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半截蠟燭》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1
《半截蠟燭》這篇課文生動地記敘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參與秘密情報傳遞工作地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與突然闖進的德國軍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終保全了情報站的事,贊揚了母子三人的機智勇敢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在教學時,我采用研究性學習方法,以達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整合,為學生營造足夠的主動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親身經歷閱讀實踐的過程,并在此過程中初步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一,以讀為主,貫穿始終
整堂課以學生誦讀原文為主線,用多種方式聯(lián)系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經驗,去領悟課文的內涵。如:上課伊始,讓學生速讀課文,了解故事的大意,明確了半截蠟燭的重要性,再通過引讀抓住描寫緊張氛圍的文字進行渲染,使心靈受到激蕩,深入地理解情況之危急,心于是隨之跳動,為下文的學習做好鋪墊。
其次在讀對、讀順、讀好的基礎上,讓學生身臨其境的讀,使其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作斗爭時的機智、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如:將小女兒杰奎琳與德軍周旋的一句話作為“抓手”,切實指導學生讀好這句話,讀出個人感受,讀后有所想,有所為,體會到她的鎮(zhèn)定和機智。
二,多元解讀,引導學生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是學生學習的場所,學生應暢所欲言,自主互動。在文本、教師、學生相互對話中,讓學生充分地說出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悟、所疑、所惑。課堂上讓學生自由讀文,告訴學生想怎么讀就怎么讀,還學生自主權。如讀杰克的話(“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來生個火吧。”),讓學生展示了他們各具風格的思維特征與閱讀視野,并通過演示“端”“奪”兩個動詞,體會人物性格特征。通過這種有價值的引領,學生真正體會人物的心情變化和人物的`個性特征。
三,依托文本,感受教育
教學《半截蠟燭》時我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情境:伯諾德夫人一家三人在保護半截蠟燭與德軍周旋的過程中,都表現(xiàn)出了過人的沉著、勇敢和機智,值得我們去學習。同學們,你感覺誰的功勞大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問題剛一提出,一雙雙手便迫不及待的舉了起來。學生們在交流著他們獨到的見解,談著他們對人物的認識,老師適時點撥,學生在這個充滿相互信任、暢所欲言、和諧融洽的研討氛圍中,認識了人物,受到了教育。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2
反思第三組略讀《半截蠟燭》,有如下收獲:
備時,我就在思考:略讀到底該怎樣教?雖然同科頭教師介紹經驗和《教師教學用書》中,也聽到、看到一些“略讀要以學生自我讀懂為主”,“略讀任務要單一,要充分運用好前導語的提示作用,解決一兩個問題即可!薄霸诮虒W時間上基本用一時完成!钡鹊龋谝郧暗慕虒W實際中,對于如何引導學生自讀,如何選擇教學任務,如何利用導語等還是很茫然。帶著這些迷惘,我又重新進行了單元備:單元主題是“語言的藝術”,要求孩子們閱讀本組,感受語言表達的藝術。而再看導語中的學習要求:先讀讀下頭的劇本,想想劇本中講的是什么事,說說你最欣賞誰的語言;再分主角演一演;還能夠討論一下劇本和一般寫人記事的有什么不一樣。這些學習要求不正是圍繞著單元主題提出的嗎,于是,我的心中豁然開朗,堂就圍繞著這四步引導學生學習:一、初讀,暢談感受并了解劇本的特點;二、再讀,了解大意;三、深入學習,體會人物語言;四、總結延伸。
按上述四步教授《半截蠟燭》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實踐后,我明白了只要體現(xiàn)“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就能較好地發(fā)揮略讀的原有效應。“一個中心”即以學生的'自讀為中心。“兩個基本點”即扣住單元重點,點撥難點。在《半截蠟燭》中,以語言實踐為主線,引領學生了解閱讀劇本的基本方法,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在讀、議、演、拓展中品味語言的藝術,吸收人內涵,培植人精神,讓堂有了“亮點”。本堂,成功之處是先引導孩子深入鉆研教材,讓學生靜靜地思索,靜靜地寫批注,用筆把自我的獨特體驗與劇中人物進行了對話。然后抓住劇本中最精彩的部分讓孩子交流如何抓住提示語、人物的年齡特點、所處的環(huán)境等演好主角,同時在演的過程中再次去品味語言的藝術,最終讓大家下找些劇本讀一讀,從而拓寬了學生閱讀的范圍。這樣略讀也就“略出了精彩!”
可是,教學過程中一些細節(jié)處理不到位。如:沒有及時對中幾個難讀的外國人名如:“伯諾德夫人”、“杰奎琳”進行正音,所以在后回答問題過程中一些學生讀這些人名時還結結巴巴?,我們教師在備時,不僅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堂上更要關注學情,并予以及時反饋。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3
學習第一段時,我讓學生帶著問題“這是怎樣的半截蠟燭?”去讀課文,通過讀課文,了解這半截蠟燭并不普通,它藏著絕密情報,意義重大。問題的提出一下子使學生的心弦繃緊了,并開始認真讀課文,仔細思考問題。經過一番深思熟慮,許多學生暢所欲言,有的說:“這是半截巧妙的蠟燭,誰也不會想到伯諾德夫人會把最重要的情報藏在這半截蠟燭中!币灿械恼f:“這半截蠟燭是關系到情報站,以及伯諾德夫人全家生命安全的半截蠟燭!笨吹酵瑢W們對這不尋常的半截蠟燭已經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我又把教學的視角轉到文章的人物上來,并適時提問:“對于誓死保護情報的伯諾德夫人一家人,你有什么想說的嗎?”孩子們憑著自己對課文的理解表達了對伯諾德夫人一家的無比敬意談到了很多。這一教學過程讓學生從這半截蠟燭中品味伯諾德夫人的聰明、機智,領悟這半截蠟燭牽動著情報站的安危,關系到這一家三口的安危,同時感悟半截蠟燭隨時可能引爆的危險,緊緊地繃緊了學生探究的心弦,通過這樣的理解,讓學生始終處于一種激動、緊張的氛圍中。學生在感悟的.過程中,深深地被課文的情景所吸引,探究的熱情變得非常高漲,和文本對話的興趣很高,當學生和文中的人物開始產生對話、交流時,學生的感受自然變得敏感而銳利。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4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半截蠟燭》敘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法國一個普通家庭母子三人(伯諾德夫人、大兒子杰克、小女兒杰奎琳)為了保護藏在半截蠟燭里的絕密情報,在危急關頭與三名德國軍官巧妙周旋、化險為夷的故事。它生動地描繪了一場緊張激烈而又沒有硝《半截蠟燭》敘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法國一個普通家庭母子三人(伯諾德夫人、大兒子杰克、小女兒杰奎琳)為了保護藏在半截蠟燭里的絕密情報,在危急關頭與三名德國軍官巧妙周旋、化險為夷的故事。它生動地描繪了一場緊張激烈而又沒有硝煙的戰(zhàn)斗,人物的心理活動刻畫得相當細膩。我將伯諾德夫人與德軍周旋的一句話作為“抓手”,結合上下文,通過品讀她的動作、語言和神態(tài),體會到她的鎮(zhèn)定和機智,以“點燃——吹熄——重新點燃——熄滅”一條線精心預設,品讀全文。我個人覺得這篇課文最棘手的是故事背景離我們的孩子生活年代太久遠、太陌生了,由于現(xiàn)在是和平年代,學生很難真正理解戰(zhàn)爭的殘酷,也就很難真正走進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遭遇死亡時的緊張心理。于是我想通過一些歷史影像資料讓學生了解當時的戰(zhàn)爭局勢,引導學生體驗當時的緊張與惶恐。但很遺憾的是由于電腦出了故障,視頻無法播放,我只能借由口述來進行這一環(huán)節(jié),但是這始終不如影像要來得直觀、形象,更加能震撼人心。
課堂上,我還以學生誦讀原文的練習為主線,用多種方式聯(lián)系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經驗,去領悟課文的內涵。如:上課伊始,讓學生速讀課文,了解故事的大意,明確了半截蠟燭的重要性,再透過引讀抓住描述緊張氛圍的文字進行渲染,使心靈受到激蕩,深入地理解狀況之危急,心于是隨之跳動,為下文的學習做好鋪墊。其次在讀對,讀順,讀好的基礎上,讓學生身臨其境的讀,使其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作斗爭時的機智,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如課上將伯諾德夫人與德軍周旋的一句話作為"抓手",切實指導學生讀好這句話,讀出個人感受,讀后有所想,有所為,體會到她的鎮(zhèn)定和機智。
讀寫結合是語文教學的傳統(tǒng)經驗,我們的閱讀教學必須要讓寫放進來,不必須當堂寫,能夠課內說,課外寫。但是寫務必依據(jù)文本,加強指導。如教學課文的最后一句話:“正當她踏上最后一級樓梯時,蠟燭熄滅了!贝藭r讀者那懸到嗓子眼的一顆心最后落了地。峰回路轉,化險為夷,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僥幸躲過一劫。那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望著這盞在最后一級樓梯熄滅的蠟燭,他們的情緒怎樣?學生回答如釋重負,然后請學生想象一下此時伯諾德夫人、杰克和杰奎琳會想些什么,并想象一下人物的神態(tài)和動作,進行說話練習,并提醒學生必須要注意當時的場合進行合理的想象。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5
《半截蠟燭》這篇文章,生動記敘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參與秘密情報傳遞工作的伯諾德夫人一家三人與突然闖入的德國 軍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終保全了情報的故事。故事一波三折,扣人心弦,雖然沒有炮火硝煙,卻危機重重,險象環(huán)生。
一、緊扣中心,重點體味。
本課的教學重點主要圍繞 “ 為了保護這半截蠟燭,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是怎樣做的 ” 這個問題來展開。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從這半截蠟燭中品味伯諾德夫人一家的聰明、機智及面對敵人時的鎮(zhèn)定自若,領悟這半截蠟燭牽動著情報站的安危,關系到這一家三口的安危,同時感悟半截蠟燭的隨時可能引爆的危險,緊緊地繃緊了學生探究的心弦,通過這樣的理解,讓學生始終處于一種激動、緊張的`氛圍中,學生在感悟的過程中,深深地被課文的情所吸引。
二、合作表演,互評促悟。
在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更深的了解之后,我讓他們用表演的形式展示一家三口在危急時刻與敵人斗智斗勇的精神。這個劇本的表演是建立在學生喜歡的基礎之上,表演前,我讓學生自由選擇角色,然后仔細研讀文本,通過反復品讀文中刻畫人物動作、語言、神態(tài)、心理活動的句子揣摩角色特點,最后再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表演出來。觀看表演的同學則要結合課文的具體描寫,對臺上同學的表演作出有理有據(jù)的評價,最后大家再一致評出本次表演的最佳小演員。學生通過親自體驗那驚心動魄的一幕幕,加深對課文的情感體驗,實現(xiàn)了與文本的對話。
整節(jié)課的思路雖然很清晰,也自然順暢地完成了教學任務,但還有許多不足之處,特別是對學生的朗讀指導不太到位。
在今后的語文教學中,我要進一步落實“讀”,讀的方式要多,讀的面積要大,讀的要求要逐步提高,使學生在反復誦讀中,讀出形 —— 在頭腦中喚起語言文字中所描繪的形象;讀出情 —— 讀出語言文字所蘊含的情感;讀出神 —— 讀出語言文字所包含寓言、精髓,以及言外之意。 ”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6
十幾年的教學工作,“常規(guī)”已經深深地烙在我的腦子里,已經不太愿意去探索新的路子,固步自封似乎成為資格的一個象征。這顯然與教學改革的思路不相符,也意味著我們已經將被時代out了。
一、在常規(guī)套路與創(chuàng)新之間游走
語文教育應該是最靈活多樣的,最沒有套路的,也最忌諱套路的。只是鑒于學生年齡小,字詞的教學任務重,因此,一到五年級,我基本上是按照套路來做的,就是我們常規(guī)的做法:由點到線,再到面的教學方法,即由字詞入手,到結構篇章的理解和把握。1500多天的耳濡目染,使得學生們都明白我們的套路了,似乎也有些厭倦了。
當接到要求講同課異構的任務時,尤其是針對這篇《半截蠟燭》這篇課文,要求講的第二課時的時侯。我感覺應該來點新的
二、在教學任務與創(chuàng)新之間徘徊
首先想到以課本劇的方式在課堂上呈現(xiàn)。反復思考后感覺不妥:這篇課文是一個嚴肅的主題,在沒有排練的情況下倉促上場,在教室那種特有的氛圍下,如果被學生們演繹成喜劇,豈不是弄扭了?
第二個思路是:講故事的方式行不行?顯然也是不合適的。情節(jié)相對簡單,無法滿足一堂課的容量。
在第二個思路的啟發(fā)下,決定來個反套路。即由面到線,再到點,即以線為主,順帶解決字詞。這樣就解決了純粹講故事的單調和干癟。
三、線索的梳理與情感價值觀的碰撞
課文的線索是比較好梳理的。如果僅僅用現(xiàn)成的線索掛帶必要的'字詞,看上去像一串串的珠鏈,也說得過去。但是,這樣能給學生帶去什么呢?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雖有所變化,到底還是一節(jié)平淡的課。深度,應該是一個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于是在情感價值觀上做文章,設計了三個小亮點:
一是提出四個危急情境,即“A.母親化解危機,B.危機再一次來臨,C.情況更加急迫,D.再次化解危機”來強化課堂氛圍。
二是剝離出敵對危急狀態(tài)下一般人可能面臨的三種選擇,即“屈服,反抗,周旋”來豐富和拓展課文的容量。同時教育學生:不管我們遭遇什么樣的險境,首先要明白自己肩上的責任,在盡可能保全生命的情況下,借助環(huán)境,尋找轉機,不要做無畏的犧牲。
三是直擊人性的弱點,即敵人看到“這位可愛的小姑娘”,激發(fā)了對自己女兒的思念和疼愛,人性中最軟弱的那一點成為了敵人麻痹大意,我們取得成功的最佳契機。以此來滲透一些人文理念,同時也提升了課文的厚重。
四、實際授課與教學設計的差距
通過40分鐘的教學實踐,還是感覺到不小的差距:
1.創(chuàng)新的課堂實踐太少了,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適應了這種變化,整堂課學習興趣都很高,并能積極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而大多數(shù)孩子好像顯得更安靜了,但我可以感覺到他們也在思考。
2.今天的課堂也讓我更深刻地認識到:我們應該用教材教,只把教材作為一個媒體或工具,以此為依托,挖掘下去,生發(fā)開去;而不是就教材教教材,不愿或不敢越雷池一步。
3.備課時,備學生很重要。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生活體驗,圍繞他們在預習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展開課堂教學,徹底改變牽著學生走這一現(xiàn)狀。只有學生真正參與了,課堂才是活的課堂,教學才有了靈動的氣息。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7
《半截蠟燭》一文生動的記敘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參與秘密情報傳遞工作的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與突然闖進的德國軍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終保全了情報站的事,贊揚了母子三人的機智勇敢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全文以半截蠟燭為敘事線索,細膩地刻畫了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和心理活動,情節(jié)生動緊湊,環(huán)環(huán)相扣,引人入勝,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所以整堂課我設計以學生誦讀為主線,以讀促講讓學生經過讀去領悟課文的內涵,挖掘人物的性格。上課伊始,先讓學生速讀課文,了解故事的大意,在概括課文資料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身臨其境的讀,使其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斗爭時的機智、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如:課上將伯諾德夫人與德軍周旋的一句話作為“抓手”,切實指導學生讀好這句話,讀出個人感受,讀后有所想,體會到她的鎮(zhèn)定和機智。可是由于我對五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認識不足,其次由于對略讀課課型教學,課堂上少講、精講,多注重拓展延伸和寫作訓練的特點,沒有把握好,教學過程中對這節(jié)課的重難點把握不夠準確,把體會人物特點的朗讀過程指導的過于細致,沒有抓住杰奎琳這個重點進行朗讀指導,所以浪費了好多寶貴的時間,到最終致使這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沒有按時完成。
另外,教學過程中一些細節(jié)處理不到位。如:一個學生在讀“伯諾德夫人”時讀成了“伯若德夫人”,我只是強調了“若”和“諾”的讀音,沒有及時的'對文中幾個難讀的外國人名如:“伯諾德夫人”、“杰奎琳”進行正音,所以在之后回答問題過程中一些學生讀這些人名時還結結巴巴。
每次反思課堂,我都要為自我對學生的特點、教材把握不到位而愧疚。雖然我也聽了高教師、李教師等幾位教師的課,課下也抽時間看了教科書、教參等書。可能是我這個人太愚笨了,還是沒有學到她們的十分之一。我明白這樣下去后果將十分嚴重,可是我有信心在以后的時間里,抓緊時間學習,虛心求教,認真聽課,讓自我跟上同事的步伐。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8
上完《半截蠟燭》第二課時,現(xiàn)在再細細的品味,我覺得本堂課最大的成功就是整個課堂始終以學生為主體,打破以往的教師牽鼻式引領學生探究文本的教學模式。
新課標就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維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备咝дn堂的理念就是“以學定教”“先生后師”。主體部分3-7自然段的教學,這是文章的重點段落。我充分放手,以學習單為導向,先讓學生自主畫一畫,伯諾德夫人一家動作、神態(tài)、語言和心理活動的有關句子,了解在這些危機關頭,伯諾德夫人一家是如何與德軍周旋的。然后在讀一讀,讀中去想象,讀中去品味;最后再寫一寫,寫自己感受最獨特的地方;讓學生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進行品讀。然后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圍繞一個人物進行深入的討論,更細致地把握人物的內在精神和品質,最后小組匯報交流。整個過程以一個核心的問題展開交流,教學中我沒有任何的.引導,重在學生自主的交流,將自己的理解感受更好的表達出來?上驳氖潜景嗟膶W生在小組匯報時都非常積極、主動,人物的分析非常的深入,很全面,這是我所料未及的。可見學生自學的能力是不容忽視的,學生自主的感悟也是有潛力的。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與文本、教師、同學行全心的對話,在多層次、多角度的對話中深入感受文本,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句,了解人物的特點,從中受到教育,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充分的給予學生讀的時間,自讀,匯報讀,在讀中再加強理解。于永正老師曾經說過:"語文教學,就是以學生誦讀原文的練習為主線。在今后的語文教學中,我們要進一步落實讀,讀的方式要多,讀的面積要大,讀的要求要逐步提高,使學生在反復誦讀中,讀出形--在頭腦中喚起語言文字中所描繪的形象;讀出情--讀出語言文字所蘊含的情感;讀出神--讀出語言文字所包含的精髓以及言外之意。"因此,在課堂上,教師應該留足夠的時間給學生潛心讀書。
不足的地方:
1、有小組匯報時,其他小組還不夠積極的進行補充?磥韺W生還不夠自信,對文本的品讀還要多元,平時上課要多加鼓勵學生說出自己與眾不同的理解與感受,要特別的珍視。
2、課堂上寫似乎少了些,更多關注文本的內容,寫是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所以今后多加強訓練。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9
本篇課文是反映第二次大戰(zhàn)期間,參與秘密情報傳遞工作的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與突然闖進的德國軍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終保全了情報戰(zhàn)的事。
整堂課的教學設計我都是緊緊抓住描寫母子三人動作、神情、語言、心理的文字,讓學生去品讀,體會到他們的鎮(zhèn)定和機智,同時欣賞到人物的人格魅力。下面就兩處感受深的地方談談我的想法。
一、重視個性化理解
閱讀本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但長期以來,語文教學中的閱讀往往忽視學生的個性化體驗,強調統(tǒng)一的標準答案。《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維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在學習伯諾德夫人與敵人巧妙周旋這個環(huán)節(jié)是我是這樣處理的`。
師:請同學們各自輕聲讀讀這句話:“瞧,先生們,這盞燈亮些!弊寣W生自己考慮應該強調什么字眼,并說說原因。有的學生說:“我覺得應該突出‘亮’字,因為只有強調油燈比蠟燭亮,才有可能巧妙地把蠟燭換下來。”有的學生說:“我覺得應該強調‘燈’,因為只有突出了‘燈’,才能吹熄蠟燭。”有的學生說:“強調‘瞧’字是為了吸引德國軍官的注意。”有的學生說:“我覺得也可以強調‘先生’,這樣做可以不使德國軍官起疑心,似乎是有禮貌的樣子。
師:同學們的朗讀處理都很有意思,都有各自的理由。不過,盡管咱們的處理方式不同,但有一點其實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有的學生說:“目的是相同的,都是為了不引起德軍的懷疑,保住那半截蠟燭!庇械膶W生說:“都是為了避免敵人的懷疑,巧妙地熄滅蠟燭!
師:說得對。只要我們的朗讀處理都是圍繞這一點的,那么就都是允許的。下面,請你們想著這個目標,按照自己的處理方式各自朗讀這句話。
課堂上學生暢所欲言,自主互動。在文本、教師、學生相互對話中,學生充分地說出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悟、所感。這樣處理,學生真正體會到人物的心情變化和人物的個性特征。
二、依托文本,注重讀寫結合,
讀寫結合是語文教學的傳統(tǒng)經驗,我們的閱讀教學要讓寫放進來,不一定當堂寫,可以課內說,課外寫。但是寫必須依據(jù)文本,加強指導。如教學課文的最后一句話:“正當她踏上最后一級樓梯時,蠟燭熄滅了!贝藭r讀者那懸到嗓子眼的一顆心終于落了地。峰回路轉,化險為夷,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僥幸躲過一劫。這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望著這盞在最后一級樓梯熄滅的蠟燭,他們的心情怎樣?學生回答如釋重負,然后請學生想象一下此時伯諾德夫人、杰克和杰奎琳會想些什么,并想象一下人物的神態(tài)和動作,進行說話練習,并提醒學生一定要注意當時的場合并進行合理的想象。因為有了前面環(huán)節(jié)的細細品味和我的及時提示,學生說得不錯。課后再請學生寫下來,這樣一個過程,不僅僅是訓練了孩子的寫作能力和培養(yǎng)孩子想象能力,也是孩子對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讀的過程,也是孩子個性化體驗得到充分張揚的過程。
回顧這節(jié)課,能有這樣的效果,得力于課前我用了半天時間,反復吃透教材,看大綱,在設計問題時又根據(jù)學生年齡特點,讓他們充分討論,論演結合,使他們心靈的火光,充分得以碰撞,才能產生這樣的效果。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10
《半截蠟燭》敘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法國一個普通家庭母子三人(伯諾德夫人、大兒子杰克、小女兒杰奎琳)為了保護藏在半截蠟燭里的絕密情報,在危急關頭與三名德國軍,官巧妙周旋、化險為夷的故事。
如何使一篇戰(zhàn)爭題材的文章能對當下的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故事里藏著什么能給當下的學生以生活的啟發(fā)呢?
于是,“智慧”,就像那半截蠟燭一樣被點燃了。這個啟發(fā)就是“智慧”——半截蠟燭的智慧。
首先,把情報藏在半截蠟燭里,就是一次智慧的結晶。可以讓學生猜想一下伯諾德夫人是否一開始就想到把情報藏在半截蠟燭里。文本如是說:為了情報安全,她想了許多辦法,但始終放心不下。最后,她終于想到了一個絕妙的主意——把裝著情報的'小金屬管藏在半截蠟燭內,然后把它插在一個燭臺上。由此可見,把情報藏在半截蠟燭里,是反復比較思考的結果,是一次智慧的結晶,是一個絕妙的主意。
但再絕妙的方法,都無法保證其絕對的安全。那個夜晚,絕妙方法藏起來的絕密情報突然處在了絕境之中:一個德軍中尉點燃了藏有情報的蠟燭。伯諾德夫人知道,萬一蠟燭燃燒到金屬管處就會自動熄滅,秘密就會暴露,情報站就會遭到破壞,同時也意味著他們一家三口生命的結束。智慧受到了挑戰(zhàn),曾經的智慧結晶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東西”!怎么辦?
智慧在繼續(xù):伯諾德夫人看著兩個臉色蒼白的孩子,急忙從廚房取出一盞油燈放在桌上!扒疲壬鷤,這盞燈亮些。”說著,輕輕把蠟燭吹熄滅。當伯諾德夫人的主意失敗后,大兒子杰克慢慢地站起來:“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來生個火吧!闭f著,伸手端起燭臺朝門口走出,屋子頓時暗了許多。當杰克的主意失敗后,小女兒杰奎琳嬌聲地對德國人說道:“ 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樓上黑,我可以拿一盞燈上樓睡覺嗎?”最終,“杰奎琳鎮(zhèn)定地把燭臺端起來,向幾位軍,官道過晚安,上樓去了”。你看,在危急關頭,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沒有坐以待斃,而是積極行動,與敵人展開智慧的周旋,并最終獲得了勝利。我們又何必去爭論是誰保住了秘密呢,這不又是一次智慧的成果嗎?
最后,可以讓學生繼續(xù)猜想:德國軍,官走后,伯諾德夫人還會把情報藏在半截蠟燭里嗎?
所以,沒有一勞永逸的方法,智慧的結晶需要不停地翻新,因此智慧也需要不斷延續(xù)。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不管是在戰(zhàn)爭年代還是在和平年代,生活不都需要智慧嗎?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11
《半截蠟燭》這篇文章,生動地記敘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與突然闖入的德國軍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終保全了情報站的故事。全文以半支蠟燭的命運為線索,蠟燭的點燃和熄滅在伯諾德夫人、兒子、女兒三人的借口和手中一次一次發(fā)生逆轉,故事情節(jié)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文中人物心理、行為和語言活動的描寫使文章更加生動,為文章注入了活的靈魂。
今天上完《半截蠟燭》,我現(xiàn)在再細細的品味,我覺得本堂課最大的亮點就是整個課堂始終以學生為主體,打破以往的教師牽鼻式引領學生探究文本的教學模式。新課標就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維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备咝дn堂的理念就是“以學定教”“先生后師”基于這兩點。主體部分3—7自然段的教學,這是文章的重點段落。我充分放手,以學習單為導向,先讓學生自主畫一畫,伯諾德夫人一家動作、神態(tài)、語言和心理活動的有關句子,了解在這些危機關頭,伯諾德夫人一家是如何與德軍周旋的。然后在讀一讀,讀中去想象,讀中去品味;最后再寫一寫,寫自己感受最獨特的地方;讓學生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進行品讀。然后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圍繞一個人物進行深入的討論,更細致地把握人物的內在精神和品質,最后小組匯報交流。整個過程以一個核心的問題展開交流,教學中我沒有任何的引導,重在學生自主的交流,將自己的理解感受更好的表達出來?上驳氖潜景嗟膶W生在小組匯報時都非常積極、主動,人物的分析非常的深入,很全面,這是我所料未及的?梢妼W生自學的能力是不容忽視的,學生自主的感悟也是有潛力的。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與文本、教師、同學行全心的對話,在多層次、多角度的對話中深入感受文本,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句,了解人物的特點,從中受到教育,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不足的地方:當堂檢測沒有落實。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12
。1)我認為,任何語文教學的改革都必須遵循母語教學的規(guī)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把握母語教育的核心目標(培育孩子熱愛語文的思想感情,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墩Z文課程標準》的頒布和實施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想喚起廣大教育工作者對這兩點的強烈關注和準確把握。因此不管東南西北風,我們的語文教育工作者要牢牢把握以上兩點不放松。
一、深入解讀:憑借文本,悟出自己獨特的體驗。
因為是語文,因為是母語,孩子對文本的理解并非零起點。像《半截蠟燭》,孩子讀過一兩遍后普遍能了解文意,感受到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斗爭時的機智、勇敢和鎮(zhèn)靜,甚至他們的愛國精神。因此教師就應該基于這樣的起點來實施課堂教學。我在“了解大意“和”明確與敵人周旋的辦法“這兩塊的處理上,只是想引導孩子準確簡潔地表述內容,反饋孩子對文本的整體把握情況。教師引導孩子關注“外緊內急”,旨在為孩子個性化體驗人物渲染萬分危急的斗爭背景;诖,學生對人物的體驗確實超出其對人物的原有認識,或更豐滿了,或更深入了;孩子對整個二戰(zhàn)期間的法國人民的斗爭也有了總體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個性得到了張揚。當然孩子也悟到了一些體驗的方法,比如聯(lián)系上下文,結合自己的生活,將自己放入故事的情境等。
二、讀寫結合:依托文本,創(chuàng)作《半截蠟燭》續(xù)篇。
語文,語文,我們的閱讀教學一定要讓寫放進來,不一定當堂寫,可以課內說,課外寫。但是寫必須依據(jù)文本,加強指導。其實寫的過程,不僅僅是訓練了孩子的寫作能力,也是孩子對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讀的過程,也是孩子個性化體驗得到充分張揚的過程,當然從孩子的寫作中教師也能發(fā)現(xiàn)其對文本理解的程度,指導今后的課程教學。本堂課就作了這方面的嘗試,引導孩子以本課的最后一個自然段為引子,創(chuàng)作《半截蠟燭》續(xù)篇。遺憾的是,時間的分配上還是顯得倉促。(丹陽市實驗小學徐留軍)
。2)《半截蠟燭》這篇課文生動地記敘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參與秘密情報傳遞工作地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與突然闖進的德國軍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終保全了情報站的事,贊揚了母子三人的機智勇敢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這篇課文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這篇課文故事情節(jié)生動緊湊,環(huán)環(huán)相扣,引人入勝,而且人物刻畫手法豐富,語言細膩,學生比較喜歡;诮滩奶攸c和學生實際,在教學時,我采用研究性學習方法,以達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整合,為學生營造足夠的主動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親身經歷閱讀實踐的過程,并在此過程中初步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為此,課堂上我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閱讀教學從“獨白”走向“對話”。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與文本、教師、同學進行全心的對話,在多層次、多角度的對話中深入感受文本,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句,了解人物的特點,從中受到教育,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通過這樣的教學,我有兩點體會:一是教學的過程不再是教師備好教案,然后“按圖索驥”的過程,而是開放多元、動態(tài)生成的多向對話過程。為此,教師要認真?zhèn)浜媒贪,抓好文章切入點,以學定教,把學生的學情作為教學新的生成點。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xiàn)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才能真正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學《半截蠟燭》時我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情境:伯諾德夫人一家三人在保護半截蠟燭與德軍周旋的過程中,都表現(xiàn)出了過人的沉著、勇敢和機智,值得我們去學習。同學們,你比較欣賞其中的哪位人物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問題剛一提出,一雙雙手便迫不及待的舉了起來。學生們在交流著他們獨到的見解,談著他們對人物的認識,老師適時點撥,學生在這個充滿相互信任、暢所欲言、和諧融洽的研討氛圍中,認識了人物,受到了教育,一堂課真正體現(xiàn)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真正發(fā)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二是讀是理解感悟的前提。因此,在課堂上,教師應該留足夠的時間給學生潛心讀書。在教學中,老師還應該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導學生去感悟文本語言,為了讓學生更進一步的把握人物特點,在教學時我又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的計策都很絕妙,而只有杰奎琳成功了呢?”讓學生與文本進行“零距離”心靈對話,學生充分閱讀感悟,又一次全面認識、了解了人物的特點。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13
其實我上完這一節(jié)課后,再來反思一下,發(fā)現(xiàn)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首先我反對浮躁的語文,提倡簡單教語文,同時應該拉進學生的情感,有了生活體驗學生才有可能受到心靈的震撼,由于二戰(zhàn)離學生太遠了,怎么辦?應該說網絡資源為我們解決了這個問題,學生感受到戰(zhàn)爭的殘酷,在整體感知課文,讓學生在氛圍中享受學語文的樂趣。同時通篇課文以學生為主,以朗讀為主,注重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當然,應該感謝網絡,因為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我參考了眾多的教案,結合本班情況精心設計的。這不正是信息技術培訓的.目的嗎?其次,我發(fā)現(xiàn)學生在有感情讀上面有很大欠缺,對人物語言的揣摩、人物動作的模仿等方面有點膽小,放不開,這需要我從細節(jié)做起,從平時做起,培養(yǎng)學生很好的讀書習慣。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14
課文《半截蠟燭》描繪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斗,但它無時無刻不給我們以緊張激烈的感覺,讓我們觸摸到人物的內心世界。這節(jié)課主要通過揣摩描寫人物神態(tài)、語言、動作、心理活動的詞語和句子,領悟主人公的精神品質。
一、扶放結合,自主學習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著重引導學生重點研讀在危急關頭伯諾德夫人是如何和德軍進行周旋的,讓學生學會通過抓住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情,一步步走進人物的內心,進而讓學生體會人物的精神品質。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主學習杰克與杰奎琳是如何和德軍進行周旋的。
二、以讀促悟,以悟導讀
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情境,采用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伯諾德夫人知道,萬一蠟燭燃燒到金屬管處就會自動熄滅,秘密就會暴露,情報站就會遭到破壞,同時也意味著他們一家三口生命的結束。”
在教學中反復出現(xiàn),引導學生想象杰克和杰奎琳在與德軍周旋時內心在想些什么,體會人物的復雜的心理活動。感悟課文文字中蘊涵的豐富的人物內心心理活動,營造出一種緊張激烈的戰(zhàn)斗氛圍。進而引導學生進入情境,為伯諾德夫人一家的安危而擔心,感受危機的一波三折,領略伯諾德夫人一家在面對危機時沉著、冷靜、機智、勇敢的品質,激發(fā)了學生強烈的愛國熱情。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2
課文《半截蠟燭》,生動地描繪了一場緊張激烈而又沒有硝煙的戰(zhàn)斗,人物的心理活動刻畫得相當細膩。
整堂課的教學設計緊緊抓住描寫緊張氛圍的文字進行渲染,課件輔助呈現(xiàn),先由教師引讀,讓學生感受到這半截蠟燭繼續(xù)燃燒下去的危險,帶領學生走進此情此境;然后通過學生的感悟,結合背景,在頭腦中疊現(xiàn)出緊張的一幕;再通過反復朗讀,結合上下文,通過品讀人物的動作、語言和神態(tài),體會到他們的鎮(zhèn)定和機智,再以個別讀和齊讀的方式加深理解,表達情感,欣賞到人物的人格魅力。
一、以讀為主,貫穿始終
整堂課以學生誦讀原文的'練習為主線,用多種方式聯(lián)系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經驗,去領悟課文的內涵。如:上課伊始,讓學生速讀課文,了解故事的大意,明確了半截蠟燭的重要性,再通過引讀抓住描寫緊張氛圍的文字進行渲染,使心靈受到激蕩,深入地理解情況之危急,心于是隨之跳動,為下文的學習做好鋪墊。
其次在讀對、讀順、讀好的基礎上,讓學生身臨其境的讀,使其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作斗爭時的機智、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如課上將伯諾德夫人與德軍周旋的一句話作為“抓手”,切實指導學生讀好這句話,讀出個人感受,讀后有所想,有所為,體會到她的鎮(zhèn)定和機智。
二、多元解讀,引導學生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是學生學習的場所,學生應暢所欲言,自主互動。在文本、教師、學生相互對話中,讓學生充分地說出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悟、所疑、所惑。課堂上讓學生自由讀文,告訴學生想怎么讀就怎么讀,還學生自主權。
如讀伯諾德夫人的話(“瞧,先生們,這盞燈亮些!保,讓學生自己考慮應該強調什么字眼。這樣的問題意味著學生個體理解的豐富的非預期性與創(chuàng)造性,這正展示了他們各具風格的思維特征與閱讀視野。在學生交流各自的理解后,我分別作了這樣的引導:“盡管你們的處理方式不同,但有一點其實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這種有意之為,旨在通過一種價值的引領使學生真正體會人物的心情變化和人物的個性特征。
三、讀寫結合,依托文本
讀寫結合是語文教學的傳統(tǒng)經驗,我們的閱讀教學一定要讓寫放進來,不一定當堂寫,可以課內說,課外寫。但是寫必須依據(jù)文本,加強指導。
如教學課文的最后一句話:“正當她踏上最后一級樓梯時,蠟燭熄滅了!贝藭r讀者那懸到嗓子眼的一顆心終于落了地。峰回路轉,化險為夷,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僥幸躲過一劫。這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望著這盞在最后一級樓梯熄滅的蠟燭,他們的心情怎樣?學生回答如釋重負,然后請學生想象一下此時伯諾德夫人、杰克和杰奎琳會想些什么,并想象一下人物的神態(tài)和動作,進行說話練習,并提醒學生一定要注意當時的場合進行合理的想象。因為有了前面環(huán)節(jié)的細細品味和教師的及時提示,學生說得不錯,課后再請學生寫下來,這樣一個過程,不僅僅是訓練了孩子的寫作能力和培養(yǎng)孩子想象能力,也是孩子對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讀的過程,也是孩子個性化體驗得到充分張揚的過程。本堂課就作了這方面的嘗試,引導孩子以本課的最后一個自然段為引子,創(chuàng)作《半截蠟燭》續(xù)篇。
但在有些環(huán)節(jié)上,設計還可以更優(yōu)化。如情境的渲染還不夠到位,在指導學生讀“杰克”這一段內容時,還可以引導學生抓住人物動作、神態(tài)、心理等有關詞句多讀,體會杰克從容、機智,把語言文字訓練落到實處。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15
《半截蠟燭》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法國的一個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和敵人作斗爭的事,贊揚了伯諾德夫人及其女兒的機智勇敢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本文圍繞三個主人公的三個情節(jié)展開,這三個環(huán)節(jié)是緊緊相連,密不可分的,緊張氣氛也越來越厲害。我覺得學生感受到這半截蠟燭繼續(xù)燃燒下去的危險,帶領學生走進此情此境,也能結合上下文,通過品讀人物的動作、語言和神態(tài),體會到他們的鎮(zhèn)定和機智,表達情感,欣賞人物的人格魅力。我對三個情節(jié)采用了三種不同的教學方法,第一情節(jié)教學采用“以述促讀”的方式,指導深入研讀課文,了解伯諾德夫人的為人;對于第二情節(jié)啟發(fā)學生用學習上節(jié)的方法來談談對杰克的認識;第三情節(jié),我則是在將重點落在杰奎琳的語言上,通過種種朗讀,讓學生自覺地體會感悟杰奎琳這個女孩的機智勇敢。方法不同,教學手段也不同,從實施整個教學得效果來看,效果還是不錯的,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依據(jù)文本,加強指導寫作作為這節(jié)課的一個訓練重點。課文最后一句話:“正當她踏上最后一級樓梯時,蠟燭熄滅了!贝藭r大家那懸到嗓子眼的一顆心終于落了地。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化險為夷,僥幸躲過一劫。我覺得這應該是這節(jié)課的`高潮,于是我設計了這樣一個說話練習:“望著這盞在最后一級樓梯熄滅的蠟燭,他們的心情怎樣?”啟發(fā)學生想象此時伯諾德夫人、杰克和杰奎琳分別會想些什么,以及他們的神態(tài)和動作等。合理的想象是訓練的重點,語言的表達更是作為訓練的要點。因為課堂上的品味與感悟,加上我的點撥與指導的到位,學生的說話訓練時高效的。課后再請學生把這一內容續(xù)寫下來,最后一個自然段為引子,創(chuàng)作《半截蠟燭》續(xù)篇,學生的寫作欲望極其強烈。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半截蠟燭》的教學反思04-13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01-30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精選10篇)11-19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15篇03-30
《半截蠟燭》教學設計06-30
《半截蠟燭》教學設計03-07
半截蠟燭作文06-03
半截蠟燭教案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