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AV,日本免费不卡v,国产精品亚洲第一页

<sub id="61a2t"><input id="61a2t"><em id="61a2t"></em></input></sub>

    1. <legend id="61a2t"></legend>
    2. 《物種起源》讀書筆記

      時間:2024-05-31 12:26:02 讀書筆記 投訴 投稿

      《物種起源》讀書筆記(通用5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領悟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書筆記了。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書筆記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物種起源》讀書筆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物種起源》讀書筆記(通用5篇)

        《物種起源》讀書筆記 1

        我對達爾文的印象,最初只限于他那一把給人感覺亂蓬蓬的胡子,好像西方的偉人都有這樣令人印象深刻的胡子。

        為了更進一步接近這個偉大人物,我不辭勞苦地上了百度、搜狗,但得到的介紹幾乎千篇一律:“達爾文出生在英國的施魯斯伯里。祖父和父親都是當?shù)氐拿t(yī)……”;“達爾文從小就熱愛大自然,尤其喜歡打獵、采集礦物和動植物標本……”這樣的文字吸引不了我的光,所以我只好另辟蹊徑,看我能不能從別的途徑擺脫我只有關于他胡子的淺薄認知。

        我翻開了《物種起源》,從其緒論開始我對達爾文的了解。

        “五年的工作,我曾專心思索這個問題”,“從那時起直到現(xiàn)在,我曾不間段地專心于同一事物的研究”,“我的健康很壞”……這樣的語句在文中隨處可見,達爾文拖著病重的身軀,專心致力于自然生物的研究,作各種觀察和實驗,找無數(shù)聯(lián)系和特性,把自己的一生都傾注在了他所追求的科學事業(yè)上。

        “我并沒有輕率地下結論”,“我雖然時常注意,只信賴良好的證據(jù),但是無疑錯誤還是會混入的”,“只有對于一個問題的兩方面的事實和論點加以充分地敘述和比較,才能得到良好的結果”……個科學家最要擁有的就是嚴謹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達爾文因為身體的原因,沒有更多的時間去尋找支撐自己觀點的依據(jù),他為此深感遺憾和歉疚,這不正是一個真正的科學家才具有的品質嗎?達爾文雖然深信自己的觀點是科學的,是相對合理的,但他依然為沒有提供強有力的事實論據(jù)而感到慚愧。

        正是這種從事科學的執(zhí)著精神讓我這個生活在快節(jié)奏時代的現(xiàn)代人汗顏。

        《物種起源》的問世,把生物學建立在完全科學的基礎上,以全新的生物進化思想,推翻了“神創(chuàng)論”和物種不變的理論,標志著進化論的正式確立。進化論轟開了人們的思想禁錮,啟發(fā)和教育人們從宗教迷信的束縛下解放出來。如此偉大的成就我在緒論中沒有看出絲毫端倪,達爾文用的'語言平實,精準,沒有任何夸耀,對于舊派荒謬的學說也并沒有表現(xiàn)出輕蔑或嘲諷。

        “我相信‘自然選擇’是物種變化最主要的但不是獨一無二的手段”,這是達爾文在平心靜氣但又斬釘截鐵地闡述自己的偉大觀點;“每一物種都是被獨立創(chuàng)造的觀點是錯誤的”,這是達爾文在冷靜地批駁延續(xù)了幾千年的錯誤看法;“然而這樣的結論,即使很有根據(jù),也還是不充分的”,這是自省的達爾文;“我抱歉的是,由于篇幅的限制,我不能對于那些慷慨幫助我的自然學者一一表示感謝”,這是謙遜的達爾文……

        僅僅是緒論,就讓我認識了一個平凡而又嚴謹,內斂而又堅毅的達爾文。合上書,晃動在我眼前的達爾文的胡子也仿佛閃出熠熠的光輝來。

        《物種起源》讀書筆記 2

        曾經(jīng),我站在海邊的沙灘上,陷入了這樣的深思: 潮起潮落,無法計數(shù)的分子,各自孤獨地運行著,相距遙遠卻又息息相關;驕陽彌散著能量,射向無垠的宇宙。

        大海掀動著波浪,在她深處,分子變幻重組,悄悄地萌生新的組合,它們將自身復制,愈變愈大,愈變愈復雜,DNA、蛋白質,她們的舞蹈愈加神奇……我常常想著這些奇妙的東西,若在從前,人們根本無法推測她們的“行蹤”,而如今的科學,卻能使我們向這“神奇”靠近,輕探她的鼻息……

        《物種起源》,是進化論奠基人達爾文的第一部巨著,更是一部科學的偉大篇章。它講述了生物進化的過程與法則。全書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的內容是全書的主體及核心,標志著自然選擇學說的建立。第二部分中作者設想站在反對者的立場上給進化學說提出了一系列質疑,再逐一解釋,使之化解。這正表現(xiàn)出科學的學說本身不可戰(zhàn)勝的生命力。在第三個大部分,達爾文用它的以自然選擇為核心的進化論對生物界在地史演變,地理變遷,形態(tài)分異,胚胎發(fā)育中的各種現(xiàn)象進行了令人信服的解釋,從而,使這一理論獲得了進一步支撐。試問,有此發(fā)現(xiàn)與成就的原因是什么?毫無疑問,是科學的力量!

        那不容低估的科學,是它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概念。由于科學的發(fā)展,今天,我們可以想象無窮奇妙的東西,比詩人和夢想者在想象中的豐富、離奇千萬倍。比如吧,詩人想象巨大的海龜馱著大象到海里旅行;而科學給我們展現(xiàn)了一幅別樣的畫卷 —— 天宇中一個巨大的藍色星球正在旋轉,它的表面,人們被神奇的引力牢牢抓住,并依附著它柔和地、永不停息地轉動著……

        而科學有如一把雙刃劍,它刀光驟起,許多人也因此殞命;它又猶似一把鑰匙,既通往天堂,又延伸至地獄,它能使國家富強,推動整個歷史潮流的發(fā)展;它又能使人們?yōu)榱死妫幌Оl(fā)動戰(zhàn)爭,讓硝煙彌漫整個天宇。而這“鑰匙”又確實有它的.價值 —— 沒有它,我們無法開啟天堂之門;沒有它,我們即使明辨了天堂與地獄,也還是束手無策。這樣推論下來,盡管科學知識可能被誤用以導致災難,它的這種產生巨大影響的能力本身是一種價值。只是人們用錯了它,因而,我們更要把握好這把鑰匙,“鑰匙”的確很輕很輕,但是它握在手中之后,就會變得很重很重……

        還有,巨大的潛在能量和無盡的寶藏是不會帶著它的使用說明書的,因而人們需要靠自己的力量,步步摸索,投入科學的方法、科學的技術,才能真正翻開她的“使用說明”,揭開她神秘的面紗。

        激動、驚嘆和神秘,在我們研究問題時一次又一次地出現(xiàn)。知識的進步總是帶來

        更深、更美妙的神秘,吸引著我們去更深一層地探索。有時探索的結果令人失望,可這又有什么關系呢?我們總是興致勃勃而自信地深鉆下去,發(fā)現(xiàn)無法想象的奇妙和隨之而來的更深、更美妙的神秘。這難道不是最激動人心的探索么!打個比方,先賢們締造了民主的制度,因為我想沒有一個人絕對懂得如何管理ZF,我們只有用這樣一個制度來保證,新的想法可以產生、發(fā)展、被嘗試運用,并在必要的時候被拋棄;更新的想法又可以如此地輪回運行。這是一種嘗試――糾偏的系統(tǒng)方法。這種系統(tǒng)方法的建立,正是因為在18世紀末,科學已經(jīng)成功地證明了它的可行性。質疑和討論是探索未知科學的關鍵。如果我們想解決以前未能解決的問題,那我們就必須這樣地運用科學,才能把通向未知的門開啟。

        當然,人類還處在初始階段,在人類魯莽沖動的青年時期,常常會制造出巨大的錯誤而導致長久的停滯。但我們知道偉大的進展都源于承認先前的無知,都源于思想的自由。因此,我們遇上各種問題是毫不奇怪的。好在未來還有千千萬萬年,我們的責任是學所能學、為所可為,探索出更好的辦法。我們應該放開被束縛的雙手,宣揚一種科學的精神,一種自由的思想,告訴更多的人們,不要怕被質疑而扼殺自己最初的想法,而是應該毫不氣餒地、毫不妥協(xié)地堅持自己思想的自由。這一切,都源于同一個信念:我們摯愛科學!

        《物種起源》讀書筆記 3

        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就放在我的床邊,一直想讀完它卻苦于沒有大塊的時間。每晚睡覺前拿起書來,沒讀幾個字就進入夢鄉(xiāng)。靜下心來讀書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趁著假期,用了幾天的時間,貪婪地啃完了我本該在大學里讀完的這部科學巨著。

        書中的一些基本觀點,已是耳熟能詳,一些有關進化論的科學故事,也是出口成章。但是似乎它們對于我,只是一副沒有生命力、沒有色彩的知識骨架。

        正像達爾文在本書的序中自己敘述得那樣:“我比任何人都深切地感到,有必要將支持我的結論的全部事實和參考資料發(fā)表出來,因為我知道本書中所討論的任一點都必須用事實來支撐,否則便會引出與我的學說完全相反的結論來......那些事實存在著,而且值得注意。不管是誰,只要將過多的經(jīng)歷放在未能解釋的難題上,而不是放在對某些事實的解釋上,他就必然會反對我的學說!庇谑,連續(xù)幾天的時間,我徜徉于書中列舉的大量的奇妙的事實中,那些似乎每頁平均起來至少有三個實例的直接或間接的經(jīng)驗和事實,有血有肉地將我頭腦中那些干癟的觀點豐滿起來,靈動起來;于是我沉浸于達爾文基于事實的邏輯論證中,那些基于事實的嚴謹推理的過程,那些正與反的多角度的巧妙的思辯,那些不厭其煩、反復絮叨的樸素而謙虛卻字字千斤的文字,如同一把把利刃,直指神創(chuàng)論“物種不變”的靶心。

        由五年環(huán)球旅行所觀察到的大量事實所產生的“生物為什么既相似又相異”的疑問,到對“物種不變”的神創(chuàng)論的懷疑;由可見的人工選擇形成新物種的具體事例,到推理漫長的不可見的自然選擇形成新物種的過程;由買到的、收集到的、贈送得到的各種家鴿的飼養(yǎng)和研究,初步得出所有這些家鴿都是一種物種的變種 的推論海外其他一些事實,到論證所有生物同宗同祖、由變種到物種漸變形成物種的理論;由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到生存斗爭的靈感點燃;由某些看似盲目穿梭的蜂蝶,或許會有對繁雜的奇花異草中某一種的最愛,以及另人興趣盎然的大量的其他實例,到闡明少為人知的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之間的極其微妙的力量均衡與和諧,到說明微小變異可能改變微妙的生存平衡、細節(jié)決定成敗、微小變異的遺傳積累對物種形成的作用;由性選擇等自然選擇而詮釋的結構、色彩、聲音、氣味等處處充滿自然界的美而到對“目的論”的有力回擊!病秤伞按诮稌r行駛突然破了,善于游泳的`船員如果能游到對岸,還是以游泳為妙,相反不如以守著破船為好、自然界的變異是慷慨的,而革新卻是吝嗇的”這樣風趣的比喻,來形容變異對選擇的作用,到闡明自然界高、低等生物并存的道理……. 所有這些,都在告訴我們物種漸變的事實和道理。

        像眼睛那樣的器官,可以對不同的距離聚焦,可以接納不同量的光線,可以矯正球面和色彩的偏差,這是一種多么奇妙的裝置;電鰩可以放電,深海魚可以發(fā)光;小杜鵑鳥在大杜鵑搶占了他鳥巢之后,居然在剛孵化出來還禿著、瞎著的時候,就把它的義兄弟擠出巢外而摔死或凍餓而死;蜜蜂何以筑出如此完美的巢穴?紅蟻何以具有養(yǎng)奴的本能?這些讓人嘆為觀止的結構或行為難道可以通過自然選擇實現(xiàn)的嗎?為什么自然界中我們不能隨處見到數(shù)不清的中間過度類型?對于這些站在反對者的立場上給進化學說可能提出的各種質疑,達爾文需要用那些具有說服力的事例來做出另人信服的回答:“自然界樂于積累矛盾,以改變內外界之間存在的和諧的基礎。如果理性使我們熱情地贊美自然界中無數(shù)的不可模仿的創(chuàng)造的話,那么理性還會告訴我們,某些其他的創(chuàng)造不是盡善盡美的。”如果我們承認生命的演化的觀點的話,我們就不能不去試圖綜觀生命演化的歷 史,我們就不能不去閱讀地球演化的歷史,我們就不能不去閱讀地層這本用化石作為文字的書籍。(] “如果把地質記錄看成是一部保存不完整的、用不斷變換的方言寫成的世界歷史,我們僅有這部書的最后一卷,在這部書的最后一卷里,在這里或那里保存了幾篇零星的章節(jié),每頁書只有幾行寥寥數(shù)行文字” 如果我們能認識到,現(xiàn)存的生命形式和已經(jīng)滅絕的相比,其數(shù)量是何等地小,我們就能夠理解眼睛這樣完備的器官是可以通過自然選擇的過程產生的了!

        可是這寥寥的化石文字確實勾勒出了一棵另人嘆為觀止的生命進化樹。同源同祖的樹根,千萬年延續(xù)伸展的樹干,新舊更替的枝椏,每一枝椏都竭力擴展卻形成優(yōu)美的樹冠的殘酷中的和諧......我們不必去傷感那些曾經(jīng)枯萎脫落的枝葉,我們不必去驚嘆那居然從莖根處也能綻放的老莖生花,這棵既久遠又富有活力的生命之樹,用枯枝落葉去填充地殼,用不斷滋生的美麗的枝條去覆蓋大地。

        《物種起源》讀書筆記 4

        讓我們從20xx年算起。

        倒退203年,上帝讓這個動搖自己權威的孩子誕生了。但與我們“必先苦其心志”的想象截然相反,上帝同時還賜予了他一個富裕的家境和游手好閑的機會,他是一個好知上進的富二代。達爾文轟轟烈烈的遠洋考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沒有物質的擔憂,當然也有許多眾生清貧的偉大科學家,更有為了真理而死于火柱的炙烤;可達爾文是幸運的,在嘲諷與噓聲中,人們只是不友好地在他的畫像上添上了一根戲謔的猴尾巴。

        倒退153年,這本當時還被認為是謬論的著作誕生了。盡管書中的一些結論在如今已是盡人皆知的常識,可在當時卻在混沌的湖水上驚起了無限的波瀾。當上帝與達爾文只有一個是正確答案,人們紛紛傾向了那個千百年來給予安穩(wěn)依靠的人?茖W探索如同開荒拓路一樣,當我們渴望遠方土地的富饒,那就必須舍棄現(xiàn)有的安樂家園。探索意味著風險、意味著質疑,需要承擔更多不必要的責任。本能的反應使人們趨于現(xiàn)狀,安于現(xiàn)有的精神依靠——這也許就是科學理論只有在時間的打磨下才能成為科學的原因。對于不可知,成大事者往往有一份不拘與隨興,熱愛是他們的唯一動力。至少我認為這些品質在達爾文身上展露無遺。

        倒退115年,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國門。甲午海戰(zhàn)戰(zhàn)敗,嚴復將此著作連同戰(zhàn)敗的羞恥與彷徨帶進了中國,也就是我們歷史書上十分熟悉的《天演論》,達爾文在中國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在于嚴復譯作的推動。嚴復對于此作并非單純直譯,還針砭中國之現(xiàn)狀發(fā)表評論。科學著作在有目的的安排下成為了政治利器、思想利器,這一舉動有利有弊,一旦譯者刻意扮演成一個再創(chuàng)作者,偏離或片面放大不可避免;但另一方面,這又確確實實是近代中國一聲振聾發(fā)聵的驚雷——相比人類的誕生是出自上帝之手還是演化于單細胞生物,當時的中國人可能更為關注自身存亡與國之興衰。時代性是《物種起源》的又一烙印,是它所承擔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歷史使命,是我們對于他特殊情感的原因。但究竟利弊如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50天前,我作為一個高二新生選修了生物。介紹到生物進化論時,除了“……的奠基”、“做出了……巨大貢獻”諸如此類的肯定與贊揚之后——短短幾行字是:“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的局限性”。有時科學之路多舛得就像一出張力十足的戲劇——當全世界甚至上帝都站在對立面的.時候,他發(fā)出了聲響;兩百年后當他得到了時間與世界的幾近全部認可之后,大河之中又躍起一個閃著真理之光的浪尖。做一個不太恰當?shù)谋扔鳎赫胬砭拖駭D牙膏,你可以越擠越多,但決不可能擠完。那殘余的“一點”是一個不可突破的局限,人類可能永遠不能像大自然一樣無限,但在無限接近的過程中,我們的內心深處會有一種超越動物本能的喜悅。我們可以說這是上帝賜予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嗎?暫且可以。

        時至今日,我們生活在一個不缺少知識的時代。但也正是由于這種富有,某時某地我們會深感自己的貧窮,一種信息時代的貧窮:我們可以不讀原著,直接背下“自然選擇”“弱肉強食”此類精度概括的四字短語;可以腹中無五車詩書,鼠標點擊復制粘貼完成五千字的論文。但這是知識的泡沫,真理的無用復制。當我們找到一個“上帝”便停止追尋時,無疑是陷入那個百年一輪回的怪圈,將前人織成的棉線紡成了一個沒有袖子,顏色亂七八糟的毛衣。

        那么,我也可以不自量力地再當一回“嚴復”嗎?真理的的漫漫長途,歷史車輪的滾滾而來,滾滾而去,我想說優(yōu)勝劣汰在知識的創(chuàng)造中同樣適用,我們要當一個生存者、開拓者、勝利者?茖W如同自然一樣永恒的存在著,他充斥著唯物主義的殘酷,但誰又能說這不是一種詩意而嬌艷的美,令人可敬可愛呢?

        《物種起源》讀書筆記 5

        一個月來,我對《物種起源》進行了持續(xù)的閱讀和研究,體驗到了一種智力上的享受。達爾文理論的核心乃是“自然選擇”,這是一個雖不復雜,但易被誤解的概念。賴特在《道德的動物》中對這個概念的概括很是到位,這里借鑒一下,“自然選擇”就是:如果在一個物種中個體之間存在遺傳性狀的變異,且某些性狀比另一些更有利于生存和繁殖,那么,前者就會在群體中(明顯地)擴散開來,結果(顯然是)物種中遺傳性狀的總體表現(xiàn)發(fā)生了變化。達爾文就是利用這一模型,對生物世界的各種現(xiàn)象展開了解釋。自然選擇具有強大的解釋力,這一點只有親自看一看此書才能理解。這本書內容豐富,值得探討的問題很多,這里僅談談我印象較深的幾點吧。

        一、博物學。這個學科有什么特點,看看達爾文的著述就很明白了。對海量資料地把握,是我最為驚嘆的。博物學者的確很“博”,種植、養(yǎng)殖、觀察、考察,從家鴿的毛色到白堊紀地質層的特點,無一不知。在對大量感性資料的占有基礎上,博物學者們進一步整理、歸納,提出了諸多理論。許多現(xiàn)代科學如地質學、生物學等都產生自博物學。雖然現(xiàn)代學科劃分越來越細,傳統(tǒng)博物學似乎已“日薄西山”。但是,博物學或者說一種跨學科研究的思想方法,對現(xiàn)代科學研究的影響依然很大。

        二、大自然的“想象力”。書中對某些動植物有趣習性的描述讓我不禁感嘆自然選擇的神奇力量。大自然造就了如此“計劃周密”的行為,簡直超越我們的想象。如第六章關于盔蘭屬植物“大水桶”的作用,真令人拍案叫絕。

        三、達爾文謹審慎的學風。達爾文有理由為自己建立了這一解釋力強勁的理論而驕傲。但是,從書中我們看到達爾文并不自負,他對自己理論的局限性有清醒的認識并對所有質疑者者表示了可敬的.尊重。如第九章“首次雜交不育性與多種不育性的淵源與原因”這一節(jié)中,達爾文寫道,“經(jīng)過再三考慮,我確定這個結果大概不是經(jīng)由自然選擇而來的”。達爾文的謹慎還表現(xiàn)在他對人類認識局限性的承認。他在第七章中對為什么與長頸鹿親緣很近的動物沒有長出長脖子時,寫道,“正如對為什么人類過去有的事情沒有在這一國發(fā)生而在那一國發(fā)生這種問題,期望得到確切的回答一樣是不合理的!

        本書的閱讀使我理清了許多之前模糊的問題,如進化是否有方向,復雜性與適應性等等。但是,在我理解了很多的同時,產生的問題也越來越多,談兩點。

        首先,物種的起源我們已經(jīng)探究很深了,但生命的起源和初態(tài)是怎樣的呢?最初的生命是如何產生的,似乎就像宇宙學“一切物理定律在此失效”的大爆炸奇點一樣神秘,F(xiàn)在關于生命起源的兩種假說孰優(yōu)孰劣,除此之外是否還有其他可能,是令人著迷的問題。此外,生命的最初形式是什么,似乎已有公論,就是海洋中的藍綠藻。但是這種最初的生物是無性繁殖的,這就意味著沒有變異產生,而變異為自然選擇提供了材料。試問,沒有了材料,自然如何“裁剪”出其它類型的生物呢?有人可能說基因突變產生了變異,可眾所周知的是,突變對個體常常是災難性的。一種不利變異如何被自然選擇保存下來,是令人費解的。我認為一種可能的情況是當時其實存在會產生變異的生物,只不過我們沒有發(fā)現(xiàn)而已。一個與此問題相關的疑問就是“寒武紀大爆炸”,而對此的解釋現(xiàn)在只停留在假說階段,也值得我們深入探尋。

        再一個,對復雜現(xiàn)象的認識!段锓N起源》里專門有一章“對自然選擇學說的各種異議”,是達爾文回應各種質疑的。其中,達爾文對批評者提出的各種疑難現(xiàn)象做出了自然選擇的解釋。無疑,我們說這些解釋是精彩的,邏輯上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想要“證實”這種解釋很難,“證偽”亦是如此。這主要是因為,進化作為一種復雜現(xiàn)象,我們無力了解它的每一環(huán),于是我們對某一現(xiàn)象的原因只能做出推斷,確保邏輯上的正確性,至于進化歷程中是否真的是這樣,只有“上帝”知道了。這一點,歷來是進化論批評者的主要攻擊對象。這個問題說起來復雜,可能會涉及一些科學哲學的命題。但簡而言之,我認為,這是進化論的可能問題,也是進化論對人類世界觀的最大貢獻。對偶然性的肯定,對復雜現(xiàn)象的敬畏,是我們對自身理性能力局限性認識的進步。進化、社會歷史、神經(jīng)活動,都是復雜現(xiàn)象,它們的運作是無數(shù)因素綜合使力的結果,而這種綜合絕不是簡單求和,而是一種質變。我對復雜現(xiàn)象一直充滿興趣,所以,下一階段,準備讀讀梅拉妮·米歇爾的《復雜》,看有什么啟發(fā)沒有。

      【《物種起源》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關于物種起源的讀書筆記(精選3篇)10-07

      《物種起源》教案10-07

      《物種起源》教案02-27

      《物種起源》教學設計04-23

      《物種起源》教案15篇04-02

      《物種起源》導言教案06-22

      《物種起源》教學設計8篇04-23

      《物種起源》教學設計7篇05-15

      《物種起源》教學設計集錦【8篇】08-02