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AV,日本免费不卡v,国产精品亚洲第一页

<sub id="61a2t"><input id="61a2t"><em id="61a2t"></em></input></sub>

    1. <legend id="61a2t"></legend>
    2. 五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

      時間:2023-03-28 17:08:24 教案 投訴 投稿
      • 相關推薦

      五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集錦15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五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五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集錦15篇

      五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1

        教學內(nèi)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新世紀版)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82-83頁《包裝的學問》。

        教材分析:

        本課教學內(nèi)容是在學生掌握了長方體特征及表面積計算等相關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幾個相同長方體組合成新長方體的多種方案以及使其表面積最小的最優(yōu)策略。教材把《數(shù)學與購物》這一系列數(shù)學實踐活動安排在第六單元后,主要意圖是通過這樣一系列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的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這一系列實踐活動中,教材安排了三個內(nèi)容,主要涉及數(shù)與代數(shù)、空間與幾何兩部分知識,在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分別培養(yǎng)了學生的估算意識、計算中的最優(yōu)策略以及多個長方體疊放后使其表面積最小的最優(yōu)策略。本課教學內(nèi)容是這一系列實踐活動中的最后一個內(nèi)容。

        包裝問題在日常生活與生產(chǎn)中經(jīng)常遇到,教材創(chuàng)設包裝的情境,使學生綜合應用表面積等知識來討論如何節(jié)約包裝紙的問題,它不僅培養(yǎng)學生的節(jié)約意識,更體現(xiàn)了數(shù)學的優(yōu)化思想。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空間觀念,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感受數(shù)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同時有利于學生感悟數(shù)學思想,積累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

        學情分析:

        1、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

        在本課學習之前,學生已熟練掌握了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能準確、迅速地計算出單一物體的棱長、表面積、體積,能把幾個相同的正方體組合成新的正方體。初步接觸了由兩個相同的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后表面積發(fā)生的'變化。在第二單元探索活動《露在外面的面》中,又訓練了學生有序的觀察能力和計算露在外面的面 面積的能力。

        2、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

        學生大都接觸過物品的包裝,能清楚地意識到用包裝紙包裝起來的部分就是求物體的表面積。

        3、學生學習本課內(nèi)容可能遇到的困難及學習方式的研究。

        學生在探究由四個或者多個相同的長方體組合成新的長方體時,對于方案的多樣化與策略的最優(yōu)化可能存在問題,通過動手操作大多數(shù)學生可以得到由4個相同長方體組合成新的長方體時的六種拼擺方案,但思維可能會無序,對于方法的歸納和總結也存在困難。因此以小組合作的活動方式可以說是本課的較佳路徑,讓同伴之間相互協(xié)作,共同歸納總結,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有序性。

      五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2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數(shù)乘分數(shù)的意義;

        2.探索并掌握分數(shù)乘分數(shù)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3.能解決簡單的分數(shù)與分數(shù)相乘的實際問題,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養(yǎng)成教育訓練點:

        教學重點、難點

        1.結合具體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數(shù)乘分數(shù)的意義;

        2.探索并掌握分數(shù)乘分數(shù)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教學準備:

        1.每人準備一條約10厘米長的紙條;

        2.每人準備5張長方形的紙。

        教學過程:

        一、探索分數(shù)乘分數(shù)的意義和計算方法

        1.先讓學生讀一讀教科書第7頁的一段話。再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一張紙條,按照例題所述剪一剪。

        剪好后,師問:怎樣列式求“剩下的部分占這張紙條的幾分之幾?”

        并根據(jù)剪的結果寫出得數(shù)。

        1/2×1/2=1/41/4×1/2=1/8

        學生列出算式后,師問:為什么用乘法計算?

        引導學生理解,求剩下的部分占這張紙條的幾分之幾就是求1/2的1/2是多少,與上節(jié)課學習的求一個數(shù)的幾分之幾的意義相同,所以用乘法計算。

        折一折,涂一涂3/4×1/4-=?

        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一張長方形紙,按照教科書的要求折一折,涂一涂。

        討論:(1)請你說一說,紅色部分占斜線部分的幾分之幾?占整張紙的幾分之幾?

       。2)你能按照上面的方法先涂出1/4,再涂出1/4的3/4嗎?

        做一做:按照上面的`方法折一折,想一想,并算出結果。

        2/3×1/55/6×1/3

        說一說:你能總結分數(shù)與分數(shù)相乘的計算方法嗎?

        小結:分數(shù)與分數(shù)相乘,分子與分子相乘的積作分子,分母與分母相乘的積作分母。

        想一想:此法與分數(shù)與整數(shù)相乘的方法有矛盾嗎?

        試一試:

        1/4×2/33/52/97/8×5/14

        強調:能約分的要先約分。

        二、課堂練習

        1.計算練習。

        教科書第x頁“練一練”第2題。

        學生計算后觀察:分數(shù)相乘的積一定小于每一個乘數(shù)嗎?

        2.解決問題。

       。1)教科書第x頁“練一練”第3、4、5、6、7題。

        學生完成后,說說解題思路。

        (2)教科書第x頁數(shù)學故事“唐僧分瓜”。

        板書設計:

        分數(shù)乘分數(shù)的運算法則:分子相乘,分母相乘,能約分的要約分。

      五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觀察、猜想、驗證、理解并掌握3的倍數(shù)的特征。

        2.引導學生學會判斷一個數(shù)能否被3整除。

        3.培養(yǎng)學生分析、判斷、概括的能力。

        【重點難點】

        理解并掌握3的倍數(shù)的特征。

        【復習導入】

        1.學生口述2的倍數(shù)的特征,5的倍數(shù)的特征。

        2.練習:下面哪些數(shù)是2的倍數(shù)?哪些數(shù)是5的倍數(shù)?

        324 153 345 2460 986 756

        教師:看來同學們對于2、5的倍數(shù)已經(jīng)掌握了,那么3的倍數(shù)的特征是不是也只看個位就行了?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3的倍數(shù)的特征。

        板書課題:3的倍數(shù)的特征。

        【新課講授】

        1.猜一猜:3的倍數(shù)有什么特征?

        2.算一算:先找出10個3的倍數(shù)。

        3×1=3 3×2=6 3×3=9

        3×4=12 3×5=15 3×6=18

        3×7=21 3×8=24 3×9=27

        3×10=30……

        觀察:3的倍數(shù)的個位數(shù)字有什么特征?能不能只看個位就能判斷呢?(不能)

        提問:如果老師把這些3的倍數(shù)的個位數(shù)字和十位數(shù)字進行調換,它還是3的倍數(shù)嗎?(讓學生動手驗證)

        12→21 15→51 18→81 24→42 27→72

        教師:我們發(fā)現(xiàn)調換位置后還是3的倍數(shù),那3的倍數(shù)有什么奧妙呢?

        (以四人為一小組、分組討論,然后匯報)

        匯報:如果把3的倍數(shù)的各位上的數(shù)相加,它們的和是3的'倍數(shù)。

        3.驗證:下面各數(shù),哪些數(shù)是3的倍數(shù)呢?

        210 54 216 129 9231 9876

        小結:從上面可知,一個數(shù)各位上的數(shù)字之和如果是3的倍數(shù),那么這個數(shù)就是3的倍數(shù)。(板書)

        4.比一比(一組筆算,另一組用規(guī)律計算)。

        判斷下面的數(shù)是不是3的倍數(shù)。

        3402 5003 1272 2967

        5.“做一做”,指導學生完成教材第10頁“做一做”。

       。1)下列數(shù)中3的倍數(shù)有。

        14 35 45 100 332 876 74 88

       、僖髮W生說出是怎樣判斷的。

       、3的倍數(shù)有什么特征?

        (2)提示:①首先要考慮誰的特征?(既是2又是5的倍數(shù),個位數(shù)字一定是0)

       、诮又倏紤]什么?(最小三位數(shù)是100)

        ③最后考慮又是3的倍數(shù)。(120)

        【課堂作業(yè)】

        完成教材第11~12頁練習三的第4、6、7、8、9、10、11題。

        【課堂小結】

        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活動,你有什么收獲和感想?

        【課后作業(yè)】

        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練習。

        3的倍數(shù)的特征

        一個數(shù)各位上的數(shù)字之和是3的倍數(shù),那么這個數(shù)就是3的倍數(shù)。

        教學3的倍數(shù)的特征時,教師要注意學生的自主探索過程,通過猜一猜、算一算、想一想、驗一驗、比一比等教學環(huán)節(jié),循序漸進地讓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但教師在想一想這個環(huán)節(jié)中要進行適當點撥、引導,這樣效果更明顯。

      五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4

        課題:

        列方程解應用題復習(行程問題)

        學情分析:

        相遇和追及問題的應用題是在學生掌握了一個物體的簡單行程問題的基礎上,初次接觸有關兩個物體運行的較復雜的行程問題,其中體現(xiàn)了“運動方向”“出發(fā)時間”“運動結果”等新的運動要素,給學生的思維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教學時應以一個物體運動的特點和數(shù)量關系為基礎,讓學生認識“相遇及追及”的特征,掌握此類應用題的解答方法,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課時目標):

        1、初步理解兩個物體在一定距離中同時從兩地相向而行所涉及到的幾種常見的數(shù)量關系;

        2、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尋找等量關系,知道“相遇問題”的等量關系;一般為: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兩者相距的路程;知道“追擊問題”的等量關系,一般為: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

        3、逐步掌握畫線段圖分析題目的方法。

        教學重點:尋找未知量和已知量之間的等量關系,從而列出方程,得出應用題的解。

        教學難點:認識相遇的過程中理解運用等量關系的解決問題。

        教學準備:PPT、練習本

        教學過程:

        教學活動教學說明

        一、復習引入

        1、揭題

        2、常見的相遇問題類型(手勢演示)

        (1)同時出發(fā),相向而行

        (2)一車先行,另一車再行,相向而行

       。3)同時出發(fā),途中一車暫停,相向而行

        二、基礎練習

        1、AB兩地相距1000千米,甲列車從A開出駛往B地,2小時后,乙列車從B地開出駛往A地,經(jīng)過4小時與甲列車相遇,已知,甲列車比乙列車每小時多行10千米,甲列車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1)畫線段圖分析題意

        (2)找出等量關系

       。3)列式

        2、兩車同時從兩地出發(fā)相向而行,2小時候相遇,這時甲車比乙車多行99千米,已知甲車的速度是乙車的1、4倍,求甲乙兩車各自的速度。

        小結:(1)相加=總路程

       。2)相差=路程差

        3、一列快車從甲城開往乙城,每小時行75千米,一列客車同時從乙城開往B城,每小時行60千米,兩列火車在距離兩城中點30千米處相遇,相遇時兩車各行了多少千米?

        小結:(3)到中點相等

        4、小巧和小胖同時從學校出發(fā)去少年宮,小巧每分鐘走80米,小胖每分鐘走60米,小巧到達少年宮后立即返回,且在距少年宮400米處與小胖相遇,求相遇的時間。

        小結:(4)總路程相等

        三、鞏固提升

        5、一輛客車和一輛貨車同時從相距250千米的兩地出發(fā),相向而行,客車由于上下車?繋渍竞蟮⒄`了半小時,結果貨車行了2小時后與客車相遇,客車平均每小時行80千米,貨車平均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6、一輛摩托車以90千米/時的速度去追趕先出發(fā)的汽車,已知汽車的速度是60千米/時,摩托車4小時后追上汽車,汽車比摩托車早出發(fā)幾小時?

        7、有甲乙兩個人,甲每分鐘走83米,乙每分鐘走49米,如果乙先走6分鐘后,甲從后面追乙,甲要追多少時間剛剛追到離乙40米?

        8、一輛汽車從甲地出發(fā),行了60千米后,一輛摩托車也從甲地開出,3小時后與汽車同時到達乙地,已知摩托車的速度是汽車的1、5倍,求兩車各自的速度。

        四、思維訓練

        9、甲乙兩人相隔若干米,若相向而行,1分鐘相遇,若同向而行,甲5分鐘能追上乙,乙的速度是60米/分,求甲的速度。

        五、總結評價路程,速度,時間是行程問題中3個最關鍵的量,所以在新知學習前先搞清他們之間的關系尤為重要。

        “相遇問題”的概念較多,如“同時出發(fā)”、“相距”、“相遇”、“相對而行”、“相向而行”等。怎樣把這些抽象的概念讓學生感性地接觸并且深刻地理解呢?我借助肢體語言讓學生弄明白這些概念,通過生動有趣肢體動作刺激學生的感官,形成兩個物體運動的空間觀念,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也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概念。

        通過畫線段圖理解了兩車行的路程與總路程的關系,然后放手讓學生嘗試解答例題,這樣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最后通過檢驗求證學生的做法,使學生從中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板書設計:列方程解應用題(行程)

        相遇問題(1)相加=總路程

        (2)相差=路程差

       。3)到中點相等

        (4)總路程相等

        教學反思:

        行程問題應用是數(shù)學教學中的一個重點,而對于學生來說卻是學習的一個難點。在教學中應如何突出重點,特別是突破學生學習的難點,一直以來是我們數(shù)學教師不斷研究和探討的問題。本節(jié)課學習內(nèi)容是行程問題復習,包含了相遇問題和追及問題,教學重點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能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通過課前的準備,上課的反思,我對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較深的理解。反思本節(jié)課的教學,有很多收獲:

        1、合理組織安排教材,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教學

        首先復習“速度×時間=路程”這一行程問題的數(shù)量關系,為新知識的學習做必要的準備,然后用動作語言讓學生了解相遇問題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幾個要素,這樣學生觀察起來直觀、易懂,興趣容易調動起來,并以此激發(fā)他們的學習欲望。然后再通過例題讓學生讀題,說等量關系,畫線段圖等手段理解相遇問題的解決方法。

        追及問題與相遇問題都屬于行程問題,追及問題比相遇問題較難理解,避免學生學習枯燥無味,我在引入環(huán)節(jié)是以學生身邊的實例為背景引入的;A練習1,由學生畫圖獨立完成,達到復習相遇問題的特征及相等關系;練習2的出現(xiàn)是對比追及的特征,引出本節(jié)課所復習的第二個內(nèi)容,相遇和追擊形成對比,區(qū)別不同。由于例題及變式練習是以遞進的方式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其內(nèi)容又處在同一背景下,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幾個問題間的聯(lián)系和差異,使學生明白此類應用題的特征,進一步提煉解應用題的一般思路。

        2、運用線段圖進行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觀察能力

        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的發(fā)展,需要有一個長期的培養(yǎng)過程,要有意識地結合教學內(nèi)容進行。解應用題的關鍵是審題,理解題意,找到相等關系。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借助學生畫線段圖,分析線段圖中各量間的關系找到題目中隱含的相等關系,從而解決問題。在講解例1時,安排學生讀題畫關鍵詞語,動手演示理解題意,教師教給學生畫線段圖,運用線段圖找到相等關系。在變式練習及例2教學中,由學生嘗試畫線段圖尋找相等關系,學生能很快列出方程進行求解。運用線段圖分析比較數(shù)量關系,能夠變抽象為具體,變繁為簡,使等量關系更明確,為學生理解題意加起橋梁。這樣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便于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數(shù)學思維能力,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思考、分析的空間

        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始終把分析問題、尋找等量關系作為重點來進行教學,不斷地對學生加以引導、啟發(fā),努力使學生理解、掌握解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上課的過程中雖然有學生合作學習,動手畫圖找相等關系,但時間短,沒有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去發(fā)現(xiàn),真正體會線段圖的作用。學生認真畫圖后,我感到純是模仿較多,不會借助線段圖找相等關系。應該好好分析線段圖的用途,是解決較復雜問題常見的工具。在以后的教學中,我要注重對學生這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逐漸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這使我深刻體會到:課前備課時除了要認真研究教材設計好教學內(nèi)容外,一定要研究學生,研究教學方法與手段,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索,真正促進師生的共同發(fā)展。

        4、分層遞進,滿足不同層次需求

        在練習中組織了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練習。運用變式練習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相遇問題的題意,開闊學生的思路,讓學生理解題變意不變,方法也不變。拓展題的設計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有余力的學生再思考,以體現(xiàn)“下要保底,上不封頂”“因材施教”的教學思想?傊寣W生經(jīng)過多層次的練習,掌握知識,形成技能。

        總之,在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教學中,我們要借助各種教學手段,通過多種途徑幫助學生理清題意,尋找各量的關系。我感到學生的困惑是讀不懂題意,找不到各量間的關系,不會列方程。通過反思,我再講應用題時,不要快,題目不要貪多,要精,有典型性,適時變式練習,抓各量之間的關系,盡量列出不同方程求解,達到訓練學生思維的目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時刻伴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有針對性的思維訓練,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

      五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5

        教學目標:

       。薄⒅廊莘e的意義。

        2、掌握容積單位升和毫升的進率,及它們與體積單位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間的關系。

        3、會計算物體的容積。

        教學重點:

       。、容積的概念。

       。病⑷莘e與體積的關系。

        教學難點:

        容積與體積的關系。

        教具:量筒和量杯、不同的飲料瓶、紙杯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

        說出長正方體體積計算公式。

        二、準備:

        把泥放入一個長方體的小木盒中(壓實,與上口平),然后扣出來,量一量泥塊的長、寬、高。計算泥塊的體積。這個長方體小木盒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是( )。

        三、新授:

       。薄⒄J識容積及容積單位:

       。ǎ保┫渥、油桶、倉庫等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叫做它們的容積。

        通過上面的“做一做”,我們知道長方體小木盒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就是這個小木盒的容積。

        (2)計量容積,一般就用體積單位。但是計量液體體積,如藥水、汽油等,常用容積單位升和毫升。

       。3)演示:體積單位與容積單位的關系。

        說一說,在生活中哪些物品上標有升或毫升。升和毫升有什么關系呢?教具演示。

       、1升(L)=1000毫升(mL)

        將1升 的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容器里。

        小結:1升(L)=1立方分米(dm3 )

       、1升 = 1立方分米

        1000毫升 1000立方厘米

        1毫升(mL)=1立方厘米( cm3 )

        練一練:

        1.8L=( )mL 3500mL=( )L 15000cm3 =( )mL=( )L

        1.5dm3 =( )L

        (4)小組活動:(1)將一瓶礦泉水倒在紙杯中,看看可以倒?jié)M幾杯?

         (2)估計一下,一紙杯水大約有多少毫升,幾紙杯水大約是1升。

       。病㈤L方體或正方體容器容積的計算方法,跟體積的計算方法相同。但是要從容器的里面量長、寬、高。

        例一個小汽車上的油箱,里面長5分米,寬4分米,高2分米。這個油箱可以裝汽油多少升?

        5×4×2 =40(立方分米) 40立方分米=40升

        答:這個油箱可以裝汽油40升。

        做一做:一個正方體油箱,從里面量棱長是1.4米。這個油箱裝油有多少升?(訂正)

        小結:計算容積的步驟是什么?

        3、我們知道了計算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的方法,如計算長方體的體積是用長乘寬乘高,計算正方體的體積是棱長的3次方。那有些不規(guī)則的物體怎么計算它的體積呢?

        出示一個西紅柿,誰有辦法計算它的體積?小組設計方案:

        四、鞏固練習:

       。、生物小組買來一個長方體魚缸,從里面量長是6分米,寬是4分米,深2.5分米,它的容積是多少升?

       。、一個長方體油箱的容積是20升。這個油箱的底長25厘米,寬20厘米,油箱的深是多少厘米?

       。场⒂幸粋棱長是6分米的正方體水箱,裝滿水后,倒入一個長方體水箱內(nèi),量得水深3分米,這個長方體水箱得底面積是多少?

       。础⑻岣哳}:p55、16

        五、作業(yè):

      五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6

        【教學內(nèi)容】

        教科書第1~2頁的例1以及相關的練習。

        【教學目標】

        1?理解分數(shù)的意義和單位“1”的含義,知道分母、分子的含義和分數(shù)各部分的名稱,知道生活中分數(shù)的廣泛用途,會用分數(shù)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2?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

        3?通過學生的主動探索,培養(yǎng)學生的成功體驗,堅定學生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和視頻展示臺。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師:中秋節(jié)到了,小華家買了很多月餅,分月餅的任務當然就落到小華的身上了。你看,小華一會兒就把這幾塊月餅分好了。你能用分數(shù)分別表示這些月餅的陰影部分占一個月餅的幾分之幾嗎? 多媒體課件展示:

        等學生完成后,抽學生的作業(yè)在視頻展示臺上展示,集體訂正。

        二、教學新課

        1?教學例1,理解單位“1”

        師:第二天,小華的爸爸又買回一盒月餅共8個,并且提出了一個新的分月餅的要求。 課件演示:爸爸對小華說:小華,你把這8個月餅平均分給4個人吧。

        師:同學們,你們能用小圓代替月餅,幫小華分一分嗎?

        等學生分好后,抽一個學生分的小圓在視頻展示臺上展示。

        師:這時,小華的爸爸又提出了問題。

        課件演示:爸爸對小華說:每個人得的月餅是這8個月餅的幾分之幾呢?

        引導學生理解把8個月餅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是這8個月餅的14。

        師:老師也有個問題,剛才小華分出了1個月餅的1/4,這兒又分出了8個月餅的1/4,同學們看一看,這兩個1/4表示的月餅數(shù)量一樣嗎?

        多媒體課件演示下面的月餅圖:

        引導學生理解兩個1/4代表的數(shù)量不一樣。

        師: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呢?

        引導學生說出前一個1/4是1個月餅的1/4,而后一個1/4是8個月餅的1/4。課件中隨學生的回答在圖形下出現(xiàn)相應的文字。

        師:對。前一個1/4是以1個月餅為一個整體來平均分的,而后一個1/4是以8個月餅為一個整體來平均分的。平均分的整體不一樣,對分出來的每份數(shù)量有影響嗎?

        讓學生意識到,整體“1”的變化對每份的數(shù)量是有影響的`。以1個月餅為整體“1”,每份就是1/4個月餅;以8個月餅為整體“1”,每份就是2個月餅。

        師:像這樣把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來平均分的分數(shù)還很多,請同學們看一看下面這幅圖。 課件出示第2頁的熊貓圖。

        師:這里是把多少只熊貓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了幾份?每份是這個整體的幾分之幾?

        請分一分,并填空。

        課件出示單元主題圖,要求學生說一說圖中的每個分數(shù)分別是以什么作為一個整體來平均分的。 師:通過上面的研究,同學們有什么發(fā)現(xiàn)?

        引導學生說出這些分數(shù)都是以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來平均分的。

        師:像這樣由一個物體或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通常我們把它叫做單位“1”。

        板書單位“1”的含義。

        師:把12個學生看作一個整體,其中的6個學生是這個整體的幾分之幾?這里是把誰看作一個整體? 教師再舉兩個例子,深化學生對單位“1”的理解。

        2?理解并歸納分數(shù)的意義

        師:請同學們拿出一些小棒,把它們平均分成5份或6份,想一想,其中的1份是全部小棒的幾分之幾?其中的2份呢?其中的3份呢?

        學生操作后回答,如:我拿了10根小棒,把它平均分成了5份,每份有2根小棒,這2根小棒是10根小棒的1/5。2份有4根小棒,這4根小棒是10根小棒的2/5??

        師:想想自己操作的過程,你能說一說什么是分數(shù)嗎?

        學生討論后可能這樣表述:把單位“1”平均分成幾份,表示其中1份或幾份的數(shù)叫做分數(shù)。

        師:同學們歸納得很好,但是這句話中出現(xiàn)了兩個“幾份”,所以我們一般把前一個“幾份”說成是若干份。

        歸納并板書分數(shù)的意義,板書課題。

        試一試:涂色部分占整個圖形的幾分之幾?

        師:看看最后(五星圖)這個分數(shù),請同學們說說這個分數(shù)的意義。

        生:這個分數(shù)表示把15顆五角星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3份占這個圖形的35。

        師:把15顆五角星平均分成了5份,其中的1份占這個圖形的幾分之幾?(生:1/5)其中的3份呢?(生:3/5)35是由多少個15組成的?(生:3個)所以,35的分數(shù)單位是1/5,35/里面有3個這樣的分數(shù)單位。 說一說:3/7的分數(shù)單位是多少?它有多少個這樣的分數(shù)單位?5/6,9/10呢??

        3?說生活中的分數(shù)

        師:分數(shù)在我們生活中應用得非常廣泛,書上第3頁課堂活動中的兩個小朋友正在說生活中的分數(shù),你們能像他們這樣說一說生活中的分數(shù)嗎?

        學生說生活中的分數(shù)。

        三、課堂小結

       。裕

        四、課堂作業(yè)

        1?第4頁課堂活動第2題。

        2?練習一第1,2,3,4題。

        分數(shù)的意義

        師:在三年級的時候,我們初步認識了分數(shù),你能在下面的括號里填上適當?shù)姆謹?shù)嗎?

        課件出示如下的題目:

       。1)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是這個月餅的();

       。2)把一張手工紙

      五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7

        教學目標

        1.理解眾數(shù)的含義,學會求一組數(shù)據(jù)的眾數(shù),理解眾數(shù)在統(tǒng)計學上的意義。

        2.根據(jù)數(shù)據(jù)的具體情況,選擇適當?shù)慕y(tǒng)計量表示數(shù)據(jù)的不同特征。

        3.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統(tǒng)計技能,增強學生的統(tǒng)計意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眾數(shù),理解眾數(shù)的意義及作用。

        教學難點:眾數(shù)和中位數(shù)平均數(shù)的相互區(qū)別,在具體情境中如何選擇恰當?shù)慕y(tǒng)計量表示一組數(shù)據(jù)的一般水平。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回憶平均數(shù)及中位數(shù)的求法,指生回答。

        2、求下列這組數(shù)據(jù)的平均數(shù)和中位數(shù)。生獨立完成后課件出示。

        (二)完成例1

        1.出示例題:

        五(2)班要選10名同學組隊參加集體舞比賽.下面是20名候選隊員的身高情況.(單位:米)

        1.32 1.33 1.44 1.45 1.46 1.46 1.47 1.47 1.48 1.48 1.49 1.50 1.51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師:提出集體舞的要求:身高接近,跳出的舞才更整齊。你認為參賽隊員的身高是多少比較合適?

        2.學生小組合作選擇10名隊員。

        3.根據(jù)學生匯報,師課件隨機演示選擇結果。

        平均數(shù)= (1.32+1.33+1.44+1.45+1.46+1.46+1.47+1.47

        +1.48+1.48+1.49+1.50+1.51+1.52+1.52+1.52

        +1.52+1.52+1.52+1.52)÷20

        =29.5÷20

        =1.475

        中位數(shù)=(1.48+1.49)÷2

        =2.97÷2

        =1.485

        接近1.485m的同學人數(shù)太少,不適合大多數(shù)同學的

        身高。最高的與最矮的相差6cm。

        這組數(shù)據(jù)的中位數(shù)是1.485,身高接近1.485m的比較合適。

        身高是1.52m的人最多,1.52m左右的比較合適。最高的與最矮的相差3cm。

        1 . 52出現(xiàn)的次數(shù)最多,最能應這組同學的身高情況.

        4.小結:以眾數(shù)1.52為標準選擇隊員身高會比較均勻。

        師:(小結)集體舞一般要求隊員身高差不多,這組數(shù)據(jù)中1.52出現(xiàn)的次數(shù)最多,所以1.52是這組數(shù)據(jù)的眾數(shù)。所以以眾數(shù)1.52為標準選出來的隊員身高會很均稱,組成的舞蹈隊形也會很整齊很美觀!

        5.師生共同歸納眾數(shù)概念。

        師揭示眾數(shù)的概念

        一組數(shù)據(jù)中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的數(shù)據(jù),是這組數(shù)據(jù)的眾數(shù)。眾數(shù)能夠反映一組數(shù)據(jù)的集中情況。

        6、做一做,

        7、小練習:

        學校舉辦英語百詞聽寫競賽,五(1)班和五(2)班參賽選手的成績?nèi)缦拢?/p>

        求這次英語百詞聽寫競賽中學生得分的眾數(shù).

        三個數(shù)據(jù)存在的數(shù)量和意義:

        比較三個統(tǒng)計量:

        (三)學習眾數(shù)的特征

        師出示練習題:

        1、五(1)班21名男生1分鐘仰臥起坐成績?nèi)缦?單位:次):

        19 23 26 29 28 32 34 35 41 33 31

        25 27 31 36 37 24 31 29 26 30

        (1)這組數(shù)據(jù)的中位數(shù)和眾數(shù)各是多少?

        (2)如果成績在31~37為良好,有多少人的成績在良好及良好以上?

        2、一個射擊隊要從兩名運動員中選拔一名參加比賽。在選拔賽上兩人各打了10發(fā)子彈,成績?nèi)缦拢?/p>

        甲:9.5 10 9.3 9.5 9.6 9.5 9.4 9.5 9.2 9.5

        乙:10 9 10 8.3 9.8 9.5 10 9.8 8.7 9.9

        (1)甲、乙成績的平均數(shù)、眾數(shù)分別是多少?

        (2)你認為誰去參加比賽更合適?為什么?

        生先獨立思考,再全班交流。

        師:在找三組數(shù)據(jù)的眾數(shù)的過程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在一組數(shù)據(jù)中,眾數(shù)可能不止一個,也可能沒有眾數(shù)。

        師小結:在一組數(shù)據(jù)中,眾數(shù)有一個,也有多個,甚至沒有。同時眾數(shù)也反應了一組數(shù)據(jù)的集中情況。

        2、三個數(shù)據(jù)存在的數(shù)量和意義

        (四)綜合練習

        你去商場買過衣服嗎?你知道休閑類服裝型號的“均碼”是什么意思嗎?均碼一般是根據(jù)人的平均身高、胸圍等數(shù)據(jù)確定的`統(tǒng)一商品型號,與多數(shù)人的型號接近。所以,均碼里蘊涵著平均數(shù)和眾數(shù)的原理。

        (五)聯(lián)系情境,應用眾數(shù)

        銷售衣服問題。

        師:小明很喜歡做社會調查。他到一家服裝店調查后,給我們帶來了這樣的一則信息:服裝店銷售了20件T恤,尺寸如下:(單位:cm) 42 39 38 40 41 41 42 39 40 41 41 41 41 40 41 40 41 40 40 41

        師:從表格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如果你是這家服裝店的經(jīng)理,你會怎樣進貨?

        生:討論交流,發(fā)表自己想法。

        師:(小結)從中可以看出,在衣服的尺碼組成的一組數(shù)據(jù)中,41cm是這組數(shù)據(jù)的眾數(shù),也就是41cm衣服銷售量最大。所以,可以多進一些41cm的衣服。商品的銷售里面也要用到眾數(shù)的知識,由此看來,生活中還真少不了眾數(shù)啊!

        (五)拓展延伸(“生活中的數(shù)學”)均碼問題。

        師:同學們?nèi)ド虉鲑I過衣服嗎?如果你去買過會發(fā)現(xiàn),商場里很多休閑的服飾,它的型號都是均碼的。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師:課后請同學們調查和了解一下:什么是“均碼”?

        (六)全課小結

        教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上了這節(jié)課你收獲了什么?

      五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8

        教學內(nèi)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科書五年級下冊第84-85頁例3、例4及相關練習

        學情分析:

        《約分》是在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和公因數(shù)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約分作為分數(shù)基本性質的直接應用,它是化簡分數(shù)的常用方法。學習約分,不但可以提高對分數(shù)基本性質的的認識,還為分數(shù)的四則運算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目標:理解最簡分數(shù)和約分的意義,掌握約分的方法,能夠正確地進行約分,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和概括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學生自主探索理解最簡分數(shù)和約分的意義,經(jīng)歷探究約分方法的過程,滲透恒等變換思想。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

        教學重難點:

        重點:最簡分數(shù)的意義和約分的方法;掌握約分的方法。

        難點:能準確的判斷約分的結果是不是最簡分數(shù)。

        教具、學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復習鋪墊。

        課件出示一起回答用列舉法找出24和30的公因數(shù)和公因數(shù)(為24

        /

        30約分做準備)

        1、24的因數(shù)有(),30的因數(shù)有(),24和30的公因數(shù)有(),它們的公因數(shù)是()。

        2、填空(說說為什么,什么是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

       。ń虒W方法:課件出示復習題,第1題學生在練習本上完成,第2題先默背,然后指名回答,集體訂正。)

        過渡:這是我們前面所學習的內(nèi)容,這節(jié)課我們接著學習新內(nèi)容,請看大屏幕。

        二、探究新知。

       。ㄒ唬⒉聹y、驗證和比較,理解最簡分數(shù)的意義

        1、出示例3的教學情境圖,讓學生觀察。

        2、師:從情境圖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這是某所學校100米游泳比賽中,三個學生的對話,生1:一共要游100米,小明已經(jīng)游了75米,生2:他已經(jīng)游了全程的3

        /

        4,生3:75

        /

        100和3

        /

        4是一回事嗎?)

        3 、猜一猜:75

        /

        100和3

        /

        4

        /

        是一回事嗎?

        4、驗證:讓學生同桌討論,把驗證過程寫在練習本上。

        5、學生匯報結果,教師課件演示。

        6、引導學生比較75

        /

        100和3

        /

        4兩個分數(shù)的異同,得出最簡分數(shù)的概念。

        相同點:分數(shù)的大小相等

        不同點:75

        /

        100分子和分母較大,含有公因數(shù)1、5、25;3

        /

        4分子和分母較小,只含有公因數(shù)1。分數(shù)的意義,分數(shù)單位都不同

        總結概念:分子和分母只含有公因數(shù)1,像這樣的分數(shù)叫做最簡分數(shù)。

        活動:請學生例舉最簡分數(shù)的例子。

        教師說學生判斷,

        學生說大家判斷

        學生說同桌判斷

        抓住關鍵:分子和分母只含有公因數(shù)1,看是否有公因數(shù)2、3、5

        8、課件出示練習:指出下面哪些分數(shù)是最簡分數(shù)?為什么?

        5

        /

        7 6

        /

        9 10

        /

        12 11

        /

        12 8

        /

        10 14

        /

        169

        /

        1624

        /

        25 21

        /

        24 13

        /

        17

        名回答,說明為什么。

        還是抓住關鍵:分子和分母只含有公因數(shù)1

        假如都是2或3或5等的倍數(shù),就不只有公因數(shù)1。

       。ǘ、探究約分的意義和方法

        過渡:剛才,我們一起學習了最簡分數(shù),在我們學過的分數(shù)中有很多都不是最簡分數(shù),我們能不能把它化成最簡分數(shù)呢?

        課件出示例4.判斷24

        /

        30是不是最簡分數(shù)(不是,除了1外,還有公因數(shù)2、3、6)

        把24/30化簡成最簡分數(shù)

        師提出思考問題:

       。1)、化簡指什么?使分子分母的數(shù)字變小

        (2)、化簡后大小不能變,要運用什么性質?等式的基本性質

       。3)、等式的基本性質中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shù)(0除外),化簡時,是乘,還是除,用什么來除。除,用公因數(shù)來除

        (4)、化簡到什么時候為止?最簡分數(shù),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數(shù)1

        學生小組內(nèi)討論交流,明確題目要求,為探究約分方法做準備。

        2、師:請同學們試著做一做,把24/30化簡成最簡分數(shù)。大小不能變。

        完成后小組內(nèi)交流。

        巡視,指導。

        交流探究結果。

        小組匯報結果。

       。1)方法一: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數(shù)(1除外)依次去除。除到最簡分數(shù)為止

        24

        /

        30=24+30

        /

        30+2=12

        /

        152

        /

        15=12÷3

        /

        15÷3=4

        /

        5

       。2)方法二:直接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數(shù)去除。直接得到最簡分數(shù)。

        24

        /

        30=24+6

        /

        30+6=4

        /

        5

        /

        小結:教師用課件演示比較兩種約分方法,并總結約分的意義。

        約分的概念:

        師:約分還有一種書寫方法,請同學們看第85頁例4,

        并在練習本上寫一寫約分的這種寫法。

        6、教師課件直觀演示約分的另一種書寫格式。

        三、鞏固練習(課件演示)

        過渡:剛才我們一起學習到了最簡分數(shù)和約分的知識,老師發(fā)現(xiàn)大家學得很認真,但不知掌握的怎么樣?大家愿意接受挑戰(zhàn)嗎?

        1、判斷下面各等式,哪些是約分?為什么?

        2、錯題改正。

        3、指出下列分數(shù)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數(shù)。

        4、分蘋果。

        四、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nèi)容?(板書課題:約分)

        五、板書設計

        約分

        方法一:

        24

        /

        30=24÷2

        /

        30÷2=12

        /

        15

        12

        /

        15=12÷3

        /

        15÷3=4

        /

        5

        方法二:

        24

        /

        30=24÷6

        /

        30÷6=4

        /

        5

        75

        /

        100= 3

        /

        4

        不同點:分子和分母較大分子和分母較小,

        含有公因數(shù)1、5、25只含有公因數(shù)1

        最簡分數(shù)

        教學反思

        1、為學生的數(shù)學思考搭梯子。

        課堂提問是學生進行數(shù)學思考的前提,問題過易就沒有思考探究的價值,但問題過難,學生又研討不出來也沒有實際意義。本節(jié)課的教學,我根據(jù)問題的難易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給學生學習搭梯子。

        如:在探究理解最簡分數(shù)意義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學生驗證出75

        /

        100和3

        /

        4相等以后,我提出了一個問題:75

        /

        100和3

        /

        4有什么區(qū)別?很多學生都能看出75

        /

        100分子分母較大,3

        /

        4分子分母較小,但沒有學生從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數(shù)上去比較。接著我給學生搭了個梯子:請同學們從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數(shù)上比較一下看它們有什么區(qū)別?很快學生就找出了75

        /

        100分子分母有公因數(shù)1、5、25,而3/4只有公因數(shù)1,然后我又在“只有”這個詞上加以強調,使學生深刻的理解了最簡分數(shù)的概念。

        又如探究“約分的意義和方法”這個環(huán)節(jié),如果直接出示例4:24

        /

        30,然后讓學生自主探究約分的方法,相信很多學生會“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無從下手。在出示例4之后,我是這樣給學生搭梯子的。我要求學生不動手,先思考三個問題(①、化簡指什么?②、化簡要運用什么性質?③化簡到什么時候為止?),接著讓學生交流,明確題目要求,為探究約分方法做準備。通過這兩步搭梯子之后,學生也就知道了化簡就是把分子分母較大的分數(shù)化成分子分母較小的分數(shù),化簡要運用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化簡要化到最簡分數(shù)為止。第三步再讓學生自己去探究約分的方法。此時學生已胸中成竹,很自然的探究出了約分的方法,體驗了成功的'喜悅,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重點。

        2、為學生交流搭臺子。

        課堂是學生的舞臺,需要教師給學生搭臺子。只要有探究的地方,就需要交流,學生交流的過程就是在建構知識的過程。因此在理解最簡分數(shù)和探究約分方法的教學中,我都充分讓學生先同桌討論再全班交流,最后歸納總結形成知識點。我認為教師在教學時,應時刻記住把課堂還給學生,為學生的精彩交流喝彩。只有這樣,你的課堂才會因為學生的精彩交流而精彩。

        3、不動筆墨不讀書。

        數(shù)學學習是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過程。學生在思考交流之后更應讓學生動手來寫,熟話說“讀十遍不如寫一遍”。我特別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要求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在復習鋪墊中讓學生把練習題先寫在練習本上,再集體訂正;在驗證75/100和3/4是否相等的教學時,要求學生把驗證過程寫在練習本上;在探究約分的方法時,讓學生把化簡的過程寫在練習本上,再交流;在學生看書找約分的另一種書寫格式時,我始終要求學生練習寫一寫。

        4、教學環(huán)節(jié)過渡亦無痕。

        好的書法給人感覺“行云流水一氣呵成”,好的課堂也應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銜接自然的。本節(jié)課我注重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的過渡,如:復習鋪墊后說:這是我們前面所學習的內(nèi)容,這節(jié)課我們接著學習新內(nèi)容,請看大屏幕(過渡到最簡分數(shù)的教學);在學習了最簡分數(shù)后說:剛才,我們一起學習了最簡分數(shù),在我們學過的分數(shù)中有很多都不是最簡分數(shù),我們能不能把它化成最簡分數(shù)呢(過渡到約分的教學)?在學習了約分后說:我們一起學習了最簡分數(shù)和約分的知識,老師發(fā)現(xiàn)大家學得很認真,但不知掌握的怎么樣?大家愿意接受挑戰(zhàn)嗎(過渡到鞏固練習的教學)?

        5、思想方法滲透亦無形。

        數(shù)學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是一條明線,數(shù)學思想的滲透是教學的一條暗線。數(shù)學的每一個知識點都會滲透著一種數(shù)學思想,《約分》這一知識點就滲透著恒等變換的數(shù)學思想。本課的教學中,恒等變換的數(shù)學思想在驗證75/100和3/4是否相等和化簡分數(shù)的教學時得到滲透,在鞏固練習中得到不斷的內(nèi)化和深化。

        欠缺火候的地方:

        有智慧的教師往往能利用課堂即生資源進行教學,使課堂教學更具魅力。整觀這節(jié)課,本人撲捉學生課堂發(fā)言及練習中有用教育資源的能力不夠,課堂教學亮點不夠亮;其次本人對學生評價的語言還不能較大程度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三,學生傾聽和動筆的習慣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名師張齊華說:好課是從心靈深處流淌出來的。一堂成功的課往往不是教師教學技藝和技巧的簡單疊加與拼湊,而是其多年來學識、功底、經(jīng)驗、技巧、智慧、個性乃至人生閱歷等在特定教育情境下的一種自然勃發(fā)與流淌。如練武之人,境界不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而是有深厚內(nèi)力和“手中無劍,心中有劍”的氣魄。自知自己還有很多東西需要不斷學習,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五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9

        教學內(nèi)容:

        教材第xx頁的內(nèi)容及第xx頁練習的第x題。

        教學目標:

        1.理解兩個數(shù)的公倍數(shù)和最小公倍數(shù)的意義。

        2.通過解決實際問題,初步了解兩個數(shù)的公倍數(shù)和最小公倍數(shù)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應用。

        3.培養(yǎng)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兩個數(shù)的公倍數(shù)和最小公倍數(shù)的意義。

        教學難點:

        自主探索并總結找最小公倍數(shù)的方法。

        教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學生操作用長方形紙片(長3Cm,寬2Cm)與方格紙。

        學方法:

        小組合作談話法。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生成問題:

        前面,我們通過研究兩個數(shù)的因數(shù),掌握了公因數(shù)和最大公因數(shù)的知識。今天,我們來研究兩個數(shù)的倍數(shù)。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在數(shù)軸上標出4、6的倍數(shù)所在的點

        拿出老師課前發(fā)的畫有兩條直線的紙。

        在第一條直線上找出4的倍數(shù)所在的點,畫上黑點。在第二條直線上找出6的倍數(shù)所在的點,圈上小圓圈。

        2.引入公倍數(shù)

       。1)學生匯報,多媒體課件出現(xiàn)兩條數(shù)軸,并根據(jù)學生報的數(shù),仿效出現(xiàn)黑點和小圓圈。

       。2)觀察:從4和6的倍數(shù)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3)學生回答后,多媒體課件演示兩條數(shù)軸合并在一起,閃現(xiàn)12和21。

       。4)我們發(fā)現(xiàn):有些數(shù)既是4的倍數(shù),又是6的倍數(shù),如果讓你給這些數(shù)起個名,把它們叫做4和6的什么數(shù)呢?(板書:公倍數(shù))

        說說看,什么叫兩個數(shù)的公倍數(shù)?

        3.用集合圖表示

        如果讓你把4的倍數(shù)、6的倍數(shù)、4和6的公倍數(shù)填在下面的圖中,你會填嗎?試試看。同桌兩人可以討論一下。

        4.引人最小公倍數(shù)

        學生匯報后問:

       。1)為什么三個部分里都要添上省略號?

        (2)4和6的公倍數(shù)還有哪些?有沒有最大公倍數(shù)?

       。3)有沒有最小公倍數(shù)?4和6的最小公倍數(shù)是幾?(板書:最小公倍數(shù))

        4的倍數(shù)6的倍數(shù)

        4,8,

        16,20,…

        12,24,

        4和6的公倍數(shù):

        前面學習公因數(shù)和最大公因數(shù)時,我們研究了用正方形地磚鋪地的實際問題。今天,我們再來研究一個用長方形墻磚鋪成正方形的實際問題出示例1。

        (1)操作探究。

        學生任意選擇操作方式。

       、儆瞄L方形學具拼正方形。

        ②在印有格子的紙上面畫出用長方形墻磚拼成的正方形。邊操作、邊思考:拼成的正方形邊長是多少?與長方形墻磚的長和寬有什么關系?

       。2)反饋并揭示意義。

       、僬堖x用第一種操作方式的學生上來演示拼的過程,并說一說拼出的正方形邊長是多少。老師根據(jù)學生的演示板書正方形邊長,如6dm

       、谡堖x第二種操作方式的學生匯報,老師讓多媒體課件閃現(xiàn)邊長為6dm、12dm……的正方形。

       、壅叫芜呴L還有可能是幾?你是怎樣知道的`?

       、苡^察所拼成的邊長是6dm、12dm、18dm…的正方形與墻磚的長3dm、寬2dm的關系。體會正方形的邊長正好是3和2的公倍數(shù),而6是這兩個數(shù)的最小公倍數(shù)。思考:兩個數(shù)的公倍數(shù)與最小公倍數(shù)之間有什么關系?(最小公倍乘2乘3…就是這兩個數(shù)的其他公倍數(shù)。)

       、蓍喿x教材第xxx頁的內(nèi)容,進一步體會公倍數(shù)和最小公倍數(shù)的實際意義。

        三、鞏固應用,內(nèi)化提高

       。1)畫一畫,說一說。

        小松鼠一次能跳2格,小猴一次能跳3格,它們從同一點往前跳,跳到第幾格時第一次跳到同一點,第2次跳到同一點是在第幾格?第3次呢?

        引導學生將本題與例1比較:內(nèi)容不同,但數(shù)學意義相同,都是求2和3的公倍數(shù)和最小公倍數(shù)。

       。2)完成教材第89頁的“做一做”。

        學生獨立思考,寫出答案并交流:4人一組正好分完,說明總人數(shù)是4的倍數(shù);6人一組正好分完,說明總人數(shù)是6的倍數(shù)?側藬(shù)在40以內(nèi),所以是求40以內(nèi)4和6的公倍數(shù)。

       。3)獨立完成教材第91頁練習十七的第2題。

       。4)完成教材第91頁練習十七的第1題。

        指導學生找到寫出兩個數(shù)的公倍數(shù)的簡便方法,先找出兩個數(shù)的最小公倍數(shù),再用最小公倍數(shù)乘2、乘3.得到其他公倍數(shù)。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本節(jié)課我們共同研究了公倍數(shù)和最小公倍數(shù)的意義,并通過解決鋪長方形地磚的問題,了解了兩個數(shù)的公倍數(shù)和最小公倍數(shù)在生活中的應用。

        板書設計:

        最小公倍數(shù):

        4的倍數(shù):4、8、12、16、20、24、28、36……

        6的倍數(shù):6、12、18、24、30、36……

        4和6的公倍數(shù):12、24、36……

        4和6的最小公倍數(shù):12

        教后反思:

        優(yōu)點:

        本節(jié)課主要學習怎樣進行約分,在學習中讓學生自己總結方法,找到約分的技巧,并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總結出約分時的注意事項。本節(jié)課教學內(nèi)容充實,教學目標達成度高。

        不足:

        首先在分層練習的時候題目較簡單,沒有體現(xiàn)由易到難,分層練習這個過程。其次本節(jié)課從整體上來說更像一節(jié)純粹的做練習課,缺乏必要的講解和語言文字的修飾,更只是簡單的習題羅列。

      五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10

        教學目標:

        1、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在數(shù)學活動中建立體積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空間觀念。

        2、自主探索得出相鄰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能力。

        3、培養(yǎng)學習類比能力,從已有知識——面積單位引發(fā)思考,初步了解體積單位和面積單位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4、在動手操作、觀察比較、質疑反思等活動中,培養(yǎng)團隊意識,提升合作精神與質疑能力。

        教學重點:

        初步建立體積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空間觀念,能正確應用體積單位估算常見物體的體積。

        教學難點:

        通過探索,自主推算出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體積單位模型、彩泥、魔方等。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思考

        師:上一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體積,什么是物體的體積?

        問:體積有大有小,小胖和小巧運用所學知識搭積木、比體積。哪個體積比較大?(生生交流)

        師:今天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究體積單位(揭示課題:體積單位)。

        二、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一)探尋學生已有知識:

        問:關于體積單位你已經(jīng)了解了些什么?讓我們先相互交流一下!(生生交流)

       。A設:知道常用體積單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并會用字母表示)

        【設計意圖:教學是從學生原有的基礎和經(jīng)驗出發(fā)的,了解學生已知的,分析他們未知的,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才能構建高效課堂】

        (二)建立1cm3、1dm3、1m3的空間觀念

        1、建立1立方厘米的空間觀念:

       。1)初步感知1cm3有多大:

        問:讓我們先暢所欲言,你認為1cm3有多大?哪些物體接近1 cm3?(課件展示)

        【設計意圖:“你認為1cm3有多大?”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自己心中1立方厘米的大小,或用身邊的物體參照、或用手勢比劃,或對或錯,形式不一的表達方式,更激發(fā)了學生探究的熱情——究竟1立方厘米有多大。】

        <<<123>>>

       。2)觸類旁通,定義1 cm3的大。

        師:我們已經(jīng)知道邊長為1cm的正方形,面積是1cm2,你能觸類旁通定義1 cm3的大小嗎?(同桌討論)

        【設計意圖:在教學中,我們應當注意對學生遷移意識的培養(yǎng),也就是說要注重運用類比的思想!

       。3)進一步感知1cm3的大小:

        做一做:請大家四人為一小組,用彩泥捏出一些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拼一拼,2立方厘米、5立方厘米、10立方厘米分別有多大。

        (4)想一想,填一填:

        師:我們知道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就是看它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下列長方體或正方體是用幾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積木搭出的?體積是多少?(課件展示)

        2、建立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空間觀念:

       。1)舉一反三:從1 cm3定義1 dm3、1 m3的大小。(生生交流)

        【設計意圖:在類比的基礎上嘗試舉一反三,不僅使數(shù)學知識容易理解,而且對概念的記憶有水到渠成之感,自然、簡潔,從而激發(fā)起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2)想象一下:1 dm3、1 m3有多大?哪些物體接近1 dm3、1 m3?(學生舉例,課件、教具輔助)

        【設計意圖:學會定義1dm3和1m3,不等同于就能正確感悟它們實際的空間大小,教師事先準備了3階魔方、4階魔方和1個標準1dm3的模型,讓學生選擇哪一個立方體更接近1dm3,學生通過觀察、猜測、驗證,從而獲得對知識的真正意義!

       。3)學生活動:4個同學為一組,手拉手,圍出一個大約1m3的空間。

        【設計意圖:用3根1m長的木條做成一個互成直角的架子,放在墻角,想象一下1m3的空間有多大。這樣的想象也能提升學生對1立方米的空間觀念,但是如果能創(chuàng)造一個有趣的'學生活動,讓學生們在實踐活動中體驗1立方米的大小,不僅提升了團隊協(xié)作能力,而且在做中學,更能有效幫助學生建立體積是1立方米的空間大小!

        3、練習(用合適的體積單位表示下面物體):

        一塊橡皮的體積約是8( )。

        一臺錄音機的體積約是10( )。

        運貨集裝箱的體積約是40( )。

        一本新華字典的體積約是0.4( )。

        一個西瓜的體積約是5( )。

        一間教室的體積約是180( )。

        (三)繼續(xù)類比,探究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1、師:學好知識要能觸類旁通,今天我們從已知知識cm2、dm2、m2出發(fā),探索了cm3、dm3、m3這一新知識,同時我們也要關注它們的區(qū)別,它們有哪些區(qū)別呢?(同桌交換意見)

        2、追問:cm2、dm2、m2每相鄰兩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猜想一下cm3、dm3、m3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又是多少呢?(學生猜想)

        【設計意圖:安排“猜想”有兩層含義,一是進一步引導學生關注到面積單位與體積單位間的區(qū)別,更重要的是為了讓學生掌握知識、提升能力,我們必須帶領學生“再創(chuàng)造”,雖然知識是前人證明和研究出來的,但我們更應該讓學生也像數(shù)學家們一樣學會自己發(fā)現(xiàn),“沒有大膽的猜想就做不出偉大的發(fā)現(xiàn)”(牛頓)!

        3、驗證:你們有什么好方法證明1cm3和1dm3間的關系呢?(課件輔助演示1個——10個——100個——1000個的過程)

        【設計意圖: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我們應當重視“猜想—驗證”這一重要思想方法的滲透與培養(yǎng),使學生在猜想驗證中獲得探究的樂趣!

        4、運用:同桌合作,請說一說1dm3和1m3間的關系。(課件演示)

        5、拓展:通過探究,我們知道每相鄰兩個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00,你們還有什么疑問嗎?(預設:你能試著說一說1cm3和1m3之間的關系嗎?)

        【設計意圖:學生自己提出探索1cm3和1m3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激發(fā)學生探究的熱情。同時也繼續(xù)滲透類比的思想方法,或用100×100×100,或用1000×1000,鼓勵學生能多角度思考與驗證,收獲成功的喜悅。】

        三、動手操作,質疑反思:(機動,也可作為課后拓展)

        學生活動:用一些棱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體,做下面的活動。

        1、用4個小正方體可以擺成一個大正方體嗎?

        2、最少要用多少個小正方體才可以擺成一個大正方體?

        3、你能再擺一個大一些的正方體嗎?用了多少個小正方體?

        【設計意圖:以“猜想—驗證”為核心,引導學生多角度探索問題,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并打通與體積單位進率之間的關系!

        四、總結全課,感悟學習方法: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新的收獲?(生生互動)

        小結:今天我們從已知知識cm2、dm2、m2出發(fā),探索了cm3、dm3、m3這一新知識,學習就要學會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五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11

        信息社會已經(jīng)到來,信息的獲取、分析處理將成為現(xiàn)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質的標志。本課正是基于這一理念,選擇具有豐富現(xiàn)實背景的學習材料,學生了解了折線統(tǒng)計圖的特點、作用后,在應用部分設置了分析數(shù)據(jù)、處理信息的練習題,以培養(yǎng)學生根據(jù)數(shù)據(jù)、圖像分析事物并作出合理推斷的能力。

        1、了解折線統(tǒng)計圖的特點和作用,初步學會折線統(tǒng)計圖的繪制方法。

        2、能分析折線統(tǒng)計圖,培養(yǎng)學生利用數(shù)據(jù)、圖像分析、判斷、預測問題結果或趨勢的能力。

        3、讓學生體驗折線統(tǒng)計圖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的廣泛性和重要性,培養(yǎng)正確的數(shù)學觀,并通過相互交流、討論,培養(yǎng)合作交流的能力。

        一、引入:

        1、出示:條形統(tǒng)計圖

       。1)某電影院上月各類影片觀眾人數(shù)統(tǒng)計圖

       。2)新芽書苑20xx年3月第一星期故事書銷售情況統(tǒng)計圖

        2、提問:你已知道了條形統(tǒng)計圖的哪些知識?

        3、現(xiàn)實生活中還有另一種統(tǒng)計圖,你見過嗎?出示:折線統(tǒng)計圖。

       。1) 上虞電影院20xx年(1~6)月觀眾人數(shù)統(tǒng)計圖。

        (2) 百官鎮(zhèn)一農(nóng)戶96~20xx年人均收入統(tǒng)計圖。

        二、展開:

       。ㄒ唬┱劬統(tǒng)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1、四人小組討論;條形統(tǒng)計圖和折線統(tǒng)計圖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1) 學生自由討論交流。

       。2) 這兩類統(tǒng)計圖最大的區(qū)別是什么?

        2、結合條形統(tǒng)計圖的特點,歸納折線統(tǒng)計圖的特點。

        3、從折線統(tǒng)計圖上我們能看出數(shù)量的多少嗎?還能了解到什么?

        4、結合課本進一步深入了解折線統(tǒng)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ǘ┱劬統(tǒng)計圖的繪制。

        1、你認為哪幅條形統(tǒng)計圖用折線統(tǒng)計圖來繪制更合適?

        2、小組討論:把這幅條形統(tǒng)計圖繪制成折線統(tǒng)計圖你有什么辦法?

        A、小組討論 B、匯報 C、提問:繪制的'關鍵是什么?

        3、學生嘗試繪制。

       。1) 出示“我們的調查資料”。

       。2) 想一想,哪幾組數(shù)據(jù)用折線統(tǒng)計圖繪制比較合適?

        (3) 請選擇其中一組數(shù)據(jù)繪制。

        (4)小組交流繪制情況,分析增減變化的情況,并 推斷發(fā)展趨勢。

       。5)大組交流繪制情況,并糾錯。

        三、應用

        1、出示:李X(住院)的體溫變化情況統(tǒng)計圖,提問:看圖后,你能推斷出什么?

        2、出示:百官鎮(zhèn)一農(nóng)戶96~20xx年人均收入統(tǒng)計圖。

        思考:A、看圖后你有什么感受?

        B、你能提出哪些數(shù)學問題?

        3、對比練習:

       。1)出示:“吉祥鞋店20xx年涼鞋、棉鞋銷售情況統(tǒng)計圖”。

        思考:A、兩種鞋的銷售趨勢分別怎樣?

        B、你有什么建議?

       。3) 出示:兩家游泳衣專賣店的銷售情況統(tǒng)計圖。

        思考:A、比較這幅圖,說說哪一幅比較符合我們的生活實際?

        B、猜猜為什么樂樂專賣店會有這樣的銷售現(xiàn)象

        四、總結

        你又有什么新收獲?你是用什么方法學會的?

        五、課外作業(yè)

        省略

      五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1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容積的含義,體會容積和體積的關系。

        2、認識常用的容積單位,感知建立升和毫升的容積觀念。

        3、掌握容積的計算方法,能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

        過程與方法

        1、經(jīng)歷容積概念的探究與理解過程。

        2、通過比較,明確容積單位與體積單位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探究意識。在探索未知的過程中體驗學習數(shù)學的樂趣,培養(yǎng)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和探究活動的態(tài)度。

        2、滲透“事物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的”這一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

        教學重點:建立容積的觀念,掌握容積單位之間的進率。

        教學難點:理解容積與體積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故事情景

        今天老師帶來一位神通廣大、變化多端的孫悟空,它可厲害呢,有72變。

        二、復習導入

        第一變 回憶

       。1) 什么叫體積?

       。2) 體積單位有哪些?它們之間的進率是什么?

       。3) 體積的計算方法是什么?

        三、探究新知

        第二變 思考

        1、教學容積概念。

        運用你的預習知識,把魔方、電飯褒、雪梨、汽車的油箱這四種物品分成兩類,你是怎樣分的?說明理由。

        生:空心的 能裝東西的

        師:你在生活中見過哪些空心的,能裝東西的物品?

        生:舉實例 (飯盒、礦泉水瓶、奶牛盒……)

        師:你想知道這些容器里面能裝多少東西嗎?

        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內(nèi)容:容積和容積單位 (板書)

        什么叫容積?從中國文字的字面解釋 容:容納 積:體積。合起來:像電飯褒、汽車的油箱等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叫它的容積。

        練習

        根據(jù)容積定義判斷:

        (1)電飯褒的體積就是它的容積( )

        計量容積一般可以用體積單位( )

       。2)數(shù)學書P53頁第一題。

        突出:體積 (外面量數(shù)據(jù)) 容積(里面量數(shù)據(jù))板書

        2、教學容積單位:升和毫升

        師:請同學們再仔細觀察你帶來的物品,看看能否找到有關容積的數(shù)學信息?

        生:500毫升 18.9升

        師:升、毫升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容積單位。板書

        生:凈含量:250毫升 1升……

        師:表示什么意思?凈含量:250毫升表示瓶子里水的體積是250毫升。而不是瓶子的容積是250毫升,也不是瓶子的體積是250毫升

       。ㄟx1升和1立方分米來對比,為實驗作鋪墊)

        回應:計量容積,一般用體積單位,什么時候用容積單位?計量液體的'體積,用容積單位 板書

        練習:(1)四人小組互相說說各自收集物品的容積。

       。2)老師也收集了一些物品,考考大家的眼力。出示:數(shù)學書P53第三題

        3、教學容積單位與體積單位之間的換算。

        師:誰知道這兩個容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生:1000。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書上寫的。

        師:你對這個關系不表示懷疑嗎?真理總是通過實踐來證明的,想驗證一下,你有方法嗎?

        由學生做實驗:1升的冰紅茶、500毫升的量杯、1立方分米的容器。

        師:從實驗中你證實了1升=1000毫升,還得出什么結論?

        生:1升=1立方分米。

        如此類推:你還能推理出什么關系?

        生:1毫升=1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升

        練習:數(shù)學書P52做一做第一題和P53第四題

        第三變:計算

        4、教學容積的計算

        出示例5,一種小汽車的油箱,里面長5d m ,寬4d m ,高2d m 。這個油箱可以裝汽油多少升?

        指一名學生讀題。(突出容積的計算方法與體積計算方法相同)

       。1)分析理解題意:求“這個油箱可以裝汽油多少升?”就是求這個油箱的什么?必須知道什么條件?是否具備?怎樣算?結果是什么?怎么辦?(為什么要改單位?求容積)

       。2)學生做完后集體訂正。

        第四變:運用

        四、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咳兩聲,講了一節(jié)課,老師口干了,很想喝水。

        師:誰知道一個正常人每天要喝多少水才合適才健康?

        生:1500毫升、1000毫升……

        師:你是從哪里知道的?

        生:書里介紹的。

        師:我們一起來看看數(shù)學書P52了解更多的課外知識。同時滲透節(jié)約用水的教育。

        小組活動:

       。ㄒ蠼M長分工要明確:不同的人負責倒水、記錄、計算以及匯報,倒水要注意別溢出來,注意紀律。)

        (1)將一瓶約( )毫升的礦泉水倒在紙杯中,看看可以倒?jié)M幾杯。

        (2)估計一下,一紙杯水大約有多少毫升,幾紙杯水大約是1 L,正常人一天喝多少杯才健康?

        全班分享

        五、總結質疑

        今天學習了容積和容積單位,你有什么收獲?

        六、拓展延伸,發(fā)展思維

        作業(yè):

        1 、到商店、超市調查標有容積單位的商品及凈含量,編一道有道容積計算的題目并解答。

        2、調查一大桶約18升的礦泉水和一瓶500毫升礦泉水的單價,算一算,一大桶礦泉水相當于幾瓶這樣的小瓶礦泉水,買哪種比較合算?

        教學反思:通過這節(jié)課,我體會到教師應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有目的地對教材內(nèi)容進行改編和加工,使教材變得生動,更貼近學生實際。例如課本上是在認識容積和容積單位后學習容積的計算的,而在后面的設計中我讓學生先觀察自己手中的盒子(自備的墨水盒、餅干盒等)的空間形狀,再動手操作量出盒子里面的長、寬、高,并計算出盒子的容積,這就變成了學生身邊的實際問題,有利于激發(fā)學生解決這些問題的欲望。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也讓學生體會到“數(shù)學是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方法!

        教學反思:

        在練習題目中,涉及到新課的內(nèi)容可以再次點出,再次讓學生加深印象,這樣就節(jié)約了時間。在常規(guī)課堂中,切忌概念的講授花費很多時間,概念講得越多,學生可能越糊涂。其實學生頭腦里已經(jīng)對新概念有所認識和體會,我們只需要把新概念與舊概念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講清楚就行。

      五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13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的情景,自主探索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乘法算法。

        2。學會進行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乘法計算,并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1、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估算。

        2、探索并掌握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不進位)的`乘法計算。

        教學難點:

        掌握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不進位)的乘法并能熟練計算。

        教學理念:

        組織學生討論、交流,使學生體驗學習中通過合作交流帶來的方便和快樂。

        教學準備:

        課件。

        學生準備:

        預習課前知識。

        教學過程:

        一、實踐調查

        課前讓學生在匯景新城作實地調查,調查本小區(qū)住戶情況

        二、課內(nèi)交流

        1、讓同學們根據(jù)調查所得的數(shù)學信息編一道數(shù)學應用題。

        2、根據(jù)所編的題目獨立列式

        3、探討和交流如何解決問題。

        (1)嘗試通過估算結果解決問題。

        A、分組討論不同的計算過程

        B、師:根據(jù)以上的結果你能判斷“這棟樓能住150戶嗎?”

       。2)討論算法

        三、習題鞏固:

        1、試一試

        11×4324×1244×21

        2、練一練:

        第1、2題

        3、第3題,學生獨立思考,理解題意,再進行計算

        四、綜合應用:

        陳老師班上有42名同學,她為同學們購置書包和文具,一個書包24元,一個文具11元,買書包和文具各花了多少錢?一共花了多少錢?

        五、課堂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你學會了什么?

        六、板書設計:

      五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14

        教學目標:使學生掌握分數(shù)與除法之間的關系,并能進行簡單的應用;培養(yǎng)學生

        動手操作的能力和抽象,概括,歸納的能力.

        教學重點:分數(shù)的數(shù)感培養(yǎng),以及與除法的聯(lián)系.

        教學難點:抽象思維的培養(yǎng).

        教學過程:

        一,鋪墊復習,導入新知 [課件1]

        1,提問:A,7/8是什么數(shù) 它表示什么

        B,7÷8是什么運算 它又表示什么

        C,你發(fā)現(xiàn)7/8和7÷8之間有聯(lián)系嗎

        2,揭示課題.

        述:它們之間究竟有怎樣的關系呢 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分數(shù)與除法的關系".

        板書課題:分數(shù)與除法的關系

        二,探索新知,發(fā)展智能

        1,教學P90 .例2:把1米長的鋼管平均截成3段,每段長多少

        提問:A,試一試,你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嗎

        板書:用除法計算:1÷3=0.333……(米)

        用分數(shù)表示:根據(jù)分數(shù)的意義,把1米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1米的1/3,就

        是1/3米.

        B,這兩種解法有什么聯(lián)系嗎

        (從上面的解法中可以看出,它們表示的是同一段鋼管的長度,所以1÷3和 1/3是相等的關系.)

        板書: 1÷3= 1/3

        C,從這個等式中,我們發(fā)現(xiàn):當1÷3所得的商除不盡時,可以用什么數(shù)來

        表示 也就是說整數(shù)除法的商也可以用誰來表示

        2,教學P90 .例3: 把3塊餅平均分給4個孩子,每個孩子分得多少塊 [課件3]

        (1)分析:A,想想:若是把1塊餅平均分給4個孩子,每個孩子分得多少 怎么列式

        B,同理,把3塊餅平均分給4個孩子,每個孩子分得多少 怎么列式 3÷4的商能不能用分數(shù)來表示呢

        板書: 3÷4= 3/4

        (2)操作檢驗(分組進行)

        ① 把3個同樣大小的圓看作3塊餅,分一分,看每個孩子究竟能分得多少塊餅

       、 反饋分法.

        提問:A,請介紹一下你們是怎么分的

        (第一種分法:把3塊餅一塊一塊地分,每個孩子分得每個餅的1/4,共得3個1/4 塊,也就是3/4塊.)

        (第二種分法:把三塊餅疊在一起分,每個孩子分得3塊餅1/4的 ,拼起來相當于一塊餅的3/4 ,也就是3/4 塊.)

        B,比較這兩種分法,哪種簡便些

        ※ 把5塊餅平均分給8個孩子,每個孩子分得多少 說一說自己的分法和想法.

        3,小結提問:A,觀察上面的學習,你獲得了哪些知識

        板書: 被除數(shù) ÷ 除數(shù) = 除數(shù) / 被除數(shù)

        B,你能舉幾個用分數(shù)表示整數(shù)除法的'商的例子嗎

        C,能不能用一個含有字母算式來表示所有的例子

        板書: a÷b=b/a (b≠0)

        D,b為什么不能等于0

        4, 看書P91 深化.

        反饋:說一說分數(shù)和除法之間和什么聯(lián)系 又有什么區(qū)別

        板書:分數(shù)是一個數(shù),除法是一種運算.

        三,鞏固練習 [課件5]

        1,用分數(shù)表示下面各式的商.

        5÷8 24÷25 16÷49 7÷13 9÷9 c÷d

        2,口算.

        7÷13=( )÷9= 1/2=( )÷( ) 8/13=( )÷( )

        3, 7/10表示把單位"1"平均分成( )份,表示這樣的( )份的數(shù).1÷21表示兩個數(shù)( ),還可以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表示這樣的一份的數(shù).

        四,全課小結

        當兩個自然數(shù)相除不能整除時,它門的商可以用分數(shù)表示,由于除法是一種運算,而分數(shù)是一種數(shù),因此,我們只能說被除數(shù)相當于分數(shù)的分子,除數(shù)相當于分數(shù)的分母.故此,分數(shù)與除法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

        在整數(shù)除法中零不能作除數(shù),那么,分數(shù)的分母也不能是零.

        五,家作

        P93 .1,2,3

        板書設計: 分數(shù)與除法的關系

        例2:1÷3=0.333……(米)=1/3(米) 例3:3÷4= 3/4

        被除數(shù) ÷ 除數(shù) = 除數(shù) / 被除數(shù)

        a÷b=b/a (b≠0)

        分數(shù)是一個數(shù),除法是一種運算

      五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15

        教案設計

        設計說明

        1.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分數(shù)與小數(shù)的互化方法。

        學生通過自主參與、主動探究,可以更好地掌握數(shù)學知識。在學生探究分數(shù)與小數(shù)的互化方法時,給學生提供探究的時間,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探究,再通過比較、整合,得出分數(shù)與小數(shù)的互化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和同伴的努力,經(jīng)歷了知識形成的全過程。

        2.在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上促進發(fā)展。

        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相對簡單,學生在課前已經(jīng)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課堂上讓學生自主探究,經(jīng)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得不同水平的學生獲得不同層次的發(fā)展,收獲的多少可能不同,但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生準備 兩張完全一樣的方格紙

        教學過程

        ⊙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今天,老師帶著你們一起去“分數(shù)王國”和“小數(shù)王國”里玩一玩。

        (課件出示情境圖)

        師:“分數(shù)王國”里有哪些數(shù)呢?“小數(shù)王國”里呢?

        (生匯報)

        師:“分數(shù)王國”的士兵和“小數(shù)王國”的士兵吵了起來,它們在吵什么?

        生:和0.06都說自己更大。

        師:和0.06哪個數(shù)大?你能幫助它們嗎?(板書課題——“分數(shù)王國”與“小數(shù)王國”)

        設計意圖:用“分數(shù)王國”與“小數(shù)王國”里的士兵吵架這個情境導入新課,營造一種氛圍,激發(fā)孩子的學習興趣。然后以比較“分數(shù)王國”里的與“小數(shù)王國”里的0.06哪個數(shù)大的問題情境引入,讓學生產(chǎn)生分數(shù)和小數(shù)互化的需要,從而引出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nèi)容。

        ⊙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1.解決問題。

        (1)課件出示教材7頁情境圖。

        師:比一比,“分數(shù)王國”里的與“小數(shù)王國”里的0.06哪個數(shù)大?

        (2)大膽猜測,探究比較方法。

        方法一 把分數(shù)化成小數(shù)來比較。

       。1÷20=0.05,因為0.060.05,所以0.06。

        方法二 把小數(shù)化成分數(shù)來比較。

        0.06=,=,因為,所以0.06。

        課件展示學生沒有想到的畫圖法,讓學生在討論中理解。

        0.06>

        師小結:比較分數(shù)與小數(shù)的大小時,可以把分數(shù)化成小數(shù)或者把小數(shù)化成分數(shù)。

        2.“分數(shù)王國”和“小數(shù)王國”分別有不同的尺子,你能幫助“翻譯”嗎?

        (1)認真讀題,明確題目中的“翻譯”指什么。

        (2)鼓勵學生根據(jù)“分數(shù)尺”和“小數(shù)尺”中呈現(xiàn)的例子說一說與0.125的互化過程。

        (3)引導學生理解數(shù)線上的同一個點既能表示一個分數(shù),也能表示一個小數(shù)。

        3.歸納分數(shù)化成小數(shù)的方法。

        (1)探究將分數(shù)化成小數(shù)的方法。

        把下列分數(shù)化成小數(shù):

        練習,并思考轉化方法。

        (2)小組內(nèi)交流方法。

        (3)班內(nèi)反饋。

        要求學生說出轉化方法,并講明轉化的原理。

        師小結:分數(shù)化成小數(shù),就用分子除以分母。根據(jù)分數(shù)與除法的關系,分數(shù)的分子相當于被除數(shù),分母相當于除數(shù)。

        4.歸納“小數(shù)化成分數(shù)”的.方法。

        把0.3,0.27,0.75,0.125化成分數(shù)。

        練習,探究小數(shù)化成分數(shù)的方法。

        師小結:小數(shù)化成分數(shù),原來是幾位小數(shù),就在1的后面寫幾個0作分母,把原來小數(shù)的小數(shù)點去掉作分子,化成分數(shù)后,能約分的要約分。

        設計意圖:數(shù)學知識只有通過學生的主動參與、自主探究,才能轉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本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學生以小組合作、自主學習的方式進行探究,在多種方法的基礎上比較、整合,從而得出分數(shù)與小數(shù)的互化方法。

      【五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相關文章:

      五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11-09

      五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優(yōu)秀02-23

      五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教學反思10-19

      五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 15篇03-26

      五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15篇11-10

      五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15篇)11-10

      五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匯編15篇02-02

      五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合集15篇03-01

      五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通用15篇)02-08

      五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集錦15篇)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