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琵琶行》教學反思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琵琶行教學反思(通用8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琵琶行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琵琶行教學反思 篇1
《琵琶行》用兩個課時授完,第一課時通過學生的自主閱讀,以鑒賞音樂描寫為突破口,用語言將抽象化為具像,并且從中概括出詩歌的內涵與實質,以期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敏銳的感受能力和語言描述能力。第二課時“學以致用”,通過聯語寫作,提升學生學習古詩的層次,將對古詩的理解轉化為運用,將領悟轉化為能力。
從兩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及對問題的解決來看,我覺得有以下幾點是應該高度重視的。
首先,教學設計,選準突破口。和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一樣,過去本課多是以教師講解、分析代替學生的感悟閱讀。我在教授此課時是引導學生感受獨特情感,為此,我以音樂描寫的鑒賞為突破口,品位它的描寫方法及它的.不同樂章,以此來帶動學生對本文的理解;
其次,解讀文本,突出重點。本詩值得欣賞的內容很多,在處理教材,解讀文本時,圍繞“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音樂描寫是解讀這一主旨句的一個側面,情感認同是另一個側面,而“探討研究”的過程,是讓學生圍繞文本解讀,并且探討此句為何能成為千古名句。為了讓學生能充分理解主旨句,我還引導學生找出文章中的景物環(huán)境描寫,并且探究這環(huán)境描寫和作者要表達的主旨之間的關系。學生能夠較好地理解這首長篇敘事詩。所以,短暫的課堂教學中突出并抓住重點,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對話交流,積極互動。在課題上,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不能越俎代庖。在設計中,我以感悟——鑒賞——創(chuàng)作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且積極交出自己的學習成果。整個教學過程,就是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的交融和對話。課堂“以學生為主體”是新課程的重要理念,在教師的主導作用的引領下,師生互動,并將這種互動學習帶到課外,正是語文教學的最有效的手段。
當然,正如文中所述,在提高學習對文學作品感悟能力和語言描述能力的目標支配下,分析音樂描寫的手法及技巧,雖理性解讀了詩歌,但畢竟破壞了詩意,F代教學理論研究指出,從本質上講,感知不是學習產生的根本原因,產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片面強調感悟,淡化理解分析,事實上也會使學生知其所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也以自己的教學實踐證明這樣一個事實:強調感悟,但不能廢棄分析;需要理解,但需要結合運用。
琵琶行教學反思 篇2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一篇優(yōu)秀長篇詩歌,同時,此詩對于音樂的描寫在詩歌史上也是很有建樹的。這樣的文章重點不在翻譯,而在于理解和體會,對職校生來說不會太深奧難懂,對有開設聲樂課的幼教專業(yè)的學生可能會更有吸引力。
我教《琵琶行》花了兩節(jié)課。第一節(jié)課主要介紹白居易,講解《琵琶行》序言,通讀全文,糾正字音,串講課文等工作。第二節(jié)課通過賞析琵琶女的三次彈奏,品味詩歌意境,感悟音樂的魅力。重點講解第二自然段中的音樂描寫,學習如何用文字描寫音樂。引導學生反復朗讀,汲取古代詩歌精華,培養(yǎng)學生聯想和想象力。最后拓展延伸,聽一首音樂,試模仿本文的表現手法,用形象的語言描寫出、說出你聽后的感受。
在上課預備鈴敲響時,請同學們欣賞視頻《琵琶行》,哀婉的《琵琶語》背景音樂營造了氛圍。緊接著的導語設計,讓學生們感覺到似乎來到了潯陽江畔,一起感受了這個凄美的故事。這些做法都為下文做了很好的鋪墊,收到了不錯的效果,也得到了同行的肯定。
接下來我和學生一起品讀經典,以琵琶女的三次演奏為切入口,不斷感悟音樂的魅力,當然同時也感受到了傳統(tǒng)文化的力量。這個環(huán)節(jié)對老師的語言感染力要求較高,因為沒有好的語言感染力,就不能用暗示性的語言引起學生的聯想,無法使學生更好體會到文章內在的魅力。對琵琶女的遭遇,對白居易的現實,學生也很難產生共鳴。我發(fā)揮自己在朗讀方面的特長,富有激情地進行朗讀,進行講解,感染了自己,也在一定程度上感染了學生。在指導學生進行誦讀時,我對提問同學的誦讀表現評價不到位,這是我這堂課做得不足的地方。
在拓展延伸階段,我讓學生聽音樂,然后用形象的語言說出內心的'感受,目的是學以致用。我選擇的音樂是《苗嶺的早晨》,此曲利于學生開展聯想、想象,利于表達,更重要的是能讓多數同學言之有物。在作業(yè)的布置上,與學生的專業(yè)特點結合是一大特色,非常具有針對性。
這堂課氣氛活躍,原本枯燥乏味的文言文教學受到了歡迎。學生在學習中發(fā)現了美、欣賞了美,同時更感受到了古詩詞傳統(tǒng)文學的無窮魅力。
琵琶行教學反思 篇3
近給學生講述了白居易的《琵琶行》,課堂通過作者與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的對比,從而產生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慨。課堂涉及到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琵琶女“老大”時才要嫁作商人婦?她覺得嫁給商人幸福嗎?我以為這不算個問題,可是我的不經意一提,卻發(fā)現了很多問題。有的同學說:商人走南闖北,居無定所,琵琶女嫁給商人生活漂泊,所以傷感。有的同學說:商人有錢,再加上經常出門在外,容易拈花惹草,琵琶女不放心啊。有的同學說:商人重利輕別離,不懂感情,琵琶女的感情得不到慰藉。同學們的回答只涉及后一問,而未涉及前一問。同時,這些回答除了最后一位外,都是按照對現代生活的.理解來回答的?梢姡x開詩的具體情境,不了解歷史環(huán)境,是不能理解作品的真正內涵的。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從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出發(fā),否則,就不能得出客觀的歷史的正確的結論來。琵琶女年長色衰,當然只能下嫁,所以,嫁給商人就是下嫁了。因為,中國封建社會重農抑商,經商者的社會地位十分低下。經商是人們瞧不起的職業(yè),商人受到社會的鄙視。琵琶女年長色衰,失去了讓五陵年少喜歡的資本,不能不委屈下嫁給商人,這讓曾經榮耀一時的琵琶女怎么能夠不傷心悲涼呢?商人又是一個重利輕別離的人,這讓感情豐富的琵琶女怎么能夠不“夢啼妝淚紅闌干”呢?
課堂講解時,我順便提及了泰國人妖,他們年輕時竭盡所有去裝扮自己、表現自己,從而獲得物質方面的滿足,可是,難道他們不知道長此以往向體內注射激素必然導致自己不長命的道理么?當最起碼的生活保障都沒有的時候,長遠的個人安危哪里還能顧得著呢?
或許,我們從中又能悟到某些生命之道。明白并頓悟了“向死而生”的道理,或許我們所有人都該惜緣、惜福,努力讓自己過得更好……
琵琶行教學反思 篇4
語文新課標關于課程結構的設計要求“學習任務群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凸顯學生學習語文的根本途徑!蓖瑫r要求“追求語言、知識、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養(yǎng)等多方面、多層次目標發(fā)展的綜合效應,而不是學科知識逐‘點’解析。”“力求改變教師大量講解分析的教學模式!北竟(jié)課課程設計之初就牢牢把握住新課標的要求,力圖實現“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的課堂教學,做到真正將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為此,本節(jié)課從課前的預習內容到課堂過程教學目標的實現,諸如人物命運悲劇美的賞析及音樂美的鑒賞過程,全程將課堂還給學生,真正做到讓學生“自主”,真正實現讓學生們以“合作、探究性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在”合作、探究中”自主學習,因為“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課文字音、作家作品介紹、寫作背景都放到課前自主進行,課堂集中賞析人物命運的悲劇美和鑒賞音樂美,老師適當的進行指導點撥,讓“學生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提升語文素養(yǎng)”,達到培養(yǎng)學生鑒賞詩歌作品的濃厚興趣。
完整精致而有匠心的課程設計、多種閱讀形式的閱讀理念、自然流暢的.課堂流程、及時專業(yè)的表揚點評、板書設計的美育熏陶等環(huán)節(jié)都力求做到精益求精,本次授課的主要目標得到了很好實現。
美中不足的是授課班級為音樂專業(yè)生,獨有的專業(yè)優(yōu)勢沒有得到充分發(fā)揮,略有遺憾。
琵琶行教學反思 篇5
《琵琶行》內容豐富,涉及到的知識點多,教學選擇空間大。其中“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是全詩的主旨句,以此切入教學,不但可以串聯起全文的內容,還可以以此探究本文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在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上,采用了“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模式。
課堂教學會在“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基礎上,有一個知識延伸!杜眯小方淮伺门疁S落天涯的原因,卻沒有交待作者淪落天涯的原因。另外,白居易的淪落天涯之恨,為何會通過一個遲暮美人來抒發(fā)?這些都是很好的探究方向,以此來對某種常見的思想情感、表現手法進行分類、總結學習。
整個教學思路是:從(個性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相識卻不曾相逢——不曾相識不成逢,最后回到(共性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由個性到共性,形成一個層層遞進的閉環(huán)。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考慮到教學目標的適用性,因此在分析詩句“同是天涯淪落人”時,采用了“解字釋義”與“結合具體詩句”的方法,做到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并且通過PPT,將相關問題具體化、形象化;通過板書,將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邏輯聯系展示出來。
在教學過程中,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一些教學操作與預先的教學預期出現出入。
一個是好的方面。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的`思維發(fā)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常常會因為一些偶發(fā)的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的,打開了一個新的教學思路,觸發(fā)了新的教學靈感。
但是很多教學操作是不符合教學預期的。
首先,從教學內容安排方面來看,一些知識點在講授的過程中,前后順序在邏輯上并不是太合適。比如“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詩句賞析、內涵探究與鑒賞方法總結,它們之間的順序出現了問題。在拓展引申方面,有些知識內容太過于深入,學生不能理解。比如,有關士大夫政治理想的內容,過于寬泛。有些知識點所舉的例子并不恰當,比如列舉與白居易同時代的詩人時,李商隱這個例子并不是太合適。最后把有關李商隱的例子,轉變成了最后的課外練習題。有關屈原“香草美人”的描述,也出現不恰當的地方。這些都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發(fā)現的。
其次,某些知識環(huán)節(jié)并不能很順理成章地推導出來,顯得牽強附會。比如,最開始的導入設計是以南宋洪邁的觀點“琵琶女是一個虛構的人物”開始的,但在具體的教學操作中,并沒有水到渠成的感覺,于是刪除。再比如,由課本引申相應知識點的時候,引申出了意象的特征及變化,感覺有點火車跑偏,于是又刪除。
第三,在欣賞探究詩句,與學生互動的過程中,有些環(huán)節(jié)并沒有達到預期。比如,在提問學生初讀琵琶女的故事,有何感受時,學生的回答有的天馬行空,有的拘泥成見,導致無法合理地進入到下一個環(huán)節(jié)。因此,后來將相關問題的切入口變小。再比如,在最后引申探究到中國古代士大夫的共同特征時,因為延伸的內容比較多,與學生之間幾乎是零互動,變成純粹的講授課了,因此考慮相關內容盡量做到深入淺出,讓學生參與進來。
通過對這節(jié)課的教學反思,在以后的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在安排教學內容時,要充分考慮好哪些知識點是需要著重的。知識點之間的前后順序、邏輯關系一定要梳理到位。在講授的過程中,所例舉的事例一定要恰當,并且充分利用多媒體、板書將之具體化、形象化,做到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其次,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一切教學活動要從學生實際出發(fā),要緊緊圍繞學生展開,避免陷入純粹的講授,而忽略了學生這個學習主體。在引申相關課外知識點時,一定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
寫在最后:教學之路漫漫而修遠,而今邁步從頭越。
琵琶行教學反思 篇6
《琵琶行》是高中新課標語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單元“詩的唐朝”里的一篇課文,是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寫的一首歌行體敘事長詩,同時它也是我國古代敘事詩和音樂詩中的“千古絕唱”。在白居易死后,當時的皇帝唐宣宗寫詩悼念:“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說明遠在作者逝世前,本詩已經風行全國,很有影響了。這首詩最大的藝術特點是用極富音樂性的語言摹寫音樂形象,這是我們鑒賞和學習這課的一個重點。
這篇課文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學生,他們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識積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應該沒有問題,可以在課前完成。而如何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感受一篇融音樂、文學于一爐的抒情敘事詩是我重點思考的問題。
首先,通過導語創(chuàng)設情景,帶領學生們來到了一千多年前的潯陽江畔,見證一個相遇相惜的故事,為下文做了很好的鋪墊。
其次,課堂的第一部分——“難忘夢中城”。
我以詩人和琵琶女共同對京城(帝京)的懷念作為切入點,通過反復誦讀,體悟人物身世命運的由輝煌到凄涼悲劇性及相似性。我發(fā)揮自己在朗讀方面的特長,富有感情地進行朗讀,進行講解,感染了自己,也在一定程度上感染了學生。
琵琶女和詩人的身世,這涉及到詩的主題,敘事詩是通過人物的`命運來反映現實的。而琵琶女的身世引起了作者的強烈共鳴,詩人才產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慨,揭示出詩人和琵琶女的命運共同點,才能夠讓學生進入詩的境界。
之后,課堂的第二部分——“賞析曲中妙”。
通過賞析琵琶女的三次彈奏,品味詩歌意境,感悟音樂的魅力。重點講解第二自然段中的音樂描寫,學習如何用比喻描寫音樂,汲取古代詩歌精華,培養(yǎng)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
同時,我也選取了一古一今兩段同樣優(yōu)秀的對于音樂的描寫,來與本詩中的音樂描寫進行比較。通過對比,更加明確《琵琶行》意象更生活化,想象視覺美的特點。
最后,課堂的第三部分——“感悟曲中情”。
在學生鑒賞音樂描寫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感受“曲中之情”“詩中之情”,了解作者是如何通過音樂來感知聽者、演奏者內心感情,并將兩者融為一體的。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寫作,觸發(fā)了同學們對人物命運的深入思考,更為學生提供了一種來自心底的美的喜悅,使學生在語文課堂學習中,品味濃濃詩情。
本課的教學優(yōu)點是突出了詩歌教學的誦讀和鑒賞,引導學生關注詩歌中的意象和用字,咂摸品味,讀出語言藝術和人物情感。不足之處是在對音樂描寫的側面描寫部分沒有全面的分析;在學生誦讀時,我對同學的誦讀表現評價指導不到位。
總之,這堂《琵琶行》賞析課,有成功的地方,亦有失敗的地方。今后,我將不斷的進行反思教學和行動研究,精益求精,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更上一個臺階。
琵琶行教學反思 篇7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與李賀的《李憑箜篌引》、韓愈的《聽穎師彈琴》一起被譽為描摹聲音的三大“至文”。用語言來顯示音樂的節(jié)奏和旋律,難度太大,通常情況下,詩人都善于討巧,大多取間接的審美感應來表現。而《琵琶行》不僅用傾聽者的感受、反應來表現琵琶曲的美妙動聽和琵琶女彈奏技藝的高超,而且運用擬聲詞和大量的比喻句來直接表現曲調的特點與旋律的變化,堪稱描摹音樂的典范。如果教師能引導學生體悟到本詩用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描摹音樂的妙處,不僅直接對標高考考點,而且將大大促進學生在鑒賞音樂與詩歌時的.審美能力。有鑒于此,我將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定位為:品位詩歌的語言,學習詩歌描寫音樂的表達技巧。
從授課情況來看,我的教學設想基本得到了一一體現,教學效果差強人意?偟膩碇v,本節(jié)課的主要收獲有三點:
一、教學設計凸顯語文學科的四大核心素養(yǎng)。品味詩歌的語言,學習本課描寫聲音的表達技巧并運用這些技巧去賞析、表現聲音,著眼于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教學環(huán)節(jié)由淺入深,環(huán)環(huán)相扣,由賞析到運用,由課內到課外,有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與提升;審美的鑒賞和創(chuàng)造、文化的理解和傳承更是貫穿課堂始終。
二、主線鮮明,重點突出。俗話說:“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琵琶行》一課值得學習的內容很多,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詩歌語言、解讀作品主旨等等,而本節(jié)課抓住這首詩出色描寫音樂這個特色,確定學習作品描寫音樂的表達技巧這個目標,充分調動學生的心、口、手、耳、腦多種官能,引導學生通過誦讀感悟琵琶曲的美妙,通過探究、交流領悟作者所運用的表達技巧,通過延伸練習和課堂微寫作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去賞析、表達。
三、注重學生活動,學生活動方式靈活多樣。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一節(jié)課成功與否,關鍵看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否凸顯,學生的活動是否充分。本節(jié)課的學生活動將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相結合,將聽、說、讀、寫相結合,將講臺下的活動與講臺上的活動相結合,靈活多樣,追求實效。
雖然在準備階段我精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充分考慮每一個教學細節(jié),力求完美,但不完美是必然的,缺憾是難免的;仡^自省,我認為本節(jié)課的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誦讀不夠充分!皶x百遍,其義自見!闭Z文教學應該充分發(fā)揮朗讀對文本理解、情感熏陶的重要作用。雖然本節(jié)課設計了學生自讀全文、齊讀精彩段落、有感情美讀個別語句等環(huán)節(jié),但總體來說,誦讀還不夠充分,尤其是教師對學生誦讀的指導有待加強。
二、對學生回答問題后的評價單一,針對性不強。教學評價也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課堂評價語運用得當,能夠大大提升學生的課堂活躍度。本節(jié)課教師對學生的肯定性評價多是“很好”“非常好”之類的簡單用語,缺乏變化和針對性。
學無止境,教亦無止境。教研教改,我將一直在路上!
琵琶行教學反思 篇8
今天上《琵琶行》,在德起那里學到了一個很好的思路,先讓學生找到詩歌的主旨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然后問學生有幾個淪落人,一為歌女,一為白居易,然后問他們分別是怎樣的經歷,怎樣的淪落,學生...
今天上《琵琶行》,在德起那里學到了一個很好的思路,先讓學生找到詩歌的主旨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然后問學生有幾個淪落人,一為歌女,一為白居易,然后問他們分別是怎樣的經歷,怎樣的淪落,學生找到第三和第四段,分別去讀,設計問題,讀出了怎樣的琵琶女,讀出了怎樣的白居易,在琵琶女這里,同學們可以看到她的少年歡樂與晚景凄涼,但對于她的不幸命運認識不夠深刻,她處于社會的.最底層,無法決定自己的命運,即使五陵年少爭纏頭,也只是看中了她的美貌,對她并無絲毫尊重,而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看重的是利,琵琶女看重的是情,二人又怎會心靈相通呢?琵琶女凄涼的身世令人慨嘆同情。梁老師也提出了一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為何說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少年時不應充滿歡樂嗎,可那又是不是真的歡樂呢?
理解白居易的淪落時插入背景介紹,可以讓學生跟深刻的理解他的痛苦,見到琵琶女的驚喜。
提問:是什么讓他們的心靈得以相通呢?自然是那音樂了。與同學們共同欣賞經典音樂描寫。但是要知道,賞音樂是為體會蘊含其中的情感服務的。
一句話串起全文,也可謂綴玉連珠了!
【琵琶行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琵琶行》教學反思07-14
琵琶行教學反思04-21
《琵琶行》教學反思(通用11篇)09-19
《琵琶行》教學設計模板06-13
《琵琶行》教案05-04
琵琶行并序教案02-04
《琵琶行》教案15篇11-15
中職語文《琵琶行》的教案05-26
烏塔教學反思教學反思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