危害等加以解釋。
小結:要求了解細胞分化的概念和意義以及細胞的全能性,了解什么是癌細胞、癌細胞的特征、引起細胞癌變的致癌因子和癌細胞形成的原因,以及癌癥的預防,了解細胞衰老的特征和細胞衰老的原因。真正明白細胞分化的概念和意義;癌細胞形成的原因。
高中生物教案15
一、教學目標
1.闡明群落的演替過程。
2.說明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
3.關注我國實行退耕還林、還草、還湖,退牧還草的政策。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群落的演替過程。
三、板書設計:
一、演替
、宄跎萏
㈡次生演替
二、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
三、退耕還林、還草、還湖
四、教學過程:
〖引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嗎?
2.火山爆發(fā)后環(huán)境條件發(fā)生了變化。在火山爆發(fā)中,有些物種可能會絕滅;在恢復過程中外來新物種可能會進入。群落結構因此而發(fā)生了變化,一般不能恢復原來的群落結構。
〖板書演替: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就叫做演替。
〖問題以“本節(jié)聚焦”的問題再次引起學生的思考。
〖板書一、演替的類型
〖學生活動學生帶著“思考與討論1”,閱讀P79~P80,并完成“思考與討論”。
〖提示1.因為苔蘚和草本植物無法直接從裸巖中獲取養(yǎng)分,而地衣可以通過分泌有機酸而從裸巖中獲取養(yǎng)分。
2.通過地衣分泌有機酸加速巖石風化形成土壤,并積累起了有機物,這為苔蘚的生長提供了條件。而苔蘚生長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獲得更多的陽光,處于優(yōu)勢地位,其結果是逐漸取代了地衣。
3.能找到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過程中,一些種群取代另一些種群是指優(yōu)勢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喬木占據(jù)了優(yōu)勢,取代了灌木的優(yōu)勢,但在森林中各種類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板書㈠初生演替:指在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的演替。
、娲紊萏妫褐冈谠兄脖浑m已不存在,但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如能發(fā)芽的地下莖)的地方發(fā)生的演替。
〖講述我國東北科爾沁草原地區(qū)的農(nóng)田,在棄耕后開始出現(xiàn)恢復演替,這是一種次生演替。耕作前的原始植被為貝加爾針茅草原,開墾后種了幾年玉米,后因產(chǎn)量下降而棄耕。棄耕后的1~2年內以黃蒿、狗尾草、豬毛菜、苦荬菜等雜草占優(yōu)勢;2~3年后,黃蒿占優(yōu)勢;3~4年后,羊草、野古草、狼尾草等根莖禾草入侵,并逐漸占優(yōu)勢,進入根莖禾草階段;7~8年后,土壤變堅實,叢生禾草開始定居,并逐漸代替了根莖禾草,恢復到貝加爾針茅群落。這一過程需要經(jīng)歷10~15年,根據(jù)耕作時期長短,土壤侵蝕程度,以及周圍原始物種的遠近而有所不同。
〖板書二、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
〖學生活動學生帶著“思考與討論2”,閱讀P81,并完成“思考與討論”。
〖提示1.至少有兩種因素在小路周圍的雜草分布中起作用:一是人的踐踏,從耐踐踏而言,車前草最強,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間的競爭,在遠離人踐踏的地方,莖稈較高的狗尾草優(yōu)先獲得陽光,車前草等處于劣勢。
2.如果小路被廢棄后,人的踐踏活動停止了,在路周圍會慢慢長出莖稈較高的植物,逐漸成為優(yōu)勢植物。于是,就會出現(xiàn)“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
〖板書三、退耕還林、還草、還湖
〖講述長期以來,我國農(nóng)業(yè)發(fā)展史,實際上是一部邊際土地開墾史。20世紀50年代以來,先后在黑龍江三江平原、新疆和華南地區(qū)有計劃地組織大規(guī)模墾荒,在其他江河、荒原、沼澤和丘陵地區(qū)也開展了規(guī)模不等的墾殖活動。1952~1990年,全國累計開墾荒地3.58×107 hm2,其中80%是1970年以前開墾的。大量開墾直接導致農(nóng)牧漁業(yè)生產(chǎn)能力和環(huán)境質量下降。開墾的結果是: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以及土地嚴重退化。這些問題已引起各方面廣泛關注。我國已實施大規(guī)模退耕還林、退田還湖、退牧還草等重要政策,并從20xx年1月起開始實施《退耕還林條例》。
退耕還林。1999年開始在四川、陜西、甘肅三省試點,20xx年全面實施,已累計完成退耕還林3.18×106 hm2,荒山造林3.25×106 hm2,中央累計投入達232億元。規(guī)劃在20xx年前退耕還林1.47×107 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73×107 hm2。工程建成后,工程區(qū)將增加林草覆蓋率5個百分點,水土流失控制面積8.67×107 hm2,防風固沙控制面積1.03×108 hm2。這是50多年來我國涉及范圍最廣、任務量最大、農(nóng)民參與度最高的生態(tài)建設工程。
退田還湖。1998年以來,為治理長江水患,國家實施了“平垸行洪、退田還湖、移民建鎮(zhèn)”的方針。5年來的“退田還湖”,已使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面積由3 950 km2“長”到了5 100 km2,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面積增長了35%,恢復到60年前的4 350 km2。兩大湖區(qū)為此搬遷的移民相當于三峽移民的1.4倍。兩大湖泊的擴容,改善了長江流域的生態(tài)。目前,長江干流水面恢復了1 400多km2,增加蓄洪容積1.3×1010 m3。這是歷史上自唐宋以來第一次從圍湖造田轉變?yōu)榇笠?guī)模的退田還湖。
退牧還草。從20xx年起,用5年時間,在蒙甘寧西部荒漠草原、內蒙古東部退化草原、新疆北部退化草原和青藏高原東部江河源草原,先期集中治理6.67×107 hm2,約占西部地區(qū)嚴重退化草原的40%!巴四吝草”將采取禁牧、休牧和劃區(qū)輪牧3種形式進行,實行草場圍欄封育,適當建設人工草地和飼草料基地,大力推行舍飼圈養(yǎng)。力爭5年內,使工程區(qū)內退化的'草原得到基本恢復,天然草場得到休養(yǎng)生息,變過牧超載為以草定畜,達到草畜平衡,實現(xiàn)草原資源的永續(xù)利用,建立起與畜牧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相適應的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
⊙要點解析
1. 群落的演替是一個群落取代另一個群落的過程,這個過程直到出現(xiàn)一個頂極群落才會中止。群落這種依次取代現(xiàn)象就叫演替。如:一塊農(nóng)田,如果人們不去耕耘和種植,任其自然發(fā)展,不用多久,就會長滿各種野草。多年以后,農(nóng)田又會發(fā)生變化,草本植物減少,各種灌木又繁茂地生長起來。再過若干年,一些高大的喬木也在這里生長起來,灌木又處于次要地位。經(jīng)過漫長的時間,最終這塊農(nóng)田演變?yōu)橐黄。在不受外力的干擾情況下,它將成為一個非常穩(wěn)定的森林群落,而不會被別的群落所取代,成為頂極群落。
2.群落的形成總是從沒有生物生長的地段開始的,這種沒有生物生長的地段稱為裸地。裸地可分為原生裸地和次生裸地。前者指從來沒有生物生長或雖曾有過植物生長,但被徹底消滅了,沒有留下任何植物的傳播體及原有植被影響下的土壤。后者指原來有植物生長,因植被遭受破壞后形成的裸地。這種裸地雖然沒有植物生長,但原有的土壤條件沒有被破壞或破壞不夠嚴重,在土壤中還保留了植物的繁殖體,如種子、根、莖等。原有的植物繁殖體和殘存的土壤條件在群落形成過程中將起一定的作用,故次生裸地上群落形成的速度比原生裸地快。次生演替過程的長短,主要決定于群落受干擾的強度和所持續(xù)的時間。例如,森林的次生演替取決于森林的利用方式,砍伐方式(擇伐、皆伐)及其對林內優(yōu)勢樹種的苗木、幼樹和地被的破壞程度都為群落的演替造成了不同的條件,影響群落的復生和變化過程。在森林群落的演替過程中,動物群落的演替也是十分明顯的。
3.群落內部環(huán)境的變化是由群落本身的生命活動造成的,與外界環(huán)境條件的改變沒有直接的關系;有些情況下,是群落內物種生命活動的結果,為自己創(chuàng)造了不良的居住環(huán)境,使原來的群落解體,為其他植物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條件,從而誘發(fā)演替。
4.外界環(huán)境條件如氣候決定著群落的外貌和群落的分布,也影響到群落的結構和生產(chǎn)力。氣候的變化,無論是長期的還是暫時的,都會成為演替的誘發(fā)因素。地表形態(tài)(地貌)的改變會使水分、熱量等生態(tài)因子重新分配,轉過來又影響到群落本身。土壤的理化特性對于置身于其中的植物、土壤動物和微生物的生活有密切的關系。火也是一個重要的誘發(fā)演替的因子。影響演替的外部環(huán)境條件并不限于上述幾種,凡是與群落發(fā)育有關的直接或間接的生態(tài)因子都可成為演替的外部因素。
5.人類的活動對生物群落演替的影響遠遠超過其他所有的自然因子,因為人類社會活動通常是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的,可以對自然環(huán)境中的生態(tài)關系起促進、抑制、改造和建設的作用。放火燒山、砍伐森林、開墾土地等,都可以使生物群落改變面貌。人還可以經(jīng)營、撫育森林,管理草原,治理沙漠,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司于自然發(fā)展的道路進行。人甚至還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將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為控制之下。
五、教后感:人類活動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識地進行的,可以對生物之間、人類與其他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關系;人類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殺動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人類活動往往會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教育學生要尊重自然,熱愛自然,而不是破壞自然。
【高中生物教案】相關文章:
高中生物教案01-10
關于高中生物教案01-10
高中生物教案優(yōu)秀02-20
高中生物教案15篇02-12
高中生物教案(精選22篇)02-17
高中生物教案(15篇)02-21
高中生物教案(通用18篇)01-04
高中生物教案(集錦15篇)02-24
高中生物教案(匯編15篇)02-15
高中生物教案合集15篇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