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偷自行車的人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偷自行車的人觀后感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觀后感了。那么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偷自行車的人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偷自行車的人觀后感 篇1
無比壓抑的心情看完了《偷自行車的人》,不僅僅因為黑白的畫面,緩慢的節(jié)奏,更因為人物的命運和生活的無奈。影片中的父親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工作,變賣掉家里所有值錢的東西買來一輛自行車(這是新工作的硬性條件),準備開始新生活?墒枪ぷ鞯牡谝惶,自行車就被偷了,萬般無奈,父親和兒子找遍羅馬的每一處角落最終一無所獲。最后父親在偷一輛自行車時被當場抓獲,也被兒子親眼看到,父親留下了悔恨和痛苦的淚。
一個簡單得能用一句話講述完的故事,卻讓我好幾次忍不住淚水模糊了眼眶。特別觸動我的一句話是父親說“你根本不知道,這對我來說意味著什么!”這讓我想到了老舍筆下的駱駝祥子,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們,當自己的每日的食糧、脆弱的尊嚴、甚至養(yǎng)活一家人的沉重的責任,都壓在一輛車之上時,它的失意味著一切的失:是生活支柱的轟然倒塌,是美好生活的驟然落幕,更重要的是,是那如同一束光的希望在心底的突然熄滅,看這片子,我感受到的是極度的壓抑和揪心。父親極痛苦的走街串巷的尋找自行車,每一次都落空,都如同重重的一擊,絕望寫在了他的眼神里?勺詈螽斪约和弟囄此,又被人放走,兒子重新拉起他的手時,這個大男人哭了,我也哭了,我想,此刻,這位父親,是因為兒子溫暖的小手,握住了自己脆弱而又不得不堅強面對生活的痛苦而悔恨的`心。
看影評,才得知這是意大利新現(xiàn)實主義電影的經(jīng)典之作。群眾演員、記錄性、長鏡頭、實景拍攝,反映了意大利二戰(zhàn)前后貧窮、百業(yè)待興的社會景況:工廠、當鋪、二手交易市場、街頭、簡陋的房屋、教堂,有人說,比人物更有詩意的是德·西卡鏡頭中的城市影像。這樸素不過的生活本身具有真正震撼人心的力量。
想到嚴歌苓在接受名人面對面訪問時說,面對同一部作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VERSION。對于我這樣一個習慣于看故事看人物,凝神于人物的表情語言與動作的人,才發(fā)現(xiàn)背景和生活本身也是一道很有美感的風景線~
偷自行車的人觀后感 篇2
早就聽說《偷自行車的人》是一部經(jīng)典影片,一直想找來看看。今晚有空就把它找出來看了。
電影講述了二戰(zhàn)之后的羅馬,人們生活得艱難。電影的男主人公就是這樣,失業(yè)兩年后,好不容易得到一份工作,可是這份工作必須要有自行車才行。于是他的妻子就當?shù)袅俗约旱募迠y床單,給他買了一輛自行車。男主人公憑借著自行車順利的得到了這份工作,從此他們就有指望了?墒巧畈⒉豢偸沁@樣幸運,在男主人公工作的第一天,自行車就被偷了。此后,男主人公就帶著自己的小孩開始找自己的車。在這個過程中,也反映出了當時羅馬的一些人的生存現(xiàn)狀。結局是找到了偷車賊,卻因為證據(jù)不足無法逮捕,也追不回自行車了。絕望之余,男主人公也想偷別人的車了,只是被發(fā)現(xiàn)了,失主因為他小孩的原因,就沒有再追究了。最后男主人公牽著自己孩子的手慢慢消失在人群中。
看完電影感覺有些壓抑有些憂傷。戰(zhàn)后的社會,人們的生活太不容易了。沒有工作,人們面臨巨大的生活壓力,完全可能做一些違法的事。面對生存,道德可能就被置于一旁了吧。一輛自行車,其實就是一種希望,有工作了,生活就會慢慢好起來的。所以男主人公才會那樣努力發(fā)瘋的去找,以至于有時候他都忽略自己的孩子了,甚至還去向自己本來不信的神婆尋求幫助。
生活處處都是現(xiàn)實,今天依舊如此。學習、工作、房子、家庭關系、工作關系,人們面對各種壓力,疲于奔命已經(jīng)無暇憧憬。就像男主人公在人們都在做禮拜的時候,一心只想從那個乞丐口中知道偷車賊的下落。在面對生存大事的時候,誰還有閑情去憧憬,去信仰。
即便如此,影片中還是有一個非常純真、善良的形象,那就是一直跟著父親找車的男孩。真的.特別喜歡那個男孩,可能電影這樣安排,就是要讓小孩于其他人形成對比吧。當他們因為太喧鬧被趕出禮堂的時候,他對著主做了一個道歉的動作,他還問父親為什么不讓那個乞丐喝湯,他的眼睛澄澈透明,好一個男孩!
男主人公極可能因此丟掉工作,未來的一切都是未知的,我希望最后都會好起來。
偷自行車的人觀后感 篇3
正在看一部電影《偷自行車的人》,我倒并沒有像影片介紹寫的那樣感到親切,反而感到一種莫名的焦慮,我想它引起了我對生活的焦慮。我應該承認它和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很接近,它讓我想到我的生活中忽略了的東西,將我周圍的人的生活強行推到我的面前,但是它們并不令人愉快,我的心情比那個失去了生計的來源——自行車的主人公好不到哪去。
頓時一幕幕畫面充斥在我的腦海,千百種念頭在我心中翻滾。我常常因為做一件不同的事、見一個不同的人而進入不同的.心境,那么什么是我呢,哪個狀態(tài)是真實的存在呢?唉,熱愛秩序,但是它似乎很容易就會失去。那么我就該愉快地參與到那個我感到無法把握的游戲中去,讓它隨便把我置于怎樣的心境中嗎?就該解除對我的思維活動的控制和引導嗎?
是的,我們對于不熟悉的事物會感到恐懼,是它導致了不寬容嗎?我覺得如果現(xiàn)在把我的思想刻板地搬到紙上,而不加以整理,你看到的就會是另一種風格了,但是為什么不能那么做呢,甚至不讓我們嘗試一下,我們的規(guī)則一直在妨礙我們的創(chuàng)造,一直在束縛,一直使我們對出格感到隱隱的擔憂。我擔心的只是我的文字跟不上思維的速度。
要一邊進行豐富的聯(lián)想一邊用文字表達出來這可能嗎?我想到我們的行動有這樣的區(qū)別,一種是不計后果、不加掩飾,直白坦率的流露,另一種是在自身的想象中預見到我們的沖動付諸實施的情景,擔心別人會怎么想,評價它是否符合某種規(guī)范,然后決定是否讓它發(fā)生,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他只能虛偽一下了,而且這種情況越多,他就越不舒服,也越討厭和別人的交往,難道不是這樣嗎?那些人類中的出眾者,或者只是與眾不同者,如果任憑自己的沖動變成行動,肯定會做出許多出人意料的事、說出許多出人意料的話,為自己添上很多麻煩,因為很少有人能正確評價,在習慣的作用下,他們干脆沉默了(如果他們的行動奢求別人的回應,那么就不該做,如果不需要別人的回應做做也無妨)。比如一個烈士在就義之前慷慨陳詞,如果聽眾都是麻木的人他還有說的必要嗎,又或者只是想著這句話能流傳的廣些,流芳后世?只要我們的沖動被壓抑,都是對自己有損的,不壓抑也許會損害到別人,可是有時不用受罰,那么那些暴露狂其實是在損人利己,而那些做事不去考慮別人想法的人就是頂幸福的了。
我們的教育中總是被訓練,符合某種要求,但是要我說,只要絕對的自由他就能做到最好,任何一種天性大自然都不會說是缺點,但是我們要追求某些具體的目標,那么凡是有礙于目標實現(xiàn)的就是缺點了,而大自然又沒有對我們要求些什么。并且我感到所有的能力都無所謂好壞,但是卻常聽人說某些情況下我們要抑制某種能力,如果我們不知道什么時候使用什么時候抑制它,也不會給人帶來幸福,是的,因為那些都涉及到了社會性的對人限制的因素。
【偷自行車的人觀后感】相關文章:
偷影子的人讀書筆記02-19
偷影子的人讀后心得09-01
《騎自行車的人》教案03-05
偷影子的人心得體會05-01
偷影子的人讀書筆記15篇08-28
偷影子的人讀書筆記三篇03-07
偷影子的人讀書筆記(精選27篇)09-30
《偷影子的人》讀書筆記(通用42篇)07-08
關于偷影子的人讀書筆記(通用32篇)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