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諫太宗十思疏教案4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yè)業(yè)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諫太宗十思疏教案4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1.學習作者反復開導、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
2.領悟“十思”的.積極意義;
3.掌握文中一些實詞的詞義和虛詞的用法;
4.背誦全文。
5.通過學習本文積累語言功底和文化功底
教學重點、難點
1.誦讀、領悟、背誦全文(重點);
2.翻譯難懂的語句(難點)。
教學方法
1.誦讀法。以誦讀帶動理解,以誦讀加速背誦。
2.理脈法。理清全文脈絡,整體感知課文,并帶動背誦。
媒體設計
可通過電腦powerpoint系統(tǒng)做出系列幻燈片,一片一段。借此來強化對文章詞義的理解及誦讀、背誦。使用時同步出現(xiàn)。比如:理解詞義時將一些難懂的詞語用彩色標出;誦讀時則將停頓、重音等容易出錯的地方用斜線、著重號等標出;背誦時則可背一句出現(xiàn)一句。
教學時數(shù)
一課時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1、知識目標:掌握文中一些實詞的詞義和虛詞的用法,領悟“十思”的積極意義,掌握文本的內(nèi)涵。
2、能力目標:學習作者反復開導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背誦全文。
3、思想感情和價值觀目標:體會魏徵的愛國忠君思想。
教學重點:掌握文中一些實詞的詞義和虛詞的用法,領悟“十思”的積極意義,掌握文本的內(nèi)涵。
教學難點:學習作者反復開導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背誦全文。
教學方法和學法指導:與一般的議論文教學一樣,讓學生在掌握文言文的一般學習程式之基礎上進而提升學習能力,感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圣聽”,需要大勇與大智。多少忠臣義士,盡忠講諫,結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傳。但是,唐代著名諫官魏征進諫唐太宗,卻大多被采納,不但沒有招來殺身之禍,還經(jīng)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揚。魏征寫了《諫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贊賞,親手寫詔書嘉許魏征,并放置案頭,以資警惕。
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他是怎么寫這篇文章的。
二、解題識人
這是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寫給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勵精圖治,頗稱英明。后來卻追求珍寶異物,興建宮殿園囿,魏征就不斷用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來提醒他。這一個魏征連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寫得語重心長,肯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遷居相州內(nèi)黃(今河南省內(nèi)黃縣)。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歷史學家。隋朝末年,為避亂,曾一度出家為道士。后參加李密的反隋起義軍。李密失敗后,他降唐,輔佐唐高祖李淵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諫議大夫、檢校侍中,領導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太宗即位后,擢為諫議大夫,常召入內(nèi)室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無不言,敢于直諫,史以“諍臣”稱之。曾主持《隋書》、《群書治要》的編撰工作,《隋書》的序論及《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皆出其手,時稱良史。 拜遷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 魏征先后上書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納。
三、研習課文
第一次,試讀,正音。邊讀邊正音,以讀出漢語的美感來。
第二次,粗讀,正義。邊讀邊看注釋,以粗知句義;同時邊讀邊揣摩句內(nèi)停頓,如: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連讀,整體把握文章。連讀時要流暢,語音準確,停頓正確,并且讀出感情。通過連讀可知全文先運用比喻,后引出“十思”的具體內(nèi)容,點明其重要意義。
第四次,細讀,理清各層大意,把握全文思路。
文章第1段通過比喻引出道理:積累道義是治國之本;以“固本浚源”為喻,說明“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重要性。
第2段通過對比說明竭誠待人(特別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總結歷史經(jīng)驗,并從創(chuàng)業(yè)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義。提出“居安思!钡木唧w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第五次,品味,涵泳。本文語言簡約,整散結合。整句音韻和諧,瑯瑯上口;散句意到筆隨,筆力雄健,酣暢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時對“十思”的內(nèi)容要細細領悟,這其中蘊涵著豐富的民族傳統(tǒng)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現(xiàn)實教育意義。特別是“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這些句子對每個人的修身養(yǎng)性都極有啟發(fā),具有豐富的人文價值。
第六次,熟讀,背誦。背誦時能將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蘊,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獲得心靈的愉悅和精神的滿足。
四、寫作特點。
1、駢散結合,華美流暢;
古代散文的句式美往往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一是“整齊美”,一是“參差美”。前者在駢文、賦當中表現(xiàn)突出!皡⒉蠲馈奔村e落之美,指語言形式上有規(guī)則地錯落,整句音韻和諧,瑯瑯上口;散句意到筆隨,筆力雄健,酣暢淋漓。駢散結合的文本即是一例,采用既整齊又錯落的句式(幾乎全用排比句、對偶句構成,間以反問和其他長短句式),因此讀起來音調(diào)鏗鏘,氣勢充暢。例如“反問”句式的使用——第1節(jié)中“雖在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從內(nèi)容上看,正面設喻,用的是陳述句;反面設喻,改用反問句,變換句式,避免板滯。第2節(jié)引用歷史教訓,在五組對偶句中插入一些反問“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除內(nèi)容的需要以外,也是為了使語言富有變化。第3節(jié)里,作者在述及做到十思的好處后,用了一個反問句煞尾,“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語意懇切,引人深思,并使文章富有余味。
2、正反論述,務盡其旨;
文章開頭使用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加強了說服力。“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根不固而求木之長”,“知其不可”;“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遠”,“知其不可”;“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德不厚而望國之治”,“知其不可”。因此,人君當“積其德義”、“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否則就是“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這樣,文章的主旨就凸顯出來了。再如,第2節(jié)“殷憂而道著”與“功成而德衰”的對比,“善始者”“繁”與“克終者”“寡”的互現(xiàn),“竭誠”與“傲物”不同結果的比較,“載舟”經(jīng)驗與“覆舟”教訓的對照,處處證明君主“積其德義”的重要,主題得到了深化。“奔車朽索”的危險,“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的危害與“文武爭馳,君臣無事”的清明,“鳴琴垂拱,不言而化”的安康更令唐太宗堅定了“積其德義”的信念。
3、比喻排比,生動有力。
采用比喻,力求語言精練含蓄,形象鮮明,生動傳神。如文章開篇談論治國要注重“積其德義”這一根本原則時,從兩個方面比喻論證,即“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和“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樹木長得高的必要條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流水流得長遠的前提,運用自然中的現(xiàn)象來比治國的原則,淺顯易懂而又生動形象。
排比:如文中第3節(jié)列述十思,一連十句,各句字數(shù)略有參差,但句子結構相似,語氣連貫,構成排比,鋪陳議論,一氣呵成,明白曉暢地論述了居安思危的.具體內(nèi)容,淋漓盡致地表露了魏徵作為一個敢于直諫的政治家的磊落胸懷。在述及做到十思以后的好處時,作者又連用“智者盡其謀”等四個排比句,這樣的鋪陳描寫,就在唐太宗面前勾勒出一幅政治清明、文武盡忠的圖畫,既說明了“積其德義”的重大意義,又以這幅動人的圖畫來吸引唐太宗,使他易于采納自己的意見。疊用十個“思”字,以聲傳情,一唱三嘆,音節(jié)勻稱,聲調(diào)和諧,余味無窮。
五、從課文中找出幾條成語,體會它們的表達作用。
居安思危 :居:處于;思:想。雖然處在平安的環(huán)境里,也想到有出現(xiàn)危險的可能。指隨時有應付意外事件的思想準備。
載舟覆舟:民眾猶如水,可以承載船,也可以傾覆船。比喻人民是決定國家興亡的主要力量。
擇善而從(之):從:追隨,引伸為學習。指選擇好的學,按照好的做。
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善始善終):做事情有好的開頭,也有好的結尾。形容辦事認真。
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費力;治:平安。古時比喻統(tǒng)治者不做什么事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稱頌帝王無為而治。
附板書:
諫太宗十思疏
魏徵
文章第1段通過比喻引出道理:積累道義是治國之本;以“固本浚源”為喻,說明“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重要性。
第2段通過對比說明竭誠待人(特別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總結歷史經(jīng)驗,并從創(chuàng)業(yè)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義。提出“居安思!钡木唧w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學習本文多用比喻說理的手法,體會對偶句、排比句的風格特征。
能力特征:掌握作者反復開導,循循善誘的高超的勸諫藝術,不斷提高學生的說話技巧。
德育目標: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苦樂觀:虛懷若谷,虛心納他人意見。
教學要點:
1、學習本文作者真誠而委婉的勸諫藝術。
2、品味本文語言特色。
教學方法:
1、問答法。
2、探究拓展法。
教學過程:
一、鞏固背誦。(學生先根據(jù)內(nèi)容層次試背,再齊背。)
二、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默寫填空:(略)
三、導語設計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圣聽”,需要大勇與大智。多少忠臣義士,忠心耿耿,盡忠進諫,結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慘的故事,千古流傳。但是,唐代著名諫官魏征進諫唐太宗,卻大多被采納,不但沒有招來殺身之禍,還經(jīng)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揚。魏征寫了《諫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贊賞,親手寫詔書嘉許魏征,并放置案頭,以資警惕。
四、研習魏征高超的勸諫藝術。出示投影:
。ㄒ唬┳髡邽槭裁捶Q自己為“下愚”,稱唐太宗為“明哲”?
。ǘ┠芊駥ⅰ俺悸劇备臑椤俺家詾椤?
。ㄈ┠芊駝h去文中“承天景命”一句?
(四)能否將“誠能見可欲”改為“是故見可欲”?
小結:反復開導,循循善誘;真誠謙虛、委婉而又通達。
五、品味語言特色:
1、委婉謙虛。
2、多用比喻,生動形象。
3、學生默讀課文,畫出文中的對偶句、排比句,談談其表達效果。
對偶句:
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
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排比句: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小結:駢散結合,華美流暢。
2、畫線句的出處,說說引用的.作用。
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出自《詩經(jīng)大雅》“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保
載舟覆舟(出自《荀子王制篇》“君則舟也,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誠能見可欲(出自《老子》上篇:“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引用了《易經(jīng)》“卑以自牧”的意思。)
垂拱而治(出自《尚書成武》“垂拱而天下治!保
小結:“據(jù)事以類義,援古以證金”“字字有出處”“事事有依據(jù)”
。◤娬{(diào)積累下列成語:局安思危、戒奢以儉、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垂拱而治、縱情傲物、載舟覆舟、長治久安、竭誠待下)
六、延伸拓展。
下面是宋代洪邁《容齋隨筆》中的《魏鄭公諫語》,請與課文作比較閱讀,并回答文后問題。
魏鄭公諫止唐太宗封禪,中間數(shù)語,引喻剴切,曰:“今有人十年長患,療治且愈,此人應皮骨僅存,便欲使負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亂,非止十年,陛下為之良醫(yī),疾苦雖已yì(此字打不出,“刈”字去掉右邊)安,未甚充實。告成天地,臣切有疑!碧诓荒軍Z。(中國世界語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從課文及此文這兩處你可看出魏征勸諫有什么特點?請稍作展開,用自己的話表述。
明確:從這兩處可看出魏征勸諫不但有大勇,還有大智。他很講究勸諫藝術,善于用比喻來說理。課文《諫太宗十思疏》一開始就是比喻,用“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引出道理:積累道義是治國之本。本文則以“十年長患”來比喻“隋氏之亂”,以“療治且愈”“日行百里必不可得”來說明“告成天地”(封禪)之事的不可行。魏征勸諫確實是“引喻剴切”,得體動人,能讓唐太宗心服。
七、課文總結。
通過本節(jié)課的反復誦讀,我們逐層領悟了作者高超的勸說方法和積極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蘊涵著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佳作,領悟它、掌握它,對于我們奠定語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處,它會讓我們享受終身。
八、作業(yè)布置。
1熟練背誦全文。
2請結合上學期學過的《燭之武退秦師》《鄒忌諷齊王納諫》《觸龍說趙太后》等篇目,談談你對文學史中燭之武、鄒忌、觸龍、魏征等論辯藝術的感悟,他們的才能何在?說辯技巧何在?成功的奧妙何在?
3古人的說辭奧妙無窮,對于處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現(xiàn)代人,對于面臨現(xiàn)代社會復雜的人際關系的現(xiàn)代人,不斷提高說話技巧,有何借鑒意義?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的觀點及理想的政治境界。
(2)培養(yǎng)對文言文的感悟、誦讀和背誦能力,及學習作者反復開導、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培養(yǎng)說理能力。
(3)認識"十思"在當時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鑒意義。
二、重點難點
1、誦讀、領悟,背誦全文。
2、翻譯難懂的語句。
三、課時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語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圣聽",需要大勇與大智。多少忠臣義士。盡忠進諫,結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傳。但是,唐代著名諫官魏征進諫唐太宗,卻大多被采納,不但沒有招來殺身之禍,還經(jīng)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揚。魏征寫了《諫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贊賞,親手寫詔嘉許魏征,并放置案頭,以資警惕"
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他是怎么寫這篇文章的。
(二)作者簡介
魏征(580-643),宇玄成,唐曲城(今屬河北)人,后遷居相州內(nèi)黃(今河南內(nèi)黃)。少時曾出家為道十,隋末參加瓦崗起義軍,后降唐。唐太宗時拜諫議大夫、檢校侍中等職,領導周、隋、陳、齊諸史的撰修工作。后封鄭國公,任太子太師。魏征在歷史上以能犯顏直諫著稱,前后陳諫二百余事,多被太宗采納。魏征提倡"無面從退有后言","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建議太宗廣開言路,認為"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魏征病卒后,唐太宗痛惜“遂亡一鏡矣”。
(三)題解
歷史背景:這是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寫給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勵精圖治,頗稱英明。后來卻追求珍寶異物,興建宮殿園囿,魏征就不斷用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來提醒他。這一個魏征連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寫得語重心長,剴切深厚。全文圍繞“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主旨,規(guī)勸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謹終,虛心納下,賞罰公正;用人時要知人善任,簡能擇善;生活上要崇尚節(jié)儉,不輕用民力。這些主張雖以鞏固李唐王朝為出發(fā)點,但客觀上使人民得以休養(yǎng)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強盛。本文以“思”為線索,將所要論述的問題連綴成文,文理清晰,結構縝密。并運用比喻、排比和對仗的修辭手法,說理透徹,音韻鏗鏘,氣勢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論說文。諫:規(guī)勸、勸戒;疏:封建時代臣子向帝王分條陳述事情的文字。
(四)整體感知
本文作者的觀點是什么?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樣的?
[明確]文章首先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觀點,然后從歷史的角度,創(chuàng)業(yè)守成,人心向背兩個方面論述了觀點,最后指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是"十思",并指出惟其如此,才可以達到理想的政治境界,即:"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五)知識要點的學習及目標完成過程
研讀第一段。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1)求木之長者
(2)必固其根本
(3)必浚其泉源
(4)人君當神器之重
(5)戒奢以儉
(6)伐根以求木茂
[明確](1)生長。(2)使……穩(wěn)固。(3)疏通、深挖。(4)主持、掌握;帝位。(5)用、行。
(6)來。
2、思考: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是如何提出來的?
[明確]課文的中心論點是:人君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作者不是一開頭就提出自己的觀點,而是從設喻入手逐漸透出本意的。文意起筆,從正面設喻,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然后再從反面設喻,正如"源不深"不能“望流之遠”,"根不固"不能"求木之長"一樣,"德不厚而思國之安"當然也是不可能的事。接著,作者承接上文。提出人君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就像伐根、塞源而望木茂、流長一樣,無疑也不會成功"。通過正反設喻,作者的本意也就十分明確了,唐太宗如要鞏固政權,就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3、討論:作者為什么不開宗明義就直接提出論點,而要從設喻入手呢?
[點撥]這是因為作者要論述的是治國安民的根本大計,而進諫的對象又是國君。從流水、樹木這些生活中常見的現(xiàn)象入手說理,就顯得親切、生動,容易為人君接受。同時,要木茂就必須"固其根本",要流長就必須"浚其泉源",這都是生活中的常識。通過類比,推出要“國安”必須"德厚",就很有論辯力量。在這基礎上,作者進一步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比作"伐根""塞源",這樣,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言自明,而作者的觀點也就鮮明地表露出來了。這一段論證,言辭懇切,暗寓鋒芒,值得細細玩味。
研讀第二段。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1)凡百元首
(2)承天景命
(3)克終者蓋寡
(4)蓋在殷憂
(5)縱情以傲物
(6)董之以嚴刑
(7)振之以威怒
(8)所宜深慎
[明確](1)帝王。(2)大。(3)能夠(4)深(5)看不起人。(6)監(jiān)督(7)通"震",威嚇。(8)戒慎。
2、翻譯下列句子。
(1)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
(2)終茍免而不懷仁。
(3)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4)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明確](1)因為處在深重憂患之中,一定竭盡誠心對待臣民,(2)最終只是茍且免于刑罰,但是并不會懷念(皇上的`)仁慈。(3)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是人民(的力量)。百姓是水,水能浮起船來,也能淹沒它。這是應當深切戒慎的。
3、思考:本段是從什么角度分析論證的?要說明什么觀點?
[點撥]作者用歷史事實,說明國君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根本原因。先從歷代帝王談起,以反問句"豈取之易守之難乎"引起思考。再揭示因為帝王前后不一的態(tài)度造成兩種不同的結果,把論題縮小到帝王如何對待老百姓的問題上。最后從如果在失掉擁護的情況下,還一意孤行,那必然落得"水能覆舟"的慘局。以論證國君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4、思考:作者是怎樣剖析"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這一歷史現(xiàn)象的?這一段與上下文有什么聯(lián)系7
[點撥]貞觀年間,社會繁榮。在一片頌揚太平盛世的贊美聲中,唐太宗也躊躇滿志,開始沉溺于聲色犬馬之中。魏征作為一名有識見的政治家,卻透過這歌舞升平的繁榮景象,看到了潛伏的危機。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正是從這一點出發(fā),他諄諄告誡唐太宗要不忘歷史的教訓。作者先提出歷代帝王"始繁終寡"這一歷史現(xiàn)象,然后分析這些帝王在"取江山"與"守江山"兩個時期的不同表現(xiàn),突出他們往往都有這樣的通病,"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這以后,作者針對現(xiàn)實,扣住"縱情以傲物"加以發(fā)揮。“傲物則骨肉為行路”。到了這種地步,那么,即便用嚴酷刑罰來監(jiān)督,用嚴厲的聲勢來嚇唬,人們也不會心服。一旦民怨迭生,則社稷也將為之傾覆。
作者剖析這一歷史現(xiàn)象的目的正在于進一步揭示不居安思危的危害,將第一段所論述的道理具體化。通過這兩段的論證,居安思危之重要,不這樣做的危害已經(jīng)講得十分透徹。這就自然產(chǎn)生一個問題,到底怎樣才算居安思危呢?這時進而提出“十思”的具體建議,就顯得順理成章。
第二課時
研讀第三段。
1、·給下列詞語中加點字注音。
(1)雍蔽(2)讒邪(3)拙惡(4)謬賞(5)垂拱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1)知足以自戒(2)知止以安人(3)思謙沖而自牧(4)江海下海川(4)樂盤游(6)慎始而敬終(7)慮雍蔽(8)證身以酗惡(9)宏茲九德(10)簡能而任之(11)垂拱而治(12)因喜以謬賞、以怒而濫刑、知足以自戒、董之以嚴刑
[明確](1)克制,(2)使……安寧。(3)虛;養(yǎng),(4)居于……之下。(5)以……為樂。(6)慎。(7)堵塞,蒙蔽。(8)端正,排斥。D)使……光大。(10)選拔。(11)(皇上)垂衣拱手(不親自處理政務),就能治理好天下。(12)來;而;因為;用
3、把本段內(nèi)容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明確]如果真正能夠看見可愛的東西就想到應該知足,從而警戒自己;準備大興土木就想到應該不要過分,從而安定人民;想到君位高而險,就注意謙虛待人,從而培養(yǎng)自己的品德;害怕自己會驕傲自大,就想到江海所以偉大,是因為處在一切河流的下面;喜歡打獵,就想到圍住三面,開出一條路讓野獸逃出一些,拿這個作限度;擔心自己會偷懶,就想到不但開頭要認真,而且要堅持到底;怕自己被封鎖,就想到虛心接受下級的意見;怕有壞人陷害好人,就想到自已要堅持原則,撤換那班奸臣;施恩典給某人的時候,就想到不要因為自己一時高興便亂賞;處罰某人的時候,就想到不要因為自己一時發(fā)脾氣就隨便處罰別人,完金做到這十點,再擴大九德的修養(yǎng),選擇有才能的人使用他們,辨別出正確的意見照著辦,那么,聰明的人就會全部獻出他們的計策,勇敢的人就會徹底用出他們的力量,仁愛的人就會散播他們的恩惠,忠誠的人就會貢獻他們的忠心,文武人才都能充分發(fā)揮才干,皇上您只需安安穩(wěn)穩(wěn)地坐著,天下自然治好了,何必要您費神,腦子轉個不停,事事過手,代替百官的職務呢!
4、思考:"十思"大致說了哪幾方面的內(nèi)容?它們共同說明了一個什么觀點?作者認為做到"十思"有什么好處Y
(點撥)"十思"大致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nèi)容:
(1)在生活上,應該知足知止,游樂有度;
。2)在修養(yǎng)上,應核謙沖自牧,慎始敬終;
。3)在用人上,應該虛心納下,正身剿惡;
。4)在執(zhí)法上,應該賞罰分明,不徹私情。
在"十思",概括起來說,就是作者在第一段里所說的"積其德義","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作者認為,國君倘能做到“十思”,發(fā)揚好的品德,就會出現(xiàn)"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政治局面。到那時,“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換句話說,國君善于“用思”,就可以"無思",國君不用自己操勞,天下就可以治理好。這樣的境界無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這樣說,無非是希望唐太宗采納自已的意見,居安思危,使唐王朝能夠長治久安
背誦全文。
[指點]抓住"思"字背誦全文。
"思"為一篇之骨。人主"積其德義",才能"思國之安";"思國之安",即須"居安思危";"居安思危"即須深慎"十思";深慎"十思",人主即無須"勞神苦思"——全文15個"思"字,既為一篇之骨,也為背誦全文的總體思路。
分析文章語言特點。
[點撥]這篇課文幾乎全用排比、對偶句構成,但也間以反問和其他長短句式錯雜其間,因此,讀起來音調(diào)鏗鏘,氣勢充暢,
先說排比。如第一段,作者從正反兩方面設喻,來說明"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道理。在內(nèi)容上,前后有推理的關系;在形式上,作者連用兩組排比句,串連而下,氣勢充沛,似乎這些都是毋容置疑的道理。再如第三段列述十思,一連十句,各句字數(shù)略有參差,但句子結構相似,語氣連貫,構成排比,鋪陳議論,一氣呵成,明白曉暢地論述了居安思危的具體內(nèi)容,淋漓盡致地表露了魏征作為一個敢于直諫的政治家的磊落胸懷。在述及做到十思以后的好處時,作者又連用"智者盡其謀"等四個排比句,通過這樣的鋪陳描寫,就在唐太宗面前勾勒出一幅政治清明、文武盡忠的圖畫,既說明了居安思危的重大意義,又以這幅動人的圖畫來吸引唐太宗,使他易于采納自己的意見。
再說對偶。如第一段末,為說明"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危險,作者承接上文,運用一組對偶,把它比作"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讀來既有節(jié)奏感,同時,又把這種危險性說得比較充分。又如"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等四句,形式上兩兩相對,內(nèi)容上互為比照,層層推進,把歷代帝王奪取天下和守天下時的兩種情況說得十分透徹。"董之以嚴刑"以下四句也是兩兩相對;實際上"董之以嚴刑"與"振之以威怒"內(nèi)容相類,之所以用了兩組對偶何,一方面是為了與上文兩兩相對的句式相照應,另一分而則為了增強氣勢,強調(diào)喪失民心,局面就會變得不可收拾。
再說反問。第一段里,作者用了一個反問句,“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明哲乎?”在內(nèi)容上,是對上述道理的正確性加以強調(diào);在形式上,正面設喻,用的是陳述句。反面設喻,改用反問句,變換句式,避免板滯。第二段引用歷史教訓,在五組對偶句中插入一句反問"豈得之易守之難乎",除內(nèi)容的需要以外,也是為了使語言富有變化。第三段里,作者在述及做到十思的好處后,用了一個反問句煞尾,"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語意懇切,引人深思,并使文章富有余味。
(六)小結
本文語言深婉含蓄,多用比喻,言簡意駭,有說服力。多用對偶句,筆力遒勁,氣勢雄健,句式整齊而富于變化,談起來氣勢不凡。本文首段提出論題,次段分析原因,末段問于勸諫。從正反兩方面申述,思路清晰,值得我們借鑒。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相關文章: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01-19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12-15
諫太宗十思疏高中教案04-15
《諫太宗十思疏》優(yōu)秀教案09-15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2篇02-28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四篇02-03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15篇01-19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14篇08-26
【精華】諫太宗十思疏教案三篇04-21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匯總八篇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