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智能商業(yè)》讀后感范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體會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智能商業(yè)》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智能商業(yè)》讀后感 篇1
最近在看《智能商業(yè)》,里面提到數據是新的驅動力。自己也是做數據處理相關工作的,所以還是比較認可書中的說法的,雖然有些細節(jié)還是值得商榷的。
有一句話說,石油是工業(yè)的血液。從這個角度來看,石油驅動了工業(yè)化的發(fā)展,電力驅動了網絡的發(fā)展,那么驅動即將到來的智能時代,核心驅動力是什么呢?很大可能是數據。
《智能商業(yè)》中說,在沒有網絡的時代,想要收集用戶的數據非常麻煩,比如要設計調查問卷,比如要用戶填表,然后收集,然后數字化,進行一系列的分析,最終得出一些結論。如果其中一個環(huán)節(jié)出現了問題,那么所以的流程都需要重新來過,耗時耗力,周期也很長。但是現在不一樣了,互聯網時代,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時代,數據的收集變得非常方便,用戶每天在手機上做的幾乎任何動作都能被捕獲,對應于一款app,比如淘寶、頭條、抖音,用戶的所有行為數據都會實時記錄,通過算法實現近乎實時的分析,然后解決用戶的問題。如此,數據就流動起來了,幫助企業(yè)優(yōu)化app,也幫助用戶發(fā)現自己感興趣的東西。
文章中提到之前的工業(yè)時代,或者是移動互聯網時代,其實都是B2C時代,就是工廠生產商品,然后賣給消費者。這種情況下,商家對用戶其實所知甚少,能收集到的數據也很少,大多數時候是通過問卷,或者電話,或者售后反饋才能收集到。而且商品對于每一個用戶幾乎都是相同的,沒有差異性。而現在,數據流通的鏈路打通了,自然而然催生了C2B的`模式。用戶有自己個性化的需求,被數據記錄,算法分析,最終反饋給商家,商家給特定的用戶定制個性化的商品,以此來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在這種情況下,商家和用戶其實是共贏的,用戶能用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商品,商家也能根據用戶的需求定向生產商品,以此來去庫存。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將是數據驅動的時代,當越來越多的物品接入網絡,數據被實時記錄,實時分析,整個社會的效率一定會大幅提升,生活也必將變得越來越智能。
《智能商業(yè)》讀后感 篇2
曾鳴教授是我做戰(zhàn)略的諸多老師之一,他關于戰(zhàn)略的論述,一度是我反復揣摩學習的教材。
阿里巴巴是一家以戰(zhàn)略見長的公司,能夠在這樣一家公司任參謀長,肯定得有幾把刷子。
馬云是個“大忽悠”,能讓馬云欣賞并邀請加入阿里,斯人功力可見一斑。
剛巧,我主要的工作,也是戰(zhàn)略設計。于是乎,我就關注了“曾鳴書院”公眾號,下載了“湖畔”APP,也收聽了曾教授在得到的“智能商業(yè)二十講”。
自曾老師宣布要寫這本書開始,我就一直關注著這本書的進程。先是得知這本書的英文版本已經出了,無奈我英語差,不能先睹為快。后又獲悉這本書由中信出版集團出版,于是就在中信的購書小程序上預定了這本書。本以為這本書要等很久才能收到,沒想到才過幾天,就到手了。(截至目前,京東還沒上架這本書的中文版。)
書是昨天下午到的,剛到手,就一口氣看了一半。
這本書對我的幫助非常大。我就在做關于公司的戰(zhàn)略計劃,也在做公司的智能系統建設。這本書和我的很多想法不謀而合,讓我引以為豪;另外,這本書還講了很多我沒注意到的問題,給了我不少啟示。我是一邊看,一邊和公司的實踐比較驗證,偶有所感,就隨筆記錄。有些地方看得茅塞頓開,有些地方看得拍案叫絕,有些地方看得一陣后怕——怕什么?怕要是沒看到這本書,自己豈不是犯了大錯?
——真是開卷有益——尤其是開高人的卷!
《智能商業(yè)》這本書主要講的就是智能商業(yè)。曾教授說,這是未來的商業(yè)范式。
智能商業(yè)的落腳點在“智能”二字。這兩個字將智能商業(yè)與非智能商業(yè)區(qū)別開。意思是:符合智能商業(yè)邏輯的商業(yè)模式是智能商業(yè),不符合這個邏輯的,是傳統商業(yè);智能商業(yè)代表了未來,如果你的商業(yè)模式與智能商業(yè)無關,那么很可能你就與未來無關。
這倒不是危言聳聽。
那么,智能商業(yè)的智能主要體現在哪里呢?曾教授總結是:網絡協同+數據智能。
什么是網絡協同?我的理解是,你要用互聯網技術構建一張網,將你的產品和服務搬到線上來(或者至少要有和線上交互的界面),然后把整個服務流程(產業(yè)鏈)的參與者也搬上來,讓參與者們在線上自主辦公、協同作業(yè)。當參與的角色足夠多,每個角色的用戶數足夠大,在線協同作業(yè)的頻率足夠高,這個協同網絡的包容性、自生性就足夠強。
像蜘蛛一樣先織一張網,然后把所有參與者一網打盡,這些參與者通過網絡協同作業(yè),會不斷編織這張網,將網的深度和廣度都極大地延展。這是一張可以自生長的網,有多少用戶涌入,就有多少個節(jié)點,有多少個節(jié)點,這張網就有多大。這張網幾乎可以無限延伸。它不是物理世界,它是互聯網世界、信息化世界,是新的社群組織形態(tài)。
以上是我對協同網絡的.粗淺理解。那么,什么又是數據智能呢?
我理解的數據智能是供給鏈智能化。
怎么講?
所有商業(yè)的原點,都是用戶需求,不同的生產力階段有不同的供給系統。這里面,用戶的需求是相對恒定的,是所有商業(yè)行為的目標,但是供應能力不同,所能提供的解決方案就不同、方案的成本不同、滿足用戶需求的程度也不同——很多需求不是說你有了解決方案用戶才有,而是因為你沒有解決方案所以這個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用戶也就不奢望解決了——另外,很多需求不是原生性需求,而是基于解決方案衍生出來的需求——比如手機貼膜不是原生性需求,手機才是原生性需求;或者說手機不是原生性需求,準確講,手機應該是一種解決手段,用戶需要入網聯系進行信息互通才是需求——我們經常犯的錯,就是錯把手段當需求,不能從原點出發(fā)去創(chuàng)新。
工業(yè)時代生產力的特征是批量生產、標準化。這時候能供給的是大批量的標準化產品。滿足的是用戶對產品的普遍需求,不是個性需求——記住個性需求是一直存在的,只是當時的供給能力只能滿足小部分人的個性定制需求。隨著工業(yè)化的不斷發(fā)展,標準產品進入了產能過剩的階段,用戶也進入了標準產品信息泛濫的時代,這時候的市場矛盾,變成了用戶個性化需求的增長和市場個性化定制能力薄弱之間的矛盾。本質上講,是機械化工業(yè)生產形式無法滿足用戶個性化的需求。
這個矛盾成了我們這個時代亟需解決的問題。
怎么辦呢?答案就是數據智能。
數據智能是用互聯網技術重構供給鏈系統,讓高效的柔性生產成為可能,從而滿足用戶個性化的定制需要。
如何滿足?
首先是萬物互聯,一切在線。也就是所謂的物聯網(IoT)。物聯網的意義在于所有產品都成了數據終端:既是數據輸入終端也是數據輸出終端,更是人機交互終端。在物聯網的前期,你至少要開發(fā)出一個界面,讓你的產品或服務能夠與用戶互動。這個環(huán)節(jié),曾教授講叫產品化。
有了交互終端,第二步是一切行為數據化。所有的動作,行為,都可以成為數據的字節(jié),被儲存下來。這個數據有類型的數據,更有個別的數據(數據庫建模時建的表單不同,數據類型就不同)。這些數據你不用它,它就毫無價值。但你只要用它,它就變成了財富。最重要的是這個財富不是消耗品,可以無限復制,越用越有用。
將用戶的一切行為數據化,這個在技術上并不難——只要聯網在線,用戶只要觸網,就會形成數據。只是一般人沒有注意到這個動作的意義,所以在系統開發(fā)的時候,沒有開發(fā)并迭代優(yōu)化這部分功能。
數據化以后,是建立算法。算法就是建立數據規(guī)則,程序指令。什么樣的數據觸發(fā)條件(輸入加上數據分析)會形成怎樣的輸出,這是算法邏輯。數據量不大,分析維度不多,這個事情就簡單。但當數據維度足夠豐富,數據量足夠大,算法足夠多,運算量足夠大,這時候,就不是人力能搞定的了,只能求助于機器運算。而且一般的機器作業(yè)還不行,得借助云計算的力量。
這樣耗心費力的運算,目的何在?目的在于給協同網絡的每個參與者更好的體驗,滿足其個性化需求,讓其可以高效決策高效作業(yè)。
協同網絡是一張橫向鋪開的網,網絡里的每個參與者都是這張網的服務對象,沒有數據智能的協作,這些參與者的作業(yè)是笨拙的,協同是低效的,有了數據智能,網絡的參與者才能真正受益,體現出智能商業(yè)的用戶價值
所以曾教授講,協同網絡和數據智能是構成智能商業(yè)DNA的雙螺旋,缺一不可。有了這兩個螺旋,你的商業(yè)模式就是智能商業(yè),沒有,就是傳統商業(yè)。最后贏的,不是新的,是先進的。智能商業(yè)代表的是先進的理念和先進的生產力。革故鼎新,變革的閥門早已開啟,唯有洞悉未來的發(fā)展趨勢,才能提前布局,捕捉未來。
未來還沒來,但是通往未來的因已經種下。我們有幸生在這個時代,可以參與或見證這個時代的變革。想想二十多年前中國的互聯網什么樣,再想想現在中國的互聯網什么樣,你還會覺得未來很遙遠嗎?
面向未來,掌握事物發(fā)展的原理,因緣聚合的原理,這樣我們才有機會成為未來的開創(chuàng)者。
感謝曾教授!
《智能商業(yè)》讀后感 篇3
曾鳴是阿里巴巴學術委員會主席,前總參謀長,可以說是分量挺重的。書本上還有介紹說是解碼阿里5000億美元市值背后的創(chuàng)新商業(yè)法則。這應該是在2017年左右寫的,現在阿里的市值都要過萬億了。
這本書分六個部分,第一部分簡單介紹了未來的商業(yè)發(fā)展方向和內容。未來的智能商業(yè)就是通過網絡協同+數據智能組成的新型商業(yè)體,和在兩年前看的關于大數據介紹的書內容不謀而合。通過網絡協同來收集更多的數據,然后使用一系列的算法把這些數據有效的利用。通過在線化和網絡化,盡可能多的收集數據,形成數據閉環(huán),數據越多就能越完成的刻畫一個人,這也是為什么阿里和騰訊好像什么都想要插一手的原因之一。然后通過自動化和智能化把這些數據處理保存,精準化的把這些數據用在合適的地方。但是這出現了一個問題,這些數據會不會被過度使用,消費者的隱私權怎么保護,這是不可繞開的一個問題。當然這只是未來的設想,現在實現起來還有點困難,F在的數據都是孤島式數據,即使是阿里集團內部。所以要實現數據協同,之后數據智能才能更加精準。
第二部分是商業(yè)模式的變革。商業(yè)模式從傳統的B2B、B2C、C2C,然后逐漸的轉變?yōu)镾2B、C2B。這就是所謂的工業(yè)4.0的.概念,未來的工業(yè)更多的是由需求決定生產,定制化的生產。要完全實現C2B就需要有大量的數據進行支撐,通過數據發(fā)掘需求。讓消費者直接說出來的需求有時候并不是他們真正的想要的。喬布斯說過:“客戶永遠不知道他們真正需要什么。”想要有大量的數據,就要實現網絡化和在線化,如果沒有在線化,數據的收集成本是很高的。
第三部是戰(zhàn)略變革。戰(zhàn)略變革強調了高效反饋閉環(huán)和生態(tài)體兩個概念。戰(zhàn)略一定要看的遠,看十年,做一年,當然現在能做到看十年的都是大仙級別的存在了,F在的企業(yè),尤其是互聯網企業(yè)誰也不知道未來會是什么樣子的。各大CEO、公司都強調自己離倒閉有多近,有說1個月,有說2個月、3個月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公司要快,需要有一個能迅速反應的機制,及時的去嘗試、去試錯,并且迅速給予反饋。在未來的企業(yè)一定是相互協同企業(yè),就像生態(tài)圈一樣,提供低層的存在才會一直存在。讓別人能生長,你才能壯大。讓別人幫你擴張,你才能擴張的更快。如果一直自己玩,建起來的只有干巴巴的沙樓,并且一碰就散。
第四部分是組織變革。這里面強調創(chuàng)造力革命、賦能和內部協同網。未來肯定很多重復性、基礎性的工作會取消,簡單點來說就是會有很多人失業(yè),社會會變成精英社會,階級固化會越來越嚴重。社會需要的主要是創(chuàng)造式的工作,但是這必定是少部分人的工作。這里面涉及階級固化的部分,這里就不再討論了,大家稍微深入思考一下就能發(fā)現其中的意義。我在知乎上看到過回到說,審美也在變成一種技能。因為是創(chuàng)造式的工作,那么管理的意義就很少了,那么組織的目的就變成了賦能,讓員工能擁有更多的能力去實現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同時為了更快反應、減少重復造輪子,就像論文查重一樣,就需要內部的協同網?梢匝杆俚膹陀茫浞掷盟腥说某晒,同時減少錯誤的方向。
第五部分是案例。講了阿里本身的案例和網紅雪梨的案例。第六部分是對未來的展望,在互聯網逐漸成為低層應用之后,怎么像用電、石油之類的把互聯網高效的、創(chuàng)造式的用起來,從互聯網+變成互聯網x。
看完這本書,我看到了互聯網從業(yè)者的焦慮和不安,也看到互聯網從業(yè)者的雄心壯志。就像馬化騰在知乎提的問題一樣,怎么創(chuàng)造性的把自己顛覆,這是互聯網從業(yè)者的目標
【《智能商業(yè)》讀后感】相關文章:
智能的作文03-07
智能書包10-06
智能的作文03-08
皮箱智能屋09-28
智能衣服作文05-10
智能汽車作文10-07
智能生活作文06-25
智能汽車作文06-09
智能學校作文03-23
智能廚房作文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