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患者身份識別制度(通用10篇)
在現(xiàn)實社會中,越來越多地方需要用到制度,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辦事規(guī)程或行動準則。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對擬定制度很是頭疼的,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患者身份識別制度,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患者身份識別制度 篇1
1、嚴格執(zhí)行查對制度,準確識別患者身份。護士在進行標本采集、給藥、輸血(或血制品)及其它護理操作等活動時,應至少同時使用兩種患者身份識別方式,如:姓名、年齡、出生年月、性別、床號等。禁止僅以房間或床號作為識別的唯一依據(jù)。
2、對能有效溝通的患者,實行雙向核對法即要求患者或近親屬陳述患者姓名,確認無誤后方可執(zhí)行。
3、對無法有效溝通的患者,如手術(或干細胞采集術、深靜脈置管術、血漿置換、單采術、血細胞分離術)患者、搶救、昏迷、神志不清、無自主潛力的重癥患者,務必使用腕帶。在各診療操作前除了核對床頭卡、醫(yī)囑執(zhí)行單以外,務必核對腕帶,以識別患者身份。
4、填入腕帶的識別信息務必經(jīng)兩名醫(yī)務人員核對后方可使用,若損壞需更新時,需要經(jīng)兩人重新核對。腕帶填寫的信息字跡清晰規(guī)范,準確無誤。項目包括:科室、床號、姓名、性別、年齡、住院號等信息。“腕帶”原則上佩戴病人左手,佩戴時,墊1~2指按緊搭扣,松緊適宜,防止扭曲、勒傷。觀察佩戴部位皮膚無擦傷,血運良好。護士長對患者腕帶使用狀況進行監(jiān)督和檢查。
5、在實施任何有創(chuàng)診療活動前,實施者應親自與患者(或家屬)溝通,作為最后確定的手段,以確保對正確的患者實施正確的操作。
6、需進行手術(或干細胞采集術、深靜脈置管術、血漿置換、單采術、血細胞分離術)的`患者,護士應嚴格執(zhí)行患者身份識別的流程,對患者姓名、年齡、科室、住院號等信息進行確認。手術室與科室交接中重點環(huán)節(jié)進行準確的有效核對,做好交接登記。
7、患者轉(zhuǎn)科交接時,至少同時使用兩種患者身份識別方式,做好轉(zhuǎn)科交接登記。
患者身份識別制度 篇2
為了科學準確識別患者信息,杜絕安全隱患的發(fā)生,對住院患者實行雙重身份識別,即實行腕帶標識和床頭牌識別管理。具體如下:
1、醫(yī)務人員在進行各種診療操作時,務必嚴格執(zhí)行三查七對制度,至少同時使用兩種患者身份識別的方法,如:姓名、性別、住院號等,不得單獨使用患者床位號或病房號核對患者。
2、實施有創(chuàng)(包括介入)診療活動前,實施者要親自告知病人或家屬,嚴格執(zhí)行查對制度,以確保對正確的病人實施正確的操作。
3、ICU、新生兒科/室、手術病人、意識不清、無自主潛力的患者、不一樣語種語言交流障礙的病人入院即使用“腕帶”,作為實施搶救、輸血、輸液等各項診療、護理活動時辨識病人的`有效手段。腕帶資料包括病人科別、床號、姓名、性別、年齡、住院號、血型。新生兒腕帶資料包括床號、母親姓名、新生兒性別等。腕帶由病房護士雙人填寫并親視病人佩戴。
4、手術前一天,各病區(qū)分管護士根據(jù)醫(yī)囑查對手術患者床號、姓名、性別、年齡、住院號、血型、手術名稱、手術部位無誤后,進行術前準備。手術當天,手術室工作人員在病房接病人時核對病歷及腕帶的資料,并與患者或家屬核對,無誤后方能接走。進入手術室與巡回護士再次核對,無誤后方能進入手術間。手術開始前,由麻醉師、手術醫(yī)師、巡回護士再次核對,術后手術室仍應持手術病人接送卡及病歷與病區(qū)做好病情、藥品及物品的交接,無誤后填寫手術患者交接記錄本離開。
5、急診科、ICU、手術室、產(chǎn)房等與病區(qū)交接時,由醫(yī)務人員攜帶病歷及“患者轉(zhuǎn)出交接記錄本”護送病人至轉(zhuǎn)入科室。兩科室醫(yī)護人員交接病歷,同時在床邊交接病人的病情及護理狀況,交接完畢,雙方分別在“患者轉(zhuǎn)出交接記錄本”及“患者轉(zhuǎn)入交接記錄本”簽字后方可離開。
6、職能部門(醫(yī)教科、護理部、門診部)履行督導職能,并有記錄。
患者身份識別制度 篇3
為貫徹實施中國醫(yī)院協(xié)會《20xx年患者安全目標》,提高醫(yī)務人員對患者身份識別的準確性,確保所執(zhí)行的診療活動過程準確、無誤,保障患者的安全,制定如下患者身份核實制度。
一、實施者在實施任何診療活動前,應親自與患者(或家屬)溝通,作為最后確認手段,以確保正確的患者實施正確的操作。
二、在標本采集、給藥、輸血、處置等各類診療活動前,必須嚴格執(zhí)行查對制度,應至少同時使用兩種患者識別方法,如姓名、床號等(禁止僅以房間或床號作為識別的唯一依據(jù))。
三、實施診療過程中,對患者準確身份的識別要有具體措施、交接程序和相關文件記錄。
四、對實施手術、昏迷、神志不清、無自主能力的'重癥患者在診療活動中使用“腕帶”作為操作前、用藥前、輸血前等診療活動時辨別患者的一種必備手段。
五、在重癥監(jiān)護病房、手術室、急診搶救室、新生兒等科室使用“腕帶”,作為操作前、用藥前、輸血前等診療活動時辨識患者身份的一種必備的手段。
患者身份識別制度 篇4
一、醫(yī)務人員在采血、給藥、輸液、輸血、手術及實施各種介入和有創(chuàng)診。療前必須至少同時使用兩種以上識別患者的方法。常用標識有:姓名、出生日期、住院號、身份證號、診斷等,不得以床號作為識別標識。
二、建立“腕帶”識別標示卡。目前對手術、昏迷、神志不清、產(chǎn)科新生兒、入住重癥病房及重危病人實施。急診科病人戴綠色腕帶,手術病人戴粉色腕帶,臨床科室的昏迷病人、危重病人、產(chǎn)科新生兒戴紅色腕帶。腕帶佩戴部位皮膚完整,無擦傷、手部血運良好。
三、絕對臥床患者,應有標識在床頭;隔離病人床頭有黃色標志。
四、建立關鍵流程識別措施。急診與病房、與手術室、與ICU之間,手術室(麻醉)與病房、與ICU之間,產(chǎn)房與病房之間病人的'轉(zhuǎn)運有專人負責,并有具體交接記錄文書。住院重;颊叩结t(yī)技科室檢查,由床位醫(yī)生陪同,急診科重;颊叩结t(yī)技科室檢查,由急診科護士陪同。
五、在實施手術、介入或其它有創(chuàng)高危診療的操作前,主要操作者及巡回護士應主動與患者(或家屬)溝通,再次確認患者姓名、性別、出生日期、住院號、身份證號、家庭電話等作為識別和確認患者的手段,并將此過程在醫(yī)療文件中有所體現(xiàn)。
六、手術前患者的病歷、影像資料、術中特殊用藥、器材等,病區(qū)護士與麻醉師(或手術室護士)之間應有交接與驗收,雙方簽字,不允許由患者(或家屬)自帶相關資料到手術室。
七、手術與各種有創(chuàng)高危操作在患者進入手術場所前,對涉及到“左右”、“水平面”、“手指或腳趾”的手術,手術或操作醫(yī)師應在手術或操作部位作恰當?shù)臉耸荆缭谑中g部位附近用藍色標志筆標上“Yes”(Y),并主動邀請患者(或家屬)參與認定,在術前小結(jié)(病程錄)中有記錄。
八、各種有創(chuàng)診療、手術當患者在手術臺上準備接受手術前,要“暫停”確認。手術醫(yī)師、麻醉師及巡回護士應對患者的身份(兩種標識)、手術部位、手術方式、關鍵性檢查結(jié)果及各種簽字手續(xù)履行等情況進行再一次核查,確認無誤后各自應在相關醫(yī)療文件上簽字,否則不得實施手術。
患者身份識別制度 篇5
1,護士在標本采集,給藥或輸血等各類診療活動前,必須嚴格執(zhí)行查對制度,應至少同時使用2種患者身份識別方法,核對床頭卡和腕帶.
2,護士在給病人使用"腕帶"作為識別標示時,必須雙人核對床號,姓名,性別,年齡,科別,住院號,血型.
3,手術病人進手術室前,由病房護士對患者使用藍色紙質(zhì)"腕帶"作為身份識別標示,手術室護士核對腕帶內(nèi)容,病人回病房麻醉清醒后,由病房護士核對取下.
4,昏迷,神志不清,無自主能力的.重癥患者在診療活動中,使用粉紅色塑料"腕帶" 作為辨識病人的一種必備的手段,并按要求做好登記記錄.
5,急診搶救室使用粉紅色塑料"腕帶",作為操作前,用藥前,輸血前等診療活動時辨識病人的一種有效的手段.
6,"腕帶"原則上佩帶在病人"左手"。
患者身份識別制度 篇6
1、抽血、給藥、輸血等操作前要認真查對床號、姓名,進行識別患者。
2、急診與病房、手術室、icu之間進行交接病人時,要詳細核對姓名、性別、年齡、診斷,進行識別患者,做好交接記錄。
3、手術室(麻醉)與病房、icu之間要詳細核對科別、住院號、床號、姓名、手腕帶、性別、年齡、診斷、手術名稱及部位(左右)及其標志,對術前用藥輸血前八項結(jié)果、藥物過敏試驗結(jié)果、手術醫(yī)囑所帶的藥品、物品(如ct、x片)等進行核查。有交接記錄。
4、產(chǎn)房與病房之間,要詳細核對產(chǎn)婦的床號、姓名、新生兒的性別、手腕帶,進行識別,做好交接記錄。
5、在重癥監(jiān)護病房、手術室、急診搶救室、新生兒科對手術、昏迷、神志不清、無自主能力的重癥患者及新生兒等使用腕帶標識,腕帶上注明科室、床號、住院號、性別、年齡、診斷等,作為各種診療操作前辨識患者的'一種方法;颊吲鍘髱俗R應準確無誤,佩戴部位皮膚完整,無擦傷,手部血運良好。
6、手術醫(yī)生應在術前對患者手術部位進行體表標識,并與患者共同確認與核對。手術醫(yī)生、麻醉師、手術巡回護士、患者在麻醉開始前,應進行四方核對,再次確認手術部位及體表標識。
7、在檢驗、放射、ct、mri、超聲、放射治療、高壓氧等直接與患者當面接觸的科室都應進行識別患者
患者身份識別制度 篇7
為了規(guī)范醫(yī)院管理,有效防止錯誤識別患者身份引起的醫(yī)療事故,規(guī)定護士至少使用2種身份識別方法查對患者身份。采取多種措施嚴格執(zhí)行身份識別制度。
一在進行各項治療、護理活動中,應同時使用床頭卡、治療卡、腕帶等方法確認患者身份;對能有效溝通的患者,實行雙向核對法即要求患者自行說出本人姓名,確認無誤后方可執(zhí)行。
二是完善并落實護理各關鍵流程(急診、病房、手術室、監(jiān)護室、產(chǎn)房之間流程)的患者識別措施、交接程序與記錄。
三是對住院患者使用“腕帶”作為患者識別標識:普通病人使用綠色腕帶,病危、病重、一級護理、手術病人使用紅色腕帶,新生兒使用粉紅色腕帶。在進行各項診療操作前認真核對患者腕帶信息,準確確認患者的身份。
四是腕帶識別信息填好后必須經(jīng)兩名護理人員核對后方可使用,若損壞需更新時,需要經(jīng)兩人重新核對。腕帶填寫的信息字跡清晰規(guī)范,準確無誤。項目包括:病區(qū)、床號、姓名、性別、年齡、住院號等信息。
五是患者使用腕帶舒適,松緊度適宜,皮膚完整無破損;護士在給病人使用“腕帶”標識時,實行雙核對;加強對患者腕帶使用情況的`檢查。
六是在手術病人轉(zhuǎn)運交接中有識別患者身份的具體措施,如:手術病人進手術室前,由病房護士對患者使用“腕帶”標識,手術室護士核對后方可接入手術間。
七是在采血、給藥或輸血等操作前,必須嚴格執(zhí)行患者身份識別查對制度,應至少使用兩種身份識別方法。
八是在實施任何介入或有創(chuàng)診療活動前,實施者親自與患者(或家屬)溝通,陳述患者姓名,作為最后確認的手段,以確保對正確的患者實施正確的操作。
身份識別制度為規(guī)范醫(yī)療管理提供了可靠依據(jù),能最大限度的提高管理效率,它將大大提高患者護士在操作治療過程中識別患者的準確性,全面提升護理工作的安全性。
患者身份識別制度 篇8
。ㄒ唬﹪栏駡(zhí)行查對制度,準確識別患者身份。在進行各項治療、護理活動中,至少同時使用二種患者身份識別方法,禁止僅以床號作為識別的唯一依據(jù)。
。ǘ┰趯嵤┤魏谓槿牖蛴袆(chuàng)診療活動前,實施者應親自與患者(或家屬)溝通,作為最后確認的手段。
。ㄈ┩晟撇⒙鋵嵶o理各關鍵流程(急診、病房、手術室、重癥醫(yī)學科、產(chǎn)房之間流程)的'患者識別措施、交接程序與記錄。
。ㄋ模┲匕Y醫(yī)學科、手術室、急診搶救室的手術患者、以及意識不清、搶救、輸血、不同語言交流障礙等患者使用“腕帶”識別患者身份。在進行各項診療操作前認真核對患者“腕帶”信息,準確確信患者的身份。
。ㄎ澹┨钊搿巴髱А钡淖R別信息必須經(jīng)兩人核對后方可使用,若損壞需更新時,需要重新核對。
。巴髱А碧顚懙男畔⒆舟E清晰規(guī)范,準確無誤碼。項目包括:病房、床號、姓名、性別、年齡、住院號等信息。
。ㄆ撸┗颊呤褂猛髱孢m,松緊度適宜,皮膚完整無破損。
。ò耍┘訌妼颊咄髱褂们闆r的檢查,各級護理質(zhì)量控制組每月進行督導并有記錄。
患者身份識別制度 篇9
為了科學準確識別患者信息,杜絕安全隱患的發(fā)生,對住院患者實行雙重身份識別,即實行腕帶標識和床頭牌識別管理。具體如下:
1、住院患者床頭或床尾均懸掛床頭牌,對全院范圍內(nèi)的住院患者、急診搶救患者、急診留觀患者均使用腕帶標識,精神科患者實行圖片信息、姓名識別。床頭牌及腕帶標識作為各項診療、手術操作時辨識患者的`身份識別手段。
2、管床護士在患者入院時更換床頭牌、為患者佩戴腕帶;颊呱矸菪畔ɑ颊叩牟^(qū)、床號、姓名、住院號、性別、年齡、診斷、護理級別、飲食等。
3、在標本采集、給藥、輸液輸血、手術等各類診療操作前及患者轉(zhuǎn)科交接時,尤其是急診、病房、手術室、ICU、產(chǎn)房、新生兒室之間的轉(zhuǎn)接,要嚴格執(zhí)行查對制度核對腕帶標識,至少同時使用姓名、年齡兩項患者身份識別方法且由患者向醫(yī)務人員陳述自己的姓名,新生兒、意識不清、語言交流障礙等原因無法向醫(yī)務人員陳述自己的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員陳述患者姓名,確保醫(yī)療安全。
4、使用護士移動站的病區(qū),均使用電子條碼腕帶,未開通護士移動站的病區(qū)使用塑料腕帶。
5、對于無法進行患者身份確認的急診無名患者,亦使用“腕帶”標識對患者實行身份識別,如需住院治療,則對其實行腕帶標識和床頭牌識別管理。
6、患者佩戴腕帶標識應準確無誤,佩戴部位皮膚完整,無擦傷,注意手部血運情況。一條腕帶只限一位患者住院期間佩戴且一律佩戴在左手,作為病人個人信息的主要標識,確保其處于可以隨時辨識的狀態(tài),不得隨意摘取、涂改、轉(zhuǎn)借、遮蓋。出院時由護士為患者剪除腕帶并銷毀。
7、患者轉(zhuǎn)床或轉(zhuǎn)科時床頭牌信息隨時更換,保證信息的準確性。
患者身份識別制度 篇10
手術患者識別:采用“腕帶”,“患者家屬及陪護親友”,“患者姓名、性別、住院號”識別。
1、手術前一天由病房主班護士確認患者身份,戴“腕帶”,主管醫(yī)生進行手術部位標記。
2、手術患者核對:依據(jù)手術通知書和患者病歷查對:患者姓名、性別、年齡、住院號、診斷、手術名稱、手術部位(左、右)等。
3、接患者之前:手術室護士與病房護士查對:還必須與清醒的患者交談查對,進行“患者姓名、性別、年齡、住院號、手術名稱、手術部位”的確認。
4、麻醉之前:手術醫(yī)生、麻醉師與手術室巡回護士還必須共同與清醒的患者交談查對,進行“患者姓名、性別、年齡、住院號、手術名稱、手術部位”的再次的確認;杳约吧裰静磺寤颊撸簯ㄟ^“腕帶”及與陪伴家屬進行查對。
5、手術者切皮前:由手術室巡回護士,提請手術者實行手術“暫!背绦颍(jīng)由手術者與參與手術的其他/她工作人員進行“患者姓名、性別、年齡、手術名稱、手術部位”最后的.核對確認之后,方可切皮手術。
6、病人離開手術室前,由手術室主持,手術醫(yī)師、麻醉醫(yī)生共同核查患者身份(姓名、性別、年齡),實際手術方式,清點手術用物,確認手術標本,檢查皮膚完整性,動靜脈通路、引流管,確認患者去向等內(nèi)容。
7、在手術安全核對表上按要求規(guī)范填寫,入病案保存。
輸血患者身份識別:采用患者姓名、性別、住院號識別。
1、根據(jù)醫(yī)囑,輸血及血液制品的申請單,病房護士需經(jīng)二人核對患者床號、姓名、性別并與患者核實后方可抽血配型。
2、檢驗科須經(jīng)二人核對輸血申請單和配血血樣,同時檢查采集日期、血液有無凝血塊或溶血,并查血袋有無破裂后進行交叉配血。
3、病房護士檢查輸血單與血袋標簽上供血者的姓名、血型(含Rh因子)及血量是否相符,交叉配血報告有無凝聚。
輸血前需兩人帶病歷、交叉配血單到床頭共同核對患者床號、姓名、住院號及血型(含Rh因子),無誤后方可輸入。
血液透析患者身份識別:對每一位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治療前必須進行身份識別,準確無誤后方可進行治療。
1、長期在我院進行血液透析治療的患者,可留取患者身份證明復印件,采取三種方法識別:
、呕颊咝彰⑿詣e、年齡;
、坪藢颊呱矸葑C明;
、腔颊呒覍俅_認。
2、臨時在我院進行血液透析治療的患者,采取兩種方法識別:
、呕颊咝彰⑿詣e、年齡;
⑵患者家屬確認。
3、透析室工作人員雙人核對并簽名。
急診科、病房、產(chǎn)房之間的患者身份識別
1、患者出急診科進入病房,由急診科人員、病房值班護士共同確認患者身份并雙簽名與“轉(zhuǎn)科病人交接認定表”中。
2、產(chǎn)婦出產(chǎn)房進入病房,由婦產(chǎn)科雙人共同確認患者身份并雙簽名于護理記錄中。
3、其它轉(zhuǎn)科病人按“轉(zhuǎn)科病人交接登記本”的要求規(guī)范填寫。
昏迷、神志不清、無自主能力的重癥患者、手術患者、新生兒在診療活動中使用“腕帶”作為各項診療操作前辨識患者的手段,并在全院各病房、急診室實施,并按要求做好記錄。護士在給患者使用“腕帶”標識時,實行雙人核對并簽名。
門診患者使用患者姓名識別,患者出生日期、住址、電話號碼作為患者識別的補充信息,當醫(yī)院管理實施信息化后,使用患者姓名和就診卡識別。
【患者身份識別制度】相關文章:
身份交換日作文06-10
患者安全總結(jié)05-17
護士關心患者的句子09-22
辦身份證作文05-19
孤獨的患者散文(精選33篇)04-26
強迫癥患者作文03-03
辦身份證作文(實用)11-13
超能力“患者”小學作文02-24
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總結(jié)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