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科學教案集合六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科學教案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科學教案 篇1
教 材 :河北省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科學》五年級(上冊)
教學目標 :
1、科學知識:通過實驗操作活動,使學生認識冷水和熱水“相遇”之后,熱是怎樣傳遞的。
2、科學探究能力:通過實驗的操作和分析曲線圖,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分析的能力和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能與其他同學交流自己的感受及對實驗的結果分析結論。
教學重難點:實驗條件的控制
分組實驗材料:
鐵架臺、燒杯、錐形瓶、溫度計、冷水、熱水、保溫板。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設計意圖 |
一、導入。 今天,我們繼續(xù)研究冷水和熱水。 | 開門見山,直接點題。 | |
二、提出問題,進行猜想。 當我們把盛有冷水的容器放入盛有熱水的容器中時,兩個容器中水的溫度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 | 學生根據(jù)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進行猜想。 | 激發(fā)學生探究興趣,為下面實驗做好鋪墊。 |
三、明確思路,進行實驗。 1、指導學生認識實驗材料。 2、講解實驗方法。(播放課件) (1)測量兩個容器中水的初始溫度。 (2)把盛有冷水的錐形瓶放入盛有熱水的燒杯中。 (3)把兩支溫度計分別放入冷水和熱水中,調整溫度計的位置。 (4)用保溫板蓋住杯口。 (5)觀測冷水和熱水每隔1分鐘的溫度變化,并做好記錄。 | 學生認識實驗材料,明確實驗方法。 小組討論分工情況。 學生根據(jù)教師提示,分組組裝實驗儀器,進行實驗。 認真觀察實驗現(xiàn)象,做好實驗記錄。 | 學生以小組形式組裝實驗模型,做實驗,觀察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問題,找結論,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增強學生之間的情感。 實驗中培養(yǎng)學生認真觀察實驗現(xiàn)象、控制實驗條件進行實驗的能力。 |
四、整理數(shù)據(jù),歸納結論。 1、教師講解曲線圖的繪制。 2、從曲線圖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3、熱在冷水和熱水中是怎樣傳遞的? | 學生繪制曲線圖。 觀察、分析曲線圖,進行全班交流。 學生根據(jù)對實驗現(xiàn)象及數(shù)據(jù)的分析,通過全班交流,得出結論。 | 培養(yǎng)學生學習用曲線圖整理實驗信息,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得出科學結論的科學探究能力。 |
五、鞏固運用。 解釋生活中的現(xiàn)象。 | 學生根據(jù)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解釋這些生活中的現(xiàn)象。 | 培養(yǎng)學生善于用掌握的科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意識到“科學服務于生活”。 |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在“觀察折疊小人”活動中能夠有所發(fā)現(xiàn),提出問題。
2、能夠從琴納和牛痘的故事中受到啟發(fā),知道科學就是提出問題并想辦法尋求問題解答的過程。
知識與技能:
1、知道科學是什么。
2、知道生活中處處有科學。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對科學課的學習產生興趣。
2、想知道,愛提問。
教學重點:初步了解科學是什么。
教學難點:從科學家的經歷中了解科學探究的大致過程。
教學準備:
插圖、琴納和牛痘的故事。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談話:同學們,從這學期開始,我們將學習一門新的課程“科學”。
2、提問:你知道科學是什么嗎? (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1、了解科學是什么。
。1)、討論“什么是科學?”
讓學生根據(jù)已有經驗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2)、引導學生看課本第2頁插圖,開闊一下視野。
。3)、提問:圖上的人在做什么?讓學生說一說插圖的內容,教師適當?shù)丶右匝a充說明。
。4)、談話:只有科學家那里才有科學嗎?你有沒有做過下面這些小朋友做的事情?(看書中圖片)想一想,你為什么想做這些事情?(學生交流)
(5)、師生小結:使學生認識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2、琴納和牛痘的故事。
。1)、老師講故事、學生自己閱讀等不同方法讓學生了解故事梗概。
。2)、提問:從故事中,我們可以知道琴納是個善于觀察和思考的醫(yī)生。在故事的開始部分,他有什么發(fā)現(xiàn)?(學生交流)
(3)、正因為有了這個新發(fā)現(xiàn),他想到并提出了什么問題?此后,他又分別做了些什么事情?
。4)、根據(jù)學生回答,板書:提出問題——尋找可能的原因——做試驗證明——試驗成功了。
(5)、你能按照上面的提示,復述一遍琴納的故事嗎?學生復述故事。
(6)、搜集資料,找出其他科學家在研究活動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理解科學是什么。
。1)、教師講解并演示活動方法,學生嘗試操作。
(2)、要求學生邊做邊觀察,然后說說自己有什么發(fā)現(xiàn)。
。3)、學生匯報。
(4)、提問:有誰知道這是怎么回事嗎?
。▽W生回答,若沒有學生能說出來,教師作簡單介紹)
三、全課總結:
1、提問:通過前面的學習,你能告訴我們科學究竟是什么嗎?
2、學生分組交流,并向全班同學講述自己的想法。
3、總結:科學就是提出問題并想辦法尋求問題答案的過程。(板書)
1.2做一名小科學家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從探究紙鸚鵡“站立”的秘密活動中提出問題并想辦法解決問題。
2、學會從身邊的事物中提出問題。
知識與技能:
找出自己親身經歷的事與科學家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相似之處,認識科學是什么。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樹立我們也能做科學的信心,立志從小做一位小科學家。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曲別針、卡紙等。
學生準備:剪刀、彩筆、夾子等;課前收集自己最喜歡的科學家的資料。
教學重點:感受自己的探究活動與科學家研究活動的相似之處。
教學難點:找出降低重心使物體平衡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會站立的紙鸚鵡導入:
1、教師出示會站立的`紙鸚鵡。
2、談話:今天科學課老師帶來了一只紙鸚鵡,它能夠站立在老師的手上。好玩嗎?你們想不想也來做一個呢?
(二)、探究活動:
活動一、制作紙鸚鵡,探究其中的奧秘。
1、教師介紹做紙鸚鵡的材料。
2、學生動手做,教師巡視指導。
3、嘗試:讓紙鸚鵡站在自己的手指或是紙環(huán)上。(或成功或失敗)
4、引導學生思考:鸚鵡為什么能站在紙環(huán)上不掉下來?(怎樣才能讓鸚鵡站在紙環(huán)上不掉下來?)
5、分組試驗,商量可行辦法。(提示:把想到的辦法簡單記錄在活動記錄紙上。)
6、分組匯報、評價方法的可行性和簡便性。
7、教師做整個活動的總結。
活動二:想辦法讓更多的東西“站在”手指尖上。
1、提問:除了讓紙鸚鵡站在你的手指上,你還能讓其他東西(比如:鉛筆、尺子等)也站在你的手指尖上嗎?
2、學生分組活動。
3、談話:別上回形針試試,換作夾子試試。
4、交流發(fā)現(xiàn),尋找相似之處。
。1)、提問:剛才大家在研究其他物體是否能站立時有什么發(fā)現(xiàn)呢?
。2)、學生交流、匯報。
(3)、談話:同學們想想看今天我們科學課上是如何去研究的?課后繼續(xù)研究怎樣讓更多的物體站起來。
(三)、總結拓展。
1、講述:科學研究是個復雜的過程,有些結論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有些甚至到現(xiàn)在都內有得到準確的答案。比如:……
2、談話:運用大家發(fā)現(xiàn)的原理,可以讓許多物體“站”起來,你能利用這個原理制作一個玩具嗎?
3、你們準備怎么做?做之前需要準備些什么?
4、學生分組討論、思考,鞏固課中的學習發(fā)現(xiàn)。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不同植物的種子,它們的形狀、大小、顏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種子有自己特殊的結構,在適宜的條件下可以萌發(fā)生長成一株植物。
過程與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鏡觀察種子的外部形態(tài)特征;根據(jù)植物生長的已有知識,預測植物種子的內部結構。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引發(fā)關注植物生長變化的興趣。
【教學重點】:引領學生產生問題并積極思考,能用適宜的方式將自己的認識清楚地表達出來,并能想辦法證明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
【教學難點】:觀察各種植物的種子。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貓給小貓哺乳的圖片、雞媽媽帶小雞吃食的圖片、向日葵小苗的圖片、各種植物的種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麥、玉米、綠豆等)、白紙、放大鏡。(學生準備)各種植物的種子、白紙、放大鏡。
【教學過程】:
一、聽聽說說
1、師:小貓是誰生下來的?小雞是怎么來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從哪里來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3、師:(出示圖片)驗證學生說出的答案。
4、師:植物的.一生都要經歷出生、成長、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過程,它的一生發(fā)生了哪些變化呢?
二、想想畫畫
1、師:用圖畫和文字將植物一生的生長變化過程畫下來和寫下來。
2、生:在P2頁“我知道的植物生長過程”的畫板里畫圖。
3、師:展示學生畫的作品。
4、師:指名學生說說自己畫的作品的意義。
5、師: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莖、葉繁殖后代,但是,我們熟悉的綠色開花植物幾乎都是從種子開始它們新的生命的。
三、觀察種子
1、師:每個人把自己帶來的白紙放到桌面上,將帶來的植物的種子放到白紙上,觀察植物的種子,邊觀察邊記錄。可以借助放大鏡觀察。
2、師:觀察植物的種子,你準備觀察種子的什么?
3、生:說說自己的想法?
4、師:你們說對了,我們觀察植物的種子,要觀察種子的形狀、大小、顏色等。
5、生:觀察植物的種子。
6、師:通過觀察植物的種子,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7、生:匯報自己的發(fā)現(xiàn)。(師:關注學生的匯報)
8、師:不同植物的種子,從外觀來看,它們的形狀不一樣、大小不一樣、顏色不一樣、種皮不一樣等。種子的里面有什么呢?
9、師:要知道種子的里面有什么,該怎么辦?
10、生:先預測種子的里面有什么,再掰開種子看一看。
11、生:繼續(xù)觀察植物的種子。觀察后匯報。
12、師:(小結)不同植物的種子,它們的形狀、大小、顏色、種皮等各不相同,但種子的里面是相同的,都有胚根和胚芽。
科學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1.本課程讓學生了解植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了解向光性;向地性和向水性。本節(jié)內容在教材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2.通過對本節(jié)內容的學習,讓學生對植物適應環(huán)境有一定的了解.對植物的生活習性有一定的認識.
學情分析
1.根據(jù)對該校學生的了解,應當多舉例說明,適當可以讓學生自己到田野中觀察.
教學目標
1.能夠對觀察到的自然現(xiàn)象(或所提供的事實)進行猜想。
2.能夠設計實驗研究植物的向性運動。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植物的向地性
2.植物的.向水性
3.植物的向光性
4.植物的葉片互不遮蓋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1.提問:請你觀察傾倒在河邊的小樹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2.講述:生活中是否還見過類似的情況——是什么原因使它們變成現(xiàn)在的樣子?
3. 猜想假設:傾倒的小樹發(fā)生這些變化可能是哪些因素造成的?
學生猜想:根總是向下生長嗎?
根總朝著有水的地方生長嗎?
植物的莖、葉總朝著光生長嗎?
4.過渡:我們就從這些方面來研究大樹倒了后這些奇怪的變化吧!
二.活動 根總是向下生長嗎
1.擺出研究的問題:根總是向下生長嗎?
2.組內討論:老師這里有一些菜豆種子,你們能組內設計研究方案嗎?
3.匯報、交流設計的方案,教師引導學生看教材第3頁,了解實驗設計范例,完善實驗設計。
4.學生動手組裝裝置。
5.布置任務:經常在杯內的紙上澆寫些水,堅持觀察做好記錄。下星期交流。
三.活動 根總朝著有水的地方生長嗎
1.擺出問題。
2.組內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3.匯報、交流、完善。
4.組裝實驗裝置。
5.布置任務:按要求完成操作,堅持觀察,做好記錄,便于交流。
四.活動 植物的莖、葉總朝著光生長嗎
1.學生設計方案。
2.匯報、交流、完善方案。
3.保護盆栽植物,堅持研究。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水葫蘆葉柄部位膨大海綿體充滿空氣是浮在水面上原因。
水生植物都有根莖葉等器官,它們生長需要水分、陽光和空氣。
過程與方法:
用簡圖畫出水生植物主要形態(tài)特征,能看懂維恩圖表達方式。
在觀察中提出問題,探究水葫蘆浮在水面秘密。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培養(yǎng)研究水生植物興趣,體會到水生植物也是一個個活生生生命個體。
【教學重點】利用維恩圖總結水生陸生植物作為生命體共同特征。
【教學難點】探究水生植物適應水生環(huán)境結構特點。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幾種常見水生植物,其中最好有水葫蘆和金魚藻,一個水槽,一張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認識常見水生植物
1.陸地上生長著許多植物水中也生長著許多植物。出示實物或圖片,這就是兩種常見水生植物水葫蘆和金魚藻。你課外調查到水生植物有哪些?你曾經看到過哪些水生植物?(補充認識水花生、浮萍、蓮、菱、菖蒲、茭白等。)
二、觀察水葫蘆和金魚藻
1.觀察記錄:塑料袋中裝有水葫蘆和金魚藻,分發(fā)給各小組,要求放入水槽中(為了使金魚藻能沉在水底有利于觀察和簡圖記錄,可在其底部粘橡皮泥),觀察它們在水中樣子,并用簡圖把它們畫下來。
2.思考:把橡皮泥去掉,比較觀察水葫蘆和金魚藻在水中有什么共同之處?對,都能浮在水面上,會有什么秘密呢?
3.探究:嘗試剖開水葫蘆葉柄,我們會有什么發(fā)現(xiàn)?這種海綿狀氣囊結構很輕,所以能浮在水面上(適應水生植物環(huán)境)。其它水生植物是不是也有相似結構?請課外繼續(xù)探究。
三、比較水葫蘆和金魚藻
水葫蘆和金魚藻有哪些相似之處?(除了形態(tài)結構特征外,還可以稍作拓展,如它們都會繁殖后代,都會死亡等。)它們是水生植物,它們生長需要什么條件?
四、比較水葫蘆和狗尾草
水葫蘆等水生植物與陸生植物狗尾草等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
與前堂課學生總結陸生植物唯恩圖進行比較,再次填寫維恩圖,完成對植物生命體特征梳理。(都有根莖葉、都會繁殖后代、壽命都短、都是草本植物,都需要陽光、水分和空氣等)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 設計和建造橋需要綜合考慮許多因素,如造橋的要求,材料的特性和數(shù)量、形狀和結構等。
過程與方法
● 經歷設計、制作、介紹交流的過程,體會設計的重要性。
● 應用形狀結構的知識及經驗設計和制作。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 發(fā)展樂于動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難的品質。
● 發(fā)展尊重他人、認真傾聽、敢于發(fā)表意見的品質。
教學準備
為小組準備:舊報紙一張、膠帶、剪子、尺子。
教學過程:
一、檢查學生合作帶來的各種橋模型,請學生按照展覽要求先報名,再統(tǒng)一在講臺前參展。
二、請各在座的評委檢查制作的材料是否統(tǒng)一,然后討論分別從幾個方面去評價這些不同形狀的橋模型?教師提出要求,板書如下:我們的橋展示評獎大會——最佳作品獎,最佳評委獎。最佳作品:描述分、比較分、承重分,總評分。單項獎:省料獎、美觀獎、實用獎、參與獎。
三、準備怎樣介紹自己的橋?下面的`內容可供參考:
設計的想法是怎樣形成的,出示設計圖或設計過程。
應用了哪些形狀方面的知識。
應用了哪些結構方面的知識。
我們的橋哪里受壓力,哪里受拉力……
制作過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難,怎么解決的。
哪些地方限于技術,做得不夠好。
哪些地方是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的。
預計能承多少重量。
板書設計:
我們的橋展示評獎大會
描述分、比較分、承重分,總評分
最佳作品獎
最佳評委獎
單項獎 省料獎 美觀獎 實用獎 參與獎
【信息反饋】:
評獎結果令人出乎意料,平時成績優(yōu)秀,表現(xiàn)良好的學生動手能力不佳,平時不起眼的幾個同學作品出人意料得好,經過了解,家長幫忙了,但是最出色的橋是劉雪松同學制作的,而且沒有家長幫忙,獨立完成,設計簡單,牢固,而且材料非常容易找到,幾個一次性被子,一個拱形,真是令人叫好。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04-06
科學教案范文04-06
關于科學教案07-24
科學教案模板03-27
冬天科學教案02-14
必備科學教案07-26
關于科學教案07-26
有關科學教案02-06
大班科學教案:神奇的力_大班科學教案07-02
大班科學教案:有趣的蛋_大班科學教案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