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八年級音樂《跳月歌》教學設計(精選6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運用系統(tǒng)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大家知道規(guī)范的教學設計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八年級音樂《跳月歌》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音樂《跳月歌》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1、能夠喜歡我國西南地區(qū)彝族的歌舞,樂于主動了解彝族的民俗風情,并積極參與表現(xiàn)活動。
2、能安靜地欣賞樂曲,感受音樂的舞蹈節(jié)奏,學習“跳月”的基本舞步。
教學重、難點
1、了解樂曲的風格特點。
2、舞蹈動作與音樂的節(jié)拍相一致。
教材分析
《跳月歌》是流行于云南彌勒西山阿細人之中的一首舞歌。每到節(jié)日盛事或農閑的月夜,阿細人在山谷空曠的草坪上或松林中,點起一堆堆篝火,并圍在旁邊踏著特別的5/8拍舞步,盡情唱歌,阿細人的月光聚會就被稱作“跳月”。曲調多由do、mi、sol三個音組成,采用5/8節(jié)拍。全曲以第一小節(jié)為主題,每個樂句只有細小的變化。旋律活潑、跳躍、生動,富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教師提問:我國土地遼闊,人口眾多,共有多少個少數(shù)民族?
學生回答。
2、教師介紹樂曲相關內容
(1)教師:今天我們將隨著音樂去走訪少數(shù)民族。(出示彝族人民生活圖片)你們認識這是哪個少數(shù)民族嗎?
學生回答。
(2)介紹彝族的風土人情:彝族主要居住在我國云南、四川等省,有十幾個支系。阿細是居住在云南彌勒縣西山鎮(zhèn)可邑村的彝族支系。火把節(jié)是彝族(西南少數(shù)民族)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火把節(jié)傳說動畫)
。3)介紹“跳月”的故事:跳月是彝阿細人的一種歌舞形式。他們常常聚集在空曠的草坪上和樹林里舉行民族傳統(tǒng)舞會。參加舞會的大都是男女青年,手持高、低音笛,大小三弦等樂器,邊演奏邊跳舞、在跳到興高采烈之時,還常常唱起跳月歌。
二、欣賞樂曲
1、初次聆聽音樂《跳月歌》,邊聽邊思考:音樂聲中,你來到了什么地方,見到了什么情景?
生:音樂歡快、熱烈,使人聯(lián)想到載歌載舞的歡慶場面。
教師提問:你們知道“跳月”是什么意思嗎?
學生回答。
教師介紹“跳月”:跳月是彝族阿細人的一種歌舞形式。他們常常聚集在空曠的草坪上和樹林里舉行民族傳統(tǒng)舞會。參加舞會的大都是男女青年,手持高、低音笛,大小三弦等樂器,邊演奏邊跳舞。在跳到興高采烈之時,還常常唱起跳月歌。據說“跳月歌”還流傳著一個故事呢。傳說在很早的時候,阿細人住的地方發(fā)生了一場山火,大火燒了九天九夜,阿細人打了九天九夜還打不滅火,地面被大火燒得滾燙,打火的就不斷地換著腳,或單只跳著打,后來大火終于撲滅了。為了慶祝勝利,大家吹笛子、彈起三弦、拍著巴掌、模仿打火時的樣子,換著腳跳舞。那笛子的聲音,意思是“快點來啊快點來!”三弦的聲音意思是:“前進!前進!”“打火!打火!”對這種舞蹈,阿細只簡單地說:“跳”!疤赂琛笔菨h人看了以后給起的.名字,以后便慢慢流傳開了。是不是挺有意思的,那就讓我們再仔細聽一聽吧。
2、再次聆聽《跳月歌》。你能哼唱出樂曲中重復最多的一句旋律嗎?教師指導學生學唱主題旋律句,并拍打節(jié)奏感受樂曲特點。指導學生在主題樂句結尾處加拍手兩下或加襯詞吶喊聲,以便為下面的舞蹈動作做準備。
3、學生拍打節(jié)奏感受樂曲特點。再次聆聽全曲,教師指導學生在主題樂句結尾處加拍手兩下或加襯詞吶喊聲,以便為下面的舞蹈動作做準備。
4、這是一首民樂合奏曲,主題旋律在不斷反復,而演奏的樂器經常在變換。(播放《跳月歌》動畫)你能聽出樂曲都用了哪些樂器嗎?
教師指導學生了解三弦。(三弦簡介)
5、師:樂曲中為什么有這么多的變化?這些變化使你聯(lián)想到什么?
生:聯(lián)想到不同的舞蹈場景、不同的舞姿、不同年齡的人……
6、教師指導學生學習“跳月”的基本舞步。(《跳月歌》舞蹈創(chuàng)編視頻)
動作要領:右腳右側一步,左腳跟到右腳,右腳再右側一步,左腳向右腳方向空中蹬兩拍,蹬腳的同時擊掌兩次并喊嘿嘿。左腳左側一步,右腳跟到左腳,左腳再左側一步,右腳向左腳方向空中蹬兩拍,蹬腳的同時擊掌兩次并喊嘿嘿。
7、隨音樂與老師一起舞蹈,或分小組表演不同場景的舞蹈。
三、拓展學習
1、欣賞《跳月歌》(呂薇演唱),了解同一音樂作品可以有不同音樂表現(xiàn)形式。
2、欣賞《彝族舞曲》和《北京喜訊到邊寨》,了解不同內容的彝族音樂。
四、課堂小結
音樂是人們認識一個民族文化的窗口!疤隆笔前⒓毴松畹闹匾獌热葜。今天,我們也正是隨著《跳月歌》走進了彝族山寨,現(xiàn)在就讓我們加入到他們歡快的舞蹈行列中一起跳起來吧!師生一起隨著音樂“跳月”,在歡快的歌舞中結束課。
八年級音樂《跳月歌》教學設計 2
一、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喜愛我國西南地區(qū)彝族的歌舞,激發(fā)學生主動了解彝族風俗風情的興趣,并積極參與音樂表現(xiàn)活動。
培養(yǎng)學生安靜聆聽樂曲的習慣,使其能準確感受音樂的舞蹈節(jié)奏,熟練學習 “跳月” 的基本舞步。
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樂曲的風格特點,實現(xiàn)舞蹈動作與音樂節(jié)拍的完美統(tǒng)一。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清晰認識《跳月歌》的風格特征,包括獨特的 5/8 節(jié)拍、由 do、mi、sol 構成的'曲調等。
扎實掌握 “跳月” 的基本舞步,并能隨音樂準確舞動。
難點
讓學生深刻體會樂曲中蘊含的彝族文化內涵。
確保學生在集體舞蹈時動作整齊,與音樂配合默契。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欣賞法、示范法、練習法
四、教學過程
導入
教師提問:“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同學們知道共有多少個少數(shù)民族嗎?” 引導學生積極回答,營造課堂氛圍。
展示彝族火把節(jié)的熱鬧圖片和視頻,向學生介紹:“火把節(jié)是彝族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在這一天,彝族人民身著盛裝,手持火把,載歌載舞,場面十分壯觀!
講述 “跳月” 的故事:“跳月是彝族阿細人的一種獨特歌舞形式。每到節(jié)日盛事或者農閑的月夜,阿細人會在山谷空曠的草坪上或松林中燃起一堆堆篝火,大家圍在旁邊,踏著特殊的 5/8 拍舞步,盡情唱歌跳舞。參加跳月的大多是男女青年,他們手持高、低音笛,大小三弦等樂器,邊演奏邊跳舞,跳到興高采烈之時,還會唱起跳月歌。”
欣賞樂曲
初次聆聽音樂《跳月歌》,讓學生邊聽邊思考:“從音樂聲中,你們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提問學生的感受,引導學生描述:“音樂歡快、熱烈,令人聯(lián)想到人們翩翩起舞的歡慶場面。”
再次提問:“你們知道‘跳月’是什么意思嗎?” 進一步加深學生對 “跳月” 的理解。
再次聆聽《跳月歌》,請學生嘗試哼唱出樂曲中重復最多的一句旋律。
教師指導學生學唱主題旋律句,同時拍打節(jié)奏,感受樂曲特點。
指導學生在主題樂句結尾處加拍手兩下或加襯詞吶叫聲,為后續(xù)舞蹈動作做鋪墊。
讓學生再次拍打節(jié)奏感受樂曲特點,然后再次聆聽全曲,強化對樂曲節(jié)奏的把握。
播放《跳月歌》動畫,提問:“這是一首民樂合奏曲,主題旋律不斷重復,你們能聽出樂曲都用了哪些樂器嗎?”
重點指導學生認識三弦,展示三弦的圖片或實物,介紹其音色特點和在樂曲中的作用。
提問學生:“樂曲中為什么有這么多的變化?” 引導學生思考并回答:“可能聯(lián)想到不同的舞蹈場景、不同的舞姿、不同年齡的人等!
學習 “跳月” 舞步
教師示范 “跳月” 的基本舞步,詳細講解動作要領:“右腳向右邊邁一步,左腳腳跟靠到右腳,右腳再向右邊邁一步,左腳向右腳方向空中蹬兩拍,蹬腳的同時擊掌兩次并喊‘嘿嘿’。然后換方向,左腳向左邊邁一步,右腳腳跟靠到左腳,左腳再向左邊邁一步,右腳向左腳方向空中蹬兩拍,蹬腳的同時擊掌兩次并喊‘嘿嘿’。”
學生跟隨教師的示范,緩慢練習舞步,教師在旁邊仔細觀察,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動作。
播放《跳月歌》的音樂,學生跟隨音樂節(jié)奏練習舞步,逐漸加快速度,熟練掌握動作與節(jié)奏的配合。
拓展與實踐
欣賞呂薇演唱的《跳月歌》,引導學生對比不同音樂表現(xiàn)形式下的《跳月歌》,感受其異同。
分組進行舞蹈表演,每個小組設計不同場景的舞蹈動作,推選代表進行展示,其他小組進行評價。
欣賞《彝族舞曲》和《北京喜報到邊寨》,拓寬學生對少數(shù)民族音樂的欣賞視野,引導學生比較不同作品中 “跳月” 元素的運用。
課堂總結
與學生一起回顧本節(jié)課所學內容,包括彝族的風俗文化、《跳月歌》的風格特點、“跳月” 的基本舞步等。
鼓勵學生課后繼續(xù)欣賞彝族音樂,學習彝族舞蹈,深入了解彝族文化。
最后,在歡快的《跳月歌》音樂聲中,全體學生一起跳著 “跳月” 舞步,結束本節(jié)課的教學。
八年級音樂《跳月歌》教學設計 3
一、教學目標
使學生對彝族音樂文化產生濃厚興趣,增強對民族音樂的熱愛之情。
提升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能夠準確把握《跳月歌》的節(jié)奏和旋律特點。
讓學生熟練掌握 “跳月” 舞步的基本動作,培養(yǎng)學生的舞蹈表現(xiàn)力和團隊協(xié)作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深入理解《跳月歌》的民族風格和音樂特點。
精準學習并掌握 “跳月” 的基本舞步。
難點
通過音樂和舞蹈,讓學生真切體會彝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文化內涵。
引導學生在舞蹈中展現(xiàn)出彝族舞蹈的獨特韻味。
三、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小組合作法、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情境導入
播放一段彝族人民在月光下跳月的視頻,視頻中展現(xiàn)出熱鬧的篝火、歡快的舞蹈和充滿激情的音樂,營造出濃郁的彝族文化氛圍。
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哪個民族的活動嗎?他們在做什么?” 引導學生觀察并回答。
引出本節(jié)課主題《跳月歌》,介紹 “跳月” 是彝族阿細人重要的文化活動,通常在特殊的日子里舉行,人們通過跳月來表達喜悅、傳遞情感。
樂曲分析
播放《跳月歌》的音頻,讓學生安靜聆聽,感受樂曲的整體情緒和節(jié)奏特點。
再次播放樂曲,教師引導學生用拍手、跺腳等方式為樂曲打節(jié)奏,感受 5/8 節(jié)拍的獨特韻律。
展示樂曲的曲譜,帶領學生分析旋律,指出曲調多由 do、mi、sol 三個音構成,以及主題旋律的重復和變化。
分組討論:“從樂曲的節(jié)奏和旋律中,你們能感受到彝族人民怎樣的性格特點?” 每個小組推選代表發(fā)言,分享討論結果。
舞步學習
教師邀請一位學生上臺,一起示范 “跳月” 的基本舞步,將動作分解展示,如腳步的移動、蹬腳的力度、擊掌的時機等。
把學生分成小組,每組學生在小組內互相學習、練習舞步,教師巡回指導,及時糾正學生的`動作偏差。
組織小組間的交流活動,每個小組推選一名代表,到其他小組進行舞步展示和指導,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
播放《跳月歌》的音樂,各小組學生跟隨音樂完整地練習舞蹈,要求動作整齊、與音樂節(jié)奏協(xié)調一致。
創(chuàng)意表現(xiàn)
引導學生發(fā)揮創(chuàng)意,在基本舞步的基礎上,為舞蹈添加一些自己的動作設計,如手部的擺動、身體的旋轉等,使舞蹈更具個性。
鼓勵學生利用身邊的物品,如彩綢、手帕等,作為舞蹈道具,豐富舞蹈的表現(xiàn)力。
分組進行舞蹈創(chuàng)編,每個小組根據自己對《跳月歌》的理解和創(chuàng)意,編排一段完整的舞蹈,包括開場、中間的舞蹈段落和結尾。
各小組進行舞蹈展示,其他小組認真觀看,并從舞蹈創(chuàng)意、動作與音樂的配合、團隊協(xié)作等方面進行評價和打分。
課堂總結
回顧本節(jié)課學生在樂曲欣賞、舞步學習和舞蹈創(chuàng)編等方面的表現(xiàn),對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優(yōu)秀成果給予肯定和表揚。
再次強調彝族音樂文化的獨特魅力和重要價值,鼓勵學生在課后繼續(xù)關注和學習少數(shù)民族音樂文化。
播放《跳月歌》的音樂,全體學生一起跳起自己創(chuàng)編的舞蹈,在歡樂的氛圍中結束本節(jié)課。
八年級音樂《跳月歌》教學設計 4
一、教學目標
培養(yǎng)學生對彝族音樂舞蹈的欣賞能力,提高音樂審美水平。
讓學生準確理解《跳月歌》的音樂結構和表現(xiàn)手法。
使學生熟練掌握并能優(yōu)美地展示 “跳月” 舞步,提升身體協(xié)調性和藝術表現(xiàn)力。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全面剖析《跳月歌》的音樂特點,包括節(jié)拍、旋律、和聲等。
規(guī)范、細致地教授 “跳月” 的基本舞步。
難點
引導學生從音樂和舞蹈中領悟彝族文化的深層內涵。
幫助學生在舞蹈表演中融入情感,展現(xiàn)出彝族舞蹈的靈魂。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演示法、比較法
四、教學過程
知識導入
教師在黑板上畫出中國地圖,指出彝族主要分布在我國西南地區(qū)的位置。
講解彝族的一些基本信息,如彝族的人口數(shù)量、主要聚居地、特色的風俗習慣等。
重點介紹彝族的.音樂文化,提到彝族音樂形式多樣,有很多與生活、勞動、節(jié)日相關的歌曲和舞蹈,引出今天要學習的《跳月歌》。
樂曲欣賞與分析
播放《跳月歌》的完整音頻,同時展示一些彝族跳月活動的圖片,讓學生從視覺和聽覺多方面感受音樂情境。
逐句播放樂曲,分析每一句的旋律走向,讓學生跟隨哼唱,感受旋律的起伏和重復。
講解樂曲中的 5/8 節(jié)拍,通過拍手、跺腳和敲擊樂器等方式,讓學生切實感受這種特殊節(jié)拍帶來的獨特韻律,與常見的 2/4、3/4 節(jié)拍進行對比。
介紹樂曲中使用的樂器,如三弦、笛子等,播放這些樂器單獨演奏的片段,讓學生分辨不同樂器的音色特點,以及它們在《跳月歌》中是如何相互配合、營造氛圍的。
舞步教學
教師穿上彝族傳統(tǒng)服飾,進行 “跳月” 舞步的完整示范,動作優(yōu)美、富有感染力,讓學生對舞步有一個整體的直觀印象。
將舞步分解成若干個小動作,從腳步的起始位置、移動方向、步伐大小,到身體的姿態(tài)、手臂的擺動,再到擊掌和呼喊的時機,一步一步詳細講解并示范。
學生跟隨教師的示范,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地模仿練習,教師近距離觀察每個學生的動作,及時給予糾正和指導。
當學生對單個動作熟練掌握后,將動作連貫起來,進行慢動作的完整練習,逐漸加快速度,直到學生能夠流暢地完成整套舞步。
藝術表現(xiàn)指導
引導學生思考彝族人民在跳月時的心情和情感表達,讓學生明白舞蹈不僅僅是動作的組合,更是情感的傳遞。
講解在舞蹈中如何通過眼神、表情和身體的起伏來增強情感的表達,如眼神要明亮、充滿活力,表情要歡快、喜悅,身體在跳躍和旋轉時要展現(xiàn)出輕盈和靈動。
播放一些優(yōu)秀的彝族舞蹈表演視頻,讓學生觀察舞者在情感表達和藝術表現(xiàn)方面的技巧,然后讓學生自己嘗試在舞蹈中融入這些元素進行練習。
課堂展示與評價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舞蹈展示,每個小組在展示前可以給自己的小組起一個富有彝族特色的名字,并簡單介紹小組的舞蹈創(chuàng)意。
其他小組的學生作為觀眾,認真觀看表演,并從動作規(guī)范、節(jié)奏把握、情感表達、團隊協(xié)作等方面進行評價,填寫評價表格。
教師對每個小組的表現(xiàn)進行總結評價,肯定優(yōu)點,指出不足,并給予針對性的建議和鼓勵。
最后,全體學生一起跟隨《跳月歌》的音樂,再次跳起 “跳月” 舞,將課堂氛圍推向高潮。
八年級音樂《跳月歌》教學設計 5
一、教學目標
激發(fā)學生對彝族文化的強烈好奇心和探索欲,主動了解更多彝族相關知識。
提升學生對音樂節(jié)奏和旋律的敏感度,能夠準確分辨《跳月歌》中的音樂元素。
使學生能夠自信、熟練地表演 “跳月” 舞蹈,培養(yǎng)學生的舞臺表現(xiàn)力和自信心。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引導學生深入感受《跳月歌》的獨特音樂風格。
扎實訓練學生掌握 “跳月” 舞步的技巧和要領。
難點
讓學生在音樂和舞蹈學習中,建立起對彝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認同。
幫助學生克服表演時的緊張情緒,自然、流暢地展現(xiàn)舞蹈魅力。
三、教學方法
體驗法、游戲教學法、啟發(fā)式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趣味導入
教師播放一段節(jié)奏歡快的音樂,讓學生閉上眼睛聆聽,然后引導學生用身體動作自由地表達對音樂的感受,如隨著節(jié)奏搖擺、跺腳、拍手等。
播放一段彝族跳月的搞笑短視頻,視頻中展示一些有趣的跳月場景和夸張的動作,引發(fā)學生的笑聲和興趣。
提問學生:“你們知道剛才視頻里的人在跳什么舞蹈嗎?他們是哪個民族的'?” 由此引出本節(jié)課的主角 —— 彝族《跳月歌》。
音樂體驗
播放《跳月歌》的音樂,讓學生站起來,跟隨音樂的節(jié)奏自由地走動,用身體去感受音樂的韻律和節(jié)奏的強弱變化。
進行節(jié)奏游戲,教師將《跳月歌》的節(jié)奏分解成若干小節(jié),寫在卡片上,然后隨機抽取卡片,讓學生用拍手、跺腳、敲擊桌面等方式,準確地打出卡片上的節(jié)奏。
分組進行旋律接龍游戲,教師先唱出《跳月歌》的第一句旋律,然后每組學生依次接唱下一句,看哪個小組能夠準確、流暢地接唱,并且保持旋律的音準和節(jié)奏。
再次播放音樂,讓學生閉上眼睛,用心聆聽,想象自己置身于彝族的跳月現(xiàn)場,腦海中浮現(xiàn)出相應的畫面,然后分享自己的想象和感受。
舞步學習與實踐
教師將 “跳月” 舞步編成簡單易記的口訣,如 “右移左靠再右邁,左腳蹬空喊起來,左移右靠再左邁,右腳蹬空樂開懷”,并結合口訣進行動作示范。
學生跟著口訣和教師的示范,反復練習舞步,教師不斷強調動作的規(guī)范和節(jié)奏感。
組織學生進行 “舞步接力” 游戲,將學生分成若干組,每組學生站成一排,第一個學生完成一組 “跳月” 舞步后,第二個學生接著重復相同的舞步,依次類推,看哪個小組的接力最流暢、動作最標準。
邀請幾位學生上臺,進行舞步展示,其他學生進行評價,指出優(yōu)點和需要改進的地方,教師給予補充和指導。
文化拓展
展示彝族的傳統(tǒng)服飾、建筑、繪畫等圖片,介紹彝族文化的豐富多樣性和獨特魅力。
講解彝族跳月活動背后的文化意義,如它是彝族青年男女交流情感、尋找伴侶的重要方式,也是彝族人民慶祝豐收、祈求幸福的一種儀式。
分組討論:“彝族文化與我們的生活有哪些聯(lián)系?我們可以通過哪些方式傳承和弘揚少數(shù)民族文化?” 每個小組討論后進行發(fā)言,分享觀點。
課堂表演與總結
全體學生一起,跟隨《跳月歌》的音樂,進行完整的舞蹈表演,教師在旁邊用相機記錄下學生們的精彩瞬間。
表演結束后,回顧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對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表現(xiàn)給予表揚和鼓勵。
布置課后作業(yè),讓學生回家后,向家人展示自己所學的 “跳月” 舞蹈,并搜集更多關于彝族音樂文化的資料,下節(jié)課進行分享。
八年級音樂《跳月歌》教學設計 6
一、教學目標
培養(yǎng)學生對少數(shù)民族音樂的尊重和熱愛,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
使學生能夠熟練運用音樂術語,準確描述《跳月歌》的音樂特點。
讓學生在團隊合作中完成 “跳月” 舞蹈的編排和表演,提升團隊協(xié)作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深入分析《跳月歌》的音樂構成,包括節(jié)拍、旋律、和聲等要素。
組織學生有序地進行舞蹈編排和團隊表演。
難點
引導學生在音樂和舞蹈創(chuàng)作中,融入彝族文化元素,體現(xiàn)其文化特色。
協(xié)調團隊成員之間的.關系,使舞蹈編排和表演達到和諧統(tǒng)一。
三、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法、實踐法、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導入與文化介紹
展示一些彝族人民生活的圖片,圖片中包含彝族的傳統(tǒng)服飾、特色建筑、日常勞作場景等,
【八年級音樂《跳月歌》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阿細跳月教學反思01-31
《刷牙歌》教學設計02-15
上學歌教學設計11-18
稀奇歌教學設計06-27
【經典】對韻歌教學設計08-21
《大海的歌》教學設計10-09
賣報歌教學設計09-15
《場景歌》教學設計12-22
《賣報歌》教學設計10-09
《螃蟹歌》教學設計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