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我們的地球》讀后感(優(yōu))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看看我們的地球》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看看我們的地球》讀后感1
李四光先生是我國非常著名的地理學家,長期在北京大學擔任地質系教授和系主任。聽完對他的簡介,你是否想和李四光爺爺一樣,對地質學知識了然于胸,抑或是成為一個名揚中外的地質學專家呢?你真的認識、熟悉你賴以生存的家園嗎?如果你想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不如讀一讀李四光爺爺寫的《看看我們的地球》這本書吧!它能讓你理解地球的地質構造,從多個角度解決你的每一個地質問題。
《看看我們的地球》這本書,分別有三編:上編:“看看我們的地球”、“地史的.紀元”、“冰川的起源”;中編:“從地球到宇宙”、“地殼的概念”、“地震與震波”;下編:“地熱”、“大地構造與石油沉積”、“讀書與讀自然書”。
在《看看我們的地球》這本書中,我對“從地球到宇宙”這部分章節(jié)的感觸最為深刻。它告訴我們宇宙浩瀚無際,我們現(xiàn)在所能看到的宇宙,較之整個宇宙,只不過僅有一個米粒的大小。而在這無比巨大的宇宙之中又分散著許許多多的物質,地球也只不過是宇宙中渺小的一員。有的物質在生長,有的物質已經(jīng)長到了一定的階段,有的正在消逝。讀完這一章,我還了解到了太陽,太陽是離地球最近的一顆恒星,它像個大火球,表面溫度有6000攝氏度,內(nèi)核有1500萬攝氏度,大陽每時每刻都在奉獻著自己的能量,它對地球有很大的幫助。
除了“地球到宇宙之外”,“地熱”這一章給我的震撼也不小。文章告訴我們,走進地下多少米溫度上升一度。資料記載,亞洲大致在40米左右上升1攝氏度,歐洲大致在28米到36米上升1攝氏度,北美洲大致在40米到30米左右上升1攝氏度。哇!假設每100米增加3攝氏度,那么50千米以后,就有1500攝氏度了,太神奇了!
地球真是奇妙,讓物理、天文、地質學家們不停探究,我也想知道,地球到底存在了多久?直到科學昌盛的今天,人們也沒有弄清楚。不過,總會有一天,它會“說”出自己的年齡,你想當這位地質學家嗎?讓地球“吐”出自己的年齡!
《看看我們的地球》讀后感2
我們生活在這個美麗的星球,我們的生存離不開它—地球。他是一個無比龐大的存在,我們無法直接看到它的整體,但是我讀完這本書之后,讓我更加了解它了。
就是這本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四光寫的《看看我們的地球》,李四光原名李仲揆,是湖北黃岡人。因為他善于發(fā)現(xiàn),善于思考,認真鉆研,為國家做出了很多貢獻。
讀完《看看我們的地球》之后我才真正知道什么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他其中的內(nèi)容包括了多種地質和知識,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集教學,科普為一體的佳作,只有我們換個角度去看地球,才知道地球究竟有多美,從距離地面330千米的高空望下去,顯得如此的美麗,加加林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宇航員,看到了地球的真面目。作品主要反映了特定時代和歷史和社會內(nèi)容,展現(xiàn)了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這本書中有一個叫《讀書與讀自然書》就是李四光自己對讀書和讀自然數(shù)的'感受,主要表達了:讀書不是讀了就可以,還要思考,讀書不能讀死書。
讀完這本書之后我了解了不少地質學方面的知識,還有李四光的美好品質,他善于觀察,思考,用于挑戰(zhàn)的精神都值得我們學習。
我們可以多閱讀此類書籍,不僅可以增大閱讀量,還能開拓我們的知識面。
《看看我們的地球》讀后感3
一本好書可以滋養(yǎng)我們的靈魂,幫助我們構建美好的心靈家園,引導我們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看看我們的地球》就是這樣的一本書,讓人一看入迷,孜孜不倦。
書中講述了地球的'年齡、地球的形狀、地殼的觀念、大地的構造與石油沉積、地熱、冰川的起源、地質時代、均衡代償現(xiàn)象等知識。
我喜歡讀侏羅紀時代的篇章,因為那個時代有特殊的地質條件,各種神奇的動植物,還有威猛神秘的恐龍。
后來人類出現(xiàn)了,發(fā)現(xiàn)了火,發(fā)明了石器工具,建立了朝代,古往今來一代又一代。宇宙、礦石、火山、河流、樹木等等知識,在人類發(fā)展中通過不斷觀察,不斷研發(fā),不斷被發(fā)現(xiàn),被更新,被創(chuàng)造,也就有了現(xiàn)在的生活,有了現(xiàn)在的科技時代。
這本書不僅讓我了解很多地質學方面的知識,而且也學習到了作者李四光善于觀察發(fā)現(xiàn)事物,面對困難從不退縮,勇于挑戰(zhàn)的美好品質,這些品質在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中都非常重要。
《看看我們的地球》讀后感4
我們每天都生活在地球上,可是你知道地球的年齡嗎?知道地球內(nèi)部長什么樣子嗎?能想象出地球被冰凍的模樣嗎?不知道吧。因為我們“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翻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爺爺?shù)摹犊纯次覀兊牡厍颉,認真閱讀,這樣你才會成為一名小小地質專家哦。
這本書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地球為什么會發(fā)熱》。地球表面有熱量,那是太陽送來的。地球的內(nèi)部也很熱,那是為什么呢?科學家們對地球做了很多實驗,也對其他天體進行探索,一步一步完成對地球內(nèi)部熱量的研究。事實上越往地球深處,溫度越加增高,大約每往下降33米,溫度就升高1攝氏度。多么神奇啊!
古代勞動人民沒法解釋地球的來源,他們就創(chuàng)作出盤古開天地的神話故事。現(xiàn)在的地質學家遇到不能解釋的地球問題,則是在不同的猜測上做實驗、做研究。李四光爺爺在書中說到的“不懷疑不能見真理”。這種可貴的`求真的科學精神自古以來在一代代的科學家身上“薪火相傳”。如果你有了這樣的感受和體驗,那么你在閱讀中就能發(fā)掘出更多有價值的東西。
有人感慨茫茫宇宙中,站在太空上遙望地球,它只不過是一葉扁舟。那地球呢?相對這片浩瀚的宇宙,地球就好比汪洋大海中的一粒砂礫,那么弱小,那么脆弱,因此我們要了解我們的地球,保護我們的地球,敬畏我們的地球。感謝地球賦予我們的一切,不得肆意向它索取。
《看看我們的地球》讀后感5
最近又讀了一本新書—《看看我們的地球》,其中開篇的這句話對我觸動很大: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而人類只是這家園里卑微渺小的物種之一,憑著智慧征服了海洋陸地。卻不能像其他物種一樣,同類之間和平共處,這是人類必須要學習和思考的事情。
人類憑借聰明的大腦,深遠的見地和手中的槍炮,幾乎掌握了地球上的所有資源,從而獲取對世間萬物的支配權。但是大自然也有她無情而公正的法則,沒有半點討價還價的余地,就好比在一片土地上,如果只夠生活10萬人,卻居住了100萬人,就意味著貧窮、擁擠和災難的降臨;人類之間的互相敵視,互相仇殺,也違抗了大自然的法則。地球是人類唯一的.賴以生存的家園,我們必須學會相互尊重,榮辱與共,同舟共濟,才能夠擁有美好的未來。
書中還有許多故事,如地圖和指南針,沼澤上崛起的帝國和擁有萬里錦繡河山的東方文明古國等等,深深吸引著我。不僅開闊了我的視野,增長了知識,讓我輕松的感受歷史、感受地理、感受藝術。我覺得,每一個人都要珍惜自然資源,保護地球!
《看看我們的地球》讀后感6
我讀過許多書,但是今年寒假里印象最深刻的是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四光的《看看我們的地球》。
本書是著名的地質學家隨筆寫下的'地質科普讀物。作者以通俗易懂的筆觸介紹了基本的地質理學知識,涉及地球年齡、地震原理、地勢與大地結構、三大冰期、人類起源諸方面。筆調輕松,文采生動。
今天我來講講地震原理,一年地球大約發(fā)生不少于500萬次的地震,其中95%都是淺震,一般在地下5千米——20千米,雖然每隔幾秒就有一次地震或者同時有幾次,但從歷史記錄來看,破壞性大以致帶有毀滅性的地震,并不是在地球上平均分布,震源位置絕大多數(shù)在地殼中某些地帶集中分布,特別是在斷裂帶上。所以地震與任何事物一樣,它的發(fā)生不是一個偶然,而是有一個的過程,地震是可以預報的。因為地震就發(fā)生在我們這個地球上,絕大多數(shù)發(fā)生在地殼里。
這就這是我從這本書中學到的知識,讀不同的書,仿佛交了不同的朋友。如果感興趣的同學,也快來閱讀這本書吧!
《看看我們的地球》讀后感7
我一直對地球很好奇,于是寒假,就買了一本楊九俊的科普書《看看我們的地球》,它能解決你一個個關于地球的問題,比如:地球的年齡、形狀、地質構造、三大冰期等。讀完了它,可能會成為一個小小地質專家哦!
書中《從地球看宇宙》這篇文章給我的'感觸最深刻,它告訴我們:宇宙浩瀚無際,我們現(xiàn)在所看到的宇宙,只是其中一點點。在這無比巨大的宇宙空間中,分散著許許多多的物質,而地球只是其中無比渺小的一員。宇宙中的天體和物質,有的離我們比較近,有的則離我們很遠。例如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星星,或者用望遠鏡看到的天體,并不是它們此刻真正的面貌,有的已經(jīng)成為過去,有的新生的東西,還要等到很久很久以后,才能在地球上看見。
在我沒有看這類科普書的時候,我還一直以為月亮是自己發(fā)光的,但看完我才知道,月亮是不能自己發(fā)光的,它是通過把太陽發(fā)出來的光折射出來,我們才能看到月亮會發(fā)光的一面。
這本書讓我知道了許多知識,而且也知道地球的年齡和地質構造,這本書建議大家也可以看看。
《看看我們的地球》讀后感8
寒假里,我第一次讀《看看我們的地球》這本書時,這讓我對我們的家園——地球,又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這本書是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爺爺以文學隨筆的形式寫下的地質地理科普讀物!犊纯次覀兊牡厍颉愤@本書具有知識的豐富性,筆調輕松有趣味性、文情并茂、深入淺出。
隨著科學不斷地發(fā)展,人類對自然界的了解是越來越廣泛和深入了,可是到現(xiàn)在為止,我們的眼睛所能鉆進石圈的深度,頂多也不過十幾公里,而地球的直徑有著12000多公里呢!
看了這本說讓我了解了地震原理,地源的位置絕大多數(shù)在某些地質構造帶上,特別是在斷裂帶上。這些都是可以直接見到或感覺到的現(xiàn)象,也是大家所熟悉的事實。一年全球大約發(fā)生500萬次地震,其中百分之九十五是淺震,一般在地下5千米——20千米。雖然每隔幾秒就有一次地震或幾次地震,但從歷史的記錄來看,破壞性大以致毀滅性的地震,并不是在地球上平均分布。地震與任何事物一樣,它的發(fā)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一個過程。
地球是宇宙中一顆渺小的星體,是太陽系行星家族中一個壯年的成員,有豐富的多種物質,構成它外層的氣、水、石三圈,對生命滋生和生物發(fā)展,具有其他行星所不及的特殊優(yōu)越條件。
聽我解說了這些知識,你還不心動嗎?趕快去看看這本書吧!
《看看我們的地球》讀后感9
最近看了一本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書,那是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筆下的《看看我們的地球》。
這本書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地球為什么會發(fā)熱?科學家們已經(jīng)進行了很多的工作,和實驗也獲得了初步的成功,對其他天體的探索有關利用地球內(nèi)部熱量的研究。
越往地球深處,溫度越加增高,大約每往下降33米,溫度就升高1攝氏度,地球表面的熱量主要是靠太陽送來的熱。
還有地球的起源問題,書中的科學家們也都做了各種不同的`猜測和說法,爭論兩種:一種說,地球是從太陽分裂出來的,原先它是一團灼熱的熔體,后來經(jīng)過長期的冷縮,固結成了現(xiàn)今具有堅硬外殼的地球。直到現(xiàn)在,它里邊還保存著原有的大量熱量。這種熱量也還在繼續(xù)不斷地慢慢變冷。
讀完了這本書后,我感到了地球奧秘震撼我心,我們的一切都是地球賦予我們的,我們應該好好保護和愛護它,不要肆意向它索取。
《看看我們的地球》讀后感10
最近,我在圖書館看到了一本書,《看看我們的地球》。我興奮不已,一口氣把它讀完了。讀完之后,我心潮澎湃,受益匪淺。
這篇文章一看題目就知道是寫地質方面的,有冰川、土地、天文、風水等等,讓我看得津津有味,手不釋卷。
比如第一章,他沒有呆板地直接說:“在某個地方,有著怎樣的環(huán)境,它……”而是以“地球的年齡”作為標題,讓文章顯得更加生動有趣。再比如第五章,他讓我們看地球的歷史去計算地球的年齡,你一定會說:“什么?這不可能!”可他們就是做到了,這也驗證的一句古話:你做不到的事總有人能做到,你得不到的東西總有人能得到。
我也看過很多的關于地球的`書,但是《看看我們的地球》我的感觸最深,他告訴我們:宇宙浩瀚無際,我們現(xiàn)在所看到的世界,只是其中的一點點。在這無比巨大的世界里,我們現(xiàn)在只是其中無比渺小的一員,我們只有更加努力的學習,才能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看看我們的地球》讀后感11
這個假期我又讀了一本科普類的書,書名是《看看我們的地球》。這本書讓我覺得很獨特,就像石頭里有一顆金子發(fā)出耀眼的光芒。
這本書主要寫了有關地球的一些情況,例如如何保護地球,地球內(nèi)部是什么結構,以及地球的年齡等等。就其中一項來說,地球的年齡并不是一個新穎的問題,在上古時代早已有人提及了。例如加爾底亞的.天文學家,不知用了什么方法算出世界的年齡為21.5萬歲。在將來的某一天,我也要用自己學到的知識算出地球的年齡,我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做到。
我知道讀書也是一種學習方式,有句名言是這樣說的“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彼栽谡n堂上是直接求學,讀書是間接的求學,無論什么時候都應該堅持讀書。
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自己一定要奮發(fā)圖強,要好好地讀書,努力地學習,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保護地球。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保護地球是每一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看看我們的地球》讀后感12
在這個假期,我看了一本十分有趣的書,叫《看看我們的地球》。這本書的作者就是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四光爺爺。
說到地球的年齡,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加爾底亞人的天文學家說世界已經(jīng)有21。5萬年了,瑣羅亞斯的科學家說,世界只有1。2萬年而已,有一位英國的科學家甚至說,世界是公元前4004年創(chuàng)建的`?傊鸢肝寤ò碎T,各種各樣的。于是我去問了一下爸爸,可爸爸卻說:“你去查一下吧!蔽乙徊椴胖溃2020年為止,地球已經(jīng)有45億歲了。我再接著往下看,才知道地球還在中年期啊,那看來地球一定可以活到100多億歲了。
說到地震,相信每個人都會露出驚恐的表情,因為地震一旦發(fā)生就很很可能會有人員傷亡或者財產(chǎn)損失。但你們知道地震是怎么形成的嗎?地震的形成是與地質構造有密切關系的,是現(xiàn)今地殼運動的一種表現(xiàn),是地下巖層的某一部位突然破裂,產(chǎn)生了強大的力量,聚集起來的力量超出了巖石的對抗強度,就通過破裂釋放出來,引起地震。但是地震是可以預測的,發(fā)生地震前小動物都會有異常的表現(xiàn),比如說小狗會不聽使喚,跑來跑去,不停的汪汪叫;小貓會跳來跳去;而魚就是不停的跳出水面,想跳到岸上來。另外,水也會變得渾濁,會變味等等。所以一旦發(fā)現(xiàn)身邊有這些異常的情況,就要趕緊逃避。
這本書能學到知識又十分的有趣,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呀!
《看看我們的地球》讀后感13
書是萬能的:它可以使人們的心情變好;它可以豐富人們的知識;它還可以開闊人們的眼界。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叫《看看我們的'地球》,讓我受益匪淺。
這本書是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四光先生寫的。他以文學隨筆的形式寫下這本地質地理科普讀物,涉及地球年齡、地震原理、地勢與大地結構、三大冰湖、人類起源等方面的故事。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地震與震波》這個章節(jié)。主要是說明了地震的種類,為什么會產(chǎn)生地震以及地震的特點。不僅如此,它還讓我懂得了許多有關地震的知識:以前我一直認為地震是巨人在跳舞引起的。自從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地震是由地殼運動形成的。這讓我想起了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當時的強度是7。8級。倒下的樓房、樹木不計其數(shù),頓時唐山變成了一片廢墟。死亡人數(shù)高達24萬人!當時的場景慘烈到了極點。居20世紀地震死亡人數(shù)第二!僅次于海原地震!當時人們大聲驚叫起來,不知道怎么辦才好,一個又一個的人被壓在了廢墟下面。讀了這篇章節(jié)后,我明白了:地震也是可以預測的,面對地震時要冷靜,學會自救。
《看看我們的地球》是一本很不錯的書,這本書讓我收獲很大。作為一名小學生,我們要多學習科學知識,長大之后才能為國家做貢獻。
《看看我們的地球》讀后感14
假期的時候,我閱讀了《看看我們的地球》這本書,作者是李四光,講述了地球是如何形成的,它的內(nèi)部結構是什么樣子的,我們要怎么去探索地球,作者以通俗易懂的文字介紹了基本的地質地理學知識,涉及地球年齡、地震原理、地勢與大地結構、三大冰湖、人類起源等等諸多方面的故事。
讀了這本書,我了解了地殼的概念、地球的.形狀、燃燒的問題等等,明白了地殼運動引起的巖層永久性的變形、變位叫做地質構造。它也被人們形象地稱為地殼運動的“足跡”。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地震現(xiàn)象,提起地震,我腦海中總會浮現(xiàn)出滿目狼藉、親人離散的畫面。地震極大的破壞力,總是令人畏懼,也激起我對地震起因的強烈好奇。這本書告訴了我地震是地殼的一種表現(xiàn),也是可以預測的。讀了這本書,現(xiàn)在我已經(jīng)了解了地震的有關知識,更全面的認識了地震的現(xiàn)象。
雖然我還是小學生了,對地球的認識有限,但關于地球的知識是無限的,對地球的探索也是沒有止境的。我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身的科學文化素養(yǎng),在學習生活中也要多多吸取他人的寶貴經(jīng)驗,提升自己,將來為祖國多做貢獻。
《看看我們的地球》讀后感15
地球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它每天都繞著太陽轉,讓地球有了24小時,也就是一天。
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先生,想必大家對他都不陌生,《看看我們的地球》這一本書中就有許多他的文章,這本書可以帶你領略許多地球的知識,讓我們更進一步了解地球,讀完以后,相信都能成為一個小小“地質專家”。
在這眾多的故事,我最感興趣的就是《從地球看宇宙》。宇宙,從地球上看是一個浩瀚無邊的地方,你以為你現(xiàn)在仰頭看到的天空就是宇宙嗎?人類只是世界中很渺小的動物,看到的東西自然也就少。宇宙遠不止人類看到的這些,我們看到的只是宇宙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說,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我們?nèi)ヌ剿髂!宇宙中沒有氧氣,重力也很大,在宇宙中你只要輕輕一跳,就可以蹦得很高,甚至飛出天際。
看完《地熱》這篇文章后,我的感觸更大了!兜責帷犯嬖V我們,從地球的表面到它的深部,溫度會持續(xù)增加。據(jù)資料記載,亞洲在向下40米左右上升1度,歐洲再向下28~36米上升1度,北美在向下40~50米上升1度。哇,我們假定每向下100米的地溫增加3度,那么只要往下走4千米,溫度就得增加1200度了,地球可真是讓我們捉摸不透啊!
除了我說的.這些文章,《看看我們的地球》這本書中還有許多文章,都非常有趣,既可以了解地球,又可以了解人類等各種地球上的事物。
這一整本書給我的印象就是:地質學太有趣了,我一定會好好學習,長大后像李四光爺爺一樣,用自己的知識為祖國做貢獻!
【《看看我們的地球》讀后感】相關文章:
《看看我們的地球》讀后感07-05
回地球看看作文范文10-06
我們的地球作文10-07
我們的地球作文05-30
我們的家園—地球作文09-25
保護我們的地球作文10-06
地球是我們的家教案01-08
保護我們的地球作文03-02
地球,我們的家園作文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