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我與地壇》有感2篇(精)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我與地壇》有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我與地壇》有感1
或許,聽這個書名會有些許陌生,但是這本書的作者——史鐵生,大家一定都并不陌生。沒錯,就是那個看淡生死,精神和靈魂十分偉大的殘疾人。
記得第一次學習他的文章是在課本上,名為《秋天的懷念》。在他殘疾時,幾乎要放棄了自己,是他的母親,給予了他心靈上的救贖,史鐵生便也從黑暗中走了出來,打算直面生死,不再逃避現(xiàn)實。
在重病時的史鐵生,在物與靈之間輪回,在生與死之間掙扎。當他又重獲生命時,他顯得孤獨。他的身體被固定在床上,固定在輪椅上,而他的思想是自由的,沒有枷鎖的約束。在《記憶與印象1》中,他依靠記憶修補過往生命的旅程,依靠印象逐漸填滿它,那逝去的鐘聲,老家,老海棠樹,幼兒園,二姥姥,孫姨……那些人,那些事,見證了他的成長,也證明他曾經(jīng)活在這個世上。
地壇,便是那個地壇公園,史鐵生在《想念地壇》的開頭說:“想念地壇,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靜!苯Y尾又說:“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壇尋找安靜,莫如在安靜中尋找地壇,我已不在地壇,地壇在我!蔽以犝f史鐵生的.輪椅壓過地壇公園的每一寸土地,史鐵生與地壇間的情感是無法描述的細膩,地壇也給了史鐵生心靈上的安慰,如一個交情甚好的老友。地壇在作者心中已成為一種象征,一種精神狀態(tài),是一種遠離這世界浮浮沉沉的精神向往,不屑同流合污,不做烏合之眾。
史鐵生一開始過上殘疾生活十分的痛苦,他快放棄了自己,但是身邊愛他的人拉了他一把。作者曾在文中反思自身的生活,他想到了那些身體殘疾,卻依然收獲了一份完整而有意義的人生的人:荷馬,貝多芬,霍金,海倫·凱勒,他們一生無悔。史鐵生也變成了一位這樣的人,他們向世人證明強大的精神與靈魂,可以跨越身體上的枷鎖,爆發(fā)出不可思議的驚人力量,絕地反擊,讓身體健康的我們自愧不如。你不能說上帝不公平,因為他給予了我們完整的靈魂,一個完美無缺的生命。在我們的宇宙中,我們不會被誰左右,不受一切干擾,做自己喜歡的人,無論平庸或偉大,都應做命運之主,尊嚴地不畏一切地活著,驕傲地告訴全世界:我曾經(jīng)不悔地活過!
讀《我與地壇》有感2
第一次看書名時暗自猜想,是一部小說?講述的是主人公與一位名叫“地壇”的人的故事?還是另有他法?
當我合上書頁時,不禁被當時的天真給逗笑了。依稀記得有這個想法是因為當時看了這本書的引薦語:“本書講述的是一個名叫地壇……”。其實這想法也并非大錯特錯。對于史鐵生先生而言,地壇不僅僅是一個景點,更像是一位朋友,在他處于人生低谷悲痛之時,“他”給予他撫慰,聽著他抱怨上帝的吝嗇;在他寂寞孤獨之時,“他”給予他溫暖懷抱;在他對世界絕望時,“他”告訴他自然中蘊藏的壯美之景。于是,史先生重新點燃了生命的火焰,不再悲天憫人,恍惚意思到,在這些白白流動的時間中,是該干些什么了!他拿起筆,開始近乎瘋狂的創(chuàng)作,而這,卻讓他的精神失去自由,當他再走回地壇時,他釋放了自己,明白了創(chuàng)作的目的,為活著而寫作。
我閉了閉眼,又抬頭望向窗外,世間有多少不停忙碌奔波的人,又有多少在不堪壓力最終被擊垮,而史先生卻全力堅持了下來,這其中原因為何?我想,應該是史先生有著他自己的精神家園吧,就像王小波曾著一本書,名叫《我的精神家園》,里面闡述了他對精神家園的理解和自己的寄托。于大家,每一個人都在被不同的挑戰(zhàn)而挑戰(zhàn),有的人倒了,有的人繼續(xù)咬力堅持著,惋惜的是,他們卻又被下一個挑戰(zhàn)給打敗了。而這時,真正能讓你再次滿血復活的,正是你的精神家園!那里有你的信念,有你刻骨銘心的曾經(jīng),有你堅持不懈的'緣由。在你強大精神的支持下,成功必將會再次屬于你。
或許那步著似荒蕪又生機勃勃的土地——地壇——是史鐵生先生最堅持的精神支柱,或許那個心心念念永遠掛在心頭上的人,是你勇往直前的動力;或許那段你可以為之上刀山下火海的感情,是你向更完美的自己進發(fā)的執(zhí)念;或許是對國家,對自然的那份拳拳之情,讓你忍受了一切苦難獻身于世界。這么多的或許,卻只為說明一件事,當你有了自己的精神家園時,一切突如其來的考驗最終會因為你的強大而退縮。
我拿起筆,精神抖擻,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清爽,想著我最后一年最期盼的成功,翻開了手頭的書本。
【讀《我與地壇》有感】相關文章:
讀《我與地壇》有感12-19
讀我與地壇有感04-20
讀《我與地壇》有感11-17
讀我與地壇有感(集合15篇)07-05
《我與地壇》教案01-26
我與地壇教案09-17
我與地壇的讀書心得09-09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09-10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