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科學教案9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9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科學教案 篇1
設計意圖:
利用玩具引導孩子科學地探究其中的奧秘,這不失為一種好的學習方法,它能激發(fā)幼兒強烈的探究欲望,并能讓幼兒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認識到科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本活動通過兩次實驗,不僅使幼兒了解打氣筒的構造及作用,而且更還使幼兒樹立了“用事實說話”的科學探究精神。
活動目的:
1、在實驗中了解玩具打氣筒的構造及其作用。
2、學習記錄實驗結果,并樂意在集體中表達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1、能拆裝的玩具打氣筒人手一個。
2、記錄紙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1、 出示拆卸的玩具打氣筒,提出嘗試要求。
2、 幼兒預測、實驗、討論。
1)教師提問:打氣筒上有兩個不同顏色的口子,打氣管應接在哪個口子上呢?
2)幼兒預測,并記錄預測結果。
3)幼兒實驗并記錄實驗結果
4)師幼共同探討實現(xiàn)結果:打氣管應接在哪個口子上呢?你猜對了嗎?(出氣孔)
3、 教師再次提出問題,幼兒預測、實驗、討論。
1)教師提問:另外這個口子有什么用呢?假如我們把這個口子堵起來,打氣筒打起氣來會怎么樣呢?
2)幼兒預測。
3)幼兒實驗,并記錄實現(xiàn)結果。
4)師幼共同探討實驗結果:這個口子堵起來行嗎?為什么不能把它堵起來?(進氣孔)
4、幼兒正確使用打氣筒給氣球打氣。
5、 師幼共同收拾活動場地。
科學教案 篇2
毫米的認識
教學目標:
1、 在經歷測量的過程中感受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明確毫米與厘米間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2、 在操作中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
3、 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初步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準備:連接網絡、一盒自動鉛筆的筆芯;學生每人直尺一把、一角硬幣一個(或一張卡)
參考課件:xx
教學過程:
一、感受毫米產生的過程
1、用手比劃:1米 1厘米 10厘米
2、小組比賽,估計數學課本的長、寬、厚。(記錄估計值→反饋估計值→“怎樣驗證?”)
3、分組測量,驗證估計結果。(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測量值→全班交流)
4、評議學生記錄方法,引出“當測量長度不是整厘米數時可以用毫米表示!<課題:毫米>
二、認識“毫米”與“厘米”的關系
1、“毫米”是個多大的長度單位,你能把它介紹給大家嗎?(學生介紹)
2、1厘米=10毫米:在直尺上數給同桌瞧瞧→課件演示(可選0到刻度1,也可選其它相鄰的兩個刻度)板書刻度關系式。
3、還可以這樣介紹:2厘米=()毫米 50毫米=()厘米()厘米=()毫米
三、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1、用手比劃出1毫米,與直尺上的1毫米對照;再與同桌比比,看誰比劃得準。
2、找找生活中什么物體的長或寬或厚度大約是1毫米?(預設:1分硬幣、電話卡的厚度等)
3、從課本中數出幾張,捏緊后的厚度約為1毫米?(先估計,再驗證)
4、測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單位?(預設:降雨量、自動鉛筆的筆芯等)
5、用手勢表示出1毫米、5毫米、10毫米、100毫米的長度。
四、小結
1、你學到了什么?
2、再次測量,準確讀出我們數學書的`厚度,以及長度和寬度。(不同的記錄方法)
3、課外延伸:毫米的英文寫法——mm
在河南鄭州被發(fā)現(xiàn)的世界上最小的書,長約25毫米,寬約19毫米,厚9毫米。(請用手比劃,可以借數學書的一角進行比較)
五、練習鞏固:
書P3:“做一做”。
書P5:1、2。
六、作業(yè):《課堂作業(yè)本》P1~2。
板書設計:
長 寬 厚
估計值:
測量值: 1厘米=10毫米
回家作業(yè):找找生活中更多的用毫米作單位的物品,記錄下來。
調查今年七月份杭州地區(qū)的降水量是()毫米。
教學后記:
[2]分米的認識
教學目標:
1、經歷測量、計量的過程中感受分米產生的實際意義,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明確1分米=10厘米,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2、操作中會用分米作單位進行測量。
3、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簡單的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初步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準備:學生每人直尺一把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意圖:
隨著電話號碼的普及,電話號碼在孩子生活中隨處可見,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方便,因此設計了此次活動《電話》。旨在滿足孩子對電話的興趣和用途。
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使孩子初步了解電話的外形構造和功能以及電話與人們日常生活對的密切關系。
2、知道如何使用110、120、119等急救電話,明白這些電話的重要性,平時不能隨便亂打。
活動準備:
1、電話2部,手機1部。
2、110、120、119電話號碼卡片各1張;警車、救護車、火警車圖片各1張。
活動過程:
1、猜謎語引起孩子的興趣。
師:“叮鈴鈴,叮鈴鈴,這兒說話哪兒聽,兩人不見面,說話聽得清”小朋友動腦筋猜一猜,這是什么?(電話)
2、出示電話、手機引導孩子觀察電話的外形構造,學會正確使用電話。
師:電話是什么樣子的呢?(有數字、聽筒、話筒、電線)手機沒有電線。
小結:電話有不同的顏色,不同的形狀,但都有數字、聽筒、話筒、電線等組成,這樣才能相互通話。
3、電話在生活中的用途。
師:你們家有電話嗎?(有)你打過電話嗎?(有)師:你給誰打電話?是為什么事打電話?(問候、祝賀、詢問、聯(lián)系、請求幫助)
4、遇到危急時你會打什么電話求救。
(1)當你走失了,迷路了,或者遇上壞人,你會打什么電話求救(110出示)(2)當你發(fā)現(xiàn)失火了,要打什么求救電話?(119)(3)當家里有人病了,暈倒時,要打什么電話求救?(120)
5、玩配對的游戲:應該打什么電話(發(fā)給孩子人手一份卡片)。
師:現(xiàn)在請小朋友看看圖片里發(fā)生了什么事,然后應該打什么電話求救,幫他們正確連線。
6、模擬急救現(xiàn)場打電話求救,初步學會說出自己的家庭地址。
。1)首先會正確撥打求救電話110、120、119(2)會簡單明確地回答現(xiàn)場的問題,會完整的.表達事情
7、知道不能隨便亂打急救電話。
8、小結:我們的生活離不開電話,今天我們學會了打求救電話110、120、119,也知道這三種求救電話是在危急的時候才能打,沒有危急時是不能隨便亂打的,希望小朋友一定要記住。
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了解磁鐵的一些基本特性,產生繼續(xù)探索的欲望。
2、愿意記錄實驗結果并與同伴交流。
3、初步了解磁鐵的廣泛作用。
活動準備:
1、幼兒(幼兒食品)自己認為能被磁鐵吸住的各種物品2、磁鐵記錄板、紙、筆3、教師準備的能被磁鐵吸住的物品:如剪刀、鐵夾、鐵釘、回形針、圖釘等。
活動過程:
一、導入:
通過一些有趣的演示(如紙娃娃在玻璃上跳舞)引起幼兒進一步探索的欲望。
二、介紹自己準備的材料。
師:剛才,我們在玩磁鐵的時候發(fā)現(xiàn)磁鐵能使紙娃娃在玻璃上自由地跳舞,真是神奇,磁鐵的本領可真大呀!小朋友們都找來了許多認為可以被磁鐵吸住的東西,請介紹一下好嗎?
幼兒逐個介紹。
三、做實驗并記錄實驗結果。
這些東西真的能被磁鐵吸住嗎?等一會兒你們來試試。老師這里也準備了一些東西,你們試過自己準備的東西后,也可以試試老師準備的東西,別忘了把你做的每個實驗記錄下來。
幼兒操作,教師關注他們的表現(xiàn)表達,如請幼兒說說發(fā)現(xiàn)了什么,是怎樣記錄的,有的孩子畫“o”表示物體能被磁鐵吸住,畫“x”表示不能被磁鐵吸住。
四、交流實驗結果。
師:你們發(fā)現(xiàn)什么東西能被磁鐵吸住?并展示幼兒介紹自己的實驗結果,老師把能被磁鐵吸住的東西擺在桌子上,并告訴幼兒,這些東西都是金屬物品。
五、情境表演。
讓幼兒運用磁鐵的作用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如:幫“奶奶”找掉在地上的針;幫“媽媽(媽媽食品)”取瓶中的圖釘;玩“釣魚”游戲等,進一步了解磁鐵的基本特性。
六、延伸活動。
在生活中尋找磁鐵的朋友,進一步了解磁鐵的廣泛作用。
師:做了那么多的實驗,我們發(fā)現(xiàn)易拉罐、圖釘、鎖、剪刀、回形針等都是磁鐵的朋友,都能被磁鐵吸住。你們知道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什么東西也是磁鐵的朋友呢?那些東西里用到了磁鐵?磁鐵在這些東西中是做什么用呢?
幼兒回答。
教師總結談話。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探究:
1、通過學習,使學生知道土壤主要是由空氣、水、黏土、砂、腐殖質等成份構成的。
2、在探究問題土壤中有什么時,能獨立思考發(fā)表意見,個人或小組能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方案。
知識:
1、在教師的指導下,小組合作完成研究土壤成分的實驗。
2、會記錄探究活動中觀察到的現(xiàn)象,根據事實資料研討問題,得出結論。
情感:通過討論,知道土壤對植物及人類的作用,大致知道怎樣保護土壤,樹立愛護土壤環(huán)境的意識。
教學重點:
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是由空氣、水、黏土、砂、腐殖質等成分構成的。
教學難點:
在實驗中能自己提出問題,并能進行實驗研究。
教具準備:
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
課 時: 2課時
課時1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問:同學們,土壤是動植物、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大家在哪些地方見過土壤?對于土壤你有哪些了解?學生自由交流。
問:對于土壤,你想研究些什么?啟發(fā)學生提出有關土壤的問題。
問:土壤是由哪些物質構成的呢?這一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探究問題:
土壤主要是由什么成份構成的?
三、作出預測
問:根據你平時的了解,你認為土壤里都有些什么?
學生:水、空氣、雜質、化肥、泥土、砂等。
四、室外觀察、采集土壤。
問:要想清楚地了解土壤的成分,最好的辦法是什么呢?采集土壤需要些什么工具?應該注意什么?
學生準備:鐵锨、小鏟、小桶等。
五、室內探究。
思考:土壤中是否有剛才談到的物質呢?怎樣才能弄清楚?你能想出多少種研究方法?
學生:用手捏、手是濕的,說明土壤里有水……
師:按照你們想到的方法,去研究土壤中到底含有哪些物質,看能有哪些發(fā)現(xiàn)。
學生:填寫活動報告單
學生開展探究活動。
匯報:你采用什么方法,觀察到了什么現(xiàn)象?
講述:那些死去的動植物腐爛后變成了腐殖質。
啟發(fā)學生思考:除了這些研究方法,還能用哪些方法對土壤進行研究?
用火燒,土壤中會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
課時2教學過程:
一、研討問題,通過以上的研究,你知道了土壤中都有哪些成分?
1、整理實驗中觀察到的現(xiàn)象。
實驗方法 觀察到的現(xiàn)象
捏土壤 手是濕的
把土壤放入水中 有氣泡冒出(空氣)
攪拌水中的土壤 土壤分幾層,上層黏土,下層砂
燒土壤 有燒頭發(fā)的味道(腐殖質)
2、根據學生對土壤成分找到的多少進行評價。
二、拓展延伸
1、土壤中除了這些成分外,還有別的物質嗎?
目的`:
(1)激發(fā)學生進一步探究土壤秘密的興起。
。2)引導學生談談土壤中污染物的問題。
2、土壤中的這些垃圾袋、廢電池對土壤有什么影響?
3、土壤是植物的“家”,我們應該怎樣保護土壤呢?學生充分交流后,教師適當介紹“保護土壤小知識”。對于學生在教學活動開始提出的其他問題,留作學生課外研究作業(yè)。
三、課后練習
1、土壤的成分有 等。
2、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土壤中含有空氣的?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自制酸奶證明細菌的存在。
2.能夠通過收集資料,模擬細菌的繁殖來探索細菌的特點。
3.學會一些防止病菌傳播的方法。
知識與技能
1.認識細菌的主要特點和對人正反兩方面的作用;
2.知道酸奶是有乳酸菌發(fā)孝而變成的;
3.學會對有害細菌的預防措施。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愿意與同學合作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所學知識。
2.通過搜集資料,能更好的學習知識。
3.關心科學和人類相關的社會問題。
4.體驗科學技術進步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好處。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粉筆灰、黃豆、試驗記錄紙、紙杯。
學生準備:做好的酸奶、課前收集的各種細菌的資料、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一、學習制作酸奶的方法
1.師:你們吃過酸奶嗎?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嗎?誰能說?
2.學生交流吃酸奶的感受并猜測酸奶是怎樣做成的。
(讓學生提出各種可能性,教師不做任何評價;提醒學生回去觀察酸奶瓶上的配料表,或許會有所發(fā)現(xiàn))
3.教會學生學習動手做酸奶的'方法。
(1)介紹做酸奶的方法:
、僭阱伬锓湃胍恍r牛奶,再加一些白糖,煮開幾分鐘。
、谙颈乇蜕鬃。(可用開水燙一燙)
、鄞D汤鋮s到35℃—40℃的時候,把鮮牛奶倒入自消過毒的保溫杯,并往里面加入適量的酸奶,仔細攪勻,并蓋上蓋子。
④保溫8個小時后,酸奶就做成了。
4、強調
制作酸奶時需要注意兩個條件:一是溫度,保持在35℃—40℃左右;二是衛(wèi)
生,所有的器皿要進行消毒處理。自制的酸奶要放入冰箱冷藏,不要存放太久。
二、布置作業(yè)
1.制作酸奶,下次帶來和大家一起品嘗。
2. 為什么鮮奶會變成酸奶呢?回去查找相關的資料,下次交流.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一、組織學生開展酸奶品嘗會
1.師:上節(jié)課,同學們回家后親自做了酸奶(板書課題)。今天,同學們帶來了親自做的酸奶,真了不起!下面我們就舉行一個酸奶品嘗交流會。
要求:在酸奶品嘗交流會上,你可以品嘗其他同學做的酸奶,了解他是怎么做成的,并且要選出你認為最好喝的酸奶。
2.學生分組進行品嘗并交流。
3.全班匯報并交流。
4.質疑問難:在做酸奶和品嘗酸奶的過程中,你產生了哪些感興趣的問題?
5.學生提出問題。(教師把學生的問題寫在黑板上)
二、認識細菌及酸奶形成的原因
1.教師指導并幫助學生確定研究問題:為什么牛奶會變成酸奶?
2.學生針對問題討論并猜測。
3.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整理通過網絡、書本收集有關細菌的資料。
4.學生進行組內交流,然后每組選出代表進行全班交流。
5.民主評議小組研究情況。
6.教師小結:
(1)細菌的基本形態(tài)特點及分布;
(2)細菌的繁殖;(二分列繁殖)
(3)細菌與人和自然界的關系。
7.模擬細菌的繁殖試驗:
介紹模擬細菌繁殖的實驗,并讓學生說出試驗中各種物品環(huán)節(jié)模擬的是什么?
進行試驗,試驗到細菌繁殖到第八代。
預測第二十一代細菌的數量。
填寫試驗紀錄,匯報實驗后的結論和感受。
8.討論和交流:1.酸奶是怎樣制成的。
2.你能說出那些細菌有用、那些細菌有害?
三、了解沒有細胞結構的病毒
1.講述:下面老師再告訴大家一個秘密,動物、植物和我們前面所研究過的微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你知道嗎?在微生物大家族中,還有一種沒有細胞結構的成員,它就是病毒。
2.談話:你聽說過“非典”和艾滋病嗎?它們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3.學生看教材插圖認識形形色色的病毒。
4.提問:你對哪種病毒比較熟悉?不妨向同學介紹介紹。
5.學生交流。
6.教師小結:病毒個頭很小,有的病毒,幾千個拼接起來才有一個細菌那么大。病毒單獨存在時,不會生長、繁殖,像一個沒有生命的非生命體。然而,一但侵入其他生物的活細胞中,就能夠生長繁殖,對生物體產生很大的影響。比如,麻疹病毒等。病毒比細菌小得多,有的病毒,幾千個拼接起來才有一個桿菌那么大,所以,一般只有用電子顯微鏡才能看到它。
6.談話:你還知道哪些危害人類健康的病毒?
四、認識病菌的傳播途徑及預防措施
1.提問:病菌是通過什么途徑侵入人體的呢?
2.學生猜測。
3.模擬病菌通過皮膚接觸傳染的活動:一位同學用沾粉筆灰的手和第二位同學握手,依次傳遞下去,粉筆灰就傳給了握過手的同學。其實有些病菌的傳播也是這個道理。
4.討論:還有什么其他途徑會使病菌沾到你的手上?我們應該怎么預防?
5.學生交流。
6.談話:除了皮膚接觸以外,還有哪些途徑會使病菌侵入人體?
7.教師補充介紹有關病菌傳播途徑的資料。
8.教師介紹幾種常見的病菌預防方法。
科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通過觀察了解太陽光的組成,知道白光是復色光
2.知道不透明物體的顏色和透明物體的顏色的成因能力培養(yǎng)
3.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思維 知識遷移和應用概念認識新事物的能力,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科學思想:
通過觀察白光色散實驗,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尊重科學、依靠科學的科學思想.
科學品質:培養(yǎng)學生求實、創(chuàng)新、嚴謹、合作的科學品質
科學方法:指導學生學會實驗探究 觀察分析 比較等方法
[教學重點]
1.光的色散的觀察和分析
2.物體的顏色
[教學難點] 物體的顏色
[教學過程設計]
引 入:觀看彩虹的'照片,學生討論彩虹是怎樣形成的?
學 生:是水把光分成七種顏色,形成彩虹
介 紹:1666年,牛頓用三棱鏡將太陽光分成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
1.光的色散
。1)白光是由多種色光混合而成的
。2)單色光:不能再分解的光
復色光:由單色光混合而成的光
2.看不見的光
(1)紅外線(家用電器上的遙控器,可發(fā)出紅外線)
(2)紫外線(消毒滅菌,鑒別紙幣的真?zhèn)危?/p>
3.物體的顏色
書P.24思考題,課前請同學回家做實驗,課堂上討論結果,得出結論
(1)透明物體的顏色是它能透過的色光的顏色
。2)不透明物體顏色跟被它反射的色光的顏色相同,吸收跟物體顏色不同的色光
(3)物體呈現(xiàn)黑色說明它能吸收各種顏色的光,物體呈現(xiàn)白色,說明它能反射各種顏色的光。
4.三原色
。1)色光的三原色:紅,綠,藍
紅+綠+藍=白
藍+紅=紫
紅+綠=黃
藍+綠=青
(2)顏料的三原色:紅,黃,藍
布置作業(yè):
課后練習題
科學教案 篇8
第一章 生物科學和我們
【情景點擊】
【課程目標】
1.嘗試說出人類健康面臨的挑戰(zhàn)。
2.舉例說出生物科學與社會的關系。
3.說明學習生物科學需要正確的方法。
4.嘗試像科學家一樣實驗。
【自主預習精細梳理】
1.人類面臨的問題之一:健康問題
。1)癌癥是人類健康的殺手,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和化學因素,都可能導致癌癥的發(fā)生。
。2)癌癥的預防措施
、俦苊饨佑|物理、化學、病毒等各種致癌因子。
②增強體質,保持心態(tài)健康,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3)高發(fā)病率和高死亡率的傳染病
、侔l(fā)病率較高的傳染。阂来螢椴《拘愿窝、肺結核、痢疾、淋病、麻疹、傷寒及副傷寒、梅毒、瘧疾、出血熱、猩紅熱等。21世紀教育網版權所有
②病死率較高的傳染。阂来螢榭袢、艾滋病、白喉、新生兒破傷風、流腦、鉤端螺旋體病、炭疽病、乙腦、霍亂、出血熱等。21教育網
2.生物科學與社會:基因診斷和基因治療
(1)對于缺乏有效治療手段的遺傳病,可通過對胎兒進行產前基因診斷,并對確診患病的胎兒實施人工流產,從而避免遺傳病患兒的出生。
(2)基因治療是治療遺傳病的新途徑,其基本原理是采用轉基因技術將帶有治療作用的基因(目的基因),導入患者的受體細胞中,體外培養(yǎng)使其增殖,然后輸回患者體內,以糾正或彌補缺陷基因帶來的影響;或將目的基因通過載體直接送入人體內受體細胞中,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思考】有些糖尿病是由于基因(遺傳物質)突變引起胰島素分泌不足,引起血糖濃度高于正常水平,從而形成糖尿,目前一般采取注射胰島素的方法暫時緩解,但一段時間后血糖又會升高,如何根治?
提示:采取基因工程的方法把健康基因導入胰島細胞,即基因治療。
3.21世紀生物科學發(fā)展的大趨勢
對生命現(xiàn)象與生命本質的研究不斷擴大、深入,向微觀和宏觀、最基本和最復雜的兩極發(fā)展。
4.生物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法是生物學研究的基本方法。許多生物現(xiàn)象及規(guī)律都是通過科學的實驗法而被發(fā)現(xiàn)的.。實驗法要遵循一定科學過程,通過雷迪→尼達姆→斯巴蘭扎尼→巴斯德的實驗,不但能體驗到生物科學的研究方法,而且更能感受到實驗法是挑戰(zhàn)偽科學最有力的武器。
5.生物科學的探究過程
研究生命科學的程序包括觀察、假設、實驗、對假設的進一步修正,得出結論、進一步地觀察、進入下一個認識周期。在嘗試像科學家一樣實驗的過程中,特別注意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的問題。
(1)觀察:用一種或多種感官去收集有關這個世界的信息。觀察有時需要使用一些輔助儀器,如光學顯微鏡、電子顯微鏡。
。2)測量:對被測量的對象用比較精確的數據加以表示。
。3)實驗設計:預測技能實際上是根據現(xiàn)有證據和既往實驗對將來的事件作出的推論。由于預測只是推論的一種,所以可能出錯,必須通過巧妙設計實驗來檢驗預測的正確與否。在設計實驗時,特別注意遵循單一變量原則、對照原則、平行重復原則、等量原則等。
。4)收集數據和分析數據:把分類、觀察或測量得到的內容如實地記錄下來的過程叫做數據收集。運用數學知識整理、分析、歸納各種數據,可能會發(fā)現(xiàn)事物的內在規(guī)律,得出獨到的見解,并通過實驗報告的形式與他人交流。
。5)安全實驗:科學實驗需要確保實驗安全。只有完全理解并能自覺遵守實驗安全規(guī)則才能確保實驗安全。
【思考】巴斯德的實驗最精巧的一個方面是什么?
提示:將玻璃瓶頸拉成彎曲的鵝頸狀,如圖。好處是:瓶子雖未密封,卻可以保持無菌。
科學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對影響小車在斜面上、平面上運動的因素作出假設;
2.能夠根據假設設計實驗進行驗證;
3.能夠使用“控制變量”的方法搜集證據;
4.能夠測量小車通過給定距離所需的時間;
5.能夠通過測量、搜集、記錄數據,并選擇有效的數據支持證據。
科學知識:
1.知道小車從斜坡上滑下,向前沖出去的距離與什么有關;
2.知道小車行駛的快慢與什么有關;
3.認識到“控制變量”是一種搜集證據的重要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體會反復實驗獲取可靠測試結果的重要性;
2.意識到科學技術在解決日常工作、生活問題中所起的作用。
教學準備:
1.小車、各種木板(有長短不一的,有表面光滑程度不一的,有相同的)、尺子(或皮卷尺)、墊木塊等。
2.小車、尺子、墊圈若干、計時器。
教學活動:
一、復習導入
1.上一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物體的運動方式,請同學們說說你知道了哪些運動方式?(學生自由說)
2.教師用小車在木板上滑動,讓學生觀察,問:小車的運動方式是什么?
。ń處熞龑В很囕喓蛙噹倪\動是什么方式?)
二、觀察并提出假設
1.師做小車從斜坡滾動實驗,讓學生觀察。
2.師質疑:小車從斜坡上沖下來,向前沖出去的距離與什么有關?
學生作假設,教師適當板書:
。1)與坡度有關,坡度越大,沖出去越遠;
。2)與斜坡長短有關,斜坡越長,沖出去越遠;
。3)與坡面有關,坡面越光滑,沖出去越遠;
(4)與車子重量有關,車子越重,沖出去越遠;
(5)與車型有關……
。6)與輪胎有關……
(注意:此處讓學生自行假設,學生假設的內容可能會很多,教師要注意選擇所作的假設,要盡量適合所準備的材料能夠操作驗證)
三、實驗驗證假設
1.師:我們采用什么方法來驗證我們的假設呢?請同學們討論一下。(學生討論交流)
2.集體交流,教師指導
(注意:教師要根據所準備好的材料讓學生討論交流在課堂上可以實驗驗證的假設,讓學生暢所欲言,教師加以方法上的`正確指導,尤其要讓學生知道每種實驗哪些是要變化的,哪些應該不變?教師可以利用課本第37頁下圖所提供的實驗報告記錄讓學生逐一討論各種實驗時應保持不變和需要改變的條件。)
3.學生分組進行不同實驗,領取相應材料,并完成實驗報告,師巡回指導。
(教師要指導學生多做幾次,以防數據出現(xiàn)的偶然性,數據測量時要做到認真、準確、記錄真實)
4.學生分組匯報實驗結果,讓全體學生弄清小車沖出去的距離與什么有關
5.布置課后任務:同學們,我們剛才做了一些實驗去驗證了我們的假設,但還有一些假設我們還沒驗證,課后同學們如果有興趣,可以選擇一些假設自己設計實驗來驗證,并做好記錄。(教師課后可作適當指導)
四、研究影響載重汽車行駛快慢的因素
1.我們研究了影響小車從斜坡上沖出去的距離因素,現(xiàn)在再讓我們來研究一輛載重汽車行駛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
2.學生作假設,教師適當板書:
與動力有關,動力越大,走得越快;
與路況有關,路況越好,走得越快;
與貨重有關,貨物越輕,走得越快;
3.實驗驗證:
。1)師:我們采用什么方法驗證我們的假設呢?請同學們討論一下。(學生討論交流)
。2)集體交流實驗方法,教師指導。
(提醒學生汽車的動力可用加墊圈的方法,如課本第39頁上圖所示,定好起點和終點,確定好行駛距離,指導學生使用計時器,用好計時器。)
。3)學生分組實驗,并完成實驗報告,師巡回指導。
。4)學生分組匯報實驗結果。
4.布置課后任務:剛才同學們提出了許多假設,但有些假設我們還沒去驗證,課后也請同學們選擇一些假設去做實驗驗證,并做好記錄。
五、總結:
今天我們做了兩大項的研究:一、研究了小車從斜坡上沖出去的距離與什么有關;二、研究了一輛載重汽車行駛的快慢與什么有關。通過學習我們已經有了清醒的認識,更學會了從提出問題到作出假設,再設計實驗驗證,并總結得出結論的科學研究方法。希望我們同學能在以后的科學學習中不斷運用這種方法來研究,以進一步提高我們的科學認識和科學研究能力。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經典]科學教案09-02
科學教案(經典)09-26
【經典】科學教案08-31
科學教案(精選)10-29
科學教案【經典】10-19
科學教案07-20
(經典)科學教案08-01
科學教案(精選)08-14
【精選】科學教案07-29
科學教案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