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袁崇煥式的悲哀哲理文章
近日又看了兩遍金庸寫的《袁崇煥評傳》,我不是學歷史的,雖然愛好,但涉獵的終究不深。所以不能從很廣的范圍去考究金庸的觀點對不對。但是,通過我以前的了解,結合這篇文章,對于袁崇煥我還是很佩服的。
其實不光是佩服,更多的可能是同情,覺得他好可憐。我一想到袁崇煥這個人我腦海里始終是一個鏡頭:一個頭發(fā)凌亂,滿身污垢的人被囚在一個木籠車里,周圍是怒不可竭的人們。有老的,有少的,有富有的,也有貧窮的,這些人都沖上去,用力的打著,罵著,撕咬著……
我不知道,此時此刻,這位在囚籠里面的人是個什么樣的心情,我難以描繪。差不多一年多以前,這個人還為了保衛(wèi)這群打他,罵他,撕咬他的人而千里赴援,現在卻被這群人如此重傷。我體會不出這會是什么樣的一種痛楚,因為,我生在和平的年代,不是英雄,沒有親歷。
假如我是個導演,我要拍一部電影,我肯定會拍袁崇煥的故事。雖然,在中國這么長的歷史里面,他算不上最偉大,而且事過境遷,當年他所抗擊的滿人,早就成了我們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員。
但是,他的氣魄,他處在那種風頭浪尖時所表現的英雄氣概,我想這些對于我們現在的人們的教育意義是永遠不會改變的,因為不管世界怎么發(fā)展,那些為了信仰而甘于拋頭顱,灑熱血的人始終都是值得敬仰的。
讓我們把歷史翻回到明朝末頁那個苦難深重的歲月,去看看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一千古以來最大的悲劇的發(fā)生。找到這一原因,對于我們現代人或許也很有啟示。因為像袁崇煥這樣的悲劇,并不是明季所獨有,宋朝的岳飛,清末的聶士誠,乃至抗日烈士張自忠,我們可以發(fā)現,這些人的悲劇或多或少都有袁崇煥式悲劇的影子。
為什么我稱為袁崇煥式悲劇,因為袁崇煥的悲劇最為典型,也最為凄慘。歷史書上,沒有交代岳飛是怎么死的,只說就義于杭州風波亭,但想來不會是凌遲。而且岳飛的死除了朝廷,民間都是很同情的,都是知道他的忠,他的冤枉,但袁崇煥卻要等到被凌遲后100多年由自己的對手來給自己平反。想來是何等的悲哀。
不管怎么樣,我們發(fā)現,袁崇煥式的悲劇,從古到今都不乏其例,所以,我很想仔細的挖掘挖掘袁崇煥的悲劇。我前面說過,我是想看看到底是什么樣的原因導致了這一悲劇的發(fā)生,并希望能對現代有所警示,不要再蹈前轍,讓英雄含恨。
公元一六一七年,也就是明朝萬歷皇帝45年,滿清的奴爾哈赤以七大恨告天,發(fā)兵攻明。次年攻占遼東重鎮(zhèn)撫順。明兵大敗,總兵官張承蔭戰(zhàn)死,萬余兵將全軍覆沒,舉朝震駭。萬歷四十七年,又爆發(fā)了具有決定性的薩爾滸戰(zhàn)役,結果明朝軍隊又是大敗,在以后的日子里,明朝與滿人又打了好幾場大仗,明軍每戰(zhàn)皆敗而且是全軍覆沒的敗。
遼東的局面已經到了幾乎無法收拾的地步,整個明朝朝廷都找不到可以挽回危局的人。因為明朝的制度是文官指揮軍隊,而文官只會做八股文章,對于打仗是一竅不通的。由這些只會寫八股文章的(也許還會做詩)文人,來帶領軍隊沖鋒陷陣,豈有不敗之理。
既然文官帶不得兵,為什么還要讓他帶呢,因為皇帝害怕武將造反。這就是明朝的制度,這也是為什么明朝軍隊沒有戰(zhàn)斗力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就在遼東的局面難以收拾的時候一個廣東東莞人毅然的站了出來,用自己無以復加的勇氣,來承擔起遼東這一危局。這個人就是袁崇煥。
袁崇煥也是個文人,而且是中了進士的高級文人,但他是文人當中的異數,因為他不但作的好八股,而且還很能打仗。這么一個既能打仗,又能作八股的文人,真是明朝皇帝的運氣。
關于袁崇煥的履歷,在金庸的文章里是這樣交代的“袁崇煥,廣東東莞人,祖上原籍廣西梧州藤縣。生于哪一年無法查考。他為人慷慨,富于膽略,喜歡和人談論軍事,遇到年老退伍的軍官士卒,總是向他們請問邊疆上的軍事情況,在年輕時候就有志于去辦理邊疆事務,他少年時便以“豪士””自許,喜歡旅行。”并交代,他是萬歷47年的進士,也就是薩爾滸戰(zhàn)役爆發(fā)那年的進士。
袁崇煥考了幾次進士才考中,可見他也不算是什么文采出眾,而且是個文人,想來也沒什么好武藝。但是,他有一顆異與常人的肝膽,就是憑著這幅肝膽,所以后來在獨守孤城,面對數十倍于己的強敵時能夠坦然自若。
袁崇煥第一次對敵,遇到的就是努爾哈赤——一個中國歷史上繼成吉思汗后最偉大的軍事天才。而且當時雙方的力量對比也很懸殊,袁崇煥僅孤城一座,兵將萬余。
而努爾哈赤是精兵13萬,號稱20萬,當時有滿人不過萬,過萬便無敵的說法,努爾哈赤確是13萬。以身經百戰(zhàn),對初次帶兵;以精兵13萬,對弱旅萬余,戰(zhàn)役的結果似乎應該毫無懸念。
然而,結果很是意外,至少努爾哈赤很是意外,自己此前百戰(zhàn)百勝,所向披靡為什么一座孤城,一介書生卻奈何不得。歷史也將記住這座孤城,因為它成就了一個頂天立地的英雄,這座孤城就是寧遠即現在的遼寧興城,在錦州與山海關之間。
努爾哈赤攻寧遠不克,傷亡慘重,自己也身受重傷,不得不放棄,半年多以后含恨死去。
袁崇煥卻因為寧遠一戰(zhàn),一舉成名。在戰(zhàn)斗當中,袁崇煥把文人儒雅的一面表現的淋漓盡至。當強敵薄城時,他卻與朝鮮使者安坐城樓對弈;當朝鮮使者驚惶失措時,他卻只是淡淡的說了句:“賊來了”。
但是,他畢竟不單單是文人,當情勢危急時,他也放下文人的架子,親冒失雨,受傷也不稍退。寧遠城曾一度險些告破,城內百姓無不抱怨說:“袁崇煥為了自己,害死滿城百姓”,但當強敵退后,同是這些抱怨的城內百姓,扶老攜幼,至袁崇煥門前感激流涕。
我們可以看到,這一前一后,群眾態(tài)度的變化,當然我們不能怪百姓的不識大體,因為你不能要求人人都有那么高的覺悟。螻蟻尚且偷生呢。但我們也可以看到,民意有時候也是盲目的,這種盲目有時候會變得很嚇人,很難以理解。
努爾哈赤死了,袁崇煥的對手換成了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同樣是一個厲害的角色。但是他跟他父親一樣也沒能突破寧遠這一防線,于是他選擇了避開,繞道從蒙古經大漠,克遵化,直趨北京城。
這時候,明朝在北京城里的皇帝是朱由檢,也就是崇幀皇帝。滿洲人打到北京城來了,這位年輕的皇帝嚇得手足無措,即命袁崇煥赴援。袁崇煥知道事關重大,不敢怠慢,派手下趙率教狙擊清兵,(趙率教后來戰(zhàn)死)自己也帶了9000人急急忙忙奔向北京城。誰會料到,他奔向的卻是無盡的深淵。
北京城下,鋪天蓋地的滿洲人,殺生震天。城內是拼死抵抗的明朝戰(zhàn)士,和惶惶然的明朝皇帝以及他的大臣。其實,早前袁崇煥就曾上書,提醒注意,滿洲人可能繞道進攻北京,可是奏折上去,竟如石沉大海。
正在北京城危在旦夕的時候,滿洲人進攻的部隊當中突然響起了:“袁崇煥來了,煥崇煥來了……”的呼聲,結果滿洲人頓時潰敗,北京城暫時保住了,可見當時滿人對袁崇煥的敬畏。
其實,當時袁崇煥手里不過9000人,滿人卻是近20萬,實力相差懸殊,只是袁崇煥的品牌效應,頓時讓滿人失去了戰(zhàn)斗的意志。
皇太極過不了袁崇煥這一關,頓生一計,這一計便是反間計。翻看中國的歷史,我們發(fā)現反間計經常被使用,而且手段并不是很高明,奇怪的是不甚高明的反間計卻屢屢能夠得逞。
同樣,皇太極用的反間計也不高明,至于怎么個不高明法,《袁崇煥評傳》里分析的很詳細,有興趣的可以找來看看,我就不多說。
總之,結果就是,崇幀皇帝中了皇太極不甚高明的反間計,把袁崇煥抓了起來。而且北京城里謠言開始流傳,說滿洲人能長驅直入是袁崇煥引來要逼迫皇帝求和的。大家都罵袁崇煥漢奸。
從袁崇煥被捕入獄,到凌遲處死,前后有8個多月的時間。這么長的時間,卻沒能讓崇幀皇帝清醒過來,也許是清醒過來了,但是卻不愿承認自己的錯誤。
于是,忠臣得以枉死,滿人得以坐大,崇幀皇帝自毀長城,十來年后終于自食惡果,在李自成打進北京時吊死煤山。還留下了“朕非亡國之君,臣乃亡國之臣”的千古名言,果如是乎?未必,未必。
我不覺得崇幀皇帝殺袁崇煥,僅僅是因為中了反間計。因為,他有那么多時間去思考,去醒悟,但是經過了那么久的時間后卻做出如此愚蠢的決定,實在讓人費解。不過,歷史上錯殺功臣的,崇幀皇帝算不得第一人。
南北朝時,劉宋的宋文帝劉義隆生病了,害怕自己死了后大將檀道濟造反,便殺死了他。檀道濟被殺前把頭巾扔在地上憤憤的說:“這是毀去你自家的長城”。自毀長城的例子,在中國實在太多。
宋文帝殺檀道濟,是因為檀道濟功高震主,還好解釋。那崇幀皇帝為什么殺袁崇煥呢,前面說了,“中計說”是解釋不了的。兔死狗烹,也得兔死后,何況那時候強敵在側,分明是只活脫脫的猛虎。在這個時候,殺掉唯一一個能夠低擋強敵的良將以自速其死,這是什么樣的心態(tài)。
崇幀皇帝做的事情還真令人費解。我想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因為滿人進逼北京,皇帝惱羞成怒,于是要找人出氣。
皇帝的做法讓人費解,民意更是讓人驚愕。袁崇煥刑前北京城里的老百姓都沖上去嘶咬,以至于咬到了內臟,還出銀子買袁崇煥的肉來吃。
魯迅小說《藥》里面,華老拴要買夏瑜的鮮血染紅的饅頭去治兒子的病,那是迷信。而這個時候,老百姓要吃袁崇煥的肉卻是因為憤怒,同樣是為國為民的人,下場何其相似!
事情過了好幾百年,但是每次想起中國歷史上有如此驚駭得一幕,心里都莫名的悲哀。不得不感嘆,任何時候,做英雄真的好難。
【袁崇煥式的悲哀哲理文章】相關文章:
哲理文章的哲理故事10-07
同學的哲理文章10-07
生活哲理文章10-12
關于富有哲理文章01-29
翻盤哲理文章10-07
經典人生哲理文章10-06
關于朋友的哲理文章10-06
生活勵志的哲理文章11-02
工作勵志哲理文章11-02
人生哲理文章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