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藝術社會實踐心得體會
在平日里,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里,讓自己銘記于心,這樣可以記錄我們的思想活動。那么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藝術社會實踐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藝術社會實踐心得體會1
于2月14日和2月15日我們展開了為期兩天的藝術實踐活動,開始了對南通的了解,對民俗藝術的了解。江海文化有著獨具魅力的地域風情,又向周邊文化敞開了寬闊的胸懷。南通,這是一片長江大海孕育的神奇大地,這里江山水美,人文地秀,這里物阜民豐,人杰地靈。在陌生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城市交縱間,這個小城故事挺多。沈壽藝術館,南通博物苑,藍印花布博物館,南通紡織博物館參觀完,感觸挺多,服裝專業(yè)的我們在這個城市必會學會好多,了解很多?傊,受益匪淺! 首先參觀的是沈壽藝術尖綻”。沈壽,夫余覺,慈圖》和另外三幅《無量壽親筆書寫了“!薄ⅰ皦邸备驂,而原名雪芝館, “無數花朵指禧見到《八仙上壽佛》后大加贊賞,分贈余覺夫婦,故字雪君。蘇繡其指江蘇繡,而非蘇州,蘇州城外木瀆一帶刺繡素負盛名,堪為蘇繡之鄉(xiāng),沈壽耳濡目染,在姐姐沈立帶領下,七歲弄針,八歲學繡,開始了為之付出畢生精力的刺繡生涯,她不僅是一位出色的刺繡藝術家,還是一位富有經驗的刺繡教育家,主張“外事造化”,在沈壽的精心教誨下,南通的繡品逐步形成了“細”、“勻”、“凈”的風格,并在國內外打開銷路。
沈壽花了三年時間,繡成第一件運用仿真繡法完成的作品《意大利皇后肖像》。沈壽藝術館序廳陳放了沈壽漢白玉雕像,一廳是介紹其生平史料的實物和圖片,導說員給我們介紹了沈壽的生平以及館的由來,館內贊嘆不止。沈壽在傳統(tǒng)繡藝的基礎上,參照日本的美術表現手法制作繡品,融合西畫用外光來表現物體明暗的手法,創(chuàng)造了具有獨特風格的“仿真繡”,這樣的繡品使畫面富有立體感,開創(chuàng)了蘇繡的新紀元。這樣的突破勇氣是令人嘉賞的,沈壽的創(chuàng)新與中西結合給予我們很多關于服裝的啟示,不可單一死板,美并沒有一定的固定的模式,它會隨時代的變遷,人們觀念的轉換和心理需求發(fā)展而不停變化。我國著名美術大師劉海粟感嘆:中國第一個畫素描的是沈壽不是我,她是用針畫出來的素描。
“館園見匠心”南通博物苑將民族特色與科學內容相結合,是中國唯一一個以苑作結的博物今三代古,尊華是主五洲賓”古發(fā)展著的現今社會已不同往昔,勵人以中華為主,視五洲為賓。討論,征收莫惜老夫頻”,此苑由館,“證史匪代遺留可證知悠久文明可激“但得諸生勤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先驅、晚清狀元張謇創(chuàng)辦,是中國最早的博物館,苑內新老建筑組合和諧,既彰顯歷史的典雅,亦洋溢著新時代的光彩。
服裝產業(yè)步向新格局,服裝設計步向新時尚,藝術思潮步向新趨勢。藍印花布曾是在全國“衣被天下”的紡織品,隨著外來洋布的沖擊而逐漸退出人們的視野,但藍印花布的技藝與紋樣是祖先傳承給我們的珍貴遺產,而如今也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民間文化。藍印花布博物館布置精巧,隨處可見樸素的藍印花布,其圖案樸素優(yōu)美,吉祥喜慶,是傳統(tǒng)的鏤空版白漿防染印花,又稱靛藍畫布,俗稱“澆花布”。
色彩是辨識物體的主要因素是視覺文化最重要的基礎,藍印花民間色則顯淳簡單的色,色彩之一,也布藝術在彩的海洋樸,僅用藍白兩鮮明,對比強烈,這種與眾不同的樸素和清新與那些張揚的美形成對比,深得人們喜愛。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的色彩觀也發(fā)生著變化。近年來,國際流行色大多選擇大自然的色彩,這或許是人們面對環(huán)境污染而表現出的對自然的關愛與向往。由天然植物作染料的純手工藍印花布也在新時代順應趨勢展現其特有的文化魅力。不過值得思考將傳統(tǒng)藝術與新時代兼容,以適應現代市場,拓展實用,給現代都市送去一股鄉(xiāng)土氣息,故可謂“返樸歸真”。“古樸清雅賦藍白,巧染棉布寄鄉(xiāng)情”······ “豐田以前是做紡織的”導說員如是說道。南通紡織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紡織專業(yè)博物館,館內藏品文物史料大多是南通本地的。南通是百年前著名的土布之鄉(xiāng),在紡織業(yè)發(fā)展的今天,南通土布仍以它經久不衰的樸實風格和獨樹一幟的民族特色在國內外市場備受推崇。
“紙上得來終覺淺”,藝術實踐強化了我們的審美意識,豐富了藝術修養(yǎng),明白了很多很多,的確受益匪淺。
藝術社會實踐心得體會2
首先,學生先闡明一點,藝術創(chuàng)作的源泉是生活,這是顯而易見的、老生常談的話題了。藝術創(chuàng)作的源泉離不開生活、離不開基于生活環(huán)境而衍生的想象。所謂想象,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源泉。想象引發(fā)情感,而情感推動想象,二者結合,才體現出作品的“意”。搞藝術創(chuàng)作是要經常深入生活的,從生活到藝術是不斷熟悉藝術規(guī)律和駕馭藝術規(guī)律的過程。在這里插一句話,在藝術領域里,我想我永遠是一名學生。因為我的欣賞水平、對生活的認知以及社會經歷是遠遠不夠的,甚至說是極度匱乏。不過在此我還是愿意談談我對藝術創(chuàng)作源泉的一點理解。
先說藝術創(chuàng)作的主體—藝術家。真正的藝術家應是用閃爍著靈感火花的審美感性,超乎常人的真知灼見,巧奪天工的表現技法,創(chuàng)造出絢麗多彩的具有震撼力的藝術作品,來體現自然界和生活的真趣與美。提到此處,我的腦海中浮現出一張照片,就是宣傳希望工程的那張大眼睛姑娘的黑白照片。那位眼光獨到攝影藝術家我不知道他的姓名和經歷,但我能體會到他是一位深入生活的善于捕捉最原始的東西的人。姑娘的那種強烈渴望知識的眼神、破舊的桌椅、粗糙的緊握鉛筆的小手感動了無數人。這比千言萬語的宣傳文字還要有效果。這不就是基于貧困地區(qū)人們的生活境況所創(chuàng)作出的東西嗎?真正的藝術品,是有著最高層次境界的。
它不應是作品本身所表現出的物體在世間的價值和效用等關系。應首先用情感來體驗其意義上的形式美,這才是藝術品的真正意義,所以不能只用耳聽眼看,還要用心去理解,感悟其不光是技巧的表現,他是超乎自然之表面現象的一種最高層次的人類思想情感精神的表現形式。藝術家不是商人,藝術是用來欣賞的不是實用的,人為的再造自然,就要懂得生活與藝術的'融合方為自然,健全偉大的藝術,又應必然是生活的反應,所以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就是藝術實踐的重要性。一個從沒有出過遠門的不諳世事的人,能窩在家中寫出一部探險小說嗎,顯然是不可能。記得我在上初中的時候,曾試著寫過懸念探險題材的小小說,但都無疾而終,不知道下邊構思什么。現在想想,當時的自己很蠢,沒有那方面的經歷,寫的東西自然是沒法看,措辭和構思太幼稚了,而且很容易出現故事框架上的漏洞。所以生活實踐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根基。沒有這些,藝術就像是沙漠上的宮殿,再豪華也有一天會倒塌的。
再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我上小學的時候,每次學校老師組織出游后都會讓我們寫一篇日記或作文,那是因為我們有開心游玩的體會。而每次我們都會寫得很好。有生活,就有藝術創(chuàng)作的靈感。還有關于繪畫。畫家為什么總去野外寫生?無外乎找靈感找題材。包括國畫、素描、速寫都是這樣。這其中國畫更需要對生活的體會和想象,欣慰有很多國畫并不是寫實性的,說通俗些就是很多國畫不是照著東西畫的。鐘馗捉鬼、八仙過海能有真實的形象嗎?這就說明藝術創(chuàng)作也不光是來源于真實生活,也有很多基于生活境況上的個人想象。繪畫,從生活到寫生、速寫再到創(chuàng)作,其間的路是很漫長的。創(chuàng)作就是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山水畫就是“物與神會”緣物寄情。這也是一個積累的漫長的過程。
我是一個90后年輕人,當然很關注社會上的一些時尚流行的事情。就說現在社會上有很多人搞行為藝術,其實這種“藝術”中,是有很多糟粕的。比如前兩年有人在眾目睽睽下宰牛,然會鉆進鮮血淋漓的牛肚子中,現場的村民有很多人當場崩潰。我真是無語,這叫什么行為藝術,有什么生活經歷讓你有這種強烈的藝術創(chuàng)作的欲望?是回歸母體嗎?還有濱江道上的模仿妖媚女人“妖嬈姐”(他是個50歲左右的男人)我覺著這就是很多人擺噱頭為了出名所想出的手段完全談不上基于生活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與之相反,想起20xx年火起來的一首《丁香花》,感動了無數聽眾,這首歌的作者唐磊就是有這樣一個他深愛的身患絕癥的女友,生活中苦痛的經歷讓他有了對人、對生活的認識,才創(chuàng)作出了這樣一首感人肺腑的歌曲。還有80年代流行的混血兒費翔唱的《故鄉(xiāng)的云》,還有《酒干倘賣無》,感動得無數聽眾熱淚盈眶,有那種生活體會,才能有如此鮮活和真樸的藝術表現力!
論文寫到這,已近尾聲。對于藝術的理解我剛剛起步,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這段路,就是生活實踐,生活經歷。有豐富的經歷就不會缺乏藝術創(chuàng)作的靈感和藝術水準。因為它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這些就是我對藝術創(chuàng)作源泉的認識。
藝術社會實踐心得體會3
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最令人興奮的一點就是能夠走出校園,接觸到社會的形形色色。社會是一個學習的大舞臺,踏在社會的土地上,可謂“俯仰皆學問”,用一句俗語:“抓一把泥土都是文化!币晃煌鈬鴮W者說過:“善于學習的人,只要得到一個學習的機會,他的進步肯定是突飛猛進的。”
在實踐過程中,本人運用到了在學校期間的研究生所學的課程,包括材料與技法研究,民間傳統(tǒng)藝術等等。在實踐中遇到的如何去鑒賞藝術作品等理論上的問題,就運用了之前在研究生課程上的中西方美術比較上的做總結的理論知識,來運用到現在的實踐活動中。參考了大量的相關書籍和資料,也去了不少有創(chuàng)作元素的地方并拍照收集素材。發(fā)現并不是遙遠的地方才有素材,而是美就在身邊,身邊的人和自然元素都可以運用到自己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來,大到城市的整體面貌,山川建筑,小到門口的樹葉樹下的小草,都可以用它所特屬的形態(tài)來表達自然之美。在研究中國畫的期間,我希望看到能夠有所創(chuàng)新,國畫創(chuàng)新的結果必然體現在兩個方面:內容和形式。具像的內容不僅要是人們所熟悉的客觀現實世界或是客觀現實中所需要的,必須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形式創(chuàng)新表現在包括筆墨技巧在內的創(chuàng)作手段上。但不能失去中國畫的原始屬性,根本點是國畫的基本特征或普遍性特征不能丟,否則,不能叫國畫,只能叫另類,甚至可以叫另類的“奇葩”。油畫、版畫、剪紙、雕塑等都是獨立的藝術門類,其成功的創(chuàng)作也都可以在藝術的百花園中成為一朵奇葩。通過實踐和雙方導師的指導,學習和工作方面的進步及還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如何把之前所學過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工作實踐中去,對于從事所學專業(yè)如何跟工作相聯系并有所發(fā)展,都需要在實踐中一一去見證和發(fā)現新的問題再解決。
參加活動的過程中,我總結到了學習必須用心,虛心,細心,熱心。乍入社會的新鮮感足以刺激我們的學習細胞。路旁的一草一木,我們可能悟出些什么;別人的一言一行,我們可能總結出什么;計劃中的變化和變化中的計劃及由此帶來的思維尷尬,我們更可能深有感觸,從而使自己有一個震撼性的提高。當我們想用語言描述眼前的事物卻感到腦子一片空白的時候,當我們想對一件事情定位,卻無從思索的時候,當我們想通過活動做出點什么,卻感到捉襟見肘的時候,我們會強烈地感覺到自己在各方面還欠缺很多。從另一個角度考慮,我們的學習空間和潛力都很大,由此也賜給了我們在校園里學習的動力和激情。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不要忽略了向你身邊的人??一起參加活動的隊員學習。針對同一件事,你是這樣想的,這樣做的';他們是那樣想的,那樣做的。這那之間思維和行動的差異就是我們學習的點,不論結果證明誰的做法是正確的。
當然,可能會因為活動時間相對較短,參與者難以深入活動體驗社會,嚴重影響學習的深度;也可能會因為活動主體重宣傳輕實效,一旦宣傳效果達到了,就忽略了對活動真正意義的追求甚至中止活動,導致參與者的自身學習環(huán)境遭到破壞;還有可能因為活動參與者組成結構單一,其年齡、學識等方面的梯度較小,使學習的交流互補性相對較弱,學習效率較低。針對這些負面因素,一方面,在活動的準備階段就要盡量避免。另一方面,只要大家都具備了學習型心態(tài),這些是可以削弱的。 換一種學習的心態(tài)對待活動就會發(fā)現,活動因學習而精彩,接下來,我們的學習也會因參加過活動而精彩。
【藝術社會實踐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藝術心得體會12-12
藝術的教育心得體會01-03
藝術領域培訓心得體會01-09
藝術活動心得體會08-03
美術藝術活動心得體會09-08
關于2022藝術教育心得體會08-20
藝術活動心得體會(精選14篇)03-08
藝術活動心得體會15篇01-02
藝術活動心得體會(15篇)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