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AV,日本免费不卡v,国产精品亚洲第一页

<sub id="61a2t"><input id="61a2t"><em id="61a2t"></em></input></sub>

    1. <legend id="61a2t"></legend>
    2. 《荷塘月色》教案

      時間:2023-04-08 11:35:58 教案 投訴 投稿

      《荷塘月色》教案模板集錦7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shù)慕虒W方法。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荷塘月色》教案7篇,歡迎大家分享。

      《荷塘月色》教案模板集錦7篇

      《荷塘月色》教案 篇1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理解文中“我”與世界的關系。

        2.揣摩文章典雅清麗、準確生動、富有韻味的語言,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指導學生誦讀,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

        2、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幫助學生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提高學生語言的審美情趣。

        預習學案

        1.請多遍通讀全文

        2.了解作者以及相關寫作背景

        3、字音辨識

        探究學案

        導入:說起我國的現(xiàn)代散文,就不能不提起朱自清先生。作為中國現(xiàn)代散文史上一個里程碑式的人物,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走進朱自清,走進他為我們營造的散文天地

        有人說文中寫了很多東西,而我看到了是作者與一方荷塘不斷博弈的心。在他的世界里,有荷塘,月色,有妻兒,有家鄉(xiāng)。

        前節(jié)課我們一起預習了課文,我希望大家將探究題的第一題課前完成后相互交流整理好答案,填在后黑板上

        一、脈絡梳理

        文中有哪些詞語能表達出“我”的心情?“我”之外的世界又呈現(xiàn)出怎樣的特點?請大家梳理分別概括地寫在下列表中。

        我與妻兒(1)我與曲徑(2.3)我與荷塘和月色(4.5)

        我與妻兒(10)我與家鄉(xiāng)(7-9)我與荷塘四周(6)

        梳理我與世界的關系:對抗或融合)

        “我與荷塘月色”是公認最美的段落,沒有直接描述“我”心情的語言,只有進入畫境后去揣摩作者的心情,王國維先生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边@幅淡雅、朦朧的荷香月色圖訴說著怎樣的情語呢。第四段請同學們讀一下,進入畫境(生讀)同學們的概括是否準確?我們一起再來學習。

        下面老師對四段做了些修改,請注意老師打橫線的地方,思考下修改后與原文有什么不同?效果上有何變化?

        二、感受語言之美

        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美麗的(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剛出浴的美人,又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順序)。微風過處,送來陣陣(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靜靜的(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分析:

        再請一位同學讀一下。

        此段作者集中用了比喻修辭手法,疊字的運用(板書),展現(xiàn)了月下荷塘的清新素雅(清新素雅的荷塘。主板書)之美,此時的作者心情還依然頗不寧靜嗎?與世界的關系是對抗還是融合呢?

        下面老師為你們讀下第五段,同學們思考下,月光是無形的,作者是怎樣描繪它的呢?你最欣賞哪一處?注意畫出來談談你的感受。

        第五段:(老師展示四處,第五處學生可以自己發(fā)揮選擇)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淌(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2.薄薄的青霧飄(浮起)在荷塘里。

        3.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浸(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4.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ó嫞┰诤扇~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

        5.自選

        分析:

        再來看“我”與世界的.關系:對抗或融合。(后黑板上與前副黑板)因為融合,我們的文章表現(xiàn)手法有了融情于景,因為對抗,也就有了以樂景寫哀情,倍增其哀的樂景襯哀情。他對抗是因為“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心緒不寧,是家事?是國事?(結合背景,蔣介石叛變革命,百姓處在白色恐怖中,作為愛國民主戰(zhàn)士,他是非?鄲炨葆澹M枰环胶商翆で蠼饷摚,當作者已然把自己和周圍的景致融為一體了,心靈得到了極度自由的舒展,進入到一種渾然忘我的境界中去,然而這種臆想式的超然物外注定是短暫的,作為一個誓死不吃美國救濟糧的愛國知識分子,憂國憂民始終是他不能拋棄的情懷。所以這篇文章的文眼應該就是“頗不寧靜”.

        小結:朱自清的散文之美,是有自己的個性特點的,有人曾將它概括為一個“清”字。我想,這個“清”字,不但指清秀、素雅的文字,恐怕清潔,純真的品質(板書主黑板)都包含在里面才是。

        能夠徜徉于文字中的人是豐富而優(yōu)雅的儒者,能夠沉浸于美中的人是詩意棲居在這個世界上的智者!

        拓展學案

        朱自清先生很厲害。月色本無形,他卻能以荷塘為依托,化無形為有形,使我們眼前葉朦朧、花朦朧、香飄水溶溶。月色無處不在。宋徽宗也曾給畫師們出過一道考題“踏花歸來馬蹄香”,香氣如何表現(xiàn)呢?聰明的畫師畫的是,蝴蝶追逐馬蹄,蹁躚起舞,F(xiàn)在,我想請同學們在下面詞語中任選一個,寫一段話,要求就是化無形為有形。這些詞語是“寒冷,孤獨,愁緒,愛”。

      《荷塘月色》教案 篇2

        一、 教學目標

        1、 能理解a疊字、b博喻、c通感等的含義和作用,并基本會使用這三種方法;

        2、 能理解文章的外圓形結構和內圓形結構;

        3、 能理解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

        二、 教學內容

        1、疊字、博喻、通感

        1) 疊字

        定義:相同的詞、詞素或音節(jié)重疊使用,又叫疊音。

        格式: ABAB、AABB、ABB、AAB、AA

        作用: 傳神描摹景物特點;增加語言的音樂美:文氣舒展,音節(jié)和諧;深入細致地表達思想感情。

        2) 博喻

        定義:由一個本體,兩個或兩個以上喻體構成的一種特殊的比喻修辭。

        作用:目的是從不同的角度,在一個特定的焦點上,由所有類似的東西反映出的不同光線中去觀察它。(韋勒克、沃倫:《文學理論》,中譯本,三聯(lián)書店,1984,第215頁)

        3) 通感

        定義: 一種感覺引起另一種或幾種感覺的心理現(xiàn)象,描寫這種心理現(xiàn)象的方法叫通感修辭。

        作用:啟迪人們的聯(lián)想,達到感同身受的審美效果。

        2、 圓形結構

        1) 圓形外結構:文章敘述的時空順序的圓;

        2) 圓形內結構:表現(xiàn)作者情感變化的圓。

        3、 情景交融

        散文、詩歌當中的情、景是統(tǒng)一的、不可分的。 景無情不發(fā),情無景不生(明范唏文《對床夜語》)。離開主體的情,景就不能顯現(xiàn),就成了虛景;離開了客觀的景,情就不能產生,也就成了虛情。情景相生、情景相融才算有意境,這也是中國古代抒情作品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1) 融情于景:寓意,給自然景物賦予情感內涵。王夫之:煙云泉石,花鳥臺林,金鋪錦帳,寓意則靈。

        2) 借景抒情:借具體的景物描寫表現(xiàn)細微幽眇的感受過程,達到情感的表現(xiàn)。

        三、教學材料

        1、疊字、博喻、通感

        1)疊字

        A典型材料:段4田田。a用典,古樂府《江南曲》:蓮葉何田田;b從彌望的詞義(放眼望去,滿眼都是)看,田田當為荷葉分布之廣、之密,但若換成密密則顯得擁擠、厚重,而田田發(fā)an韻,清脆響亮而舒適。

        B強化材料:段4的其他8 處疊詞;有名詞星星,形容詞亭亭的等,副詞密密地。

        C延伸材料: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尋覓,動作的延續(xù)性;冷清,尋覓時的環(huán)境和心情;凄慘戚專言心情之愁。

        2)博喻

        A典型材料:段4的荷花分別用明珠、星星、美人3個喻體來比喻。(明珠言色彩,荷花在月光下白而發(fā)亮,又因為零星地點綴著,與一粒粒的明珠相似;星星言分布,寫荷花點綴在層層的葉子中間,在綠叢中隱約閃現(xiàn),與今夜不能朗照的碧天里的'星星何其相似;美人言神態(tài),因荷花是裊娜、羞澀且白而亮的,其神態(tài)色澤與剛出浴的美人相似。三者分別從不同角度描寫荷花之美。)

        B強化材料:民歌:你的眉兒細又長,好象樹梢的彎月亮;你的眼睛明又亮,好象秋波一個樣;你的臉兒紅又圓,好象蘋果到了秋天。(多本多喻,是連喻)

        3)通感

        A典型材料:段4把清香喻為歌聲;清香為嗅覺,歌聲是聽覺感知,用一種感覺去寫另一感覺。

        B強化材料:心理學聯(lián)覺。

        香為縷縷清香,歌聲為遠處高樓上渺茫之音,似有若無、時斷時續(xù)、縹緲不定是其共同點。

        C延伸材料:錢鐘書《圍城》:方鴻漸看唐小姐不笑的時候,臉上還依戀著笑意,象音樂停止后裊裊空中的余音。許多女人會笑得這樣甜,但他們的笑容只是面部肌肉的柔軟操。

        2、圓形結構

        A典型材料:a圓形外結構:文中作者從院中經(jīng)小徑到荷塘,后又歸來。依時空順序描繪了一幅夜游圖。

        b圓形內結構:作者情緒:不靜求靜得靜出靜(詳見課文補充材料)

        B延伸材料:憶江南刪掉的原因和不刪的理由:

        刪掉的原因①編者思想落后,《采蓮賦》有描寫男女艷情的內容;②從題目看,是寫夜間荷塘,而江南采蓮舊事卻是白天的事;③與外結構有關。從作者的行蹤或純寫景的角度看,作者應該從家里出來,沿著小徑到了荷塘,再順著小徑回去才是。但回去時作者不但跳過不寫小徑,還突然來了個憶江南,似乎該刪。

        不刪的理由①情感上:與荷塘月色部分一起把作者的情感一次次推向高潮,使作者情感變化更豐富;②結構上:與荷塘月色部分彼此呼應,互為雙璧,使文章表現(xiàn)更豐富,行文更有起伏、層次感,使結構避免了平淡和單一,富有形神合一的立體空間感而更臻精妙,從而使文章更能突現(xiàn)意象的豐滿和思想的深度;③更能體現(xiàn)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

        C強化材料:圓形內結構與情感變化曲線結構不矛盾的原因

        a圓形內結構就作者本不寧靜,后企圖尋求寧靜,但終不能得的心情而言,重在結果;

        b情感變化曲線結構表現(xiàn)情感的不斷努力掙扎,重在過程。好像從地上彈起的皮球,雖經(jīng)幾次彈跳,但終要落回地面。

        3、情景交融

        A典型材料: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和杜牧的《山行》

        前者景物蕭條冷落,充滿哀愁,因為作者是流落天涯的斷腸人;后者竭力贊揚寒山秋景,秋景更勝春光,使秋天充滿了生機,因為作者愛這傍晚楓林。

        B強化材料:文章一開頭就點出了作者的心境: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即而作者企圖通過努力擺脫這種不寧靜,進行了三次努力:

       、俸鋈幌肫鹑杖兆哌^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于是披衣帶門夜游荷塘,希望借欣賞美麗清幽、朦朧素淡的荷塘,來撫慰自己的心靈。然而非常遺憾,荷塘月色給作者的僅是片刻的寧靜,那峭楞楞如鬼一般的樹色、聒噪的蟬鳴蛙叫,使作者猛然驚醒: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愁緒再上心頭。

       、诂F(xiàn)實在無法找回寧靜,遂進入了記憶和聯(lián)想,忽然想起南朝采蓮的事情來了,在虛幻的聯(lián)想中,不寧靜的心靈獲得了暫時的平復。但馬上被現(xiàn)實拉了回來,作者面前既沒有采蓮人,又不見些流水的影子,第二次努力歸于失敗。

       、塾谑撬季w飛向作者的故鄉(xiāng)我到底惦記著江南了,然而作者卻經(jīng)歷了一次沒有結果的努力。最后在什么聲息都沒有中回到了家里。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 引入內容1,指向目標1

        從題目導入 ,直接進入重點段(4段)的講解。

        1) 提問:題目是并列短語還是偏正短語?怎樣理解好?

        *并列;但兩個景物并不孤立:荷塘為月下荷塘,月色為荷塘上之月色。

        2)請同學找出重寫荷塘月色的部分。

        *4、5、6段。

        2、1)分析內容1a,基本實現(xiàn)目標1a。

        重點分析第4段,學生分析5、6段。

        ①揭示內容1a,接近目標1a

        提問:修飾荷葉為什么要用田田一詞?

       、趶娀瘍热1a,逼近目標1a

        提問:本段還有幾處疊字,各是什么詞性?

       、垩由靸热1a,逼近目標1a

        分析《聲聲慢》中的疊字。

        2)分析內容1b,基本實現(xiàn)目標1b。

       、俳沂緝热1b,接近目標1b

        A提問:描寫荷花用了一個比喻,這個比喻有什么特殊處?

        *一本多喻。

        B點出博喻(或復喻)的概念,分析喻體有幾個才算博喻。(博喻特點)

        *博者,多也;二夕(月)為多;喻體有兩個就行;

        復,二次為復(復); 喻體有兩個就行。

       、趶娀瘍热1b,逼近目標1b

        A提問:新疆民歌《掀起你的蓋頭來》的一句歌詞是不是博喻?

        *不是;這叫連喻,是多本多喻。

        B為什么描寫荷花要用3個喻體?(博喻作用)

        3)分析內容1c,基本實現(xiàn)目標1c

        ①揭示內容1c,接近目標1c

        A提問:描寫荷香的比喻修辭有什么特殊處?(通感特點)

        B口述通感定義

       、趶娀瘍热1c,逼近目標1c

        引入心理學概念移覺,通過分析描寫清香的通感句分析通感的心里基礎聯(lián)想和感覺移借。(通感作用)

       、垩由靸热1c,拓展目標1c

        分析《圍城》中通感句

        4)回歸內容1,檢測目標1達成度

        讓學生仿照段4的板書分析,板書段5、段6的內容和所使用的方法。

        第二課時

        1、引入內容2,指向目標2

        簡單分析7、8段內容,請同學思考該部分為何在舊教材中被刪掉了?

        2、揭示內容2,接近目標2

        分析文章圓形外結構,指出憶江南與該結構的矛盾。

        3、強化內容2,逼近目標2

        提問:現(xiàn)在教材中為什么還原了作品原貌?

        *可以刪是從單純的空間或純寫景的角度來分析的,而從情感表達的角度來說,不該刪。

        1)引入內容3,指向目標3

        指出本文非單純寫景散文,而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

        2)揭示內容3,接近目標3

       、俣嗝襟w展示情景交融的分析內容;

       、趶膬煞锶障φ請D的對比分析,解釋情景交融的內涵。

        3)強化內容3,逼近目標3

        分析文章的情感變化,畫出情感變化曲線圖,強化情景的交融。

        4、延伸內容2、3,拓展目標2、3

        1)從情感變化曲線圖分析指出,憶江南不該刪的理由;

        2)從結構和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兩個方面分析憶江南不該刪的理由。

        5、回歸內容2,檢測目標2達成度

        1)請同學閱讀課文補充材料關于圓形結構的分析(首段),思考:教材中的圓形內結構與前面分析得出的情感變化曲線圖結構是否矛盾,該怎么理解?

        2)試用圓形結構或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寫一次自己熟悉的留下過深刻記憶的游記。

        五、板書設計

        荷 塘 月 色

        朱自清

        一.解題并列

        二.重點段分析

        月光 正寫 樹色 面

        清霧 楊柳 點

        葉子、花 遠山 遠景

        樹影 路燈 近景

        蟬鳴蛙叫

        三.圓形結構與情感分析

       。ㄐ蚯谝粯氛碌诙䴓氛挛猜暎

      《荷塘月色》教案 篇3

        第一課時

        課前預習內容:

        自讀課文,準確認讀、解釋加點的字(如:1、煤屑路2、蓊蓊郁郁3、彌望4、裊娜5、倩影6、脈脈的流水……)想一想,1927年春夏中國的社會狀況思考:全文寫景狀物的主體部分是哪幾個自然段(以上預習內容可酌情增減,何時檢查也可靈活)

        講授導語:

        我們對朱自清這個名字并不陌生,初中時學過他的什么散文名篇?是的,朱自清是一位散文大家,同學們對他的生平經(jīng)歷還知道些什么?

        (以上答問可靈活掌握,以下教師簡述)

        教師:是的,朱自清先生由一位小資產階級出身的知識分子鍛煉成長為“表現(xiàn)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的著名詩人、作家、學者,經(jīng)歷了艱難曲折的道路。今天學習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從中又看到他在大革命失敗的日子悲憤彷徨的復雜心情和了解他為什么要在對美好景物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當然,教學重點應放在:作品結構、語言、技法的分析理解上,從而認識本文主旨。

        播放錄音(或教師表情朗讀)

        板書課題

        作者、寫作時間地點

        荷塘月色 朱自清 1927年7月,作于北京清華園

        作品結構分析

        教師啟發(fā)指導:以下提供一種示例,其他可從“專項評價”中,從作者行蹤變化看,讓學生提挈每段內容,進行歸納。

        第1段 獨游荷塘的時間、地點和緣由。(心境:“頗不寧靜”)去荷塘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樹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時的感受。(追尋清冷、幽僻的環(huán)境)觀荷塘

        第4段 荷塘美麗的景色。

        第5段 流瀉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觀察、感受到的)

        第7段 聯(lián)想古代江南采蓮的舊俗。

        第8段 在思鄉(xiāng)與遐想中踱回家門。

        顯然,第1段是“引起”;第2—6段是“主體內容”(寫景狀物);第7—8段由現(xiàn)實而思古,再返現(xiàn)實收束全篇。

        所以全文結構為:

        第一部分(第1段)寫“觀荷緣起”(情)

        第二部分(第2—6段)寫“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寫“景中人”(情)

        (以上可適當使用板書或卡片或熒屏演示等多媒體)

        行文線索

        從以上結構分析,可體會到全文寫景是為抒情服務,而貫穿全文的是一條,前后心情 變化的思緒線索。情—景—情,這正好像一條經(jīng)線,而對荷塘景色的`描寫猶如一條緯線。

        語句賞析

        找出有代表性的語句進行賞析:

        1、全文首句“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起筆的目的是什么? 可聯(lián)系撰文時間啟發(fā)學生講講有關大革命失敗情況,說明作者思想狀況,弄清他為什么要寫荷塘月色之美,發(fā)思古之幽情。

        2、第3段,作者在路上一段抒情獨白(“路上只我一個人……這是獨處的妙處”)此段拋開了寫景,是否偏離了文章的中心呢?拋開了寫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痛楚心態(tài),蘊含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不滿。實際上,這“情”離不開“景”,正是在那幽僻路上,抒發(fā)“獨處”之情。

        小結作業(yè)

        第二課時

        復習提問

        1、背誦第4段(集體背誦、提名背誦)

        2、答問:第4段依次寫了哪些景物,依怎樣順序寫的?(以此引入新課)

        景物描寫

        解析第4段:作者怎樣從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1.按觀察的角度,視線由近及遠,由上而下的空間順序:茂密荷葉→多姿荷花→縷縷荷香→葉.花顫動→流水

        2、深味作者匠心:

        抓靜態(tài)與動態(tài)的結合作者筆下景物都是“動”的,“靜”不過是“動”的瞬間表現(xiàn)。 抓可見與可想的結合,寫出散文神韻。荷葉田田,滿遮塘面,塘水看不到,卻斷定葉下的水“脈脈”有情,這由葉子的“風致”引起的想象。

        認識“通感”

        引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本涞谋扔魈攸c:

        本體—花香(作用于人的嗅覺)

        喻體—渺茫的歌聲(作用于人的聽覺)

        立于微風中嗅那馨香,時有時無;聽那遠處歌聲,時斷實續(xù),溝通了不同類的感官。這也恰恰說明“人在景中”。再引出第5、6段中“通感”的句子,也可引導鑒賞 5、6段中比喻、擬人句。(此環(huán)節(jié)可采用討論式)

        收束及思考

        結束對前所提問題的討論,提出關于語言美的思考題,讓同學課下欣賞,并寫一段文字表述自己的理解。(仍可布置其他作業(yè))

      《荷塘月色》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1、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二、教學重點

        1、結合語境揣摩詞語、語句的含義,體味作品語言精練優(yōu)美的特點及表達效果;

        2、感悟景語和情語渾然一體的妙處。

        三、教學程序

        課前:①學生查閱有關時代背景的資料;

        ②學生仔細閱讀文章,認真思考教師布置的閱讀訓練題。

        課堂:①分小組討論閱讀訓練題(一課時)

        ②以文章的寫作順序,結合閱讀訓練題(二課時)

        課后:①整理課堂筆記

        ②限時做《創(chuàng)新思維訓練》中有關題目

       、鄯聦懀悍抡照n文第四自然段的博喻寫一段寫景的文字

        四、教學過程

        閱讀訓練資料

        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頗不寧靜的原因是什么?析: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作者彷徨苦悶,希望在一個幽靜的環(huán)境中尋求解脫卻又無法解脫的心情)今晚在院子里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如果省略了漸漸一詞,表達效果有何不同?析:漸漸寫出了時間流動和空間轉移的緩慢,與環(huán)境的寧靜和心境的頗不寧靜相適應,如果省略了,則不能描摹出時空變換的流動性,也不能體現(xiàn)出緩慢中的寧靜與寧靜中的頗不寧靜)升高了,墻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jīng)聽不見了;妻在屋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若將帶字換成掩或關有何不同?析:掩出門/轉身/拉掩,動作煩瑣,有一定的目的性;關動作過程與掩相類似,目的性強,語言的感情色彩平淡蒼白,缺乏表現(xiàn)力;帶輕輕地將門從背后掩上,動作輕柔隨意,保持環(huán)境的寧靜,也與心境相符)上門出去。

        (1、在本自然段中,作者所處的環(huán)境是由哪幾個空間立體地構成的?析:院子、夜空、墻外、屋里、門外)

        (2、在本自然段中,作者使用了哪些疊詞?有何作用?析:日日、漸漸、迷迷糊糊、悄悄;本文使用的疊詞不僅傳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時也有一種韻律美。疊詞一般用輕聲的語調來讀,輕柔的語調與輕柔的情景相符,能渲染出一種雅而不俗的語言氛圍,而在語音的延長中,語意與情感也是綿綿不絕,令人回味的。)

        沿著(為什么不用通往?析:沿著是圍繞,才可見荷塘四面的景色,而通往則表示還走在往荷塘的路上,無以得見荷塘四面。)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曲折、幽僻、寂寞三種情景前后有何聯(lián)系?析:曲折引出幽僻,幽僻引出寂寞。)荷塘四面,長著許多樹,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作者在描繪景物時用了哪些疊詞?析:蓊蓊郁郁、陰森森、淡淡;景物的色調是怎樣的?析:淡淡;流露了怎樣的心情?

        析:淡淡的哀愁。)

        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若換成走字,表達效果有何不同?析:踱:走路時不緊不慢,不慌不忙,慢條斯理,腳步井然有序,而心里卻若有所思,若有所感,在幽閑、超然中,淡淡的哀愁在若隱若現(xiàn)。若換成走字,則缺少了情景融合的神韻)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平常的自己是怎樣的?現(xiàn)在的自己又是怎樣的?析:苦悶、彷徨、想逃避又難以超然;自由的人)到了別一世界里。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xiàn)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妙處和受用兩個詞,可以表明作者的心情有何變化?析:從淡淡的哀愁到淡淡的喜悅)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本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在上下文的聯(lián)系中有何作用?析:承上啟下的過渡句)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彌望何解?析:充滿視野,滿眼,如春色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亭亭與前面哪個詞相呼應,它修飾的是舞女還是裙?析:與高相呼應,修飾舞女)的舞女的裙。(本句運用了比喻修辭,本體和喻體分別是什么?它們之間有何相似之處?析:本體葉子;喻體亭亭的舞女的裙;舞女的裙與葉子自然舒展的形態(tài)相似。)層層的葉子中間,(田田與層層是對前面哪個詞的具體解釋?為什么?析:曲曲折折;田田描其連綿不絕,層層描其高低有序),零星地點綴(點綴與前面哪個詞相呼應?析:零星)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本句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若換用其它修辭手法好不好?為什么?析:擬人;不能換用其它修辭手法,因為擬人的運用可以回應上面的舞女,荷莖象舞女,葉子象舞女的裙,而花便象舞女的容顏,同樣千姿百態(tài),楚楚動人)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本句運用了比喻修辭格,本體和喻體分別是什么?它們之間有何相似之處?析:本體白花;喻體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剛出浴的美人。

        1、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點綴著的,與一粒粒的明珠相似;2、白花點綴在層層的葉子中間,在綠叢中隱約閃爍,與碧天里的星星相似;3、荷花是裊娜、羞澀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態(tài)與色澤都與剛出浴的美人相似)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此處運用了通感的寫景方法,試述什么是通感?其最大的特點是什么?縷縷清香與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有何相似?這樣描寫有什么作用?析:通感指一種感覺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領會到屬于另一種感覺的印象,即把一種可感的形象轉化為另一種可感的形象的方法。其最大特點是感覺的轉移。相似處:斷斷續(xù)續(xù),若有若無,捉摸不定。作用:用歌聲比荷香真切、新奇。荷香本是嗅覺的可感形象,作者卻把它比作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使其轉化為聽覺的形象,把視覺、嗅覺、聽覺交織在一起,啟迪讀者更加深遠地想象和聯(lián)想。)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顫動的原因是什么?析:微風)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為什么只有一道而不是幾道?析:一絲的顫動,象閃電般)凝碧的波痕。(波痕為什么是凝碧的?析:田田、層層、肩并肩、密密地挨著)葉子底下是脈脈(寫出的流水的什么特點?析:無聲、含蓄)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ㄟ@一段所寫的景物的順序能不能調動?析:不能。因為葉子出水很高,而且是田田的,目之所及肯定首先是葉子;因為白花是點綴其間的,而且白而發(fā)亮,所以接著寫花是理所當然的;因為花是零星的,所以微風過處有清香;因為有微風,就有了波痕;因為有了波痕,便看見了底下的流水;因為有流水,所以葉子更見風致。作者的目光又回到葉子與花上,從而順理成章,從容不迫地引出下文對靜靜地瀉在葉子與花上的月光的描寫。景物出現(xiàn)的順序是有著極強的前后關聯(lián)的,極富層次感,絕不能調動)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若換用淌字在表達效果上有何不同?析:瀉表明月上中天,月光自上而下,有更強的動感與立體感;淌雖也有往下流的意思,但一般是表示水、淚或汗等順著或依附著某物流下來,而月光是從空中照下的,并無依附任何事物。)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ㄈ魮Q用飄在表達效果上有何不同?析:浮描寫出青霧與葉花既互相貼近互相映襯又若即若離的層次感和動感,又可描寫出青霧似動而靜、似靜而動的輕柔含蓄之態(tài);飄雖與薄薄相呼應,但既飄便散、便逸,雖有輕柔之態(tài)而無含蓄靜謚之美,而且霧之所以青是因為霧貼近田田、密密的葉子而成,飄高飄遠了,便無青的感覺。)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牛乳和輕紗的本體是什么?夢的本體又是什么?析:薄薄的青霧;葉子和花)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本句描寫了哪兩種樹影的哪些特點?畫字對表現(xiàn)這些特點有何作用?析:灌木參差的斑駁的黑影;楊柳稀疏的倩影;畫說明樹影的錯落有致、濃淡和諧是恰到好處的,象是出自名畫家之手,也讓讀者更易聯(lián)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詩情畫意)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本句運用比喻和通感的修辭格,本體和喻體分別是什么?它們之間的相似點是什么?是從哪兩種感覺的互相轉移?析:本體月色;喻體名曲;相似點:和諧;是視覺與聽覺的互換。)

        (評:這一段寫荷塘上的月色,有正面描寫,如流水,瀉;也有用景物進行反襯,如寫青霧、葉子和花、黑影、倩影等;寫出了光與影雖不均勻,卻和諧如名曲,光與影融為一體,荷塘與月色融為一體,心境與物景融為一體,整個天地渾然一體,如夢似幻,如詩如畫,令作者與讀者如癡如醉,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悅。)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遠遠近近、高高低低描寫出樹的哪些特點?析:連綿成片、高低錯落,層次分明)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在總體寫樹中又著重寫了楊柳的豐姿,這是一種怎樣的.寫法?析:點面結合)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shù)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作者是怎樣由景寫到人的?作者的心景又有了什么變化?析:由路燈光聯(lián)想到人的眼,由人的眼自然會聯(lián)想到人的心,一想到個人,熱鬧的蟬聲與蛙聲自然會驚擾了荷塘和作者內心的超然境界,作者終于發(fā)出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的慨嘆。作者的心緒又從淡淡的喜悅轉為淡淡的哀愁。)

        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作者為什么會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

        呢?析:頗不寧靜的心情在夢境般的荷塘岸邊沒有得到排遣,就想*對古代采蓮盛況的向往和對故鄉(xiāng)的懷念來解脫。)采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里可以約略知道。采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蕩著小船,唱著艷歌去的。采蓮人不用說很多,還有看采蓮的人。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jié),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jié)。梁元帝《采蓮賦》里說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蕩舟心許;鹢首徐回,兼?zhèn)饔鸨;櫂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余,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

        可見當時嬉游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xiàn)在早已無福消受了。(作者觸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聯(lián)想到江南采蓮的情景,作者說這是一個熱鬧和風流的季節(jié),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蓮賦》描寫當時嬉游的光景,作者有沒有被這種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個句子可以表明?析:沒有。可惜現(xiàn)在我們早已無福消受了,依然是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于是又記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西洲曲》本是用來描寫一個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卻借用來表達什么感情?文章中的哪個句子可以表明?析:思鄉(xiāng)之情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

        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此時此刻的作者為什么會惦著江南呢?析:觸景生情,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面對黑暗的現(xiàn)實苦悶彷徨,無所適從,欲超然又想掙扎,借思鄉(xiāng)排遣憂愁)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作者從荷塘回到家里,心緒如何?析:作者從遐想中回到現(xiàn)實,現(xiàn)實依舊,愁思依舊,心里依舊不寧靜,剛才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恍如一夢。)

        1927年7月,北京清華園

        《荷塘月色》板書設計

        緣由:心情頗不寧靜(情感基調,下文不斷揭示和照應)

        一、月夜出門

        目的:看月下荷塘

        小路:曲折、幽僻、寂寞

        總寫荷塘月色

        樹:蓊蓊郁郁

        月光:淡淡(景物色調)

        心情:淡淡的哀愁

        二、漫步小路

        感想一:象超出平常的自己

        勾勒荷塘輪廓

        直抒胸臆

        感想二:覺是個自由的人(照應一)

        感想三:受用無邊的荷香月色

        心情:淡淡的喜悅

        荷葉

        多、生意盎然:田田

        高、美:亭亭、舞女的裙

        顏色:點綴著些白花

        荷塘

        荷花

        姿態(tài):裊娜地開著(盛開)

        羞澀地打著朵兒(含苞)

        光亮:明珠、星星

        荷香:渺茫的歌聲

        荷波:象閃電、霎時、凝碧

        三、細寫

        荷水:脈脈

        荷塘月色

        (葉子:更見風致)

        從月色的角度,正面寫:如流水、瀉

        青霧:薄薄,似牛乳

        似輕紗

        從景物的角度,反襯:

        葉子與花:似夢

        月色

        樹影:黑影、倩影

        光與影:不均勻、和諧

        如名曲

        寫月光下

        近景

        從面上寫:樹色陰陰、

        的荷塘四周

        似煙霧

        靜態(tài)

        從點上寫:楊柳豐姿

        遠景:隱隱約約的遠山

        (仰視)

        平視:路燈:無精打采

        動態(tài):蟬鳴、蛙叫

        心態(tài):我什么也沒有(照應二)

        淡淡的哀愁

        四、回首江南采蓮盛況,思鄉(xiāng)情濃,心情依然不寧靜(照應三)

      《荷塘月色》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1、 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細膩、傳神、精練優(yōu)美的語言,體會貼切、生動的比喻表達效果及其他修辭手法的運用。

        2、 掌握《荷塘月色》描繪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寫法,并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體會作者當時的心情。

        教學重點:

        1、揣摩細膩的,具有特色的詞語、句子的含義及其表達效果,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文章的結構安排,寫景層次。

        教學難點:

        通過對課文的分析,找出作品中一明一暗兩條線索。

        教學工具:

        多媒體、學生課下分組在網(wǎng)上查閱的資料實物投影文字稿

        教學過程:

       。ㄒ唬⿵土晫

        課前背景:在屏幕上投影一張清華園中月下荷塘的照片,并播放《荷塘月色》的范文朗讀錄音

        1、 提問:在上節(jié)課的閱讀中,我們走近了朱自清,走近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走近了清華園中的月下荷塘。而散文的優(yōu)美的韻味應怎樣更好地來品味呢?

        回答: 通過朗讀來體會。

        2、 大家一起朗讀課文中的寫景重點段落四、五、六3節(jié)。

       。ǘ┵|疑

        1、 提問:在朗讀中,大家有沒有感受到荷塘月色的美,有怎樣的特點?

        回答:一種朦朧的美。

        2、 點撥:很好。那大家讀過幾遍后,有沒有想過文中的朦朧感是怎樣產生的?同時,大家預習過課文,還有沒有不理解的地方呢,現(xiàn)在可以提出來。

        回答1:作者的筆下景物的朦朧美與作者的心境有一定聯(lián)系,因為情景是相交融的。

        回答2:這篇散文除了寫景很美外,有些語句不太明白。

        如: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白天一定要說的話,現(xiàn)在都可不理。

        但熱鬧的是他們,我什么也沒有。

       。ㄈ┵Y料交流:

        1、提問: 我們仔細讀讀這些語句,它們有什么特點?大家是否想過為何不理解呢?這些語句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我們對寫作背景不了解。大家課下已經(jīng)分組查找了資料,現(xiàn)在根據(jù)大家在網(wǎng)上查找的資料,體會一下這些話的內在含義是什么,并說說你的理由和結論?(大家集體交流討論)(由同學上來展示資料)

        2討論: 《一封信》“心里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可以看出作者孤獨彷徨和煩悶的心情。

        《哪里走》“在歧路之前,我只有彷徨罷了!北憩F(xiàn)作者不滿現(xiàn)實,但對革命力量還缺乏認識,看不清前進的方向。

        3、結論:從朱自清的生平了解到,1927年7月,當時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朱自清作為一位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自由知識分子,他也有過苦悶彷徨。

        4、 小結:不錯,有了這么多資料,可以看出大家不理解的幾句話和作者的寫作背景和當時的心情有很大關系,請大家談談自己看法。

        討論: “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從本文寫作背景看,開門見山點明了作者當時的苦悶彷徨的心境。

        “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里!苯Y合本段其它語句,作者越是喜愛這片靜謐的月下荷塘,也看出作者在現(xiàn)實中的苦悶彷徨,想逃避又難以超然的感受。

        “但熱鬧的是他們,我什么也沒有!秉c明了作者雖然在月下荷塘中得到了釋放,但又不能完全超越現(xiàn)實之外的淡淡的哀愁。

       。ㄓ枚嗝襟w把同學們的觀點顯示在大屏幕上)

        (四)、課文解讀

        第四段 月色下的荷塘

        1、“彌望”——充滿視野,滿眼。 “田田”——多,連綿不絕。

       。ㄍㄟ^直觀優(yōu)美的荷塘圖片來啟發(fā)引導)

        2、第二句,采用了比喻,舞女的裙。與葉子自然舒展的形態(tài)相似,這個比喻是“多邊”的,即它不僅表達了“荷”的高貴,還傳達出它的標志,典雅,圣潔,飄逸,靈動,清峻等魅力,使葉子產生了動感,使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鮮明具體。

       。ㄕ故緞痈械暮扇~圖片)

        3、“層層”——高低有序。(圖片)

        4、“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 本句運用了擬人;擬人的運用可以回應上面的“舞女”, 荷莖象舞女,葉子象舞女的裙,而花便象舞女的容顏,這樣把整個舞女的形象生動地表現(xiàn)出來。(展示對比圖片)

        5、“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本句運用了比喻修辭格,為什么把荷花比喻成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剛出浴的美人呢?因為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點綴著”的,與“一粒粒”的“明”珠相似; 白花“點綴”在“層層的葉子中間”,在綠叢中隱約閃爍,與“碧天”里的“星星”相似; 荷花是“裊娜”、“羞澀”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態(tài)與色澤都與剛出浴的美人相似 。

       。ㄕ故緦Ρ葓D片)

        上面作者通過葉子、花,描繪了荷塘的形態(tài)美,下面我們來欣賞一下荷塘的動態(tài)美。

        6、重點理解“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一句把“清香”比喻成“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這里作者使用了幾種感官感覺?

        (展示powerpoint課件中的對比頁面)

        清香是嗅覺上的感覺,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是聽覺上的感覺。歌聲是細柔飄忽,婉轉渺茫的,荷香是時有時無,持續(xù)不斷的。這兩種感覺有相似之處,把嗅覺中感到的香味換成從聽覺中去感受、品味,使人產生了對香味的另一具體形象,變換欣賞角度,造成感覺的轉移。

        這種感覺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領會到屬于另一種感覺的印象,即把一種可感的形象轉化為另一種可感的形象的方法,我們把它叫做“通感”。所以這句話作者同時運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

       。ù笃聊徽故纠鋸娀斫庥洃洠

        7、“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敝械摹邦潉印㈤W電、霎時、穿過”等詞,傳神微妙地寫出了微風過處一剎那間,荷塘的整體形態(tài),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動態(tài)。這是作者觀察仔細,用詞的精妙之處。

       。ㄕ故緞痈泻扇~圖片)

        8、“一道凝碧的波痕”,就給人一種船航行留下的痕跡的感覺,作者表達得生動傳神。(圖片)

        9、“脈脈的流水”怎樣理解?

        這里形容水沒有聲音,好象深含感情,表現(xiàn)流水的靜態(tài)美。(圖片)

        “葉子卻更見風致了”,是因為靜靜的流水更反襯出,動態(tài)中的葉子的美的姿態(tài)。(圖片)

        【小結】從形態(tài)、動態(tài)、靜態(tài)多個角度來反映荷塘的美。

        第五段 荷塘上的月色

        1、本段有三個動詞用得很形象生動,使一切的事物都充滿了動感。 “瀉”、“浮”、 “畫”、“洗”。

        “瀉”字喚起了人們對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寫出月光流動輕柔的情態(tài),化靜為動,有一種自上而下的動感和立體感,這具有一種恬靜的力度美。

        “浮”描寫出青霧與葉花既互相貼近互相映襯又若即若離的層次感和動感,又可描寫出青霧似動而靜、似靜而動的輕柔含蓄之態(tài);“洗”能理所當然地把葉子、花更淡淡的月色和薄薄的輕霧聯(lián)系起來,“薄薄的輕霧”也成為了“牛乳”、“輕紗”。

        “畫”說明樹影的錯落有致、濃淡和諧是恰到好處的,象是出自名畫家之手,也讓讀者更易聯(lián)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詩情畫意。

        2、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作者為什么會產生這樣了聯(lián)想?

        運用了比喻和通感(視覺與聽覺的呼喚)。寫出了光與影雖不均勻,互相交叉,如名曲中的高、低音。卻和諧如名曲,光與影融為一體,荷塘與月色融為一體,心境與物景融為一體,整個天地渾然一體,如夢似幻,如詩如畫,一切融為名曲。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悅。

        【小結】作者從正面和側面描寫荷塘上的月光。

        第六段 作者的視線由荷塘內部擴展到荷塘四周。

        從這一段開始,作者的心情又發(fā)生了變化,從淡淡的喜悅轉為淡淡的憂愁。

        第二部分著重寫荷塘月色的優(yōu)美景象。有勾勒,有細描,有渲染,有襯托,靈活多樣,井井有條。特別是語言運用得準確生動,有神韻,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悅與淡淡的哀愁與苦悶。

        第三部分(7~8) 江南舊俗引起的思鄉(xiāng)之情。

        作者從遐想中回到現(xiàn)實,現(xiàn)實依舊,愁思依舊,心里依舊不寧靜,剛才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恍如一夢。

        【小結】作者第三部分巧妙地運用了《采蓮賦》和《西洲曲》中采蓮的情景,反襯出自己的思鄉(xiāng)之情,更襯托出作者當時的淡淡的憂愁的難以解脫,“猛一回頭”回到家,又把自己的心情引向了低潮,一切都回復現(xiàn)實,作者又開始彷徨苦悶起來了。

        【全文總結】本文根據(jù)作者的游蹤,可以引出一條線索。

        帶上門——小路——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四周——江南舊俗、回家

        (空間線索——明線)

        導出:暗線——情感

        頗不寧靜——淡淡的憂愁——淡淡的喜悅——淡淡的憂愁——思鄉(xiāng)愁——不寧靜

        結構自然嚴謹。寫景層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朧的景色與淡淡的喜悅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語言優(yōu)美、凝練而傳神。運用比喻、聯(lián)想、襯托等手法把景象表達得極其真切而富韻味。

        (五)確立課題(作業(yè))

        在比較中,我們也加深了對文意的理解。有些同學還有想進一步了解朱自清的想法,這很好,可以把剛才在比較中的出的結論總結成文,也可以提出,你在資料收集過程中,想從哪方面繼續(xù)了解的?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在 “朱自清散文研究”這個大課題下,確立自己相關的子課題。

        課后自評:

        研究性學習旨在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探求新知的能力。所以本課教學主要從以下兩點入手:

        1、 《荷塘月色》中關鍵語句的理解一向是全文學習的難點,特別是寫作背景的介紹很難使學生感興趣,所以在教學中,通過質疑,明確問題,有的放矢地讓學生去查找收集朱自清的相關資料,包括網(wǎng)上查找信息、閱讀朱自清的散文資料等,再到課堂上交流討論,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尋找答案的能力。

        2、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手段,將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利用圖片、朗讀錄音以及動感的flash音畫配合,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增強了直觀性,加大了課堂的容量,提高了教學效率,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了他們的審美情趣,提高了閱讀分析鑒賞的能力,課堂效果好,事半功倍。

        3、學知識更要培養(yǎng)學生靈活運用、舉一反三的能力。朱自清的散文名篇很多,學生也有興趣多了解他的散文。所以課外推薦閱讀,在教學中,學生更容易理解作品各自的特點,加深對作品的理解。也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開闊了視野,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荷塘月色》教案 篇6

        一、說教材:

        《荷塘月色》是一篇寫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借月夜荷塘美景抒發(fā)情懷。文中所寫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所寫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的高明之處是將描寫荷塘與描寫月色巧妙地結合起來,突出了物境之美。

        之所以能如此巧妙,歸功于傳神的動詞,巧妙的疊詞,以及比喻、通感等修辭。根據(jù)《大綱》要求、本單元學習重點和本文的特點,我擬定本課的學習重點是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而后者也是難點。

        二、說教法:

        本文作為朱自清的散文名作,尤其是語言方面有許多值得鑒賞的.地方。個人認為本文教學宜在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鑒賞,使學生在掌握知識同時,培養(yǎng)其鑒賞散文的能力。

        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是教學的主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師生之間的互動是很重要的。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過程中來,通過自主學習、互相討論、探究學習內容等形式發(fā)展獨立閱讀的能力。

        三、說目標:

        1、知識目標:

       。ǎ保┠芡ㄟ^感知全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2、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初步鑒賞散文的能力。

       。ǎ玻┡囵B(yǎng)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

       。ǎ常┡囵B(yǎng)學生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

        3、德育目標:引導學生通過本文的學習培養(yǎng)健康的審美情趣。

        四、說課時:

        依照目標分為兩課時:

       。ǎ保┑谝徽n時引導學生通過感知全文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ǎ玻┑诙n時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五、說準備:

        1、培養(yǎng)學生預習課文的習慣,布置預習內容。

        2、準備好錄音機、錄音帶、學習目標小黑板。

        六、說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采用開門見山直入課題方式有利于讓學生明確學習重點、對象及任務,使之有了明確的學習方向。

       。ǘ、出示學習目標。

       。ㄈ、播放錄音,指導學生誦讀。

       。、創(chuàng)設情景,引導學生通過誦讀感受作者心靈的律動,從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訓練學生用普通話流暢朗讀,落實《大綱》要求。

       。ㄋ模、檢查預習情況。

       。、交流作者生平、寫作背景等資料。

       。病⒂懻摻涣鲗φn文內容的整體感知。

        (1)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落實能力目標。

        (2)同時也為落實知識目標作準備。

        (五)先自主思考,再分組討論,限時作答。

        調動學生參與,完成知識目標,落實能力目標。

       。┬〗Y。

       。ㄆ撸┎贾米鳂I(yè)。

        思考并完成課后練習二、三,為下節(jié)課落實知識目標作準備。

        第二課時:

       。ㄒ唬 出示目標。

       。ǘ 引導誦讀,為德育目標作準備。

       。ㄈ 檢查作業(yè),為落實知識目標作準備。

       。ㄋ模 引導學生結合課后練習討論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五) 小結。

       。 總結全文,從結構、語言、意境等三方面審美賞析,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落實德育目標。

        (七) 布置作業(yè):預習新課。

      《荷塘月色》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把握寫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點。

        2、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運用,動詞、疊詞的精心選用。

        (二)能力訓練目標

        1、訓練整體感知、揣摩語言的能力。

        2、提高對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的領悟能力。

        3、提高對情景交融意境的鑒賞能力。

       。ㄈ┑掠凉B透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

        2、引導學生關注社會,追求理想。

        教學建議:

        一、本文的教學重點應放在結構安排、寫景的層次和運用語言的技巧上。

        二、本文語言精美,寫景狀物傳神,應加強朗讀訓練,讓學生自然地受到感染,體會文章的韻味。

        本文語言樸素、典型,充滿詩意,這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要引導學生學習作者巧妙運用比喻、通感,精心選用動詞、疊詞的表達技巧。

        解決辦法

        1、介紹課文的寫作背景及作者當時的思想狀況。

        2、引導學生品味表達作者感情基調與感情發(fā)展變化的關鍵語句。

        3、引導學生體味本文描寫景物的特點,從中領悟寄寓的思想感情。

        4、通感的修辭方法學生第一次接觸,可以結合練習題講一點知識,必要時可擴展一些練習。

        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

        教學要點:

        講解《荷塘月色》,弄清作者寫作的緣起及描繪月色下的荷塘的特點,環(huán)境描寫與抒發(fā)感情的關系。引導學生學習作者巧妙運用比喻、通感,精心選用動詞、疊詞的表達技巧。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解題:荷塘月色(加點部分板書,下同)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作品之一。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華大學清華園里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繪的特定處所。月色是文章描繪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諧寧靜的境界。

        朱自清在青年時代曾參加過“五四”運動,向往過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后來也投身過反對北洋軍閥的斗爭。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革命處于低潮,朱自清陷入苦悶之中。他既對現(xiàn)實不滿,又不敢投入火熱的革命斗爭中去,因而借賞景來排遣苦悶。本文中所反映出來的憎惡現(xiàn)實,想找一個安寧的所在而不得的苦悶心情,在當時一部分正直的知識分子中很有代表性。

        二、學生默讀課文,參照“練習”一,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

        三、教師先讀課文、正音并解釋詞語。

        四、理清全文的段落。教師歸納:全文分三大段。第一大段,(即第1自然段),寫作者夜深人靜時去荷塘觀賞月色的緣由。第二大段,(2—6自然段)是全文的主體,細致地描繪荷塘月色的迷人、恬靜,抒發(fā)作者淡淡的喜悅和哀愁。第三大段(末兩個自然段),寫江南采蓮習俗及惦念江南之情,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全文結構完整,銜接自然緊密,寫景與抒情有機地揉合在一起。

        五、講讀第一段。

       。ㄒ唬┲该首x。

       。ǘ┨釂枺鹤髡邽槭裁吹肽钇鸷商羴砹?作者寫自己離開沉浸在寂靜中的家有什么用意?

        師生共同談話,注意“忽然”兩字。

        月亮升高了,馬路上孩子們的嬉笑聲聽不見了,妻子拍著閏兒也漸入睡。周圍已經(jīng)沉靜下來了,本來可以好好想一。些問題,但是,許多的事縈繞在自己頭腦中,無法理清,“忽然”想起了荷塘,作者是為了排遣內心的煩惱,找尋片刻的心靈的寧靜而去荷塘邊的。

        第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它象是一支樂曲中的主旋律,在全曲中回蕩。

        六、講讀第二段:

       。ㄒ唬┨釂枺@一段是按照什么線索來寫的?學生回答,教師歸納:這一段是按照作者漫步荷塘的過程來寫的。按照作者的活動、視線的轉移,有層次地展現(xiàn)荷塘月夜的美麗景色,抒發(fā)作者的感情。

        小路(第2節(jié))——荷塘(第4節(jié))——月色(第5節(jié))——荷塘周圍的樹(第6節(jié))

        漫步——思索(線索)(板書)

       。ǘ┲v讀第2節(jié):

        文章先寫去荷塘必經(jīng)的小路。提問:這條小路有些什么特點?學生回答,教師歸納:作者抓住了小路的曲折、幽僻,多樹的特點(板書),這三者中,幽僻是主要的特點。曲折與多樹是構成幽僻的重要條件。小路沿荷池而筑,隨荷池彎曲,呈曲折之態(tài)。多樹則蓊蓊郁郁,更顯幽深僻靜。

        文章用了對比的方式,襯托出月下小路的美?纯醋髡呤窃鯓舆M行對比的?

        用白天(少人走)、一般的夜晚(更加寂寞)、沒有月光的晚上(陰森森的)和今天的淡月比,寫出景色朦朧,富有詩意,第一次把“月色”點了出來。

        (三)講讀第3節(jié):

        提問:這一節(jié)寫作者去荷塘時的感受,請你說說這種感受的'具體內容?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請學生把“象今晚上,……現(xiàn)在都可不理”這段話劃出來。這是作者感受的具體內容。作者感到在這種幽僻的壞境之中,自己成了一個自由的人。在這種環(huán)境里,可以不做違心的事,不說違心的話,可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拋棄塵世間的喧囂和煩惱。聯(lián)系文章的寫作背景,可以理解這種感受,表達了作者對自由寧靜生活的向往和對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的不滿,進一步點明了夜游的原因。

       。ㄋ模┲v讀第4節(jié):

        背誦課文第四段,討論以下問題。

       。1)作者寫月下的荷塘景物順序是如何安排的?有何特點?

        先總寫荷塘,再寫葉子、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定點觀察,由近及遠,由上到下,先靜態(tài)后動態(tài)。

       。2)鑒賞景物特色及語言技巧

        荷塘曲曲折折用疊詞,突出廣度

        荷葉田田用疊詞,突出密度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比喻,以動寫靜,寫出了高而圓的風姿

        荷花裊娜,擬人,飽滿的花朵姿態(tài)柔美

        羞澀,擬人,含苞欲放的嬌美情態(tài)

        明珠,比喻,晶瑩剔透地閃光,暗寫月光柔和

        星星,比喻,忽明忽暗地閃光,暗寫月光柔和

        美人,比喻,纖塵不染的美質

        荷香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通感,將嗅覺形象訴諸聽覺形象,時斷時續(xù),若有若無,輕淡飄渺,沁人心脾,擴大意境,烘托環(huán)境優(yōu)雅、寧靜,這是月夜獨處的獨特感受

        荷波閃電,比喻,突出快速

        凝碧,以靜寫動

        流水脈脈,擬人,默而有深情

       。3)歸納月下荷塘的總體特點,寄寓的感情素淡,寧靜,寄寓了淡淡的喜悅之情。

       。ㄎ澹┲v讀第5節(jié):

        背誦課文第五段,討論以下問題。

       。1)這一段是從哪幾個方面來描寫荷塘上的月色的?

        先寫月光,再寫月影,最后寫光與影。

        (2)作者選用了哪些動詞來描寫月光,有什么好處?

        “瀉”,照應“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這個喻體,增強動感,表現(xiàn)了月輝照耀、一覽無余的情景。

        “浮”,水氣輕輕升騰,慢慢擴散、彌漫,以動景寫靜景,以“青霧”襯“月光”,表現(xiàn)了月光的朦朧、淡雅。

        “洗”,“牛乳”的比喻承上文“瀉”字而來,一個“洗”字表現(xiàn)了月光潔白柔和而又鮮艷欲滴。

        “籠”,“夢”的比喻承上文“浮”字而來,一個“籠”字表現(xiàn)了月光下葉子與花的輕飄柔美的姿容,襯托了月光的朦朧、柔和。

       。3)月光朦朧、柔和的原因是什么?“酣眠”比喻什么?“小睡”比喻什么?作者為什么說“恰是到了好處”?

        原因是天上有一層淡淡的云。“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淡淡的云遮住了滿月的意境。這種朦朧柔和的恬淡正合作者此時的心境,所以說“恰是到了好處”。

       。4)作者為什么又要寫月影?哪個動詞用得精妙?

        荷塘四周有蓊蓊郁郁的樹。月影當是景中一景,塘上月光、塘中月影交相輝映,能使月色表現(xiàn)得更為精妙。

        一個“畫”字用得精妙,仿佛有無形的手在展紙描繪一般,富有情趣,表現(xiàn)了作者的喜愛之情。

       。5)寫光與影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有什么好處?

        運用了比喻與通感的手法。將視覺形象化為聽覺形象,光與影的黑白塊兒仿佛變成了活潑跳躍的音符,化靜為動,寫活了。光與影的和諧分布與名曲的優(yōu)美、悠揚、和諧動聽,兩相烘托,擴大了意境。

       。6)這段描寫荷塘上的月色,總體特點是什么?寄寓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朦朧,和諧,寄寓了作者淡淡的喜悅之情。

        七、講讀末兩節(jié)。寫夜游荷塘引起的聯(lián)想,想到古代詩詞中對采蓮的描繪從而引起對江南美好生活的懷念,表現(xiàn)了作者對眼前的寂寞、毫無生氣的環(huán)境的不滿之情,進一步表現(xiàn)了作者內心的不平和對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在思鄉(xiāng)的哀愁中結束全文。

        八、寫作特點:

        本文語言樸素典雅,準確生動,富有韻味。作者是如何使語言表達得如此美的?

        (1)作者精心選用恰當?shù)膭釉~,使語言準確、貼切,創(chuàng)造出生動的意境。

       。2)作者善于運用疊詞,傳神地描寫事物特征,加強語氣,舒展文氣,增加音韻美,深化物態(tài)情貌。

       。3)作者善于運用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手法,使語言形象生動,創(chuàng)造出引人入神的意境。

        九、歸納中心思想。讓學生歸納,教師總結。從荷塘月色美麗景色的描繪中,表露了作者對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的不滿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總結、擴展

        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善于通過鑒賞作者的景物描寫去把握其中寄寓的情感。而鑒賞作者的景物描寫,要善于分析景物描寫的層次、景物描寫的技巧造成的效果,要品味景物的特點,最后歸結到美感特征。

        課外閱讀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綠》,領悟寄寓在梅雨潭的綠中的思想感情,并與《荷塘月色》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進行比較。

        十、布置作業(yè)

        自由命題寫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要求運用比喻、通感的修辭方法,在選用動詞與疊詞上下點功夫。

      【《荷塘月色》教案】相關文章:

      荷塘月色教案02-16

      《荷塘月色》教案11-12

      荷塘月色教案03-23

      《荷塘月色》優(yōu)秀教案02-24

      荷塘月色教案12篇02-27

      關于《荷塘月色》的優(yōu)秀教案08-25

      《荷塘月色》教案14篇03-18

      荷塘月色教案(12篇)03-05

      荷塘月色教案(精選3篇)03-12

      有關《荷塘月色》教案三篇02-06

      Copyright©2013-2024duanmeiwen.com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