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1
活動目標:
1。通過制作定滑輪裝置并通過實驗,比較它們的不同。
2。了解滑輪在生活中的運用。
3。激發(fā)動手制作,體驗觀察科學現象的樂趣。
活動準備:1。每組一份制作物
活動過程:
1。老師用做好的滑輪演示提物的過程,激發(fā)幼兒的活動的興趣。
。1)老師:老師做了一個有趣的玩具,你們想知道它是什么嗎?
(2)老師出示滑輪玩具,進行演示。
老師:你們也想制作一個滑輪玩具嗎?
2。老師邊引導幼兒看幼兒用書的實驗步驟邊示范進解定滑輪的制作過程。
老師:你們也想制作一個滑輪玩具嗎?
3。老師交代實驗要求。
老師:請你們兩人一組,先協商一下再分工合作。做好后一人拿著衣架,一個拉繩子進行游戲。
4。幼兒制作,老師進行引導。
重點幫助幼兒看圖將繩子正確地繞在卷紙筒上。
5。集體交流。
你們的盒子拉起來了嗎?往上拉盒子時有什么感受?
6。引導幼兒看幼兒用書的'另一張圖片,制作動滑輪玩具。
7。集體交流。
8。小結。
品:拆口的衣架兩個、卷紙筒兩個,大白紙四張,雙面膠,尼龍繩,較重的盒子,剪刀。 2。幼兒用書。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2
活動目標:
1、復習鞏固對人民幣元、角的認識,進行點數并記錄。
2、知道人民幣可以在市場上流通用于購買物品,學習簡單的使用方法,練習50以內的加減。
3、培養(yǎng)幼兒思維的靈活性及社會交往能力。
活動重點:
1:觀察畫面,認識、區(qū)分人民幣。
取出錢幣,請幼兒說一說畫面上的錢幣分別是多少,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各種錢幣上的圖片,比較這些錢幣的'不同?筛鶕X幣的明顯特征,如數字、文字、圖片色彩等加深記憶。
2、進行“裝錢包”游戲,鞏固對人民幣的認識。
按照老師的指令將不同面值的錢幣放到錢包里,
3、換錢游戲“我們一樣多”,學習錢幣等值兌換。
教師拿出一張五元錢,幼兒利用角幣任意組合,與五元等值。鼓勵幼兒說出自己的組合方法,最后教師幫助幼兒歸納五元錢的不同兌換方法,展示在黑板上。逐步引導幼兒進行10、20、50的兌換。
4、情境游戲“買水果、買玩具”,練習購物。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3
1.通過引導幼兒對周圍生活中大量變化著的事物的觀察,讓幼兒懂得事物是在發(fā)展變化的。
2.發(fā)展擴散性思維,培養(yǎng)幼兒知識遷移能力及探究事物變化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兩盆皺紙做的白花、酚酞、醋精、噴霧器。
2.課件。
3.圖畫紙、彩色筆幼兒每人一份;大蘿卜(自制)一個,小狗、小貓等頭飾。 。
活動步驟:
1.教師為幼兒表演小魔術(化學小實驗)“變色”,激起幼兒對事物變化的觀察興趣和求知欲望。
出示一盆用白色皺紙做的花,問這是什么顏色的花?
(教師向涂了酚酞的白花上噴碳酸鈉溶液,讓白花呈粉紅色)
問幼兒白色花變成了什么顏色的花,請小朋友閉上眼睛,教師再往粉紅色花上噴醋精,使紅花又變成白色花,然后讓幼兒睜開眼睛看看花又怎么樣了;ǖ念伾趺磿儼?
2.看四季景色的錄像片,讓幼兒觀察、描述四季的變化。
請小朋友看課件,邊看邊想問題:里面有些什么在變化?原來是什么樣的,又變化成什么樣了?冰雪怎么樣了?溫暖的春天, 小草、樹木、花朵變得怎么樣了?夏季是從哪個季節(jié)變化來的.?它與春季比,什么地方不一樣?大雁為什么要南飛?……
看完課件后請幼兒回憶并回答老師的問題。
3.組織幼兒討論周圍生活中事物的變化。
教師可啟發(fā)幼兒說說,剛才我們說的是季節(jié)的變化。想一想, 在平時生活中,你還看見了什么在變化?你在哪兒發(fā)現過變化著的東西?
(讓幼兒三五成群討論,教師可巡回傾聽并參與討論)
小結:變化就是和原來的不一樣了,和原來的樣子不同了,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變化著的。
提問:小朋友有變化嗎?去年的你和今年的你有什么地方不一樣了?變得怎么樣?
4.畫變化圖,培養(yǎng)幼兒動手動腦能力。
發(fā)給幼兒每人一張長的梯形紙,對折兩次,使紙面由小到大, 可畫四幅畫。讓幼兒把看到的、想到的、或經歷過的變化的事物用圖畫表現出來,畫面上要能看得出是怎樣在變化的。
幼兒作畫,教師具體輔導,把幼兒畫好的變化圖依次掛在黑板上,贊揚幼兒的創(chuàng)造。
5.表演游戲《老公公種蘿卜》,在游戲中進一步體會事物的變化。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4
活動目標
1、教幼兒能與同伴交流有關果實的經驗。
2、教幼兒觀察了解秋天的果實,能運用多種方法對果實進行分類。
活動準備
1、各種果實實物或自制的果實圖片。
2、商店布景,上面分別標上“水果”“堅果”。
3、自制水果、堅果(各種)小卡片若干,幼兒人手1套。
4、幼兒搜集的水果和堅果若干。
活動過程
1、感知水果和堅果的不同。
2、請幼兒品嘗水果和堅果,引導幼兒通過看、摸、品嘗,感知它們在形狀、顏色、結構、吃法、味道等方面的不同。
3、講故事《果果開會》,了解水果和堅果的特點。
4、教師一邊講述,一邊出示榛子、核桃、栗子等幾種堅果及蘋果、香蕉、葡萄等水果。引導幼兒知道什么是水果,什么是堅果,它們各有什么特點。
5、果實進行分類。
6、請幼兒拿出畫有堅果、水果的小卡片進行分類,教師巡回指導。玩"開商店”的`游戲。
7、請幼兒把堅果和水果按標牌正確地擺放在貨架上,幼兒當售貨員或顧客進行游戲。
8、可以用做游戲的方式進行,如幼兒戴上各種堅果、水果的頭飾表演分類。
活動延伸
1、指導幼兒用堅果果核粘貼創(chuàng)意畫。
2、指導幼兒完成幼兒用書的相關內容。
重點提示
1、教師應該提供較多品種的果實,使幼兒在品嘗中得到感性體驗,有利于分辨水果和干果,了解水果和干果的特點。
2、個別指導幼兒在玩商店游戲時,教師指導幼兒正確擺放堅果和水果的位置。
活動材科
兒童故事:果果開會
“滴答滴答——”小蘋果吹著喇叭,叫道:“果果王國開會了!我們要選健康的果娃慰問抗洪救災的解放軍!果果王國開會了!”
不一會兒,紅富士蘋果來了,鴨梨來了,獼猴桃來了,水蜜桃來了,葡萄來了,許多水果都來了,他們坐在會場上小聲地談話,等著大會開始。
突然,大門口吵極了,他們轉過頭去,原來,小蘋果正在和幾個黑不溜秋的小家伙吵架呢。
小蘋果說:“不行不行,你們看來都不是小果果,怎么能進去呢?”那幾個黑家伙說:“誰說我們不是小果果,我們是果家族的另一類,我們是干果,也屬于果類!”
小蘋果說:“你們跟我們長得不一樣,怎么也是小果果呢?”
他們正吵著,西瓜大嬸說話了:“孩子們,別吵了!你們芊果、梨、葡萄是果,他們是桂圓、核桃、紅棗也是果,你們都是植物的種子。但是蘋果、梨、葡萄還有許多果,他們皮薄、水分多,中間是果肉,里面有核,這類是水果,不容易保存。像桂圓、荔枝干了以后就是干果,干果的保存時間比水果長一些。像核桃外面果殼比較硬,中間有果肉,里面有核,水分少,是堅果。好了,水果寶寶,你們明白了嗎?快進去開會吧!”
小蘋果點點頭,說:“我明白啦!”不好意思地拉著桂圓、核桃的手,進會場去了。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5
活動目標:
1、培養(yǎng)幼兒的探索興趣,對提出的疑問喜歡動腦筋探究
2、根據自己的已有經驗去探索發(fā)現“聲音是怎樣產生的”。試著總結出“聲音是通過物體的震動而產生的”這一理論。
3、幼兒能積極的參與活動,參與小組和同伴的討論,闡明自己的觀點。
活動準備:
科學發(fā)現室、實驗記錄本、筆
活動建議:
1、教師提出問題,引起幼兒想去探究的興趣
2、教師提出要求,大家一起做實驗,并把實驗結果記錄下來
要求:
1)以每個小組為單位,每組有一個負責的組長,把組員觀察發(fā)現到的問題和討論的結果記錄下來,可用圖來表示。每個組的.成員要積極的動腦筋找答案,配合組長。
2)用驗法來摸一摸、做一做、聽一聽、想一想,找一找聲音到底是怎樣產生的,什么樣的物體可以發(fā)聲。并把它們記錄下來。
3、大家交流自己探索發(fā)現到的結果,找到的答案。
小結:小朋友們說了那么多,其實啊,聲音是物體通過震動而產生的,我們如果不去敲打它,不去碰它,物體自己在那是不能發(fā)出聲音的。知道了這個原理以后,我們可以再去試試哪些物體可以發(fā)出好聽的聲音,也叫樂音;哪些物體發(fā)出來的聲音很刺耳,讓人聽了很不舒服,這叫做噪音。
4、活動可以繼續(xù)延伸,讓幼兒帶著問題去進一步探索,讓幼兒對聲音產生濃厚的興趣。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6
【活動目標】
1、探討各種旋轉玩具的玩法及旋轉原因。
2、學習比較觀察的方法。
3、發(fā)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4、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感受探索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各種旋轉玩具
2、硬幣人手一個。
3、有見過生活中能旋轉的物品,有一些經驗準備。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1、T:小朋友們,你們平時在生活中有見過會旋轉的東西嗎?
2、幼兒回答。
二、探討各種能旋轉東西旋轉原因。
(1)讓硬幣旋轉。
1、T:小朋友們,現在在我們的手上都有一枚硬幣,那么你能讓你手上的硬幣旋轉起來嗎?請你在桌子上嘗試用各種方法旋轉硬幣。
2、幼兒嘗試。
3、T:你是用什么方法讓硬幣旋轉起來的呢?(用嘴吹、用手擰、手指彈)
4、教師總結:有的小朋友是用嘴吹,有的小朋友是用手擰,還有的小朋友是用手指彈讓硬幣旋轉起來的。
(2)和幼兒探索各種能旋轉的玩具的玩法。
1、T:我們小朋友還帶來了好多的能旋轉的玩具,那么你們帶來的玩具是怎么旋轉起來的呢?
2、T:你是用什么方法來讓它們旋轉的?
T:還可以有什么別的方法讓他們旋轉嗎?
3、T:現在先請小朋友向自己組上的小朋友來介紹下自己帶來的玩具的玩法。
4、請幼兒輪流上來介紹自己的玩法。
5、T:你帶來的這些旋轉玩具的玩法都一樣嗎?
T:有哪些不一樣的玩法呢?
6、幼兒自己介紹。
(3)和幼兒一起討論物品旋轉的原因。
1、T:小朋友們,剛才我們發(fā)現硬幣可以旋轉的,帶來的玩具可以旋轉的,那么請小朋友們來找一找在我們的.教室中有什么東西是可以旋轉的嗎?
2、幼兒回答。
3、T:那么為什么有的東西能夠旋轉,有的東西不能夠旋轉呢?
4、T:為什么有的東西旋轉的時間長,有的東西旋轉的時間短呢?
5、T:你們發(fā)現了嗎?能旋轉的東西有什么共同點呢?(圓的、可以立起來轉的、有輪子的、有齒輪的等等)。
三、活動結束。
T:剛才和小朋友們發(fā)現了旋轉東西的秘密,回家后小朋友再找找還有什么能旋轉的?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7
活動目標:
1、復習鞏固各種圖形的特征。
2、通過動手操作,發(fā)展幼兒空間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
3、培養(yǎng)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知識的準備:幼兒已經認識圓形、三角形、正方形、和長方形。
2、物質準備:奇妙箱,幼兒操作用的四種幾何圖形若干;各種圖形卡片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ㄒ唬⿵土晥D形的特征。游戲:“奇妙箱”里找圖形娃娃。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只奇妙的箱子!保ǔ鍪酒婷钕洌澳銈兿氩幌胫览锩娌亓耸裁疵孛馨?”
1、老師念兒歌:奇妙口袋東西多,讓我先來摸一摸,摸出來看是什么?
拿出長方形,問:“這是什么。繛槭裁凑f她是長方形的?”
問:“日常生活中,我們見過哪些東西是長方形的?”(引導幼兒討論)
2、再念兒歌:奇妙口袋東西多,請某某小朋友來摸一摸。
當幼兒摸出圖形后,要求說出圖形名稱和特征,并講出生活中還有哪些這樣的物品?
3、老師總結:奇妙箱里有圓形、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一邊說一邊出示相應的物品)三角形有三個角、三條邊;正方形有四條邊四個角,而且四個角一樣大,四條邊一樣長;長方形也有四個角、四條邊而且四個角一樣大,對面的二條邊一樣長;圓形沒有角的,邊沿摸上去是光滑的。
(二)添畫
老師:“小朋友的本領真大,所以圖形娃娃們想和我們做個游戲。盤子里放著許多圖形寶寶,等一下請你們挑選自己喜歡的圖形,在這些圖形上添畫幾筆變成其他有趣的物品。也可以用幾個圖形拼成其他各種物品。讓我來看看哪個小朋友最聰明,變的`東西和別人不一樣。”
。ㄗ層變捍竽懴胂,在幾何圖形上添畫成另一物品)
根據自己拼畫的圖形娃娃的數量、種類進行數數、分類活動。如請幼兒上來說說:你用什么圖形寶寶來變的?變成了什么?
。ㄈ﹫D形變魔術
讓幼兒猜想正方形能不能變成三角形、小正方形、長方形。然后將紙折疊。依次類推。
(四)圖形組合拼畫:拼一拼,說一說。
教師為幼兒提供圖形片,開始可以老師說一個東西,讓幼兒來拼,拼好后說一說你是怎么拼的?每種圖形用了幾個。鼓勵幼兒用語言進行表述。如:四個三角形可拼成風車;一個三角形加一個正方形可拼成一座房子等。幼兒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自由拼擺,拼的越多越好。
活動延伸:
小朋友們今天的表現都很棒,都很用腦,我們回家可以給爸爸媽媽擺擺看,也可以和爸爸媽媽比一比,看誰擺的多,明天把勝利的結果告訴我好不好?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8
活動目標
一、探究發(fā)現不同的紙在水中的變化,感知紙的吸水性。
二、學習耐心、細致的觀察實驗中發(fā)生的現象。
三、培養(yǎng)探索自然的興趣。
四、發(fā)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活動準備
一、教具:四種紙的`展板、大記錄表、塑料紙、紐扣面膜紙。
二、學具:紙娃娃若干、幼兒記錄表、透明水盆、筆。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引出主題。
(一)出示四種紙的展板,認識紙。
教師提問:我們每天都會碰到各種紙,看看這里有些什么紙?哪些地方可以找到這些紙?
(二)小結:這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餐巾紙、報紙、繪畫紙和牛奶盒紙。
過渡:我用這四種紙做了四個紙娃娃。你們看!今天紙娃娃們要做潛水運動員。
教師提問:你們猜誰會"潛水"?為什么?
二、動手實驗。
。ㄒ唬┙榻B材料:每桌有一個透明塑料箱,四個不同材質的紙娃娃,一份小記錄表。
。ǘ┯變鹤鰧嶒,教師觀察。
三、分享交流實驗結果。
。ㄒ唬┨釂枺杭埻尥薹旁谒杏惺裁醋兓
。ǘ└鹘M幼兒分享自己的實驗結果。
小結:原來不同的紙吸水性也不同,餐巾紙最容易吸水最會潛水,牛奶盒紙最不容易吸水最不會潛水,報紙和繪畫紙也會吸水,但是吸水的時間會長一點。
四、延伸活動,了解不同紙的作用和好處。
。ㄒ唬┯杉埻尥蕹臣芤雒婺ぜ埡退芰霞埖膶Ρ葘嶒。
。ǘ┬〗Y:不管是吸水性強的紙還是吸水性弱的紙,它們各有各的好處,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好處。
五、延伸結束。
請幼兒再找找不同的紙,拿到活動室來做實驗。
活動反思:
一次科學活動的開始,應該來自幼兒已有的經驗,一次科學活動的結束,并不是真正的結束,應使幼兒有進一步的探索可能,成為獲取經驗的開始。幼兒是學習的主人,所以我們老師要盡其所有、創(chuàng)設各種學習環(huán)境,讓幼兒能夠用眼看、用耳聽、用嘴說、用腦思考,全身心地積極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給幼兒自由展現的空間。讓幼兒在游戲中、快樂中獲得知識,學得經驗。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9
活動目標:
1、激發(fā)幼兒喜愛小動物和探索動物生活的興趣,培養(yǎng)保護小動物的情感。
2、初步了解小動物的過冬方式,幫助幼兒理解動物和季節(jié)的關系。
3、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感受探索的樂趣。
4、培養(yǎng)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1、帶領幼兒搜集小動物過冬的圖片資料
2、小動物過冬課件
活動過程:
1、激發(fā)幼兒興趣,談話導入課題。
“現在是什么季節(jié)?你感覺怎樣?”(冬天,天氣寒冷)
“看一看,冬天人們是怎樣過冬的?”
(穿棉衣、安裝取暖設備、常在室內活動、加強鍛煉等)
2、引發(fā)課題“動物是如何過冬的”
談話導入:人們有這么多的好辦法過冬,那么你們知道小動物在這樣冷的天氣里是怎樣過冬的呢?
、庞變焊鶕粘S^察進行自由回答,教師不予評論。
師:剛才小朋友說了很多動物過冬的辦法,那么究竟小動物們是怎樣度過寒冷的冬天呢?老師有一些小動物過冬的圖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小動物是怎樣過冬的?
⑵幼兒看圖片:
提問討論:
A:圖片上有哪些小動物;
B:這些小動物是如何過冬的。
教師重點講解,小動物過冬的方法有幾種:冬眠過冬、換上厚厚的毛過冬、貯食過冬。冬眠過冬的有蛇、烏龜、青蛙、刺猬;換上了厚厚的毛過冬的有兔子、松鼠;貯食過冬的有螞蟻
C:“你還知道其它動物是怎樣過冬的?”(狗熊是冬眠過冬,大雁和候鳥是南飛過冬的等
3、鞏固、豐富幼兒對動物過冬的認識
觀看動物過冬課件,提問:冬眠過冬的有哪些動物?
換上厚厚毛過冬的有哪些動物?
貯食過冬的有哪些動物?
4、了解動物與季節(jié)的關系,知道動物有各種方法過冬,這是保護自己生存的'最好方式
“動物們?yōu)槭裁磿懈髯圆煌倪^冬方法?”(保護自己生存,適應季節(jié)的變化)
“假如這些動物不想法過冬,那將會怎樣?”(凍死、餓死)
動物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我們要保護小動物,愛護大自然,為動物創(chuàng)造良好的生
活動反思:
動物是孩子們樂于觀察的對象,各種動物的不同外形特征,生活習性常會引發(fā)孩子們的探索興趣。冬天到了,人們穿上了厚厚的冬裝,動物們不怕冷嗎?它們是怎樣過冬的呢?大班幼兒對動物的特征、生活習性等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根據大班幼兒發(fā)展水平和幼兒學習科學的特點,我確定了以下活動目標:
1、了解動物不同于人類的過冬方式,理解動物的生活習性與季節(jié)的關系。
2、激發(fā)幼兒探索動物生活的興趣、滿足其好奇心,加深幼兒愛護動物的積極情感。根據《綱要》中科學教育的指導思想和幼兒教育已有經驗水平,我認為本次活動的重點難點是“讓幼兒了解動物的過冬方式以及理解動物的生活習性與季節(jié)的關系”。我利用多媒體教學及啟發(fā)性提問,讓幼兒主動探究,從而將抽象的科學知識變得通俗易懂,使活動的難點得以有效的突破。
以音樂活動引題:小朋友們,冬天到了,天氣真冷啊,讓我們一起來做做運動,暖和暖和身體吧!這種師生共同參與的方式,旨在營造和諧、愉悅的活動氛圍,充分調動幼兒活動的積極性,增加幼兒參加活動的興趣。我們可以通過做運動等方式抵御寒冷,那么動物朋友是如何度過寒冷的冬天呢?接著我出示課件,讓幼兒自主學習,滿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欲。提問:里面介紹了哪些動物?幼兒回答后點出課件。提問:它們是怎樣過冬的?幼兒根據課件內容回答并對其相應的過冬方式進行歸類。如螞蟻和蜜蜂一樣是通過儲存糧食躲藏在洞里過冬的。幼兒思維離不開具體的事物形象,借助多媒體的形、色、景等多種優(yōu)勢,直觀形象的幫助了幼兒了解動物的過冬方式,激發(fā)了幼兒探索動物生活的興趣,從而也了解了動物的生活習性與季節(jié)的關系。幼兒再次通過課件加深對動物過冬方式的理解后,出示操作卡讓幼兒說出其對應過冬方式的動物。正如新《綱要》所指出:“語言教育應該滲透在所有的活動中”。本環(huán)節(jié)通過操作卡的出現,不僅能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積極性,而且加深對動物不同過冬方式的了解,進一步明確了教育目標。通過學一學:教師出示操作卡,幼兒自主創(chuàng)編動作來表現其過冬的方式。幼兒手持動物圖片,找到動物過冬方式相似的伙伴后,送他們到過冬的地方。
這樣的游戲,不但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也體現了幼兒合作的精神,而且進一步鞏固了所學知識。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10
設計意圖:外出散步時,孩子們發(fā)現了一位懷孕的阿姨,許多幼兒對自己在媽媽肚子里是什么樣的、如何長大的非常感興趣,因此設計了這次活動。活動重點放在幼兒收集媽媽十月懷胎的資料,(包括圖片、照片、文字資料)和教師提供的影像資料上,讓幼兒了解胎兒的生長過程。本次活動以幼兒主動參與為主,自己收集、尋找獲得信息,(家長協助幼兒上網、去書店、咨詢醫(yī)生等,讓幼兒獲得知識),在收集中找到問題的答案。并通過集體活動,詳細了解胎兒在母體中是如何長大的。讓幼兒嘗試獲得知識的各種途徑。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嘗試用各種途徑獲得知識。
2、讓幼兒了解自己在媽媽肚子里的生長過程,知道媽媽養(yǎng)育自己的辛苦。
3、教育幼兒尊敬媽媽,激發(fā)愛媽媽的情感。
4、培養(yǎng)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活動準備:
1、活動前幼兒收集大量的關于母親十月懷胎的資料,可由家長協助幼兒上網、去書店、咨詢醫(yī)生等方法獲得信息。
2、胎兒在母體中成長的、真實的影像資料、幼兒喜聞樂見的卡通影像資料、膠水、泡沫板
3、一位懷孕的母親
活動過程:
一、主題討論
幼兒通過自己收集資料,展開討論。
問題: (1)、你在媽媽肚子里時,媽媽會有什么反應?
。2)、你在媽媽肚子里,餓了怎么辦?
。3)、你在媽媽肚子里,怎樣活動和長大的?
(4)、你在媽媽肚子里時,發(fā)生了什么有趣的事?
二、1、請一位懷孕的母親
讓幼兒有個直觀的了解,阿姨肚子里有個小寶寶。自己沒出生前也是在媽媽肚子里漸漸長大直至出生的,激發(fā)幼兒想了解自己在媽媽肚子里是怎樣長大的愿望。
2、影像資料
通過影像資料,讓幼兒看到自己在母親肚子里的真實影像,初步了解自己在媽媽肚子里是如何漸漸長大的。
3、卡通形象
進一步加深了解自己在媽媽肚子里是如何長大的`,初步體會媽媽孕育自己的不容易。
三、布置主題墻:媽媽孕育我
1、幼兒通過日常生活中對媽媽的觀察,夸夸自己的媽媽!拔业膵寢屪钅芨伞。激發(fā)幼兒愛媽媽的情感。
2、幼兒自己動手把收集的資料貼在主題墻上,讓全班的小朋友都來分享,體會分享的快樂。
四、活動延伸
回家后做幾件愛媽媽的事情,第二天開展主題討論:你是如何愛媽媽的。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11
活動名稱:《好玩的風》
活動目標:
1、能積極動腦,嘗試用各種方法產生風。
2、了解風速的不同,感受風力大小與物體的關系,并進行記錄。
3、知道風給人們帶來的好處與危害,并愿意積極與別人進行交流。
活動準備:1.風車、2.收集材料:卡紙片、羽毛、木塊、石塊幼兒人手一份3.記錄表人手一份4、圖片活動過程:
一、激情導入:出示風車,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師:在我們的體驗活動中隨著天氣的變化,氣溫越來越低,天氣漸漸轉涼,經常會有刮風的現象。許多小朋友們對風感到非常的神奇,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玩一玩。
師:"牛老師先來問問小朋友們,風有顏色嗎?是什么形狀的?那它是什么樣子的呢?(風是沒有顏色的,看不見也摸不著,但是能夠感覺的到。比如我們看到樹枝搖動、國旗飄感覺到冷這都是由風引起來的。
教師:"那你們再來看一看今天牛老師帶來了什么?(風車)師:風車可以轉嗎?風車為什么能夠轉起來呢?
師小結:原來也是因為有風吹著,所以風車才能夠轉起來了!
二、互動學習1、引導幼兒用身體制造出風。
師:怎樣用我們的身體制造出風呢?
如:用手扇出風、嘴巴吹起……2、引導幼兒用嘴吹氣制造出不同大小的風帶動風車轉動,觀察風力不同對風車轉動的影響。
師:你每次用嘴制造的風力大小一樣嗎?
師:風車轉動的情況一樣嗎?怎么不一樣?風力大小和風車轉的速度有關嗎?
師小結:當我們風吹得大,風車就轉得快,風吹得小,風車就轉得慢些。
3、幼兒嘗試探索風力與卡紙片、羽毛、木塊、石塊等物體之間的關系,并進行記錄。
教師:"這些東西是不是都能被風吹動?哪個只要很小的風就能被吹動?第二個被吹動有可能是什么?哪個需要最大的風才能被吹動,請你到后面的桌子上操作一下并記錄到操作紙上。
(1)認識操作紙,理解記錄表中的信息。
教師:"我們先來認識一下這張操作紙:這張表告訴了我們什么信息?"(2)幼兒嘗試操作,教師巡回指導教師:"老師給你們每人準備了一份材料,請把盒子里的東西排列在桌面上,你朝它們吹氣,仔細觀察,認真比較吹動它們哪個用的風力最小,哪個用的風力最大,將吹動它們所需的風力按從小到大的順序一一粘貼(畫)在格子里。
(3)集體驗證:你實驗的結果是什么?為什么?師順勢將幼兒的結果貼在記錄紙上。你們同意嗎?說說理由。
師小結:風吹不同的物體,重的物體要很大的'風力才可能被吹動;輕的物體只要較小的風力就能被風吹動。
三、了解風給人們帶來的好處與危害。
1、幼兒討論交流(1)幼兒結合生活經驗,討論日常生活中如何保護自己。
教師:"在平時有風的時候,你是怎么保護自己的呢?到了冬天,有時會刮很大的風,你會怎么來保護自己?"(2)教師播放課件引導幼兒了解風的好處與危害。
師:"小朋友們,你喜歡和風做游戲嗎?風除了在熱的時候能讓我們感覺到涼快它還有什么樣的好處?
教師出示課件并小結:"小朋友們你們看,因為有風,風箏才能飛得更遠、風車才能轉的更好看;風力發(fā)電,因為有風,風力車能為我們發(fā)電;因為有風航海員才能遠航;因為有風,蒲公英的種子才能飄到更遠的地方,長滿山坡師:風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這么多美好的東西,但有時風也會對我們產生一些危害,什么樣的情況下就會對我們產生危害呢?我們怎樣可以減少它對我們的生活帶來的危害呢?
師小結:我們可以加強天氣監(jiān)測并及時預報,提醒大家在不好的風來之前做好防范措施,還可以在我們多植樹,樹能夠擋住一些風,這樣帶來的危害就更小。生活中還有一些會對我們生活帶來危害的風,我們要從現在開始好好學習知識,在不遠的將來等小朋友們長大了可以做科學家,運用我們的聰明才智們利用風制造出更多更好的東西來方便人們的生活,防止不好的風破壞我們的美好家園,F在先來請你們和風一起來做個游戲吧!
活動結束:律動《大風車》
教師播放音樂,幼兒手持風車或羽毛,隨音樂游戲。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12
課 題
科學:有趣的彈弓
設計者
執(zhí)教者
日期
班 級
大三班
修改者
教材
與
幼兒發(fā)展分析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節(jié)探索類的科學活動。彈弓是我們一種傳統(tǒng)的游戲玩具,主要由皮筋和把手組成,而把手一般呈“丫“字形,威力視乎皮筋的拉力,皮筋拉力越大,彈弓的威力也越大,而且拉彈弓的角度不同,物體運動的結果也不同。
幼兒基礎分析:
現在的孩子們離彈弓這樣的傳統(tǒng)玩具已經很遠了,孩子們大多都是在電腦上玩過彈弓游戲,但是鮮少有小朋友在實際生活中玩過這樣的玩具,也不知道彈弓會有這么多可以探究的小秘密。
教學目標
1.在彈射游戲中感受彈力的大小、角度和物體運動的關系。
2.能勇于嘗試彈射的方法,積極探索彈射角度,大膽表達自己的看法。
重 點
難 點
重難點:在彈射游戲中感受彈力的大小、角度和物體運動的關系。
活動準備
人手一個自制彈弓,一個絨布小玩具
地上貼有不同距離的線條,有高度的'架子1個,PPT
教學過程
活動版塊
活動內容與呈現方式
預設與生成
設計意圖
一、圖片導入,激發(fā)興趣:
出示PPT1:這是誰呀?上面還有什么?你玩過這個游戲嗎?
過渡:這個游戲好多小朋友都是在電腦里玩的,可是多玩電子游戲會影響我們的健康,我們要多玩真實的游戲。
預設:憤怒的小鳥
是彈弓。
二、探索實踐,
1.出示彈弓:彈弓上的什么能把東西彈出去呢?
為什么橡皮筋能把東西彈出去?
小結:橡皮筋有彈性,拉緊橡皮筋就能產生彈力,可以把東西彈出去。
2.第一次操作:探索把玩具彈射出去的方法。
。1)誰來說一說,你是怎么把絨布玩具彈出去的?
。2)糾錯:誰有問題?(請錯誤的幼兒示范)他的問題出在哪里?
小結:我們要用皮筋把絨布玩具包住,一手扶好小椅子,一手捏住玩具往后一拉,一松,玩具就彈出去了。
3.第二次操作:探索嘗試讓玩具彈得遠一些。
提問:剛才你的玩具彈得有多遠?
請兩名幼兒對比試驗:誰彈得遠?為什么?
小結:當我們把橡皮筋拉得越長,產生的彈力越大,玩具就會彈得越遠。
4.第三次操作:探索將玩具彈得又高又遠的方法與角度。
小結:橡皮筋不僅要拉長,而且還要往下斜一點的角度,我們的玩具會彈得又遠又高。
預設:橡皮筋
因為橡皮筋可以變得長長的。
回應:把橡皮筋拉住,橡皮筋會變得長長的,手一縮呢?
請一名幼兒邊說邊操作。
預設:到紅線、藍線
預設:他的皮筋拉得長,所以彈得遠。
三、與生活相聯系,感知其原理與用途:
人們充分利用這個原理,并在生活中根據自己的需要加以運用,邊打開PPT邊講述:運動員射箭、蹦床、彈力球、兒童蹦床、淘氣包等。
四、留下懸念,延伸興趣:
如果給你更多的橡皮筋會怎樣呢?為什么?
活動反思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13
活動目標
1.了解花生的內部結構,認識花生。
2.學習從外向內有序地觀察。
3.敢于在集體面前表達自己的觀點。
活動準備
材料準備:每組準備一小筐花生;投影儀;花生的生長過程圖片(發(fā)芽、長大、開花、結果);鉛筆、記錄紙(每人一份);各類花生制成的食品。
活動過程
1.導入活動,激發(fā)幼兒興趣。
師(出示布袋):我的袋子里有一樣東西,我要讓你們來摸一摸,看看你
能不能猜出是什么?
個別幼兒上臺隔著布袋摸一摸,并說出自己的猜測。
教師引導幼兒說出自己猜測的理由。
教師倒出布袋中的東西,證實幼兒的猜測。
分析:教師在組織大班幼兒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前,除了必要的經驗準備外,還通過讓幼兒從布袋中用手摸來制造神秘感,使幼兒對接下來的活動充滿期待,充分調動了幼兒的活動積極性。
2.幼兒探索
(1)探索花生的外部特征,每桌發(fā)放一筐花生。
師:每人拿出一顆花生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
引導幼兒說一說自己拿到的花生的外形特征。
師:看上去是什么樣子?摸上去有什么感覺?
教師把幼兒對花生外形的感知進行總結。
利用投影儀集體觀察。
把幼兒的觀察結果對照投影儀上的實物說一遍。同時告訴幼兒:剛才我們看到的、摸到的都是花生最外面的樣子。
(2)探索花生的內部特征
師:花生里面是什么樣子的呢?(幼兒回答)
是你精的,還是你看到的?
怎么打開花生?(幼兒說出自己的方法)
師:用你自己的方法打開花生,并把你的發(fā)現記錄在紙上。
幼兒剝花生并觀察記錄。
教師巡視幼兒的活動情況,并給予適當指導。
教師把幼兒的觀察記錄放在投影儀上,讓幼兒對照自己的記錄向大家介紹自己的觀察結果。
幼兒在記錄方法上會有所不同,教師在引導幼兒介紹現察結果時,可順便引導幼兒說一說自己的記錄方法。
分析:幼兒的思維被教師有層次的提問所激活,科學探究的形式激發(fā)了幼兒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孩子們個個踴躍發(fā)言,將自己的探究發(fā)現告訴老師和同伴。孩子們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的環(huán)境中得到了學習和提高。
3.利用投影儀集體觀察花生剝開后的各部分
教師對照花生的實物從外向內介紹花生。
師:花生是生長在哪里的?(幼兒回答)
教師把花生的`生長過程圖利用投影儀向幼兒呈現。
教師對照圖片向幼兒介紹花生的生長過程。根據花生結果時的特點來向幼兒介紹花生又叫“落花生”。
分析:本環(huán)節(jié)通過教師的講解,把幼兒對花生的探究進行了一個整體的梳理,幫助幼兒對花生的結構形成了一個整體的認識。同時通過教師的引導式提問,激起了幼兒更深的探究欲望,進而將花生完整的生長過程介紹給幼兒。
4.討論了解花生的用途
(1)師:花生可以做什么呢?
引導幼兒說出生活中看到的、吃到的花生制品。
(2)教師可以向幼兒介紹花生紅皮可治療貧血。
分析:聯系生活,讓幼兒把科學探究與自己的生活聯系在一起。同時讓幼兒明白我們吃的食物都有它們各自的營養(yǎng)價值。
5.品嘗花生制品
幼兒邊品嘗邊說出所嘗食品的味道。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14
【活動目標】 1、知道杯子的共同特點,感知不同材料杯子的主要特點及應用。
2、激發(fā)幼兒觀察、發(fā)現、探索、創(chuàng)造的欲望和興趣。
3、培養(yǎng)幼兒的發(fā)散思維能力及動手活動能力。
活動重點:知道杯子的共同特點,不同材料杯子的特點及應用。
活動難點:培養(yǎng)觀察、發(fā)現、探索的欲望和能力。
【活動準備】
1、各種各樣的杯子與少量瓶子混放在活動室內。
2、同樣大小的塑料杯、紙杯、搪瓷杯、不銹鋼杯、瓷杯、玻璃杯若干組。
3、較淡的顏色水及熱水。
【活動過程】
1、請幼兒給杯子和瓶子分類,通過觀察比較,找出杯子與瓶子的不同點:(杯子口較大,有無蓋都行,一般用來盛裝液體;瓶子口較瓶身小,有蓋密封,固體、液體、氣體都可以盛裝)。
2、請幼兒自由選取杯子,向同伴介紹“我喜歡的杯子”,并相互討論總結杯子的共同特征及用途。
3、請幼兒隨意擺弄各種各樣的杯子,比較發(fā)現杯子的不同點,并請幼兒根據杯子制作材料的不同進行分類活動。
4、操作比較不同材料杯子的`特點。
。1)請幼兒捏一捏、壓一壓各種材料的杯子,說說發(fā)現了什么?引導幼兒反復感知歸納出:(塑料杯、紙杯較軟;玻璃杯、不銹鋼杯、瓷杯很硬)。
(2)請幼兒掂一掂、比一比各種材料的杯子,說說發(fā)現了什么?引導幼兒感知歸納出:(瓷杯、玻璃杯重;紙杯、塑料杯輕;搪瓷杯、不銹鋼杯比較輕)。
。3)請幼兒看一看倒上顏色水的各種材料的杯子,說說發(fā)現了什么?引導幼兒觀察歸納出:(玻璃杯很透明;塑料杯比較透明;紙杯、搪瓷杯、不銹鋼杯不透明)。
。4)請幼兒摸一摸、試一試倒上熱水的各種材料的杯子,說說有什么感覺?引導幼兒感知歸納出:(瓷杯熱、瓷杯傳熱最快;玻璃杯、不銹鋼杯、紙杯、塑料杯比較熱,他們傳熱比較快)。
。5)請幼兒想一想、說一說:哪種材料的杯子易摔壞?讓幼兒知道玻璃杯、瓷杯易摔壞;搪瓷杯易摔壞外瓷,鐵身易銹蝕變壞,不如不銹鋼杯結實光滑;紙杯、塑料杯不易摔壞,但紙杯不如塑料杯結實耐用。
5、請幼兒盡可能多地說出自己見過的杯子。
6、請幼兒聯想、實驗,比較幾種特殊杯子的不同。
。1)一次性紙杯與塑料杯:紙杯易腐爛,無污染;塑料杯不易腐爛,易造成白色污染。
(2)燒杯和一般的玻璃杯:燒杯可以加熱,不易破裂;玻璃杯加熱易破裂。
7、請幼兒討論在下列情況時應選擇什么樣的杯子:
。1)外出旅游。(結實輕便有提手不易摔壞的杯子)
。2)給病人送熱奶。(保溫帶蓋有提系的杯子)
。3)給客人沖茶水。(保溫帶蓋有把的杯子)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15
活動目標
1、在多次探究驗證中探索感知力作用于蛋殼的凹面與凸面時出現的不同現象,發(fā)現拱形面能承受更大的力。
2、在操作中能仔細觀察,會與同伴分享交流探究的發(fā)現。
活動準備
1、《小雞出殼》掛圖;
2、雞蛋殼、削好的鉛筆、針筒、裝水的盆、托盤、積木、紙板若干;3。記錄表。
活動過程
一、以故事"小雞出殼"引發(fā)問題,激發(fā)幼兒興趣。
教師:"雞姐姐和雞妹妹吵個不停,你們來評評理,到底是誰先啄破了蛋殼?"
二、第一次探索:戳雞蛋殼的凸面與凹面,哪個更容易破?
1、與幼兒共同設計實驗方法:
提問:我們來做個實驗吧,那要怎么做能比較出誰先啄破蛋殼的呢?需要什么材料?
什么東西比較像小雞的尖嘴巴?
2、幼兒用鉛筆模擬小雞的尖嘴巴,做自由落體,分別戳蛋殼的凸面、凹面,并記錄探究的結果。教師關注幼兒探究的過程與困難,鼓勵幼兒多次嘗試驗證。
3、結合幼兒記錄表,交流分享。
教師:"小朋友們都發(fā)現蛋殼的凹面比較容易戳破,蛋殼的凸面要花較大的力才能戳破。"
三、第二次探索:為什么蛋殼的凸面不容易戳破?
1、設置疑問:雞姐姐不服氣,我也用了同樣的力氣,為什么啄不破蛋殼呢?
我用的力氣到底到哪里去了呢?
2、教師出示針管,介紹操作的方法。
3、幼兒實驗,教師引導幼兒觀察水流下的情況。
4、交流分享探究的結果。
教師:針管里的`水落在蛋殼凸面時就散開了,就像鉛筆戳在蛋殼上的力被分散了,所以蛋殼不容易破;當水落在蛋殼的凹面時,會集中在蛋殼里,就像是力集中在蛋殼的中心,蛋殼就容易破。
四、第三次探索:拱橋承載的重量更大嗎?
1、教師介紹材料及操作方法:
幼兒兩兩合作,分別用紙板搭兩座"橋"(一座平面橋、一座拱橋),
然后輕輕地往上面擺放積木,比一比哪座橋承載的積木更多,并以小組記錄的方式記錄結果。
2、幼兒操作探究,教師引導幼兒更有效地進行合作,交流自己探究的結果。
3、結合記錄表分享交流:
哪座橋承受的積木多?有不同意見的嗎?
五、引發(fā)問題,拓展活動。
教師:"拱形的力氣更大嗎?在我們的生活里,人們在哪些地方運用到了拱形,
請你們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找一找,明天帶到班上和大家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