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感》讀后感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第七感》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本書第九章,重點講述了,早期人際關系,對一個人一生的影響。早期關系主要是指,嬰兒期及童年時期,我們與父母及長期與我們相處的人之間的關系。作者將早期關系分為了4種模式,分別是:安全型依戀、回避型依戀、矛盾型依戀、紊亂型依戀。
安全型依戀的父母:能敏銳的覺察出孩子發(fā)出的親子鏈接信號,并能有效的滿足孩子的需求。在這類關系中長大的孩子,通常能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并能很好的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
回避型依戀關系的父母:往往會忽略孩子的信號,并采取漠不關心忽視的態(tài)度,使孩子的情緒得不到滿足。這類孩子通常會被同伴認為是冷漠、愛控制人,不招人喜歡。
矛盾型依戀關系的父母:有時能敏感,積極回應孩子的信號,有時又不能,這類孩子通常會變現(xiàn)出很多焦慮感及不安全感。
紊亂型依戀關系的父母:通常出現(xiàn)在高風險群體中,如吸毒人員。這類父母通常會嚇壞孩子,讓孩子想接近大人,缺又退縮回來。這類孩子,在與他人交往及調節(jié)自己情緒的能力都受到嚴重的損害。
以上四種關系中,安全型依戀關系對孩子的成長最為有利。那我們在面對自己的孩子及學生時,如何做才能達到安全型依戀關系呢?
作者認為,安全型依戀關系的核心是:好奇、開放、接納與愛。
這四種姿態(tài),能讓我們感知到對方的內心。讓對方覺得我的心中有你。當人們感到被感知,感到自己的內心被包容在另一個人心里時,神奇的事情就會發(fā)生。
可是,如果有人不幸遇到了其他方式的對待,難道就沒有解決的辦法了嗎?
當然不是,第七感這本書,就非常好的告訴了我們解決辦法,其核心就是理解。
早期經歷對我們的影響并不是最關鍵的,我們會采取怎樣的行為應對不良遭遇,完全來源于,個人對經歷的理解。因此,找到正確的方法來理解這些經歷顯得尤為重要。
具體的理解方法為本書P147頁成人依戀訪談有具體講解。
這里需要強調的是,我們需要從新理解的是:
童年這段經歷,對現(xiàn)在的我們產生了什么影響?
當初照顧者行為方式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對過往經歷我們的感受是什么?
我們需要對童年的這段關系記憶,進行新的符合邏輯的理解,并關注新的理解,又帶給我們怎樣的感知。如果我們能理解自己的過去。整合自己的敘述,便能從痛苦中擺脫出來。
第十章自我:這一章,給我感觸最深的是,我們的行為經常受過去經驗的影響,讓我們條件反射的采取舊有方式處理問題,這些舊有反應,有些是積極的,可有些卻阻礙了我們的生活。
從童年開始,一些反復做的活動中的感覺、技能、記憶、行為、和信念會自然聯(lián)結成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這些整體會在特定的情境下,條件反射式的讓我們采取不同行為。書中為我們例舉了打網球的例子,當你穿上短襪、運動鞋、拿起球拍,你的大腦會主動產生“打網球的心里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中,你的運動技能、競爭策略就會被激活。這些過去習得的信息,會促使我們以刻板的方式作出回應。這種狀態(tài)經常出現(xiàn),因此,有助于定義一個人。這些狀態(tài)組合在一起,也創(chuàng)造了我們的人格。
我們每個人都是具有多重自我的人。在多重自我經常條件反射式的讓我們采取行為,當然行為也分為對生活有益和無益的行為。要想讓無意義的條件反射行為不阻礙我們的生活。我們就需要找到核心自我,而這個核心自我的中心是接納。
接納性的自我,是敘述、記憶、情緒反應及習慣背后本質的“你”。從這里開始我們可以擺脫,條件反射式行為的影響。她會讓我們對一切保持開放準備接納可能來臨的一切。接納性自我,也能讓我們在采取行動前,先注意到自己的習慣性反應,從而擺脫自動模式的束縛,并自己選擇回應的方式。
【《第七感》讀后感】相關文章:
《第七感》讀后感04-29
尋找第七顆星讀后感10-07
《第七天》讀后感09-01
《第七天》的讀后感02-06
邊城第七章讀后感10-19
《第七獵狗》讀后感(精選23篇)10-25
《第七天》讀后感01-04
《第七條獵狗》讀后感10-07
《第七條獵犬》讀后感10-19
第七條獵狗讀后感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