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學反思1
人體生命的生理過程,往往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怎樣加深學生對生理過程的理解,這是學生能否真正掌握知識的關鍵。實踐證明,以往的教學模式,單純地教師講解,只能是紙上談兵,空中樓閣。俗話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這話很有道理。這節(jié)課我運用電腦的動畫功能模擬尿的形成的生理過程。先畫一個腎單位模式圖。用幾種顏色的小圓點分別表示血液中的水分、無機鹽、葡萄糖、尿素。畫面顯示當血液流經腎小球時幾種顏色的小圓點不斷從腎小球里濾出來,形成原尿向腎小管流去。在腎小管的不同段形象顯示原尿的重吸收過程,大部分代表水、無機鹽的小圓點和全部代表葡萄糖的小圓點進入腎小管外的'毛細血管中,而代表尿素和尿酸的小圓點以及少量的代表水分和無機鹽的小圓點則繼續(xù)往前,流入收集管中形成終尿。教學中,讓學生觀看動畫,看清楚各種顏色的點的來龍去脈,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代謝廢物是從組織細胞里來的,由血液運
送到腎臟,在腎臟這里經過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和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即通過媒體結合顯微演示,使微觀生理過程變?yōu)楹暧^生理過程,學生再加以觀察、思考,符合人的認識思維過程,這樣比單純的講授生理過程效果要好得多。
通過開展媒體組合實驗教學,不僅學生學得透徹,而且教師教得得心應手,使我們的生物顯微實驗教學如虎添翼,達到了新的水平。實踐證明,發(fā)揮媒體組合優(yōu)勢,能大大增強顯微實驗效果,從而使生物實驗教學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學反思2
七年級于前天全部安裝上了白板,意味著以后可以隨意的使用多媒體教學,可以用現代化的手段來提高學生們學習的興趣,為此,今天我用課件的形式給學生們講授《尿的形成和排出》。
通過上課過程,總結幾點反思:
1、課前播放了一個“教學視頻”,學生都感覺特有興趣,連平時不聽課的都豎起耳朵聽(但這部分作用只是提興趣而已,聽過就忘,關鍵還是后面的講授知識過程)。
2、圖片,模型可以不用再準備了,用課件展示出來可以達到同樣形象的效果。化抽象為形象,學生理解起來較以前更容易。
3、基本上不用怎么板書了,節(jié)省了不少時間。但是密老師強調過:板書很重要!所以以后還得繼續(xù)將重要的“樁”擺出來,利于學生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結構!
3、教學設計的`意圖是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能力,真正落實三五X教學策略,但總感覺事實很難做到,內容很多,一節(jié)課的時間,讓我總感覺到除了講教學目標知識點之外,根本沒有時間去顧及課后練習,也沒有時間真正去落實小組合作,交流討論課本上及同步上的“討論題”。
4、小組合作的習慣沒有養(yǎng)成,還得繼續(xù)培養(yǎng),真真切切感覺到實行起來,有意義的實行起來好難!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學反思3
一年一度的視導業(yè)已結束,通過聽課使我學習到不少新理念,我想有必要寫一點東西和大家分享,在教學中“教師為輔學生為主”的自主式學習是新課程教學的需要。要使學生掌握生物學習基本功并在學習中不斷地實踐和應用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就必須改變傳統(tǒng)教學的重教不重學、重記不重做等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教學方式,進而采用教體局確立的`“126”教學策略即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和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自主性。做到“學生自主學習,學生會的不教,學生教學生”。在這次聽課中我發(fā)現大多數老師根據“126”策略制定一套教學方法即“先學后教當堂訓練”。如:在《尿的形成和排出》一節(jié)課教學中首先設置情境引入新課,然后出示目標后由學生自主學習再由各小組討論這樣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每一人都有事做,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在此基礎上教師緊緊圍繞腎單位的結構及血液進入腎單位后的變化這一主線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思考,再通過比較血漿、原尿和尿液的成分理解尿形成的過程由腎小球對血液的過濾再到腎小管對原尿的重吸收師生共同分析得出結論圖表的運用比較吸引學生學習知識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整堂課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學生參與度高目標落實好,學生掌握知識牢固。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學反思4
本節(jié)課的設計我從幾個方面進行反思:
1、生物學是一門基礎學科,培養(yǎng)學生以生物學的視角去審視問題,大膽猜想,并且以科學的方法去驗證,這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是個重點也是難點。而本節(jié)課的設計思路正是基于對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為前提來設置的。由排尿的這一現象,追根溯源至泌尿系統(tǒng)結構功能,并由腎臟結構入手了解尿液產生的全過程進而使學生能夠進一步理解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統(tǒng)一的特點。這充分體現了生物學教學特色。
2、本節(jié)課的設置是在深挖教材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利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通過降低問題難度,層層深入,將各知識點有機的串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突顯教師的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與此同時,每一個知識點都是大家一起猜想驗證出來的,也更加容易記憶。
而本節(jié)課帶給我的更多的是教學中的`問題,例如:
1、本節(jié)課的設計方式,要求學生對已有知識掌握程度較高,否則在觀察、推理時會受限于自身知識而打不開思路,從而使得該探究方式失敗。所以在授課時應及時引導,需要層層深入,避免過大的跳躍性。
2、本節(jié)課知識量較大,學生掌握起來相對難度較大,很難做到面面俱到,需要突出重點。在時間上分配把握出現問題,我感覺不足的地方就是還有相關的練習沒有進行,這也是遺憾的地方。
3、學生的小組學習討論中,需要確保學習的高效性,討論的有效性和課堂的有序性,避免過多意外因素。例如我們有一組同學在討論腎臟內部結構第4問時,“分別”的含義理解不清;在數據分析時,過于依賴課本的結果,而忽略了對數據自身的分析,這樣都使得討論缺乏有效性。
總體來說,這是一節(jié)難度較大的課,在實際教學中像這樣難度的課該采用什么樣的方式來進行,才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并達到我們的教育目的,對很多教師來說都是一個難點,選擇這節(jié)課作為參賽課的目的也是為了向各位專家求教,類似于這樣的課,我們采用什么樣的授課方式更能實現我們的課程標準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