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AV,日本免费不卡v,国产精品亚洲第一页

<sub id="61a2t"><input id="61a2t"><em id="61a2t"></em></input></sub>

    1. <legend id="61a2t"></legend>
    2. 河大版九年級上冊《登泰山記》教案

      時間:2022-07-22 16:23:16 教案 投訴 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河大版九年級上冊《登泰山記》教案(通用7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shè)計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xué)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河大版九年級上冊《登泰山記》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河大版九年級上冊《登泰山記》教案(通用7篇)

        河大版九年級上冊《登泰山記》教案 篇1

        教學(xué)目的

        一、指導(dǎo)學(xué)生通過朗讀積累一定的文言實詞,進而疏解文意。

        二、指導(dǎo)學(xué)生理清本文思路,體會描景特點。

        三、指導(dǎo)學(xué)生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品位形象而優(yōu)美的語言,學(xué)習(xí)寫作方法。

        教學(xué)設(shè)想

        一、安排兩課時教學(xué)。

        二、在教學(xué)過程中,注重朗讀環(huán)節(jié),知道學(xué)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chǔ)上,理清思路。

        三、利用預(yù)習(xí)的效果教學(xué),重點突出一些疑難字、詞、句,采用課堂討論的方式解決,教師適當點撥。

        四、結(jié)合練習(xí)一的回答,達到教學(xué)目的二、三,應(yīng)是本文的教學(xué)重點和難點。

        教學(xué)步驟

        一、導(dǎo)入新課

        利用電視或電腦錄放泰山風(fēng)光與雄姿,并請去過泰山的同學(xué)說說自己是怎樣登泰山的。那么古人是怎樣登泰山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xué)習(xí)姚鼐的《登泰山記》

        二、作者介紹(投影)

        《登泰山記》選自《惜抱軒詩文集》,作者姚鼐,字姬傳,一字夢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軒而被人稱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軒全集》,他所選編的《古文辭類纂》在近代是一部家傳戶誦的文章總集。

        桐城派: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散文流派創(chuàng)始于方苞,經(jīng)劉大櫆、姚鼐的發(fā)展,形成完整的理論,三人并稱“桐城三祖”,姚鼐被稱為領(lǐng)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張,講究義理、考據(jù)、詞章三者兼長,注重內(nèi)容和形式的關(guān)系。寫景散文尤有獨特成就。

        三、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1、教師范讀課文,提示學(xué)生注意朗讀節(jié)奏,依據(jù)節(jié)奏推知句意。

        2、默讀全文,要求學(xué)生參閱注釋,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自己難以理解的詞句,教師點撥,學(xué)生討論,揣度詞義,并將重點詞語形成板書。

        泰山之陽——陽: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為陽,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陰——陰: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風(fēng)雪——乘:趁,這里有“冒著”的意思。

        長城之限——限:界限,這里指城墻。

        遂至山巔——巔:頂峰,顛峰。

        半山居霧——居:停留。

        戊申晦——晦:陰歷每月最后一天。

        極天云一線——極:盡,盡頭。

        絳皓駁色——駁:雜,錯雜。

        盡漫失——漫失:模糊、缺損。

        僻不當?shù)勒摺В浩А?/p>

        明燭天南——燭:名詞作動詞用,照。

        3、指導(dǎo)學(xué)生準確理解課文內(nèi)容,畫出作者登山線路圖,進行比較,看誰畫得準確。

        四、整體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內(nèi)容要點是什么?學(xué)生發(fā)言、明確;

        第一段:總寫泰山的.地理形勢,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觀峰。

        第二段:記述登山經(jīng)過,著力敘寫登山的艱難和到達山巔后所見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寫泰山日出的動人景象。

        第四段:介紹泰山的人文景觀。

        第五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

        2、討論:作者是從何地動身?登山的方位在何處?簡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觀之景。

        明確:作者從泰安動身,西南麓(日觀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從南麓循中谷入山,經(jīng)天門,越中嶺,再循西谷達到極頂,其時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觀峰日觀亭觀日出,然后參觀名勝古跡,最后補記泰山極頂?shù)木拔锾攸c。

        3、思路(板書)

        交代泰山位置——記述登山過程——描繪日出美景——返記人文景觀——補寫自然景觀。循序漸進,一線貫穿

        綜觀全篇,文章緊緊圍繞作者的游蹤進行,敘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jīng)過,以精練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能喚起我們對泰山的向往,感覺到祖國山河的壯美。

        五、布置作業(yè)

        1、鞏固重點字詞,完成練習(xí)二。

        2、背誦課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準確寫出登山路徑的?如何精彩描繪泰山日出美景的?

        第二課時

        一、導(dǎo)入新課

        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xué)習(xí),我們已經(jīng)領(lǐng)略了泰山的高峻、雄偉,那么作者是如何登上這“五岳獨尊”,游是如何精彩地描繪險峰之上那“無限風(fēng)光”的呢?

        二、精彩片段分析

        討論:1、第二段作者詳寫登山的過程,精讀,說出作者的登山路線,寫景特點。

        明確:(板書)

        先寫:京師——泰安,點明時間和節(jié)令。

        再寫:山麓——山頂。

        路程:四十五里(遠)

        石級:七千有余(高)

        路線:中谷——西谷——山巔(險)

        最后頂景: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壯闊、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徠如畫(雄渾、下)半山居霧若帶然(高峻)——(遠——近)

        2、文章通過景物變化寫泰山頂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順序?qū)懢拔镒兓?描寫了怎樣的勝景?/p>

        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了日出前、日出時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現(xiàn)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變化的換面。(板書)

        日出前:大風(fēng)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

        日出時: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日出后;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色彩點染——絢麗壯美

        3、全班齊讀第三段,體會寫法特點和感情。

        總結(jié):通過描寫山頂所見景觀和日出勝景,表達出作者的喜悅心情,抒發(fā)了熱愛祖國山河,贊美祖國山河的強烈感情。

        4、找出文中幾處使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體會特點和作用。

        明確:

        (1)“蒼山負雪,明燭天南。”這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負白雪,賦予靜態(tài)的青山以人的動態(tài),用語新穎、傳神。進而說蒼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這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的畫面。作者縱目遠眺,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著的云霧好像飄帶一般,使人感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shè)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

       。3)“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這一比喻寫出了西海諸峰的特點,更顯出日觀峰的雄峻,且賦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動。

        三、寫作特點

        討論、交流、舉例分析。

        明確:

        1、章法嚴明,剪裁得當。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進行烘托。

        3、用筆簡潔,詞語精當。

        4、句式多變,用此靈活傳神。

        歸納總結(jié):

        本文無論從清晰的思路,還是簡潔明凈的語言,亦或是色彩鮮明、生動的描景,都可見桐城派古文家錘煉語言的功力,很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借鑒。

        四、齊背課文,進一步體會以上特點

        五、布置作業(yè)

        1、熟練背誦課文。

        2、寫一段冬季雪景片段,具體生動地寫出景物特征。

        附:

        桐城派

        中國清代散文流派。創(chuàng)始人方苞。繼承發(fā)展者雖眾,影響最大的主要是劉大櫆和姚鼐。因方、劉、姚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稱桐城派,時在乾隆末期。桐城派的文論,以義法為中心,逐步豐富發(fā)展,成為一個體系。方苞謂“義”,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內(nèi)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的義經(jīng)法緯之說,是要求文章內(nèi)容和形式統(tǒng)一,古文當以“雅潔”為尚,反對俚俗和繁蕪。劉大櫆發(fā)展了方苞關(guān)于“法”的理論,進一步探求散文的藝術(shù)性,提出了“因聲求氣”說。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強調(diào)“義理、考證、文章”三者合一。桐城派的文章在思想上多為“闡道翼教”而作;文風(fēng)上簡明達意,條理清晰,清真雅正,頗具特色。方苞的《獄中雜記》、《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記》等,都是代表作品。桐城派在清代文壇上影響極大。對矯正明末清初的文風(fēng),促進散文發(fā)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方苞(1668~1749)

        中國清代散文家。字鳳九,一字靈皋,號望溪。安徽桐城人?滴跛氖迥辏1706)進士。五十年,被牽連進戴名世《南山集》案入獄。赦出后隸漢軍旗籍,入直南書房。累官至內(nèi)閣學(xué)士兼禮部侍郎。曾寫《獄中雜記》,揭露當時司法制度的黑暗與殘酷,具有現(xiàn)實意義。他是桐城派散文的創(chuàng)始人。提倡寫古文要重“義法”,重“清真雅正”。他在行文時始終以此為宗旨,文章寫得雅潔精練,沒有支蔓蕪雜的毛病,開創(chuàng)清代古文的新風(fēng)貌。方苞尊奉程朱理學(xué)和唐宋散文,因而發(fā)表很多文章反對黃宗羲、顏元的反程朱理學(xué)的思想,在當時影響極大。著有《望溪先生文集》18卷,《集外文》10卷,《集外文補遺》2卷。

        劉大櫆(1698~1779)

        中國清代散文家。字才甫,一字耕南,號海峰。安徽桐城人。桐城派散文代表作家之一。他極重文的神氣。在布局謀篇、行文寫作上喜歡鋪張排比。辭藻氣勢,較方苞、姚鼐為盛,而雅潔淡遠則不如。在描寫山水、刻畫景物的文章中,又以篇幅長大、描繪詳盡取勝。代表作有《觀化》、《息爭》、《焚書辨》、《書荊軻傳后》、《黃山記》等。著作有《海峰先生集》16卷,《論文偶記》1卷。

        《海峰先生詩文集》書影

        姚鼐(1732~1815)

        中國清代散文家。字姬傳,一字夢偲,室名惜抱軒,人稱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進士,曾任刑部郎中,充山東、湖南鄉(xiāng)試考官,會試同考官。主持梅花、紫陽諸書院講席共40年。姚鼐繼承方苞、劉大櫆、姚范的古文之學(xué),成為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他繼承方苞的義法論和劉大櫆的聲氣論,在理論上又有所發(fā)展。①提倡義理、考證、文章三者的合一以“相濟”。②總結(jié)文章的“神理氣味”、“格律聲色”為八大要素。③概括文章的陽剛、陰柔兩大類的風(fēng)格,認為兩者不能偏廢。姚鼐的文章與歐陽修、曾鞏相近,簡潔清淡,紆徐要渺,雍容和易,一如其人,在桐城派諸家中,最富有情韻。實際上是偏于“陰柔”之美。他的議論文如《伍子胥論》、《李斯論》,序跋如《老子章義序》、《海愚詩抄序》,書信如《答翁學(xué)士書》,記傳如《登泰山記》,都可看出他的風(fēng)格。其缺點是氣力不能健舉,規(guī)模不夠闊大,缺少現(xiàn)實內(nèi)容。他的詩清拔淡遠,尤工近體,但為文名所掩。著有《惜抱軒全集》88卷,所輯文總集《古文辭類纂》,世以為精當,流傳很廣。

        河大版九年級上冊《登泰山記》教案 篇2

        一、解題

        記,一種文體,本文屬于山水游記。泰山,亦稱岱山、岱宗。泰山山脈綿亙于山東省東部,主峰玉皇頂在山東省泰安市城北,海拔1524米。山峰突兀峻拔,雄偉壯麗,有南天門、日觀峰、經(jīng)石峪、黑龍?zhí)兜让麆俟袍E。

        關(guān)于泰山的評論有:

        盧卡斯:泰山兼有自然的歷史的文化的價值,把自然與文化獨特地結(jié)合在一起,并在人與自然的概念闊眼界,這是中國對人類遺產(chǎn)的巨大貢獻。

        郭沫若:泰山應(yīng)該說是中華文化史的一個局部縮影。

        季羨林:泰山是中國文化的主要象征之一,欲弘揚中華文化,必先弘揚泰山文化,這是順理成章的事。

        二、姚鼐與桐城派

        姚鼐(1732—1815),清散文家。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人稱惜抱先生 ,安徽桐城人。乾隆進士,官至刑部郎中。歷主江寧、揚州等地書院,凡四十年。治學(xué)以經(jīng)為主,兼及子史、詩文。曾受業(yè)于劉大櫆,為“桐城派”主要作家。主張文章必須以“考據(jù)”、“詞章”為手段,以闡揚儒家的“義理”,并以陽剛、陰柔區(qū)別文章的風(fēng)格。又發(fā)展劉大櫆的擬古主張,提倡從模擬古文的“格律聲色”入手,進而模擬其“神理氣味”。所作多為書序、碑傳之屬,大抵以程朱理學(xué)為依歸。所著有《惜抱軒全集》,并選有《古文辭類纂》、《五七言今體詩鈔》。

        桐城派,又稱桐城文派、桐城古文派。因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劉大櫆、姚鼐均系桐城籍,故世人將他們及其追隨者稱作“桐城派”。桐城派興于清康、雍,盛于乾、嘉,衰于民初,是清代散文流派中勢力最大的一個流派。其參與作家之眾,播布地域之廣,綿延時間之久,皆為中國文學(xué)史上所僅見。

        桐城派文論的核心是義法。明確提出義法說和對義法的內(nèi)涵進行反復(fù)闡述的是方苞。他主張“言有物”,是說文章要有內(nèi)容,基本上是宋儒的義理,但又力戒空疏,強調(diào)濟于實用;還主張“言有序”,是說文章講究表現(xiàn)形式,要有章法結(jié)構(gòu)。義法的完整概念,是指有內(nèi)容、有條理、結(jié)構(gòu)謹嚴、合乎體制的文章。義與法的關(guān)系,有主有次,相輔相成,內(nèi)容和形式要成為完整的統(tǒng)一體。方苞認為,形式要為內(nèi)容服務(wù),內(nèi)容決定著形式。義法說還包括對謀篇布局“尚簡去繁”的要求和對語言文字“雅潔”的提倡。

        其后的劉大櫆在義法說方面,又加以豐富和補充,強調(diào)了散文應(yīng)具備的情感和氣勢。他認為,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固然居首要地位,但藝術(shù)本身卻有相對的獨立性,提出了神氣音節(jié)說。所謂“神”,大體是指作者的性格特征、思想修養(yǎng)在藝術(shù)上完滿而成熟的表現(xiàn);所謂“氣”,大體是指流注在作品中的氣勢及其所呈現(xiàn)出的面貌;所謂“音節(jié)”,則是指長短相間、錯綜配合的句式結(jié)構(gòu)和抑揚頓挫、瑯瑯可誦的語言因素。后來桐城派文人都把因聲求氣奉為不易之旨。

        方苞兼論義法,劉大櫆以法為主,姚鼐則擴充和發(fā)展了方、劉之說,使桐城派文論形成比較完整的體系。

        姚鼐論文的主要創(chuàng)見有以下三點:

        提出義理、考據(jù)、辭章的統(tǒng)一。姚鼐生當乾、嘉考據(jù)風(fēng)盛之時,他將宋、漢學(xué)和辭章結(jié)合起來論述文章和學(xué)問的息息相通,正是他論文解識宏通之處。這對擴張桐城派的壁壘起了很大的作用。

        提出選文和作文的標準,即“文章八要”的主張。他在所編選的《古文辭類纂》的序目中說:“凡文之體類十三,而所以為文者八,曰神、理、氣、味、格、律、聲、色。神、理、氣、味者,文之精也;格、律、聲、色者,文之粗也。然茍舍其粗,則精者亦胡以寓焉?學(xué)者之于古人,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終者御其精者而遺其粗者!彼f的神、理、氣、味,是指文章的思想、精神;格、律、聲、色,是指文章的形式及語言的音韻文采。精寓于粗,即內(nèi)容寓于形式。從而概括出散文創(chuàng)作藝術(shù)的特征,建立了一個完整的藝術(shù)論。

        提出文章風(fēng)格的陰陽剛?cè)嵴f。他將不同的藝術(shù)風(fēng)格概括為陽剛陰柔兩大類,認為這兩種風(fēng)格相互配合、相互調(diào)劑,又會產(chǎn)生多種多樣的風(fēng)格來。他還認識到文章風(fēng)格主要是作者才性和氣質(zhì)的表現(xiàn),可以通過藝術(shù)形象來分析和顯示作者的風(fēng)格。這是對古文家在文學(xué)風(fēng)格理論方面的概括和總結(jié),是桐城派文論的精彩之處。

        三、內(nèi)容分析

        各段主要內(nèi)容:

        第1段:總寫泰山的地理形勢,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觀峰。

        第2段:記述登山經(jīng)過,著力敘寫登山的艱難和到達山巔后所見的景象。

        第3段:集中描寫泰山日出的動人景象。

        第4段:介紹泰山的人文景觀。

        第5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

        在文中作者為我們描繪了3幅壯麗的圖畫:

        第一幅是雪后登山圖。時間是“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路線是“自京師乘風(fēng)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乘”“歷”“穿”“越”“至于”這幾個動詞不但由遠及近地交待行程,而且也準確地表現(xiàn)了時令和地形。如“乘”字寫出了作者頂風(fēng)冒雪趕路的情形,“穿” 形象地暗示出峽谷的幽深。下面轉(zhuǎn)入對登山的描敘!坝赡下吹恰,這是登山方向;循中谷入,“道稍半,越中嶺,復(fù)循西谷,遂至其巔”,是總寫他與友人的登山路線。在這幅登山圖中,作者對“南麓”“中谷”“天門”“東谷”或敘或描或議,隨意點染,然后重筆描出泰山極頂?shù)难┚埃@是一幅以視覺為主的鳥瞰圖:“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這幅圖畫以南天門為主體,峰上是圓圓的晚日燭照天南,峰下是起伏的徂徠,蜿蜒的汶水和鱗次櫛比的泰安城郭,峰的左右是負雪的群峰,這些滲透著大自然磅礴氣勢的群峰、晚日、城郭、河流構(gòu)成了一種無比壯美的意境,而那皚皚的白雪、淡淡的夕照、飄然的霧帶又在壯美中涂上一層柔和的色彩。白雪和紅日,靜穆的群峰與飄動的霧帶,在色彩、動靜上又構(gòu)成了對比和映襯,使這幅雪后登山圖呈現(xiàn)出一種無與倫比的絢麗色彩和生動氣勢。

        第二幅是泰山日出圖。作者仍是先交待時間、地點和動機:“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边@是幅靜態(tài)的畫。但一個“待”字卻寫出了觀日出的虔誠和急迫的心情。接著描繪日出前的氣候和周圍的景色:“大風(fēng)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這是寫氣候惡劣,但氣候越是惡劣,也就越能反襯出作者觀日出的虔誠!吧砸娫浦邪兹魮股h數(shù)十立者,山也!边@是寫日出前周圍群峰的景象,一個“稍”字點出了天氣由陰沉逐漸向晴朗轉(zhuǎn)化的過程,也暗示天出現(xiàn)亮色。下面正面寫日出:“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由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在這段描敘述中有速度的變化,有色彩的變幻,有大海的襯托,更有紅日升空君臨天下的磅礴氣勢。它把泰山日出的雄渾氣勢、斑斕色彩寫得淋漓盡致,至此作者意猶未盡,又用西邊群峰作進一步的渲染和陪襯:“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奔让枥L了旭日臨空,光照萬里的磅礴氣概,又暗示了日觀峰之高,是觀日的最佳處,再次突出了日觀峰這幅主景。

        第三幅是泰山景物圖。這是作者觀日出后游興的余波,也是讓讀者在觀日出的'強烈震動和感奮后來個間歇小憩,表現(xiàn)了作者在構(gòu)圖上疏密有致、濃淡相宜的特色。作者敘泰山景物分兩個方面,一是名勝古跡、祠宇、石刻,抓住特征,幾筆帶過;另一是描繪自然景物,作者抓住三多(多石、石多平方、多松)、三少(少土、石少圓、少雜樹)、三無(無瀑布、無鳥獸跡、至日觀數(shù)里內(nèi)無樹),寥寥幾筆就把泰山的山、水、樹、石的特點概括無余,使泰山極富有個性,很見作者在文字上的功力。作者正是通過以上四幅畫面,以登覽為線索,把以日觀峰為主景的泰山風(fēng)貌以及日出前后的景象準確而富有氣勢地描述出來。

        為什么等待戈多

        ——解謎《等待戈多》

        高二(3)程遼

        習(xí)慣于傳統(tǒng)戲劇中扣人心弦的情節(jié)和精美凝煉的對白,《等待戈多》簡直讓人瞠目結(jié)舌。然而這部廢話連篇的無戲之劇卻把無聊、空虛的境界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其精彩程度比起情節(jié)跌宕的傳統(tǒng)戲劇,倒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但關(guān)于戈多是誰、為什么要等待戈多,卻一直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全劇有關(guān)戈多的信息也只有四處。首先是:

        “愛斯特拉岡(后稱‘愛’)咱們到底要求他給咱們做些什么?

        弗拉季米爾(后稱‘弗’)你當時難道沒在場?

        愛 我大概沒好好聽。

        弗 哦……沒提出什么明確的要求。

        愛 可以說是一種祈禱。

        弗 一點不錯。

        愛 一種泛泛的乞求。

        弗 完全正確。

        愛 他怎么回答的呢?

        弗 說他瞧著辦。

        愛 說他不能事先答應(yīng)。

        弗 說他得考慮一下。

        愛 在他家中安靜的環(huán)境里。

        弗 跟他家里人商量一下。

        愛 他的朋友們。

        弗 他的代理人們。

        愛 他的通訊員們。

        弗 他的書。

        愛 他的銀行存折。

        弗 然后才能打定主意。

        愛 這是很自然的事。

        弗 是嗎?

        愛 我想是的。

        弗 我也這么想。(沉默)”

        無異于廢話。再看第二處。

        “弗 哦,他是……可以說是個相識。

        愛 哪兒說得上,我們簡直不認識他。

        弗 不錯……我們跟他并不熟……可是不管怎樣……

        愛 就我個人來說,我就是看見了他的面也不認得他!

        后面兩處是寫孩子上場告訴等待著的愛和弗,戈多今晚不來了,明天準來。

        劇中并沒有明示戈多是誰或是什么。

        據(jù)說1958年該劇在美國上演時,導(dǎo)演問作者戈多到底代表什么。他回答說:“我要是知道,早在戲里說出來了!笨梢娮髡咭仓皇前l(fā)現(xiàn)了一種現(xiàn)象,而謎底似乎連他自己也未能揭曉。

        根據(jù)劇中人物混亂的語言,我們大概可以拼湊出,戈多是愛、弗二人每天都在等待的人,但他倆也搞不清戈多是怎么回事,戈多每天都可能來但每天都沒來。如果說戈多是某個具體人或者某個具體事,或是代表希望,愛、弗就不必只是百無聊賴地等待,都可以去尋找、去追求,就像傳統(tǒng)戲劇中寫的那樣。他們幾次等得無聊透頂,絕望地喊:“我們干什么呢?我們干什么呢?”難道竟是他們想不到去尋找嗎?不,是他們不能尋找,因為戈多不是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目標。仇不得報的時候,哈姆雷特就會揮舞著寶劍復(fù)仇;有情人不能成眷屬的時候,羅密歐與茱莉葉就會向命運宣戰(zhàn);夢中的天邊外不能到達的時候,羅伯特就會被遙遠的理想所折磨。若是羅伯特如愿以償?shù)爻隽撕,便會因為失去露絲而使理想悲劇變成愛情悲劇。為生存、為情感、為信念而奮斗,這些都是有意義的故事。人總是在追求中。但如果所有這一切的追求都有了結(jié)果呢?一個指向沒有指向的概念就產(chǎn)生了。人們就開始等待戈多。

        因為空虛,所以追求。追求到的都不是要追求的,要追求的追求不到,因為它不需要追求。它是什么?

        等待戈多,此時戈多已經(jīng)來了。他在哪兒?

        誰是戈多?

        以上三個問題有著同樣的答案。

        人人都忙。想做一件事,去做,做完了,再想做一件事,再去做。做過去的事,一件、兩件、三件……在做的事,一件、兩件、三件……要做的事,一件、兩件、三件……我們就像是等待戈多的兩個人,傳帽子當游戲,對罵是消遣,上吊來解悶。我們?yōu)槭裁磿羞@么多意義,要做這么多事?因為剝?nèi)ナ聞?wù)繁忙的華麗外衣,我們不能面對自己的空虛。心是永遠不能遺失的,卻是從人穿上外衣的一開始就被遺忘的。所以人馬不停蹄地忙碌、尋找、穿上更復(fù)雜的衣服,因為他似乎缺了點什么。哪知道缺的不是衣服,而是穿衣服的主人。等戈多的兩個人說:“嗯?咱們走不走?”“好的,咱們走吧!比缓笏麄冏粍印H四芡膬鹤吣兀繐Q來換去也不過是一件衣服而已。走也沒走。沒走也走。要去的地方已經(jīng)在了,逃也逃不掉。

        所有的衣服都穿遍了,不能滿足。這時候戈多就來了,就開始等待戈多了。他既是想像中的衣服又是衣服后的人。最厲害的大力士舉不動的是自己。很無聊,很難受,但是戈多不來,你怎么離開?

        追尋戈多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了,只不過那時他還不叫這個名字,而是化身為了花花世界。

        萬般無奈,便只有等待戈多了。

        河大版九年級上冊《登泰山記》教案 篇3

        教學(xué)目的:

        一、分析文章的結(jié)構(gòu)了解文章的思想內(nèi)涵。

        二、掌握有關(guān)文言字詞和特殊句式。

        教學(xué)重點:

        對文章思想內(nèi)涵的了解

        教學(xué)難點:

        掌握有關(guān)文言字詞和特殊句式。

        教學(xué)過程:

        一、復(fù)習(xí)鞏固:抽學(xué)生朗讀文章的第二自然段。

        二、講授新課:

        1、抽學(xué)生朗讀文章的第三自然段。

        2、竄講文章的第三自然段:

        提問:文章的第三自然段主要寫了什么內(nèi)容?

        明確:主要描述泰山日出的動人景象,是文章描寫的一個重點。作者是按照時間順序?qū)懗隽巳粘銮、日出時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示給讀者一幅泰山日出迅速變化的畫面。

        三、竄講有關(guān)重點字詞:

        戊申晦(晦,農(nóng)歷每月最后的一天。今常用義為:昏暗,夜晚。)

        稍見雪中白若樗數(shù)十立者(“稍”,逐漸,漸漸。今常義為:稍微,略微。句意為:漸漸看見云霧中數(shù)十個白色的骰子似的,那是山呀。)

        與子穎坐日觀亭而待日出——省略句,省略了主語“余”其句意為:我與子穎坐在日觀峰上的亭子里等待日出。極天云一線異色——天邊有一條云帶呈現(xiàn)出奇異的顏色。亭東自足下皆云漫——亭東從腳下都有是彌漫的云霧。(云:云霧,名詞。漫:彌漫,布滿,動詞。判斷句用皆表判斷。)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東海也。太陽升起來,純紅如朱砂的顏色,太陽下面有紅光,跳動地承托著它。有的人說:這就是東海。

        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日,絳縞駁色,而皆如僂——回頭看日觀峰以西的山峰,有的得到了陽光的照謝,有的得不到。紅白兩種顏色相錯雜,都好像俯身曲背的樣子。

        總結(jié):這一部分描寫日出的情景。按時間順序?qū)懀来螌懥舜粘,日將出,日正出和日出后的景色。(第三段是按照時間的推移描寫景物的變化。

        待日出:戊申晦,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

        日將出:稍見——云中白若樗數(shù)十立者,山也。須臾——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

        日正出: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

        日出后: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如僂。

        講解第四自然段

        抽學(xué)生朗讀第中自然段

        向?qū)W生回答第四然段段落大意。

        第四自然段主要介紹了泰山的人文景觀,行以日風(fēng)峰為參照物寫其周圍的高山建筑群,再寫返回途中的道中石刻,表現(xiàn)了泰山的`古老風(fēng)貌。

        講解有關(guān)字詞:自唐顯慶以來!耙浴边B詞連接“來”。句意為從唐朝顯慶年間以來。

        不當?shù)勒摺.敚涸。不在路上的石刻。皆不及往——都有來不及去看?/p>

        翻譯:日觀亭的西面有祭示泰山之神的東岳大帝的廟宇,又有一座碧霞元君祠。歷代皇帝行宮在碧霞行君祠的東邊。這天我們還觀看了路上的的石刻,從盲顯慶以來,那些遠古的石刻的字跡全都磨損不清楚或缺失。偏僻的,不在路旁的石刻,都來不及看。

       。ń榻B古跡,表現(xiàn)泰山古老的風(fēng)貌)

        講解第五自然段:

        抽學(xué)生回答:第五然段主要寫了什么?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這是作者游山之后對泰山的總體印象。以雪與人膝齊結(jié)束。

        講解有關(guān)字詞和句式:生石罅(生的前面省略主語:樹。生后面省略介詞于。句意為:樹生在石頭的縫隙中。)至石觀數(shù)里內(nèi)無樹。(至:距離。至石觀峰的幾里內(nèi)沒有樹。)(少圜:圜通假字通圓,很少有圓的)

        翻譯:山上石頭多,土少,石頭是青黑色的,大多是方方正正的,很少有圓的。雜樹少,松樹多,松樹長在石頭的縫隙中,都是平頂。遍地冰雪,沒有瀑布,沒有鳥獸的聲音和蹤跡。到石觀峰的幾里以內(nèi)沒有樹,而積雪很厚,和人的膝蓋平齊。桐城人姚鼐記。

        全文五段以登山為線索,記敘了泰山的地理位置以及登山的時間,路程,有重點地描寫了沿途所見的景色,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

        作業(yè)設(shè)計:課后第二、三大題

        板書設(shè)計:

        登泰山記

        總寫泰山地理形勢泰山地理位置

        周圍山川形勢

        記敘登泰山的經(jīng)過時間路徑

        山頂所見

        描寫泰山日出日出前———風(fēng)、雪、云

        日出時——形、色、光

        日出后——色

        介紹泰山人文景觀建筑

        古跡

        介紹泰山自然景觀

        河大版九年級上冊《登泰山記》教案 篇4

        【教材定位】

        《登泰山記》是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七單元的第16課文的第二篇課文,這是一篇山水游記,敘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jīng)過。全文不到五百字,卻充分展示了雪后登山的別樣情趣。文章以精練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能喚起人們對泰山的向往,感受泰山的壯美。

        在閱讀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們要在讀通、讀懂的基礎(chǔ)上,梳理文章的行文脈絡(luò)。體會文章善于取舍,將小細節(jié)與大印象結(jié)合,描寫、敘事簡潔明快的特點。

        【素養(yǎng)目標】

        1.了解姚鼐的生平及創(chuàng)作,了解“記”的文體特征,積累文化常識。

        2.積累文言實虛詞,疏解文意,理清本文思路。

        3.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品讀簡明生動的語言風(fēng)格,學(xué)習(xí)借鑒作者景物描寫技法。

        4.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寫法,引導(dǎo)學(xué)生認識作者反對束縛人才、追求個性解放的積極意義。

        【教學(xué)重難點】

        體會語言精煉、用詞生動、修辭巧妙等藝術(shù)特色。

        【教學(xué)方法】

        情景教學(xué)法、誦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xué)過程】

        一、情景導(dǎo)入

        杜甫一首《望岳》帶我們領(lǐng)略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巍峨。今天,讓我們跟隨作家姚鼐,走近別樣的泰山風(fēng)光,一起學(xué)習(xí)《登泰山記》。

        二、知人論世

        1.了解作者—姚鼐

        姚鼐,字姬傳,一字夢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軒而被人稱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軒全集》,他所選編的《古文辭類纂》在近代是一部家傳戶誦的文章總集。

        2.了解寫作背景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歲,以養(yǎng)親為名,告歸故里,途經(jīng)泰安,與摯友泰安知府朱孝純(字子潁)同上泰山,登日觀峰之后,寫下了這篇游記。

        3.解題

        ①“登”,即由低處向高處行進;

       、佟疤┥健保矫,有“五岳之首”之稱。

       、凇坝洝,古代一種散文題材。

        4.了解“泰山”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東岳、泰岳,為五岳之一,位于山東省中部,綿亙于泰安、濟南、淄博三市之間,總面積2.42萬公頃。主峰玉皇頂海拔1532.7米。

        泰山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自秦始皇開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依次親登泰山封禪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山體上留下了20余處古建筑群,2200余處碑碣石刻。

        5.了解文體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可以通過記人、記事、記物、記景,來抒發(fā)作者的感情和主張!坝洝痹谔拼M入文苑,宋代其內(nèi)容得到拓展,形式更加穩(wěn)固,明清時主體性色彩更加濃厚,逐漸成熟穩(wěn)固。

        “游記”是“記”的一種。它是通過敘述游覽過程、描寫游覽見聞來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表達對社會、人生的感悟的一種散文體裁,形式靈活自由。

        6.了解“桐城派”

        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散文流派創(chuàng)始于方苞,經(jīng)劉大櫆、姚鼐的發(fā)展,形成完整的理論,三人并稱“桐城三祖”,姚鼐被稱為領(lǐng)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張,講究義理、考據(jù)、詞章三者兼長,注重內(nèi)容和形式的關(guān)系。寫景散文尤有獨特成就。桐城派在清代文壇上影響極大,對矯正明末清初的文風(fēng),促進散文的發(fā)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ㄒ唬╊A(yù)習(xí)檢查:

        1.明確字音

        汶水(wèn)濟水(jǐ)徂徠(cúlái)

        樗蒲(chūpú)絳皓(hào)

       。ǘ┏踝x課文,整體感知

        【思考1】文章的行文線索是什么?

        明確 以游蹤為主線,以時間為輔線。

        四、文本研究

        【思考1】研讀第一段

        活動一:解釋下列詞語

       、訇枺荷降哪厦

        ②陽谷:山南面谷中的水

       、郛敚涸

        活動二:問題探究

        1.概括本段的內(nèi)容。

        明確總寫泰山的地理形勢,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觀峰。

        2.找出下面句子中最有變現(xiàn)力的詞語,并分析其效果。

        (1)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

        明確 “皆”。兩個“皆”字,點出了山南山北眾多支流縱橫交叉、終歸一河的景色,句子顯得頓挫有力。

        【思考2】研讀第二段

        活動一:解釋下列詞語

       、俪耍撼茫@里有“冒著”的意思

       、谙蓿航缦蓿@里指城墻

       、垌悖菏

        ④循:順著

       、菅孪蓿合耖T坎一樣的山崖

       、迬祝簬缀

       、哓摚罕

       、酄T:照

       、峋樱和V

        活動二:問題探究

        1.概括本段的內(nèi)容。

        明確記述登山時間、同伴、路線,著力敘寫登山的艱難和到達山巔后所見的景象。

        2.找出下面句子中最有變現(xiàn)力的詞語,并分析其效果。

        (1)自京師乘風(fēng)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

        明確 “乘”“歷”“穿”“越”“至”。幾個動詞蟬聯(lián)而下,既吻合描寫對象,又充分表現(xiàn)了旅途的艱苦,活畫出了作者風(fēng)塵仆仆的神態(tài),寫出了急于登泰山的濃厚游興。

        (2)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

        明確 “四十五”“皆”“石”“七千”。這些詞寫出了山勢高拔,道路漫長,登山艱險,興致勃勃諸多內(nèi)容。

        (3)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

        明確 “迷霧冰滑”“幾”“登”。從云霧障目和冰滑難登中突出了登山之艱險,把風(fēng)雪中登山的特點進一步明確了。

        (4)蒼山負雪,明燭天南。

        明確 “負”“燭”。作者不言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背負著雪,賦予靜態(tài)的青山以人的動態(tài),用語新穎、傳神。進而說蒼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描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5)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明確 “照”“畫”“居”“帶”。作者縱目遠眺,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著的云霧好像飄帶一般。“半山居霧”,不僅把動態(tài)的物寫成靜態(tài),使人感受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shè)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

        3.試概括這一部分景物的特點。

        明確高峻、壯闊、雄渾。

        【思考3】研讀第三段

        活動一:解釋下列詞語

       、倩蓿宏帤v每月的末一天

       、谖骞模何甯

       、蹣O天:天邊

       、懿桑和安省

       、萁{皓駁:大紅、白、雜色。

        ⑥僂:駝背

        活動二:問題探究

        1.概括本段的內(nèi)容。

        明確 集中描寫泰山日出的動人景象。

        2.找出下面句子中最有變現(xiàn)力的詞語,并分析其效果。

        (1)大風(fēng)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

        明確 “揚”“擊”“皆”。作者寫日出,先造聲勢,用五更時分的風(fēng)雪交加、云霧彌漫來襯托日出景象的瑰麗。

        (2)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

        明確 “丹”“紅光”“動搖”“東!薄W髡哂萌绲ど耙话慵t的色彩,寫出朝陽的無限生氣和令天地一變的力量。旭日如丹,倒映在海面上,上下輝映,一片紅艷艷,海浪翻滾,紅波搖動,猶如承托著太陽一般。這富有想象力的描寫,把太陽躍動而雄渾的形象表現(xiàn)得氣勢磅礴,奔放豪邁,造成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語調(diào)應(yīng)高亢激昂。

        3.試概括這一段描寫了怎樣的勝景?

        明確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了日出前、日出時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現(xiàn)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變化的畫面。

        日出前:大風(fēng)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樗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

        日出時: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日出后: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從形狀、色彩和光的角度,描繪了一幅絢麗壯美的日出圖景。

        【思考4】研讀第四段

        活動一:解釋下列詞語

       、傩袑m:皇帝出外巡行時居住的處所

        ②漫:磨滅

        ③失:缺失

        活動二:問題探究

        1.概括本段的內(nèi)容。

        明確  介紹泰山的人文景觀。

        2.這一段列舉了哪些人文景觀,有何好處?

        明確

        (1)人文景觀:有建筑——岱祠、碧霞元君祠;有古跡——道中石刻。

        (2)好處:這樣寫可以表現(xiàn)泰山之歷史悠久。

        【思考5】研讀第五、六段

        活動一:解釋下列詞語

       、汆鳎和皥A”

       、隗粒毫芽p

        活動二:問題探究

        1.概括本段的內(nèi)容。

        明確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和做結(jié)。

        【思考6】分析手法

        活動:找出文中幾處使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體會特點和作用。

        明確①“蒼山負雪,明燭天南!边@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負白雪,賦予靜態(tài)的青山以人的動態(tài),用語新穎、傳神。進而說蒼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凇巴砣照粘枪,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這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的畫面。作者縱目遠眺,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著的云霧好像飄帶一般,使人感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shè)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

       、邸盎匾暼沼^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這一比喻寫出了西海諸峰的特點,更顯出日觀峰的雄峻,且賦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動。

        【思考7】讀完這篇文章你有何感悟?

        明確示例一:世之奇?zhèn)ス骞,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非有志者、非有力者、非有情者而不能至,不能悟也。不經(jīng)風(fēng)雨,怎么能見彩虹。要想得到美的感受,非付出艱辛的代價。

        【思考8】分析特點

        1.桐城派劉大櫆提出了古文寫作的“因聲求氣”說:“神氣者,文之最精處也!币ω菊J為“神理氣味者,文之精也”。請誦讀品味文章的前兩段,解說作者在其中寄寓了怎樣的內(nèi)在精神——“神氣”?

        明確 在第一段中,泰山雄渾壯麗,表現(xiàn)的神氣:向往和征服。在第二段中,登山時間是寒冬臘月,表現(xiàn)的神氣:迎難而上,不畏艱險。山頂所見表現(xiàn)的神氣:歷經(jīng)艱險,始得奇觀。

        2.姚鼐首次系統(tǒng)地提出和闡述了義理、考證(考據(jù))、文章(辭章)三者相統(tǒng)一的觀點,樹立了桐城派文論的綱領(lǐng)和旗幟。請結(jié)合全文內(nèi)容證明此觀點。

        明確

        ①義理方面,不僅寄寓了“神氣”,還描寫泰山本身蘊含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傳承。

       、谵o章方面,全文脈絡(luò)分明,結(jié)構(gòu)有序,語言節(jié)奏分明,描寫形象。

       、劭甲C(考據(jù))方面,寫出了泰山重要的地理位置,介紹了登山路線和泰山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并且說明了汶水與長城的位置,是寓考據(jù)于文辭的典型。

        【思考9】對比閱讀

        游黃山日記(徽州府)(節(jié)選)

        徐霞客

        初六日,天色甚朗,覓導(dǎo)者各攜筇上山,過慈光寺,從左上。石峰環(huán)夾,其中石級為積雪所平,一望如玉。疏木茸茸中仰見群峰盤結(jié)天都獨巍然上挺數(shù)黑級愈峻雪愈深其陰處凍電成冰堅滑不容著趾。余獨前,持杖鑿冰,得一孔,置前趾,再鑿一孔,以移后趾;從行者俱循此法得度。上至平岡,則蓮花、云門諸峰,爭奇競秀,若為天都擁衛(wèi)者。由此而入,絕讞危崖,盡皆怪松懸結(jié),高者不盈丈,低僅數(shù)寸,平頂短鬣,盤根虬干,愈短愈老,愈小愈奇,不意奇山中又有此奇品也!

        松石交映間,冉冉僧一群從天而下,俱合掌言:“阻雪山中已三月,今以覓糧勉到此。公等何由得上也?”且言:“我等前海諸庵,俱已下山,后海山路尚未通,惟蓮花洞可行耳!币讯鴱奶於挤鍌(cè)攀而上,透峰罅而下,東轉(zhuǎn),即蓮花洞路也。余急于光明頂、石筍矼之勝,遂循蓮花峰而北,上下數(shù)次,至天門。兩壁夾立,中闊摩肩,高數(shù)十文,仰面而度,陰森悚骨。其內(nèi)積雪更深,鑿冰上躋;過此,得平頂,即所謂前海也。由此更上一峰,至平天虹。矼之兀突獨聳者,為光明頂。由矼而下,即所謂后海也。蓋平天矼陽為前海,陰為后海,乃極高處;四面皆峻塢,此獨若平地。前海之前,天都、蓮花二峰最峻;其陽屬徽之歙,其陰屬寧之太平。

        余至平天磯,欲望光明頂而上,路已三十里,腹甚枵,遂入矼后一庵。庵僧俱踞石向陽。主僧曰智空,見客色饑,先以粥餉。且曰:“新日太皎,恐非老睛。”因指一僧謂余曰:“公有余力,可先登光明頂而后中食,則令日猶可抵石筍矼,宿是師處矣。”余如言登頂,則天都、蓮花并肩其前,翠微、三海門環(huán)繞于后;下瞰絕壁峭岫,羅列塢中,即丞相原也。頂前一石伏而復(fù)起,勢若中斷,獨懸塢中,上有怪松盤蓋。

        問題: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黃山上的松樹特點鮮明,樹身不高而樹形奇特,被旅行家徐霞客稱之為奇山之中的奇品。

        B.作者從蓮花峰一路北下直到前海,然后又經(jīng)過一段特別狹窄的山路,才到達天門。

        C.智空和尚招待作者吃了粥,又幫他安排了登山路線、午飯時間和住宿的地方,非常周到。

        D.光明頂前有一塊巨石,先伏后起,像是兩截,在山坳里突出懸空,上面還長著怪松。

        明確B

        分析:“從蓮花峰一路北下直到前海,然后又經(jīng)過一段特別狹窄的山路,才到達天門”錯誤,結(jié)合文章第二段游蹤可知,作者“循蓮花峰而北,上下數(shù)次,至天門”,然后“鑿冰上躋;過此,得平頂,即所謂前海也”,可見,作者是從蓮花峰到天門,然后再到前海。

        五、技巧點撥—分析本文的藝術(shù)特色

        【任務(wù)引導(dǎo)】本文寫景記游,始終圍繞作者的活動進行,從自京師“乘風(fēng)雪”而來到“觀道中石刻”而歸,作者對整個流程的記述有條不紊,循序漸進。

        【寫法分析】分析本文的藝術(shù)特色

       。ㄒ唬┱路▏烂,剪裁得當。

       。ǘ┥朴谧プ【拔锾卣,巧妙進行烘托。

        (三)用筆簡潔,詞語精當。

       。ㄋ模┚涫蕉嘧儯么遂`活傳神。

        六、明晰主旨

        通過記敘自己在農(nóng)歷除夕氣候惡劣的條件下與友人一起登泰山觀日出的經(jīng)過,描繪了壯麗雄渾的泰山景象,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

        河大版九年級上冊《登泰山記》教案 篇5

        《登泰山記》是清代姚鼐在乾隆年間創(chuàng)作的泰山題材著名散文。文章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觀賞日出的經(jīng)過,描寫了泰山的雄奇形勢,并考察糾正了泰山記載的錯誤,文字簡潔生動,寫景尤為出色,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下面是其教學(xué)教案,歡迎參考。

        教學(xué)目標

        1.指導(dǎo)學(xué)生通過朗讀積累“陰、陽、乘、燭、以、及”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導(dǎo)學(xué)生通過反復(fù)閱讀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

        3.體會本文簡明生動的語言風(fēng)格。

        教學(xué)重點及難點

        1.積累相應(yīng)實詞、虛詞。

        2.背誦全文。

        課時分配

        兩課時

        教學(xué)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dǎo)入新課

        中國版圖上自古有五座大山最為有名,被稱為“五岳”,它們分別是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而其中的泰山又被譽為“五岳”之尊。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xué)習(xí)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記》,領(lǐng)悟泰山的高峻雄偉。

        二、作家作品

        (參見課文注釋及教師教學(xué)用書)

        三、整體把握

        1.朗讀課文,正音。

        2.默讀課文,結(jié)合書下注釋疏通文意。

        補充注釋: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古時稱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

        當其南北分者:在,正。

        乘風(fēng)雪:趁,冒著。

        余始循以入:相當于“而”,表順承。

        及既上:到。

        蒼山負雪:背負。

        明燭天南:名→動,照。

        戊申晦:農(nóng)歷每月最后一天。

        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依稀看見。

        絳皓駁色:或紅或白,顏色相雜。

        盡漫失:模糊缺失。

        極天云一線經(jīng):盡。

        僻不當?shù)勒撸浩А?/p>

        3.理清思路:

        問:全文共5段,每段要點是什么?

        學(xué)生默讀,討論,明確:

        第1段:總寫地理環(huán)境,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觀峰的位置。

        第2段:登臨泰山,重點記敘登山的艱難及到達山頂后所見景象。

        第3段:重點描寫泰山日出的美麗壯觀。

        第4段:人文景觀。

        第5段:補記自然景觀。

        四、布置作業(yè):

        1.課后練習(xí)一、二。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導(dǎo)入:

        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xué)習(xí),我們已經(jīng)大體了解了文意,把握了作者的思路。作者如何詳寫登山過程以及泰山日出的美景呢?這是我們這節(jié)課討論的內(nèi)容。

        二、登山過程和路線。

        問:作者如何詳寫登山路線和經(jīng)過呢?

        默讀課文,分析討論

        明確:作者先從北京到泰安,歷經(jīng)齊河,長清,泰山西北谷,長城。

        作者登山的路線是:南麓、中谷、中嶺、天門、西谷、山巔。

        最后見到了山頂?shù)拿谰埃骸吧n山負雪,明燭天南”,“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半山居霧若帶然。”

        學(xué)生用原文復(fù)述課文。

        三、泰山日出

        問:文章是怎樣描寫泰山日出的?

        明確:文章通過景物變化寫泰山日出,以時間為序,依次寫出了日出前后景物的變化,展現(xiàn)了一幅泰山日出的美景。

        例如寫云,日出前是“足下皆云漫,”稍后是“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然后又有“紅光動搖承之”。

        寫山,日出前是“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后是“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四、文中比喻,擬人手法的運用。

        1.“蒼山負雪,明燭天南。”

        這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作者不說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背負白雪,賦予靜態(tài)的青山以動態(tài),用語新穎、傳神。然后說泰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這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到的畫面,作者縱目遠晀,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的云霧好似飄帶,使人感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shè)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

        3.“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這一比喻寫出了日觀以西諸峰的特點,更顯日觀峰的雄偉,且形象生動。

        五、總結(jié)

        本文充分體現(xiàn)了姚鼐的散文風(fēng)格,尤以泰山日出一段最為精彩,極受人們推崇。通過對其它景物的描寫,來烘托所要描寫的景物,這種寫作手法也很值得我們借鑒。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選取一觀察點,描寫日出。

        河大版九年級上冊《登泰山記》教案 篇6

        【素養(yǎng)目標】

        語言建構(gòu):積累文中重點文言實詞的含義。

        審美鑒賞:品味文章的精彩語言,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

        思維發(fā)展:分析文中景物描寫所運用的表達技巧及其藝術(shù)效果。

        文化傳承:背誦全文;培養(yǎng)學(xué)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課時安排】三課時

        【知識儲備】

        一、題目注解

        泰山崛起于華北大平原東側(cè)的齊魯古國,東臨煙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遠流長的黃河,南有汶泗淮之水?v覽東部沿海廣大區(qū)域的地理形勢,泰山突兀挺拔雄偉壯麗踞高臨下,成為萬里原野上的“東天一柱”。歷代封建帝王都把泰山當作神的化身,常常登山封禪建廟塑神。泰山因而成為游覽的圣地,歷代文人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的記游作品,姚鼐的《登泰山記》就是其中的一篇。

        二、作者名片

        姚鼐(1731——1815)清散文家。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人稱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主張文章必須以“考據(jù)”、“詞章”為手段,以闡揚儒家的“義理”,并以陽剛、陰柔區(qū)別文章的風(fēng)格。為“桐城派”主要作家。與方苞、劉大櫆并稱“桐城三祖”。

        三、背景視窗

        這篇山水游記,敘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jīng)過。文章以精練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象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能喚起人們對泰山的向往,使人們感受祖國山河的無限壯美。

        【重點梳理】

        泰山之陽——陽: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為陽,這里指泰山的南面。其陰——陰: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這里指泰山的北面。乘風(fēng)雪——乘:趁,這里有“冒著”的意思。長城之限——限:界限,這里指城墻。遂至山巔——巔:頂峰,顛峰。半山居霧——居:停留。戊申晦——晦:陰歷每月最后一天。極天云一線——極:盡,盡頭。絳皓駁色——駁:雜,錯雜。盡漫失——漫失:模糊、缺損。

        僻不當?shù)勒摺В浩。明燭天南——燭:名詞作動詞用,照

        【整體感知】

        用簡練的語言概括文章每一段的主要內(nèi)容和你的閱讀初感受。

        【文本賞析】

        1.作者是從何地動身?登山的方位在何處?簡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觀之景。

        2.第二段作者詳寫登山的過程,精讀,說出作者的登山路線,寫景特點。

        3.文章通過景物變化寫泰山頂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順序?qū)懢拔镒兓?描寫了怎樣的勝景?

        作者抓住了泰山日出的什么特點?怎樣進行描繪的?

        【限時檢測】

       。ㄒ唬┭a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登泰山記》中,作者先后用擬人和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了自己登上泰山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登泰山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兩句寫出了登泰山時天氣的惡劣以及路途的艱辛。

        3.在《登泰山記》中,作者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三句用很少的筆墨給我們勾畫出一幅泰山夕照圖,寫出了泰山的安詳、明媚,以及肅穆中有溫柔飄逸美的特殊風(fēng)韻。

        4.在《登泰山記》中,作者寫自己在泰山頂上觀日出,“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對天氣的描寫與前文“迷霧冰滑”照應(yīng),再次突顯了天氣的惡劣。

        5.在《登泰山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寫出了在泰山頂上看到太陽將出時的景色,奇幻無比,為下文寫日出的壯觀景色作了襯托。

       。ǘ┪难袁F(xiàn)象

        通假字

        1.其級七千有余()

        2.少圜()

        詞類活用

        1.汶水西流()2.濟水東流()

        3.崖限當?shù)勒撸ǎ?.道少半()

        一詞多義

        當:1.當其南北分者()2.崖限當?shù)勒撸ǎ?/p>

        3.僻不當?shù)勒撸ǎ?/p>

        余: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2.其級七千有余()

        以: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2.余始循以入()

        3.回視日觀以西峰()

        限:1.越長城之限()2.崖限當?shù)勒撸ǎ?/p>

        道:1.道皆砌石為磴()2.道少半()

        有:1.其級七千有余()2.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及:1.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2.及既上()

        3.皆不及往()

        云:1.世皆謂之天門云()2.亭東自足下皆云漫()

        日:1.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2.或得日,或否()

        3.是日()

        漫:1.亭東自足下皆云漫()2.其遠古刻盡漫滅()

        特殊句式

        1.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

        2.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余所不至也。

        3.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shù)勒?/p>

        4.與知府朱孝純子穎由南麓登。/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皆不及往。/觀道中石刻。

        5.蒼山負雪,明燭天南。

        6.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

        7.復(fù)循西谷

        【拓展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題。

        游大龍湫記戴名世

        距樂清六十里,有村曰芙蓉,倚天而濱海。余以歲辛已四月三十日,由芙蓉逾丹芳嶺,至能仁寺。坐少頃,出寺門里許,有泉曰燕尾泉。水自大龍湫來,為錦溪。錦溪之水至此從巨石落下,成小瀑布。石中高而旁低,水分左右下,若燕尾然。循錦溪而行,凡三四里,有峰屹立溪水中,旁無所倚,高數(shù)百丈,兩股如蟹螯,望之若剪刀然,曰剪刀峰。至峰下行百余步,又變?yōu)槭,張于空中,曰一帆峰。又行百余步,又變(yōu)槭,孤(lián)卧票,曰天柱峰。左右皆石壁峭削,詭狀殊態(tài),不可勝數(shù)。

        又行百余步,徑窮路轉(zhuǎn),得大龍湫,為天下第一奇觀。水自雁湖合諸溪澗,會成巨淵,淵深黑不可測。其側(cè)有石檻,中作凹,水從凹中瀉下,望之若懸布,隨風(fēng)作態(tài),遠近斜正,變幻不一:或如珠,或如毬,如驟雨,如云,如煙,如霧;或飄轉(zhuǎn)而中斷,或左右分散而落,或直下如注,或屈如婉蜒。下為深潭,觀者每立于潭外,相去數(shù)十步,水忽轉(zhuǎn)舞向人,灑衣裾間,皆沾濕。忽大注如雷,忽為風(fēng)所遏,盤溪橫而不下。蓋其石壁高五千尺,水懸空下,距石約一二尺許,流數(shù)丈,輒已勢遠而力弱,飄飄濛濛,形狀頓異。他處瀑布皆沿崖直走,無此變態(tài)也。潭之外有亭,曰忘歸亭;其側(cè)有亭,曰觀不足亭。而龍湫右側(cè)絕壁,曰連云障,障上有風(fēng)洞,每洞口木葉飛舞,則大風(fēng)疾作。

        又有小龍湫,在東谷靈巖寺。水自石城諸溪澗來,會于霞障之右,從巖上飛流而下,高三干尺,半沿崖,半懸流,變態(tài)稍不及大龍湫。而其下稍西,水涌出石罅,直上指二尺許,形如立劍,望之光明瑩潔而搖動,亦奇觀也。

        相傳大龍湫上數(shù)里,復(fù)有上龍湫,飛流懸瀉,亦數(shù)百丈,與大龍湫相似。昔有白云,云外二僧居之,地僻無人跡,今不知其處矣。

        余性好山水,而既游雁蕩,觀大龍湫,御風(fēng),恍惚仙去。今追而記之,不能詳也。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循錦溪而行循:沿著B.不可勝數(shù)勝:超過

        C.相去數(shù)十步去:距離D.形狀頓異頓:立刻

        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倚天而濱海B.忽為風(fēng)所遏

        C.蓋其石壁高五千尺D.會于霞障之右

        3.以下句子中,全部屬于描寫大龍湫瀑布的形態(tài)的一組是

       、偎肿笥蚁,若燕尾然②望之若懸布,隨風(fēng)作態(tài)

       、酆龃笞⑷缋,忽為風(fēng)所遏④水懸空下,距石約一二尺許

       、輳膸r上飛流而下,高三千尺⑥乘云御風(fēng),恍惚仙去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④D.③④⑤

        4.下列對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第一段根據(jù)游蹤先后介紹了燕尾泉、錦溪、剪刀峰、一帆峰和天柱峰。

        B.作者認為大龍湫是天下第一奇觀,主要原因在于它的瀑布形態(tài)豐富多變。

        C.文章除了正面描寫,還運用鋪墊、襯托和側(cè)面描寫來突出大龍湫變幻多姿的形態(tài)。

        D.文章先敘述描寫,后抒情議論,表達了作者寄情山水、遠離塵世的人生追求。

        5.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6分)

       。1)余以歲辛巳四月二十日,由芙蓉逾丹芳嶺,至能仁寺。(3分)

       。2)他處瀑布皆沿崖直走,無此變態(tài)也。(3分)

        登泰山記答案:

        1.示例:

        第一段:總寫泰山的地理形勢

        第二段:敘述從京師來到泰山、偕友登山的經(jīng)過以及所見之景

        第三段:寫山頂看日出的過程,描繪泰山日出前后的優(yōu)美景色

        第四段:返記泰山的人文景觀

        第五段:補記泰山的自然景觀

        文章緊緊圍繞作者的游蹤進行,敘述了偕友入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jīng)過,以精練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的雄渾景象,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能喚起我們對泰山的向往,感覺到祖國山河的壯美。

        2.作者從泰安動身,西南麓(日觀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從南麓循中谷入山,經(jīng)天門,越中嶺,再循西谷達到極頂,其時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觀峰日觀亭觀日出,然后參觀名勝古跡,最后補記泰山極頂?shù)木拔锾攸c。

        3.先寫:京師--泰安,點明時間和節(jié)令。

        再寫:山麓--山頂。

        路程:四十五里(遠)

        石級:七千有余(高)

        路線:中谷--西谷--山巔(險)

        最后頂景: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壯闊、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徠如畫(雄渾、下)半山居霧若帶然(高峻)--(遠--近)

        4.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了日出前、日出時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現(xiàn)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變化的換面。

        日出前:大風(fēng)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

        日出時: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日出后;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色彩點染--絢麗壯美

        文言現(xiàn)象

        古今異義

        1.至于泰安(至于,古義:到,到達;今義:表示另提一事)

        2.是月丁未(是,古義:這,此;今義:常用作判斷詞)

        3.復(fù)循西谷(復(fù),古義:再,又;今義:往復(fù),重復(fù))

        4.戊申晦(晦,古義:農(nóng)歷每月的最后一天;今義:昏暗,夜晚)

        5.多平方(平方,古義:方方整整的,指山石;今義:數(shù)學(xué)名詞)

        通假字

        1.其級七千有余(“有”通“又”,用來連接整數(shù)和零數(shù))

        2.少圜(“圜”通“圓”,圓形的,指山石)

        詞類活用

        1.汶水西流(西:名詞作狀語,向西)

        2.濟水東流(東:名詞作狀語,向東)

        3.崖限當?shù)勒撸ㄏ蓿好~作狀語,像門檻一樣)

        4.道少半(道:名詞作動詞,走,走路)

        一詞多義

        當:

        1.當其南北分者(在,在……的地方,介詞)

        2.崖限當?shù)勒撸〒踝,動詞)

        3.僻不當?shù)勒撸鎸Γ瑒釉~)

        余: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我,代詞)

        余始循以入(同上)

        余所不至也(同上)

        2.其級七千有余(幾,表示整數(shù)后不定的零數(shù),數(shù)詞)

        以: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在……的時候)

        2.余始循以入(同“而”,表順承,連詞)

        3.回視日觀以西峰(連接方位名詞,用法同現(xiàn)代漢語,連詞)

        限:

        1.越長城之限(界限,名詞)

        2.崖限當?shù)勒撸ㄩT檻,名詞)

        道:

        1.道皆砌石為磴(路,名詞)

        道有天門、崖限當?shù)勒摺⒌乐忻造F冰滑、觀道中石刻、僻不當?shù)勒撸ㄍ希?/p>

        2.道少半(走,走路,動詞)

        有:

        1.其級七千有余(通“又”,用來連接整數(shù)和零數(shù))

        2.泰山正南面有三谷(有,與“無”相對,動詞)

        道有天門、下有紅光、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同上)

        及:

        1.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和,連詞)

        2.及既上(等到,介詞)

        3.皆不及往(趕得上,動詞)

        云:

        1.世皆謂之天門云(語氣助詞,表示不大肯定的語氣)

        2.亭東自足下皆云漫(云霧,名詞)

        日:

        1.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太陽,名詞)

        2.或得日,或否(陽光,名詞)

        3.是日(天,名詞)

        漫:

        1.亭東自足下皆云漫(彌漫,布滿,動詞)

        2.其遠古刻盡漫滅(磨滅,動詞)

        居:

        1.半山居霧若帶然(停留)

        乘:

        1.自京師乘風(fēng)雪(冒著)

        或:

        1.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有的)

        極:

        1.極天云一線異色(盡頭)

        視:

        1.回視日觀以西峰(看)

        坐:

        1.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與“站”相對)

        始:

        1.余始循以入(開始)

        判斷句

        1.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以上兩句用固定格式“……者,……也”表示判斷。判斷句)

        2.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余所不至也。(以上兩句用句末語氣詞“也”表示判斷,主語“此”省略。判斷句)

        3.此東海也。(用句末語氣詞“也”表示判斷。判斷句)

        4.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用副詞“皆”表示判斷,“皆”相當于“都是”。判斷句)

        定語后置句

        5.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shù)勒撸ā把孪蕻數(shù)勒摺币痪渲,“限當(shù)馈睘椤把隆钡亩ㄕZ。定語后置句)

        省略句

        6.與知府朱孝純子穎由南麓登。/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皆不及往。/觀道中石刻。

        (以上四句均省略主語代詞“余”)

        7.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語:雪。“蒼山”前面省略謂語:見)

        8.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語:石刻。后一分句為判斷句,主語是“石刻”,謂語是“自唐顯慶以來”)

        9.生石罅(“生”前面省略主語:樹!吧焙竺媸÷越樵~“于”,“于”相當于“在”)

        10.復(fù)循西谷(“西谷”后面省略謂語:走)

        11.余始循以入(“循”后面省略賓語代詞“之”,“之”代“環(huán)水”)

        12.中谷繞泰安城下(“中谷”后面省略賓語代詞“之”,“之”代“水”)

        1.B(盡)3.C(①寫的是錦溪小瀑布,⑤寫的是小龍湫,⑥寫的是作者的感受)

        4.D(“議論”“遠離塵世的人生追求”有誤。)

        5.(1)我在辛巳年四月二十日,從芙蓉村越過丹芳嶺,到達能仁寺。

       。2)其他地方的瀑布都沿著懸崖直流,沒有這種變化的形態(tài)。

        河大版九年級上冊《登泰山記》教案 篇7

        [教學(xué)目標]

        1.理解常用文言詞語“陰”“始”“望”“坐”“視”“或”的用法。

        2.理解詞類活用現(xiàn)象:西、東、道、陰、燭

        3.辨別通假字:采、圜

        4.理解文章記敘的內(nèi)容和所表達的作者的思想。

        [教學(xué)重點]

        本文詳略恰當?shù)奶攸c。

        [教學(xué)難點]

        側(cè)面烘托的手法。

        [媒體設(shè)計]

        多媒體課件以聲音畫面渲染氣氛,突出教學(xué)目標。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xué)過程]

        第 一 課 時

        一.引入新課:

        同學(xué)們,你們知道“五岳”都是哪些山嗎?對了,是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岳”之中,泰山是“三山五岳”之首,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泰山的地理位置和美麗如畫的泰山日出。

        二.介紹作者、作品。

        姚鼐。清代散文家,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進士,曾任刑部郎中,充山東、湖南鄉(xiāng)試考官,會試考官。主講于梅花、紫陽等書院40余年。是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其散文簡潔精練,溫潤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強。

        本文是一篇冬日登泰山的游記,重點記登山路徑和泰山的景色,觀日出一段尤其精彩,泰山,亦稱岱山、岱宗。泰山山脈綿亙于山東省東部,主峰玉皇頂在山東省泰安市城北,海拔1524米。山峰突兀峻拔,雄偉壯麗,有南天門、日觀峰、經(jīng)石峪、黑龍?zhí)兜让麆俟袍E。記,文體名,即記人、敘事、寫景、狀物一類的文章,是古文中運用最廣泛的一種文體。

        三.句讀:下列句子中停頓不當?shù)囊豁検牵?)

        A 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

        B 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shù)勒撸?皆謂之天門/云

        C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苦帶然

        D 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

        四.分析一二段。

        1.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

        陽: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西:向西,名詞作狀語。

        陰: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東:向東,名詞作狀語。

        2.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

        當:在。其:指泰山。

        3.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

        歷:經(jīng)過。限:界限。至于:到達。

        4.道皆砌石為磴 磴:山路上的石臺階

        5.余始循以入 循:沿著、順著。以:而。

        6.道少半,越中嶺,復(fù)循西谷,遂至其巔

        道:走路,名詞作動詞。遂:于是

        7.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shù)勒?/p>

        及:到。限:本義門檻,名詞作狀語,像門檻一樣

        8.明燭天南 明:明亮。燭:照耀,名詞作動詞。天南:定語后置,南邊的天空。

        9.望晚日照城郭 晚日:傍晚的太陽。

        (二)一詞多義的解釋。

        1.居

        A 半山居霧若帶然

        B 自吾氏三世居是鄉(xiāng)

        C 居十日

        D 居廟堂之高

        E 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F 其居僅僅足

        意思:停留;居住;過;處在;坐;住所

        2.限

        A 越長城之限

        B 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shù)勒?/p>

        C 牽?椗b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D 皆不可限以時月

        E 然則諸侯之地有限

        意思:界限;像門檻;阻隔;限制;限度。

        3.乘

        A 自京師乘風(fēng)雪

        B 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

        C 于是乘其厲聲以呵

        D 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

        意思:冒著;乘坐;趁;量詞,一車四馬為一乘

        4.道

        A 道少半,越中嶺

        B 循東谷入,道有天門

        C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 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E 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

        F 萬戶侯豈足道哉

        意思:走路;道路;道義;政策,方法;取道;說

       。ㄈ﹥(nèi)容分析

        1.泰山位于何處?“我們”登山的目的是什么?

        答:課文一、二句;目的地:日觀峰。

        2.用“其級七千有余”“明燭天南”“半山居霧若帶然”,從側(cè)面點出了泰山的什么特?

        答:高峻。

        3.從文中找出記敘登山路線的詞語。

        答:自、歷、窮、越、至于;循以入、道、越、復(fù)循、遂至

        4.作者描寫了哪些景色?

        答:“蒼山負雪,明燭天南!肷骄屿F若帶然。”

        五.作業(yè):讀誦一、二段

        第 二 課 時

        一.補充注釋:

        1.戊申晦,五鼓

        戊申:干支記月,即當時的十二月;蓿涸履┮蝗眨炊湃,農(nóng)歷每月初一是“朔”,十五為“望”,十六為“既望”。五鼓:古代五時鐘,以打更擊鼓報時,一夜分為五更,每更兩小時,晚七點起更,五鼓相當于五點鐘。

        2.大風(fēng)揚積雪擊面 揚:卷起

        3.亭東自足下皆云漫 自:從

        4.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

        稍:依稀。

        5.正赤如丹 正:純正

        6.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承:承接

        7.其遠古刻盡漫失 盡:全

        8.僻不當?shù)勒?僻:偏僻

        9.生石罅 罅:裂縫,前面省略“于”。

       。ǘ┮辉~多義解釋

        1.或

        A 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B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

        C 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

        D 或曰:“六國破滅,率賂秦耶?”

        意思:有的;或許;有時;有人

        2.極

        A 極天云一線異色

        B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乎游之樂也

        C 初極狹,裁通人

        D 何使我至于此極也

        E 南極瀟湘

        F 屋極有窗以達氣

        意思:盡頭;盡情享受;非常;最困苦的地步;望盡;頂點

        3.視

        A 回視日觀以西峰

        B 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

        C 子孫視之不甚惜

        D 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E

        意思:看;審察;對待;眼力,目光;比照,比較

        4.坐

        A 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

        B 以謀叛坐之,并其部屬四百余口盡殺之

        C 因擊沛公于坐,殺之

        D 停車坐愛楓林晚

        意思:與“站”相對;判罪;座位;因為

        5.始

        A 余始循以入

        B 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

        C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D 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

        意思:開始;最初;才;開頭、開端。

        (三)指出下列帶點詞語的詞性活用情況

        1.泰山之陽,汶水西流

        2.道少半,越中嶺

        3.明燭天南

        4.其陰,濟水東流

        5.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shù)勒?/p>

        6.山多石,少土

       。ㄋ模┱页鱿铝芯渥又械耐僮郑⒔忉屩。

        1.須臾成五采

        2.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

        3.南聲函胡,北音清越

        4.至莫夜月明

        5.其級七千有余

        6.汝識之乎

        7.余固笑而不信也

        8.有大石當中流

        五.內(nèi)容分析:

        1.課文是怎樣描寫泰山日出的?

        答:日出前—風(fēng)、雪、云;日出時—形、色、光;后—色。正面描寫:泰山日出美如畫(壯觀);側(cè)面描寫:而皆若僂——泰山(高峻)。

        2.第四段寫了泰山的自然景觀,也寫了人文景觀,試列舉這些人文景觀,并說這樣寫的好處?

        答:列舉:有建筑——岱祠、碧霞元君祠;有古跡——道中石刻。這樣寫可以表現(xiàn)泰山之歷史悠久。

        3.第五段是如何描寫泰山自然景觀的?

        答:寫土質(zhì)—多石,少土,石黑,多平方,少圜。寫樹—多松,生石罅,平頂;日觀數(shù)里內(nèi)無樹。寫雪—冰雪,與人膝齊。寫水—無瀑布。寫鳥獸—無。

        六.作業(yè):課后練習(xí),背誦全文。

      【河大版九年級上冊《登泰山記》教案】相關(guān)文章:

      《登泰山記》教案03-13

      《登泰山記》教案12-25

      登泰山記教案一等獎最新 登泰山記教案設(shè)計09-26

      《雨中登泰山》教案03-22

      《登泰山記》教學(xué)設(shè)計05-03

      《登泰山記》教學(xué)設(shè)計11篇05-03

      《登泰山記》教學(xué)設(shè)計(11篇)06-15

      登泰山作文03-24

      登泰山記的導(dǎo)游詞(精選20篇)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