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民俗民風的作文集合九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要怎么寫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民俗民風的作文9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1
聽到“黃金”這個詞,你們大概會想:黃金?不是古人用的錢嗎?怎么可以去“游”“黃金”呢?通過你們這個疑問,我就帶你們一起去游歷一下“黃金”吧!
黃金,其實是座地名。它位于江西省貴溪市文坊鎮(zhèn)花橋村。關于它的由來,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呢!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這里就是一個黃金寨。這里住著很多人,那里的山勢險要,至今那座叫“堆家山”的山頂上還殘留著一座古老的廟。下面是一條河,山腳下有一座石門,至今石門上還留著誰都看不懂的字跡。聽說,只要誰能認出這些字就能打開這座石門,石門上寫的字就是打開這座門的訣竅。又傳說,石門里面有好多寶藏,比如:黃金桌、黃金凳……奇怪的是,半山腰里有好幾次會突然失火,又會自己熄滅。我的老外婆有好幾次都親眼所見,這個的確是真實的。
這座石門的對面,也是一座座綿延起伏的山,其中有一座山,它有七個深不見底的洞口。有人闖進過一個洞里,越走越深,越走越大,走到后來,就沒有氧氣了。雖然這只是一個傳說,但是,它并不是虛有的,還是有依據(jù)的。因為這里確實有金礦,還有人在洞里撿到了古人所留下的碗、燈、鋤頭呢!聽說這些洞還是古人開采黃金時遺留下來的',至今的人們說這里還有黃金,等著開采呢!黃金寨的路口邊還有好幾棵連兩三個人都抱不攏的樟樹。
怎么樣?江西的“黃金”不錯吧!如果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有機會去黃金寨見識一下古人的真跡吧!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2
泱泱華夏,盛開著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區(qū),不同的民族,都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
白族,是我國西南邊疆一個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民族,白族主要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白族也有自己十分好看的服飾,因為是“白”族,所以衣服是白色的,有幾朵粉色的小花繡在白衣服上,顯得格外漂亮;還有那頭飾,頭冠以風、花、雪、月為題。白族的語言跟我們截然不同,白族人稱女士為“金花”,而男士則為“阿鵬哥!
有一次,我去云南大理玩,導游帶我們家一大伙到一家茶館品茶。到了包廂,我看見兩位白族阿姨正在泡茶,“第一杯是苦茶,是用土罐烘烤的綠茶泡制而成,味香苦。第二道是甜茶,是以紅糖和牛奶制作的'乳扇沖開水泡制而成,第三道茶是回味茶是用蜂蜜泡開水而成的,味道很甜!币晃话⒁陶f。另一位阿姨補充道:“這是三道茶,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說法。這三道茶也是我們白族待客的禮物,代表我們白族對客人的尊敬與熱情!
這就是白族,雖然他們人數(shù)不如漢族的多,但他們的熱情讓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3
在茫茫的的大草原上,響徹著蒙古族男兒的聲音。這就是蒙古族的一年一度的那達慕大會。
“那達慕”是蒙古語,“慕”是蒙語的譯音,意為“娛樂、游戲”,以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是蒙古族人民喜愛的一種傳統(tǒng)體育活動形式。每年六月初四開始!澳沁_慕”有著久遠的歷史,據(jù)銘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記載,那達慕起源于蒙古汗國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舉為蒙古大汗時,他為了檢閱自己的b隊,每年7~8月間舉行“大忽力革臺”,將各個部落的首領召集在一起,為表示團結友誼和祈慶豐收。起初只舉行射箭、賽馬或摔跤的某一項比賽。到元、明時,射箭、摔跤比賽結合一起,成為固定形式。后來蒙古族人亦簡稱此三項運動為那達慕。
摔跤是蒙古族特別喜愛的一種體育活動,也是那達慕上必不可少的比賽項目。蒙古語稱摔跤為“博克巴依勒德呼”,稱摔跤手為“博克慶”。摔跤手要身著摔跤服“昭德格”。最引人注目的是,摔跤手的皮坎肩的中央部分飾有精美的圖案,圖案呈龍形、鳥形、花蔓形、怪獸形,給人以古樸莊重之感。
射箭是那達慕最早的.活動內容之一。在公元800多年以前,蒙古人分為許多不同的部落,他們的經濟生活大體可分為游牧經濟和狩獵經濟兩種。在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以后,雖然狩獵經濟的部落逐漸轉向了游牧經濟,但狩獵時期長年積累下的拉弓射箭的本領卻保留了下來,以防外敵侵略和野獸襲擊畜群,射箭比賽的規(guī)則是三輪九箭,以中靶箭數(shù)的多少定前三名。
那達慕大會一般舉辦7之9天,蒙古族的男女老少都沉浸在歡樂之中。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4
泱泱華夏、盛開著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區(qū)、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民風民俗。不一樣的節(jié)日,不一樣的穿著,不一樣的食物,不一樣的民居......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無不體現(xiàn)出豐富多彩的地域特色,無不展示著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在我的家鄉(xiāng)—江西也有著與這邊不一樣的過節(jié)風俗!
我們過節(jié)吃的年夜飯是用自家種的大米做的,飽滿粒大。我們還要吃餃子、湯圓,用意是團團圓圓;餃子里會放少許糖,用意是這一年的日子過得甜美;還有一種“長壽果”,大多是給老人吃的.,是在餃子里放些花生,用意是健康長壽。我們還把餃子和面條一起煮,餃子包的像元寶,名叫“金針穿元寶”。
過年時我們還要貼對聯(lián)、貼年畫、拜祖先、敲鑼打鼓......但最開心的還是我們這些晚輩了,春節(jié)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jù)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也表示了長輩們對晚輩新一年的祝福。我們還要到親戚家拜年,不過,我們要送禮物,都不能是奇數(shù),拜年者進了親友的門,應該看不同對象說不同的祝語。臨走時,主人便會取出自家大桔,意在互贈吉祥。
一年又一年。年就這樣在傳統(tǒng)的緊密急促程序中、在孩子們收到壓歲錢的喜悅中、在人們吃年夜飯的快樂中漸行漸遠。這也明顯地展示了中國文化風俗的魅力!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5
端午節(jié)的來歷和習俗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jié)。端午節(jié)是我國民間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又稱重午節(jié)。端午節(jié)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為吃粽子、賽龍舟、佩香囊、喝雄黃酒。端午節(jié)又稱:夏節(jié)、浴蘭節(jié)、女兒節(jié),天中節(jié)、地臘、詩人節(jié)等。今天的.端午節(jié),更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就不會去咬屈原的身體。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y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原。后來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粽子的樣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jié)還有許多習俗,比如: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jié),家家都將艾葉懸于堂中,剪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于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6
新春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它蘊涵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各個地方的風俗不同,當然,過新春的方式也不一樣。
我的家鄉(xiāng)在歙縣武陽鄉(xiāng),我們這里過新春和別的地方就不一樣,因為我們的習慣不同。
除夕,也就是一年的最后一天,我們這里便改天換地了,到處都是喜氣洋洋。在這天里,人們在自家門上貼上春聯(lián),放上爆竹,一片熱鬧隆重的景象。大家一見面就互相道賀,樂得合不攏嘴。
在別的地方,人們就是過年時,吃一頓好的,晚上再看一看新春晚會……而我們這卻是另一番天地——熱鬧非凡。
我們這呀,白天一過,夜晚就更熱鬧了,到處是煙花,爆竹聲,天空上五彩斑斕,雖然比不上城市的煙花,但城市里都是高樓大廈,就算放煙花也只能一個人欣賞,一點都沒意思,而我們這天高地闊,只要有一家放煙花,大家都能看到,這種快樂是城里人所體會不到的。因為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
到了晚上5點左右,家人就聚在一起吃團圓飯,那些在外打工的.兒女們都已紛紛趕回家來和親人團聚,吃過年夜飯,大家歡聚一堂,說說笑笑,有講一年收獲的,有說對來年的愿望的,有對老人孝順的,有對兒孫囑托的……而老人們高興極了,能和兒孫見面,聽一聽兒孫們叫他,心里比吃了蜜還甜。
吃完了年夜飯,大家就在門前談天說地,我還經常讓外婆給我講故事,外婆給我說過這樣一個故事,我書上也看到過:
從前有兩個妖怪,一個叫"年"一個叫"夕",他們每到新春就出來在人間搗亂,亂吃人家糧食,禍害別人房屋。后來人們知道了"年"怕紅色,"夕"怕響聲,于是人們在門前貼上紅對聯(lián),"年"看見了就逃回了山上,"夕"還沒走呢,人們就制造了一種一點燃線就響的東西——爆竹,"夕"一聽到聲響就夾著尾巴逃命去嘍。從此,人們每到新春就貼紅對聯(lián),放爆竹。
講完了故事,外婆就說:"我最喜歡這天了,因為在這天可以看見兒女們,這是我最大的幸福。"
到了8點多,大家便看新春晚會,我家一共11人,我哥,我妹,我舅,我姨……都會來,他們對外婆外公都很孝順,大家其樂融融,一起看著新春晚會,心里別提有多幸福了。
看晚會時,大家要是餓了,我們便拿出家鄉(xiāng)的特色小吃——糯米餅、肉絲面、甜酒糟,一邊吃一邊看。到了12:00時,也就是新年鐘聲一響起,大家都歡呼起來。一起到院子去放煙花,只要誰家先帶頭,那可是一個接一個呀,此起彼伏,那煙花在空中一現(xiàn),可美了:有天女散花,有空中導彈,有牡丹盛開……如果你家的煙花放完了,不要緊,你還可以看別人家的煙花呢,這快樂的分享,心里真愉快。
放完煙花,大家還要出門去逛逛呢,大家互相恭賀,到處是"新年好,恭喜發(fā)財"……有說有笑,真溫暖。
這就是我們過的新春,這種鄉(xiāng)村淳樸的美在城里是沒有的!這種親情是珍貴的,是金錢無法買到的!這種快樂是幸福!新春,我們最喜歡的節(jié)日。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7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傣族最隆重的節(jié)日,也是云南少數(shù)民族影響力最大的,參加人數(shù)最多的節(jié)日——潑水節(jié)。
潑水節(jié)又叫“浴佛節(jié)”潑水節(jié)是傣族的新年,相當于公歷四月中旬;一般持續(xù)三至七天,第一天用傣語叫做“麥日”于農歷除夕相似;第二日叫做“惱日”(空日);第三天叫做“叭網瑪”竟為守歲。人們把“叭網瑪”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節(jié)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節(jié)日盛裝,挑著水去佛像前浴佛,然后就互相潑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們翩翩起舞,一邊呼喊:“水!水!水!”古鑼之聲響徹云霄,祝福的水花四處飛濺,在這一天誰身上的水最多,誰今年就更幸福,更美滿!
每到潑水節(jié),傣族人民就去山上采集一些鮮花和樹葉,到了節(jié)日這一天傣族男女老少到佛寺浴佛是,拿著采集的花葉沾水,開始互相潑水,一朵朵水花在天空勝開,它象征著吉祥,幸福健康,青年手里明亮晶瑩的水珠,還象征著甜蜜的`愛情,大家互相潑呀潑。到處是水的洗禮水的贊歌,水的祝福,朵朵水花、串串笑潑水節(jié)成了歡樂的海洋、幸福的世界。歡聲笑語在耳邊回蕩,一支支舞蹈在眼前浮現(xiàn)。笑聲朗朗、全身濕透、興致彌高。入夜、村寨鼓樂想聞,人們縱情歌舞、熱鬧非凡。整個節(jié)日期間有賽龍舟、放高升、放孔明燈、潑水丟包……
水花象征——吉祥;水花象征——健康;水花象征——幸福。。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8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國家喜歡的衣著也是不同的。今天,我要帶大家去了解的是日本的和服和韓國人穿的“韓袍”。
和服是是日本大和民族的傳統(tǒng)服飾,在當?shù)乇环Q為“著物”,因和服的圖案與色彩反映了大自然的具體意象,又叫“賞花幕”。和服不用紐扣,只用把結的腰帶,腰帶種類很多,打結方法也不同,廣泛使用的是“太鼓結”,就是在后腰打結處的.腰帶內墊一個紙或布做的芯。由于打結很費事,二戰(zhàn)后又出現(xiàn)了“改良帶”和“文化帶”。
“韓袍”是韓國人的傳統(tǒng)服裝,它的樣式適合韓國的氣候,和韓國人起坐習慣。女性的韓服短上衣搭配優(yōu)雅的長裙,上衣和長裙的顏色,五彩繽紛,有的還加了明艷華麗的錦繡。
不同的地區(qū)有不同的特點,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色彩,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匯成一幅幅絢麗多姿的風情畫,無不體現(xiàn)出豐富多彩的地域特色,無不展示著各個國家的獨特魅力。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9
不同的地區(qū)、不同的民族,都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不一樣的節(jié)日、不一樣的穿著、不一樣的食物.
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無不體現(xiàn)出豐富多彩的地域特色,無不展示著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我是一名東莞女孩,東莞是一個有特色、多彩多姿的城市。而東莞也有很多傳統(tǒng)的節(jié)日。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節(jié)。端午節(jié)、春節(jié)、清明節(jié)、中秋節(jié)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說起端午節(jié),讓我想起了爺爺曾對我說的故事:據(jù)說,端午節(jié)是用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的,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羅江,死后被蛟龍所困,世人衰之,每于此日,人們都會投五色絲粽子于水中,以驅蛟龍。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從此后來逐漸發(fā)展為龍舟比賽。由于現(xiàn)在水污染厲害,人們通常吃粽子來度過端午節(jié)。
粽子是一種很好吃的食物。在我住的村子里,六十歲以上的老人都會包粽子。聽奶奶說:包粽子非常復雜,要用各種材料,葉子.
我全都不明白。我只知道粽子分兩種:一種是甜粽子,另一種是咸粽子。甜粽子用的材料不多,做出來是赤紅色的,如果直接吃,肯定會覺得味道不好,但如果粘點糖吃,吃起來會更美味。而咸粽子用的材料很多,有:咸蛋、黃豆、豬肉。所以吃起來會很美味,并且材料多,深受人們喜愛。我也愛吃咸粽子。
一到端午節(jié),我又開心又煩惱。開心的是:我可以吃到我最喜愛的粽子;煩惱的是:有很多粽子要吃,因為奶奶會給五條粽子、外婆會給十條、姑媽會給五條、姨媽會給五條。真的有很多粽子。
總之,端午節(jié)是快樂的、愉快的!
【民俗民風的作文】相關文章:
民風民俗作文12-30
民風民俗經典作文09-01
河南的民風民俗作文12-20
民風民俗初中作文12-20
陜西民風民俗的作文12-18
山東民風民俗作文12-18
河北民風民俗作文12-21
本地民風民俗作文12-21
內蒙民風民俗作文12-21
傳統(tǒng)民風民俗作文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