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一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一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一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
今天上了《古詩兩首》中的《絕句》,這是一堂考核課。
我一直覺得詩歌是教學的難點。我跟曹校說起此事,曹校說:“那你不如借這個機會,好好備一下,嘗試一下,說不定會得到進步!庇谑俏冶銢Q定試一試。
不足之處:
首先談談我自己的感受吧
1、在變詩這個環(huán)節(jié),我自己在上的時候,覺得有些生硬,過渡把握得不是很好。自己講著講著就有些生硬了。
2、我總是覺得自己有個毛病,那就是在上著上著課加入一些原本教案中沒有的東西—,導致這個問題出現(xiàn)的原因,我分析有兩個
。1)、自己在設計時沒有考慮周全。
。2)、我還沒有全面把握學生的學情。這也變成我好幾次不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的原因。這次就加入了生字分類。
3、沒有把握好時間,后面有明顯拖延時間的嫌疑。
然后,談談張老師的`意見
1、張老師認為我在范讀方面還需要加強。這次我沒起到范讀的作用。沒有提醒學生應該注重的停頓。
2、在學生尋找完景物之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3、在寫字中可加入學生的修改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體會到寫字進步的樂趣。
曹校同樣給了我很多意見
1、基本功方面
。1)、要多與學生進行眼神交流。
。2)語言要抑揚頓挫,起伏變化,這樣才能更有吸引力。
2、識字應是先自讀,然后指名讀、分類,最后測讀,教學一定要遵循先會再測的規(guī)律。
3、在描繪尋找景物時要學會渲染,不要太干癟。
不過,曹校也肯定了一些我的進步,我還是非常開心,希望在以后的教學中能不斷進步!
小學一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2
核心提示:《兩只鳥蛋》是一首兒童敘事詩,講述了一個小朋友從樹上取下兩只鳥蛋到送還鳥蛋的事。在這首小詩里,我們能看到孩子在母親的啟發(fā)下,幼小的心靈里萌生出對生命的珍愛,對小鳥的關愛,對大自然的熱愛。教學語言比較零...
《兩只鳥蛋》是一首兒童敘事詩,講述了一個小朋友從樹上取下兩只鳥蛋到送還鳥蛋的.事。在這首小詩里,我們能看到孩子在母親的啟發(fā)下,幼小的心靈里萌生出對生命的珍愛,對小鳥的關愛,對大自然的熱愛。
教學語言比較零碎,語言缺少感染力。我覺得正是自己對學生的預設不足,課前沒有備足學生,才導致課堂生硬缺乏學生思維的火花。在學習第四節(jié)時,我可以先承接上一節(jié)引導學生想象,現(xiàn)在兩只鳥蛋正舒舒服服地躺在鳥窩里,你猜,在鳥媽媽的孵化下,過幾天這兩只鳥蛋會怎樣?雖然它們現(xiàn)在還是蛋,但我們可以想到,(放鳥叫聲)聽!——說說你仿佛聽到了什么嗎?(擊出示鳥兒在藍天中飛翔圖)看!——說說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嗎?然后邊讀邊想象,把自己當作小男孩讀詩歌第四節(jié),再播放幻燈展示鳥兒自由生活的畫面、人與鳥和諧相處的照片進一步激發(fā)孩子熱愛鳥類、熱愛自然的情感,從而引導有感情地朗讀。
小學一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3
《大自然的語言》是一首詩歌,共有五節(jié),第二、三、四節(jié)以蝌蚪在水中游動、大魚鱗上的圈圈、喜馬拉雅山巔的三葉蟲化石為例,說明這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課文的科普性較強,離學生的生活實際也不是很近,許多字、詞、句學生難于朗讀、難于理解,我們組在集體備課時確立三課時完成教學任務,我所執(zhí)教的.是第二課時,重點讓學生自主學習,理解這三種大自然的語言,知道“大自然的語言”是指大自然中各種各樣的現(xiàn)象,它好像用無聲的語言告訴人們新奇的知識,使人聯(lián)想到事物的發(fā)生和變化。讓學生學會在讀中發(fā)現(xiàn),在讀中學會質疑,培養(yǎng)探究意識,初步學生合作,在朗讀、交流中培養(yǎng)口語交際能力,豐富語言積累。
主要教學過程分五步:第一步,復習生字詞,課件演示“秋天黃葉圖”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引起閱讀的興趣。第二步,聽課文錄音,邊聽邊想象畫面,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為理解大自然的語言鋪路。第三步,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在閱讀中學會發(fā)現(xiàn),鼓勵學生提問,在質疑中初步學會探究。第四步,根據提示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旨在鞏固所學知識,培養(yǎng)口語交際能力。第五步,拓展延伸。學生匯報交流自己觀察到的大自然的現(xiàn)象。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興趣,養(yǎng)成勤于觀察的習慣。
小學一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4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教學反思:新課標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第29課《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是一篇具有教育意義的童話故事,文中敘述了國王在選擇繼承人時用了一種非常獨特的方法:誰能用種子培育出最美的花,誰就是他的繼承人。最后,被選為繼承人的卻是手捧空花盆的孩子——雄日。下面我摘錄了一些教學片段并寫了相應的教學反思。
一、《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教學案例片段
老師:手捧空花盆的孩子——雄日最終成為受人尊敬與愛戴的國王是因為他誠實,那同學們回想一下自己,你是一個誠實的孩子嗎?誠實的你有什么高興的事跟大家分享一下嗎?
學生1:我在家里撿到了十塊錢,當時想偷偷藏起來,自己留著以后買零食吃的,后來還是主動交給了爸爸,爸爸媽媽都夸我是一個誠實的好孩子,并獎給我買了一件新玩具,我非常高興!
學生2:有一天,我在門前踢球時,將鄰居家的窗戶給打碎了,我馬上回家告訴了媽媽,媽媽買了一塊新玻璃賠給了鄰居家。鄰居阿姨說我是一個誠實的孩子,并要我以后踢球時注意些。
學生3:老師,我覺得不是做什么事都要誠實,有時候也可以不誠實。
老師:哦?那你說說看,當你遇到什么事的時候可以不誠實呢?(師驚奇地問)
學生4:當遇到壞人時就可以不誠實。
師:張演瑜小朋友說得真好!當我們遇到壞人時就要狡猾些,想辦法保護自己,這不是不誠實,反而是聰明的表現(xiàn)。
二、《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教學反思
語文課堂教學應該是生成性、動態(tài)的過程。小學生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自行發(fā)現(xiàn),提出了一些自己在備課時沒有設想到的,非常獨特的想法。這時,我及時的抓住這個機會,教育學生遇到具體事情的時候要動腦筋思考,學會隨機應變。這種教學方法不但尊重了學生獨特的體驗,發(fā)揚了他們的個性。還延伸了課后的安全教育,我覺得這可說是一舉兩得呀!
新課程改革下,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不再是以往的“灌輸式”教學,而代之與開放式的、不斷生成的、充滿活力的教學方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創(chuàng)新點,善于抓住時機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在上述摘錄的教學案例中,這個創(chuàng)新點是由學生自己挖掘的,沒有張演瑜小朋友獨特的想法,就沒有了“有時也可以不誠實的”的“創(chuàng)舉”。而我只是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輕松、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讓他們大膽地想、盡情地說,不斷地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這堂課給了我今后如何進行課堂教學一個啟示,即要針對學情變化發(fā)展靈活組織教學。這一案例中,我認為主要體現(xiàn)在注意保護學生的發(fā)現(xiàn),尊重學生,相信學生,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探究精神。因為“在兒童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闭Z文學習不應該僅僅是讀和背,更重要的是鼓勵孩子們不斷創(chuàng)新,這樣我們的課堂才有生機,才有活力。
小學一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5
本文的學習目標是認識本課的生字和新詞,會寫四個字,通過讀課文感受司馬光遇到緊急情況,沉著、勇敢、果斷救人的品質。昨天下午就已經讓孩子預習課文了,上來就直接檢查孩子預習情況,通過給黑板上的生字著色,加強色彩化,讓孩子多讀,多和這些生字見面,讓學生整體感知生字,然后就一些稍微難的字交流識字方法,最后采用登山比賽的方式鞏固生字。寫字,本來準備寫四個字,因為怕孩子連寫4個字,注意力會不集中,我分開來教,交流完識字方法后,指導學生寫嚇和叫,這兩個字比較簡單,朗讀完課文后,重點指導那和都的右雙耳,(自己在識字那里比較拖沓耽誤時間,這里沒有完成)朗讀課文時,我主要抓住兩個問題進行教學,小朋友遇到了什么危險,小朋友和司馬光的不同表現(xiàn),重點抓住他們不同表現(xiàn)的動作詞語進行感情朗讀,通過比較讓孩子感受司馬光遇事不慌、沉著、冷靜、聰明、積極動腦思考的品質。
我自己覺得沒做好的地方:1、前面部分有點拖沓,想重點指導的兩個寫字沒有寫。2、自己說的`太多,不敢放手讓學生說。(觀察圖畫:假山下面有個大水缸,缸里裝滿了水,我想引導說出在這里玩會暗藏著危險,引導不夠好,我就直接說了,用有的……有的……進行說話訓練,我是以填空的形式進行了給寫了兩個句子。我本來想進行完這兩個句子后,讓孩子自己仿照著句子再說幾個,時間有點緊,就沒有進行。3、在學習司馬光的表現(xiàn)這一部分時,自己有點慌,講的有點過快,自己沒穩(wěn)住,學生也有點興奮,紀律沒前邊好。4、自己應該少說,讓孩子多讀,讀的還有點少。5、我做了一棵蘋果樹,獎勵給表現(xiàn)好的同學,沒完全發(fā)揮好作用。
小學一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6
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力求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以學生主體活動作為教學活動重點,以識字為主線,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并采用詞組識字、回文誦讀識字、字謎識字、加一加、換一換等多種方法,引領學生遨游于漢字的美妙世界里。這樣既使學生習得了識字方法,又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
然而設想是美好的,現(xiàn)實是殘酷的。我發(fā)現(xiàn)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很多。從細節(jié)上來看,課件的字詞等應再放大一些;小節(jié)號 的標注應該再規(guī)范一些;上課前應該再檢查一下ppt等等。
小問題靠細心解決,大問題要靠決心來解決。識字教學應重在識字,在生字詞教學一定要多花些時間,將時間用來強調字音,用來正音,用來給孩子們展現(xiàn)學習成果等。通過不同形式的讀(不包括背誦)讓孩子記住字音,記住字形。
通過本堂課的教學以及反思總結,我學到了很多教學方面的知識,在以后的教學中會去盡量改善自己做得不夠的地方,爭取做到盡善盡美,使自己的課堂教學能力有更大的提高。
小學一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7
《梅蘭芳學藝》這篇課文簡潔明了。一開始講梅蘭芳為什么勤學,然后是如何勤學,最后講勤學的結果。我在教學前對文本進行了鉆研和細讀,也讀到了一些文字背后的東西。
首先讀到了詞語的背后,在“緊盯、常常、注視”幾個詞的背后能懂得勤能補拙;其次讀到了課文的背后,從梅蘭芳苦練眼神,拓展到練唱功,練武功;再次讀到了人物的背后,梅蘭芳作為京劇大師,不僅勤學,而且有藝德。在此,我補充了一個梅蘭芳在抗戰(zhàn)時的故事,這也足以體現(xiàn)老師對文本把握深度,力透紙背。
我在教學過程中注意了以下幾點:
第一,緊扣關鍵詞,品讀文本。通過關鍵詞句悟出文本的意思。教學第二段,緊扣關鍵句“梅蘭芳常常緊盯空中飛翔的鴿子,或者注視水底游動的魚兒”展開教學,層次分明,悟語言,反復讀,理解句子的意思。通過實際練習,讓學生觀察老師不斷揮舞的手指,體驗梅蘭芳的艱辛。再通過一組拓展想象,這樣就讀中悟語,讀中悟情。還有讓學生體會梅蘭芳的眼睛會說話,學生肯定會產生疑問。眼睛怎么會說話呢?我先請學生用眼神表示生氣、高興、然后再回到文本中。勤能補拙的道理悟出,詞語教學就活了。
第二,有效地利用了課程資源,把課備厚了!睹诽m芳學藝》這篇文章比較短,與學生生活有距離,老師如何豐富文本內涵呢?一方面,豐富了人物的`背景資料,和京劇的資料。其次,挖空白點,設計想象點,如梅蘭芳如何練眼神,如何苦練其他,對文本進行深度挖掘。
第三,將詞語讀厚了。如對大師的理解,按學生的實際水平覺得水平高的人就是大師,我就補充梅蘭芳在抗戰(zhàn)時拒絕為日本人表演的故事,這樣的補充能讓學生領會人物的精神。同時,關注看了語文的工具性、人文性的統(tǒng)一,如教師組織學生拓展交流梅蘭芳勤學故事,另一方面,培養(yǎng)了學生傾聽的習慣,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再進行說話訓練,使語文練習與人文精神結合。
小學一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8
古詩《尋隱者不遇》,語言簡潔,文字精練,詩句蘊含著豐富的感情。
這首詩的特點是寓問于答。“松下問童子”,必有所問,而這里把問話省略了,只從童子所答“師采藥去”這四個字而可想見當時松下所問是“師往何處去”。接著又把“采藥在何處”這一問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辭,把問句隱括在內。最后一句“云深不知處”,又是童子答復對方采藥究竟在山何處的問題。采用多種形式的讀,反復閱讀從詩句體會人物情感,為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作準備。第一句:松下問童子——滿懷希望。第二句:言師采藥去——情緒一下子低落變成失望。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線希望。第四句:云深不知處——悵然若失,又生出無可奈何之感。理解詩句的其中蘊含的`感情色彩,我們再次靜心與文本對話,融入其中,仿佛讀者就是尋隱者。但是,我在引導學生揣摩詩人對隱者的仰慕之情時,還未發(fā)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顯得有些生硬。
小學一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9
新課程倡導新的學習方式,即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多次利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依靠集體的智慧,優(yōu)勢互補,共同進步。在合作學習前教師能提出明確的學習要求,學生在學習小組中暢所欲言,盡情地展現(xiàn)自我。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在小組交流中得到了重復的.發(fā)揮,培養(yǎng)了自信心和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
小學一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0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尤其是對低年級的孩子而言,如何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如何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是讓一堂課生動、有效的關鍵所在,而情境教學是深受孩子們喜愛的一種教學手段,它能營造一種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能讓孩子們很快地入情入境,從而幫助孩子們理解課文內容,化抽象為形象,化難為易,從而能輕松地教,輕松地學。其實情境不需要太復雜,一首音樂、一段畫面、一個游戲,甚至一個小小的手勢都能很好地創(chuàng)設一段情境,在《插秧》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就較多地運用了情境教學,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畫面
在初讀課文之前,我用多媒體出示了課文的插圖,在引導同學們按順序觀察畫面的同時,也仿佛把同學們帶入了如畫的景中,為同學們理解課文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并在理解完課文之后,一句“想不想看看農民伯伯插完了的秧田是什么樣的?”,幾幅美麗的水田圖片,讓孩子們仿佛置身于美麗的鄉(xiāng)村,在享受到了美的同時,也感受到了勞動的快樂!
二、音樂
班上的孩子最喜歡聽音樂了,為了激發(fā)他們的朗讀熱情,我常常會為他們放上一段音樂,讓他們伴隨著美妙的音樂邊讀邊想象,本篇文章雖然很短,但配上音樂的孩子們的朗讀舒緩輕柔,讓人聽了不由得暗暗贊嘆。
三、游戲
孩子有很強的好勝心,孩子是需要激勵的。課前我就設計了一個小小的比賽游戲:“今天呀,老師想和一(3)班所有的同學比一比!痹谛急荣愐(guī)則的同時,等于讓他們進入了一個競爭的情境,同時也是給孩子們一個正面的引導,引導他們上課應該怎么做,學習應該如何學。孩子們的.好勝心理讓他們個個都竭力制約自己,一堂課下來都不用我怎么去維持紀律,效果非常好。
在識字環(huán)節(jié)當中,我也用了一個猜字小游戲,我猜,讓他們評判。我故意猜錯一些字,也故意做出驚奇的樣子,讓孩子們的自信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認字的熱情、效果也是非常的好。
四、手勢
情境無處不在,一個小小的手勢也可以創(chuàng)設一段情境。語文天地里有好多的“金鑰匙”,對孩子們語文知識的學習有很好的指導作用,如何在課文的學習當中強調、鞏固這些“金鑰匙”,其實有時一個小小的手勢就行了。如在要求孩子們邊讀邊想象時,我伸出手,說:“來,給你們這把金鑰匙。”一個手勢就好像真的把金鑰匙交給了孩子們,孩子們也好像真的是拿著這把金鑰匙在朗讀,既達到了教學的目的,又鞏固了學習方法。
在文章的拓展部份,為了充分發(fā)揮孩子們的想象力,我從講臺上走下來,用手指著光潔的地板,裝作驚奇的樣子說:“哇,水田的水這么清呀!還照到了什么呀?”孩子們也從剛剛開始的驚奇轉到興趣盎然,紛紛地把自己的想象說了出來,還按照課文的樣子做了一首小詩,并且是毫不費力。
一堂課就這么不知不覺地過去了,在輕松愉悅的氛圍里,我沒有費盡心思去維持課堂紀律,沒有疲憊不堪地拉著孩子們順著我完成我的教學目標,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背誦了課文,識記了生字,發(fā)揮了想象,還鞏固、掌握了不少學習方法,我想,這無不是情境教學的巨大魅力。
小學一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1
愛玩是每個孩子的天性,游戲更是他們的至愛。要想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提高他們的表達能力,不妨采用游戲的形式。在鞏固課文內容時,可根據學生愛玩游戲的特點,投其所好,設計有趣的游戲,讓他們在玩、說的過程中“悄悄地”學知識。
本學期第一周在教學《春天來了》一文時,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春風輕輕地吹拂,冰雪漸漸地消融,小草偷偷地張眼,柳樹慢慢地吐出嫩綠,桃花悄悄地露出笑臉等春天的迷人景色。為了幫助學生“消化”課文內容、復述課文內容,我把描繪好的課文插圖裁剪成天空、風箏、柳樹、小草、燕子、桃花、河流和蜜蜂等幾個部分,然后請幾位同學上臺挑選自己所喜歡的圖片,邊聽其他同學讀課文,邊按課文內容拼圖?匆豢疵利惖拇壕皥D,讀一讀和它對應的詞語想一想春天色彩繽紛的景致,孩子們在愉快的`朗讀中、馳騁的想象里,輕松的鞏固了課文,憧憬春天的美麗。讓學生拼好后讓他們感受春天美的意境,再請個別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圖意,學生在這生機勃勃的春景圖中,輕松快樂地學習著祖國形象的漢字和優(yōu)美的語言。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動腦筋、動耳聽和動口講的訓練,學生的表達和表演能力隨著時間的變化而不斷提高。
小學一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2
課前我設計了一個教案,一節(jié)課下來,我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非常失敗,可以這么說,整堂課都是教師牽著學生走,走的磕磕絆絆,相當吃力。原因何在?我對此進行了反思,發(fā)現(xiàn)我忽視了一個最重要最客觀的因素——學生的知識準備。
首先,學生對課文內容很陌生。課文描寫的是一個住在小山溝里的同齡男孩美麗而殷切的愿望,他在大樹底下聽媽媽講新中國的首都北京的一些情況,北京城的美麗、莊嚴對于初涉學堂、牙牙學語的小孩來說,是神秘的,帶有夢幻色彩的,是神圣的,是難理解的。它具有無形的感召力,具有無限的誘惑力,所以男孩跟媽媽說,多想去看看。
一方面,現(xiàn)在的小孩子體會不到小山溝里的'孩子們的特殊心理——生活貧窮、視野閉塞、勤奮好學、懂得珍惜,特別向往外面的世界。他們沒有小山溝孩子們的生活經歷,他們普遍沒有看到過大山,甭說彎彎的山路,充塞在他們眼前的是無數鋼筋混泥土澆筑而成的房子,一條條寬闊的柏油路,來來往往的車輛,熙熙攘攘的人群。大山——在小山溝男孩的眼里坐井觀天,它雖然美麗但是阻隔著通往大城市的道路,而在現(xiàn)在的孩子們眼里,大山是一個稀罕物,能走進大山,與大自然親近,那絕對是一種享受。這就是地域環(huán)境不同所造成的孩子們的不同心理狀態(tài),換句話言之,如果把“走出大山,去看北京”,換成“走出城市,走進大山”,估計孩子們更能讀出“多想去看看”這種殷切的感情來。
另一方面,現(xiàn)在的孩子們生活普遍比較小康,他們不知道自己的幸福與祖國的興衰有關系,“祖國——中國”這兩個詞語在他們心中沒有多少概念,即使你花很多的力氣跟他們解釋中國的歷史,中國人民在新中國成立前后的生活對比,他們還感受不到。一年級的孩子,對于時間的概念僅僅停留在一年、一月、一個星期、一天這些具象的東西上,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對他們來說太遙遠,他們不理解這是多長一段時間,基于這樣的起點,你讓學生怎么去理解祖國的一路坎坷,怎么去理解中國人民的奮斗精神?對祖國不了解,對歷史沒概念?學生情有何處發(fā)?怎么能受到愛國熏陶?這就像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東西,擺在他們面前,他們根本就不認識,不明白,而你非得問他:你喜歡它幾成?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喜愛之情!
其次,根據孩子的心理特點,在這一年齡段,他們的瞬間(短時)記憶占優(yōu)勢,但時間一長易忘,最好的學習方式就是家校配合,學校里學的東西回到家以后,馬上復習鞏固,增強記憶,這樣第二天學習就輕松了。然現(xiàn)在很多孩子們的學習問題就出現(xiàn)在“回家”復習鞏固這個環(huán)節(jié)上,學習很大程度上成了同齡人之間比拼瞬時記憶!惡性循環(huán),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能好到哪里去?學生連字、詞都讀不好,好多字詞都不認識,怎么去讀好句子,而且還要帶著問題去讀,去理解課文內容。!
因而在總結課堂,反思教案并進行修改的基礎上。我形成了上述的新教案。希望通過下一堂課的教學,能培養(yǎng)學生搜集材料的能力、開闊學生的視野能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參與的樂趣。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天安門——祖國的美好河山,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通過課堂交流,讓學生體會自己動手動腦獲得成功后的快樂,并給學生提供說話的機會,練習學生的口語表達。打通了課堂的局限將學習活動擴大化,拓寬語文學習的外延。
小學一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3
學習了22課《青蛙搬家》一課,我問學生:“青蛙掉下來后會怎樣呢?”在進行了一會兒討論后,大家發(fā)言很積極。徐博迫不及待地說:“大雁看到青蛙掉下來時,一定會飛快地接住它的。”
高鑫龍大聲的說:“它掉下來會摔死的。”一些同學說:“草原上都是軟軟的草,摔不死!”米欣宇說:“青蛙正好掉在了蒙古包上,被人們救了!标愻宋⑿χf:“青蛙也可能正好掉進了湖水里,沒有摔死,他們找到了一個新家,它知道自己錯了! “說不了,落在了飛機身上……”
孩子們的想象力是多少豐富和膽大啊!這些充滿智慧火花的語言是我所沒想到的。這些透著愛心的`想法讓我也為之贊嘆。讓我再次體會到低年級的語文課堂更應該是靈動的,開放的,引導的課堂,孩子們更喜歡在語文的大課堂里展示自己,我沒有理由阻止他們的沖動,我們能做的就是不斷的去創(chuàng)建和營造這種學習氛圍,語言情境,讓孩子們走進去快樂的學習。
小學一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4
太陽對于學生并不陌生,可是不同顏色的四個太陽,卻是學生見所未見的。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學生對美好事物的喜愛之情,結合他們對課文內容的掌握,適時引導學生借助畫面,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課文內容,促進語言內化,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抓住文章內容充滿童趣、語言簡潔、優(yōu)美的`特點,圍繞著“動腦筋,有創(chuàng)新”設計教學,積極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從讀入手,感知理解課文內容,進而培養(yǎng)學生善于思考、善于表達的能力。
在課文學完,我設計讓學生畫畫,表達交流,把美術、音樂和語文學科有機地結合起來,強化理解,訓練了學生的表達能力,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以及情感、態(tài)度、價值的良好結構。
小學一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5
口語交際顧名思義就是鍛煉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同時為寫作打好基礎。本次的打電話更是貼近生活的一個知識點。課堂上讓學生上臺進行表演創(chuàng)設口語交際情境,同實物一樣具有直觀性、形象性,同時還有其獨特的魅力。教師可以有條件地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為他們所熟悉、所喜愛的游戲或以學生間語言交流為內容的表演、簡單的對話等,也可以學生間的互助為主要內容進行表演,或根據課文內容演繹出來的情景劇等,形式可以多樣,只要符合學生年齡特征,能激發(fā)學生說的欲望就行。
優(yōu)點之處:
1.教學口語交際《打電話》時,我采取了課堂表演的形式:首先出示電話實物,交代本節(jié)課的學習任務,并提出要求。然后請一位打過電話的同學拿出自己的'電話,老師開始撥號,接通后與學生對話,師:“喂,你是某某嗎?”生:“對,我是某某,你是哪位,請問找我有事嗎?”師:“我是張老師,請你叫你媽媽明天早上到學校來一趟,我有事找她,好嗎?”生:“好的,張老師再見!睅煟骸霸僖。”通完話后,學生對通話內容進行評議,使他們明白打電話一要注意禮貌,2.現(xiàn)在很多的是智能電話,讓學生區(qū)別座機與智能機之間的不同。
3.本節(jié)課老師注重語言簡潔、易懂。這種以課堂聯(lián)系生活,從生活還原到課堂的互動形式,不僅能使知識活學活用,也能使學生對課堂產生新鮮感和親切感。
不足之處:
表演過多,理解內化就可以,沒有必要每個人都走一遍。浪費時間。
改進措施:
口語交際的練習,要注重學困生的鍛煉。
【小學一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01-11
一年級語文下冊《春雨的色彩》教學反思03-29
一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一教學反思04-08
人教版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04-16
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教學總結05-08
一年級下冊語文棉花姑娘教學反思03-29
一年級下冊語文《棉花姑娘》教學反思02-09
人教版下冊語文《靜夜思》教學反思01-27
小學語文下冊的教學總結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