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jīng)驗,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1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更加堅信了教師“想明白”,學生才能“學清晰”。在“眾籌”研討中,感受到了集體的力量。同時根據(jù)自己本班孩子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行了再次的教學預案設計,整節(jié)課下來,比較符合孩子們的實際學習情況,對于毫米的感知比較的充分。個人認為比較成功的有以下幾點。
一、以學定教,關注學習起點
學生在三年級前已經(jīng)學習了“厘米”和“米”,對為什么要有長度單位及計量單位是一種標準比較物有了一定的感知,同時測量物體長度也有了一定的基礎!昂撩椎恼J識”是人教版新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一課時。從生活經(jīng)驗上說,學生在運用學生尺以及生活中都有接觸到毫米。因此,以復習舊知識為導入,“二年級的時候我們學習過測量,你還能想到測量的單位嗎?1厘米、10厘米有多長?身高1米多等!蓖ㄟ^這一復習環(huán)節(jié),喚醒學生的舊知,又為下面如何估計數(shù)學書的長、寬、高打下了基礎。“你還知道什么長度單位呢?”課堂中學生說“毫米”。教師繼續(xù)追問,“那你知道毫米是怎樣的一個長度單位呢?”有的學生說它是一個比厘米還要小的長度單位。但對為什么會產(chǎn)生毫米這個長度單位的截然不知。因此,接下測量數(shù)學書的環(huán)節(jié)就是為毫米的產(chǎn)生作了一個很好的鋪墊,在測量的過程中引導孩子們感知毫米產(chǎn)生的意義,通過測量,再次問孩子們“為什么要有毫米”時,他們的回答就變得清晰了。
二、留足時空,關注整體參與
課程標準中指出要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shù)學模型并進行解釋應用的過程,本節(jié)課給學生留下了充分的參與學習、展示自我、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的基礎上積極參與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在合作交流中,學生不僅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培養(yǎng)參與意識,也了解別人的想法,調(diào)整自己的認識,這樣有利于學生用不同的學習方式探索和思考問題,提高自己的思維水平。在本課的實踐活動中,充分給予學生時間與空間,關注學生的整體參與。在估測數(shù)學書封面的長、寬、厚時,一個孩子估測了數(shù)學書的.長大約是15厘米,寬大約是18厘米時,沒有馬上進行否認,而是讓孩子們進行辨別,這樣的估計覺得正確嗎?孩子們發(fā)現(xiàn)數(shù)學書的長應該比寬長,而估計的結果是長比寬短,所以肯定是錯誤的。還有孩子們用手勢一去測量,也發(fā)現(xiàn)這樣的估測不合適,于是進行了估測調(diào)整,使學生學會估測。再者,在感知1毫米時,讓學生先通過估測1分與1元硬幣哪個厚度大約是1毫米,再進行測量,從而全體學生感受到了1分硬幣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在用手指捏住校牌的厚度再抽出校牌感知1毫米的厚度,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有的的學生說“手太酸了,一抽走校牌,兩個手指就粘住了!弊穯枴斑@是問什么呢?”孩子們說是因為1毫米實在是太短了,課堂效果非常好。
三、豐富素材,凸顯知識本質(zhì)
著名的教育學家皮亞杰認為:學生學習的最根本途徑應該是活動。因此在數(shù)學課堂中要讓學生在豐富的活動經(jīng)驗中凸顯數(shù)學本質(zhì),掌握數(shù)學知識。毫米的認識是一節(jié)概念課,學生只有利用豐富的學習素材才能建立毫米的表象。因此,本節(jié)課為學生提供的素材有30厘米長的學生尺、教師的米尺、校牌、1分、1元硬幣,現(xiàn)實生活中用毫米做單位的圖片等。在學生認識學生尺上的1毫米時,追問“老師米尺上的1毫米與你們尺子上的1毫米一樣長嗎?”大部分學生說“不一樣長!庇谑前衙壮叩1毫米與學生尺的1毫米進行重疊測量,孩子們才恍然大悟,原來它們是一樣長的。通過這一素材,體驗到了長度單位的標準性。1分與1元硬幣厚度的對比中,進一步建立1毫米長度的表象。在生活中用毫米作單位的例子中,ppt呈現(xiàn)了慶?谷諔(zhàn)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訓練時的隊伍訓練圖、包裝箱的規(guī)格、精密零件等,使學生對毫米的認識不停留在只認識到毫米是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單位,而且還感受到用毫米做單位是比較精確的,在生活中的用途很廣。
思考:課堂實踐活動較多,如何進行有效把控?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2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毫米的認識》。在此之前,關于長度單位我們已經(jīng)學過了米、厘米的認識。
在教學時,首先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感到毫米的建立是日常測量的需要,刺激了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體會到數(shù)學就在我們的身邊,數(shù)學與我們的生活緊密聯(lián)系,進而增強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米和厘米學生在生活中見過,而“毫米”的知識,在學生以前的生活和學習中基本上沒有接觸過。因此在教學中可從從感性入手,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多種感官,通過看、摸、比、找、量等一系列活動,使學生對長度單位毫米形成深刻的印象,建立1毫米的正確表象,將數(shù)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當中。并通過對直尺的觀察,放手發(fā)動學生獨立探索厘米與毫米之間的關系,知道1厘米=10毫米。在認識毫米后,將數(shù)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比如讓學生測量粉筆長度,鉛筆盒,動手畫一畫等環(huán)節(jié),使學生學以致用。使學生將已有知識進行鞏固。
雖然覺得這節(jié)課學生學得好可以,但是在練習中卻出了一定的問題。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就是在課堂上建立的表象不具體。學生都知道一元硬幣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但是卻沒有讓學生親自去摸一摸。練習的反饋情況使我明白要想提升課堂效率,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首先得還課堂與學生,以學生為主體,切實圍繞學生的轉(zhuǎn)。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04-08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精選22篇)09-23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15篇04-11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15篇04-16
《毫米的認識》教學設計06-16
認識毫米分米教學設計02-28
分米毫米的認識教學設計04-03
認識分米和毫米教學設計02-01
《毫米的認識》教學設計13篇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